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精品教学设计:11.《送东阳马生序》(2课时)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4.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习惯,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2.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2.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明初散文家。

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一. 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宋濂。

这篇文章是宋濂为送别他的朋友东阳马生而作的序文,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既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也能够启发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篇文章,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他们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能够理解并欣赏课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

3.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难点:理解并欣赏课文中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掌握并运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实践法:通过朗读和写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送东阳马生序》2.参考资料:关于宋濂和《送东阳马生序》的相关介绍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乐,营造一种离别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曾经离别的朋友,你们之间是否也有深厚的友谊?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并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1.送东阳马生序一、课前说明1.教材分析:《送东阳马生序》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可以让学生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主要进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学习本课,既能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更能从作者刻苦求学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认识到发奋读书的重要性,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

2.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境优越,少有吃苦的经历,缺少勤奋的态度,意志的磨练更是无从谈起。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其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刻苦勤奋、好学上进的教育。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两年多的古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本文除个别难懂的字句外,大部分都能理解。

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学生对作者生活经历及其感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必须精心组合学习内容,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

3.教法学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基于以上要求,教学中我选择了诵读法、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促进阅读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培育素养。

本节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重点落实以下几点:(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初中初三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初三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初三下册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重、难点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1检查预习嗜shì砚yàn 逾 yú硕shu 加冠guān俟sì衾qīn 烨yè缊yùn袍敝衣叱咄chì duō皲jūn裂媵yìng 同舍shè生被pī绮qǐ绣容臭xiù负箧qiè曳yè屣xǐ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朗读指导】(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2020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三、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语言: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汤:古:热水 今:菜汤 走:古:跑 今:行走 趋:古:快步走 今:趋势 或:古:有时 今:或者 卒:古:最终 今:士兵
2
2020年最新
6.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古:借 今:假期
【一词多义】 1. 和:( 1)久而乃和 缓解、暖和 ( 2)言和而色夷 谦和 2. 冠:( 1)勇冠三军 天下第一 ( 2)既加冠 男子 20 岁成年 3. 请:( 1)战则请从 请让我 ( 2)俯身倾耳以请 请教 4. 再:( 1)一而再,再而三 第二次 ( 2)日再食 两次 5. 患:(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忧 (2)无冻馁之患矣 忧患
自学,终以文名称世。元末被举荐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隐居山中,潜心著述。明初应
聘到应天 ( 今南京 ) 任江南儒学提举, 后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参与明初礼制重建, 受
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器重。后因牵扯连贬谪四川茂州,客死茂州。作品有《宋学士全集》

2. 介绍“序”
序是古文的一种文体,古人送别时, 往往以诗相赠,有时还给这些诗写上一篇序, 以介
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
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领悟其中的道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第2课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第2课时)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媵人持汤沃灌
古义:借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
人造的(跟“真”相对)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第十四页,共二十五页。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古今异义
日再食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古义:快步走 尝趋百里外
今义:趋向
第十五页,共二十五页。
精读课文
字词句式·一词多义
无从致书以观
第五页,共二十五页。
精读课文
古代学官名
古文探究
告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
后见也。
向别人借
译文: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得不到答案、去请教而 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 手抄写,向别人借来后才能看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第2课时)
科 目:语文 适用版本:部编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11.送东阳马生序
第2课时
第一页,共二十五页。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重点)
2.理解、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难点)
第二页,共二十五页。
学情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 这篇课文的前半部分,了解了宋濂的 求学之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 课文剩下的部分,感受宋濂对马生的 勉励。
字词句式·倒装句
1.弗之怠
(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弗怠之”)
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的用法,积累相应的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3.体会作者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学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前预习1.解决字词障碍①把课下注释的拼音标注在原文中②把“读读写写”勾画在原文中,并注音③识记,自检,明天听写检测学生按照预习任务完成二、导入问:你知道古往今来有哪些勤奋苦读的人物与故事明确: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

师总结:古语云: “自古雄才多磨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些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千百年来,这些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学生倾听、思考、回答三、文体知识、作者简介师:文章的标题是《送东阳马生序》,什么叫做序呢?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即序言,相当于前言(序)、后记(跋)。

