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病毒0806

合集下载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三)抗原组成: 抗原组成: 外衣壳抗原: 外衣壳抗原:HBsAg 前S1抗原(PreS1Ag) S1抗原(PreS1Ag) 抗原 前S2抗原(PreS2Ag) S2抗原(PreS2Ag) 抗原 内衣壳抗原: 内衣壳抗原:HBeAg HBcAg
1.表面抗原 HBsAg) 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1.表面抗原(HBsAg):三种颗粒中均含有。 表面抗原(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HBsAg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还 具有共同的抗原决定簇a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 w/r, d/y和 有两组互相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 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 adr、adw、 ayr、 四种亚型: 组合后形成四种亚型:adr、adw、 ayr、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 具有免疫原性, ayw。 HBsAg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 产生抗- HBs,是中和抗体, 产生抗- HBs,是中和抗体,具有保护 血清中出现HBsAg HBV感染的标志 HBsAg是 感染的标志; 性。血清中出现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 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出现抗-HBs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是对HBV具有免疫力的标志
四、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 1.综合性预防措施。 1.综合性预防措施。 综合性预防措施 2.特异性预防: 2.特异性预防:接种乙肝基因工程疫 特异性预防 苗。 3.被动免疫:HBIg。 3.被动免疫:HBIg。 被动免疫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病毒(HCV)
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1.为直径40-60nm球形病毒,有包膜。 为直径40 nm球形病毒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 RNA。 核心为单正股线性RNA。 2.传染源:患者, 2.传染源:患者,病毒携带者 传染源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3.传播途径:经血液(输血、注射等)。 传播途径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4.引起丙型肝炎(症状轻,病死率低, 引起丙型肝炎 但易转为慢性) 但易转为慢性)。 5.微检 检查病毒RNA 测抗- HCV抗体 微检: RNA; 抗体。 5.微检:检查病毒RNA;测抗- HCV抗体。

【医学检验笔记】肝炎病毒知识

【医学检验笔记】肝炎病毒知识

【医学检验笔记】肝炎病毒知识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场所,引起病毒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由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不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者慢性携带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血源性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可致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和肝癌有关;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必须在嗜肝DNA 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故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A B C D E传染源粪便血液/ 血液/ 血液/ 粪便血源性物质/ 血源性物质/血源性物质/体液体液传播途径粪■口经皮肤/ 经皮膜粪•口经黏膜慢性感染否是是是否意因组卷刊ssRNΔdsDNΔssRNA ccRNΔssRNΔ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DNA病毒属。

是乙型肝炎的病原体。

其感染是全球性的卫生问题,我国尤其严重,携带者10%,大约12亿。

一、临床意义(D传播途彳,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围产期母婴传染、性接触。

患者、无症状HBSAg携带者。

潜伏期:6~16周ImJr一本病常导致慢性感染,少数可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全球约有3.5亿慢性携带者,其中20~35%最终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①急性肝炎: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②慢性肝炎、③重型肝炎、④淤疸型肝炎、⑤肝炎肝硬化一ΛP4ΛrtA14Λ4-J-U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1)外衣,(相“i于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含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即吸附位点、前S抗原(Pre-S1.2)(2)内衣壳,20面体,含有: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C抗原(HBeAg)(3)核心:DNA及DNA聚合酶形态:电镜下病人血清中有三种病毒颗粒大球形颗粒:42nm,即(Dane颗粒),完整的病毒颗粒,三种抗原均有,有传染性小球形颗粒:22nm/管形颗粒:22nm×(100^700)nm。

肝 炎 病 毒

肝 炎 病 毒

HBeAg anti-HBs anti-HBe anti-HBc
意义



— 病毒感染、携携带者
+


+ 急、慢性感染、(大三阳)


+
+ 急、慢性感染、(小三阳)

+
+
+ 感染恢复期(有感染性)

+
+
— 感染恢复期



+ 既往感染或“窗口期”

