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环境课件——人工环境

合集下载

作物栽培环境课件——生态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课件——生态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4、生态系统信息流的人工控制 (1)光信息的人工控制 (2)化学信息的人工控制 (3)声信息的人工控制 (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
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这种稳定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及 非生物成分所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 (2)生态平衡的内容 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功能的稳定、能量与 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 (3)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 种: ① 捕食食物链或牧食作物链 如草→蝗虫→蛇→鹰,藻 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② 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 如动植物残体→蚯蚓→ 线虫→节肢动物;海洋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鱼类 等。 ③ 寄生食物链 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 病毒。
作物栽培环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 统 自然生态系统所生产的物质绝大部分都留 在系统内(如一片原始森林),
2.农业生态系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经济价值, 即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较差、稳定性较差,系 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对人工调节与控制有着 较大的依赖性。
作物栽培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2.生态失调
(1)生态失调的概念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之不能恢复到 原初状态即称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稳定性阈值。生态系统稳定性阈值, 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程度。生态系统越成熟,其种类 组成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也越大,即阈值越 高。反之,一个简单人工生态系统的阈值则低。

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饥饿 小 衰老 饥饿 受害程度
细胞自溶 死亡 大
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
①根系发达,R /T比大, R/T 比越大,越抗旱
②维管束发 达,叶脉致 密,单位面 积气孔数目 多
③叶细胞 较小,能 减轻机械 损伤
(2)生理特征
原生质具有较大的粘性与弹性
在干旱条件下酶的活性保持稳定
光合和呼吸作用仍维持较高水平
积温的重要 意义
积温与作物生产
积温又是作 物对热量要 求的一个指 标,它表示 作物某一生 育时期或全 生育期所要 求的温度之 总和。
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
冻害冷害 与霜害
(一)低温对 作物的危害及 作物的抗性
作物的抗 寒能力
抗寒的农 业措施
作物对低 温的生态 c 适应与抗 寒性锻炼
1.作物的抗寒能力
3.作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与抗寒性锻炼
作物长期受低温影响后,能产生种种生态生 理适应,其中主要的是原生质特性的改变。 作物抗低温能力的强弱,主要决定于作物体 内内含物的性质和含量。 抗寒锻炼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

在晴朗的秋天,光线较强,气温 尚高,光合仍能旺盛进行,合成 大量有机物质;秋季昼夜温差逐 渐增大,作物呼吸消耗降低,有 利于糖的累积;气温逐渐下降时 淀粉水解成糖。这些变化均可使 细胞内保护物质增多。
植物对于不同波长辐射的反应
波长范围 植物的反应
大于1.0μm 1.O~0.72μm 0.72~0.61μm
0.61~0.51μm 0.51~0.40μm
对植物无效
引起植物的伸长效应,有光周期反应
为植物中叶绿素所吸收,具有光周期反 应 植物无什么特别意义的响应 为强烈的叶绿素吸收带
0.40~0.31μm 0.31~0.28μm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气这亐个因素是作物生命活动中所丌能缺少的,缺 少其中之一作物就无法生存,这些因子叫做生活因 子
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关系
措施 作物 环境
生理生化过程
栽培作物的实践活动,包括 作物、环境、措施3个方面, 作物产品的形成,正是作物 一环境一措施3方面共同作 用的结果。从现代系统论的 观点看,环境一作物一措施 三者互相联系,共同构成了 农田作物栽培的生态系统
从作物栽培的角度来说, 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 光谱成分都与作物的生 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 并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产生影响。
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
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一)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光照度)指单位 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所能 选择吸收的可见光强弱。 光照度的测量单位是勒克斯 (Lux),1勒克斯等于1流 明/m2 ,亦等于1米烛光。在 作物研究中,采用照度计测 量。大致在380-710纳米波 长之间,属于可见光的主要 波长段。
可见,能被作物吸收参加光合作用癿光只占总有效 辐射癿80%。但也不能完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 能。 3.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癿作物总干重折算癿含 热量占同等面积上入射太阳有效辐射总收入癿百 分率。 目前我国一般生产水平光能利用率只有1%-2% ,高产田达3%-4%。据测算,亩产籽粒1000 公斤,光能利用率为5%。理论生产力与现实生 产力有一定差距。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2、主要因素
特点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5、环境因素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环境因素相亏联系的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许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迚而对作物起 着综合的生态作用。各个因素之间丌是孤立的,而是亏相 联系、亏相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引 起其他因素丌同程度的变化 2.主要因素 组成环境的因素,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但在一定条 件下,其中必有一二个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它的存在不 否呾数量的变化,使作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种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就是主导因素。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