赠序,即临别赠言。

内容多为安慰、勉励、祝愿、惜别的话。

马生指的是宋濂的同乡马君则,生是古时候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这篇文章就是宋濂送给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师:那宋濂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一篇赠序呢?作者简介:生跳读、细读,思考、交流、讨论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谥号文宪。

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很受朱元璋器重,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从家乡浦江(今属浙江)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明太祖朱元璋。

其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现有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了解作者马生的生平和事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2)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马生的生平和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练习与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练习。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相关资料:关于马生的事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流畅翻译课文。

2.把握赠序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3.领悟文章劝学的主旨,体会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重难点】1.朗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学习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2.领悟文章劝学的主旨,学习作者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还有几个月,我们就初中毕业了,即将面临分别,你是不是已经准备好或已经开始请同学、老师写临别赠言了呢?你会写些什么呢?毕业了就要互赠留言的传统是怎么来的?古人离别时有折柳赠别,有踏歌送别,有作诗赠别,比如李白的《赠汪伦》,还有写文赠别,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这种临别时的赠言称为赠序。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赠序中的名篇《送东阳马生序》。

1.文题解读标题“送东阳马生序”是什么意思?预设:作者送给同乡后学----青年太学生马君则的临别赠言。

2.了解文体知识——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引导。

赠序,即临别赠言。

始于唐朝,宋以后,逐渐成为单独的赠别文体。

赠序在惜别伤离、劝勉激励的同时,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

在行文风格上,往往集叙事、说理、抒情于一体。

3.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谥文宪。

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作有《宋学士文集》等。

写作背景:洪武十一(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二活动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记生字词。

2.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嗜.学( shì)硕.师(shuò)叱咄..(chì duō)俟.( sì)负箧.曳屣.( qiè)( xǐ)皲.裂( jūn )媵.人( yìnɡ)衾.( qīn )绮.绣( qǐ)容臭.( xiù)烨.然( yè)裘葛..(qiúɡě)缊.袍( yùn )耄.老( mào )冻馁.( něi )谒.见( yè)撰.写( zhuàn )贽.( zhì)3.指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理解作者宋濂的求学经历和对马生的劝勉之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翻译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文章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鼓励学生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勇于追求学问。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理解作者宋濂的求学经历和对马生的劝勉之意。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2. 文章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历史背景等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文言文知识在上课之初,我会先与学生进行一段轻松的对话,询问他们记得哪些之前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

这样做不仅能唤醒学生的文言文记忆,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接着,我会通过讲述一个古代求学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例如讲述宋濂年轻时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一名杰出的文学家。

这个故事将与《送东阳马生序》的主题相契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在学生被故事吸引后,我会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如果你是宋濂,你会怎样面对求学过程中的困难?"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4. 过渡到新课内容在学生对文言文和课文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后,我会顺势过渡到新课内容,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一篇与宋濂求学经历相关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课件(两课时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课件(两课时 )

2.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 文章,选自《宋濂全集》。这是一篇“赠序”, 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价作品或说明写作目 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 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勤学苦学的 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 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 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他家 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 吴莱、柳贯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 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 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 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称帝, 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学。奉命 主修《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
感受
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 知口体之奉不若 人也
2.第3段。 讨论探究:
太学生和“我”年幼时的求学相比,有哪 些优越之处?
比较点
“我”
太学生
食 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日有廪稍之供
衣 缊袍敝衣
岁有裘葛之遗
住 寓逆旅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 书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 哉”):对那些在如此优越条件下不能学有所 成者提出批评。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写序的背景和目的。
2.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共同探究,合作 释疑。
布置作业
1.课下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2.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
第二课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11 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设计思想《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

在教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都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2.了解“序”这种文体;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4.熟读背诵课文。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意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五、教学策略与手段1.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多种形式朗诵训练,提高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积累字词,解决疑难点,把握文章内涵。

六、课前准备1、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从以下几方面作好知识准备:A、了解作者所处朝代及文学贡献;B、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C、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D、预习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翻译全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