+

— 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
2、 HBcAg:衣壳抗原 3、 HBeAg: 分e1、e2、e3
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播方式 二、所致疾病 三、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传播方式
1、输血传播 2、性接触传播 3、垂直传播 4、口-口传播(唾液检测HBV-DNA)
所致疾病
急性肝炎 爆发型肝炎 慢性肝炎
致病机制
病毒直接损伤 感染后免疫损伤 整合感染
免疫性
1、保护性免疫 抗HBsAg抗体——主要中和抗体 针对HBeAg的细胞免疫是清除病毒的主要机制
2、免疫损伤 针对HBsAg、 HBcAg、 HBeAg的细胞免疫造成肝细胞损伤 抗HBsAg抗体可致免疫复合物损伤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一、微生物学检查 二、防治
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类型:血清
Dane 颗粒
管型颗粒
小球型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的三种颗粒
乙型肝炎病毒(电镜)
Dane 颗粒
三种颗粒
形态与结构
1、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小球型颗粒——无核酸及DNA多聚酶 管型颗粒——同小球型颗粒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肝炎病毒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肝炎病毒

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肝炎病毒2016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肝炎病毒肝炎病毒是指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病毒之分。

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

【重点复习内容】1. HAV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粪-口途径),致病机制,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微生物学检查以测定病毒抗原或抗体为主。

有减毒活疫苗和丙球蛋白可预防。

2. HBV的三种病毒颗粒(Dane颗粒、小球形和管型颗粒)的结构。

3. HBV主要有HBsAg、Pre-S、HBcAg和 HBeAg四种抗原。

4. HBV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5. HBV的致病机制除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外,还可引起机体产生免疫病毒损害。

6.微生物学检查目前主要用血清学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及抗-HBc(俗称“两对半”)。

7.常见的检测结果和分析。

防治原则:注射乙肝疫苗最有效。

8. HCV是DAN单正链RNA病毒,可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预防原则同HBV。

9.病毒不能独立进行复制须在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辅助下才能复制。

HDV传播途径与 HBV相似。

10.急性丁型肝炎有联合感染和重叠感染两种方式。

11.戊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模拟*模拟题】1.Dane颗粒是A.丁型肝炎病毒B.乙型肝炎病毒C.甲型肝炎病毒D.戊型肝炎病毒E.丙型肝炎病毒答案:B2.根据下列HBV感染状况检查结果,可作为献血员的'是抗HBc 抗HBe 抗HBs HBsAgA.+ - - +B.- - + -C.- + - +D.- - - +E.+ + - -答案:B(3~4题共用备选答案)A.消化道传播B.输血传播C.虫媒传播D.呼吸道传播E.直接接触传播3.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A4.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答案:B5.输血不是作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病毒性疾病为A.乙型肝炎B.丙型肝炎C.丁型肝炎D.戊型肝炎E.艾滋病答案:D【2016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微生物学》考点: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第二十二章肝炎病毒P283 3学时肝炎病毒是侵犯肝细胞、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病毒。

目前公认的人类肝炎病毒至少有五种型别,即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

这些病毒分属于不同的病毒科,生物学特性有明显的差异,传播途径、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也不相同。

如甲、戊型肝炎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引起急性肝炎,一般不转为慢性肝炎,也不形成慢性病毒携带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输血、血制品或注射器污染等方式传播,除引起急性肝炎外,还引起慢性肝炎,并与肝硬化、肝癌有关,且慢性病毒携带者多见;丁型肝炎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能在辅助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病毒存在下才能复制,其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同。

近年来还发现一些与人类肝炎相关的病毒,如庚型肝炎病毒和 TT型肝炎病毒等。

还有一些病毒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黄热病病毒等也可引起肝炎,但并非以肝细胞作为侵犯的唯一靶器官,所以不列入肝炎病毒范畴。

第一节甲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是引起甲型肝炎的病原体。

1973年,Feinstone等应用免疫电镜首先在急性肝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1979年成功的分离到该病毒。

HAV曾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72型,1993年第八届国际病毒肝炎会议上建议将其归为嗜肝RNA病毒。

HAV 主要感染儿童及青少年,且多为隐性感染及亚临床感染,仅少数人患病。

一、生物学特性形态与结构HAV直径27~32nm,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结构,无包膜(图22-1)。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有7500个核苷酸。

