工程材料名词术语考试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部分)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部分)
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时,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称为回火稳定性。
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回火过程中脆性急剧上升的性质
固溶强化:溶质原子融入固溶体中,造成固溶体晶格畸变从而使材料强度提高的现象。
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淬透层)的能力
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的方法使材料强度硬度提高
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的性质
铁素体:c在α-Fe中的固溶体叫做铁素体
奥氏体:c在ɣ-Fe中的固溶体叫做奥氏体
红硬性:材料在高温度下仍保持高硬度的能力
硬度:材料抵抗其他更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称为硬度。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第一章强度:材料对塑性变形和断裂的抗力。
抗拉强度:表征材料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
(强度极限)屈服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开始发生塑性形变的最低应力值。
弹性极限:试样有弹性变形过渡到弹—塑性变形时所承受的应力。
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塑性:材料断裂前具有塑性变形的能力。
延伸率:试样拉伸断裂后的相对伸长值。
断面收缩率:断裂后试样截面的相对收缩值。
布氏硬度:以试验力除以压痕球型表面积所得的商值。
洛氏硬度:试验力作用后,测量压痕的深度,以深度大小表示材料的硬度。
冲击韧性:材料在冲击载荷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第二章晶胞种类: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立方晶胞。
晶体:整个材料内部原子具有规律性的排列,原子呈长程有序排列时称为晶体。
单晶体:晶格排列方位完全一致称为单晶体。
B中和B弥散强化:强化颗粒借助粉末冶金或其他方法加入的。
细晶强化: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都随晶粒的细化而提高的现象。
弹性变形:在载荷全部卸除后,变形完全恢复。
塑性变形:在外力去除后,在材料中留有一定量的永久变形。
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相对于另一部分进行滑动。
在常温和低温下单晶体的塑性变形主要是通过滑移和孪生的方式进行。
滑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塑性变形方式。
临界切应力: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切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后,滑移才能开始,这一切应力称为临界切应力。
形变织构:经过强烈变形后的多晶体具有择优取向,产生形变织构。
加工硬化:金属在变形过程中,随变形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上升,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
加工硬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属在形变加工过程中,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加,晶体内的位错数目随之增加并产生相互交割且不易运动;由于晶粒变形、破碎,形成亚晶粒,并且增加了亚晶界位错严重畸变区,使位错运动的阻力增加,因而不易产生塑性变形,即造成加工硬化。
残余内应力:去除外力后,残留于金属内部且平衡与金属内部的应力。
工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
⼯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程材料基础名词解释⼀、合⾦:合⾦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元素、或⾦属元素与⾮⾦属元素组成的具有⾦属特性的物质。
⼆、固溶体:合⾦组元通过溶解形成⼀种成分和性能均匀、且结构与组元之⼀相同的固相称为固溶体。
三、固溶强化:通过融⼊某种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是⾦属的强度、硬度升⾼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四、结晶: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凝固后的物质可以为晶体也,可以为⾮晶体。
若凝固后的物质为晶体,则这种凝固称为结晶。
五、相图:指在平衡条件下,合⾦的成分、温度和组织之间关系的图形。
六、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形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
七、热处理:是指采⽤适当的⽅式在固态下对⾦属进⾏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学的组织和性能⼯艺⽅法。
⼋、本质晶粒度:根据标准试验⽅法,在c?930保温⾜够时间(3-8⼩时)±10后测定的钢中晶粒的⼤⼩。
是表⽰钢中奥⽒体晶粒长⼤的倾向性。
九、淬⽕:把钢进⾏奥⽒体化,保温后以适当⽅式冷却,已获得马⽒体或以下贝⽒体组织的热处理⼯艺⽅法称为淬⽕。
⼗、回⽕脆性:淬⽕钢回⽕时冲击韧性并不总是随挥回⽕温度的升⾼⽽简单的增加,有些钢在某个温度范围内回⽕时,其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这种脆化现象称为回⽕脆性。
⼗⼀、调质:⽣产上习惯将淬⽕加⾼温回⽕称为调质处理。
⼗⼆、变质处理:在液态⾦属结晶之前,特意加⼊某些难熔固态颗粒,造成⼤量以⾮⾃发晶核的固态质点,使结晶时晶核数量⼤⼤增加,从⽽提⾼了形核率,细化晶粒,这种处理⽅式即为变质处理。
⼗三、过冷和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低于理论结晶温度的现象称为过冷,理论结晶温度T0与实际结晶温度T1之差称为过冷度。
⼗四、时效:⾦属或合⾦在⼤⽓温度下经过⼀段时间后,由于过饱和固溶体脱溶和晶格沉淀⽽使强度逐渐升⾼的现象。
⼗五、红硬性:⼜叫热硬性,钢在⾼温下保持硬度的能⼒。
⼗六、选材的基本原则:所选的材料的使⽤性能应能满⾜零件的使⽤要求,易加⼯,成本低,寿命⾼。
工程材料 部分名词解释
机械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固溶体:指合金在固态下,组元间能相互溶解而形成的匀金相。
置换固溶体:指溶质原子占据了部分溶剂晶格节点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
间隙固溶体:指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的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
金属化合物:指合金组元间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一种新相。
晶体:内部原子规则排列的物质,排列方式多种。
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个原子间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方向称为晶向。
晶面:有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
合金: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单元
二元合金:由两个组元组成的合金
多元合金:由多个组元组成的合金
相:指合金中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有其他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组织:指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材料内部的微观形貌。
