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的故事
残疾人张海迪励志故事
残疾人张海迪励志故事五岁的张海迪因患有脊髓病,无论做什么事情她都只能在轮椅上进行。
一起来看看残疾人张海迪故事吧!残疾人张海迪出生5岁就高位截瘫——励志自学完初中所有课程1955年9月17日在济南出生。
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
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自学外语从事翻译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
她是代表着人民的政协委员感人的话语与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交往已四年有余,一次通话中,她笑着告诉我:“我特想看看王府井,下次去北京,你可要陪姐姐去。
”作为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年年到北京开会,到王府井看看,应该说不难办到。
今年,海迪又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帮助她实现心愿成为记者的一件心事。
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
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2篇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一)残疾人张海迪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却用坚韧的意志和努力战胜了困难,展现了无限的生命力和勇气。
张海迪小时候的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乐观向上的性格却让他很快适应了贫困的环境。
然而,在他5岁那年,一场严重的意外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不慎摔倒,导致脊椎受伤,从此他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但是,张海迪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相信只要付出努力,自己仍然可以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他积极学习知识,用大脑去代替失去的双腿。
在大学期间,他学习了计算机科学,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程序员。
毕业后,张海迪面临着就业困境。
虽然他的能力很强,但是很多公司担心他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工作效率。
然而,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找到了一份在互联网公司的工作。
在工作中,张海迪展现了卓越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核心员工。
他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开发了一种智能助行器,帮助其他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
这个助行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主地分辨和避免障碍物,让残疾人能够更加方便地活动。
这个智能助行器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认可,被广泛应用于残疾人康复机构和社区。
张海迪的励志故事也被媒体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扬。
张海迪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残疾人的成功之路,更是一个关于坚持和激励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残疾并不意味着束缚,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残疾人张海迪的感人励志故事(二)在张海迪的高中时期,他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尽管他的身体行动不便,但他对这个领域的热爱驱使他寻求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经过深思熟虑后,张海迪决定攻克医学方向。
他通过互联网学习相关知识,参加线上课程,并与医生进行交流。
他深入研究各种疾病和治疗方法,不断拓宽自己的医学视野。
虽然因为身体原因,张海迪无法亲临实地进行实习或培训,他却主动联系各大医院,提出为他们提供在线咨询服务的建议。
得到一些医院的青睐,张海迪通过远程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医疗建议。
张海迪的事迹
张海迪的事迹精选阅读(1):张海迪的故事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
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
妈妈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的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
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妈妈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此刻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齐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齐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的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样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样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齐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
一天,玲玲最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尽管玲玲十分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
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爱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
她很喜爱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名人故事cglzw)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十分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刻。
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故事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