HAV抗原性稳定,仅发现一个血清型。

动物模型及细胞培养黑猩猩和绒猴对 HAV易感,经口服或静脉注射HAV可受染引起肝炎,实验动物在潜伏期和患病早期,HAV可从粪便中排出,在恢复期血清中可出现相应抗体。

近年来,HAV的组织培养有很大进展,HAV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肝细胞及人胚肾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内增殖,但非常缓慢,不引起细胞裂解,故从标本中分离病毒需数周至数月,并很难收获大量病毒。

一文解读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

一文解读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

健康答人一文解读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杜云鹤 (顺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南充 637000)小李拿到父亲的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时一头雾水,上面写着各种专业医学术语、英文缩写、化学单位等,感觉自己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请教同到医院治疗的十几年老病号,也只能认出其中几项,对其它检测项目也茫然不知。

护士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医院的肝炎病毒系列检测包括了乙型肝炎五项、甲型肝炎抗体、丙型肝炎抗体、丁型肝炎抗体、戊型肝炎抗体等诸多项目,涉及到的检测内容较多,患者不懂是正常的。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肝炎病毒检测结果,本文将解密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

1.病毒性肝炎检测常见项目肝炎病毒检测包含了很多项目,其中常见的项目主要有七种,包括了甲型肝炎一项、乙型肝炎五项、丙型肝炎一项。

甲型肝炎以肠道为最主要传播途径,潜伏后期患者血液具有传染性。

常用检测项目主要是甲型肝炎抗体,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说明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以血源为主要传播途径,潜伏期、急性期患者血液均有传染性。

常用检测项目主要是乙肝五项,分别为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e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五项就是人们常说的“乙肝两对半”,根据不同的检测结果,可能有大三阳、小三阳等多种不同结果。

丙型肝炎以血源为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检测项目是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患者,其血液具有传染性。

由于在所有的病毒性肝炎当中,乙肝的发病率最高,因此下面就以乙肝检测为例,对常见的几种肝炎病毒检测化验单进行解读。

2检测乙肝病毒的项目乙肝病毒检测项目中,HBV-DNA是最为常见的一个项目,称为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这一指标是判断乙肝病毒是否复制的“金标准”。

如果化验单显示HBV-DNA“+”,说明有复制性;如果显示“-”,则说明复制性较低或无复制性。

HBV-DNA的数值越大,说明病毒在人体中的复制性越强。

不过DNA复制程度并不能对肝脏实际损害程度加以体现,还需要结合肝活检结果或生化检查结果,确定是否有肝损伤及损伤程度。

肝炎病毒概述

肝炎病毒概述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先产生IgM,后产生 IgG,后者可在血清中存在多年
❖抗HBc无中和作用,高效价抗HBc –IgM提 示病毒在体内复制增殖。
e抗原HBeAg
❖可溶性蛋白,游离存在于血液中 ❖它的消长与DNA聚合酶及Dane颗粒出现的时
间一致,为病毒复制和血清有强传染性的标志。 血清HBeAg阳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 92%左右 ❖抗-HBe有一定保护作用,抗-HBe的出现标志 着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预后好的征象。 ❖出现时间:随着HBeAg的消失而出现
❖我国丙肝携带者2%-5% ❖引起输血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主要病因 ❖比乙型肝炎更易转为慢性,慢性化的比例
高达50%以上 ❖防治原则:严格筛选供血员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HDV)
❖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
❖ 由HBsAg构成其外壳 ❖ 只感染HBsAg阳性的病人
使乙肝的症状加重与恶化 传播途径同HBV 防治原则:同HBV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 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2、传播途径 血液:输血、注射、拔牙 母婴传播:50%,家庭聚集倾向 密切接触:唾液、性接触
乙肝
易感人群
(1)感染者年龄高峰:低发病区:20~40岁 高发病区:4~8岁
(2)男女感染率相近,但发病者男多于女
(3)感染时年龄越小,越易形成慢性肝炎、肝硬化 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免疫耐受)
下降,出现早,消失快,是HAV新近感染的重要 指标。 ❖IgG型在急性期后期或恢复其早期出现,并可存 在多年 ,对再感染有免疫力。可用于了解既往 感染史或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HBV)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各类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 我国乙肝病毒感染者逾1.2亿 近10% 乙型肝炎患者近3千万 每年近 30万 人死于肝炎或肝癌