金属间化合物:合金中溶质含量超过固溶体的溶解极限后,会形成晶体结构和特性完全不同于任一组元的新相。
(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化合物的总称。
)。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一、性能㈠使用性能1、力学性能⑴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弹性模量:⑵强度:材料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指标:抗拉强度σ b—材料断裂前承受的最大应力。
屈服强度σ s—材料产生微量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条件屈服强度σ 0.2—残余塑变为0.2%时的应力。
疲劳强度σ -1—无数次交变应力作用下不发生破坏的最大应力。
⑶塑性:材料断裂前承受最大塑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⑷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塑性变形的能力。
指标为HB、HRC。
⑸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破坏的能力。
指标为αk.材料的使用温度应在冷脆转变温度以上。
⑹断裂韧性:材料抵抗内部裂纹扩展的能力。
指标为K1C。
2、化学性能⑴耐蚀性:材料在介质中抵抗腐蚀的能力。
⑵抗氧化性:材料在高温下抵抗氧化作用的能力。
3、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的能力。
㈡工艺性能1、铸造性能:液态金属的流动性、填充性、收缩率、偏析倾向。
2、锻造性能:成型性与变形抗力。
3、切削性能:对刀具的磨损、断屑能力及导热性。
4、焊接性能:产生焊接缺陷的倾向。
5、热处理性能:淬透性、耐回火性、二次硬化、回火脆性。
二、晶体结构㈠纯金属的晶体结构1、理想金属⑴晶体:原子呈规则排列的固体。
晶格:表示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晶胞:晶格中代表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⑵三种常见纯金属的晶体结构⑶立方晶系的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①晶面指数:晶面三坐标截距值倒数取整加()②晶向指数:晶向上任一点坐标值取整加[ ]立方晶系常见的晶面和晶向⑷晶面族与晶向族指数不同但原子排列完全相同的晶面或晶向。
⑸密排面和密排方向——同滑移面与滑移方向在立方晶系中,指数相同的晶面与晶向相互垂直。
2、实际金属⑴多晶体结构:由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结构。
晶粒:组成金属的方位不同、外形不规则的小晶体.晶界:晶粒之间的交界面。
⑵晶体缺陷—晶格不完整的部位①点缺陷空位:晶格中的空结点。
间隙原子:挤进晶格间隙中的原子。
置换原子:取代原来原子位置的外来原子。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汇总
一、材料性质:1.回火稳定性:钢对回火时发生软化的抵抗能力2.红硬性:指钢在高温条件下仍能保持高的硬度和切削能力的性能3.热强性:指耐热钢在高温和载荷的共同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破坏的能力4.热脆性:在某一温度下长期工作,发生冲击韧性大幅度下降,突然发生脆性断裂的现象5.冷脆:当试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Tk时,材料由塑性转变为脆性的现象6.二次淬火:在含有大量的W Mo Cr V等合金元素的钢在回火过程中,过冷A分解析出碳化物,A中的C和合金元素的含量降低,使Ms点回升至室温,在冷却过程中,过冷A 转变为M7.二次硬化:在含有大量W Mo Cr等合金元素的钢中,回火后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不是单调降低,而是在某一回火温度硬度反而增加,并在某一温度出现峰值的现象8.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回火后出现韧性下降,而在某一温度范围表现脆化的现象9.屈服:材料受到的应力增加到某一值后,应力不再增加而变形继续发生,发生塑性变形10.蓝脆:低碳钢在300~400℃的温度范围内光亮的钢具有蓝的颜色,却出现反常的强度增高而塑性降低的现象11.焊接脆性:由于钢材化学成分和组织的变化而导致焊接构件脆断倾向增大的现象12.凝固脆性:指焊肉和熔合线金属由于熔化和凝固的过程引起组织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裂纹的倾向性增大的现象13.钝化效应:通过改变钢的表面状态而造成基体金属表面部分电极电位升高的现象14.弹性极限:指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15.疲劳极限:在疲劳试验中,应力应变的循环次数增加大无限次而不发生破损的最大应力16.黑脆:碳素刃具钢在退火处理时由于加热时间长或冷却速度慢会有石墨析出,使钢脆化17.热疲劳现象:反复受热和冷却是金属表层产生反复的热胀冷缩,即反复承受拉、压应力作用而出现龟裂的现象18.腐蚀:在外界介质的作用下使金属逐渐受到破坏的现象19.一般腐蚀:金属表面大面积均匀的腐蚀20.晶界腐蚀:指沿着晶界进行的腐蚀,使晶粒的连续性遭到破坏21.应力腐蚀:在应力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破坏22.点腐蚀:指在金属表面局部区域的一种腐蚀破坏形式23.宏观电池作用腐蚀:如铆钉和铆接金属材料不同、异种金属焊接时由于不同金属间电极电位不同造成电势差而构成原电池而造成的腐蚀24.腐蚀疲劳:指在腐蚀介质和交变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25.475℃脆性:Cr含量大于15%的高铬钢在400~525℃范围长时间加热或在此温度范围内缓冷时,会导致室温脆化,强度升高,塑韧性降低,在475℃脆化现象最严重26.σ相脆性:F不锈钢在500~850℃长期停留会析出Fe Cr金属间化合物(高硬度)沿晶界分布,同时会引起大的体积变化造成钢很大的脆性,引起晶间腐蚀,降低钢的耐蚀性27.强度:指金属材料对塑性变形的抗力28.韧性:指钢在断裂前吸收能量和进行塑性变形的能力29.钢的热稳定性:指在高温下抗氧化或抗高温介质腐蚀的能力30.铸铁的氧化:高温下受氧化气氛的侵蚀,铸件表面发生化学腐蚀的现象31.铸铁的生长:铸铁在较高温度下及反复加热和冷却时发生体积长大的现象二、钢种定义:1、结构钢:用于制造各种大型金属结构的钢种,又称工程用钢2、机器零件用钢:用于制造各种机械零件的钢种3、调质钢:经过调质处理而使用的结构钢称为调质钢4、渗碳钢:低碳钢表面渗碳后进行热处理强化,提高其表面性能的钢种5、弹簧钢:用于制造各种弹簧或者类似弹簧性能的零件的钢种6、冷作模具钢:使金属在冷状态下变形的冷模具钢,工作温度小于250℃7、热作模具钢:使金属在热状态下变形的热模具钢,工作时模腔表面高于600℃8、工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加工工具的钢种9、刃具钢:用于制造各种切削加工工具的钢种10、高速钢:一种高碳且含有大量W Mo Cr V Co等合金元素的合金刃具钢11、不锈钢:能够抵抗大气腐蚀和弱腐蚀介质腐蚀的钢种12、耐酸钢:指在各种强腐蚀介质中能偶耐蚀的钢种13、耐热钢:指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并具有一定强度和抗氧化、耐腐蚀能力的钢种14、热强钢:在高温下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并具有足够强度而不产生大量变形或断裂的钢种15、热稳定钢:在高温下抗氧化或抗高温介质腐蚀而不破坏的钢种16、铸铁:指以Fe C Si为主要成分并在结晶过程中发生共晶转变的多元铁基合金三、热处理工艺及其他强化方式:1、合金化:加入适当合金元素改善金属性能的方法2、强化:使金属屈服强度增大的过程3、沉淀强化:通过过饱和的固溶体在时效处理后沉淀析出第二相粒子引起的合金强化4、弥散强化:利用碳化物作弥散强化相引起的合金强化5、水韧处理:将碳钢在950℃加热快冷后在400℃回火处理6、控制轧制:将普低钢加热至高温(1250~1350℃)进行轧制,终轧温度控制在Ar3附近7、调质处理:淬火加上高温回火的工艺8、固溶处理:指将合金加热到高温单相固溶体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的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9、稳定化处理:固溶处理后将钢加热到850~880℃保温后空冷,此时Cr的碳化物完全溶解而Ti的碳化物不完全溶解并在冷却时充分析出,使C不能和Cr形成碳化物10、铸铁的一次结晶:把初生A的析出和以后的共晶转变称为一次结晶11、铸铁的二次结晶:把凝固后进行的C自A中的脱溶和共析转变称为铸铁的二次结晶12、孕育处理:浇注前在铁水中加入少量强烈促进石墨化的物质(孕育剂)进行处理的过程13、球化处理:浇注前在铁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球化剂促使石墨结晶后生产成为球状的工艺第一章:钢的合金化1. 