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顺应看《李尔王》的三种译本
洋与土——梁实秋和朱生豪《李尔王》译本用词之比较
“洋”与“土”——梁实秋和朱生豪《李尔王》译本用词之比较龚桂芳(株洲市职工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8)摘 要:本文主要就梁实秋和朱生豪对《李尔王》译本用此进行了比较,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翻译;区别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795(2010)03-0011-03收稿日期:2010-04-07作者简介:龚桂芳(1974-),女,湖南株洲人。
“一篇文章、一本书,或数千言或数十万言,都是一句句写成的;而一句句的话,又是以词造句的言语产品。
故译书译文译句子,都离不开译词。
”[1]“我们翻译词语,因为没有什么别的让我们翻译;每一页上只有词语,没有什么别的。
我们翻译的不是独立的单词,或多或少,这些词汇都和句法、搭配、语境、文化和个人的语言上下文有关联。
”[2]所以词汇是文本的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对词汇的翻译就体现了译者的风格。
梁译用词的“洋”和朱译的“土”倒是相映成趣,可以看出二者在考虑读者接受方面的不同。
一、宗教名词和神话名词的翻译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西方的宗教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而我国的是佛道儒三家为主。
不同的宗教基础就蕴含着不同的宗教含义。
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便是译者的选择了。
梁译是完全按照西方的宗教采用直译,而朱译则为了适应中国的读者用中国的宗教里的名词来替换。
西方的文化源自两希文化,西方的神话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为主。
在《李尔王》中有很多西方神话的名词,梁译一般都是采用的异化的直译法,让读者领略西方的异域文化。
而朱译则是为了中国读者理解的需要用中国古典神话里的神来替换。
梁译是很好的保留了西方文化本来的面貌。
而朱译则是更多的具有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便于不熟知西方文化的人更好的理解莎剧。
在ActⅡScene Ⅳ中,就有一处关于Jove的翻译的明显的不同:LEAR:I do not bid the thunder-bearer shoot, Nor tell tales of thee to high-judging Jove.梁译:我不教掌雷的神来击你,我也不向最高的裁判者朱匹特控告你。
从操纵理论视角看《李尔王》三大中译本赞助人的影响
坏 的 争 论 转 向了 对 其 三 人 翻译 作 品 的 多 元 化 研 究 ,其 中 ,
西 方 文 化学 派 的操 纵 理 论 逐渐 为学 者 所 认 可 。 操纵 理 论创 始人 安 德鲁 ・ 勒 弗 菲尔 提 出 : “ 翻 译不 是 在 真
近 年来 翻 译 理 论 的 多 元 化 趋 势 , 使 得 学 者 们 从 三 者 好
“ 是 一种 能促 进 或 阻止 阅读 、 写 作 和文 学 的改 写 ” 的力 量 。0 1
二、 朱生豪 、 梁 实秋 、 卞 之琳 的赞 助 人 如上 所述 , 赞 助人 作为 三大要 素 之一 , 对 译者 的 翻译 活动 有着 很 大 的影 响 , 笔 者通 过其 三人 的赞助 人进行 对 比分析 。
笔 者 以操 纵 理 论 为 理 论 框 架 , 以 莎 士 比亚 四 大 悲 剧 之
一
人 代 表着 权威 和 权 力 . 而 梁 实 秋 的 父 亲 和 妻 子 显 然 不 具 备
构成 赞 助 人 的 条 件 , 而胡 适 , 则 明显 是 梁实 秋 的 赞 助 人 。
的《 李尔王》 作 为语 料 , 对 三 人 及 其 作 品 的赞 助人 要 素 进
诗 学 包 括 两个 组 成 部 分 , 一个 是文 学手法 , 题材, 主题 , 原
大贡献。” [ 3 1 m 因此 , 当时 任 职 于 中华 教 育基 金董 事 会 翻 译
委 员 会 的 胡适 , 制 定 了 莎 士 比亚 全 集 的 翻译 计 划 , 并 邀 请 梁
其 译 作 的 历 史 性 与合 理 性 。
关 键 词 :《 李 尔王 》 ; 翻 译 活动 ; 操纵理论 ; 赞 助 人
从原作的互文性看译作的互补性——以《李尔王》的三个中译本为例
J a o In M _/ : u l 髓面 fne ∞ 瞳  ̄ u r U赢 r ha & 疆 E , d ̄ t
2 0 年第 4 ( 1 卷 09 m No 4 ) . o 9 V0 I u . 6
其特点和局限性 。因此 , 接近原作的最好方法就是使 不同的译本相结合从 而提 高互补性而降低局限性。
关 键 词 : 作 ; 作 ; 文性 ; 原 译 互 互补 性
中图分类号 : 1 . H3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o 9 4 82 0 )4 33 4 1 0 —4 5 (0 9O 一O 9 一O
做到与原文相同。比如, 原文是“ r a , Ⅵ ”梁会直接译成“ r 穿着破 衣裳”原文中的“ ou e ta ar t j I”梁同样会竭尽全力使 ; F rm , ht r n 、 De , a l 7 }
幕的第二景中, 高纳里尔向爱德蒙说到:
I - tca g r th I  ̄s h n eamsa t,a dgv h i f .幻 myh s n n ieteds mf m 【 u—
了《 查三世》[ 理 。] 1
‘
老父满囊金 ,
儿 女 尽孝 心。
命运如娼妓 , 贫贱遭遗弃。 啪 Fn : ag老头儿披着破衣裳, 聋哑儿子瞎女 儿,
老 头 口袋叮 当响 ,
.
