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5

合集下载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概述引言城市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发展的起源、演变以及未来的前景,并对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概述。

城市发展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如古巴比伦、尼尼微等。

这些城市以农业为基础,通过灌溉系统和农田耕作的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繁荣的城市社会。

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水平的制约。

随着农业技术和交通网络的改进,城市开始快速发展。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罗马帝国更是建立了一系列宏伟的城市,充分体现了城市发展和帝国扩张的关系。

城市发展的演变随着工业化的到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工业革命将城市从农业中心转变为工业中心,吸引大量农民和工人来到城市寻求工作和生活机会。

例如,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中,曼彻斯特迅速崛起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更加迅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强,城市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一方面,大城市继续扩张,成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和创新中心。

例如,纽约、东京和伦敦等世界大都市。

另一方面,中小型城市也在迅速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发展的演变也受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模式的转型,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从单一的工业和商业核心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现代城市需要考虑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以创造更加宜居、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城市发展的前景概述未来城市发展的前景仍然充满挑战和机遇。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概述:1. 可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加,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理念之一。

未来的城市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倡低碳、节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和减少碳排放,城市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

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

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

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

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

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

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

”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

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

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

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

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

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

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

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

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

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

”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

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

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

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职能随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而变化。现代化大城市常具有多种职能, 小城镇或不发达地区城镇职能则相对简单。城市的工业、交通运输、商业、行政、 文化、教育、科学等企事业是城市职能形成的基础。
城市职能是由该城市为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体现的,由专业化部门、智 能化强度、职能规模三个要素组成。
• 城市性质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城市的定位和目标既决定了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向,也决定了一个城市 发展的水平。
• 城市职能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 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但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 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图1 古埃及金字塔 图2 雅典卫城复原图
图3 乌尔山岳台
由此可见,在城市成为人类永久 性固定居住点之前,它最初只是古人 类聚会的地点。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形式延续化、永久化,并以能预见和控制某种 规律,逐渐形成了稳定的村落形式。较之一些小型人口聚落形成的松散的、游 动性的联合形式,它能为人类的繁衍、哺育和防御提供最方便的条件。出身和 住处的基本联系,血统和土地的基本联系,这就是村庄生活方式的主要基础。 而人类改造大地正是后来形成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先于城市进行 的。
19世纪以来,商业城市不但在地面上向水平方向发展,而且由于电梯 的发明,也逐渐向高空发展。在建筑上,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摩天大楼一座 座拔地而起,成为“现代化”的标志。
图15 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
图16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
水平和垂直方向发展的结合,使城市既膨胀又拥挤,也产生了最大的获 得利润的机会。这就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但这样的发展是一个死循 环。城市中居住密度、商业活动和私人汽车盲目增加,直接导致了交通速度 变慢,即使占用大片土地仍无法缓解。空气严重污染,居住环境拥挤,社会 道德败坏,这都是社会发展中的衍生物,也是寻求发展所必须消灭的。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始于公元前2000年,当时的城市主要是沿着河流、湖泊、江河、港口等地区形成,被称为“古城”,它们体现了古代城市发展的早期特征。

据史料记载,当时一些古城也分布在山脚下,为了防御外来入侵,山上常建有城墙,古城建筑采用了九重城等堡垒型城墙,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居民。

古代城市里常有皇宫、宗教活动及官方机构,多数古城也都有市集、市场,而市场则有着巨大的商业活动,当时的市场生意和货运活动十分繁忙。

古代城市的政治结构也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同时也提供了政治及社会秩序与稳定。

二、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主要是在清末时期开始,清末时期首先开始实施中央施政计划,并且在各地部署官员,以统治和管理小城镇。

此外,重要的城市也开始以多样的形式出现,如行政城市和军事城市等。

在此期间,中央的统治是非常重要的,统治出口的官僚制度、传统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央统治的法律都大大影响了近代城市的发展。

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也加快了城市变化的速度,近代城市无论在通信运输方面还是在公共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

三、20世纪以来的城市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迅速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末,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大量迁移到城市,形成大城
市,这也使城市发展迎来了新的变化。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一)在看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他应该说是个城市分散主义者。

反对将人类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小汽车里,反对大概在西方非常风行的对于技术的过分的盲目的崇拜。