张海迪年幼时因身患重病,最后高位截瘫。
看着小伙伴们高兴的上学,玩耍,张海迪幼小的心灵很难过,在爸爸妈妈的鼓舞下,张海迪决心振作起来,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张海迪学习非常刻苦,病痛折磨她时,张海迪忍着没有流泪;疼的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一种疼痛。
1970年,张海迪的父母被下放到山东农村,她和妹妹因没人照顾,只好跟着一起去了。
在农村,张海迪给孩子们当起了老师。
在教书期间,她认识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小女孩经常陪张海迪聊天。
可是,一次小女孩突发疾病,来不及送医院就去世了。
这件事对张海迪的触动很大,于是她开始自修医学,先后自学了几十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的手法,为群众无偿治疗。
张海迪就是这样一个身残志坚,时刻想着为他人服务的人。
张海迪个人事迹素材5篇
张海迪个人事迹素材5篇命运对于五岁的张海迪来说,并不公平甚至是很残忍的,在五岁的时候别的孩子都无忧无虑的玩耍,不开心了埋进妈妈的怀里,苦恼这个时候的张海迪被确诊为脊髓血管瘤。
她小小年纪不得不以轮椅作为代步的工具,在一次手术后坐轮椅都成了奢望,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这样的小海迪依然保持着坚强乐观的情绪,她的床边有一个大的立柜柜子上镶嵌了正面的镜子。
张海迪就利用镜子来躺在床上看书,通过顽强的执着她自学成功了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课本。
张海迪并不满足当前的状况,当时英语渐渐显露头角成为国际上举足轻重的语言。
张海迪就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一定要背十个单词如果完不成任务,她就狠狠地咬一下自己的手指头作为惩罚。
有一次她从医院做检查回来已经累得虚脱眼皮子都要抬不起来了,但是她依旧没忘记这个任务强撑着精神背完了十个单词。
张海迪终于拿下了英语,不但学会了英语还成功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海外的'书籍。
当她被家人用轮椅推着到出版社,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呈现给编辑的时候,出版社的所有人都被张海迪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弄所感动了。
但是张海迪并没有满足于现在的成就,她继续翻阅各种翻译的相关的书籍为国内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来自国外优秀的精神食粮。
张海迪的一生是丰富跌宕的,也是身残志坚的典型代表。
寻找生命故事,我找到这样一个特别的人。
她被人们称为“中国的‘保尔’”,她曾经说过,“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
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她,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身体,做出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的张海迪阿姨。
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在支持着她?我想:这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充满信心。
对于五岁就突患脊髓病而致残的张海迪来说,不幸,让她破灭了成为舞蹈家的梦想,这是多么地痛苦。
以后的日子只能坐在轮椅上渡过以后的日子,坚强的她并没有放弃生命。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次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了,甚至连脖子都不能扭一下。
与微笑面对生活有关的名人故事
与微笑面对生活有关的名人故事1.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女,1955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校园,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
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
翻译作品《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校园》、《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强的反响,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
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2.洛克菲勒的幸福与快乐洛克菲勒是美国的石油大王。
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有一段时间,当地人们最痛恨的就是洛克菲勒。
被他打败的竞争者将他的画像吊在树上泄恨,充满火药味的信件如雪花般涌进他的办公室,威胁要取他的性命。
他雇用了许多保镖,防止遭人杀害。
他试图忽视这些仇视怒潮,有一次他曾以讽刺的口吻说:“你尽管踢我骂我,但我还是按我自己的方式行事。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
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
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
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
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
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
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
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哪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在北京,医生想给张海迪做脊椎穿刺手术,但见她嫩骨头嫩肉的,又怕她承受不了那份痛苦。
把长长的针头刺进骨髓,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意志薄弱的成年人也忍受不住,何况一个娇娇嫩嫩、弹指可破的孩子。
面对大夫的犹豫不决和父母的举棋不定,张海迪却张着小嘴坚定地说:“叔叔,不要紧,扎针我不怕,挨刀我也不怕,您把我的病治好吧,长大了,我要当舞蹈演员,当运动员……”见小姑娘这般刚强,在场的人,鼻子都酸酸的,多好的孩子啊,多么刚强的姑娘呵!脊椎穿刺手术开始了。
细细的长长的针,穿过张海迪的皮肤直刺她的脊髓,针尖每前进一分,张海迪的身子都要像触电似的猛地抽搐一下。
蛇咬蝎螫般地痛呵,张海迪咬着唇,额头上流着豆粒般的汗珠。
大夫的手颤抖,进针的速度慢了。
张海迪却喊着:“阿姨,您扎呀!您扎呀!”站在一边的妈妈毛骨悚然,针扎在女儿身上,却似穿着她的脊髓,她不忍看这情景,慌忙跑到门外,独自压抑着痛苦的呜咽。
“妈妈,您干什么呀?您别哭,我不痛,一点也不痛。
”小海迪勉强咧开嘴微笑了一下。
见此情景,妈妈用袖口抹抹发红的眼睛,脸上也不自然地露出了笑容。
张海迪在少年时代接受了无数次这样的治疗,尽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病痛,但在战胜一次次折磨的过程中,张海迪学会了在病痛来临的时候选择坚强,这已成为她人生的宝贵财富。
