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 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定义、分类等。
2.教师以直观的方式,通过动态课件或实物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现象。
3.教师给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表述,并对定理进行讲解,强调“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180°”。
4.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如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适用范围。
3.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掌握情况;
(3)开展小组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团队协作能力。
4.教学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块三角形的纸板,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如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呢?”
2.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教师收集不同的解题思路,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实物图片,如房屋屋顶、三角形标志等,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八年级数学上册 7.5.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新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
课题: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证明过程.2.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通过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和过程,初步体会辅助线在证明中的作用.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灵活应用解决相关问题.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形纸板等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问题1:平行线的性质?问题2:证明一个命题有哪些步骤?问题3: 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呢?问题4:如图,按规定,一块模板中AB、CD的延长线应相交成85°角.因交点不在板上,不便测量,工人师傅连接AC,测得∠BAC=32°,∠DCA=65°,此时AB、C D的延长线相交所成的角是不是符合规定?为什么?处理方式: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回答问题,问题的设置不仅起到复习的目的,也为新课的引入做了铺垫.预设学生回答.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2.证明一个命题的一般步骤:(1)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3.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按角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三角形三个内角和为180°......4.不符合规定.延长AB、CD交于点O,∵△AOC中,∠BAC=32°,∠DCA=65°,∴∠AOC=180°-∠BAC-∠DCA=180°-32°-65°=83°<80°,∴模板不符合规定.师导语: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七年级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合作、交流探究等方法来验证这一定理,并通过这一定理来解决有关问题.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情景,与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简单地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加以回忆,激发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兴趣.二、情境再现,探究新知(一)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1.你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2.如图,如果我们只把∠A移到∠1的位置,你能说明这个结论吗?如果不移动∠A,那么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处理方式:对于第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测量,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或三角形纸板进行折叠或剪拼,完成后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代表说出结论和思路,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预设学生回答:1.(1)用测量的方法:由于误差原因,有时可能不是180°.(2)用折纸的方法:先将纸片三角形一角折向其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折线与对边平行,然后把另外两角相向对折,使其顶点与已折角的顶点相嵌合,最后得图示的结果.(3)用剪拼(撕纸)的方法:剪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剪两个角,也是拼成一个平角;剪一个角,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判定和性质说明.2.构造平行线,可得同样效果.设计意图:在回忆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验证,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不仅调动小组愉快的合作学习,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根据前面给出的基本事实和定理,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一结论的证明思路吗?处理方式:结合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引导学生小组完成问题,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证明过程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已知:如图,△ABC.求证:∠A+∠B+∠C=180°。
八年级数学上册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2课时 三角形外角的定理学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2课时三角形外角的定理【学习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两个定理.2.能综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外角的两个定理进行几何证明与计算.【学习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定理.【学习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定理进行有关计算时能准确地推理.学习行为提示:每组抽一位学生上黑板做,其余学生在座位上完成,组长检查每组完成情况,最后老师给每组评分.学习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在△ABC中,若∠A+∠B=∠C,则△ABC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 B)A.一个锐角B.两个锐角C.一个钝角D.一个直角3.如图,直线l1∥l2,∠1=55°,∠2=65°,则∠3为( C)A.50°B.55°C.60°D.65°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外角的定理先阅读教材第181页例2上面的内容,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ABC的外角.如图,∠1是△ABC的外角.学习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展示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最后进行总结评分.展示目标:通过知识模块一的展示掌握证明三角形外角定理的方法;通过对知识模块二的展示,总结运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进行几何证明和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问题1你能在图中画出△ABC的其他外角吗?∠1与其他角有什么关系?能证明你的结论吗?【说明】结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一系列活动,既巩固了对概念的理解,又让学生进行证明,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归纳结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知识模块二运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进行证明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问题2(1)已知:在△ABC中,∠B=∠C,AD平分外角∠EAC.