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的变化

合集下载

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近50年大石桥市作物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气候 条件是 影响农 业生产 的重 要 因素之一 , 近 年来全 球
极端 天气 事件 频发 , 给粮 食生 产带 来 不同程 度 的影 响[ 7 - 。 删 。 有研 究指 出 , 气 候变 暖使 中国东 北 、 西 北地 区农 作 物种 植 结 构 发 生 改 变唧, 其 中辽 宁省 存 在 “ 气温 显 著 升 高 , 降水 、 日照
1 9 . 0 、 1 8 . 8 、 1 9 . 3℃ , 均低 于气 候值 ( 1 9 . 4℃) , 2 0世纪 9 0年 代 、 2 1世纪 o 0年代 明 显上 升 , 分别 为 2 0 . 0、 2 0 . 8 q c, 分 别 高 于气 候值 0 . 6 、 1 . 4℃。
摘 要 利用 大石桥 市 1 9 6 3 -2 0 1 2年 4 — 9月 气温 、 积温 、 降水、 日照 时数 、 冻 土、 无 霜 期 等 常规 气 象资料 , 分析 大 石桥 市作物 生 长 季气 候 变化 特征 。 结果表 明 : 近5 0年 大石 桥 市作 物 生长季 平 均气 温 、 积温、 无 霜期 在 波动 中均 呈上 升趋 势 . 最 大 冻土深 度 、 生 长 季降 水量 、 日照 时数 在 波动 中呈 下降趋 势 。 关键 词 作 物 生长 季 ; 气候 变化特 征 ; 辽宁 大石桥 ; 1 9 6 3 -2 0 1 2年 中 图分类 号 S 1 6 2 . 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1 4 — 0 2 3 5 — 0 2
2 . 2 积温
纪0 0年 代 增 温 明显 , 其中 2 1世纪 0 0年 代 与 2 0世 纪 8 0年
代相 比 , 5 、 1 0 、 l 5 c 【 二 积 温分 别增 加 了 2 6 9 、 2 8 6 、 4 5 6℃。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

气候变暖与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影响因素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植有很大的影响。

水稻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东北地区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水稻的种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气候变暖会引发东北地区的气温上升。

水稻的生长发育对温度比较敏感,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0-30摄氏度。

当气温过高时,水稻易受热害,如茎倒、穗白、抽穗不良等。

而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天气增加,使得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临着温度的不适应问题。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东北地区的降水变化。

水稻是水生作物,对水分需求较大。

适宜的降水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气候变暖往往会导致降水量的不稳定性,使得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面临干旱或水涝的风险。

尤其是在水稻的关键生育期,降水状况对产量的影响更为明显。

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东北地区的土壤湿度。

水稻对土壤湿度要求较高,对干旱和水涝都比较敏感。

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导致土壤干燥。

气候变暖也会增加暴雨的频率,导致土壤湿度过高。

这些变化都会对东北地区的水稻种植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水稻的生长发育。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东北地区的害虫和病虫害问题加剧。

高温和湿度有利于害虫和病虫害的繁殖,因此气候变暖会加剧东北地区水稻生长期间的虫害和病害问题。

这对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以及产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增加害虫和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的上升、降水的变化、土壤湿度的变化以及害虫和病虫害的繁殖等方面。

针对这些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合理选择水稻品种、优化灌溉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控等,以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

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备受关注。

这些变化对于我们了解气候系统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以及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气温的变化来看,近50年来中国冬季气温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研究发现,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

这种升温趋势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释放有关。

此外,在中国南方地区,冬季气温也有所升高,尽管升温幅度不如北方地区明显。

这种差异可能与人类活动引起的陆地利用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相关。

总体来说,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年代际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趋势一致。

其次,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也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冬季风是中国冬季气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气候灾害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在近50年的时间尺度上,中国冬季风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冬季风明显减弱,导致湿润气流减少,降水量减少。

北部地区的冬季风强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大气环流格局变化以及天然气候变率(ENSO)等因素有关。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冬季风的年代际变化并不是线性的,不同时期的冬季风强度和路径存在差异,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影响。

最后,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对于冬季气温和冬季风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区域环流是指气象要素在局地范围内的环流形式,如扇形环流、急流、切变线等。

近50年来,中国区域环流呈现出一定的年代际变化。

例如,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的扇形环流偏强,导致气温偏高、湿度偏大,降水量增多;而30年代至40年代,扇形环流偏弱,气温偏低、湿度减少,降水量减少。

这种变化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格局变化等因素有关。

东北种植水稻的特征

东北种植水稻的特征

东北种植水稻的特征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水稻是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东北地区种植水稻具有以下特征:1. 气候特点: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较低,冬季寒冷且远离太阳照射,春季气温变化大,夏季短暂,秋季温度适宜。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东北地区水稻生育期相对较短,一般为100-120天,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土壤特点:东北地区土壤类型复杂,主要有黑土、黄土、棕土等。