张海迪的故事20字_张海迪的故事600字
张海迪的故事20字_张海迪的故事600字记得上小学时,身残志坚的海迪姐姐,曾一度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
以下给大家分享张海迪的故事,欢迎阅读!张海迪的故事(一):当代的中国,有一个人的名字增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她不到六岁就不幸患上了脊髓血管瘤,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可她不怕困难,勇敢地同病魔斗争,实现了轮椅上的梦想,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人生。
她的名字就是——张海迪。
《张海迪》这本书中记述了张海迪的种种感人的真实故事,可以说,张海迪的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
张海迪在得病之前是一只快乐的百灵鸟,她聪明伶俐,活泼可爱,但命运却在捉弄这纯洁的小天使,在一次文艺表演的排练中张海迪整个舞蹈一般,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他想挣扎着站起来,却用尽了全身力气也抬不起腿,她大声地哭着,叫着,老师和她的父母立即将她送入医院,经过大夫、专家们的反复诊断,最后得出了结论:张海迪患了“脊髓血管瘤”。
医生的宣判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年轻的爸爸妈妈吓呆了,但他们不忍心让女儿就这样倒下,于是便下了最大的决心,一定要给孩子治好病,要找遍天下名医大夫为张海迪治病,就是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有一段时间张海迪一直被很多苦恼所缠绕,但是不久之,后张海迪终于又振作了起来,她,要向命运挑战!从此,张海迪把家当做课堂,在家学完了小学和中学的全部课程,在轮椅上实现了自己的上学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海迪在病魔的折磨下,热爱上了书籍,写下了《我是船,书是帆》的短文。
读到这,我已有很深的感触,张海迪的这种乐观好学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换一个逆向角度思考,如果我们是张海迪,在疼痛难忍的病魔的折磨下,我们绝不可能和张海迪一样,可以顽强乐观地生活,在疼痛中奋苦学习,在痛苦中以书代药来缓解病魔所带来的痛苦,如果是我,我一定会自暴自弃。
其实,张海迪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书,是药,比医药更好的药!要多读书,读好书,向张海迪学习,我们不一定能像她一样成功,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就能有像她一样的意志!张海迪的故事(二):匆匆岁月,似水流年。
张海迪的故事
故事一(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1955年9月生于济南,5岁时,患上了脊髓血管瘤。
以后的4年里,小海迪动过3次大手术,先后摘除了6块椎板,幼小的生命虽然保住了,却从此高位截瘫。
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
张海迪以保尔·柯察金的英雄形象鼓舞自己,用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同病残作顽强的斗争,同时勤奋地学习,忘我地工作。
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
15岁时,张海迪随父母下放到一个贫穷的小村子,她总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自己。
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
当看到当地农村缺医少药,农民常受病魔的折磨时,张海迪开始自学针灸,经常拿自己的身体练习。
她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张海迪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近20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
至今,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200万字。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哲学硕士学位。
故事二(留学生的经历)晓晓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衣食住行一切都由父母安排好了,养成了依赖心。
去年,晓晓的父母帮她申请了去英国一所大学读书,获得签证后于7月24日抵达曼城机场。
出发前,晓晓身边携带了详细的住宿地址、紧急联系电话(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都有),晓晓的航班是当地时间下午3时到达曼城机场,英国大学委托的接机公司下午6时30分才到,这样就出现了3个小时的时间差。
晓晓出关后一直没找到接机人。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晓晓心里着急,语言交流又不是十分顺畅,就用事先购买的一个电话卡给家长拨了电话,哭诉自己的遭遇,电话卡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拨国际长途,所以电话很快就断掉了,这下两边都着急了起来。
天色逐渐晚了,孩子越发感到无助,而要命的是这时她不是选择在出口处继续等待接机公司到来,而是自己拉着行李躲到了洗手间,因此再次错过了接机人。
张海迪的故事(精选11篇)
张海迪的故事(精选11篇)张海迪的故事 1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
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张海迪励志故事500字精选
【导语】张海迪,1955年9⽉16⽇出⽣,⼭东⽂登⼈,中国残疾⼈作家,哲学硕⼠。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下⾯⽆忧考为⼤家带来的张海迪励志故事500字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家。
【篇⼀】 命运对于五岁的张海迪来说,并不公平甚⾄可以说是很残忍的,在五岁的时候别的孩⼦都⽆忧⽆虑的玩耍,不开⼼了埋进妈妈的怀⾥,苦恼这个时候的张海迪被确诊为脊髓⾎管瘤。
她⼩⼩年纪不得不以轮椅作为代步的⼯具,在⼀次⼿术后坐轮椅都成了奢望,她只能⼀动不动地躺在床上。
这样的⼩海迪依然保持着坚强乐观的情绪,她的床边有⼀个⼤的⽴柜柜⼦上镶嵌了正⾯的镜⼦。
张海迪就利⽤镜⼦来躺在床上看书,通过顽强的执着她⾃学成功了⼩学初中甚⾄⾼中的课本。
张海迪并不满⾜当前的状况,当时英语渐渐显露头⾓成为国际上举⾜轻重的语⾔。
张海迪就⾃⼰制定了⼀个计划,每天⼀定要背⼗个单词如果完不成任务,她就狠狠地咬⼀下⾃⼰的⼿指头作为惩罚。
有⼀次她从医院做检查回来已经累得虚脱眼⽪⼦都要抬不起来了,但是她依旧没忘记这个任务强撑着精神背完了⼗个单词。
张海迪终于拿下了英语,不但学会了英语还成功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海外的书籍。
当她被家⼈⽤轮椅推着到出版社,她捧着厚厚的翻译稿呈现给编辑的时候,出版社的所有⼈都被张海迪顽强不屈服于命运的作弄所感动了。
但是张海迪并没有满⾜于现在的成就,她继续翻阅着各种翻译的相关的书籍为国内的⼈们,带来了更多的来⾃国外优秀的精神⾷粮。
张海迪的⼀⽣是丰富跌宕的,也是⾝残志坚的典型代表。