作物生产与环境.ppt
•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对作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因 子,如光、温、水、气、热、肥等。 对作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并非都是生存因子。
二、生态因子与作物的生活
(一)生态因子对作物的基本作用 1.提供作物生活所必需的能量与物质来源; 2.环境及其周期性变化,提供作物完成生长发育
进程的信息和条件; 3.环境胁迫危及作物正常生活乃至死亡; 4.环境的多种因素可能引起作物的遗传变异改变
• 除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人工环境,如各种温室、 覆盖物、人工气候室、辅助光源及灌溉设施等。 人工环境可克服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创造出 更适于作物生活、发挥作物产量潜力的条件。
一、作物生长环境与生态因子
(三)作物环境因素 • 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热、风,气候四季
变化等; • 土壤因子:质地、结构、矿质元素、化学性质等; • 地理因子:海拔、纬度、坡向等; • 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害和有益因
作物产量潜力模型估算
光合生产潜力:在外界环境条件和作物群体结构、 长势及农业技术措施都适宜的情况下,仅由作物光 合效率决定的可能最高产量。 光温生产潜力:在一定的光、温条件下,其他环境 因素(水分、CO2、养分等)和作物群体因素处于 最适宜状态,作物利用当地的光、温资源的潜在生 产力。 气候生产潜力:充分和合理利用当地的光、热、水 气候资源,而其他条件(如土壤、养分、CO2)处 于最适宜状况时单位面积土地上可能获得的最高生 物学产量或经济产量。
(一)环境 广义而言,环境是指某一主体周围一切事物的 总和。 对作物而言,环境是指某作物体或作物群体以 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作物体或群 体生活、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引 环图 Fig.1发各种境外 部信体号影因响植 物的内 相生长子及发影 响育

第一讲 农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论

第一讲  农作物生长与环境概论
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归纳起来 主要有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养分、空气、 生物条件等。
二、光照与农作物生长
光谱 光照长度 光照强度 光能利用
光谱
光谱成分不同对农作物起着不同的作用。通 常分为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
紫外光——波长较长的部分可刺激农作物生长,
促进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及糖分的含量; 波长较短部分能抑制农作物体内某些激素形成,抑 制细胞伸长。
0℃——土壤冻结和解冻;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冬
小麦秋季停止生长和春季开始生长(有人采用3℃), 冷季牧草开始生长。0℃以上持续日数为农耕期。
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或停止生长,
多数树木开始萌动。冷季牧草积极生长。5℃以上持 续日数称生长期或生长季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 物开始迅速生长。常称10℃以上的持续日数为喜 温作物的生长期。
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着光 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后, 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 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
在光合作用进行的同时,植物的呼吸过程也在进 行。把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 值称为光补偿点。
光能利用
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1)充分利用生长季节,增加农作物的生长日数。
(2)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造成群体中多层立体配置, 以减少整个作物层的反射、透射和漏射光,增加作物对 光能的吸收比例。
(3)改善水、热、气等环境条件,增加作物光合能力。
(4)培育高光效品种,提高作物的光饱和点。在培育作 物品种时,要增加暗反应的速度,以充分利用光反应所 吸收的光能,提高光饱和点和光能利用率。