肝炎病毒-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肝炎病毒-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毒,甲肝戊肝的传播途径
肝炎病毒 医学知识培训
46
各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特点
型别
HAV
HBV
HCV
HDV
HEV
分类(科) 小RNA病 嗜肝DNA 黄病毒 缺陷病毒 杯状病毒
核酸 ssRNA+ dsDNA ssRNA+ ssRNA- ssRNA+
传播途径 粪-口
血源、 母婴
好发人群 儿童青年 各年龄
流行情况 流行性 散发
携带者 罕见 多见
转慢、肝 罕见 硬化
NS:非结构蛋白基因
传 播 主要经血及血制品传播
途 故要严格筛选献血员 径
1.HCV感染的重要特征是易于慢性化, 多数丙肝患者可不出现症状,发病时 已呈慢性
2.相关疾病: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肝癌,肾小球肾炎
3.机制:直接作用、免疫病理损伤 4.HCV感染后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反应 5.微生物学检查:
HBV在 血清中 的三种 形态
(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 (Dane颗粒)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 成分为HBsAg
(3)管形颗粒: 直径22nm 长100—500nm 成分为HBsAg
脂质双层 主蛋白(S抗原)
外衣壳
中蛋白
(包膜) 蛋白质 (HBsAg)
(S+PreS2抗原)
内衣壳:HBcAg
(1)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 ——两对半 (2)pre s1抗原和pre s2抗原:
病毒复制指标,检出抗体,预后良好 (3)血清HBV DNA检测
病毒存在和复制的最可靠指标 (4)血清DNA聚合酶检测
病毒复制指标
检查结果的临床分析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临床病原生物学之肝炎病毒

临床病原生物学之肝炎病毒

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如基因多态性,以及环境因 素如饮酒、药物等,也可影响慢性肝 炎的发生和发展。
病毒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 清除,导致慢性感染。
肝硬化和肝癌发生风险
01
02
03
肝炎病毒长期感染
长期慢性肝炎病毒感染是 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风险 因素。
肝细胞坏死和再生
肝细胞在受损后的再生过 程中,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和异常增生,最终导致肝 硬化和肝癌。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在亚洲和非 洲地区流行,近年来在欧洲和 美洲地区也有散发病例报道。
丁型肝炎病毒常与乙型肝炎 病毒同时感染,其流行情况 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
肝炎病毒研究意义
揭示肝炎病毒的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研发针对肝炎病毒的诊断试剂、疫苗和抗病毒药物,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通过基因检测了解患者的基因型和病毒型,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依据。
精准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
随访管理
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耐药问题应对策略
加强耐药监测
定期检测病毒耐药情况,及时 发现耐药病例。
合理用药
根据药物敏感性和患者情况, 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耐药发生 。
的发病率。
戊肝疫苗的研发和应用也在逐 步推进中。
传播途径阻断方法
血液传播阻断
严格筛选献血者,确保血液制品安全;推广一次性注射器、针头等 医疗器械的使用,减少医源性传播。
性传播阻断
加强性健康教育,提倡安全性行为;对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进行定 期筛查和干预。
母婴传播阻断
对孕妇进行肝炎病毒筛查,对感染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或母婴阻断措施, 降低新生儿感染风险。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医学微生物学]肝炎病毒医学课件

03
肝炎病毒的诊断
临床诊断
急性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 现黄疸、肝区疼痛等。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表现
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常表现为肝区疼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晚期 可出现肝硬化、肝癌等。
实验室诊断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确定感染的型别和病程。
干扰素
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可调节免疫应答和抑制病毒复制,但需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免疫调节治疗
促进免疫细胞活化
通过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促进免疫细胞活化,增强机 体免疫力。
抑制过度免疫
在肝炎病毒感染的急性期,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以抑制过度免 疫应答对肝脏的损伤。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将肝炎病毒 传播给胎儿或婴儿。
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时感染和 产后传播。
预防母婴传播需要进行阻断治 疗和疫苗接种等措施。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指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由于密切接触而导致的肝炎 病毒感染。 包括共同使用餐具、剃须刀、牙刷等生活用品。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风险较低,但仍然需要避免密切接触以减少感染风险。
症状严重
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更为严重的肝炎症状, 如重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戊型肝炎病毒
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病毒类似
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如摄入污染的食物 或水,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典型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可导致黄疸、恶 心、呕吐、乏力等症状,类似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表 现。