工艺性能:焊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热处理性能2. 合金元素的存在形式:固溶体、强化相、第二相、单质3. 合金元素与铁、碳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4. 塑性变形的本质:位错运动5. 钢的强化机制:固溶强化、第二相强化、晶界强化、位错强化(出发点、强化机制、强化量、强化途径)6. 淬火+回火提高钢强度的原理:四种强化机制的利用7. 影响塑性的因素:溶质原子、第二相、晶粒大小、位错密度8. 断裂的类型:延性断裂、解理断裂、沿晶断裂9. 改善断裂抗力(提高韧性)的途径10. 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A4 A3 A1 S点E点C点)11. 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过程的影响(A的形核、A的长大、渗碳体的溶解、A的均匀化)12. 合金元素对过冷A分解过程的影响(C曲线、Ms点Mf点),减少过冷A的措施13. 合金元素对回火过程的影响(M的分解、过冷A的转变、碳化物的析出、F的回复再结晶)14. 二次淬火、二次硬化、回火脆性以及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方法第二章:构件用钢1. 力学性能的三大特点:屈服现象、冷脆现象、时效现象(淬火时效、应变时效、蓝脆)——形成原因与防止措施2. 工艺性能:冷变形性能(影响因素)、焊接性能(焊接脆性:M相变脆性、过热过烧脆性、凝固脆性、热影响区的时效脆性)3. 耐大气腐蚀性能:大气腐蚀过程,提高耐大气腐蚀性能的途径(减少微电池数量,提高机体电极电位,钝化(Cr Al Si Cu P))4. 碳素构件用钢:化学成分、分类、热处理工艺、典型钢种(重点:冷冲压用钢)5. 低合金高强度构件用钢、高锰钢6. 进一步提高普低钢力学性能的途径:低碳B型普低钢、低碳S型普低钢、针状F型普低钢、控制轧制第三章:机器零件用钢1. 分类:调质钢、弹簧钢、渗碳钢、轴承钢2. 生产工艺:型材、改锻——预备热处理——切削——最终热处理——磨削3. 含碳量;合金元素:Cr Mn Si Ni(提高淬透性)4. Mo W V(降低过热敏感性和回火脆性,提高淬透性)5. 调质钢(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组织特点)6. 弹簧钢(弹簧的作用,化学成分,热处理(冷成型、热成型))7. 渗碳钢(表面强化的方法、合金元素对渗碳的影响,化学成分,热处理)8. 滚动轴承钢(化学成分、主加合金元素Cr的作用、热处理工艺)9. 特殊性能用钢第四章:工具钢1、分类:刃具钢、模具钢、量具钢/ 合金工具钢、碳素工具钢、高速钢2、化学成分、热处理、组织结构3、碳素刃具钢(化学成分;两个缺点一个不足)4、合金刃具钢(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作用、热处理、性能)5、高速钢(化学成分、合金元素的作用、铸态组织及压力加工、热处理(两次预热的作用、高温淬火的原因、三次回火的作用、冷处理减少回火次数))6、冷作模具钢(热处理:锻打+球化退火+淬火+回火:一次硬化法、二次硬化法;提高冷作模具钢韧性的方法)7、热作模具钢(分类:锤锻模、热挤压模、压铸模、热轧机轧辊)热疲劳现象及影响因素8、量具用钢第五章:不锈钢:1、腐蚀(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腐蚀的类型、腐蚀的防止2、不锈钢的合金化原理(钝化、提高基体电极电位、单相基体组织)、合金元素的作用3、不锈钢的牌号4、各种不锈钢的相关知识(重点)第六章:耐热钢及高温合金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合金。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1.片状珠光体:渗碳体为片状的珠光体2.球状珠光体:在铁素体上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组织3.渗碳:是指将钢件置于渗碳介质中加热并保温目的:是提高钢件表层的含碳量。
4.氮化:在一定温度下,使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面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称为渗氮。
目的:是提高零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及疲劳强度。
5.过冷奥氏体:冷却到A1线以下而又尚未转变的奥氏体6.残余奥氏体:马氏体转变不能完全进行到底,冷却到MS线以下转变停止时仍未能转变的奥氏体。
7.钢的化学热处理:钢放在一定的化学介质中,使其表面与介质相互作用,吸收其中某些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并通过加热,使该原子自表面向内部扩散的过程称钢的化学热处理8.淬透性:在规定条件下,钢在淬火冷却时获得马氏体组织深度的能力。
9.淬硬性:钢在理想的淬火条件下,获得马氏体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
10.奥氏体稳定化:奥氏体的稳定化是指奥氏体的内部结构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某种变化而使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呈迟滞现象。
11.片状马氏体:铁基合金中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常见于淬火高,中碳钢及高Ni的Fe-Ni合金中,其空间形态呈凸透镜片状,也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
12.板条马氏体:低碳钢,中碳钢。
马氏体时效钢和不锈钢等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其光学显微组织是有成群的板条组成故称为板条马氏体13.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14.正火目的: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细化晶粒,消除热加工缺陷;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碳化物,便于球化退火;提高普通结构零件的机械性能。
15.退火:将组织偏离平衡状态的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工艺有:扩散退火、完全退火、不完全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和消除应力退火。
16.退火目的:均匀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细化晶粒;调整硬度,改善钢的成形及切削加工性能;消除内应力和加工硬化;为淬火做好组织准备3淬火目的:大幅度提高钢的强度与硬度。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1.工艺性能:材料对各种工艺性的适应能力。
2.晶格: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规律的三维空间几何点阵成为晶格。
3.组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相和晶粒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基本组织)。
4.相:合金中,化学成分相同、晶体结构相同并有界面与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一个均匀区域。
5.固溶强化:融入液质元素形成固溶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升高的现象成为固溶强化。
6.固溶件:合金结晶成固态时,含量少的组元(溶质)原子分布在含量多的组元(溶剂)晶格中形成一种与溶剂油相同晶格的相,称为固溶件。
7.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方法称为细晶强化。
8.同素异构转变:金属在结晶成固态以后继续冷却的过程中晶格类型随温度下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9.共晶转变:合金系中某一定化学成份的合金在一定的温度下(恒温),同时由液相中结晶出两种不同成份和不同晶体结构的固相。