其中以黑土最为适宜水稻种植,黑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强,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3. 品种选择:东北地区种植水稻主要采用中、早熟品种,如杂交水稻、早稻等。

这种品种在相对短的生育期内能够更好地适应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提高产量和稳定性。

4. 水资源利用:东北地区水稻种植主要依靠灌溉,尤其在旱厌旱少雨量较小的地区,田间灌溉十分重要。

东北地区通过建设水利设施(如水库、水渠等)保证了灌溉条件,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5. 施肥管理:东北地区土壤肥力较高,但也会因为长期连作和不合理的施肥管理而导致养分的流失或积累不足。

因此,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需要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保证水稻生长所需的养分供应,并进行合理的翻耕、秸秆还田等农业措施以保持土壤肥力。

6. 病虫害防治: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存在一定的病虫害威胁,如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等。

因此,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对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7. 田间管理: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需要注意田间管理,包括整地、播种、插秧、中耕、追肥、杂草防控等。

特别是对于水稻畦块的整平和排水,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和氧化条件,促进水稻的生长和根系发育。

8. 种植结构调整: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的大田水稻种植正在逐渐向浇水田、整地分蘖和水旱田等多种种植方式转变,以提高产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东北地区种植水稻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土壤、水资源、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因素,并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和种植结构调整,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粮食需求,促进东北农业的发展。

通辽市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

通辽市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

通辽市近50年气候变化分析王俊;申广立;李春云;刘亚玲;姜秀萍;夏莹【摘要】利用通辽市7个气象台站1959-2008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用趋势分析和累积距平、信噪比、F检验等方法.分析通辽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近50年增温1.9℃,且通过0.001显著检验,突变发生在1988年,近10年是最温暖时期.其中南部、西部升温较少,北部、东部升温较多.四季均温变化与年均温趋势一致,但略有差异.增温幅度最大为冬季,其次为春季,最小为夏季;突变时间最早为秋季、发生在1987年,最晚为夏季、发生在1994年.(2)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近50年约减少71mm,且通过0.10信度检验,南部的库伦和北部的鲁北减少最为显著.四季降水量的变化不同步,夏、秋季减少,冬、春季稍有增加.年降水量呈阶段性变化,目前是降水量最少时期.年日照时数西南部及扎旗北部是增多的,其余地区明显减少.【期刊名称】《内蒙古气象》【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5页(P18-22)【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趋势;地区差异【作者】王俊;申广立;李春云;刘亚玲;姜秀萍;夏莹【作者单位】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开鲁县气象局,内蒙古,开鲁县,028400;通辽市气象局,内蒙古,通辽,0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气候变化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气候变暖问题愈来愈受到各国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关注。

我国许多科技工作者对中国气候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研究主要针对气温变化[1-9]、降水变化[10-15]、以及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16-17],等等。

指出我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与北半球一致,但存在阶段性差异,表现在最冷、最暖出现时期并不完全相同[6]。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 份 Ye r I a
图 1 辽宁省近 5 0年 无 霜 期 积 温 区域 平均 值 年 际变 化
Fg. Itr n u lc a g so r sls eid a c muae i 1 n ea n a h n e ffo tes p ro c u ltd
t mp r t r n L a n n n r c n 0 y a s e e a u e i i o i g i e e t5 e r
中 图 分类 号 :S6 . 2 11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6 1 2 1 ) 20 7 .5 0 07 0 (0 1 0 —2 60
无 霜期 是一 个地 区最 为重 要 的 热量 指 标 之 一 , 指 一 年 中终 霜 后 至 初 霜 前 的 一 整 段 时 间 … , 这 一 在
以及 大 连 部 分地 区 增 多最 多 , 6 ℃ ・ 在 0 d以上 。从 年 代 际变 化 来 看 , 0 % ・ 260 d以上 的 积 温 高值 范 围 由环 渤 海 地 区 向
东北不断扩展 , 0 2 0年 后 达 到 最 大 , 盖 了辽 西 大 部 、 0 覆 中部 、 北 大 部 和 辽 南 大 部 地 区。 辽 关键 词 : 宁 ; 辽 无霜 期 积 温 ; 空 演 变 ; I 术 时 G S技
2 3 不 同 时 期 辽 宁 省 无 霜 期 积 温 气 候 平 均 值 的 空 .
明惠青 , 亚平 , 唐 孙 婧 , 关键 华
( 宁省 气 象 科技 服 务 中心 ,辽 宁 沈 阳 1 0 1 ) 辽 10 6
摘 要 : 用 G S技 术 对 辽 宁 近 5 同 时 间尺 度 无 霜 期 积 温 的 时 空演 变特 征 进 行 了分 析 , 果 表 明: 宁无 利 1 0a不 结 辽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分析随着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全球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要素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对本来就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其中,气候变化对春玉米生育期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春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选取东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变化的分析,探讨气候变化对春玉米生产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1、春玉米种植面积变化情况据统计,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春季播种的玉米逐年增加。