【篇⼆】 在祖国的⼤地上,⼀个瘫痪姑娘谱写的⾼昂⽣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灵,⼈们从她⾝上汲取强⼤的精神⼒量,使⾃⼰情操变得更加⾼尚。
她是谁?她就是⼋⼗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发出挑战。
在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管病变。
在此后的⼗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热爱生命的张海迪
热爱生命的张海迪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张海迪的故事,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个关于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
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年级:穿越水线2003作文二:《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400字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张海迪的故事,今天我为大家讲一个关于张海迪热爱生命的故事。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
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张海迪励志名人事迹
张海迪励志名人事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张海迪励志名人事迹张海迪励志名人事迹5篇张海迪小时候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张海迪感人故事精选
张海迪是非常令我们敬佩的人。
下文为大家整理了张海迪感人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张海迪感人故事篇一:1955年9月17日在济南出生。
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
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
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了老师。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她虽然没有时机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她虽然没有时机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以及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4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2002年,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问世。
?绝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并连获“全国第三届发奋文明进步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奉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
张海迪感人故事篇二:张海迪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
5岁时因患病,生活不能自理。
但是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没有放弃生命更没有放弃生活,她一面以坚强的毅力与决心同病魔作斗争,一面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延续生命。
她不仅自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而且还自学了大学英语专业。
后来又坚持学习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
她刻苦学习潜心钻研了?人体解剖学?、?内科学?、?针灸学?等十几种医学书籍。
张海迪的小故事四则精选
张海迪小故事一:童年童年的张海迪,天真活泼,好奇心强。
她爱唱歌、爱跳舞、活泼得就象林中的小鸟。
她整天唱啊、跳啊,快活极了。
不想,5 岁那年一场大病使张海迪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该上学了,同龄的小朋友背起书包,高快乐兴地去上学。
张海迪也哭着让妈妈找出户口本,拉着妈妈的手央求道:“妈妈,我也要上学去!我也要上学去!〞妈妈指了指张海迪的双腿,告诉她说:“玲玲〔张海迪的乳名〕,你还不能下地,怎么去上学?〞“不,我要去!我要去!我不要一个人在家里。
〞张海迪哭着嚷道。
妈妈没有作声,眼泪直在眼圈里转,只是一个劲地用手抚摸着张海迪的头,任凭小海迪脸上的泪水成对成双地滚下来。
哭了一阵,张海迪又开始央求妈妈:“妈妈,你送我去吧,早晨你把我送去,中午再把我接回来。
我一定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
〞海迪的话深深刺痛着妈妈的心,多懂事的女儿啊,妈妈多希望她能站起来,跟别人的孩子一样去读书。
妈妈别说送、接,再苦再累也愿意。
可是,不能坐着怎么上课呀?想到这里,妈妈再也抑制不住辛酸的泪,抱住海迪哭起来,懂事的小妹也在一旁哭,母女三人哭作一团。
半响,妈妈擦擦眼泪,抚慰海迪说:“好玲玲,听妈妈的话,等你治好了病,妈妈就送你上学去。
〞妹妹也在一旁说:“姐姐,我以后不出去玩了,在家陪你。
〞妈妈和妹妹的泪水使张海迪清醒了:上学的热望,将永远成为泡影。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啊!海迪幼小的心灵真的难以承受。
张海迪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她暗暗下决心,不能上学,就在家里自学,别人会的,我也要会。
这个性情倔强的小姑娘,她要以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
小海迪开始学识字了。
她先根据识字卡片学习汉语拼音。
会了拼音,不久她又学会了查字典。
识字关她是“连蹦带跳〞过来的。
根据上、下文,她常常能“猜〞出不认识的生字来。
每当她“猜〞到的字被别人证实是对的时,张海迪就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更有信心了。
谁知,这样的日子也没有维持多久,第三次的手术后,她只能一动不动地躺着,连脖子也不能扭,张海迪多么想看书啊!妈妈看出了海迪的心思,一边护理她,一边抽空给她念书听。
张海迪的故事内容
张海迪的故事内容导语:张海迪,汉族,山东省文登市人,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
下面由为大家的张海迪的故事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955年,张海迪出生在山东济南。
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愉悦的童年,愉悦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
还不到6岁,小玲玲突然得病了。
母亲抱着玲玲,坐在医院走廊椅子上,等待医生的检查。
看完病后,玲玲感觉到母亲的双腿在抖动,却不知是为什么。