3、教具准备:电脑和投影仪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师学生主要活动(一)预习汇报:1.介绍作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2)对李时中的心理、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有深刻理解;(3)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2.思想与情感:(1)引导学生树立敬业爱学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审美能力;(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送东阳马生序》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意义,读懂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

2. 帮助学生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并对宋代文学有初步认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送东阳马生序》是写给东阳人马生的一篇序言,由宋代文学家李时中所写。

请同学们回忆并谈谈序言和序言的作用。

2.知识讲解(1)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1. 长句和短句的运用李时中在文中的运用了很多的长句和短句的句式,使句子的呼之欲出,让读者有一种句转诠畅的感受。

2.比喻和夸张的手法2.1比喻李时中在文中使用了很多的比喻来描绘自己的思想,增加了文章的思想艺术的深度。

2.2夸张李时中在文中运用了很多夸张的手法,细节描写的过度和拖沓,让读者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文章的深度。

(2)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1.人物描写文章在描写东阳人马生的时候将其形貌、品性、气质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使得人物更加形象、鲜活和具体。

2.铺陈手法文章利用了铺陈手法,让整篇文章像一个蜿蜒的山路,慢慢铺陈开来,使读者生动的感受到,整篇文章就像在一场思想的游戏,在文学的世界里舞动。

(3)文化背景分析在宋代文化背景下,《送东阳马生序》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儒家文化的精神状态。

文章在对东阳、马生之间的小小事情进行深入的分析、解释之后,给了一种敬重和钦佩之情。

这也正是儒家中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的精神所在。

3.学生活动阅读文章、分析文章语言艺术、人物描写和铺陈手法的运用、了解文化背景和儒家文化的精神。

4.讲评阅读文章之后,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夸张等语言艺术手法,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铺陈手法,并解释文化背景、人伦尊严、互相尊重等。

11、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

11、部编九下《送东阳马生序》精品教案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积累文言文词语。

2.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作者好学精神与求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重点难点重点:1.翻译、理解、背诵课文,学习作者执著的求学精神。

2.学习文章对比手法。

难点: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与求学态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通过明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预习展示(一)介绍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

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

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二)了解背景。

【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召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了这篇序文,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珍惜太学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三)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送东阳马生序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1  送东阳马生序

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重点难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3.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去感受一下古人是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的。

【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他在文治方面对明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被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擅长传记的写作。

他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文集》。

【文体知识】1.题解东阳,地名,今属浙江。

“马生”,姓马的后辈,指马君则,是宋濂的同乡,当时是国子监太学生;“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有书序和赠序之别。

本文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标题意为:写给东阳县晚辈马君则的一篇赠序。

2.背景资料明洪武十一年(1378),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

宋濂了解到马生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在太学的学习机会,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新课讲授】(一)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3.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重难点】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好唱歌、跳舞、下棋、旅行等等,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

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爱好读书。

穿过时光隧道,我们不妨与宋濂对话,感受其求学之路,探求古仁人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在导入前可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劝学”的主题。

2.反复诵读,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会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

3.学习作者勤勉治学、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正确的苦乐观,珍惜当下,努力学习。

第一课时三、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与刘基、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

赠序,即临别赠言,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代,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

序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本文即属于此类。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课时)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课时)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2课时)课文内容分析:先从文体出发。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等同于临别赠言,这一文体,在劝勉激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

该文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

再说本文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于言语细节之处暗含秘妙,极为考究,更多次使用对比的写法,将宋濂之“嗜学”诠释得淋漓尽致。

此外,本文涉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作为文言文教学文化层面的补充。

学情分析:就生活经验而言,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但是痴迷于读书的不多。

作者讲述自己的“嗜学”经历,把学习当作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境界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一次心灵的触动,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思考、有反思,感悟人生。

就文史知识结构而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较丰富,如“加冠”、“执经”“先达”、“司业”、“博士”、“太学”等,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教师可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深化文本解读。

从语文经验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且课文整体生难字词不多,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

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对于文中的一些长句,教师可适时指导。

且九年级学生具备涵咏语言的能力,课上反复诵读,以字品文,可体会文章情感。

不过,学生第一次接触赠序这类文体,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

此外,九年级学生对宋濂其人缺乏了解,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有一定干扰。

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4.理解宋濂之“嗜学”,感受其求学精神。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
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这篇的序言是宋濂给他的同乡马君则写的。