10.共析转变:在某一恒定温度时,一定成分的固相又重新结晶成两个不同的固相的机械混合物。
11.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之差称为过冷度。
12.加工硬化:随着金属材料变形量的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而塑性下降的现象。
13.再结晶:P50.14.铁素体:铁素体是碳原子固溶到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F或α。
15.奥氏体:碳原子固溶到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代号为A或γ。
16.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机械混合物的共析体,代号为P,有固定化学成分Wc=0.77%17.相图:是表示在平衡状态下合金的化学成分、相、组织与温度的关系图。
18.退火: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19.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30C~50C,保温适当的时间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20.淬火:是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相变点以上某一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Vk的速度冷却获得马氏体和(或)下贝氏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工程材料概念和术语
1.固溶体:溶质原子完全溶于固态溶剂中,并能保持溶剂元素的晶格类型,这种类型的合金相称为~。
2.中间相:两组元A和B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固溶体之外,如果溶质含量超过其溶解度时,便可能形成新相,其成分处于A在B中和B在A中的最大溶解度之间。
3.点缺陷: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的缺陷。
如间隙原子和空位。
4.线缺陷:在空间二维方向上的尺寸很小的缺陷。
各种类型的位错。
5.面缺陷:在空间一维方向上的尺寸很小的缺陷。
晶体的外表面和内界面。
6.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或熔点)的差值。
7.晶粒度:晶粒的大小。
8.相图:是用图解的方法表示不同成分、温度下合金中相的平衡关系。
9.杠杆定律:在二元相图中,当两相处于平衡共存的两相区时,两相的质量比与它们的杠杆臂成反比关系。
10.枝晶偏析:树枝晶中枝干与枝间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11.组织组成物:合金显微组织中的独立部分。
12.碳钢:是指含有0.02%~2.11%C的铁碳合金。
13.铸铁:是指含碳量大于2.11%的铁碳合金。
14.铁素体:碳固溶于α-Fe(或δ-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5.奥氏体:碳固溶于 -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6.渗碳体:具有复杂的斜方结构的硬脆相。
17.莱氏体:是奥氏体与渗碳体二相的混合物。
18.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19.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两者的比值称为弹性模量。
20.屈服强度:屈服时所对应的应力,表征材料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抗力。
21.抗拉强度:是材料在拉伸条件下能够承受最大载荷时相应的应力值,表征了材料对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
22.塑性:断裂前材料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23.伸长率:试样拉断后的伸长量与原始标距的比值。
24.冲击韧性:用冲击试样缺口处截面积去除冲击负荷冲断试样破断所作的功,即得冲击韧性。
25.疲劳:零件工作时所承受的应力都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但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经过较长时间后发生断裂的现象。
工程材料名词解释汇总
⼯程材料名词解释汇总1 单晶体:晶体内晶胞结构相同、晶格的位向完全⼀致。
沿不同⾯和⽅向,原⼦排列的密度不同,出现各向异性。
2 多晶体:由许多⼩晶体组成,每个⼩晶体内晶格位向与结构相同。
但各个⼩晶体之间的彼此位向不同。
各向同性。
晶粒:多晶体中形状不规则的⼩晶体,晶胞结构和晶格位向完全相同。
晶界:晶粒与晶粒之间的界⾯。
组织:⾦属中晶粒的种类、数量、形状、⼤⼩和分布所形成的结构特征。
3.位错:由于晶体内部局部滑移,使晶体中⼀列或多列原⼦发⽣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4.晶界:不同晶粒间的过渡层,排列紊乱;位向差⼤。
5.亚晶界:位向差很⼩。
位错的规则排列。
6.合⾦: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或⾦属与⾮⾦属经熔炼、烧结或其它⽅法组合⽽成并具有⾦属特性的物质。
组元:组成合⾦最基本的、独⽴的物质。
7.相:合⾦中结构相同、成分和性能均⼀并以界⾯相互分开的组成部分。
8.固溶体:相的晶体结构与某⼀组成元素相同;⾦属化合物:相的晶体结构与组成合⾦元素均不相同。
9.通过形成固溶体,使得材料的强度、硬度提⾼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0.当⾦属化合物以细⼩的颗粒均匀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使合⾦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的⽅法称为弥散强化。
11.液态⾦属凝固后得到晶体称为结晶12.晶核:液体中最初形成的⼀些作为结晶中⼼的稳定的微⼩晶体。
13.实际结晶过程中,由于冷速较快使晶粒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晶内偏析。
固溶体按树枝状⽅式⽣长,使得先结晶的枝⼲与后结晶的分枝成分不同的晶内偏析现象称为枝晶偏析。
消除⽅法:扩散退⽕或均匀化。
14.从液相中直接结晶出固溶体的反应称为匀晶反应,只发⽣匀晶反应的相图称为匀晶相图。
15.两组元在液态⽆限互溶,固态有限互溶、或完全不互溶,且冷却过程中发⽣共晶反应的相图,称为共晶相图。
16.共析反应:⼀定成分的固相,在⼀定温度下,同时析出两种化学成分和晶格结构完全不同的新固相,这个转变过程。
特点:转变在固态下进⾏,原⼦扩散慢,组织细⼩17.通过细化晶粒来同时提⾼⾦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的⽅法叫做细晶强化。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一、强度(Strength):强度是衡量材料抵抗外部力量破坏的能力。
它通常是指抗拉强度,即材料在受拉力作用下破坏的抗力。
强度与材料内部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排列方式有关,不同材料的强度也会有所差异。
二、韧性(Toughness):韧性指材料在受到外部应力时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而不断延展或变形的能力。
韧性可以用材料断裂前的能量吸收能力来衡量,一般通过断裂面下的面积来表示。
韧性高的材料具有较大的断裂应变和抗冲击能力。
三、硬度(Hardness):硬度是指材料表面对外部压力或划伤的抵抗能力。
硬度与材料的分子排列、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有关。
一般来说,硬度高的材料对于划伤和磨损具有较好的抵抗能力。
四、可塑性(Ductility):可塑性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延展变形而不断裂的能力。
可塑性高的材料可以通过塑性变形改变形状,例如拉伸成不同长度的线材。
常见的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材料包括铜和铝。
五、脆性(Brittleness):脆性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容易发生断裂的性质。
