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案4
学年人民版选修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
5.各国变法运动
师: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影响下,春秋先后出现了齐国的管仲改革,鲁国的“初税亩”等改革。战国时的改革更是不断,各国发生了那些着名的变法
生:首先是魏国李悝变法,然后是楚国起用魏国旧臣吴起进行变法。
师:商鞅是如何获得秦孝公的支持的
生:商鞅以变法强国之术游说秦孝公,建议修法令,重视农业,加大对战争中立功官兵的奖赏,从而富国强兵。
师:商鞅是如何打消秦孝公对顽固派反对变法的担忧的
生:商鞅劝说秦孝公“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要坚决果断,不能犹豫不决。师:商鞅是如何驳斥顽固派反对变法的
生: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过不必法古”,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并首先进行了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变法奠定了基础。
3.树立威信
师:商鞅是何时正式开始变法的,又是如何取得人们信任,树立威信的
生: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正式开始变法。商鞅通过“一木拾金”取得了民众的信任。
师:商鞅是又是如何压制保守派旧贵族的
生:商鞅对破坏新法的保守派旧贵族予以严厉打击,平息了他们反对变法的声浪。使新法在秦国全面推行。
三、强国之术
1、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原因是什么
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4、商鞅变法有什么特点
5、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
教学重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生产力发展即生产技术进步与生产关系变革间的关系,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社会大变革、制度转型的根本原因;
2.商鞅变法的内容。
生: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立志改变长期落后状况,废除人殉;第二年迁都至栎阳;允许在国都进行商业活动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精品教案(7页)
一、简介本专题主要表达战国时期使秦国发生巨变的商鞅变法 ,分两课时讲授。
关键信息:1、本专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性质及影响 ,理解变法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2、在教学过程中 ,要向学生明确指出商鞅变法是当时秦国开展的必然途径 ,正确认识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和作用及成效 ,引导学生积极动脑 ,多维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在此根底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对国家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结合当前的改革开放 ,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巨大意义的认识 ,培养学生“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知道变法之前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
2、知识和能力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认识其必然性。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并从变法结果中认识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 ,逐渐掌握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根本技能 ,形成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能力。
3、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 ,加深对商鞅变法的全面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展开讨论 ,互相交流 ,使学生通过讨论法、分析法和比拟法等 ,从多维的角度来学习有关问题 ,主动参与 ,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和阐述。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的认识 ,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建立霸业先后进行改革 ,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开展的重要意义 ,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并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的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3、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难点:如何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表达人文主义色彩 ,提问、命题均从学生角度出发 ,增强亲和力;2、以课本为主 ,但不拘泥于课本;3、教学评价方式:〔1〕、通过课堂发言和讨论 ,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理解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 ,实现学生之间的互评。
学年人民版选修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
生:包括什伍连坐﹑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等。
(1)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师:商鞅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目的是什么
生: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通过严刑峻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也以此来推动新法的实施。
(2)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师:商鞅实行奖励耕织,重农抑商采取了哪些措施
普遍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司法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了户籍管理ຫໍສະໝຸດ 为收税、征兵提供了依据;加强了专制统治
制定秦律,轻罪重罚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习俗
“塞私门之请”
推行“分异”令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学思同步:
1、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
措施
积极作用
经济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
爵制(严禁私斗)
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
政治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
2、围绕“农战”这个中心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3、商鞅变法如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提示:破除奴隶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
四、商鞅变法的性质:
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破除奴隶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
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顺应历史潮流,比较彻底,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习俗全面推行,有浅到深,又易到难逐步推行。
商鞅变法教案
作者:丁晓平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教案——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课程标准:了解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知道变法之前秦国在各诸侯国中的地位,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商鞅变法得以成功的因素。
(二)知识与能力:1、了解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认识其必然性。
2、根据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分析变法对秦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用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3、从商鞅变法的结果中认识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
唯物主义的发展观点分析变法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积极意义。
4、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逐渐掌握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形成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建立霸王之业先后进行了改革,认识到改革是发展的惟一出路,明确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了解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变,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国家、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并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商鞅变法的成功因素。