其中,黑龙江省春季播种的玉米从2000年的7500万亩增加到2019年的1.3亿亩,增长率近80%;吉林省增长率近40%;辽宁省增长率超过60%。

春季播种的玉米在东北地区已成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2、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变化情况近年来,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长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春季播种的玉米越种越早,出苗期和成熟期都比以往提前。

以吉林省为例,1996年至2001年,该省春玉米成熟期一般在9月下旬左右,而2002年至2006年间,春玉米成熟期提前到了9月上旬。

除了成熟期提前外,播种到出苗期、到抽雄期等各生育阶段也都明显提前了。

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东北地区春玉米生长发育特征也发生了变化。

近年来,春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春玉米早熟化现象愈发明显。

研究发现,春玉米在生长过程中的积温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气候越暖、积温越高,春玉米生长发育的速度就越快。

二、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的影响1、温度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春季是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植株对气温、水分、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较弱,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也较高。

近年来,气温不断升高,春玉米的温度敏感性也随之增加。

一方面,高温对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果实形成有不良的影响,会导致上部枯死、叶片瘪曲、花粉活力降低等问题;另一方面,高温导致春玉米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蒸腾压力加大,造成土壤干旱,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

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近50年东北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气候 变化对 农作 物 产 量 影 响 的模 拟 研 究 中发 现 , 黑 龙 江 省 玉 米 模 拟 产 量 变 化 趋 势 的 增 加 ,主 要 与 气 温
在气候 变 暖及 其 影 响 研 究 中, 北 地 区 因其 纬 东 度偏 高 、 暖 明显 、 业可 能受 益 大而倍 受 关 注 。从 增 农 气温 变化 的角度 研究 , 隆勋等 得 出东 北地 区冬季 、 陈
化, 比较一 致 的认 识 是 2 O世 纪 8 O年 代 以 来 东北 地
区春 季提 前 ( 现 于 稳 定 通 过 7 ℃和 1 ¨ 表 O C初 日提 前 ) 生 长 季 延 长 、 长 季 内 总 积 温 增 加 、 定 通 过 、 生 稳
碹等估 算 了未来 我 国各 地稳 定 通过 1 0℃ , 0℃活 动
积温 及其 持续 日数 的 变化口 。但 是 , 气候 变 暖 的 在
背景 下全 面系统地 阐述 东北 地 区热量 资 源变化 现 状
的 研 究 尚未 见 到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对 实 测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客观评估 气 候 变 暖对 东 北地 区 热量 资 源 分 布 的

始 温 度 和 气 候 区 划 中 的 主 要 指 标 , ℃ 是 一 切 高 等 0
生物 生命 活动 的 起 始 温 度[ , 以通 常 用 稳 定通 过 1所 ] 1 O℃, 0℃积温及 其 持续 天 数 和 起 止 日期 来 表示 某
地 区热量 资源详 细状 况 。

长 , 定通 过 1 ℃的有效 积温增 加 口 稳 0 引。高永 刚等 在
刘 实¨’ 王 勇 D 缪 启 龙¨ 丁 园圆D
( 京 信 息 工 程 大 学 气 象 灾 害 省 部 共 建 教 育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京 2 0 4 ) 南 南 1 0 4 ( 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 春 106) 吉 长 3 0 2

东北地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东北地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在蒸散量 。东北地区潜在蒸散量 的基本分布特征为南多北少 ,随着纬度 的增加 ,潜在蒸散量 随纬度递 减的特征越 来越 明显。近 5 0年来东北地 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东北北部增 加趋 势 比南部更为显著 ,其 中 9
月增加趋势最为显著。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P n n—Mot t模 型 ;变化特征 ;东北地区 ema ni eh
中 图分 类 号 :P 2 . 4 62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8 1 2 1 )2— 0 2— 5 00— 1X(0 0 0 0 9 0
在所有 自然灾害 中 ,旱灾影响的范围最广 、影响
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研究成果还 比较少 ,本文将对东 北地区生长季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时间变化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象局 ,黑龙江 哈尔滨 1 10 8 ;2 5 0 0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 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0 3 ) 5 00

要 :采用 19 9 8年联合 国粮农组织修订 的 P n a em n~M neh模型计算 了东北三省 16 oti t 9 0—20 0 8年期 间各地 的潜
收稿 1期 :20 3 0 9—1 2一O 3
图 1 研 究 选 用 的 东北 三 省 7 2个 台站 分 布 示 意 图
1 2 方 法 .
12 1 潜在 蒸散 量计 算方 法 . . 潜 在 蒸 散 ( ) 船 ( oet leaornpr— 发 量 P t i vp t si na a a
2期
陈莉 ,等 :东 北 地 区 生 长 季 潜 在 蒸 散 量 的变 化 特 征 分 析
9 3
润条 件下 ( 括 了地 上 植被 含 水量 和林 地 土壤 含 水 包