农业栽培基础--环境

农业栽培基础--环境

作物对水的适应
耐旱作物:能够忍受较长时间干旱的作物。如豆类、芝麻、向日葵、山药 、甘薯、紫薯等; 耐涝作物:如水稻、空心菜、芹菜、高瓜、莲藕等农作物。 耐旱又耐涝:适应性很强,在水利条件较 差的易旱地和低洼地都可种植, 并可获得一定产量,如高梁、田菁、草木樨、绿豆、黑豆等。
2、涝害对作物的影响
长期持续阴雨; 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 地势低洼处积水,水分过剩,土壤乏氧,根系呼吸减弱。
• CO2在群体内垂直分布有较大差异,接近地面 浓度最高, 因此,生产上要实行合理密植和相应的株行距,以便田
间通风透光良好。
关于CO2
• 大气中CO2 含量:最低晴天14:00左右;最低值在午夜后; • 增加CO2 浓度可以显著提高作物光合效率,这是CO2 肥研发的理论
依据,已在设施农业中广泛使用。 • CO2 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会在底部聚集;无毒,但浓度过高的话
• 砂土:土壤疏松、容易耕作、肥料分解快、保水保肥力差,有机质、 全氮、全磷较少。作物易出现前期猛长,后期脱肥早衰,管理要勤 施少施。宜种植芝麻、花生、西瓜及块根类作物。
• 粘土:土质粘重,干时板结,湿时黏重,适耕期短,不便于耕作, 空气不易流通,不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水分缺乏时地面易龟裂。但 蓄水保肥力强,肥力较高。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等。
(二)光照强度
• 影响光照强度的因素 • 坡位:上坡-中坡-下坡 递减; • 海拔:由高到低 递减; • 坡向: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 递减 • 纬度:纬度越高,光强越弱,日照越长。
补充:3月22日至9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相关:经度 影响降水 园地选择
• 冷害:作物遇到0℃以上的低温生命活动受到影响而 引起损害或死亡。

作物栽培技术课件

作物栽培技术课件

作物栽培技术课件作物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包括土壤管理、施肥技术、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

本课件将重点介绍作物栽培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一、土壤管理1. 土壤测试与分析土壤测试是了解土壤质量和养分状况的重要手段。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分析测试,可以得到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信息,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合理施肥和土壤改良。

2. 土壤养分管理养分管理是作物栽培中关键的一环。

通过合理施肥,根据不同作物和生长期的需求,提供适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使作物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3. 土壤水分管理水分是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水分管理可以保持土壤湿度,提供生长所需的水分,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的不良影响。

常用的水分管理技术包括排灌技术、覆盖技术、节水灌溉等。

二、施肥技术1. 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是一种天然的肥料,通过将农业废弃物和动植物的残余物等进行堆肥或发酵,可以制成有机肥料,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2. 化学肥料施用化学肥料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得到的肥料,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合理选择化肥种类和用量,进行适时施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要,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常见的作物病害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等。

预防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例如合理选择品种、清除病害源、消毒土壤等。

2. 昆虫害防治作物的昆虫害主要包括害虫和寄生性昆虫。

为了防治昆虫害,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手段,例如合理使用农药、培育天敌、植物防虫等。

结语作物栽培技术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施肥、水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稳定供应。