玲玲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她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十分难治。
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
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玲玲,此刻只能整天卧在床上。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齐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齐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
幸好,听说了玲玲的不幸后,过去的小伙伴们常常来看她,给她讲学校里的事。
玲玲家住的是一座红色的三层楼房,每当她坐在窗口,向外看着那些过往小孩身影,心里是多么羡慕啊!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而玲玲只能呆在家里,她也想去学校读书啊!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样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样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齐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
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
一天,玲玲最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母亲说:母亲,我要上学!尽管玲玲十分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我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
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1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习并领悟了很多知识。
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钟爱领悟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
她很钟爱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张海迪的故事
张海迪的故事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她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士研究生学历。
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张海迪:女。
1955年出生在济南,成长于莘县。
中共党员。
硕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
为了对社会能有所贡献贡献,她曾给农村的孩子当过老师,还曾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她还用学过的无线电技术,在山东省莘县广播局做无线电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
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配发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召开了“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宣传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代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
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轮椅上的梦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
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
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俐,都叫她“玲玲”。
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
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
张海迪的励志故事(精选6篇)
张海迪的励志故事(精选6篇)张海迪的励志故事(精选6篇)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它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一定社会的文化形态。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张海迪的励志故事(精选6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海迪的励志故事篇1在祖国的大地上,一个瘫痪姑娘谱写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亿万青年的心灵,人们从她身上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变得更加高尚。
她是谁?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锋--张海迪。
命运向张海迪挑战。
五岁时,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变。
此后的十六年间,她先后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块脊椎板,使她从第二胸椎以下,即占三分之二的躯体失去了知觉。
张海迪的命运是很不幸的,可是在党和人民的抚育、关怀和帮助下,她没有沮丧,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
她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小学和中学的基本课程,阅读了一千多册政治、文学、医学、外语等方面的书籍;自学英语达到大学程度;翻译了十六万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资料;她还不顾自身的病痛,用自学的医学知识和中医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一万人次以上。
她满腔热情地帮助周围的青年学习、工作和进步,使他们奋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贡献。
她在高考预选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进校门,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进了大学,她自己不能进工厂劳动,到边疆保卫祖国,却鼓励和帮助别的青年成为先进生产者、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奇迹吗?确实是一个奇迹。
那么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个不会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坚强呢?是她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道德信念的驱使。