求证:AD∥BC.第(1)题图第(2)题图(2)已知如图,P是△ABC内一点,连接PB、PC.求证:∠BPC>∠A.你们的证明方法一样吗?与大家共同交流.【说明】学生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它不受教师点拨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仿例:如图D是△ABC中∠ACB的外角的平分线与BA的延长线的交点.求证:∠BAC>∠B+∠D.证明:∵CD平分∠ACE,∴∠ACD=∠ECD,∵∠ECD=∠B+∠D,∴∠ACD=∠B+∠D,∵∠BAC>∠ACD,∴∠BAC>∠B+∠D.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三角形外角的定理知识模块二运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进行证明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等奖创新教案第2课时(含答案)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等奖创新教案第2课时(含答案)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2 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理,并能运用这些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经历探索与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3.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积累解决几何问题的经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难点: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利用这两个推论进行简单的证明和计算.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
四、相关资源《三角形外角》动画,《三角形其他外角》动画.五、教学过程【新知导入】△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ABC的外角.请试着画出△ABC的其他外角.设计意图:外角概念探究意义不大,所以直接明晰这一概念,通过在图中标注其他外角,深化学生对外角概念的理解,同时,在图中标注其他外角的过程也为发现有关外角的结论做了铺垫.【合作探究】图中,∠ACD与其他角有什么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通过学生讨论,发现: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已知:△ABC.求证:∠ACD=∠A+∠B,∠ACD>∠A,∠ACD>∠B.证明:∵∠A+∠B+∠ACB=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180°-∠ACB(等式的性质),∵∠ACD+∠ACB=180°(平角的定义)∴∠ACD=180°-∠ACB(等式的性质)∴∠ACD=∠A+∠B(等量代换)∴∠ACD>∠A,∠ACD>∠B.在这里,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接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这样,由一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直接推出的定理,叫做这个基本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可以当做定理使用.设计意图:希望发现有关外角的两个定理.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关系既可以是不等关系,也可以是等量关系.【典例精析】例1 已知,如图,在△ABC中,∠B=∠C,AD平分外角∠EAC.求证:AD∥BC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E=∠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E=∠B(等量代换)∴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C=∠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C=∠C(等量代换)∴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EAC(等式的性质)∵AD平分∠EAC(已知)∴∠DAC=∠EAC∴∠DAC=∠C(等量代换)∵∠B+∠BAC+∠C=180°∴∠B+∠BAC+∠DAC=180°即:∠B+∠D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设计意图:例题的图形较复杂,可以给出分析过程,鼓励学生先自行解决,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想一想”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多种解法,开拓学生思维.例2 如图,P是△ABC内的一点,求证:∠BPC>∠A.解析:由题意无法直接得出∠BPC>∠A,延长BP交AC于D,就能得到∠BPC>∠PDC,∠PDC>∠A.即可得证.证明:延长BP,交AC于D,∵∠BPC是△PDC的外角(外角定义),∴∠BPC>∠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PDC是△ABD的外角(外角定义),∴∠PD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PC>∠A.方法总结:利用推论2证明角的大小时,两个角应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若不是,就需借助中间量转化求证.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同时体会某些不等关系的递推和论证过程.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法,如还可以连接AP,并延长AP交BC于点D ,这时∠BPC 和∠A分别被分成了两个小角,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可以证明.【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的对错.(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指三角形的所有外角的和. ()×(2)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它的内角和的2倍.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两个内角的和.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5)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内角. ()×(6)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小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外角.()√2.若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小于与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 )C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无法确定3.如图所示,若∠A=32°,∠B=45°,∠C=38°,则∠DFE等于( )BA.120°B.115°C.110°D.105°4.如图,AB//CD,∠A=37°, ∠C=63°,那么∠F等于()A.26°B.63°C.37°D.60°5.如图,如果∠1=100°,∠2=145°,那么∠3等于( )A.110°B.160°C.137°D.115°解析:方法总结: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而不是等于任意两个内角的和.6.如图,求证:(1)∠BDC>∠A.(2)∠BDC=∠B+∠C+∠A.证法一:(1)连接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2>∠3+∠4(不等式的性质)即:∠BDC>∠BAC.(2)连结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延长BD交AC于E,则∠BDC是△DCE的一个外角.∴∠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BAC(等量代换)设计意图:巩固三角形外角定理.六、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1.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设计意图:通过对三角形外角及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七、板书设计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1.外角2.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件)-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3
1
2
实验操作 探究新知
折叠 1
1
2
2
3
3
平角=1800
实验操作实验探操究作新知探究新知
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回忆:与180°有关的知识都有哪些?
1.一个平角等于180°.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实验操作 探究新知
已知:如图,△ABC .