他认为的合理的交通网络应该是对应于人类本身的行为的多样性的。

人类本身的行为速度总是逃脱不出肉体本身的限制,以步行为最基础。

霍华德:霍华德所追求的城市图景,说到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多中心的城市2.更多的、更严密的层级结构的城市3.功能进行了混合的城市,城市和乡村更好的组成统一体4.互补的小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来具有大城市功能,一种联盟城市而我对于霍华德的理论最为反感的地方就是:他有着太多的严密的预设,他的思想方法仍然是一种旧时代的专制思想去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做那样才是幸福。

它的城市--其实几乎所有的芒福德所提倡的城市理论中的城市--都会有一个外层的绿化圈层,将一个城市的发展范围做出了预设,而且倡导了一种普适性的模式。

而任何一个城市都其实是不同的,情况可以非常的复杂。

我想象的城市是一种更加自由发展的城市,你是去制定一个两性的规则而不是去制定一种终极的形态,你会给出一个原点,给出一个规则体系,然后这个城市就能够自己进行良性的运作,自己能够在运作中纠正运作中产生的错误甚至必要时候能够修订规则,就像任何的民主国家那样。

我不喜欢有着一种过份具体的完美的预设。

告诉你说:到此为止吧。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二)“专门化、劳动分工、强制措施,以及丧失人性,在城市范围内产生了一种内部紧张状态。

这种紧张状态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形成了一种隐蔽的仇恨和公开的反叛的潜流……”“劳动分工具有限定人的终生活动的性质,那么,又是什么使得劳动分工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里竟被人接受了呢?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首先是,劳动分工有助于创造第一次的经济繁荣,而人们自然首先看到经济繁荣的各种好处,最后才会看到它的各种不利之处……”“幸而城市的社会结构有助于它克服自身对于人类的限制性和强制性。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着重从人文科学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并展望了远景。

内容包括:史前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城市规划等多个学科领域,从多角度综合地研究了城市发展史,并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意见,正如序言中总结的好:他“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结合起来,并揭示了这两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看完此书,也浅谈一下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一、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村庄的新形态“村落社会的淳朴根基原本是深入在土地之中的:城市却颠倒了村落社会的价值观念,将其根基送上天堂,使农民的宇宙来了个上下颠倒。

从此,所有人的眼光,都向上观望。

经过数千年的历程,人们对于永恒和无限的信念,对于博学多知和无所不能的信念终于获得了胜利,这一胜利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生存的可能性,城市的主要缔造者们并未擎肘于人类生存的动物局限性,而是以一种集中统一的意志和行为,去努力有意识地超脱这种局限性”。

以前村庄的主要意义在于贮存足够的食物和繁衍养育后代,而农民的耕种只需要自给自足,而王权产生后,农民则必须更辛勤的劳动来供奉那些拥有武力的统治者,而芒福德根据生物学的理论,认为城市不是村庄的简单加和,城市是一种“全面的变革”,是性质上的彻底改变。

同样认为了城市是一种完全的新生的形态。

二、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为了让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迫切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我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我们需要构想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有机界和个人,乃至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城市发展找到一种新的出路”。

这是作者芒福德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芒福德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运动和新航线的开辟。使世界经济中心从意大 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尼德兰、英国,在那里逐步 兴起很多工商业城市。
1、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发展



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城市发展进入一个 崭新的时代。 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一 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煤田和沿海地区)形 成城市密集区域。 如英国的兰开夏地区,德国的鲁尔地区,美国 大西洋沿岸地区和五大湖地区都形成城市密集 区域。
欧洲“自由城市”的形成



欧洲新城市发展的核心是“自治市”或称“自 由城市”、“帝国城市”。实际上以城市为中 心、管辖有周围农村的一种政体。与古希腊城 邦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共和政体。 12—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 那亚、德意志的汉堡、不来梅、卢卑克、克隆 等都属于这样的城市国家。 至今,汉堡、不来梅仍拥有庞大的自由港区。
四、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20世纪上半叶,城市化仅出现在先进的工业国 家,并未在世界范围内铺开。1900年时,城镇人 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国家只有英、澳、德三国。 1940年增加到十几个,大部分为发达的工业国。 二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从50年代到 7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发展迅速,殖民地半殖民 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 这一切都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中世纪欧洲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特点



