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IMS及软交换网络共20页文档

合集下载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1.软交换概念软交换(Soft-Switch)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其结果就是把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的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

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的生成等功能。

2.IMS概念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由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R5版本主要定义了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对IMS 进行了完善,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WLAN 接入等特性;R7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定,要求IMS支持xDSL、cable等固定接入方式。

3.IMS与软交换的比较3.1 IMS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联系需要从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网络两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对于固定网络中的软交换,两者是一个互通和演进的关系;对移动网络中的软交换,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固定软交换已经具备了基于SIP的智能终端接入能力和SIP的会话控制能力,首先通过将用户数据从软交换中提取出来,建设独立的用户数据库并通过标准的信令进行访问,再将软交换的业务逻辑从交换中提取出来,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这样软交换网络己具备IMS的核心特征。

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会形成S一CSCF、P一CSCF、I一CSCF的分布。

而移动软交换的CS域和IMS域不是平滑演进的关系,而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概述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概述

中国电信软交换网络概述作者:崔海红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介绍了软交换网络的概念、体系结构、特点以及软交换网络与其他网络的互连。

关键词:软交换;概念;体系结构;特点中图分类号:TP392文献标识码:A1引言下一代网络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及其松散定义的术语,针对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赋予不同的含义:对于数据网,下一代网络指下一代互联网;对于移动网络,下一代网络指3G网和超3G网:对于传送网,下一代网络指下一代传送网ASON。

在下一代网络中,实现业务呼叫控制功能的是由软交换设备完成的,因此软交换设备是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功能实体之一。

软交换是在包交换网络的基础上,彻底实现了交换、路由与业务功能提供相分离。

在软交换网络中,路由由包交换网络的路由设备提供,业务功能提供由业务功能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提供,交换功能(呼叫管理与控制)由交换机提供。

2软交换网络的体系结构及特点2.1软交换网络一共分为四层,从下往上依次是: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和应用层。

接入层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各种接入设备实现不同用户的接入,并实现不同信息格式之间的转换。

接入层的设备都没有呼叫控制的功能,它必须要和控制层设备相配合,才能完成所需要的操作。

接入层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其中主要有:信令网关(SG,Sig-naling Gateway),中继网关(TG,Trunk Gate-way),接入网关(AG,Access Gateway)。

在软交换网络中,所有的业务、所有的媒体流都是通过一个统一的传送网络传递,这就是在传送层需要完成的功能。

传送层要求是一个高带宽的,有一定QoS保证的分组网络。

控制层主要提供呼叫控制、连接控制、协议处理等能力,并为应用业务层提供访问底层各种网络资源开放式接口。

该层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软交换控制器。

应用业务层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应用业务。

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策略,管理服务器(Policy server),AAA服务器(authority au-thentication accounting server)等。

IMS技术交流文档

IMS技术交流文档

03 IMS技术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语音通话
IMS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的语音通话 服务,支持跨运营商、跨网络的语音 通信,提高通话质量和稳定性。
视频通话
消息传递
IMS技术可以支持消息传递,包括文 本、图片、视频等多种格式的消息发 送和接收,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和便 捷性。
IMS技术可以实现视频通话功能,提 供高清、流畅的视频通信体验,满足 用户多样化的通信需求。
IMS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IMS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细描述
IMS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IMS技术逐渐成熟。目前,IMS已经成 为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网络、固定网络以及互联网领域。未来,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 的发展,IMS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多样化的多媒体服务。
企业内部通信中的应用
1 2 3
统一通信
IMS技术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统一通信,提供包括 语音、视频、消息等多种通信方式,提高企业内 部沟通效率和协作能力。
会议系统
IMS技术可以支持企业内部的会议系统,提供高 清、稳定的音视频会议功能,方便企业进行远程 会议和协作。
应急指挥
IMS技术可以应用于企业应急指挥系统,提供快 速、准确的通信手段,保障企业安全和应对突发 事件。
安全性问题
高昂的维护 成本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跟上技术的更新换代并保 持系统的领先地位也是IMS技术面临的挑战之一。
技术更新迅 速
由于IMS技术的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专业的维护团 队进行支持,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中国电信-IMS与软交换网络-韦乐平共21页