作物的环境

作物的环境
– 对于多数作物(马铃薯、水稻、小麦)而言,产量主 要来自生育后期,因此,生育后期光合时间的保证 是高产的基础,应防止早衰。
3
• 光合产物的消耗 – 呼吸消耗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呼吸作 用的中间产物(有机酸)是蛋白质、核酸合成 的原料。 – 呼吸过强,消耗过多,对生产不利。
2
• 光合性能的几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 比如,光合面积必须与光合能力、光合时间结合 起来考虑,才能正确判断它对增产是否有利。
23
㈡ 日照长度的作用
– 光周期反应
• 作物开花受昼夜长短所控制的现象叫光周期反应 • 根据作物对光周期的要求可划分为长日照作物和短
日照作物
– 光周期反应在作物栽培上的应用
• 引种 • 确定播期 • 改善作物品质
22
– 引种 • 短日照作物,由南往北引种,生育期延长, 由北往南引种,生育期缩短。 • 黑龙江110天生育期的大豆引种到辽宁,生 育期缩短至80天。
– 各因素的作用不是等同的,总有一二个起主要作用, 能够左右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这种起主导作用的因 素就是主导因素。
– 如:油菜春化过程中的低温因素,造成小麦早衰死亡 的干热风。 • 干热风:气温30℃以上,大气相对湿度30%以下, 风速3 m/s
32
• 环境因素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性
– 各因素作用大小不同,但都不可或缺,缺少任何一种都 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并且任何一个因 素都是不能由另一个因素替代的,这就是不可替代性。
– 同一作物的群体内,上层叶片与下层叶片的光 谱成分不同;
– 原因:上层叶片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作用。
15
• 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的作用不同,其 栽培应用——
– 通过有色薄膜改变光质,以提高产量、 改善品质。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段。
作物栽培技术的应用场景
农业生产
作物栽培技术是农业生产的重要 支撑,通过应用作物栽培技术, 可以实现农作物的优质、高产、
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
生态环境保护
作物栽培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对生态 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
食品安全保障
作物栽培技术可以保障农产品的质 量安全,减少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 的含量,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
特点
03
04
05
综合性:作物栽培技术 涵盖了从种子到成品的 全过程,包括播种、施 肥、灌溉、病虫害防治 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 考虑环境、品种、气候 等多种因素。
系统性:作物栽培技术 需要按照预定的生产目 标和要求,制定系统的 技术方案和操作规程, 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高 效性。
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气 候、土壤、水资源等条 件不同,作物栽培技术 需要根据当地情况进行 调整和优化。
智能化灌溉
通过智能化灌溉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养分状况,精确控制灌 溉时间和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自动化采收
采用自动化采收设备,根据作物成熟度和天气条件,进行适时采收 ,提高生产效率和采收质量。
新品种培育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
新品种培育
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逆性、抗病性、优质高产的作物新品种,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 化需求。
耕作时间
选择适宜的耕作时间,如春季、夏季 、秋季等,以避免土壤水分过大或过 小,影响作物生长。
施肥技术施肥种类根据作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如有机肥、化肥、 生物肥等。
施肥量与施肥方式
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状况,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以满足作 物对养分的需求。

《农业生态学》PPT课件

《农业生态学》PPT课件


这类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地表或接近地表
处,一般都不高出土表 20-30cm ,因此它们受土
表的残落物所保护,在地表积雪地区也受积雪的保
护。
ppt课件
20
• 地面芽植物

这类植物在不利季节,植物体地上部分死亡,
只有被土壤和残落物保护的地下部分仍然活着,并
在地面处有芽。
ppt课件
21
• 地下芽植物
(6)任何一种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生态因子都有一 定的耐性范围,耐性范围越广的生物,适应性越广。
ppt课件
16
(三)生活型和生境
l、生活型。不同种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 条件,发生趋同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相似性和一 致性的生物类型。
理解时注意: (1)不同种; (2)相同环境; (3)趋同适应; (4)外貌相似。

这类植物度过恶劣环境的芽埋在土表以下,或
位于水体中。
ppt课件
22
• 一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中生长,在恶劣的
气候条件下,它们以种子形式度过不良季节。
ppt课件
23
2、生境。适宜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 生活的区域。
ppt课件
24
• 四、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 (一) 生态型
• •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
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 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 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ppt课件
25
• 理解时注意: • (1)同种生物; • (2)不同环境; • (3)趋异适应; • (4)(二)人工改造的环境。既保持有自然环境的特点, 有受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如人工经营森林、农田、 鱼塘等。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PPT94页)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PPT94页)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
光能、 温度、 空气、 水分等
土壤的有
机和无机 物质的物 理、化学 性质以及 土壤生物 和微生物 等。
如地势、 地貌、 海拔高 度、坡 度、坡 向等
动物、 植物、 微生 物的 影响
主要 指栽 培措 施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对作物作用的特点
特点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2、主要因素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1、光照强度与作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光 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质是作物进行生长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增大和分化,作物 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都与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 ;植物体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 的光照强度有关。例如,作物种植过密,株内行间光照就 不足,由于植株顶端的趋光性,茎秆的节间会过分拉长, 这样一来,不但影响分蘖或分枝,而且影响群体内绿色器 官的光合作用,导致茎秆细弱而倒伏,造成减产。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作物栽培技术措施》ppt课件
化学防治优点
见效快、使用方便;缺点:易产生药 害和环境污染,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 性。
05
现代农业技术应用
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大规模种植和养殖。
精准农业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田的精准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提 高产量和品质。
农业装备现代化
推广使用新型农业机械,如智能拖拉机、无人机、自动化种植机等 ,提升农业生产自动化水平。
土壤
包括土壤类型、pH值、肥 力等,对作物的生长和产 量有直接影响。
水源
充足的水源是作物生长的 必要条件,不同作物对水 分的需求不同。
作物生长周期
发芽期
种子吸水膨胀,胚芽突破种皮 ,开始生长。
幼苗期
作物开始长出真叶,进行光合 作用,逐渐形成根系和地上部 分。
生殖生长期
作物进入开花、结实阶段,形 成果实或种子。
病虫害防治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 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案例二:某地区玉米栽培技术
总结词
选择良种、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与灌溉、病 虫害防治
选择良种
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丰产性好的玉米品种。
适时播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确保玉米生 长的关键时期与当地气候条件相吻合。
播种技术
种子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 的品种,确保种子的发芽率和生长适 应性。
播种方法
采用适当的播种方法,如条播、点播 等,确保播种均匀、深度适宜,有利 于作物的生长和管理。
播种时间
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当地的季节变 化,合理安排播种时间,确保作物能 够正常生长。