她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为人民服务。
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
”张海迪的励志故事篇2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
【张海迪的故事简介】张海迪的读书故事
【张海迪的故事简介】张海迪的读书故事读书改改变我们的命运,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张海迪的读书故事,我们大家一起阅读吧!张海迪的读书故事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
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
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
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
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
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
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
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
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
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
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
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
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
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
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
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
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
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
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
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
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非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海迪的故事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
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
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
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
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
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
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
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随后,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张海迪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供职在山东作家协会,从事创作和翻译。
[张海迪的故事] [凤凰卫视主持人鲁豫与张海迪的对话——真实美丽张海迪(节选)] 20多年过去了,今年就要47岁的张海迪,在人们心目中的光环似乎渐渐消去。
经历了癌症的折磨,爱情婚姻的争议,死亡的挑战,……依然坦然面对鲁豫。
她会说些什么…… 张海迪:最早大家知道我的名字的时候,我才26岁,今年就要47岁了,20多年过去了,时间是真的很快,但是当时那些我有时候回想一下,我就觉得像做梦一样,而且想想还是觉得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
鲁豫:你还记得当时你被神话的最厉害的那段时间,你大概每天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张海迪:每天生活不得安宁,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而且在我家里,就是成批成批的人,有的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个,或者是几个人,每天都去,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鲁豫:但是从外人看来,比如从我看来,有一天,张海迪好象就从我的视线消失了,然后就很少听到她的消息。
就感觉慢慢地,你不知道你自己主动就淡出我们的视线,还是外界在慢慢远离你。
到底是一种双向选择,还是纯属你个人的选择?张海迪:大概,我觉得是双向,因为首先是我觉得是我个人的。
我个人我觉得我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特别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作为作家,是应该在幕后工作的,而不是在前台。
因为我不是一个演员,我不是去演戏,我不需要登舞台,因为我的工作应该是大家看不见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当大家看不见我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在事业的长河里艰难跋涉的时刻。
那么在这个宣传媒体上,他们对一个人物的宣传,对我来说,应该是比较长久的了。
一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什么一个版一个版地写海迪了或者是怎么样。
但是,当时到了1986年,这个情况会好了一些。
(解说)1991年,张海迪接受医生诊断,得知鼻部患有黑色素癌。
于是,她经历了生命中第6次大手术。
鲁豫:那手术过程很痛苦吧?张海迪:非常痛苦,应该说是从剥离到缝合这段时间,因为这么一点点地方,上海最好的医生为我治疗,已经是作了最大的努力,而且这么一点地方缝了四十多针。
很小很小的针,虽然那个线很细但对我来说好像是拉一根麻绳。
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我觉得,我承受了男性都难以承受的那种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皮肉的,最重要的是精神的。
当时作完手术以后我的手也很凉,也有些颤抖,但是我没有叫一声。
我出来的时候,我爱人正在外面等着我,他的手我这么一摸,比我还凉。
后来我就跟他讲,我说我有一种感觉,如果我要是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了去,我什么也不会说,我说你会说吗,他说我也不说。