脆性材料具有较低的韧性和可塑性,容易遭受应力集中导致断裂。
常见的脆性材料有陶瓷、玻璃和一些合金。
六、弹性模量(Elastic modulus):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力时发生弹性变形的能力。
它衡量了材料在受力后恢复原始形状和尺寸的能力。
弹性模量高的材料会产生较小的变形。
七、导电性(Electrical conductivity):导电性是指材料对电流的传导能力。
通常使用电导率来衡量。
具有较高电导率的材料能够快速传输电流,例如铜和银。
八、导热性(Thermal conductivity):导热性是指材料对热量的传导能力。
导热性高的材料能够快速传输热量,例如金属材料。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材料工程基础名词的解释。
这些术语在材料工程研究、设计和制造中都非常重要,对于理解和选择合适的材料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性能指标,以满足特定的工程要求。
工程材料重点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名词解释1.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2.抗拉强度:材料发生均匀变形和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3.屈服强度:材料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值4.疲劳:材料在院低于其屈服强度的应力下发生断裂的现象5.塑性: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不断裂的能力6.硬度:反应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指标它表达材料表面局部区域内抵抗变形或破裂的能力7.冲击韧性: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以在冲击力作用下材料破坏时单位面积所吸收的能量ak表示。
8.相变:相的分解,合成,转变的过程9.工艺性能:是指材料的可加工性能难易程度(包括可锻性,铸造性能,焊接性,热处理性能及切削加工性能)10.晶格:为了研究方便,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抽象为平衡中心位置的纯粹几何点,称为结点或阵点。
用一些假想的空间直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构成一个三维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为晶格。
11.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本身所占有的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12.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沿某一晶面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为位错13.各向异性:晶体中,由于各晶面和各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的密度不同,因而同一晶体的不同晶向和晶面上的各种性能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各向异性14.滑移:是指晶体的一部分沿—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滑动变形的现象。
15.冷加工:将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加工16.热加工:将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17.时效强化:合金元素经固溶处理后,获得过饱和固溶体。
在随后的室温放置或低温加热保温时,第二相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引起强度,硬度一己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显著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时效。
时效分人工时效和自然时效。
室温放置过程中使合金产生强化的效应称为自然时效,低温加热过程中使合金产生强化的称为人工时效18.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19.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强度硬度升高,而塑性韧性降低的过程。
机械工程材料_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强度: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2.抗拉强度:材料发生均匀变形和断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3.屈服强度:材料发生明显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值4.塑性:材料发生塑性变形不断裂的能力5.硬度:反应材料软硬程度的一种性能指标它表达材料表面局部区域内抵抗变形或破裂的能力6.相变:相的分解,合成,转变的过程7.冷加工:将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加工8.热加工:将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9.热处理:就是将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使其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获得预期的性能10.马氏体:碳溶于a-Fe且含有大量的饱和碳的过饱和固溶液,具有高硬度,是盘式体通过无扩散型相变转变为亚稳定相11.淬火:将钢加热至高温奥氏体状态后急冷,使奥氏体过冷到M s点以下,获得高硬度马氏体工艺12.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A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的方法13.调质:淬火加高温回火,先得到马氏体,然后通过低于A1的500~650度加热获得回火朔氏体14.表面淬火:紧紧对工件表面层进行淬火的热处理工艺15.渗氮:将钢体在氨中加热至低于AC1,一般如500~600度,活性氨原子在a-Fe中就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被工作表面吸收并向内扩散的方法16.结构钢:制造机械零件用的钢17.优质结构钢:Ws,Wp均≤0.035%的碳钢18.合金结构钢:在优质碳素结构中加入合金元素得到的钢19.工具钢:用于制造工具,模具制造的钢20.灰铸钢:c以片状是的分布靠在的铸体简答:1什么是固溶体,金属化合物各自有什么性能:固溶体是溶质原子溶于固态金属溶剂中形成的合金相。
性能:它保持溶剂所固有的晶体结构,但溶质原子溶于溶剂中,引起晶体常熟改变,并导致晶体畸变,使塑性变形抗力增大,从而使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增高,塑性降低。
金属化合物:金属与金属元素间及部分非金属元素间具有金属特性的化合物。
性能:很高的熔点,硬度和较大的脆性。
材料工程基础名词解释
金属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填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金属充型能力。
顺序凝固:为了避免铸件产生缩孔、缩松缺陷;所谓顺序凝固是指通过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安装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上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的部位凝固,最后是冒口本身凝固。
按照这样的凝固方式,先凝固区域的收缩由后凝固部位的金属液来补充,后凝固部位的收缩由冒口中的金属液来补充,从而使铸件各个部位的收缩都能得到补充,而将缩孔移至冒口中。
冒口为铸件上多余的部分,在铸件清理时将其去除。
为了实现顺序凝固,在安放冒口的同时,还可以在铸件某些厚大部位放置冷铁,以加大局部区域的凝固速度。
砂型铸造:指用型砂制备铸型来生产铸件的铸造方法。
生产过程包括技术准备、生产准备和工艺过程三个环节。