1、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如汉萨同盟。 最多时参加城市达160多个。 2、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 城市等政治客体,说明城市在地区政治经济中的地 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3、城市规模较小,但城市商业比较繁荣。
现代国家出现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经济与城市发展“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

而最早的“城市”就是因商品交换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

而城市的出现,也同商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最初城市中的工业集聚,也是为了使商品交换变得更为容易而形成的。

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销售相对于将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来交换而言,则正是一种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

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受城市的商业活动带的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交换日趋频繁和广泛,开始出现城市和集市。

据考古发现,世界上第一批城市于公元前4500年前后产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就是现今叙利亚东部和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平原,其中包括乌尔、埃利斯、拉戈什、启什、巴格达和巴比伦等等。

此后,世界其他地区,如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黄河一渭河河谷、中安第斯山脉等等,又陆续产生了一批城市。

总的来说,这些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在有利于农业灌溉和向周围征集农产品的地带,往往规模很小,且带有原来村落社区的明显痕迹。

例如,在乌尔城中还保留着大量的耕地,有几处居民点散布在这些耕地中。

在古埃及的阿玛纳城内也有菜园、果园和鱼塘等等。

古罗马自共和国中期以后,由于不断地扩张,周围行省成了它的粮食和各种矿物原料的供应地。

于是,罗马及意大利本土的经济则开始以经济作物和金属工业,各种手工业为主,围绕地中海展开了广泛的海陆贸易,罗马成为发达的商品社会。

而古代中国是世界城市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城市自夏、商形成以来,经历了数千年来的发展历程。

不过,这一时期,中国城市的地区分布还很不平衡,主要偏集北方,城市间的联系也主要偏重于行政上的上下级联系。

这是由封建经济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到唐代,城市总数达到了1600多个,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二、古希腊城市文明:

古代希腊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 上诸岛、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 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古代希腊 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此后希腊境内 形成200多个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巴 达和雅典。

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

大多数希腊城市都环以城墙(唯一例外的是斯巴 达)。城市正中或附近地区是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 场一般都是天然的高地,如古希腊的卫城。广场上有 宗教建筑物、中心市场和公共设施(如浴池和王宫)。 市中心附的,政治和宗教首脑的居住地散布在宽阔的 林荫道两侧,他们的房屋面向内庭院,外墙无窗,门 开向内庭院。在这些富人住宅之间或背后直到城墙的 地带是其他等级的住处。他们的住宅很小,挤在弯曲 狭窄的小巷里。 城墙之外居住着下等人。人们认为他们令人厌恶, 肮脏不堪,不配住在城内。这些人是外国人、妓女和 从事不干净工作的人,如制革匠、整尸者。农民也住 在城外,他们耕种富人的土地。





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点是: ①大多数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 ②大都有城墙环绕; ③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的位; ④大都有中心广场,这个广场一般都是天然的高地, 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 ⑤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 荫道两侧居中信着富人; ⑥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 等级人居住的地方,他们的住宅很小,挤在弯曲狭 窄的小巷里; ⑦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 ⑧城市统治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粮 食,作为回报,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
3、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

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经 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 体系也逐步形成。由于资本主义 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中 心地位,使它们的城市在世界城 市体系中也处于垄断中心的地位。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

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

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 第一是广博的研究论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大跨度的,且较细致全面。

书中不仅详尽叙述了城市不同时期的功能和形式,以及形成不同城市形态的渊源和宗教、经济、社会、政治等致因,还具体介绍和评价了米利、巴洛克、机械式、有机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例。

书中引人入胜地追溯了城市和人类文明寂静的过去和动荡多事的当今,又满怀信心地预言了城市和人类文明未来的前景。

作者不仅对人类面临的危险发出警告,更能掠过危险看到希望。

他坚信人类的创造潜力,坚信新制度的创造能改造城市和文明,同时改造人类自己。

他对西方历代文明兴衰更迭的精采论述, 在读者眼前隐现出一连串沿时间长轴波动发展的正弦波线, 其中每一升降周期代表一代文明,分别历时几千年或几百年不等新旧两代文明交替时则有一段相叠的时期。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

中国城市发展史的历程中国城市发展史是一部悠久的历程。

从最早的古代城市到现代城市化,中国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以下是对中国城市发展史的简要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城市(公元前2070年-公元1840年)1. 夏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夏商周时期。