难点:如何理解商鞅变法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四、教法:以讲述法为主,情境创设法、材料问题分析法、演示法,图表对比分析法结合使用。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讲小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导入:小故事:公元前338年的一天,从秦国商地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走出商地后就匆匆忙忙向东边赶去,他这是要去哪儿呢?他这是要逃往魏国去,到黄昏的时候他来到了一个客店就想要到客店里投宿,于是他就走进了客店。
没想进了客店以后店主就向他要身份凭证,并说:“商君变法有令,住店的客人必须要有凭证,否则我是要牵连受罚的。
”无耐他只好长叹一声:“没想到商君变法变到了这个地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学设计(4页)
专题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学设计广西陆川县第三中学冯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的史实。
2、掌握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3、掌握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二)能力方面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培养学生立志追求理想、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等良好品格,增强他们的社会历史责任感。
3、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虽然学生们以前学过商鞅变法的背景、经过及影响,但之前得教材对变法作用和特点没有作过系统的分析。
所以要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学生对基础知识量的积累与专题模块教学质的飞跃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从商鞅两次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
五、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一)历史溯源----让学生观看《秦国的崛起》视频片段,体会商鞅变法与秦国强大的关系。
(二)历史荣光----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商鞅变法内容和作用,同时学以致用,分析变法的特点。
(三)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秦国的崛起》视频片(以下教师简称“师”,学生简称“生”)。
师: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秦国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变得逐渐强大,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呢?生:商鞅变法。
图片导入:展示《商鞅》图片,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商鞅有句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呀?生:治理国家不能用一种方法,富国不必效法古制。
教师导入新课: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改革创新理念一直激励着后人。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学案例(4页)
一、案例背景
在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章节中,我们主要讲述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使得秦国实现了从一个封建国家向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转变,奠定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这一历史事件不仅体现了法家思想“法治”和“变革”的理念,也展示了商鞅坚定的改革信念和卓越的政治智慧。
3.小组合作完成历史情景剧的表演,每个小组根据商鞅变法的故事情节,自编自导自演一段情景剧,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商鞅变法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如对商鞅变法的理解是否全面,对问题的思考是否深入等。
3.创设一个虚拟的“商鞅变法辩论赛”,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就商鞅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展开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商鞅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例如:“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商鞅变法中最具争议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
2.利用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商鞅变法的各个层面,如:“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商鞅如何克服阻力实施变法?”,“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深入探讨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如商鞅如何克服阻力、变法的曲折历程等。
4.讲解商鞅变法对秦国及中国历史的影响,如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讨论商鞅变法中的一个话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影响等。
治世不一道教案
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
⑴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
⑵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南门徒木,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
1、人物:秦孝公,商鞅(官职左庶长)。
2、中心:“农战”和“法治”。
3、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③以优惠政策吸引韩赵魏百姓来秦垦荒。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功爵”
没有军功不再受爵。
②对聚众乡里私斗
的人按罪处罚。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第二阶段:公元前350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废井田
开阡陌
废井田制度,
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承认土地私有权
4、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三)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第一阶段:公元前356年
措施
内容
作用
成效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什五:五家为一伍,
十家为一什。
连坐:一家犯法
余家告发,否则同罪。
加强管理,
有效行使
政府权力
新法推行
几年后,
逐渐成效,
秦国对外
战争不断
胜利。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案实录(4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优秀教案实录(4页)人民版选修一专题二商鞅变法第一课“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二、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及特点。
2、能力与方法培养从历史图像和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商鞅变法前夕秦国的落后状况,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的教育。
商鞅为争取变法冲破重重阻力,使秦国实现国富兵强,让学生感悟到商鞅的精神和智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具体措施。
难点: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新课前,老师先和同学们探讨一个词“首级”,有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首级”是什么意思?生:头、砍下的头。
师:(移动士兵的头)首级就是指砍下的人头。
“首”从语义上讲是头,那为什么叫“级”呢?你将会从这一节课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鞅变法》的第一课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我们先一起齐读《课程标准》。
授课过程:问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根据以下材料指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二:材料反映秦国什么国情?如果你是秦国国君,你有何感受?问题三:商鞅入秦后,为开展改革变法作了哪些努力?问题四:如果你是商鞅,你认为秦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你有何良策帮助秦国实现富国与强兵?第 2 页第 3 页是商鞅变法的背景。
所以分析改革的背景要注意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二环节:聚焦商鞅变法——内容和特点师:商鞅的才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又做好了充分地准备,于是在秦国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下面我们就来聚焦商鞅变法的内容和特点。
如果你是商鞅,你认为秦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你有何良策帮助秦国实现富国与强兵?有请第四小组。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教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二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具体影响。
教学难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具体影响。