求证:∠A +∠B +∠C =180°.
实验操作 探究新知
已知:如图,△ABC .
D
求证:∠A +∠B +∠C =180°.
证法二: 过点A作直线DE∥BC,则 B ∠1=∠B,
A
1
2
C
E
毕 达 哥 拉 斯
∠2=∠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BAC+∠2=180°, (平角的定义)
∴ ∠B+∠BAC+∠C=180°.(等量代换)
C
∠BAD= 12∠BAC=20 °.
D
在△ABD中,
∠ADB=180°-∠B-∠BAD
A
B
=180°-75°-20°
=85°.
【变式题】如图,CD是∠ACB的平分线,DE∥BC, ∠A=50°,∠B=70°,求∠EDC,∠BDC的度数.
解:∵∠A=50°,∠B=70°, ∴∠ACB=180°-∠A-∠B=60°. ∵CD是∠ACB的平分线, ∴∠BCD= 1∠ACB=30°.
A
AH
思
P
想
E
F
P
Q
E 14 23 F
E1
34 2 F
3
D
《第七章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北师大版12八年级上册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并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几何图形与数学定理关系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中关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介绍,理解其含义及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
2. 定理推导:学生需自行尝试推导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定理,可通过使用量角器、画图等方式辅助理解。
3. 练习题:- 完成课本中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练习题,包括但不限于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 设计一个或多个实际问题,如求出已知两角求第三角的度数等,并记录解题过程。
4. 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完成每一项作业内容,确保理解透彻。
2. 练习题部分需独立完成,禁止抄袭他人答案。
3. 探究活动部分需小组合作完成,并做好记录,以备课堂展示。
4. 作业需按时提交,逾期未交者需说明原因并补交作业。
5. 作业需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以利于教师批改和评价。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是否正确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含义及重要性。
2. 定理推导部分:推导过程是否正确、完整,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
3. 练习题部分:答案是否准确、完整,解题过程是否规范。
4. 探究活动部分:小组活动是否积极参与,记录是否详细、完整,是否能够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
5. 作业整体表现: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书写是否工整、格式是否规范等。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相应的反馈和建议:1.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
2. 对于表现一般的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
3.提醒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以便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与三角形内角和相关的几何问题,提高几何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测量等手段,观察并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度。
2.教师详细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a.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标出三个内角。
b.将这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剪下,贴在另外两个角的旁边,观察形成的新图形。
c.发现:经过这样的操作,原来的三角形变成了一个平角(即180度),而剪下的角与另外两个角组成了这个平角。
4.使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几何图形中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如平行线与截线形成的三角形、多边形内角和等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运用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够灵活运用。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运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体,如自行车三角架、三角尺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
2.提问:“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和三个角组成的。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5.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说课稿(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角的性质,以及一些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熟练运用外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理解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够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证明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美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的证明,三角形外角定理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辅助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角的性质,引出三角形的外角的定义。
2.探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让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3.证明:引导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证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熟练运用三角形的外角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定理。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