这个时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如郑州、西安、洛阳等。

这些城市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墙是城市的象征,也是防御工事。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

城市规划也开始出现,街道和巷弄布局逐渐形成。

3.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汉朝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长安、洛阳、成都等。

二、近代城市(1840年-1949年)1. 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租界和殖民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外国侵略者和中国富豪阶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2. 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开始向现代化转型。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现代化城市,如南京、武汉、重庆等。

这些城市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和建筑。

同时,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工人阶级开始崛起。

三、现代城市(1949年至今)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同时,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速。

2. 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珠海、厦门等。

这些城市主要服务于市场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

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逐渐凸显。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

刘易斯·芒福德和他的《城市发展史》/cn/critique2005-7-29 12:48:15来源:中国房地产报作者:宋俊岭[美] 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2月第一版定价:98.00元ISBN7-112-06973-4目录刘易斯·芒福德的主要作品中文第一版序言原序中文第一版译者序言中文第二版译者序言第一章圣地,村庄,要塞第二章城市的逐步形成第三章先古的形式和典范第四章古代城市的本质第五章城邦的出现第六章市民与理想城市第七章希腊化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都市状况第八章大城市变为死亡之城第九章修道院与社区第十章中世纪的城市状况与城市规划第十一章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第十二章巴洛克的权力结构第十三章宫廷,广场和首都第十四章商业的扩张和城市的解体第十五章19世纪工业技术的天堂:焦炭城第十六章郊区及其前途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第十八章回顾与展望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 and its prospects)久被奉为城市科学高级学者必修的经典论著,1989年翻译出版后立即销售一空。

许多读者热切希望再版,今已再次校订完毕,即将由建工出版社出版。

刘易斯·芒福德是西方知识界一位久负盛誉的学者,1895年10月19日出生于纽约长岛的符拉兴镇,1990年元月29日在纽约州达琪郡的阿米尼亚村的家中平安去世,享年95岁。

芒福德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极其关注人类命运和文明的未来质量。

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刚度过灯红酒绿的20年代,许多迹象表明社会进程可能进入萧条。

就在这个时刻,已入“而立”之年的芒福德,以积极干预现制度的誓言开始了自己人文科学理论的研究生涯。

此后的60多年里,他撰写了近千篇论文,30多部专著,对城市、人工环境和历史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学者,两届美国总统都曾经为他颁发过大奖。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分期:
一、夏商周——城市的起源(“城·市”——政治军事·经济。

“市”是本质的差
别。


1.都城迁移造成“多都”
2.西周“分封建国”:第一次建城高潮
3.东周:第二次建城高潮,完成了“城”与“市”的结合。

二、秦汉三国——城市形式上的定形:物质秩序的演进。

(区别于:性质上的演进)
秦:自由烂漫,与天同构
汉:渐趋规整。

三国:曹魏邺城,承前启后。

三、两晋,南北朝——特征:南方城市的兴起。

原因之一:北方战乱,引起南迁。

标志:建康城。

四、隋唐——“一座高峰的崛起”
特征:1.规模上:城市数量多 2.制度上:更规范的坊里制
代表:长安,洛阳
五、五代,宋——商业带来的又一次革命!(这是老师的研究成果!重视!)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坊里制被打破——》街巷制,商业街市的产生。

六、元明清——大整合:思想融合,空间整合。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世界城市的发展史

第一节世界城市的发展史世界城市的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市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中世纪阶段,即前工业化社会时期;工业化时期;当代或称后工业化社会时期。

为分析的方便起见,本节仅讨论前三个阶段,当代世界城市化进程将放在下一节讨论。

一、城市产生及早期城市的发展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

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定都在提尼斯,以后又建新都孟斐斯。

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开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很多城市国家,重要的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等。

这些早期城市国家是由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城市联合而成的。

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共同影响之下,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小亚细亚的赫梯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腓尼基也开始出现城市。

公元前19与18世纪之交,赫梯人已建有设防城市,以库萨尔、涅萨和察尔帕为最重要。

腓尼基则与两河流域相似,出现很多城市国家,最重要的有乌加里特、阿瓦尔德、毕布勒、西顿、推罗等。

腓尼基诸城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与埃及、克里特等地发生商业往来。

约在同时,东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上也开始出现城市文明。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发源地。