二、 李尔王三个中译本的比较
1 . 律方面看 从韵
孝顺儿子好女 儿。
命运 , 这不要睑的臭女 ^ , 几 时对穷汉笑脸相迎。瑚 [ {
从 作 互 性 译 的 补 原 的 文 看 作 互 性
以《 尔 王 》 李 的三 个 中译 本 为例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2 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3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及其形成背景分析4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5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6 评《简爱》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7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8 图式理论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启示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10 The Positive Impact of English Movies on Oral English11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12 性别差异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13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4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15 论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差异16 成长于丧失童真与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现代主义解析17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18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19 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的阐释力20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21 《小镇畸人》的现代主义解读22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23 科技英语中被动句的语篇功能探析24 A Study on the Factors Motivating Students’ Speaking in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25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26 从产品说明书的英译错误分析探讨其翻译策略27 试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和哈克的象征意义28 功能对等理论在汉英广告翻译中的应用29 The Gothic Elements in Ed gar Allan Poe’s Works30 亚哈与桑提亚哥人物的对比研究31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语音差异研究32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33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34 浅析企业更名35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分析36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37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38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39 从《小王子》看成人世界的身份危机40 浅析电影字幕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冰河世纪》两个翻译版本的对比分析41 《智血》中主要人物生命历程解读(开题报告+论)42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4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aboo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44 从跨文化的视角看旅游英语翻译45 提高中学生听力的有效策略46 On the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47 英语电影片名翻译策略研究48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49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50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51 美国电影文学中种族歧视现象研究52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53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54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55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分析56 高中英语写作作业的反馈及实施效果57 论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义58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59 探究英语双关语在广告中的应用60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61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性格和婚姻观62 《暮色》两中译本中文化缺省重构的对比研究63 态度系统的评价价值--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例64 美国黑人英语在美国电影中的应用65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66 改写理论视角下看葛浩文《狼图腾》的英译67 商务英语中缩略词的运用及翻译6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69 音意兼译—外来词中译之首选法70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71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72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73 英语新闻中委婉语的社会功用74 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谈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75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76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77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78 《小妇人》与《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爱情观对比研究79 浅析王尔德《莎乐美》的唯美主义和成因80 Negative Transfer and the Errors Committed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81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8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83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84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85 中式菜名的英译86 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的语用失误研究87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88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89 Deep Sorrow and Firm Faith--An Elucid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Nature View through the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Lucy Poems”90 从电影《姐姐的守护者》分析人的自私性91 教师的态度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92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93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94 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95 差异、对立与和谐——浅析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96 A Study of Cohesion in English Trade Correspondences97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9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99 论《红字》里“A”字的象征意义100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01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102 浅析《天路历程》中基督徒的成长历程103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104 