北师大版初二上册7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过程与方法:体会几何中不等关系的简单证明过程,引导学生从内和外、相等和不相等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做更全面的摸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积极摸索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适应,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勇于探究数学问题的爱好和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把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证明.【难点】灵活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预备【教师预备】教材引例和例题的投影图片.【学生预备】复习、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问题】三角形有几个内角?把ΔABC的内角∠ACB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那个角叫做ΔAB C的外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的性质.(多媒体出示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板书课题)[处理方式]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都明白有三个内角,直截了当问,学生一起回答就能够了.教师讲解外角,展现外角定义,如此教师就能够专门自然地引入到本课.[设计意图]利用问题一问一答,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三角形的外角.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导入二:(播放视频,学生观看摸索)师:足球天才梅西在E处射门时受到多人阻挡,可不知是将球传给在B处依旧在C处的队友,才能使进球的期望更大,需要大伙儿的关心.生1:传给在B处的队友.生2:传给在C处的队友.(学生的意见不统一)师:怎么说应该传给哪位队友?你想明白理由吗?本节课让我们连续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现实情境的展现,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新知构建、外角的定义[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明白三角形有三个内角,除了内角以外,三角形还有外角,那么什么是三角形的外角,它又有什么性质呢?[处理方式]请自主学习教材第181页议一议前的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什么样的角是三角形的外角,并举例说明.学生自主学习外角的定义,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学生代表展现.【展现交流】生:ΔABC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角,称为ΔAB C的外角.如右图所示,∠1是ΔABC的外角.(教师多媒体出示图,同时板书外角的定义)师:依照外角的定义,你能说出∠1是ΔABC哪条边与哪条边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外角吗?生:(摸索后)∠1是ΔABC的边BA与边BC的反向延长线组成的外角.师:三角形还有其他外角吗?生:有.师:你能在图中画出ΔABC的其他外角吗?与同伴交流一下.学生画图展现:师:对以上两个同学所画的图你有什么看法?生:学生2画得比较全面.师:你说得专门好,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一个顶点处有几个外角?生:一个三角形有6个外角,一个顶点处有2个外角.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思路一师:如图所示(多媒体出示),我们明白∠1是ΔABC的一个外角,猜一猜∠1与ΔABC的内角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理由是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处理方式]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完成后,让学生代表展现.【展现交流】生1:我们小组同学发觉∠1+∠4=180°,依据是平角的定义.生2:我们小组同学发觉∠1=∠2+∠3.理由是:∵∠2+∠3+∠4=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4=180°(平角的定义),∴∠1=∠2+∠3.师:这两位同学表现得专门棒!由以上内容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板书)师:你能确定∠1与∠4的大小关系吗?与同伴交流.生1:∠1>∠4.生2:∠1与∠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师:你的理由是什么?生2:因为当∠4是锐角时,∠1>∠4;当∠4是直角时,∠1=∠4;当∠4是钝角时,∠1<∠4.因此∠1与∠4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若有所悟)同意.师:那么∠1与∠2,∠3的大小关系呢?生:∠1>∠2,∠1>∠3.师:理由是什么?生:由前面我们明白∠1=∠2+∠3,因此∠1>∠2,∠1>∠3.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板书)师:以上两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中,我们要紧依据的是哪个定理?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师总结:在那个地点,我们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直截了当推导出两个新定理.像如此,由一个差不多事实或定理直截了当推出的定理,叫做那个差不多事实或定理的推论.推论能够当做定理使用.师:现在能告诉梅西将球传给谁了吧?生:能,传给C处的队友.师:什么缘故呢?生:因为∠DCA是ΔABC的外角,因此∠DCA>∠B,因此应传给C处队友.师:真不错,你能够给梅西做教练了哦!我们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解决了梅西的问题,接下来就看同学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请看例题.[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摸索、积极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学生摸索、探究、交流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二问题1【课件1】如图所示,ΔABC中,∠A=70°,∠B=60°,∠ACD是Δ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假如能,∠ACD与∠A,∠B 有什么关系?