作者给他这篇文章是为了鼓励他勤奋地学习,但是其含义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巧妙而隐含地,轻松而友好地语句中充满了贤者的智慧。

以下是课件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1.送东阳马生序。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征。

2.反复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感知作者求学的艰辛和勤奋,学习作者的求学精神。

一、导入新课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翻开历史画卷,不少仁人志士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苏秦以铁锥刺股,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逖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千百年来,众多的光辉形象一直在用他们自
身的行为劝勉我们要努力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濂的读书求学之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11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点,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3.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宋濂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

2.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3.初步感知本文“劝学”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教师板书课题: 11 送东阳马生序(出示课件2)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作者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吗?预设:(出示课件4)宋濂(1310—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

浦江(今属浙江)人,字景濂,号潜溪。

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宋学士先生文集》等。

宋濂的书法作品:(出示课件5)2.文本知识教师: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赠序吧。

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先从文体出发。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君则的一篇赠别之序,等同于临别赠言,这一文体,在劝勉激励的同时,也常常表达作者的一些感慨或见解。

该文主要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作者现身说法,娓娓道来,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古代论学励志散文的名篇佳作。

再说本文特点。

《送东阳马生序》不仅于言语细节之处暗含秘妙,极为考究,更多次使用对比的写法,将宋濂之“嗜学”诠释得淋漓尽致。

此外,本文涉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作为文言文教学文化层面的补充。

学情分析:
就生活经验而言,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但是痴迷于读书的不多。

作者讲述自己的“嗜学”经历,把学习当作人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一境界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一次心灵的触动,无形中拉近了文本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思考、有反思,感悟人生。

就文史知识结构而言,文中一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较丰富,如“加冠”、“执经”“先达”、“司业”、“博士”、“太学”等,学生缺乏一定的了解,教
1
师可加强引导。

此外,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深化文本解读。

从语文经验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且课文整体生难字词不多,课文注释详细,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自行疏通全文大意。

故学生可以将文意疏通放在课前自行完成,对于文中的一些长句,教师可适时指导。

且九年级学生具备涵咏语言的能力,课上反复诵读,以字品文,可体会文章情感。

不过,学生第一次接触赠序这类文体,故对于其特点应缺乏了解。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

此外,九年级学生对宋濂其人缺乏了解,这些会对学生在文本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理解方面有一定干扰。

教师在教学时,应拓展相关资料,亦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自行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理解宋濂之“嗜学”,感受其求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
2
实用文档用心整理
2.了解赠序的文体特点,理解“劝学”用意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层层深入地理解宋濂之“嗜”,学习作者勤学、乐学、专学的精神。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反复诵读,比较品析。

3.言文合一,一体四面。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了解“赠序”这一文体
(二)搜集作者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三)熟读课文
二、激趣导入
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好唱歌、跳舞、下棋、旅行等等,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

有这样一个人,他叫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他爱好读书。

穿过时光隧道,我们不妨与宋濂对话,感受其求学之路,探求古仁人之心!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心中有爱好,也便有了信念和坚守”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因为宋濂“嗜学”,他才会把学习当作一生的追求和向往。


教师在导入前可与学生对话,激发学生兴趣,引起阅读期待。


三、预习检测
(一)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及宋濂。

教师予以补充。

(二)学生介绍“赠序”这一文体。

教师补充“书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太史公自序》等。

(三)字音检测
检测后,教师补充,全班齐读字词两遍。

嗜(shì)砚(yàn)逾(yú)硕(shuò)俟(sì)
4
衾(qīn)烨(yè)缊(yùn)媵(yìng)葛(gě)
叱咄(chìduō)皲(jūn)裂容臭(xiù)冻馁(něi)
负箧(qiè)曳(yè)屣(xǐ)裘(qiú)撰(zhuàn)贽(zhì)
(四)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

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


四、诵读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分小组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课堂上展示读,老师指导。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课堂上书声朗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能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的基本语感,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

诵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尤其是文中的长句较多,教师可指导如何停顿,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五、学生质疑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