1922年,先是在信德地区的摩亨卓达罗,后在西旁遮普的哈拉帕发现古城遗址,它们统称为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的存在时期,估计为公元前2500—1500年,但也有一说上推至公元前3500年,从而使这两个城市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城市。

哈拉帕时期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但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当发达。

城市有又高又厚的城墙,并占据相当大的面积,如摩亨卓达罗占地达260公顷。

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这两个城市进入繁荣期,人口估计为2万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中国也是世界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公元前2500—2000年,出现城市的雏型,公元前2000—1600年间出现城市,我们将在第三节详细介绍。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在中世纪黑暗时代,“西欧已经变成一个几乎是完全意义上的农业社会,城市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或许比它在任何处于同等文明阶段的其他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更小。但是从12世纪往后,中世纪世界再一次成为城市的世界,其中城市生活与市民精神几乎与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同样重要”。这次城市复兴改变了西欧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代表了中世纪西方文化复兴的一个方面。对于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和文明化进程,有一些专家认为直接的起因是商业复兴,而刘易斯·芒福德却认为事实与皮隆尼的解释正相反,首先是有了城镇的复兴,然后才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撇开因果的顺序不谈,中世纪城市与商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倒是的的确确的。在当时动荡不安和充满战争的世界中,城市同修道院每周一次定期的市场交易是城市最大的经济利益,商人因为获得庇护而在此永久地居住下来,并发展成一个新生物,成为中世纪城市生活的独特成分。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所要表述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城市与城市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化系统与政治经济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城市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又强化和巩固着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情感模式。如果对文化这个概念做广义的理解,那么,城市本身便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成果,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现象,最早是人类创造了城市,然后城市便创造着人。应该说,城市与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创造的关系中,正是人们创造了城市,而城市也传承这人类的文明。
?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承载了太多的文明和历史,即使一个国家已经灭亡了,但是城市作为不变的基点依然存在。就如同我们依然可以从雅典卫城,庞贝古城等城市遗址上感受到当时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文化因素在这中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代人的文化观念,对古代城市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如古埃及的死者之城,中国的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思想、风水说和伦理观念,都成为古代城市发展因素,使古代的人类文明蕴含在城市建设当中,文明得以循序渐进的流传下来。而渗透着这些文化观念的城市形态,也必然又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城市发展史英文原版