问题2【课件2】任意一个Δ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是否还有上面的关系呢?[处理方式]留时刻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那个地点能够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回答,问题1学生能运算出∠ACD的度数,从而得到∠ACD=∠A+∠B,∠ACD>∠A,∠ACD>∠B的关系.问题2中引导学生用与问题1类似的方法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角的定义得到相同的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归纳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处理方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加以归纳,从而得到推论.[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问题3【课件3】证明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已知:如图所示,∠1是ΔABC的一个外角.求证:∠1=∠2+∠3.推论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已知:如右图所示,∠1是ΔABC的一个外角.求证:∠1>∠2,∠1>∠3.[处理方式]留时刻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那个地点能够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回答并通过多媒体展现过程.[设计意图]在理论上明确三角形外角与内角之间的关系.(3)、例题解析,应用新知(教材例2)已知:如图所示,在ΔABC中,∠B=∠C,AD平格外角∠EAC.求证:AD∥BC.〔解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学生证明过程展现:①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EAC(等式的性质).∴∠B=12∵AD平分∠EAC(已知),∠EAC(角平分线的定义),∴∠EAD=12∴∠EAD=∠B(等量代换),∴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EAC(等式的性质).∴∠C=12∵AD平分∠EAC(已知),∠EAC(角平分线的定义),∴∠DAC=12∴∠DAC=∠C(等量代换).∵∠B+∠BAC+∠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B+∠BAC+∠DAC=180°(等量代换),即∠B+∠DAB=180°.∴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师:大伙儿关于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差不多把握.那么你明白不等关系有什么应用吗?我们连续看例3.【课件展现】(教材例3)已知:如图所示,P是ΔABC内一点,连接PB,PC.求证:∠BPC>∠A.(教师板演示范)证明:如图所示,延长BP,交AC于点D.∵∠BPC是ΔPDC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BPC>∠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PDC是ΔABD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PD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PC>∠A.师:你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证明过程展现:①证明:延长CP,交AB于点D.(过程同上)②证明:如图,连接AP,并延长AP,交BC于点D.∵∠3是ΔABP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3>∠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4是ΔACP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4>∠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3+∠4>∠2+∠1,∴∠BPC>∠BAC.[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明白得并把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完成.在解题的同时,要明确每题用到的知识点,只有明确问题考查的知识点,才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本例题能够巩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要规范学生解题步骤的规范性.[知识拓展]三角形的外角实质上确实是三角形一个内角的邻补角.三角形外角的顶点是三角形的顶点,一条边是三角形内角的一边,另一条边是该内角另一条边的反向延长线.三、课堂总结四、课堂练习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的两个内角的和.答案:和它不相邻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答案:大于3.如下图,在∠1至∠9中,ΔABC的外角共有()A.5个B.6个C.7个D.8个答案:B4.如图,∠1是ΔABC的一个外角,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大于ΔABC中的任一内角B.∠1大于∠B+∠CC.∠1大于∠A+∠BD.∠1等于∠A+∠B答案:D5.如图,在ΔABC中,∠1是它的一个外角,E为AC边上一点,延长BC到D,连接DE.求证∠1>∠2.证明:∵∠1>∠3,∠3>∠2,∴∠1>∠2.五、板书设计第2课时1.外角的定义2.三角形外角的性质3.例题解析,应用新知六、布置作业(1)、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随堂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习题7.7第4题.(2)、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下面四个图形中,能判定∠1>∠2的是()如图所示,已知直线AB∥CD,∠C=125°,∠A=45°,则∠E的度数为( )A.70°B.80°C.90°D.100°3.如图所示,点B是ΔADC的边AD的延长线上一点,DE∥AC,若∠C= 50°,∠BDE=60°,则∠CDB的度数等于()A.70°B.100°C.110°D.120°4.如图所示,∠A,∠1,∠2的大小关系是()A.∠A>∠1>∠2B.∠2>∠1>∠AC.∠A>∠2>∠1D.∠2>∠A>∠1【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在ΔABC中,∠C=70°,若沿图中虚线截去∠C,则∠1+∠2的度数是()A.360°B.250°C.130°D.140°6.一个正方形和两个等边三角形的位置如图所示,若∠3=50°,则∠1+∠2的度数是()A.90°B.100°C.130°D.180°【拓展探究】7.