1961—2013年东北地区夏季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3年东北地区夏季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3年东北地区夏季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周信荔1付焱焱2*付雷3(1彝良县气象局,云南彝良657600;2吉林省气象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62;3长春市气象局,吉林长春130062)摘要本文选取1961—2013年东北地区93个测站月平均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1961—2013年,东北地区除黑龙江省和内蒙古北部地区的夏季平均最低气温有减弱趋势外,其他地区的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均有升高趋势;20世纪80年代之前夏季平均最低气温异常偏低的多,但80年代之后升温显著;东北地区夏季最低气温变化的最主要特征为全区变化一致型,体现为持续升温趋势。

此外,还有平原与山脉异常反向分布、南北向分布型等。

关键词夏季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时空分布;东北地区;1961—2013年中图分类号P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2-0163-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2.040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地处亚欧大陆东岸季风区。

东北地区是全国粮食主产区,若夏季发生低温冷害会造成粮食严重减产[1-2]。

很多研究者对东北夏季低温冷害进行了分析,但他们对低温冷害的划分标准却各有不同。

有研究者将夏季年平均温度的负距平作为判定冷夏程度的指标,有学者将月活动积温作为指标,有学者对各代表站夏季各月和夏季平均气温分级选取阈值,从而确定冷夏指标[3-4]。

以前的研究者[5-6]大多采用夏季6—8月的月平均气温数据统计得出发生夏季低温冷害的年份,因而结论没有明显差异。

实际上,如果按照月份进行统计[7],可以更好地分析冷夏的发生规律及时空特征,进而选用最低气温很好地表征农作物受影响的程度。

本文通过对1961—2013年东北地区各站年平均最低气温气候趋势系数的计算,分析基本气候特征,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分析东北地区夏季最低气温变化独立的基本模态,进而研究夏季最低气温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夏季低温冷害的有效防御提供参考。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ds r u i .Th g o me e r lgia s ser u h a r s ,c old m a e,c l v l o s,a d h i iti t b on e a r - t o oo c ldia t s s c s fo t o a g od wa e,f d o n al h v ece e t e v it en e c fdr u h s ic e sn n c tar .Cl a e c a g n No te t a e d r as d, h ar i t d n y o o g ti n r a ig i on r y a on i t h n e i rh as m
Ab t a t hs p p rs mma i d te v r t n c aa t r t s o giutrlci t e o re s r c :T i a e u r e h ai i h rce i i fa r l a l e rs uc , z ao sc c u ma
长 ,发 育进 程 加 快 ,全 生 育期 缩 短 ;积 温 增加 且 积 温 带 北移 东扩 明 显 ,主 栽 作 物 适 宜种 植 区域 扩 大 ;作 物 品 种 由
中晚熟替换早 中熟;作物种植 格局的 变化为玉米 、水稻 、马铃 薯等喜 温作 物种植 面积扩 大 ,春 小麦种植 面积减 小。在 水分 为非 限制 因子的农 区,作物气候 生产潜力和产量为增加趋势。气候 变化 对农 业影 响的研 究存在较大的 不确定性,有必要针对农业气候 变化及其对农 业影响等开展 系统性研 究。
资 源增 加 ;农 业 可 用 水 资 源 和 光 能 资 源 呈 不 同程 度 减 少趋 势 ,且 时 空 分 布 不 均 。 霜 冻 害 、低 温 冷 害 、寒 潮 、 洪

1951_2007年东北地区有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1951_2007年东北地区有效积温时空变化特征