作物栽培与环境

作物栽培与环境

水分需求
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不同,合 理的水分管理是保证作物正常生 长的关键。
水分吸收
作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并通过叶片进行蒸腾作用,以调 节体温和进行光合作用。
水分平衡
保持土壤的水分平衡,避免过干 或过湿,是维持作物正常生长的 重要措施。
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光合作用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 源,光照充足可以提高作 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域拓展。
现代农业对作物栽培的要求
高产优质
追求高产量和优质农产 品,满足市场需求。
Hale Waihona Puke 抗逆性强资源高效利用
培育和选择抗旱、抗病、 抗虫等抗逆性强的作物 品种,提高作物适应能
力。
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资 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态友好
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农 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
对环境的污染。
现代农业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
光照强度
不同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适 应性不同,过强或过弱的 光照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 生长。
光周期
作物的光周期对其生长和 发育具有重要影响,不同 作物对日照长短的要求不 同。
空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氧气供应
空气中的氧气是植物呼吸作用的 必要条件,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利
于植物的正常生长。
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 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用犁耕、灌溉、施肥等手段,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03
现代农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农业开始兴起。人们采用机械化、化学肥料、
农药等手段,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生
态等方面的挑战。

作物栽培学概论ppt课件

作物栽培学概论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9
经济系数 =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可 以是生殖体(籽粒、荚果、果实),也可以是 营养体(根、茎、叶)。 决定经济系数的因素: ①与所利用的产品器官有关:以营养器官为产 品的作物较高,如薯类0.75~0.85,以生殖器 官的一部分作为产品的作物较低,如禾谷类、 豆类等,小麦0.3~0.4,水稻0.5,大豆只有0.3。 ②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以碳水化合物 为产品的较高,以含脂肪、蛋白质为产品的较 低。 ③同一作物和同一品种,经济系数还决定于栽 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一位。 从单产来看,粮、经作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高幅度较大。
完整版ppt课件
13
第二节 作物的概念、分类及产量 一、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概念 三、作物的分类 四、作物的产量 五、作物品质
完整版ppt课件
14
一、作物的起源
地球上约有40万种植物,被人类利 用的大约有2500~3000种,为人类栽 培的作物有2300余种,其中,粮食作 物900余种,经济作物1000种,饲料、 绿肥400余种。 栽培作物起源于野生植物。
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一环境一措施三者关系 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3
二、作物栽培学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之一, 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气象学、农业化 学、耕作学、土壤学、数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 这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最新成就全面系统地研究作物 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 关系和人工调节控制技术以期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 本的理论和措施的一门技术科学,是直接为农业生产 服务的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5
三、作物栽培的特点