中国电信-IMS与软交换网络-韦乐平共21页
当前主要开展业务包括:一号通彩铃,IP Centrex,WEB800、视频通讯、统一通讯等
19.10.2019Βιβλιοθήκη 5软交换的安全对策
网络组织和安全系统部署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部署不同的防火墙和 认证系统;利用VPN、路由策略、访问地址控制 等实现内网的承载层隔离
信令协议 用户设备鉴权在信令协议中启动加密和鉴权机制 ,保证控制权,防止非法用户对业务的盗用或干扰
3GPP主要考虑移动接入,在R7考虑部分固定接 入问题,而TISPAN主要解决固定用户接入
3GPP IMS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主要 提供POC、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而 TISPAN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商用很少,主 要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 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19.10.2019
11
IMS用于固网的挑战
IMS用于固网的挑战:固网终端无SIM卡,需 有替代鉴权过程;固网宽带接入无安全机制 ,对IMS不安全。固网无移动空中接口的鉴权 ,IMS易受攻击,需安全策略;移动网空中资 源缺,需对SIP压缩,固网无此必要,可降低 对终端要求;固网必须的紧急呼叫,与现有 业务网络和终端的连接等需要有解决方案
7
移动和固网软交换比较和融合
相同点:都采用分层结构, SG互通功能相同 不同点:
协议:多数协议不同或扩展(BICC/SIP-I) 设备功能:固网没有移动性管理相关功能 组网:拓扑不同,ISUP和SIP,寻址路由不同 承载网QoS:移动接入有保证,固网复杂,难 安全性:R4公网IP地址,网元间通讯无NAT
3GPP策略:从下往上,技术驱动 TISPAN策略:从上往下,业务驱动 复杂、成本、有限的业务和应用、投资保护

中国电信IMS

中国电信IMS
20112011-2-17 5
软交换的安全对策
网络组织和安全系统部署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 划分内网,外网,隔离区;部署不同的防火墙和 认证系统;利用VPN 路由策略、 VPN、 认证系统;利用VPN、路由策略、访问地址控制 等实现内网的承载层隔离 信令协议 用户设备鉴权在信令协议中启动加密和鉴权机制 保证控制权, ,保证控制权,防止非法用户对业务的盗用或干扰 系统加固 最小化端口设置,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最小化端口设置 ,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 及时补漏 洞打补丁, 洞打补丁,检查帐号和口令安全等 管理制度
20112011-2-17 12
3GPP 与TISPAN IMS的差别
3GPP只定义IMS架构,业务规范由OMA制定。 3GPP只定义IMS架构,业务规范由OMA制定。而 只定义IMS架构 OMA制定 TISPAN支持Presence、IM、位置业务、 支持Presence TISPAN支持Presence、IM、位置业务、可视电 话等并支持PSTN模拟业务和PSTN PSTN模拟业务和PSTN仿真业务 话等并支持PSTN模拟业务和PSTN仿真业务 3GPP主要考虑移动接入 主要考虑移动接入, R7考虑部分固定接 3GPP主要考虑移动接入,在R7考虑部分固定接 入问题, TISPAN主要解决固定用户接入 入问题,而TISPAN主要解决固定用户接入 IMS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 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 3GPP IMS标准已经基本成熟并开始商用,主要 提供POC 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 POC、 提供POC、IM、视频共享等多媒体业务。而 TISPAN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商用很少,主 标准还处于研究阶段,商用很少, 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 要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 CENTREX和公众客 户的VoIP VoIP第二线业务 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中国电信支持VoLTE的IMS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中国电信支持VoLTE的IMS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标准Q/CTxxxx-2016中国电信支持VoLTE 的IMS 网络设备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s supporting VoLTE in IMS Network ofChina Telecom2016-××发布2016-××实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发布目次前言 (II)中国电信支持VOLTE的IMS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V O LTE网络架构 (2)5设备要求 (3)5.1 S-CSCF (3)5.2 I-CSCF (3)5.3 P-CSCF/BAC (3)5.4 E-CSCF/LRF (3)5.5 HSS (3)5.6 MMTel AS (4)5.7 BGCF (6)5.8 MGCF (6)5.9 业务配置代理网关 (7)5.10 ENUM 和DNS服务器 (7)6接口要求 (7)7短消息业务功能要求 (7)8容灾功能要求 (7)9计费要求 (8)前言........................................ II中国电信支持V O LTE的IMS网络设备技术要求................................................................................ 1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V O LTE网络架构............................................................................ 25设备要求............................................................................ 35.1S-CSCF ............................................................................ 35.2I-CSCF ........................................................................ 35.3P-CSCF/BAC ........................................................................ 35.4E-CSCF/LRF ............................................................................... 35.5HSS .......................................................................... 35.6MMT EL AS .............................................................................. 45.7MGCF .................................................................. 65.8业务配置代理网关............................................................................ 66接口要求.................................................................. 67短消息业务功能要求........................................................................ 78容灾功能要求............................................................................ 79计费要求. (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IMS网络简介