城市发展史英文原版

城市发展史英文原版English: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 spans millennia, reflecting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ocie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ment. From ancient Mesopotamian cities like Ur and Babylon, where the earliest forms of urbanization emerged around 4000 BCE, to the grandeur of Rome, which reached its peak around 100 CE with a population exceeding one million, cities have been centers of culture, commerce, and power. The Middle Ages witnessed the rise of medieval European cities, characterized by fortified walls, narrow streets, and bustling marketplaces, while the Renaissance period brought forth a revival of urban planning principles inspired by classical antiquit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dramatically transformed urban landscapes, as factories and railways fueled rapid urbanization, leading to overcrowding, pollution, and social upheaval. The 20th century saw the emergence of modernist urban planning movements, with ambitious projects like Le Corbusier's "Radiant City" aiming to rationalize urban spaces and improve living conditions. However, these top-down approaches often disregarded local contexts and community needs, leading tocriticism and eventual shifts towards more participatory and sustainable forms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century. Today, the challenges of urbanization are more complex than ever, with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inequality, and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shaping the trajectory of cities worldwide. Yet, amidst these challenges, there is also growing recognition of the potential for cities to become engines of innovation, resilience, and inclusive growth, driving efforts towards creating more livable and equitable urban environments for future generations.中文翻译:城市发展的历史跨越了几千年,反映了人类社会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演变。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
i
中國城市發展史
方法均有所改變。 本書由引論、中國城市演變史、城市居住史、城市建築史和中國城市廣場史 五部分組成。 引論概述了中國城市史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及其歷史演變的地理、經濟、社 會、文化背景,突出了中國城市史是中國文化體系的存在實體。並在前人研究的 基礎上,創建本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框架。 本書的中國城市演變史,依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資料,敍述了夏商周初始的城 市軍事防衞和政治功能及手工業、商業功能的發展;將秦代咸陽城作為一個里程 碑,對迄今 2500 年城市史演變進行研究,揭示了中國漫長古代社會以都城為政 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和多級行政中心形成的發達的城鎮體系和特點;中國 近代城市納入西方化的變遷。 本書的城市居住史,從西周開始的“西城東郭”階段,到明清複合城市佈 局模式;從北方四合院到南方水巷城市空間結構,重點闡述了城市居住特色及其 積極影響。以及近 200 年來,中國城鄉居住方式增添了許多新內容,出現了新 類型。 本書的城市建築史,闡述從公元前 15 世紀到 19 世紀,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築 發展中始終保持了連續不斷和統一,從傳統村落建築崇尚自然美,到都城與宮殿 建築係古人象天設都哲學觀的體現。城鄉民居和園林建築,以天地和合為空間, 把禮樂和諧以文化符號體現於建築中,反映出建築與文化的有機統一,是中國建 築幾千年發展演變的歷史特色。並從中西建築文化特徵比較中全面認識自己的優 劣之處,面對 21 世紀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與生態建築目標,提出中國當代建築設 計和城市設計的積極思考。 本書的中國城市廣場史,分原始廣場、傳統廣場和新型廣場三個階段,闡述 中國廣場的演變史。並對中西廣場文化的差別進行異同比較。評估了當代廣場建 設中存在着“追求最大” 、浪費和忽視民族文化、地方特色的眾多誤區。提出廣 場是人民的需要,應有民眾參與共同創造,具有大眾文化特色。 本書在體裁、內容和理論方法上,具有新鮮、注重實際的特點。今天的城 市與歷史上的城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現代城市必然要建立在歷史和現實的基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中国古代都城商业市场空间的演变特征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商业的催生下完成的,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商品交换,出现了商业空间,它与人类相伴至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而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科技进步、生活改善,商业空间从原始时代“以物易物”的露天交易点,逐渐演变成今日以世界为舞台的商业贸易网络体系,从而使人类城市生活行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就是在这种基本的买卖关系行为中不断和继续着它由点到面的演进……一,中国古代商业和市的产生与形成在我国远古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原始时代,人们共同对抗自然,生产力有限,未能形成分工。

但在不断改进的劳动工具后,增加了人们的生产力,生产物过盛就逐渐衍生了原始的交换。

这些交换先是偶然性,渐渐变得经常而刻意。

据《易经》所载,神农氏曾在日中设市以“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这可算是原始的市集。

在远古时期,商部落就以善于交换出名,传说他们的祖先曾驾着牛车游走部落之间,进行交易。

历史学家都相信,“商人”、“商业”之名的由来就是来自商部落的名称。

人们先称到处贩卖的人为“商”,在固定地方售物的人叫“贾”,即所谓“行商坐贾”,后来则逐渐统称为他们为“商人”。

商业交换点的生成源于人的基本生活行为,商业建筑空间的点便是在人对于商业行为的需求中产生的。

商业行为的形态与商业行为所需要的空间的关系在最初就表现为“市”。

“市”即为“交易(行为);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空间)”。

二,中国历代商业的发展和空间演变<一> 先秦时期夏朝时期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但当时还是以局限在居民点内部的物物交换的形式为主。

商代统治者居住的城市称“邑”,人们交易的场所为“市”。

最初的市和城是分隔的,后来为了切合统治者的需要而迁到邑之内,商朝歌城内设九市。

市内还有各式各样的“肆”,那就是分门别类的店铺。

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世纪三十年代,虞哲光等人力图以现 代的声、光、景和新歌剧形式,改革传 统戏,创编了《文天详》、《天鹅》、 《长恨歌》等剧目,拓展了木偶艺术的 题材与表现空间。四十年代,京、津、 沪等大城市,先后成立新型木偶剧社, 创作与影响扩大,奠定了新中国木偶戏 19 发展的良好基础。

1863年 3月 7 日 ,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 《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 其主要内容为: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 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3、高层公寓,主要为来 自国外的淘金者,没有 更多的钱建造洋房的外 国人。兴建于30年代。 商人认为房地产行业稳 定,而里弄不好收房租。 当时,建筑材料低廉, 人工较便宜,高层建筑 的技术比较成熟。多集 中在商业区附近。
上海百老汇大厦高 21层
43
4、花园洋房, 在租界区内,多 为外国人和中国 上层统治阶层居 住。
城市发展史
五、近代典型城市分析
(一)上海 1845年11月29日,中英会订《上海土地章 程》划定了租界界址:南至洋泾浜(今延安 东路)、北至李家场(今北京东路)、东至黄 浦江,西至界路(今河南中路,1846年确 定),面积约830亩,每亩年租金1500文。 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租 界———英租界的出现。
58
1897——1914城市形成期
59