图1 F ig .1 1951- 2007
1951~ 2007年东北 3省 > 10
的有效积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 in three provinces ofN ortheast Ch ina during
Spa tial distribution of varia tion tendenoy of t 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 ture> 10
要的商品粮基地,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15 . 6 % , 其中 玉米播种面积占 全国的 26 . 6% , 豆类播种 面积占全 国的 37 7%
[ 20]
。笔者研究了东北地区近 57年来, > 10
的有效
积温的时空变化, 探讨东北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在气候变化 下 , 东北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为进一步评估气候变化 对农业种植区的影响提供理论论据。
> 10
的有效积温与纬度和海拔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 R
农业种植区的显著增加, 加大了该区 域的水分蒸发, 张宇 等 研究发现, 90年代东北西部和南部出现暖干化趋势, 不 利于农作物生长。 y = 4 617. 74- 65. 27 Lat - 0. 78 E le R = 0 . 92 ( 2) 式中, L at 为纬度 , E le 为海拔。 2 . 4 有效积温增加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气候变 化背景下, 热量资源在北方地区出现增加。但不同地区变化 速度不同, 因此, 可能出现不同种植制度的改变。在中国北 方种植制度的改变模式可分为 2种: 向北推进多熟制, 提高 复种指数; 作物品种由早熟向中晚熟发展。然而 , 由于水分 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种植制度的变化具有较大的不确定 性。在水分适宜时 , 有效积温增加使玉米生长速度和灌浆速 度增加, 提高单产 ; 但有效积温增加, 气候变干限制热量资源 的利用 , 缩短玉米灌浆时间 , 使百粒重下降 , 造成明显减产, 且减产幅度明显大于增产幅度, 如果水分得不到保障, 暖干 化趋势使东北地区的中、 西部玉米主产区的农业干旱更加严 重和频繁。气温升高 1. 5~ 2. 0 后, 对于东北 > 10 的有 效积温显著增加的地区来说 , 农作物生产会出现更多的不利 因素。面对这些不利因素, 农业生产需要加强作物病虫害的 ( 下转第 15680页 )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变化分析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生产重要区域之一,对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的变化情况。

春玉米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受气候影响较大。

气候变化引起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将直接影响春玉米生育期的长度和发育速度。

根据历史数据和气象观测,我们可以发现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暖导致春玉米生育期提前。

随着气候变暖,春季来临的时间比以往年份更早,这使得春玉米种植的时间提前。

温度升高也促进了春玉米的生长发育,使其生育期缩短,从而提前进入成熟期。

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东北地区春玉米的生育期平均提前了近10天。

降水变化对春玉米生育期的影响较大。

气候变化导致东北地区降水量和分布发生变化,降水频率和降水量不稳定,给春玉米的生长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降水不足会导致春玉米生长受限,生育期延长,影响产量和品质;降水过多则可能引起水浸和根部窒息,同样会对春玉米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东北地区春玉米的生育期变化与降水变化密切相关。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干旱、高温等,给春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带来更大的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对春玉米生育期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们可能引起春玉米生育期的延长、抗旱性减弱、病虫害增加等问题,从而对传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产生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以应对。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春玉米生育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前、延长和不稳定。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农业生产者需要调整种植时间和品种选择,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加强病虫害防控,以适应气候变化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大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监测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

近50年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特征明惠青;唐亚平;孙婧;关键华【摘要】利用GIS技术对辽宁近50 a不同时间尺度无霜期积温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无霜期积温区域平均值年际变异很大,最大值超过600℃·d,近50 a极显著增多,增幅为85℃·d/10a,主要增多时段在90年代以后;其中增幅最大区域分布在辽西南部和中部平原南部,超过90℃·d/10a,趋势极显著,东部山区西部和辽西西北部增幅最小,在60℃·d/10a以下,增多趋势不显著.气候平均值由南向北呈递减分布,B时段(1971~2000年)与A时段(1961~1990年)相比,东部山区中西部和辽西西部略有减少,东部山区北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大部以及大连部分地区增多最多,在60℃·d以上.从年代际变化来看,2 600℃·d以上的积温高值范围由环渤海地区向东北不断扩展,2000年后达到最大,覆盖了辽西大部、中部、辽北大部和辽南大部地区.%Based on the data of daily mean temperature of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recent 50 years ( 1961 ~ 2007),and using GIS technique, analysis is made of different time scale of spatio-temporal evol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frostless perio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FIPAT) in Liaoning in recent 50 year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terms of regional average, the FLPAT whose the largest variability is larger than 600℃ .d varies evidently between years and increases signific antly with a rate of increase of 85℃·d/10a in recent 50 years and mainly after 1990s. The largest rate above 90℃ .d/10a distributes in the south of west Lianning and south of central plain. The smallest rate below 60℃ .d/10a distributes in most parts of east mountainous area and the west of west Liaoning. The west of east mountainous area and northwest of westLiaoning are the places whére the FLPAT increases unsignificently. Comparing the B period from 1971 ~ 2000 with the A period from 1961 ~1990, except for center and west of east mountainous area as well as the west of west Liaoning where the FLPAT decreases slightly, the climatology of the FLPAT which decreases progressively from south above 2 700℃·d to north below I 800℃·d increases in most parts of L iaoning,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of east mountainous area, most parts of west Liaoning, most parts of cental plain and part of Dalian where the rate of increase of the FLPAT above 60℃·d is the largest. In term of interannual change, the scope area with hig h value of above 2 600℃·d expands to northeast from surrounding Bohai zone and reaches the peak after 2000, covering middle Liaoning, most parts of west Liaoning and north Liaoning as well as south Liaoning.【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1(029)002【总页数】5页(P276-280)【关键词】辽宁;无霜期积温;时空演变;GIS技术【作者】明惠青;唐亚平;孙婧;关键华【作者单位】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辽宁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辽宁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2无霜期是一个地区最为重要的热量指标之一,指一年中终霜后至初霜前的一整段时间[1],在这一期间内,没有霜的出现。