如图所示,在ΔABC中,∠ABC的平分线和∠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1)假如∠A=60°,∠ABC=50°,求∠E的大小;(2)假如∠A=70°,∠ABC=60°,求∠E 的大小;(3)依照(1)和(2)的结论,试推测一样情形下,∠E 和∠A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与解析】1.D(解析:A.∠1与∠2是对顶角,相等,故本选项错误;B.由图可知,∠1<∠2,故本选项错误;C.∠1是锐角,∠2是直角,∠1<∠2,故本选项错误;D.∠1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2是那个三角形中与它不相邻的一个内角,因此∠1>∠2,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2.B(解析:∵AB ∥CD,∠C=125°,∴∠BFE=125°,∴∠E=∠BFE -∠A=125°-45°=80°.故选B.)3.C(解析:∵DE ∥AC,∠BDE=60°,∴∠BDE=∠A=60°,又∵∠C=50°,∴∠BDC=∠A+∠C=60°+50°=110°.故选C.)4.B(解析:∵∠1是ΔACD 的外角,∴∠1>∠A.∵∠2是ΔCDE 的外角,∴∠2>∠1,∴∠2>∠1>∠A.故选B.)5.B(解析:先利用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得出∠1+∠2=(∠C+∠4)+(∠3+∠C),再依照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果.∵∠1,∠2是ΔCDE 的外角,∴∠1=∠4+∠C,∠2=∠3+∠C,即∠1+∠2=(∠C+∠4)+(∠3+∠C)=∠C +(∠C+∠3+∠4)=70°+180°=250°.故选B.)6.B(解析:设围成的小三角形为ΔABC,分别用∠1,∠2,∠3表示出ΔAB C 的三个内角,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整理即可得解.∠BAC =180°-90°-∠1=90°-∠1,∠ABC=180°-60°-∠3=120°-∠3,∠ACB=180°-60°-∠2=120°-∠2,在ΔABC 中,∠BAC+∠ABC+∠ACB=180°,∴90°-∠1+120°-∠3+120°-∠2=180°,∴∠1+∠2=150°-∠3,∵∠3=50°,∴∠1+∠2=150°-50°=100°.故选B.)7.解:(1)∵∠A=60°,∠ABC=50°,∴∠ACD=∠A+∠ABC=110°,∵BE 平分∠ABC,CE 平分∠ACD,∴∠EBC=12∠ABC=25°,∠ECD=12∠ACD=55°.∴∠E=∠ECD -∠EBC=55°-25°=30°. (2)∵∠A=70°,∠ABC=60°,∴∠ACD=∠A+∠ABC=70°+60°=130°.∵BE 平分∠ABC,CE 平分∠ACD,∴∠EBC=12∠ABC=30°,∠ECD=12∠ACD=65°,∴∠E=∠ECD -∠EBC=65°-30°=35°. (3)推测∠E=12∠A.理由如下:∵BE 平分∠ABC,CE 平分∠ACD,∴∠EBC=12∠ABC,∠ECD=12∠ACD.由题意得∠E=∠ECD -∠EBC =12∠ACD -12∠ABC=12∠A.。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MT
B
C
(3)
你还能想出其它证法吗?
当堂练习
1.(1)在△ABC中,∠A=35°,∠ B=43°, 则∠ C= 102°. (2)在△ABC 中,∠C=90°4,0∠°B=50°, 则(∠3)A在=△_A_B_C中_,.∠A=40°,∠A=2∠B, 则∠C = __12_0°_.
2.(口答)下列各组角是同一个三角形的内角 吗?为什么?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证明过程.(重点) 2.能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难点)
导入新课
观察与思考
内角三兄弟之争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 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 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 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 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 老二很纳闷.
3x+x+(x+15)=180
解得 x=33
所以 3x=99 ,x+15 =48 答:∠A,∠B,∠C的度数分别为99°,33°,48°.
课堂小结
三角形内 角和定理
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 于180°
定理的证明:作平行线, 将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定理的应用
课后作业
见《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A=180° –(∠B+∠C).
∠B=180°–(∠A+∠C).
∠C=180° –(∠A+∠B).
∠A+∠B=180° –∠C.
B
∠B+∠C=180° –∠A.
∠A+∠C=180° –∠B.
八年级数学上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三角形的外角授课课北师大
感悟新知
1 如图,射线AD,BE,CF构成∠1,∠2,∠3,则
∠1+∠2+∠3等于( B )
A.180°
B.360°
知3-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之比为2∶3∶4,则
与之对应的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 B )
A.4∶3∶2
B.5∶3∶1
C.3∶2∶4
D.3∶1∶5
课堂小结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C= 1EAC (等式的性质) . 2
∵AD平分∠EAC(已知),
∴∠DAC= 1EAC ( 角 平 分 线 的 定 义 ) . 2
∴∠DAC=∠C (等量代换).
∴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感悟新知
1 如图,在△ABC中,∠B=40°,∠C= 30°,
延长BA至点D,则∠CAD的大小为( C )
证明:∵∠1+∠BAC=180°,
∠2+∠BCA=180°,
∠3+∠ABC=180°,
∴∠1+∠2+∠3+(∠BAC+∠BCA+∠ABC)=540°(等
式性质).
∵∠BAC+∠BCA+∠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2+∠3=360°.
感悟新知
例3
如图,△CEF的外角为_∠__A_F_C__,__∠__B_E_F___.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定理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三角形外角的定义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三角形的外角和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第7章平行线的证明 第5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感悟新知
知识点 2 三角形的外角
知2-讲
1.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内角的一条边与另一条边的反向延 长线组成的角,称为三角形的外角 . 如图 7-5-3,∠ ACD 是 △ ABC 的∠ ACB 的外角 .