在建筑布局上,采用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 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一些教堂等有塔尖的 建筑多建于小山顶上,从海面远望,塔尖与 山顶在天际形成丰富的城市轮廓线。与城 市规划相配套,德国殖民当局还制定了一系 列有关的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环境卫生 和道路等的具体法规,在不同的区域实行不 同的标准。
4
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 滩渐渐成为各个入侵的殖 民国争夺的肥肉,各国租 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 馆等纷纷在此建造它们的 体面建筑。逐渐地,租界 初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里建立的比较矮 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 华大厦起立。这里原来驻 有英国的汇丰银行,当时 的英国人称它是"从苏伊士 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华贵的 一幢建筑"。
1930年的外滩建筑群
1872年的徐家汇天文气象台
1906年用铁藜木铺设的南京路 37




市内交通的特点: 1、老城区由很小的方格网道路组成,道路的 宽度极小,一般为2-3米,不能行驶机动车。 2、租界内道路为简单的方格网(棋盘街), 间距100米以下,道路宽度10米左右。 3、由于租界及地方势力的影响,使部分邻近 的道路无法打通,以致不少道路形成瓶颈,道路 通行能力降低。 4、最初在租界内形成公共交通系统,1908年 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1924年公共汽车。
17
6、娱乐业
引自国外的一些时 髦游艺设施,如过 山车 “轮舟”
上海大世界
18
三四十年代的娱乐活动
女学生一反以前中国女子好静不好动 的低调风格,游泳、骑马、踏脚踏车、 打网球等体育活动得到普遍展开。
三十年代的上海校花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的中国人得到过娱 乐高潮,许多在中 国影史上艺术成就 很高的黑白电影, 恰恰是在这次高潮 中与战争一起喷发 的。 《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52
(1)完全殖民资本促动型的城市,城市主体以B型区为主,A、C、D型区不发 育,如香港、澳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
53
(2)殖民资本和民族资本双重促动型城市,城市结构中A、B、C、D型区 均有发育,如上海、天津、福州、宁波、济南、汉口等;
54
55
(3)民族资本显著促动型的城市,城市主体多为C型区,A、D型局部发育, 如无锡、南通、郑州、石家庄、重庆等;
46

南通地理 南通市位于长江二角洲东北部。东濒黄海,南临 长 江南与卜海、苏州隔江相望,西接扬州,北连盐 城 属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气候温和全年平均气温巧 ℃ 左右1物产丰富.史称崇川福地’
47
“中国近代第一城”: 南通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产物,不同于租界、 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中国 人基于中国理念,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 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经营 的第一个有代表性城市。
41

2、棚户区,多形成在工业区附近,没有上 下水道,没有像样的道路,地势低洼。
当时沪西苏州河两岸及 闸北一带有大量棚户区 存在,居民以人力车夫、 小贩、乞丐及残疾者为 多。草棚十分简陋,用 竹片做成骨架,铺几张 芦席,就地一卷,用草 绳攀住,人居其中也只 能钻进钻出,故又称" 滚地龙"。
42

12


1895—1913年开业的华资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企业数和创办资本(按地点)
13

3、金融 中国最大 的金融中心,“四行二 局”均在上海,中国 70%以上的银行设于此, 国际上58家大银行在上 海设有分行,全国货币 发行的枢纽,外汇和金 银交易的总汇,亚洲金 融中心。
汇丰银行大楼(左面)的夜景
50
51
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依据其近代城市形成背景和结构特征的不同,
大体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四大块地区: (1)老城区及关厢区。 (2)商埠区或租界区。 殖民势力侵占下新发展起来的市区,常位 于城市河流下游,或城关要道附近,功能主要 为商业中心、娱乐服务区、高级住宅区和港埠 工业区,一般建筑质量较高,市政设施齐全, 布局上自成一体。 (3)自发形成的工业、居住混合区。 (4)有规划的新市区。 新市区是地方市政当局有计划开辟的新的 城市地域,多具有近代城市规划的色彩,路网 设计较为规范,功能分区明确且自成一体,新 的行政、商业、住宅和工业区配臵有序,基本 体现了近代城市发展在空间结构上的诸项要求。
从左向右:沙逊大厦、上海中国银行大 楼(外滩)和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14
4、1870年代已成为全国航运中心, 1922年港口规模排世界6大港口之一。
轮船招商局
商船会馆——上海近代航运业的大本营
15
5、商业 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先施、永安、新新、大新 四大百货商场