《肝炎病毒的定义》课件

《肝炎病毒的定义》课件

重型肝炎症状
食欲不振:食欲下降,恶心 呕吐
疲劳乏力:全身无力,容易 疲劳
皮肤发黄:皮肤和眼白变黄, 称为黄疸
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胀痛, 腹泻或便秘
肝功能异常:肝功能指标异 常,如转氨酶、胆红素升高
肝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 行为异常等症状
03 肝炎病毒的诊断
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肝炎病毒的重要 手段
肝炎病毒的定义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肝炎病毒的概 述
02
肝炎病毒的症 状
03
肝炎病毒的诊 断
04
肝炎病毒的治 疗
05
肝炎病毒的预 防
01 肝炎病毒的概述
肝炎病毒的定义
肝炎病毒分为甲型、乙型、 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类型
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 传播
肝炎病毒可以引起肝脏炎症, 导致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庚型肝炎病毒(HGV):主要通过血液和 体液传播
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通过 输血、注射等途 径传播
母婴传播:通过 胎盘、产道等途 径传播
性传播:通过性 行为传播
接触传播:通过 接触感染者的体 液、血液等途径 传播
02 肝炎病毒的症状
急性肝炎症状
发热:体 温升高, 可达38℃ 以上
黄疸:皮 肤、眼睛 变黄,尿 液呈深黄 色
病毒感染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定期接种肝炎疫苗,提高免疫力 保持卫生: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毒 避免共用餐具: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减少病毒传播 加强锻炼: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 的功能状态和疾病程度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
本法适合于食具、护理用具及棉织品的消毒。至于塑料制品、合成纤维及皮毛制品则不适合。新洁尔灭、氯 已定(洗必泰)不能肯定,度米芬、来苏、石炭酸、米醋、熏醋对乙型肝炎病毒无作用。此外,肝炎患者的剩饭 剩菜最好也要煮沸消毒后再弃去。
3)阳光曝洒法:凡不能蒸煮的物品,则宜采用本法,一般曝晒6小时以上。
4)焚烧法:患者污染并丢弃的杂物、一次性医护用品、垃圾(包括月经纸、手纸)等均应焚烧掉,以达彻底 消毒之目的。
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这种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其病毒通常由病人粪便排出体外,通过被污染 的手、水、食物、食具等传染,严重时会引起甲型肝炎流行。如1988年1月,上海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行性甲 型肝炎,主要原因是人们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注射、输血等方式传播。
为防止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应重视保护水源,管理好粪便,加强饮食卫生管理,讲究个人卫生,病人排 泄物、食具、床单衣物等应认真消毒。为防止甲型肝炎的传播,在输血时应严格筛除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献血者, 血液和血液制品应防止乙型肝炎抗原的污染,注射品及针头在使用之前应严格消毒。
分类
1
甲型
2
乙型
3
丙型
4
丁型
5
戊型
(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 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生中和抗体。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 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
影响心脏
7%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心悸、心绞痛样发作和心电图异常。肝炎患儿年龄越小,心电图异常率 越高,89%的3岁以下小儿、43%的6-13岁儿童有心电图变化。这种变化在疾病早期最明显。心电图异常主要是T波 改变,其次是各种心律失常,还有心室肥大、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等。绝大多数人随感肝炎好转而恢复。

肝炎病毒医学详细讲解

肝炎病毒医学详细讲解

肝炎病毒医学详细讲解肝炎是指肝脏发炎病变的一类疾病。

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是引起肝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已经发现的肝炎病毒有A、B、C、D、E、F、G等七种,其中以A、B、C型肝炎病毒最为常见。