中西方礼貌原则及其差异对比研究105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106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英汉音译研究107 商务英语函电的语言特征及翻译策略10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旅行主题分析109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11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111 Analysis of Cross 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Failure112 跨文化交际策略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113 “黑人会飞”——托妮•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神话研究114 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115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116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117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118 从《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看美国黑人成长119 “红”的中英对比及其翻译120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121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122123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ddress Forms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124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125 海明威“冰山原理”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及对写作的指导意义126 On John Galsworthy’s Realism in The Apple Tree127 On Romanticism in Ode to the West Wind128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129 中美婚礼文化的差异130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131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132 从《撞车》谈种族主义对美国黑人的影响133 约翰斯坦贝克女性观流变初探134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135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136 浅析构词法及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137 意译在广告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探析138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139 《追风筝的人》中哈桑自我牺牲精神的研究140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41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142143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144 霍尔顿形象解读145146 中英姓名的文化内涵147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比较148 爱玛角色分析149 英汉职业委婉语中“礼貌原则”之对比分析150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151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152 Awakening of the Black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A Study of Four Major Female Images in Beloved15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154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155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5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157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158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59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160161 中西方礼仪差异162 说唱乐中所折射出的一些美国社会问题163 论网络语言的语音变异164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Approach to Teaching Liste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room165 An Analysis of the D Film Alice in Wonder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thicism166 《远大前程》的叙事技巧167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68 《傲慢与偏见》与《劝导》中婚姻模式的对比研究169 《道连葛雷的画像》之艺术的道德性170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171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172 英译汉语序比较研究173 从合作原则看卡尔登的性格特点174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175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76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广告翻译177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78 合作原则在动画中的应用179 苔丝形象浅析180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181 从原型批评理论来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人物原型182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183 国际商务英语合同翻译策略研究184 对《德伯家的苔丝》苔丝的悲剧分析185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186 年代美国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折射187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188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189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190 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汽车商标词的汉译191 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观192 The Impl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93 论嘻哈文化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194 浅析《飘》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195 xx大学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岗位适应能力调查196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197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198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199 A Feminist Reading of Virginia Woolf and A Ro om of One’s Own200 外国品牌中译的创新翻译研究。
李尔王 译文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大约创作于1605-1606年。
这部剧本以不列颠的古老历史为背景,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背叛、爱与救赎的深刻故事。
在不列颠的王国中,李尔王是一位年老的君主,他深受三个女儿的爱戴。
然而,当李尔王决定把自己的王国分给她们时,他要求每个女儿都要用最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她们对他的爱。
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都巧言令色,用甜言蜜语迷惑了李尔王,使他将大部分的领土分给了她们。
然而,最小的女儿考狄利娅却选择真诚地表达她的爱,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真实的感情。
这使李尔王大为震怒,他认为考狄利娅不爱他,于是将她驱逐出境,并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
得到领土后的高纳里尔和里根很快就露出了她们的真面目,她们对李尔王的待遇越来越差,最后甚至将他赶出了王宫。
李尔王在暴风雨中流浪,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发疯。