我说不,你会说。
那个时候不能笑了,因为脸上太疼了,不能笑了,但是我自己知道我能够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耐的痛苦。
鲁豫:你那个时候一滴眼泪都没掉过吗?张海迪:没有,从小到现在从来没有因为病痛而掉过眼泪。
我这个人是非常富有感情的,但是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掉过眼泪。
总是因为别离,离开了自己亲人,离开朋友,然后什么什么,眼泪汪汪,就这样。
大家等一下可以吗,我是看着表上厕所。
鲁豫:我发现海迪身上有一点超出常人,那就是对时间的敏感。
由于她从胸部以下,身体完全没有知觉,所以必须非常严格的遵守时间。
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要使用一次洗手间,而每一次她并不需要旁人的提醒,也不需要上闹钟,好像身体里面已经有了一个自然的生物钟,到时间就会提醒她。
海迪告诉我说,这是她用了40年的时间,养成的一个习惯。
(解说)手术后,张海迪身体状况差到了极点,但她依然坚持就读吉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研究生课程。
两年后,获得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
鲁豫:42年跟疾病一直这样相伴,不知道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状态?张海迪:有的时候我自己想想,偶尔也有热泪盈眶的时候,自己为自己感动。
因为什么呢,有的时候,这么想想,哎呀,特别是有时候我跟我妈妈聊起来。
有时候就讲说,妈妈你说,我如果当时病了,我坚持十年,二十年,我都可以坚持,三十年我也可以坚持。
真的,如果我能够坚持四十年的话,我觉得真的是非常非常不容易,因为我要战胜很多别人根本就看不见的东西。
那么就是得克服很多别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困惑和障碍。
鲁豫:但是你为什么没有放弃呢?张海迪:没有放弃是,每天都想想放弃,但是每天又把它拾起来。
我觉得又把生命的火焰,就是已经将要熄灭的火焰,小心翼翼地,就像我前几天跟他们讲的,我说我自己每天都想放弃,又像一团小火焰一样把它拾起来。
这个小火种我吹一吹,我又让它变成我心灵的篝火,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让它继续燃烧。
鲁豫:一直以来,张海迪被人们视作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我们心目当中总觉得英雄和常人不一样,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七情六欲。
但张海迪和每一个平凡的女性一样,从小就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充满了追求。
当然她品尝过爱情的幸福,也遭受过失恋的打击。
不过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解说)1970年,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山东聊城莘县农村。
在那里,少女时代的张海迪情窦初开,有了初恋。
张海迪:有一天我喜欢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非常非常喜欢我,就是在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里。
但是就是经历了这么几年之后,大概,这个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天就是他忽然带着一个女孩子到我家,一直到现在我都记着那个女孩子。
那是个冬天,她穿着一件当时很少见的,因为她从外地来,穿着一件很少见的毛大衣,毛毛领子,是这样子的我就觉得就像冬妮娅穿的那种,那个衣服一样,因为我们那个地方当时很冷的。
他进来了以后说,啊,海迪,这是我的表妹。
那天还是一起去看电影,他们推着我去看电影,他就告诉我这是他的表妹。
但是当时我非常敏感的就是看了这个女孩子,她真的也非常漂亮,那么健康。
就是从这天以后,我的感觉就是,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他真的疏离了我。
在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什么呢,我就觉得,真的那个地方太小了,那个我的残疾太重了。
那么就是说他在做现实的,和想象中的爱情决择的时候,他必定要偏向社会世俗的一些方面,我能理解。
我愿意把这痛苦自己咀嚼掉,我相信到明年的这个时候我就不会痛苦了,果真是这样。
经历了非常大的痛苦。
后来以至于于我做什么事情还像以前一样。
有的时候我的朋友推我去看电影,去露天剧院去看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我这个朋友去了,我真的很想看看他,很想在看他一眼。
但不一定是面对面的,面对面是不可能的,他不敢对我的眼睛,我更不愿意看见他的眼睛,我愿意远远的默默的看一看。
后来就是我的朋友推着我,就是走过一个胡同的时候,正好他在胡同紧那头,我这么一看,他跟那个女孩子,就是他的表妹走在一起,我心里当时真的像,你知道吗,什么叫针扎。
鲁豫:我明白那种感觉。
张海迪:我真的知道是针扎的感觉,我们每个女性,我觉得应该经历那样疼痛,爱情真的是,就是像莎士比亚说的,爱情就是让人尝遍天下所有的滋味,如果真的一开始就是甜蜜的话,不经历这种疼痛的话,一个女性她就不是完整的。
鲁豫:那后来呢,除了感情这种疼痛,感觉其他的滋味尝过吗?酸甜苦辣你应该都尝过,包括甜美。
张海迪:甜美的确是有过,这里面还有就是我经历的。
像我有一个男性的朋友,当时去看我的时候,他给我留下一句话,让我就想了,就是想了好几年,他说,海迪,他说,等我下次再来的时候,你一定会觉得真的你获得了幸福,就这么一句话,当时我们都非常的隐晦。
后来几年之后,他在很远的地方,也是知识青年,在黄河军马场,在那个地方,这件事情我极少跟别人说。
过了一些年,有一天他给我寄来一封信,这封存信里面夹了个照片,这个照片看了以后,我接着就撕了。
鲁豫:为什么?张海迪:因为(照片上)他跟一个女性站在一个台阶上,一个楼房的台阶上,他站的高一点,女性站的低一点。
他后面写的什么呢,就是说,海迪,我已经结婚了,我的爱人是做什么什么的。
他非常非常平淡的就说这样的话,而且还寄给我这样的照片,我想他很可能期待我的祝福。
而他对我来说,就好像一颗子弹,一下子,不说是一颗子弹吧,就像一把利剑一下子扎了我一下,就是那种疼痛就是甚至让我全身都猛的一下子抽搐了,让我就从那个幻梦中一下子回到了现实,并且一瞬间会觉得现实是非常的冷酷,是如此冷酷。
我一次一次的追求,一次一次的又失掉了。
(解说)张海迪的丈夫是王佐良,在山东师范大学教外语。
两人的结合是在1982年。
他们没有举行婚礼,一切都在都在平静中度过,如同现在一样。
鲁豫:记得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报纸上曾经有过一阵子争论,张海迪到底应不应该结婚,对于这些争论张海迪自己是一笑至之,她说早在1982年,她家喻户晓之前,就已经结婚了,经历过将近20年的婚姻生活,我们以外人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是那张轮椅,这对夫妇跟中国千百万平凡的夫妇没有太大的差别。
鲁豫:在见张海迪之前,我心里一直有点顾虑,我怕她不愿意谈到自己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但海迪非常的坦率,在做这个访问的时候,海迪的先生和妹妹都在家里,海迪也完全不避讳我们,不时指挥自己的老公帮自己垫一下垫子,或者倒一杯咖啡,我能够感觉到海迪是这个家庭的中心,倒不是因为全家人由于她的病情,而要围着她转,而是海迪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力量,把周围的人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