压力加工:指在不破坏金属自身完整性的条件下,利用外力作用使金属产生塑形变形,从而获得有一定形状、尺寸和机械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由于这种加工方法主要依靠金属具有的塑形变形能力对金属进行加工,故又称塑形加工。
锻造:将固态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在压力作用下产生塑形变形,把坯料的某一部分体积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内部质量的铸件的工艺方法。
热处理:将金属工件以一定的速度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保持预定的时间,再以预定的冷却速度进行冷却的综合工艺方法。
在对金属进行热处理的过程中,金属工件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但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中,其内部组织或相发生了变化,因此,相应的性能也发生了变化。
固态相变:固态材料在温度压力改变时,其内部组织或结构发生从一种相态到另一种相态的转变,导致合金特性发生变化,称之为固态相变。
退火: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进行保温,缓慢冷却到600℃以下,再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退火。
正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温度并保温,出炉空冷至室温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正火。
淬火:吧钢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经保温后快速冷却,使奥氏体转变称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建筑材料考试名词解释
术语解释①建筑材料:指构成土木工程的材料总和,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②吸水性:指材料在水中的吸水性质,用吸水率定量表示。
③吸湿性:指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水的性质,用含水率表示。
④强度:指材料的试验强度,是模拟实际结构或构件的形状、承受荷载的类型等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得的材料强度。
⑤比强度:数值上等于材料的强度与表观密度的比值,它是衡量材料高强性能的主要指标。
⑥亲水性:当材料与水的界面张力小于材料与空气的界面张力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⑦憎水性:当材料与水的界面张力大于材料与空气的界面张力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⑧韧性:再动荷载作用下,能吸收较多能量并能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致破坏的性能。
⑨脆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产生明显的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能。
⑩耐水性:在水的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强度也不明显降低的性质。
用软化系数表示。
⑪软化系数:K软=f饱/f干K软越小耐水性越差⑫F饱:材料在吸水饱和下的抗压强度。
F干:材料在干燥条件下的抗压强度。
⑬K软值:表明材料在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程度。
⑭密实度: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体积内被固体充实的程度。
即固体体积占表观体积的比例。
⑮石灰的消解或熟化:建筑工地上使用石灰时通常将生石灰加水使之消解为氢氧化钙即熟石灰后,在进行施工,这个过程称为石灰的消解或熟化。
⑯气硬性胶凝材料:只能在空气中进行硬化并且只能在空气中保持或发展其强度。
⑰石灰的陈伏:消石灰粉和石灰膏消解时静置14天以上的过程。
⑱建筑石膏:是β型半水石膏磨细而成的白色粉末材料。
⑲硅酸盐水泥: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0-5%石灰石或粒状高炉矿渣、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⑳活性混合材料:常温下能与氢氧化钙和水发生水化反应生成水硬性的化合物,并能够逐渐凝结硬化产生强度的混合材料。
21水泥的初凝和终凝:凝聚结构的形成是的水泥开始失去塑性,此时为水泥的初凝,初凝时间为1-3h。
使得水泥完全失去塑性同时又是强度发展的起点,此时为水泥的终凝,时间为3-6h.22水泥的体积安定性:指水泥在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积变化均匀。
机械工程材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性能1.刚度: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2.抗拉强度: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能力。
3.屈服强度:材料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或材料在屈服(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昀应力。
4.塑性:断裂前材料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5.疲劳(疲劳断裂):工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其工作应力往往低予屈服强度,所产生的脆性断裂现象。
6.硬度:材料表面抵抗局部微量塑性变形的能力二、晶体结构1.晶胞:晶胞是能代表晶格中原子排列规律的最小几何单元。
2.晶格:晶格是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磊。
3.致密度:晶胞中原子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4.多晶体:多晶体是由许多晶格方位彼此不同的小晶体组成的晶体。
5.晶体各向异性:晶体中不同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而造成晶体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不同的现象。
三、合金1.同素异构转变:固态金属的晶格结构随温度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2.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一。
3.相:在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晶体结构,且有界面与其它部分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4.固溶体:溶质原子溶入溶剂晶格中所形成的固相。
5.间隙固溶体:溶质原予溶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的固溶体。
6.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代替溶剂晶格结点上的某些原子所形成的固溶体。
7.间隙:D非/D金小于0.59,具有简单品格的金属化合物。
8.晶内偏析(枝晶偏析):固溶体合金冷速较快时,形成在一个晶粒内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9.相图(平衡图):相图是表示不同成分的合金在不同温度下各相之间平衡存在的关系图解。
10.固溶强化:通过溶入溶质元素形成固溶体,从而使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11.细晶强化:金属的晶粒愈细小,其强度、硬度愈高,这种现象称为细晶强化。
四、塑性变形1.滑移: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中的一部分沿着一定晶面、品向相对于另一部分的滑动。
2.滑移系:晶体中的,一个滑移面及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