IMS网络简介

• • • • • •
• •
3.23GPP2 3GPP2对IMS部分规范制定由TSG-S (ServicesandSystems Aspects)组负责,实际 由Working Group 3(Packet Switched Network) 中的Working Group 3.2 Multimedia Domain 承 担。 • 相关的IMS规范编号为X.S0013系列,目前已 经通过的规范有10个,涉及到IMS的有Stage1, Stage2和Stage3,涵盖了需求、体系架构、接 口等方面,暂时没有通过关于测试方面的文稿。 • CDMA网络的IMS系统遵从3GPP2X.S0013系列 协议,3GPP2已于2004年发布了X.S0013V1.0版 本,下一版本X.S0013-AV1.0正处于制定阶段。

IMS和P2P的关系 和 的关系
• IMS与P2P代表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IMS符 符 合传统运营商的发展趋势、 合传统运营商的发展趋势、管理体制和业 务开展思路; 是互联网发展的回归, 务开展思路;P2P是互联网发展的回归,是 是互联网发展的回归 Web2.0的一部分。 的一部分。 的一部分 • IMS为网络核心,将某些功能在网络中集 中设置,架构简单、可管控性好,如鉴权、 业务认证管理、多种协议的转换、媒体编 码的适配和转换等。。
IMS特点:接入独立性
• IMS网络的通信端点(终端)与网络都是基于IP的。在3GPP的 网络的通信端点(终端)与网络都是基于 的 网络的通信端点 规范中,这是通过IP连通接入网络(IP-CAN)来保证的。例如, WCDMA的无线接入网络(RAN)以及之上的PS域网络构成了目 前最主要的IP-CAN,用户通过PS域的GGSN接入到外部IP网络。 • 正是这种端到端的 连通性 使得 端到端的IP连通性 使得IMS真正与接入无关 真正与接入无关,不再 端到端的 连通性,使得 真正与接入无关 承担媒体控制器的角色,不需要通过控制综合接入设备(IAD) /接入网关(AG)等实现对不同类型终端的接入适配和媒体控 制。在IMS网络中,IMS与IP-CAN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网络中, 的关系主要体现在QoS和计费 在 网络中 与 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和计费 方面,但这种关系已经不需要关心底层接入技术的差异性。 方面,但这种关系已经不需要关心底层接入技术的差异性。 • 由接入无关性引出的另一个特点是IMS网络的终端与网络都 网络的终端与网络都 支持SIP, 成为 成为IMS域惟一的会话控制协议。这一特点实现了 域惟一的会话控制协议。 支持 ,SIP成为 域惟一的会话控制协议 端到端的SIP信令互通,网络中不再像软交换技术那样,需要支 持多种不同的呼叫信令,例如ISUP/TUP,BICC等。

IMS简介__含网络拓扑

IMS简介__含网络拓扑
全球标准化体系工作来看, 从IMS全球标准化体系工作来看,国际上 全球标准化体系工作来看 国际上IMS相关标准组织主 相关标准组织主 要有3GPP、3GPP2、TISPAN和ITU-T,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出发 要有 、 、 和 , 点对IMS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 点对 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 3GPP是IMS标准的发起者和主要贡献者,到目前为止3GPP已发布了 R5/R6 /R7/R8四个标准版本,R9版本的制定工作已启动。 3GPP2主要是基于3GPP的IMS Core定义了MMD(多媒体域),主 要考虑CDMA网络的接入,已经公布了Rev0和RevA版本,目前正在 制定RevB版本。 TISPAN从固网接入为出发点,定 义了支持固网的IMS体系架构,已 发布了R1版本,目前已展开R2版本的工作。 ITU-T的IMS架构和ETSI TISPAN的基本相同,从支持固定接入方式 的角度对IMS提出各种需求,目前正在开展IMS和IPTV融合架构的标 准化研究工作。 另外,还有一些国际标准化化组织IETF、WiMAX、Cable Lab、 MSF等从不同的角度对IMS提供支持和贡献。 IETF主要负责SIP、 Diameter等协议的规范和扩展;WiMax、Cable Lab、MSF、 ATIS正在考虑IMS对各种不同接入方式的支持。
DNS、ENUM Server:
DNS (Domain Name System):服务器负责URL地址到IP地址的解析, 可以直接借助Internet公网上的分层DNS Server,也可直接在网内新建 DNS服务器 ENUM (E.164 Number URI Mapping)服务器负责电话号码到URL的转 换
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和Internet技术的发展为新的体 蜂窝移动通信网技术和 技术的发展为新的体 系架构的提出做好了技术上的铺垫