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地体验到了人世的冷暖和人性的丑恶。
与此同时,考狄利娅在国外的生活也并不顺利。
她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而遭到了排斥和迫害。
然而,她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寻找机会为自己的父亲复仇。
最终,她成功地聚集了一支军队,回到了不列颠,与她的姐姐们展开了激战。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考狄利娅。
她在战斗中失败了,被捕后遭到了杀害。
消息传到李尔王那里,他悲痛欲绝,最后也在无尽的悲哀中死去。
《李尔王》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它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权力的腐败。
李尔王的悲剧在于他被表面的甜言蜜语所迷惑,没有看清真相。
而考狄利娅的悲剧则在于她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但却遭到了世界的排斥和迫害。
这部剧本通过李尔王和考狄利娅的遭遇,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权力的诱惑和人性的丑恶面前,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此外,《李尔王》还通过李尔王在暴风雨中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人类的渺小。
在自然的面前,无论我们拥有多少权力和财富,都是微不足道的。
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总的来说,《李尔王》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权力和生命的剧本。
基于语料库的《李尔王》三译本欧化现象比较研究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莎士比亚的戏剧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广受读者青睐,先后有多人完成了莎剧单行本和全集的汉译。
莎剧在中国的译介正值新文化运动这一现代汉语欧化的关键时期,因此,从欧化的角度考察莎剧汉译本有助于研究译者风格和现代汉语的历时变化。
本文借助语料库分析工具AntConc,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对经典莎剧《李尔王》的三个汉译本进行欧化现象比较研究,力图客观真实地描述不同译本的特点,从而探寻更加适合当代中文读者的译本,并期望为莎剧在当代中国的传播有所贡献。
一、欧化“‘欧化’原指模仿西欧的语言习惯或文化风俗,可以指具体的行为,也可以泛指这种现象。
中国人常以欧美指代西方,又以英语为西方语言的代表,故‘欧化’也称‘西化’或‘英化’。
”[1]汉语欧化现象是语言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的典型表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文化交流、语言发展规律和语言接触”[2]。
欧化现象对现代汉语影响深远,表现在词汇、语法、篇章等多个方面。
汉语欧化与翻译活动紧密相关,20世纪初,以鲁迅为代表的白话文运动倡导者甚至希望通过“直译欧文句法”来改造中文,进而改造汉语思考方式,可以说“欧化的来源就是翻译”[3]。
欧化翻译具有两面性,可分为积极欧化和消极欧化。
欧化是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对待欧化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既不能极端地抵制欧化,又不可盲目地全盘欧化。
二、《李尔王》及其汉译《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
不同时代的多名译者曾以不同的语体风格将这部莎剧呈现给中文读者。
本文从中选取梁实秋、朱生豪和彭镜禧三位译者的《李尔王》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梁实秋和朱生豪开始翻译莎剧的时间相近,均为20世纪30年代。
“梁译本不以文词华美为尚,而以基于语料库的《李尔王》三译本欧化现象比较研究张威孙泽瑞(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要:《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不同时代的多名译者曾以不同的语体风格将其呈现给中文读者。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朱生豪的译作《李尔王》
从目的论的角度看朱生豪的译作《李尔王》闻雯(池州学院,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翻译目的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由翻译目的决定。
文章基于翻译目的论,通过对朱生豪的《李尔王》译本中语言实例进行分析,以期得出朱生豪先生的翻译观。
朱生豪在翻译中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充分考虑读者接受,始终站在读者和观众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译文,是朱生豪翻译莎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李尔王》;朱生豪;读者接受;归化策略中国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3-0172-01《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经典的四大悲剧之一,剧本难读,所以翻译本剧比较困难。
因为译者不仅要准确地理解大量语句,还要兼顾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对原作风格和丰富意象的阐释。
目前为止,它的中文译本已经有十几种版本。
其中,朱生豪的译本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的译文既易于理解,又文句优美,如行云流水,极具可读性。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朱生豪对《李尔王》的翻译。
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认为根据翻译目的,朱生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李尔王》,并且为了以后能将戏剧搬上舞台表演。
所以,他选择了散文体,并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来展现原作的魅力。
1翻译目的论概述德国翻译理论家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翻译目的论,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
他认为:翻译是因为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语篇,针对一定的目标受众。
[1]翻译目的论包含三条基本原则:首先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与策略。
其次是连贯原则,译文应做到语际连贯,与目标读者的交际情境保持一致,使目标读者易于理解。
最后是忠实原则,忠实程度由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所决定。
在汉斯·弗米尔之后,以赖斯为代表的目的论学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目标语读者为首要因素考虑,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适应目标语的交际环境和目标语读者的要求。
《李尔王》三个中译本比较研究
《李尔王》三个中译本比较研究多年来,关于梁实秋、朱生豪、卞之琳的莎士比亚译作孰好孰坏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梁实秋是独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朱生豪是大陆读者最为熟知的莎剧译者,卞之琳“以诗译诗”为后人翻译莎士比亚开创了新的道路,是诗译莎士比亚的一个里程碑。
近年来,随着翻译理论发展多样化,类似关于“莎士比亚译作孰好孰坏”的争论少了很多,批评家转向多角度研究三者的译文,例如:对三人翻译的研究性综述,译文赏析,通过比较其各自译文来研究翻译策略,等等。
然而,对三者的系统性比较分析的文章仍不多见。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接受,其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提出,翻译翻译不是在真空下创作的,而是一种改写,主要受当时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因素影响,也是这三个因素影响下的产物。
本文拟以操纵理论为理论框架,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King Lear作为语料,系统对比分析操纵理论三要素对译者以及论文的操纵。
研究发现,虽然梁实秋,朱生豪和卞之琳可算是同一代人,而且梁实秋和朱生豪的翻译活动也处于同一时期,他们的译文却大不相同。
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梁实秋和朱生豪的社会主流意识相同,但其个人的意识形态与翻译思想有很大不同,造成了其翻译策略的不同。
而卞之琳处于50年代,中国大陆正处于政治环境紧张时期,阶级斗争仍然激烈,全国上下都在进行马克思思想的教育学习,因此,他的译文不可避免带有很强的阶级性。
在诗学方面,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30年代和50年代的诗学特征基本相同,但是三人自身的诗学观不同,造成了其翻译文体和风格的不同。
除此之外,研究发现赞助人因素在三人的翻译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三人的翻译的确受到了三要素的操纵,三人的翻译是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的影响碰撞的产物。
很难说三个译本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笔者希望本文的分析能为此类研究和李尔王的译文分析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建议。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莎剧《李尔王》素体诗汉译的“节奏”问题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中国人在焦虑与不安中期待着,祈祷某种奇迹的出现!