东北地区1960—2008年生长季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东北地区1960—2008年生长季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
Z ENG — on , ONG is a , ANG i W ANG o — n Lih g ’ S Ka— h n ZH Ba , Z ng mi g
( .N r es Istt o ega h n gi l rl cl y C i s Aa e yo Si cs C a gh n10 1 , hn ; 1 ot at ntu h i e fGo r ya dA r u ua o g ,hn e cdm c ne, h n cu 3 0 2 C i p ct E o e f e a 2 rd a nvrt o hns cdm i e, ei 0 0 9 C i ) .Gau t U i sy fC i e a e yo S e s B i g 10 e e i e A f cn c j n 4 , hn a
f m a dE Faa s .T e eu s hw dta: einl u i er vrg u siehusngo igsao a 1 32 h m x o n O nl i h sl o e t @r oa m h- a eaesnhn o r i rwn snw s 8 . 8 。 ai r ys r ts h g y a e 1 —
mu v le 1 9 . 7 p e r d i 9 9 n h n mu au 0 2 2 h a p ae n 2 0 a e in la e a e s n h n o r n m au 2 9 0 h a p a e n 1 6 a a d t e mi i m v le 1 6 . 6 p e r d i 0 3 ,r go a v r g u s i e h u s i
S a i lt m po a p ta -e r lCha g s o ns ne H o r n Gr wi n e fSu hi u s i o ng S a o v r No t e s e s n o e r h a tChi r m 6 o 2 0 na f o l 0 t 0 8a 9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摘要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气候变化导致的东北地区土壤沙漠化、生物退化以及降水量减少等环境问题,对于东北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谈谈气候变化给东北地区带来的环境、水资源以及农业方面的相关影响。

关键词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影响东北地区总面积120万km2,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和东北亚的核心区,东至长白山,西靠大兴安岭,是我国的高纬度地区和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

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至10℃,年降水量为500 mm至1000 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

近年来,东北地区的气候变化随着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降水量连年减少的趋势日渐严重,且出现夏季较冬季明显减少的趋势,随季节波动性较大。

温度升高使蒸发量增加,因此导致土壤的含水量下降,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结合实际数据,谈谈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

1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环境的影响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

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

因而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10℃以上。

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

由于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虽不十分丰富,但湿度仍较高,从而使东北地区在气候上具有冷湿的特征。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位于欧亚大陆中纬度巨型沙带的东部边缘,是我国沙质化土地的东缘,属于湿润东部季风和内陆干旱及半干旱的过渡区域,具有荒漠化沙漠的潜质。

20世纪70年代,东北地区的土壤湿度呈显著干旱趋势。

受干旱影响,松嫩平原出现了沙漠化,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的荒漠化、盐渍化问题严重,并不断向东蔓延,生态环境呈现不断恶化的趋势。

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

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

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1、东北三省属于哪个气候东北三省大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由于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降雪,蒸发小,气候湿润,低地多沼泽(冷湿)。

所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大部分在中温带,少部分在寒温带和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

东北三省又称“东三省”,为东北清朝末年以后的三个行政区,与地理文化上的东北地区没有关系,只是东北地区其中三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总称不同时期,其名称和范围有所变化。

在当代中国,东北三省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

长期以来,其范围不等同于东北。

(1)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扩展资料:东北三省的主要资源:1、东北三省物质富饶,是我国重要的木材、矿产生产基地,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这里的林业用地面积达3875万公顷,占全国的14.7%,森林覆盖率达39.6%,远远高出全国森林覆盖率16.55%的水平。

2、油母页岩、铁、硼、菱镁石、金刚石、滑石、玉石、溶剂灰岩等矿产的储量均居中国首位,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气田,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国的15%和10%。

3、这里的东北虎、紫貂、丹顶鹤、梅花鹿、大马哈鱼、黑熊、飞龙、猴头、人参、黄芪、松耳等驰名中外。

4、东北是全国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

主要油田有大庆、吉林、辽河。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原油供应基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东北三省2、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特点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北地区在自然景观上表现出冷湿的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东北地区是我国纬度位置最高的区域,冬季寒冷,高纬度固然是基本因素,但它的相关位置也有明显作用。

它北面与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奥伊米亚康所在的东西伯利亚为邻,从北冰洋来的寒潮,经常侵入,致使气温骤降。

西面是高达千米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极地大陆气团也常以高屋建瓴之势,直袭东北地区。