人工环境学(第二版)讲义

人工环境学(第二版)讲义

表1-1 人工制冷最初的发展图1-1 一般对象空间人工环境系统示意图产热(M-W)身体皮肤服装外表面出汗环境表面汗液蒸发和呼吸散热(E)对流散热(C)辐射散热(R)图2-1 人体和环境的热交换[10]图2-2 头足温差与不满意度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12]图2-3 地板温度与不满意度之间关系的实验结果[12]图2-4 PMV与PPD的关系曲线[5]图2-5 ASHRAE舒适区[20]图3-1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利用其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自然环境中的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的生长发育需要,而且为自然界一切生物和人类提供食物和能量● 消费者:消费者分为三级(一级:草食性动物,以植物为直接食物;二级:肉食性动物,以草食性动物为食物;三级:以肉食性动物为食物),它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而以消费为生,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调节能力,尤其是对生产者的过度生长、繁殖起控制作用 ● 分解者:生态系统的“清洁工”,他们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给非生物环境,是营养物质在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循环载体● 非生物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物和自然因素,是自然界的生命之源生产者 如:绿色植物、藻类分解者 如:各种微生物、低等原生物消费者与 生产者尸体非生物环境 如:各种自然因素和无机物消费者 如:动物、人类消化 作用呼吸 作用死亡腐败、发酵枯死、凋谢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图3-3 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温度 (℃)相对湿度 (%)高适合度中适合度 低适合度6070809010025 303540原生质细胞壁细胞器等淀粉核酸蛋白质脂肪激素等提高体温细胞分裂原生质运动离子吸收硝酸还原等图3-4 呼吸作用的主要功能[3]海南岛广东沿海南岭江南丘陵大巴山秦岭华北平原长白山脉张广才岭大兴安岭图3-5 我国东部植被的水平分布图[5]寒带8844.43m*山地雨林季雨林带山地长绿阔叶林带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稀疏植被带高山冰雪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图3-6 珠穆朗玛峰植被的垂直带谱图[5](*2005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度为8844.43m)图3-7 温度对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影响[4]温度(℃)体温(m g /(m 2s ))图3-9 昆虫的体温变化曲线[1]时间温度(℃)-t图3-10 产热量、基础代谢、体温和环境温度之间的关系[10]环境温度低体温恒常体温高体温体温产热量基础代谢化学调节体温物理调节体温冻死 临界点临界点 热中死温度中性区图3-12 动物性状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11]发育环境 基因型 表现型 演出型周围环境图3-11 各等级实验动物的相互关系[13]图3-13 环境温度变化对小鼠体温的影响[11]暴露时间(min )410203040506020 22 24 26 2830 32 34 36 38 40 体温(℃)15℃Jcl:ICR无毛Jcl:ICR 脱毛Jcl:ICR无毛Jcl:ICR 脱毛40℃70(a )体温与心跳次数的关系 (b )体温与呼吸次数的关系图3-14 小鼠的体温与生理现象的关系[11]开放系统(普通环境)隔离系统(隔离环境)图3-15 实验动物饲养环境设施的分类[12]表3-1 不同种类农作物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5]名称下限临界点最适点上限临界点小麦 4 25 32玉米8~9 33 44水稻10 30 37亚麻 2 21~25 28~30向日葵5~10 28 37~44黄瓜15~18 31~37 44~50表3-2 