最终,奇迹竟然真的降临了,华南虎出现了!
1 陕西省林业厅:扯虎皮意在财政
1.1 山南山北争寻虎
整个“华南虎事件”起源于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这次有新华社等国内重量级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厅高调发布了由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以此为依据宣布陕西省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第二天,众多媒体均以头版头条报导华南虎重现的喜讯,网络上出现一片欢呼庆贺之声,“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的喜庆氛围中拉开了帷幕3。
This paper inextenso narrate the story, throw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State Forestry Bureau, the local government, officeholder, the public, and the media, indicate the dominator behind them, then gradually get to the logic of the Controversy, and conclude it with "institutional fake".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
《李尔王 中英双语珍藏版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李尔王 中英双语珍藏版 》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格洛斯特
行为
公爵府
营地
莎士比亚
故事
奥尔巴尼
罪恶
城堡
命运 室
法军
李尔王
眼睛 军 佛
戏剧
女儿
英军
01 剧中人物
03 第一幕 05 第三幕
目录
02 地点 04 第二幕 06 第四幕
07 第五幕
第七场 法军营帐
第五幕
第二场 两军营地之 间的原野
第一场 多佛附近英 军营地
第三场 多佛附近英 军营地
DRAMATIS PERSONAE
SCENE
ACT I
Scene I.King 1
Lear’s ...
Scene II.The 2
Earl of...
3 Scene
III.The Duke o...
4 Scene
I V. T h e D u k e of...
5 Scene
V. C o u r t before...
ACT II
Scene I.A court with...
Scene II.Before Glou...
Scene III.The open c...
Scene IV.Before Glou...
ACT IV
Scene I.The heath.
Scene II.Before the ...
Scene III.The French...
Scene IV.The French ...
翻译诗学操纵下黎翠珍译《李尔王》
137[摘 要] 翻译剧是香港话剧重要的剧作来源之一。
香港翻译家黎翠珍译介的《李尔王》是香港翻译剧的经典之作,其翻译策略深受翻译诗学的影响。
以黎译《李尔王》粤语演出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中的诗学要素,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到微观的文本角度分析该演出本。
[关 键 词] 戏剧翻译;《李尔王》;粤语演出本;诗学;操纵翻译诗学操纵下黎翠珍译《李尔王》粤语演出本研究陈 莉香港话剧是华语话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剧人积极引进西方戏剧,莎士比亚戏剧成为引介戏剧的首选。
考虑到本地观众的反应,香港剧坛开始用粤语翻译莎剧并于舞台上演绎。
以黎翠珍为代表的香港翻译家为莎剧本土化做出突出贡献。
黎的不少戏剧翻译作品早已成为香港演艺史上的经典之作,这其中又以《李尔王》的影响最大[1]。
以往鲜有研究将《李尔王》粤语演出本置于翻译诗学操纵视角下加以观照,而该演出本的翻译又受翻译诗学观的影响颇深。
因此,本文以该演出本为研究对象,借鉴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中的诗学要素,分析译者所做出的创格举措。
一、勒菲弗尔翻译操纵理论中的诗学要素美国翻译理论家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理论在译学研究中有着鲜明的实际应用价值。
勒菲弗尔提出,翻译是最明显的一种改写行为[2]。
勒菲弗尔和苏珊·巴斯奈特认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改写会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观[3]。
鉴于此,若翻译的过程较少关注到意识形态的话,诗学便是操纵翻译实践的重要因素。
勒菲弗尔翻译操纵理论的诗学要素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目录诗学,包括文学手法、体裁、主题、原型人物、象征等;二是功能诗学,即文学整体在社会系统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或者应该是什么样的[4]。
操纵理论的诗学要素从宏观角度来看,是指文学在社会及其文化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是指文学文本创作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体、题旨、修辞手法等。
诗学在译学研究中有着深远的启迪作用和实践意义。
二、黎译《李尔王》翻译诗学操纵分析考虑到勒菲弗尔的翻译操纵理论在分析文学翻译作品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黎译《李尔王》在翻译过程中较少关系到意识形态的作用,于是本文将借鉴勒菲弗尔操纵理论中的诗学要素,先从宏观的文化角度分析该演出本的功能诗学操纵,再从微观的文本角度分析其目录诗学操纵。
从顺应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绿山墙的安妮》的三个中译本为个案
从顺应论看儿童文学翻译以《绿山墙的安妮》的三个中译本为个案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顺应论的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特别是以《绿山墙的安妮》的三个中译本为研究个案。
顺应论,作为一种翻译研究的新兴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对目标文化、读者期待以及原文语境的顺应。