A型肝炎病毒(HAV)主要通过食物和水的污染途径传播,一般经过潜伏期后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但多数病例可自愈,不会引起慢性炎症。

B型肝炎病毒(HBV)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而感染。

临床表现形式多样,有些人感染后会出现肝炎症状,有些人则不会有症状,但慢性感染者有较高风险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C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

临床表现类似B型肝炎,但多数患者在初期感染后没有特殊症状,因此常被忽视。

长期慢性感染会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肝炎病毒通过不同途径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并产生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继而引起肝脏功能异常。

肝炎病毒的感染可以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情况。

急性感染多数是自限性的,亦即自愈,但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的主要危害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肝硬化是指肝脏组织发生病变,长期受损后,肝脏会出现纤维化和瘢痕,丧失正常功能。

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多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

肝炎病毒的预防和治疗是重要的控制手段。

对于A型肝炎,最重要的措施是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或饮用污染的食物和水。

而针对B型和C型肝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疫苗接种。

目前,有安全有效的B型肝炎疫苗和C型肝炎疫苗可供民众接种。

接种疫苗不仅可以预防感染,还能有效降低发展为慢性感染和肝硬化的风险。

针对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抗炎治疗和保肝治疗。

抗病毒治疗主要适用于慢性感染者,通过使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来控制病毒复制和减轻炎症反应。