因而本区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大陆低10℃以上。

东北面与素称“太平洋冰窖”的鄂霍次克海相距不远,春夏季节从这里发源的东北季风常沿黑龙江下游谷地进入东北,使东北地区夏温不高,北部及较高山地甚至无夏。

黑龙江省近47年生长季浅层地温变化特征

黑龙江省近47年生长季浅层地温变化特征

黑龙江省近47年生长季浅层地温变化特征王会;刘滨辉【摘要】利用黑龙江省15个国家气象站1965—2011年生长季(5—9月)0、5、10、15、20 cm处逐日平均地温资料,计算黑龙江省各站点生长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倾向率和年际变化,分析黑龙江省47年来生长季平均地温随纬度和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长季各月份平均地温的垂直变化形式基本一致,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地温逐渐降低,在0~5 cm热量衰减较快,而在5~10 cm、10~15 cm、15~20 cm的热量衰减速率基本相同,衰减相对较慢;生长季各月份各层平均地温均呈升高趋势,0 cm处平均地温气候倾向率在5个深度中最高,5 cm、10 cm、15 cm、20 cm平均地温升温率相差不大;5—7月平均地温的升温趋势比8—9月明显,8—9月的升温对整个生长季的升温趋势贡献较小;地温与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5页(P13-17)【关键词】黑龙江省;生长季;浅层地温;变化特征【作者】王会;刘滨辉【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021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地表温度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IPCC报告指出在1906—2005年100年间,地表温度升高了0.74 ℃,且这种升温主要集中在近50年,在中高纬度地区尤为突出[1]。

气候和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全球变暖对世界和我国的各类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产生了并将持续产生重大影响[2]。

相对比其他的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更加明显[3],且其对土壤温度和水分变化的响应敏感[4]。

阔叶红松林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反应敏感, 不论何种土壤含水量, 土壤呼吸速率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高,土壤的呼吸速率升高促进植物根部生长加速[5]。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的区别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的区别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的区别一、比较生长期和生长周期生长期分为两类,气候生长期和作物生长期。

作物生长期又称作生长周期。

(1)生长期:指一个地区在一年内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一般以指候均温≥10℃的天数衡量。

如长江以南的农作物生长期较长一般在8-10个月,淮河以北3-5个月,东北地区一般在4个月左右。

(2)生长周期: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的时间。

如玉米一般为95-130天。

二、案析生长期和生长周期(1)无霜期是指终霜和初霜之间的时间。

南岭以南、台湾、云南南部、四川盆地无霜期均在300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为250-275天,华北地区为175-225天,东北北部、内蒙、新疆北部为100-150天左右。

无霜期长的地区作物生长期也长,但两者不能等同。

对于怕霜的作物如棉花,无霜期可以说等于生长期。

对于许多作物并不恰当,比如冬小麦在终霜前就已经开始生长,而且玉米授粉后在低温或初霜后仍能继续生长。

(2)我国南方地区生长期长,作物生长周期短,所以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而东北地区生长期短,作物生长周期长,只能一年一熟,但周期长的作物有机质积累多,品质好。

三、习题链接1. 下图为某地部分农作物生长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最可能位于()A .吉林B .江苏C .新疆D .广西【答案】(2)下列种植模式可实现一年两熟的是()A .小麦一油菜B .油菜一甘蔗C .大麦一春玉米D .大麦一甘薯【答案】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天山北坡经济区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新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资源禀赋好,区位条件优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面向中亚和欧洲的重要枢纽。

2017年,新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实现棉花产业集群发展,棉花种植面积、产量、质量较以往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材料二天山北坡经济区城市分布示意图(1)与天山北坡相比,简述天山南侧种植棉花的自然优势。

(2)分析气候变化对天山北坡棉花生产带来的有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势 , 析生 长期 变化 趋势 的空 间分 布 。 分
收 稿 日期 : 0 lO 一 6 2 1 — 5O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雷 ( 90) 男 , 北 省 沧 州 市 人 , 士 , 张 1 8一 , 河 硕 从
事 气 候 变 化 研 究 。 E ma :h n l 3 O 9 2 1 6 c r 。 - i z a ge 5 5 6 @ 2 . o l i n 1 7
暖 的 气 候 背 景 下 , 究 东 北 地 区 农 业 气 候 生 长 期 研
发 生 的变化及 影 响具 有重 要意 义 。
4 2
40
1O 2
l2 2
14 2
16 2
18 2
l0 3
12 3
14 3
东 经 / 。
图 1 东 北 三 省 及 东 北 地 区气 象 站 的 分 布
我 国 东北 较 高纬 度 的地 区表 现 得 更 明 显 。 关键词 : 气候 生 长 期 ; 气候 变化 ; 化 趋 势 ; 北 地 区 变 东 中图分类号 :47 P 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2 6 ( 0 10 —0 70 1 0—7 7 2 1 ) 90 1—3
1 2 方 法 .
气候 生 长期定 义 为一 年 中从第 一 个 连 续 6d
E平 均 温 度 ≥ 5 开 始 到 第 一 个 连 续 6d 日平 均 t ℃ 温 度 ≤ 5 结 束 的 日数 。 日平 均 温 度 采 用 日最 低 ℃ 气 温与最 高气 温 的算术 平均 。
1 材 料 与方 法
黑龙 江农 业科 学 2 1 ( ) 1 ~ 1 0 1 9 :7 9 Heln ja g Ag iut r l ce c s i gin rc lu a in e o S
近 5 东 北 地 区气 候 生 长期 的变 化 O年
张 雷 , 刘 江
( 阳农 业 大学 , 宁 沈 阳 1 0 6 ) 沈 辽 1 1 1
摘 要 : 用 东北 地 区 7 利 O个 气 象观 测 站 点 1 6  ̄ 2 1 逐 日的地 面观 测 资料 , 东 北地 区近 5 9 0 0 0年 对 O年 的 农 业 气 候 生 长 期 的 变化 趋 势和 空 间 分 布 进行 了分 析 。 结 果 表 明 : 5 近 O年 , 宁 、 辽 吉林 、 龙 江 三 省 平 均 年 气候 生 长期 随 黑
5 0
4 8