电信软交换网络向IMS平滑演进的探讨

电信软交换网络向IMS平滑演进的探讨
验。
( )出发 点:NGN建设过 程 中传统 终端 及P N 1 ST / IDN业务 的移植和过渡 。 S ( 2)主要考虑 的问题 : @N 环 境 中,用户 正在使 用的传统 终端 无法一次 G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传统终端提供仿 真业务 。
( 6)过渡的功 能实体 ,满足 电信 法规 管制要 求,在 N 全部建设完成后,P S 自然消亡 。 GN E将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 、
,:
r 一
| 静 嚣 曼
l l l l
0 l 0j l l 0 麓 菇 澎 l 0 l
图1 中的逻辑功 能实体 包括 :C SCF ( lS s in Cal e so Con r lFU c i , 呼 叫会 话 控 制 功 能 )、 MGCF t o n ton ( da Gae yCo t lF n t n Me i twa nr u ci ,媒体 网关控制 功 o o 能 )、I MS—MGW (MS Me i twa ,I 媒体 网 I daGae y MS 关 )、B GCF ( ra o tGae y Co t l u cin B e k u twa nr n t , oF o 出 口网关 控制 功能 )、MRF ( lme i s u c C Mut da Re o re i
P T/ D S NI N网络 ? S
网仿真子系统 )
P 业 务主 要是 为 了支持 N ES GN对P TN I S / SDN的 替 代 , 向连 接 到NGN的传 统 的PS N/ T I SDN终端 提供 原 有
( 3)环境特 点:新终端 与传统终端共存 。
( )P S 4 E 必须提供 原P T / D 所提供 的IU 或 S NI N S S P

我国电信IMS网络网间互通接入控制设备规范方案V1.0_05

我国电信IMS网络网间互通接入控制设备规范方案V1.0_05

WORD 格式 可编辑网间互联接入控制设备技术规范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Interconnect Border Access Controller(V1.0)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发布保密等级:公开发放目录目录 (I)前言 (III)网间互联接入控制设备技术规范 (4)1范围 (4)2引用标准 (4)3术语和缩略语 (4)3.1术语 (4)3.2缩略语 (4)4网络位置 (5)5设备功能 (6)5.1设备整体功能要求 (6)5.2设备功能模块 (6)6设备协议要求 (12)6.1 SIP (12)6.2 H.248 (12)6.3 SDP (12)6.4网管协议 (12)6.5 Diameter协议 (12)6.6其他协议 (12)7业务要求 (12)7.1紧急呼叫业务的实现 (12)7.2业务透明传送 (12)8操作维护和网管要求 (12)8.1维护界面 (13)8.2配置管理 (13)8.3维护管理 (13)8.4故障管理 (13)8.5安全日志 (14)8.6监控和统计 (14)8.7权限管理 (15)8.8其它 (15)9性能和技术指标 (15)9.1处理能力 (15)9.2时延和时延抖动指标 (15)9.3 VLAN (16)9.4 QoS (16)9.5可靠性和可用性要求 (16)10设备安全性的要求 (16)11设备容灾要求 (16)12软硬件要求 (16)12.1硬件要求 (16)12.2软件要求 (17)前言网间互联接入控制设备是IMS核心网络与其他对等IP网络间的互通设备,实现跨运营商网络或跨域网络情形下业务的互通、保障IMS网络安全、支持QOS管理、媒体管理、配合实现用户漫游游牧管理等功能。