16
上海先施化妆品发行所
上海永安百货公司
9

法在“天津条约” 以后,也在上海强 占租界。法租界在 延安路以南,至人 民路一带以及后来 扩大的范围—华山 路、徐家汇一带; 面积达13000亩, 合10平方公里。
10
10
日本虽无租界, 但也盘踞在虹 口地带。
11
11
近代上海城市的发展特点:


1、人口 23万人(1843), 100万人 (1880),1934年335万人,在世界上列第六; 550万人(1949) 2、工业制造 从无到有,外资、国家资本、民 营资本;5525家工厂,占全国40%
年 )
28
上 海 聚 餐 ( 1860 年 代 )
29
上 海 市 场
30
上 海 城 墙 和 护 城 河
31
黄 包 车 上 的 官 员
32
修 脚
33
清 军 士 兵 ( 1875 年 )
34
上 海 理 发 师 ( 1860 年 代 )
35

7、城市景观风貌特征
36
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桥
“罗别根花园”
44
极具北欧风情的花园别墅--马勒别墅
45
(二)南通 南通是近代随本国资本主义
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中的工 业商业是由与封建统治有密切关 系的资本家张謇独立经营。城市 有一定的规划和建设意图,建筑 面貌上比较统一。 以清末状元张謇为代表的近代南 通人开风气之先,创造性地开展 城市建设,使南通成为近代史上 中国人最早按照先进理念规划和 建设的城市典范,堪称“中国近 代第一城”。
62
1914—1937的成长完善期
在1937年中国工厂分布的统计中,青岛有工 厂138家,在当时的5个直辖市中排名第二, 在全国所有县市中排名第六。 工业领域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青岛 的金融、贸易、商业、航运业等行业都得 到迅速成长。

63
64
1934年修 建的一座 现代风格 的日本住 宅,造型 别致。
20
上 海 新 郎 和 新 娘
上 海 雨 具 1870 年 代
22
算 命 馆 (
1870
年 代 )
23
祈求恕罪( 1870年代)
24
流动商贩( 1870年代)
25
中国独轮车( 1870年代)
26
年 轻 满 族 妇 女 ( 1865-1870 年 )
27
年 轻 满 族 妇 女 ( 1865-1870

2
1845年英国租界延 安东路以北、北京 路以南、东到黄浦 江、西到河南路, 面积830亩。1848 年,租界扩展,面 积扩大到2800亩。
3
3
19世纪的上海外滩
法国冒险家描述当年的外滩:“不计其数的污 水沟和小河纵横交错,到处是坟墩。低矮肮脏的 茅屋,是竹子和干泥搭成的破棚子。” “每值晨 雨,则衣被尽湿。天雪,则六出飞舞,自窗隙而 进。”
72

问题与矛盾 1、人口暴增,居住环境恶化 2、城市结构巨变,造成混乱 3、刺激商贸,空前繁荣 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5、交通恶化 6、污染环境 7、急速发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

48
49
工业区选在城 市西郊唐闸, 港口区定在长 江边的天生港, 城市南郊狼山 作为花园私宅 及风景区,三 者与老城相距 各约6公里,并 建有道路相通, 构成了以老城 为中心的“一 城三镇”的空 间格局,城镇 相对独立,分 工明确,减少 污染,各自可 以合理发展。 这种一城多镇、 分片布局的模 式极有创意。
7
7
8

1854年7月11日,上海英法美 租界联合组建独立的市政机 构“上海工部局”,建立警 察武装,正式形成第一个后 来真正意义上的租界——国 中之国。 上海公共租界旗。在圆圈中 央是各个国家的国旗:左上 方为英国、美国、法国、德 国,右上方为俄国、丹麦、 意大利、葡萄牙,下方为瑞 典、奥地利、西班牙、荷兰 的国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