教学设计由《芈月传》中商鞅遭五马分尸酷刑的视频导入新课。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商鞅到底做了什么遭到这样悲惨的命运呢?出示春秋战国形势图,让学生归纳此时的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板书]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变革时代通过出示四段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变革是时代潮流这几方面归纳出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板书]一.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变革时代——当时大势所趋出示秦国的历史和秦国当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以及与秦国和商鞅相关的材料,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观因素。
[板书]2.主观因素: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并做好准备学生自学完成变法的目的和中心,以及变法的指导思想、性质。
[板书]二.商鞅变法的过程1.变法的目的和中心(1)目的:富国强兵(2)中心:农战和“法治”指导思想:法家理论性质: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由学生分组讨论,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方面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教师一起逐条分析措施的影响。
措施评价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C.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3.商鞅变法中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①军功授爵制②重农抑商③废除井田制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4.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5.商鞅携家人仓皇逃至秦国边境的关口,想找旅店投宿,遭到拒绝。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学案(4页)
选修一专题二一、“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必法古〞班级姓名小组评价【预习案】〔预习课本 ,熟记根底〕【课程标准及学习目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史实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 ,认识其特点。
1.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重点)2.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难点)【自学引导】一、大变革时代——商鞅变法的背景1.大动乱: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2.大开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经济:的使用 ,生产力开展井田制逐渐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 , 要求政治改革;〔3〕军事: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4〕思想:百家争鸣 , 为变革提供了理论根底。
总之: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二、取信于民 ,立志变法——商鞅变法的准备1.必要性:为改变秦国的落后状况 ,实现。
2.可能性: (1)秦国统治者热衷于改革①秦献公下令废除用人殉葬的恶习 ,迁都栎阳 ,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等。
②秦孝公进一步进行社会改革 ,向全国发出“〞 ,吸引各方有识之士。
(2)商鞅得到秦国统治者的赏识①卫国商鞅喜欢“〞之学 ,离开魏国奔赴秦国 ,以游说秦孝公 ,建议修订法令 ,重视农业 ,加大对立功官兵的奖赏 ,富国强兵。
②在朝廷中通过辩论宣传变法思想。
秦孝公先实行鼓励开垦荒地等变法政策 ,收到良好效果。
③公元前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 ,正式实行变法。
④南门徙木 ,取信于民 ,树立新法令的威信 ,对破坏新法的人予以严厉打击 ,保守派、旧贵族反对变法的声浪逐渐平息 ,秦国开始全面推行新政。
三、强国之术---商鞅变法的内容1.直接目的:为实现富国强兵;根本目的:建立的统治。
2.中心:开展农业和厉行“〞。
时间措施内容评价第一次:公元前356年政治实行、连坐制度对居民进行 ,以五家为一伍 ,两伍为什 ,实行连做制度 ,一家犯法 ,其余人家必须揭发 ,隐瞒不告的 ,就要同罪连坐。
2015-2016学年人民版选修一-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教案
D
批注:
主要是从整体上概述商鞅的时代背景。就从经济基础、政治变革、思想争鸣三方面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时代背景,理解商鞅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这一目主要是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包含主、客观两个方面。
鉴于课文中叙述性语言及引文过多,要在指导学生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对课本语言文字作适当概括提炼。
从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
探究变法内容的实质,理解其实际上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取得政治权利的要求。
顺应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教后记:
明确指出商鞅变法是当时秦国发展的必然途径,正确认识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采取各项措施的具体目的和作用以及变法的成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多维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
领会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对国家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到正确有力的改革措施可以使国家稳定繁荣。结合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加深学生对于改革开放巨大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案8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案8第一篇:《“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教案8一、学习导引 1.背景(1)经济的发展:战国前期,的普遍使用和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秦国的落后:在七个大国中,秦国相对落后,被东方各国都看不起。
军队渡过黄河,占领秦国大片土地,秦国无力还击。
(3)秦孝公求贤:秦孝公即位后,深感秦国落后挨打、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变法图强。
于是发布求贤令,招揽优秀人才。
得到消息,便来到秦国。
2.时间:公元前年3.内容(1)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的土地,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标志、疆界,国家承认。
(2)重农抑商。
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和多的,免除,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因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困的人,要罚做。
(3)奖励军功。
凡是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人,不论出身,按功劳大小,赏给或,赐给土地和房宅。
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和享受特权。
(4)迁都,推行。
全国设31县,由直接委派官吏去治理。
(5)严明法令。
公布法律,编制户口,实行,使百姓相互监督。
4.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和改革。
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秦军的大大提高,秦国的得到发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和两大水利工程。
二、夯实基础1.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曾在秦国进行变法的是()A.管仲B.吴起C.李悝D.商鞅2.战国前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A.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C.水利工程的兴修B.农业技术的进步 D.农业产量的提高3.战国前期,七个诸侯国中,相对落后的是()A.秦国B.魏国C.燕国D.赵国4.商鞅变法发生在()A.商朝 B.西周C.春秋D.战国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是()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孝公6.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在()A.公元前359年年7.下列内容中不属于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废除土地国有制,不认为私有 C.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B.重农抑商 D.推行县制B.公元前356年C.公元356年D.公元3598.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是()A.管仲改革 B.周世宗改革 C.商鞅变法 D.王安石变法 9.与右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 B.商鞅 C.王安石D.康有为10.秦国成为战国七雄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C.正确的外交策略B.正确的军事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11.战国后期,秦国修建的两大水利工程有()①灵渠②都江堰③郑国渠④白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都城迁到()A.邯郸 B.大梁C.咸阳D.郢都13.下列对商鞅变法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使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C.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B.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D.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1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以经开始广泛使用()A.青铜农具B.铁制农具C.石制农具D.木制农具15.我们说春秋战国是大变革的时期,是因为()A..战争频繁 B.诸候争霸鸣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A.允许土地私有B.重农抑商C.实行“连坐法”D.推行县制1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世不一道,变国不必法古”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截然相反的是()①农业政策②工商业政策③政治主张④历史作用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④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