本文首先介绍顺应论的基本原理,并阐述其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本文将详细分析《绿山墙的安妮》这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中国翻译的历史背景及其三个主要中译本的特点。
通过对这三个译本的比较研究,本文将探讨顺应论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如何顺应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文化背景和审美期待。
本文将总结顺应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深化对儿童文学翻译的认识,并为儿童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顺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顺应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根据目标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这包括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等。
例如,在《绿山墙的安妮》的翻译中,译者需考虑到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
如在描述安妮的性格特点时,译者可能会选择使用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词汇和句式,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顺应论认为,翻译的忠实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翻译目的和目标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忠实度不仅要体现在对原文内容的忠实,还要体现在对儿童心理和认知水平的顺应。
如在《绿山墙的安妮》的翻译中,译者需考虑到儿童读者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对原文进行适当的简化或改编,以适应儿童读者的需求。
顺应论为翻译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传统的翻译评价往往注重译文与原文的对比,而顺应论则强调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接受度。
在评价《绿山墙的安妮》的三个中译本时,除了比较译文与原文的相似度,还应考虑译文在中文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和读者接受度。
顺应论对翻译教学也有重要启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顺应和文化顺应,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翻译策略的应用。
论《李尔王》中弄人语言的翻译
论《李尔王》中弄人语言的翻译作者:赵荃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2期“文学翻译是文学领域内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
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或)文化进程,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1]这段话主要解析有关文学翻译包含对社会生活映像进行认识和反映的过程。
文学翻译同时也是艺术形象认识和反映现实的形式,这也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本质。
而达到这样的效果,在翻译作品时兼顾“形”与“神”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只有充分的理解语言符号传达出的信息才可能参透隐含在语言外衣下的深刻思想。
许渊冲对“形”有两种理解:一是语言层次的“形”如词语的形式,句法的形式;二是言语层次的“形”如语言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
[2]许的两种层次帮助我们理清了“形”的概念。
就文学作品来看,第一步是对词语、句法的分析,因为文本遣词造句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原文风格,第二步是研究语言的表现方式像比喻、讽刺、夸张、隐喻等,这一层次的解读就为更好的把握作者传达的情感和态度。
与“形”相对又相关的概念“神”,它包括神韵、情调、气势、风格等,也包括通常所说的意义、精神、内容。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中提到的“传神达意”。
由于各国的句法习惯,修辞格式,俗语的不同等,所以他认为应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3]在此,傅雷着重强调译出文本“神韵”的重要意义。
如果仅仅是亦步亦趋的顺着原文的用词、句法、语序来译,即使是忠实,流畅的,但仍不能成为出色的译文。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坛一颗永远璀璨的明星,他的作品影响延续至今。
在他的四大悲剧中,《李尔王》历来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最杰出的剧本和最充分表现诗人多才多艺的悲剧。
《李尔王》的弄人一角曾备受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弄人破坏了戏剧结构整体的严肃性与统一性,降低了戏剧的品质。
但也有支持者认为弄人在戏剧中意义重大,不可缺少。
翻译诗学视照下《李尔王》中译本比较研究
翻译诗学视照下《李尔王》中译本比较研究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之一。
他一生中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长诗和十四行诗,还为世人留下三十七部优秀的剧本。
这些剧作涵括了各式各样的主题,其中《李尔王》凭借其灵活的语言运用、成功的角色塑造以及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占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莎士比亚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在全世界上演。