本标准是结合中国电信网络的实际情况和IMS网络的研究、实验成果,以中国电信IMS 相关协议为基础制定的。

本标准是中国电信IMS网间互联接入控制设备引进、设备测试和制定相应标准的依据。

中国电信IMS网络传真和Modem业务技术规范

中国电信IMS网络传真和Modem业务技术规范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保密等级: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符号及缩写 (1)4传真和MODEM业务在IMS网络中适用的场景 (2)5传真和MODEM业务基本技术要求 (2)5.1 基本要求 (2)5.2 传真和M ODEM设备的类型 (2)6传真和MODEM业务事件描述 (3)6.1 传真业务 (3)6.1.1 T.38传真 (3)6.1.2 G.711传真 (3)6.2 M ODEM业务 (4)7传真业务实现描述 (4)7.1 业务场景 (4)7.2 低速传真设备之间的互通 (4)7.3 高速传真设备之间的互通 (4)7.4 高速传真设备与低速传真设备之间的业务互通 (5)7.4.1 业务原则 (5)7.4.2 高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事件 (5)7.4.3 低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事件 (5)8 MODEM业务实现描述 (5)8.1 业务场景 (5)8.2 低速M ODEM设备之间互通 (6)8.3 高速M ODEM设备之间互通 (6)8.4 高速M ODEM设备与低速M ODEM设备之间互通 (6)8.4.1 业务原则 (6)8.4.2 高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Modem事件 (6)8.4.3 低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事件 (6)9 AG CF设备控制下的H.248网关行为描述 (6)附录A 业务实现信令流程(规范性附录) (7)A.1传真业务实现流程 (7)A.1.1 低速传真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7)A.1.1.1 传真成功建立 (7)A.1.1.2 会话结束 (9)A.1.2 高速传真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9)A.1.1.1 传真成功建立 (9)A.1.1.2 会话结束 (10)A.1.3 高、低速传真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0)A.1.1.1 传真成功建立 (10)A.1.1.1.1高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信号 (10)A.1.1.1.2 低速传真设备首先检测到传真信号 (13)A.1.1.2 会话结束 (13)A.2M ODEM业务实现流程 (14)A.2.1 低速Modem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4)A.2.1.1 Modem成功建立 (14)A.2.1.2 会话结束 (15)A.2.2 高速Modem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6)A.2.2.1 Modem业务成功建立 (16)A.2.2.2 Modem结束 (16)A.2.3 高、低速Modem设备业务互通信令流程 (17)A.2.3.1 Modem成功建立 (17)A.2.3.1.1 高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Modem信号 (17)A.2.3.1.2 低速Modem设备首先检测到Modem信号 (17)A.2.3.2 Modem结束 (17)前言本标准以行业标准、ITU相关标准为基础,结合中国电信网络的实际情况,并综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对IMS网络的实验成果而制定。

IMS网络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V20精品资料

IMS网络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V20精品资料

IMS 网络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Short Message Service over IMS(V2.0)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发布保密等级:公开发放目录目录 (I)前言 (III)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缩略语 (1)4 业务定义 (2)5 业务特征 (2)5.1 短消息的应用类别 (2)5.2 短消息回执 (2)5.3 短消息的有效期 (2)5.4 短消息的重发 (3)5.5 短消息的长度 (3)5.6 短消息的编码格式 (3)5.7 短消息的优先级 (3)5.8 短消息的定时发送 (3)5.9 短消息的群发 (3)5.10 缓存短消息下发 (3)6 业务编号 (4)7 系统架构 (4)7.1 模块说明 (4)7.2 接口说明 (4)8 信令流程 (5)8.1 IMS用户注册/第三方注册/缓存短消息下发 (5)8.2 IMS用户-IMS用户 (6)8.2.1 短消息提交 (6)8.2.2 短消息下发 (7)8.2.3 发送方SMC递送到接收方SMC (9)8.2.4 超长短消息 (11)8.2.5 SMC发送短消息失败-遇到临时性错误 (13)8.2.6 SMC发送短消息失败-遇到永久性错误 (14)8.2.7 SMC发送回执失败-遇到临时性错误 (14)8.2.8 SMC发送回执失败-遇到永久性错误 (15)8.3 IMS用户-其他网络用户 (16)8.3.1 短消息提交 (16)8.3.2 超长短消息提交 (18)8.4 其他网络用户-IMS用户 (19)8.4.1 短消息下发 (19)8.4.2 超长短消息下发 (20)9 业务实现 (22)9.1 iFC设置 (22)9.2 组网方式 (22)10 设备要求 (23)10.1 HSS (23)10.2 S-CSCF................................................. 错误!未定义书签。