感悟新知
2. 外角的特征 (1)顶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2)一条边是三角形内角的一边; (3)另一条边是该内角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 .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2 课时流程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知1-讲
1.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 几何语言: 在△ ABC 中,∠ A+ ∠ B+ ∠ C=180° .
感悟新知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
知1-讲
思路一: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及同位角相等”将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 . 如图 7-5-1 ①② .
感悟新知
知1-讲
思路二: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将三角形的 三个内角转化为两平行线间的一组同旁内角 . 如图 7-5-2 ① ②.
感悟新知
知2-练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紧扣三角形外角的定义识别外角 .
知2-练
解:图中△ CEF 的三边的延长线只有 EF的延长线 FA,
CE 的延长线 EB,延长线 FA与边 FC 构成的角为∠
AFC;延长线 EB 与边EF 构成的角为∠ BEF.
由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可以判断∠ AFC,∠ BEF
是△ CEF的外角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7-5-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
A
1
B
F
所以∠BAE+ ∠CBF+ ∠ACD=2(∠1+ ∠2+ ∠3)=360 °.
2
3
C
D
解法2:如图,∠BAE+∠1=180 °, ①
∠CBF +∠2=180 ° ,②
E
∠ACD +∠3=180 ° .③
A
又知∠1+ ∠2+ ∠3=180 °,
1
①+ ②+ ③得
B
∠BAE+ ∠CBF+ ∠ACD+
又因为∠B=∠BAD,
A
1
所以B 80 40,
2
在△ABC中,
∠B+∠BAC+∠C=180°,
所以∠C=180º-40º-70º=70°.
B
D
C
5.如图,求∠A+ ∠B+ ∠C+ ∠D+ ∠E的度数.
A
解:∵∠1是△FBE的外角,
B
E
∴∠1=∠B+ ∠E.
同理∠2=∠A+∠D.
G
2
∠A < ∠1 < ∠2
D
E
课堂小结
角一边必须是三角形的一边,另一边必
定义
三角形
的外角
须是三角形另一边的延长线
1.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
内角的和
性质
2.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
一个内角
三角形的
外 角 和
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
当堂检测
1.判断下列命题的对错.
(1)三角形的外角和是指三角形的所有外角的和。(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度。
这个定理是几何学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几何学其他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多边形的概念、分类,对多边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能够准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此外,学生还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内错角等知识,对于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探索几何问题的解决策略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部分学生在解决几何问题时,仍存在思维定势,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验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探索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并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法,自主发现并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如: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引发学生对三角形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三角形的外角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对三角形的内角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入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知识体系的拓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能运用外角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猜想能力和验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2.难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掌握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黑板、粉笔、三角板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三角板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三角形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吗?那就是三角形的外角。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让学生初步感知。
3.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尝试证明三角形的外角性质。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运用外角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有哪些应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案)
-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
-求解含未知数的三角形内角问题:在求解过程中,涉及代数知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将代数知识与几何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能是一个难点。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学生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应用于三维空间中,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们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以提高他们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在课堂上,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操作,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定理的证明过程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迷茫。这说明我在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在解释几何证明过程时,需要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三角形角度的情况?”(如测量三角板角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奥秘。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第2课时)
∵∠A+∠B+∠ACB=180°,∠BCD+∠ACB=180°, ∴∠A+∠B=∠BCD.
探究新知
验证结论 已知:如图,△ABC,求证:∠ACD=∠A+∠B.
证明:过C作CE平行于AB,
∴∠1= ∠B,(两直线平行,同 A
位角相等).
∠2= ∠A ,(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B
∴∠ACD= ∠1+ ∠2= ∠A+ ∠B.
基础巩固题
2.如图,∠ACD是△ABC的外角,CE平分∠ACD,若
∠A=60°,∠B=40°,则∠ECD等于( C) A.40° B.45° C.50° D.55° 3.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使含30°角的三 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含45°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放在同 一条直线上,则∠α的度数是( C ) A.45° B.60° C.75° D.85°
A
B
CD
∠ACD是△ABC的一个外角.
探究新知
问∠题AC1D如与图∠,B延CE长为A对C到顶E角,∠,B∠CAEC是D不=是∠B△CAEB;C的一个外
角?∠DCE是不是△ABC的一个外角?