46
44
北 地 区是我 国气 候 变 暖最 明显 的 地 区之 一 , 多 许 气 象工 作者 对东 北 和辽 宁 的气 候变 化做 过不 少研 究口 ] 。孙 凤华 等 = 9的研 究 认 为 近 4 4年 来 , 东 北 地 区平均 气温 存 在 明显 的 变 暖倾 向 , 候 变 暖 气 趋 势存 在着 季节 性 和地域 性差 异 , 冬季 增温 最强 , 秋 季增 温最 弱 。在全 球 气 候 变 暖 背 景下 , 气候 对 农业 和 农业 生产 潜力 的影 响越 来越 明显 。气 候 与 农业 息 息相 关 , 候 变 暖对 农 业 生 产 影 响 更 是令 气 人 瞩 目, 东北 地 区是 我 国重要 的商 品粮基 地 之一 , 对 我 国粮食 保 障 有 重 要 的 意义 。因此 , 全球 变 在
我 国年 平均 气温 整 体 上 升趋 势非 常 明显 , 1 每 0a
5 2
温度 变 化 为 0 2 ℃ , 1年 间 平 均 气 温 上 升 约 .2 5
11 , 温 从 2 .℃ 增 O世 纪 8 O年 代 开 始 有 加 快 的
趋 势 。 温 度 升高 引起 地 球 环 境 的 变化 , 变 了 全 球 改 许 多地 方 的物候 现象 l ] _ 。 6 国 内外 的学 者 对 这 些 问 题 予 以 了关 注 , 不 从 同角度 对气 候和 物候 的变 化 进 行 了研 究 [ 。东 9 。Fra bibliotek 黑龙





9期
2 结 果 与 分析
2 1 东 北 各 省 及 东 北 地 区 气 候 生 长 期 的 变 化 .
全 球 气 候 变 暖 已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口] 它 对 自 , 然 、 济 、 会 和 政 治带 来 严 重 影 响 , 经 社 已成 为 各 国
政 府 和 科 学 界 所 关 注 的 重 大 问 题 。 1 5 ~ 2 0 91 01
21 00年的逐 日最高 、 最低气 温资料 , 资料来 源于 国家 气象信息 中心 。选取的气象站分布见 图 1 。
着 纬 度 的 增 加 依 次减 少 , 别 为 2 1 8 、 9 . 5 1 2 1 ; 宁 、 分 2 .O 17 7 、8 . 9d 辽 吉林 、 龙 江 三 省 的 气候 生 长 期 都 出现 了增 黑 长 的 趋 势 , 1 每 0 a变化 趋 势 为 2 O 、 . 8 2 7 , 中 黑龙 江 省 生 长 期 增 加 得 最 明显 , 宁省 增 加 得 最慢 ; . 6 2 4 、.4d 其 辽 从 空 间分 布 上 , 龙 江 小 兴 安 岭 西 北 部 、 嫩 平 原 东部 和 辽 宁 西 部 地 区 气候 生 长 期 增 加 得 最 明 显 , 宁 东部 沿 黑 松 辽 海 地 区 、 林 东南 部 生 长 期 的 变化 比较 缓 慢 。 生 长期 的延 长 主 要 是 由 于全 球 气 候 变 暖 所 造 成 的 , 种 影 响 在 吉 这
1 1 资料 .
首先 建立 各单 站 的气 候 生 长 期 序列 ; 后 建 然
立辽 宁 、 吉林 、 黑龙 江各 省及 东北 地 区气候 生长 期
采用东北地区共 7 个 国家级 气象 台、 90 0 站16  ̄
区域 平均 值序 列 , 分 别 计算 各 区域 平 均 序 列 的 并 线性趋 势 ; 最后 计 算 各 单 站气 候 生 长 期 的线 性 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