抗炎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炎药物和免疫调节剂,来减轻炎症反应和保护肝细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cute Viral Hepatitis
• Khmer woman who died of hepatoma, four months after arriving in a refugee
camp in Thail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 IgM型抗体在感染后仅持续存于3-6个月 – IgG型抗体则可存在多年
• 发病2~3周后,随 着血清中特异性抗 体的产生,血液和 粪便的传染性也逐 渐消失 • 长期携带病毒者极 罕见
微生物学诊断
• 目前对甲型肝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以HAV的 抗原和抗体为主 • 应用的方法包括
– – – – – – 免疫电镜 补体结合试验 免疫粘附血凝试验 固相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多聚酶链反应 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等
• 非离子型去垢剂不破坏病毒的传染性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 传染源多为病人 • 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 海产品(如毛蚶等)、食具等的传播可造成散发性流 行或大流行 • 也可通过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但由于HAV在患者 血液中持续时间远较乙型肝炎病毒为短,故此种传播 方式较为少见
• Picornaviruses have a single strand, 3’-polyadenylated, positive sense RNA genome surrounded by a naked (unenveloped) icosahedral capsid that is around 28 nm in diameter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Y REPORTED HEPATITIS A, 1990-2000, UNITED STATES
HEPATITIS A RATE, BY AGE AND GENDER UNITED STATES, 2001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AV INFECTION
2000例肝脏异常患者中肝炎确诊的比率
summary of the hepatitis viruses
Hepatitis A Virus family Nucleic acid Hepatitis B Hepatitis C Hepatitis D Hepatitis E Picornavirus Hepadnavirus Flavivirus DNA (partially RNA RNA (+sense) double strand) (+sense) Circular RNA Similar to similar to Calicivirus plant viroid RNA RNA (-sense) (+sense) Enteric nonA, non-B hepatitis ~40nm Yes 30 - 35 nm No
fecal-oral
fecal-oral
no
pre/postexposure immunization
yes
pre/postexposure immunization
yes
blood donor screening; risk behavior modification
yes
pre/postexposure immunization; risk behavior modification
• 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乙型肝炎(血清性肝炎) 的病原体,此病毒对人类危害最大 • 我国约有40%-60%人群曾受到过HBV的感染
– – – – 表现急性乙肝的仅占0.1%-1% 亚临床30%-75% 慢性乙肝1%-5% 乙肝病毒携带7%-20%
• 急性乙肝如治疗不彻底,10%患者可转为慢性 乙肝
no
ensure safe drinking water
Prevention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 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 (传染性肝炎)的病原体 • 属微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
Stephen Feinstone
• 1973年Feinstone 首先用免疫电 镜技术在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发 现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 )
– – – – 增殖缓慢 不释放 无CPE 无血凝
• 我国研制HAV减毒活疫苗 (H2株)为宿主适应性突 变株,抗原性优于国外F 减毒株
பைடு நூலகம்
抵抗力
• 对热、消毒剂抵抗力强
– HAV对乙醚、60℃加热1小时及pH3的作用 均有相对的抵抗力(在4℃可存活数月)
• 但加热100℃5分钟或用甲醛溶液、氯等
处理,可使之灭活,对UV 敏感
Hepatitis A Source of virus Route of transmission Chronic infection
feces
Hepatitis B
blood/
Hepatitis C
blood/
Hepatitis D
blood/
Hepatitis E
feces
blood-derived blood-derived blood-derived body fluids body fluids body fluids Percutaneous permucosal Percutaneous permucosal Percutaneous permucosal
HAV的致病性
• 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30天)
粪-口途径传播 口咽部或唾液 腺中早期增殖
肠道与局部 淋巴结中大 量增殖
通过胆汁随粪 便排出体外
肝脏为最终靶 器官(病毒直 接损伤或免疫 病理作用)
入血并形成 病毒血症
• 临床表现
– 主要见于儿童、青少年,多为隐性感染
HEPATITIS A RATE, BY AGE AND GENDER UNITED STATES, 2001
• >1 million people die annually of HBV-related chronic liver disease • Approximately 15-40% who develop CHB progress to cirrhosis, end-stage liver disease or HCC
Disease caused
Size Envelope
Infectious hepatitis
~ 28nm No
Infectious hepatitis
~40nm Yes
Non-A, nonB hepatitis
30 - 60nm Yes
Viral Hepatitis
Type of Hepatitis
• 检查
– 测抗原——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
• 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 和粪便中 • 及早,发病1W后只有半数(+)
– 测抗体
• HAV- IgM—新近感染 • HAV- IgG—既往感染 及流行病学调查 • 中和型抗HAV—疫苗 效果
免疫预防
• 被动免疫可用丙种球蛋白 • 免疫预防对象是未感染者,主要为儿童 和与肝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 • 减毒活疫苗(0,12)或灭活疫苗(0,1, 6)
• 根据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研究表明我国是 甲、乙、丙、戊等型肝炎高度流行区
– 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肝炎的发病率和死 亡率均占前位
• 平均年发病率为100/10万左右 • 每年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约130万例
– 有10亿人感染过甲型肝炎 – 有超过1.2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 近年来,一些地区小范围人群调查的资料显 示,丁型肝炎也呈高度流行态势
• HAV的单股RNA,其长度7478个核苷酸
– 在RNA的3′末端有多聚的腺苷序列 – 在5′末端以共价形式连接一由病毒基因编码的细小 蛋白质,称病毒基因组蛋白(Viral protein, genomic, VPg)
Hepatitis A virus
- a picornavirus
• HAV is the causative agent of infectious hepatitis.
肝炎病毒
HEPATITIS VIRUSES
马立人
Tel: 3725918 E-mail: lirenma@


• 肝炎病毒不是病毒分类学上的名称 • 是以肝脏作为靶器官,在肝细胞内增殖,引起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 • 目前认为病毒性肝炎病原体至少有五种 :
– 甲型肝炎病毒(HAV) – 乙型肝炎病毒(HBV) – 丙型肝炎病毒(HCV) – 丁型肝炎病毒(HDV) – 戌型肝炎病毒(HEV)
• 1967年Bayer明确这种
抗原与血清肝炎型有关,
也称hepatitis associated
antigen,HAA
• 1970年Dane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与HBV相关的形态 • 1986年将其归为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us)
形态与结构
HBV structure
“Serum”
• WHO报告全球
– – – – 每年约有140万甲型肝炎新发病例 现有超过3.5亿人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约1.7亿人为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 每年仅死于乙型肝炎及其相关慢性肝病的人数达 到100万,其中1/3发生在中国
• 在治疗方面,现有药物很难实现乙肝病毒转阴, 但每年约有1%~2%的病毒携带者可自行转阴
• 此外还有:己型、庚型和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 HFV 、 HGV & TT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