A
∠BCE是△ABC的一
个外角,∠DCE不是
B
C D △ABC的一个外角.
E
问题2 如图,∠ACD与∠BCE有什么关系?在三角形的每个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如图,求证:∠BOC=∠A+∠B+∠C. 证明:延长BO交AC于点D, 因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所以∠BDC=∠A+∠B,∠BOC=∠BDC+∠C, 所以∠BOC=∠A+∠B+∠C.
D
探究新知
知识点 3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
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2.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运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及性质.
2.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了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的应用范围,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提出问题
(设计说明:利用问题回顾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利用旧知识,发现新知识.)
问题1:如图,已知BD // CE,∠A=45°,∠C=65°,求∠1和∠2的度数.
学生回答:由BD // CE可知,∠1=∠C=65°,由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可得,∠2的邻补角等于70°,所以∠2=110°.
问题2:在问题1中,∠2被称为三角形的外角,根据∠2的构成,你能说明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吗?
如下图,△ABC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说明:在回顾旧知的问题1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正确的结论,还要说明每个结论的理论根据,最好能让学生写出证明过程.而问题2中,要强调“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为找三角形外角个数打基础.)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根据定义探索三角形外角的个数
(设计说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找出三角形所有的外角,并探索这些角的特点.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印象.)
问题1:根据定义,画出三角形的外角.你能画出多少个?
学生回答:如图,可以画出6个外角.
问题2:这6个角有什么关系?(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学生回答:∠1和∠2是对顶角,∠3和∠4是对顶角,∠5和∠6是对顶角,所以有∠1=∠2,∠3=∠4,∠5=∠6.
教师说明:由于三角形这6个外角是三对对顶角,且∠1=∠2,∠3=∠4,∠5=∠6,所以当我们说三角形的外角时,一般是从这三对对顶角的每一对中取出一个,组成三个角.因此,我们说三角形有三个外角.
(教学说明:在教科书中并没有这个环节,但在教学时,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是为探索外角的性质及外角和打基础.所以,在问题2中,首先要强调的是图形之间的关系.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位置关系,一种是数量关系.所以,当问题中只问到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时,学生要从两方面回答.而对于三角形的外角,教师要说明,虽然三角形一共有6个外角,但我们只取其中的三个,而这三个外角必须分别从三对对顶角中取,且每对只取一个,不能重复.)
2.手脑并用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外角和
(设计说明:学生通过计算、讨论、证明的方式探索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外角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及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1:如图,在△ABC中,∠ABC=65°,∠ACB=40°,求∠BAC的度数及三角形的外角∠1,∠2,∠3的度数.
学生回答:∠BAC=75°,∠1=105°,∠2=115°,∠3=140°.
问题2:观察你的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及它的外角有什么关系吗?三个外角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③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问题3:试证明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学生回答:
已知:在△ABC中,∠1是三角形的一个外角.
求证:∠1=∠A+∠B.
证明:∵∠ACB+∠A+∠B=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ACB=180°-∠A-∠B.
∵∠1与∠ACB是邻补角,
∴∠1+∠ACB=180°.
∴∠1=180°-∠ACB=180°-(180°-∠A-∠B)=∠A+∠B.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设计说明:通过基础练习,加深对三角形外角的认识,熟练基本技能.)
练习1:说出下列图中∠1和∠2的度数.
练习2:如图,点D是△ABC内的一点,连接BD和CD,证明∠BDC﹥∠A.
证明:延长BD交AC于E.
∵∠BEC是△ABE的外角,∠BDC是△CDE的外角,
∴∠BEC﹥∠A,∠BDC﹥∠BEC.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BDC﹥∠A.
(教学说明:练习的设计有一定的阶梯性,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练习3和练习4,
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要给予是所学知识的一个应用,要让学生有利用面积求高的意识,开阔思路.)
四、反思总结情意发展
(设计说明:围绕三个问题,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问题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问题2: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问题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说明:以上设计再次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及知识的归纳,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五、课堂小结
1.本节主要学习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及性.
2.注意的问题:
(1)三角形的外角是由三角形一边的延长线与另一边所组成的角.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4)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六、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的2.3;
评价与反思
本节主要介绍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是一节探究课.
本节的知识内容很突出,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外角及其性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经历整个探索过程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感受数学基础的重要,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提高学生探究、发现和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