在翻译莎士比亚和他的《李尔王》的中国学者中,梁实秋和朱生豪享有很高的声誉。
尽管他们都是采取散文体风格,但由于二人在翻译诗学上的差异,其译本仍旧各不相同。
本文基于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对梁、朱二家的《李尔王》译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究造成两种译本异同的翻译诗学,以及这些诗学是如何影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的。
本论文包含引言和结论在内共分五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和理论视角。
此外,作者还简单介绍了梁实秋和朱生豪所处时代的主流诗学以及他们各自的翻译诗学,为整篇论文提供了研究背景。
从第一章到第三章,作者根据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对梁实秋和朱生豪的《李尔王》译本进行了详细分析,分别从词汇、句法以及篇章三个层面论述诗学对语言表达的操纵。
第一章讨论了诗学对两个译本在翻译称谓语、宗教词汇以及其他文化词汇的过程中对词汇层面的限制。
第二章从句子结构、删减,以及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探究翻译诗学对朱、梁二人的影响。
在第三章中,作者就篇章层面论述诗学操纵,对二人在处理作品音乐化、口语化以及个性化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了比较。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由于二人翻译诗学的不同,在翻译《李尔王》的过程中,梁实秋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朱生豪则更青睐归化。
通过详细的比较研究,让读者可以对原文及其译文作出一个更加公正全面的评价。
翻译历史观视角下《李尔王》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
翻译历史观视角下《李尔王》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莎士比亚,作为历史上伟大的剧作家,在世界文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观其一生,他不仅写过许多优秀的诗歌,也创造了37部不朽的剧作。
他的剧本不仅表现了丰富的主题,也展示了复杂的人性及人间百态。
其中《李尔王》,作为他悲剧中的巅峰之作,不仅精彩地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与性格,而且充分地表现出了莎翁极高的语言天赋以及他对人性社会的洞察与感悟。
如今这部剧早已跨越国度和语言界限成为各国广大读者们非常喜爱的读物。
在中国,李尔王的中译本已经超过十多部。
其中,梁实秋和朱生豪的译本颇受关注,他们是我国最早对莎式作品进行系统翻译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翻译家。
本文从安娜·利洛娃提出的翻译历史观角度出发,对梁实秋和朱生豪的两个《李尔王》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从社会起源说和社会历史法两个角度进行考虑,用翻译的现代性、继承性和交叉性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翻译历史观的合理性。
接着本文着手介绍了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李尔王》的历史社会背景和两位译者与他们作品的历史社会背景及作者与各自作品之间的关系。
然后本文在翻译历史观角度下从翻译现代性、继承性和交叉性分别对《李尔王》两个中译本进行具体的对比研究。
翻译现代性主要体现在两位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上:梁实秋偏向于异化的直译策略,朱生豪偏向于归化的意译策略;翻译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两位译者遵从的翻译思想上:梁实秋遵从翻译的“崇真”思想,朱生豪追求翻译的“神韵说”;翻译交叉性主要体现在两位译着的语言特色及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梁实秋用其清晰典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文主义的向往及希望通过弘扬西方文化来促进各国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朱生豪则通过其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恨及对人民的同情。
基于《李尔王》不同的汉译本,本文得出了不同版本存在的自然性和可接受性的结论。
而历史观便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版本的多样性,每个译本是符合一定时期历史与社会的需要,这些又反过来大大地影响了译者。
从“书斋式翻译”到“舞台式翻译”: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李尔王》两个汉译本
从“书斋式翻译”到“舞台式翻译”:在目的论视角下分析《李尔王》两个汉译本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
他的戏剧不受规律束缚,突破悲、喜剧界限,着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
他的戏剧因主题的广泛性、普适性和深刻的思想性而广为传播。
莎剧在中国的传播则是另一番情形。
早在1853年,陈逢衡所著的《英咭唎紀略》中首次提到了“莎士比亚”的名字。
1904年,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姐弟改写的《莎士比亚故事集》,自此莎剧开始被国人所熟知。
1921年田汉首次翻译了全本《哈姆雷特》,此前仅限于片段翻译。
1930年至1967年梁实秋独自完成全部莎剧的翻译工作,1947年朱生豪首次采用白话文翻译的莎剧出版。
至今中国现存较多莎剧汉译本。
此外,莎剧在中国的传播极大得益于国人的改编和舞台演出。
中国学者把中国莎剧改编分为三个时期:尝试期、成熟期和深入期。
民国初年,王国仁将《哈姆雷特》改编为川剧上演,开创了中国戏剧编演莎剧的先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莎剧被多次改编成中国传统戏曲演出。
迄今为止,已有21个中国戏曲剧种将26部莎剧搬上中国戏剧舞台。
这些采用中国传统戏曲改编莎剧的现象非常值得研究。