3.加工硬化:金属经冷塑性变形后,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
建筑材料名词解释考试专用
1.材料的空隙率; 材料空隙率是指散粒状材料在堆积体积状态下颗粒固体物质间空隙体积占堆积体积的百分率2.堆积密度; 是指粉状或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3.材料的强度; 是指材料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4.材料的耐久性; 是指材料在周围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经久不变质、不破坏,长期地保持其工作性能的性质5.胶凝材料; 凡能在物理、化学作用下,从浆体变为坚固的石状体,并能胶结其他物料而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物质6.气硬性胶凝材料; 只能在空气中硬化,并保持和继续发展强度的胶凝材料7.水泥的初凝时间; 从水泥开始加水拌合到可塑性开始失去的时间称为水泥的初凝时间。
8硅酸盐水泥;凡由适量的硅酸盐水泥熟料、0〜5%的石灰石或粒化高炉矿渣、适量的石膏磨细而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
9.砂率;指砂用量与砂、石总用量的质量百分比。
10.徐变;指混凝土在长期不变荷载作用下,沿作用力方向随时间的延长而慢慢增加的塑性变形。
11 级配;是指不同粒径的砂在一起的组合情况12.混凝土的和易性;指混凝土易于施工操作(搅拌、运输、浇筑、捣实)并能获得均匀密实的混凝土性能。
13•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是指边长为150 mm的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d,用标准试验方法所测得的标准抗压强度值。
14•活性混合材料;磨细的混合材料与石灰、石膏加水拌合后,能生成胶凝性材料,并且能在水中硬化的材料。
15•弹性模量;钢材受力初期,应力与应变成比例地增长,应力与应变之比为常数,称为弹性模量16•屈服强度;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后,变形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外,还产生部分塑性变形。
当应力达到 B 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曲线出现一个波动的小平台,这种现象称为屈服。
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
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
17.疲劳破坏;钢材在交变荷载反复多次作用下,可在最大应力远低于屈服强度的情况下就发生突然破坏,这种破坏称为疲劳破坏。
工程材料20个名词解释
1.固溶强化:通过混入某种溶质元素来形成固溶体而使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2.加工硬化:材料在形变时,随着形变量的增加,其强度和硬度提高,而塑性和韧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3.细晶强化:通过细化晶粒来提高金属的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的方法叫细晶强化。
4.弥散强化:当第二相在晶内呈弥散质点分布时,塑性、韧性稍会降低,但可显著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这种合金强化方法称为弥散强化。
5.淬透性: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脆硬层深度的能力。
6.淬硬性:钢在淬火后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即钢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
7.晶体缺陷:在实际应用的金属材料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区域,这就是晶体缺陷。
8.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加入一些细小的、高熔点的物质,使它在金属液中形成大量分散的固体质点,起到非自发形核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结晶时的形核率,使晶粒显著细化。
9.回火:回火是淬火后在将工件加热到Ac1温度以下某一温度,保温后再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10.滑移: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或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相对滑动位移的现象。
11.晶间腐蚀:沿着金属晶粒间的分界面向内部扩散的腐蚀。
12.相:合金中具有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和原子聚集状态,并以界面相互分开的、均匀的组成部分。
13.枝晶偏析:由于冷却速度较快,即使液相中原子来得及扩散,固相中也来不及扩散,以至于固溶体先结晶的中心与后结晶部分成分不同,称为晶内偏析,又叫枝晶偏析。
14.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5.残余奥氏体: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后在环境温度下残存的奥氏体。
16.铁素体:碳溶解在体心立方晶格的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7.珠光体:共析反应产物为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18.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状态,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材料的结构与凝固
1.原子半径: 晶胞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方向上相邻两原子之间球心距离的一半。
2.致密度:晶胞中所含原子的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
3.晶面:通过晶体中原子中心的平面。
4.晶面族:立方晶系中, 由于原子的排列具有高度的对称性,存在许多原子排列
完全相同但在空间位向不同的晶面, 这些晶面总称为晶面族。
5.晶体的各向异性:在晶体中, 不同晶面和晶向上原子排列的方式和密度不同,
它们之间的结合力的大小也不相同,因而金属晶体不同方向上的性能不同。
6.单晶体:金属内部的晶格方位完全一致。
7.多晶体:多晶粒组成的实际晶体结构。
8.合金:一种金属元素同另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通过熔化或其他方
法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9.组元: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物质。
10.相:在金属或合金中,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相同并与其他部分有界面分开的
均匀组成部分。
11.组织组成物:合金组织中那些具有确定本质,一定形成机制和特殊形态的组
成部分。
12.固溶体:合金组元通过溶解形成的一种成分和性能均匀、且结构与组元之
一相同的固相。
13.固溶强化:通过形成固溶体使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提高的现象。
14.金属化合物:合金组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晶格类型和特性均不同于任一
组元的新相。
15.凝固:指物质从液态冷却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16.结晶:金属从一种原子排列状态(晶态或非晶态)到另一种原子规则排列状
态(晶态)的转变。
17.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T0与开始结晶温度T n之差。
18.同素异构转变:金属的晶格因温度改变而发生晶格类型变化的现象。
第二章材料的性能与力学行为
1.使用性能:为保证机械零件或工具正常工作,材料应具备的性能,它包括物
理性能(如导电性、导热性、热膨胀性等)、化学性能(如抗腐蚀性、抗氧化性等)和力学性能。
2.工艺性能:在制造机械零件或工具的过程中,材料适应各种冷、热加工和热