IMS基础知识和架构

IMS基础知识和架构
I-CSCF(Interrogating CSCF)的功能 在IMS终端注册时,为用户分配提供服务的S-CSCF 为来话选择被叫注册的S-CSCF
S-CSCF(Serving CSCF)的功能 IMS用户注册认证 业务触发和控制 会话路由
S-CSCF
HSS
S-CSCF
S-CSCF
I-CSCF
P/S/I-CSCF在物理实体上可以是合设也可以是分设的,在实际组网时, 其划分和部署需综合考虑对IMS业务接入方式、CSCF的容量、 能力及用户业务量需求等因素.
Page **3
IMS在软交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
从交换机到软交换是核心网,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
传统交换机 基本话音及补充业务
软交换 基本话音及补充业务
呼叫控制
呼叫控制
媒体服务器
媒体服务器
信令和媒体网关
信令和媒体网关
IMS是软交换的下一跳,进一步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的分离
软交换 基本话音及补充业务
归属地 控制
IMS主要特征
业务提供 能力
打破竖井式业务部署模式,业务 与控制完全分离,有利于灵活、 快速的提供各种业务应用,更利 于业务融合,实现开放的业务提 供模式
统一策略 控制
安全机制
•多种安全接入机制共存 •部署安全域间信令保护机制 •部署网络拓扑隐藏机制
统一的QoS和计费 策略控制机制
Page **6
传统接入网
移动网 固定网 数据网 有线电视网
终端网络
Page **5
支持多种固定/移动接入 方式的融合,支持无缝的 移动性和业务连续性,为 全业务运营提供了便利
接入无关
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都由归属网络完成,保证 业务提供的一致性,易于实现私有业务扩展, 促进归属运营商积极提供吸引客户的服务,区 别于软交换拜访地控制

IMS网络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V20

IMS网络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V20

IMS网络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V20目录目录 (I)前言 (III)短消息业务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缩略语 (1)4 业务定义 (2)5 业务特征 (2)5.1 短消息的应用类别 (2)5.2 短消息回执 (2)5.3 短消息的有效期 (2)5.4 短消息的重发 (3)5.5 短消息的长度 (3)5.6 短消息的编码格式 (3)5.7 短消息的优先级 (3)5.8 短消息的定时发送 (3)5.9 短消息的群发 (3)5.10 缓存短消息下发 (3)6 业务编号 (4)7 系统架构 (4)7.1 模块说明 (4)7.2 接口说明 (4)8 信令流程 (5)8.1 IMS用户注册/第三方注册/缓存短消息下发 (5)8.2 IMS用户-IMS用户 (6)8.2.1 短消息提交 (6)8.2.2 短消息下发 (7)8.2.3 发送方SMC递送到接收方SMC (8)8.2.4 超长短消息 (11)8.2.5 SMC发送短消息失败-遇到临时性错误 (13)8.2.6 SMC发送短消息失败-遇到永久性错误 (14)8.2.7 SMC发送回执失败-遇到临时性错误 (14)8.2.8 SMC发送回执失败-遇到永久性错误 (15)8.3 IMS用户-其他网络用户 (16)8.3.1 短消息提交 (16)8.3.2 超长短消息提交 (18)8.4 其他网络用户-IMS用户 (19)8.4.1 短消息下发 (19)8.4.2 超长短消息下发 (20)9 业务实现 (21)9.1 iFC设置 (21)9.2 组网方式 (21)10 设备要求 (22)10.1 HSS (22)10.2 S-CSCF.................................................. 错误!未定义书签。

10.3 短消息中心 (22)10.4 ENUM/DNS (23)10.5 I-CSCF (23)10.6 终端 (23)附录 A SIP协议针对消息处理的XML扩展 (24)A.1短消息操作类型 (24)A.2 SMML操作结构 (24)A.3 SMML操作参数 (25)A.3.1 <shortmessage>成员参数 (25)A.3.2 <receipt>成员参数 (27)A.4 XML Schema (30)A.5 SMML实例 (34)附录 B SIP与SMPP协议的映射 (35)B.1参数映射 (35)B.2失败原因映射 (36)B.2.1 SMPP响应到SIP短消息发送失败原因的映射 (36)B.2.2 SIP响应码到SMPP短消息发送失败原因的映射 (37)B.2.3 SMPP短消息发送失败原因与SIP短消息发送失败原因的映射 (37)前言本标准主要依据《中国电信SIP短消息中心设备总体技术要求》(V1.0版)、《中国电信SIP短消息中心SIP SMML接口技术规范》(V1.0版)和3GPP2 X.S0048-0 “Short Message Service Over IMS v1.0”的相关内容,结合中国电信IMS试点的相关成果和经验进行编写,随着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还将制定后续的相关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