戏剧的生命不仅在于剧本的对外翻译,还在于舞台演出。
而就戏剧脚本而言,其生命在于舞台。
莎剧不断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不少作品还被二次翻译(改编)后搬上舞台。
本文将莎剧纯文本汉译定义为“书斋式翻译”,将莎剧改编成包括地方戏曲在内的中国戏曲脚本定义为“舞台式翻译”。
这两种翻译都有利于莎剧的传播,但两者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本文选取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两个汉译本作为个案进行研究,旨在分析目的论视角下两个汉译本在翻译风格、语言运用和措词等方面的差异。
戏剧的生命在于舞台,而“书斋式翻译”属于纯文学性质,此种翻译方式固然能帮助读者了解戏剧,却无法生动鲜活地展现戏剧的精神特质。
“舞台式翻译”要尽量缩小与“书斋式翻译”的距离,从而更好地传递戏剧的精神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r s ter fa a tto y wo d : oyo d pain;d n mis ;d n isa a tbly;t n lt n h ya c y a c d pa it r sai m i a o
pat a r eint amlt n s ol ec ntnl nepee no d rt d p t odf rn i .dfe n ne t n ie- rc c ci r od i r e a a t ie t me i r t tx d df r il t o r i y o it e t e c o a
L /Ho g n
( e atet f oe nLn ugs Hi e riigSho f aiao ,G aghn 5 02 , hn ) D pr n ri agae, g r a n c ol vgt n un zo , 7 5 C i m oF g h T n oN i 1 a
现: 时间顺应、 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线性结构的灵活变化。以该理论对《 李尔王》 三个不同时期的译本进行分析, 出翻译 指
标准应谊被 不断地重新阐释 以顺应不同时间、 同语境 和不 同交 际 目的。 不
关键词 : 顺应论 ; 动态性; 态顺应 ; 动 翻译 中圈分类号 : 35 9 H 1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 :6 3—0 1 ( 06 0 0 2 A 17 7 2 20 ) 2— 10—0 5
n mi a a tbly h y a c d pa o a ee o idi he a s e oa d pa o ;c ne ta d pain ad te a  ̄ d pa it,t ed n misa a tt nc nb mb de ntrew y :tmp rla a tt n o txu la a tt n i i i o h
一
语用学与翻译 的关 系
象。
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符号与语言使用者的关系, 从这
个定义我们 可以看 出语 用 学是 和翻译者 对原 文 的理解 和
二
顺应论理论 的介绍
V r he n的语用综论观认为 。 e eur s e 我们能不断地 使用语
再现密切相关 的 , 因此语用学可 以用于翻译来解 释译者 如 言 是因为“ 使用语 言的过程就是选 择语言的过程 。人类之 ”
No. 2
Ap .,0 6 r 20
从动态顺应看《 尔 王》 李 的三种译 本
李虹
(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广东 广' 502 ) h i 175
摘 要 :e esh ee Jf r ur V c n的语 用综论观 下的顺应论 的动 态性 认为 , 语言选择 过程 的动 态顺应 可以从三 个方 面得 到体
架 。翻译 学要 想成 为一门真正的学科 , 必须 寻找和建 立一 际过程 中的 内容 和计划也 会受 时 间变动 的影 响。宏观 上
Re d n r e Ki d fTr n l t n a o tKi g Le r a i g Th e n s o a sa i b u n a e o
o h ss o n m is Ada t b l y n t e Ba i fDy a c p a it i
何阐释源语信息以及用译人语如何正确地再现。在翻译 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是因为语言具 过程中, 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 有变异性、 商讨性和顺应性。它们之间是有严格顺序的,
顺应性 也就无从谈 起 。动态顺 语用 中的各种 因 素的影 响和制 约 。语 用翻译 主要 是通 过 如果没有变异性 和商 讨性 ,
维普资讯
第 2期 20 06年 4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u n lo n n I si t flu nt s ce c n e h oo y o r a fHu a n tueo lma i e ,S in e a dT c n lg t i
Ab ta t n hsUn esa dn rg t s e rc u rnp o oe rg t es e t eo a g aeu ea dtI d - sr c :I i d rtn igP a mai ,J f e Vesh ee rp ssapa mai p rp ci n ln g s n I y c v u e
l il / a ne.T i a e t f xbeI e ro ]r hsp p ratmpst mp r he a s t nv rin fK n e r R teb sso hste r ,a d te e n e t oc o ae tret n l i es so i gL a O h ai fti h oy n h r ao o o
e cur s e 。 源语和译入语的比较来研究语用语 言对等和社会语 言对 应是 V r he n的语用综论观 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
等 。但是我们传统 的语 用学 主要 研究 指示语 、 会话 含义 、 是顺应 论的核心 , 主要指 “ 言使 用 中意 义的动态 生成 ” 语 。 会话 分析 、 礼貌原则 等 , 但这 些对语 用 与翻译 的关 系 的探 语 言选择过程的 动态顺应 可以从 三个方面得 到体现 :) 1时 讨, 多是从某一语用 因素 出发 , 研究其对 翻译 的影 响 , 以 间顺应 。语 言的 产 出 和理 解会 因时 间差 异 而 出现 变化 。 难 构成一个 连贯 统一的、 以语用学 理论为基础 的翻译理 论框 微观上说, 交际者的记忆力的好坏会影响信息的处理, 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