行之二岁,秦旧俗败。
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3、商鞅变法中废除了许多旧制度,实行了社会性质的转变,其中得以保留的是A.井田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C.增强了国家综合国力D.促进了封建化进程7、某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B.《诸子百家:筑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8、九岁的男孩金阳在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
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A.经济改革B.文化改革C.政治改革D.社会习俗改革9、《战国策·秦策三》载:“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材料反映出: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④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0、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梭伦因改革而被流放。
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11、以下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有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④1861年改革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2、“商君虽死,秦法未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历史潮流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D.变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1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举以为收孥。
”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为田开阡陌封疆”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C.统一度量衡D.奖励军功14、商鞅变法中直接保障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是:A.推行重农抑制商政策B.按功授爵C.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D.建立县制1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D.建立县制16、《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17、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处应填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18、《战国策? 秦策一》中:“(公元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鞅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文中“说惠王”之“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19、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A.奖励军功B.奖励耕织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20、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2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内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做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22、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23、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24、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2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宫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做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按军功授田赐爵26、在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性作用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建立县制27、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就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28、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B.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C.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D.确立土地私有制29、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D.实行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30、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A.井田制B.王位世袭制C.贵族世袭特权D.分封制五、()3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改革意味着打破束缚社会发展的陈规旧习。
解放思想则是改革的动力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时期。
各国变法对社会发展与转型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为指导思想的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回答:(1)商鞅“不法其故”;“不循其礼”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康有为所著《新学伪经考》“实思想界之一大飓风也”,《孔子改制考》“其火山大喷火也,其大地震也”。
康有为的认识是对“所谓…别黑白定一尊‟之观念全然解放”。
回答:(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的上述著作为什么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维新派在思想解放方面还开展了哪些活动?(4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个讨论是针对“两个凡是”的,意思是不要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教条,三中全会的提法,叫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摘自《邓小平文选(1975年—1982年)》回答:(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是什么?这场讨论在当时具有怎样的重要性?(7分)32、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尽管形式多样,特点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 商鞅舌战图图2 梭伦改革前的激烈辩论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
……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以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图3:北魏文官俑图4:汉人胡食图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1商鞅“舌战”的是哪部分人?(1分)假设当时雅典的主要政治派别都参加了图2的激烈辩论,他们各自有何主张?(3分)(2)概括材料二、三两次改革内容所涉及的共同问题?(3分)(3)根据材料四你能获得什么重要的历史信息?反应了什么历史趋势?(4分)33、【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
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材料二(商鞅变法)按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或十万顷的标准,以县为单位计算出土地总面积,除去山泽道路邑居,其余的耕地按良田一夫百亩的标准授予农民。
——田昌五等《秦汉史》“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赋税徭役)。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
——《史记》卷68《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内容中农商政策的主要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政策对两国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
(8分)(2)分析两国形成不同政策的自然地理因素。
据此并结合上问谈谈你对改革成功原因的认识。
(7分)34、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
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
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