处理的性能,它包括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加工等工艺性能以及热处理工艺性等。
3.强度:金属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4.比例极限:是应力-应变曲线上符合线性关系的最高应力值。
5.弹性极限:是材料产生完全弹性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
6.屈服强度:是材料开始产生明显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值。
常以下屈服强度
R eL作为屈服强度的值,单位为MPa。
对于高碳钢、铸铁等材料,以试样拉伸时产生0.2% 残余延伸率所对应的应力为规定残余延伸强度,记为R r0.2,即所谓的“条件屈服强度”。
7.抗拉强度:是试样拉断前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值,用R m 表示。
8.刚度:是指材料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9.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弹性范围内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10.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
11.韧性: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12.冲击韧度: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
13.疲劳断裂:零件在交变载荷下经过长时间工作而发生断裂的现象成为疲劳断
裂。
14.疲劳极限:材料可经受无数次应力循环而不失效的应力值。
15.断裂韧度: 指材料抵抗裂纹失稳扩展的能力。
16.滑移: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位移的现
象。
17.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
18.孪生:指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所发生的切变。
19.加工硬化:随冷塑性变形量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
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
第三章二元合金相图与铁碳合金
1.相图:表示合金中的组织状态与温度、成分间关系的图形。
2.二元匀晶相图:凡是二元合金系中两组元在液态下可以任何比例均匀相互溶
解,在固态下能形成无限固溶体时,其相图属于二元匀晶相图。
3.匀晶转变:由液相结晶出均一固相的过程。
4.共晶转变:二元合金系中,一定成分的液相,在一定温度下同时结晶出两种
不相同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晶转变。
5.二元共晶相图:凡二元合金系中两组元在液态下能完全互溶,在固态下形成
两种不同固相,并发生共晶转变的的相图属于二元共晶相图。
6.包晶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固相与一定成分的液相作用,形成
另一个一定成分的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之为包晶转变或包晶反应。
7.包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下相互无限互溶、在固态下相互有限溶解,并发生
包晶转变的二元合金系相图,称为包晶相图。
8.共析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由一定成分的固相分解为另外两个一定成分的固
相的转变过程,称之为共析反应。
9.铁素体:碳溶入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用符号F表示。
10.奥氏体:碳溶入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符号A表示。
11.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多相组织,用符号P表示。
12.莱氏体:含量为4.3%的液态铁碳合金冷却到1148℃时,同时结晶出奥氏体
和渗碳体的多相组织称为莱氏体,用符号Ld表示。
第四章钢的热处理
1.热处理: 是指将钢在固态下加热、保温和冷却, 以改变钢的组织结构, 获得
所需要性能的一种工艺。
2.预备热处理:为随后的加工(冷拔、冲压、切削)或后续热处理作准备的热
处理。
3.最终热处理:赋予工件所要求的使用性能的热处理。
4.奥氏体化:将钢加热到临界点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钢的奥氏体化。
5.本质晶粒度:钢在规定的加热条件下(930±10度保温3-8h)加热时奥氏体
晶粒长大的倾向。
6.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即将发生转变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7.C(TT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T曲线: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9.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获得完全马氏体的最低冷却速度。
10.上贝氏体:钢在热处理后获得的不连续棒状的Fe3C分布于自A晶界向晶内平
行生长的F条之间的组织。
11.下贝氏体:钢在热处理后获得的细片状碳化物分布于铁素体针内,并与F针长
轴方向呈55~60º角的组织。
12.马氏体:碳在 -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13.退火:将钢加热至适当温度保温,然后缓慢冷却(炉冷)的热处理工艺叫做
退火。
14.正火:亚共析钢加热到Ac3+30~ 50℃,共析钢加热到Ac1+30~50℃,过共析钢
加热到Accm+30~ 50℃,保温后空冷的工艺。
15.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保温后以适当的方式冷却,使A转变为M
或B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16.单介质淬火:加热工件在一种介质中连续冷却到室温的淬火方法。
17.双介质淬火:工件先在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冷却,躲过鼻尖后,再在冷却能
力较弱介质中发生M转变的方法。
18.分级淬火:在稍高于Ms的盐浴或碱浴中淬火冷却一定时间,待内外温度均
匀后再取出缓冷。
19.等温淬火:将工件在稍高于Ms 的盐浴或碱浴中保温足够长时间,从而获得
下贝氏体组织的淬火方法。
20.钢的淬硬性:钢在正常淬火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值,表明钢的淬硬能力。
21.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
22.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的某温度保温后冷却的工艺。
23.回火稳定性:淬火钢在回火过程中抵抗强度、硬度下降的能力。
24.回火脆性: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出现的冲击韧性下降的现象。
25.第一类回火脆性:又称不可逆回火脆性,是指淬火钢在250~350℃回火时出
现的脆性。
26.第二类回火脆性:又称可逆回火脆性,指淬火钢在500~650℃范围内回火后
缓冷时出现的脆性。
27.表面淬火:表面淬火是指在不改变钢的化学成分及心部组织情况下,利用快
速加热将表层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以强化零件表面的热处理方法。
28.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特定介质中加热保温,使介质中活性原子渗入工
件表层从而改变工件表层化学成分和组织,进而改变其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第五章合金钢与铸铁
无
第六章非铁金属材料
无
第七章非金属材料
无
第八章失效分析、材料选择及热处理工艺
1、失效:零件丧失使用功能。
2、正常失效:零件在达到或超过设计的预期寿命发生的失效。
3、非正常失效:低于设计预期寿命时发生的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