温室内的人工环境条件环境因素环境条件温度①高温温室:18~36℃,栽培各种蔬菜、花卉,以及进行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的栽培试验,或栽培原产热带地区的植物②中温温室:12~25℃,栽培热带和亚热带相接地带及热带高原产的植物③低温温室:5~20℃,栽培亚热带和暖温带相接地带原产的植物④冷温温室:0~15℃,栽培或贮存暖温带及其原产本地区而作为盆景的植物相对湿度植物生长通常发生在相对湿度为20~80%,但根据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区别①水生植物:90%以上,栽培生长在水中的植物,如王莲、玻璃藻等②湿生植物:90%左右,栽培分布在沼泽地区和郁闭森林下层的植物,如兰科、天南星科、蕨类和藕、茭白、水芹等③中生植物:70~80%,栽培要求中度湿润的植物,如扶桑、橡皮树、君子兰、鹤望兰、芭蕉和茄类、豆类、叶菜类、葱蒜类等④旱生植物:60%以下,栽培原产地为沙漠地区、高山荒漠地区、岩石地区的植物,如仙人掌、龙舌兰科植物和南瓜、西瓜、葡萄、石榴等风速风速在0.5~0.7m/s之间有利于植物生长,风速大于1m/s时会使蒸腾过度,致使气孔的保护细胞关闭,减少CO2的吸收和阻碍植物生长;风速大于5m/s时将导致植物的物理损坏;空气流过叶面的速度在0.03~0.1m/s是有利于CO2的吸收;室内换气次数应低于90次/h空气成分O2浓度为20%左右;CO2浓度为300~800mL/m3有利于植物生长;C2H4浓度<184 mL/m3(230 mg/m3);HF浓度<1mL/m3;SO2浓度<<2mL/m3;NH3浓度<<40mL/m3;Cl2浓度<<0.1mL/m3等表3-3 经济动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表3-4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对实验动物分类[12]表3-5 主要实验动物的最适温度(℃)[12]表3-6 小鼠暴露在各种温湿度环境中60min后的生理反应[11]表3-7 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的环境指标(静态)[14]图4-1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繁殖的关系[1]0.50.60.70.80.91.0普通细菌普通酵母普通霉菌嗜盐菌嗜干霉菌耐渗透压酵母菌水分活度αw(0.90)(0.88)(0.80)(<0.75)(0.65)(0.61)图4-2 水分活度与食品生化反应速率的关系[1]010203040506070-55101520253035温度(℃)繁殖时间(h )图4-4 温度对微生物繁殖数量的影响[1]图4-5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反应速率图4-6 低温贮藏的温度带[8]10℃0℃ -3℃-18℃(冰点)冰温图4-7 冷藏链及其相关设备[13]图4-8 食品温度与品质保持期限[6] 1-鸡肉(包装良好);2-鸡肉(包装不良);3-牛肉;4-猪肉;5-鱼肉(少脂肪);6-鱼肉(多脂肪);7-豌豆;8-菠菜图4-9 食品冷藏链的“3T ”曲线图[4]温度(℃)品质保证时间(天)-30-25 -20-15-10-510 20 50100 2005001000 123456 7850 100 150 200时间(天)123456 7温度(℃)-40-35 -30-25 -20 -15 -10-50 0.00360.0074 0.008 0.011 0.016 0.018 0.036 品质耐性(1/天)图4-10 数字化冷链物流管理系统概念图[23]第五章工业生产与实验检测环境第一节恒温恒湿环境第三节环境模拟实验室No.2实验室No.1实验室空调机房试件空调机房No.3实验室图5-4 三室型热实验室原图:图6-1 典型设计周期下列车沿线的逐时车外空气温度图6-2 典型设计周期下列车沿线车外空气逐时湿球温度吸收过图7-1 照射到窗玻璃上的太阳辐射热图7-2 太阳辐射在墙体上形成的传热过程地面图7-3 浅埋地下建筑构造型式示意图图7-4参数Kp与H值的关系[4]图7-5 三种计算方法得到逐时冷负荷曲线图98 2模型A带保温层的多层壁模型B不带保温层的多层壁模型C骨架部分模型D地板781-装饰层;2-胶合板;3-保温层;4-铁皮;5-空气层;6-回形框架;7-木地板;8-塑料地毡图7-6 车体典型的模型图δhph δπ+/4qbpδm axρB图7-7热桥传热(a)无内部凝结 (b) 有内部凝结图7-8 判断围护结构内部凝结L , C inL , C ax =0x =1 A图 7-9 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物模型示意图室外O 2: 20.9% CO 2: 0.03%气调库内 O 2: 3% CO 2: 5% P O2,inPP CO2,inP 硅膜图7-10 硅膜透气模型示意图图7-11 密闭空间空气泄漏分析模型压力时间图7-12 空气泄漏情况下密闭空间压力变化曲线图7-13 高速列车在隧道中的交会压力波xx x+dx室室室室室室,pc dQ c,indQ c,outdQ p,indQ p,out图7-14 带空气渗透的围护结构导热示意图-5-4-3-2-1123450.00.51.01.52.02.53.03.54.04.55.0εχ=jc air /λp图7-15 不同渗透状况的相对热耗图7-16 透光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图7-17 现有外墙保温技术瓶颈图7-18 利用自然环境低品位能源降低围护结构传热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数人时间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数人时间(a) 夏天;(b) 冬天图8-1 大厅挂号收费处人数逐时变化图8-2 办公建筑人员占据因子[22](a) 周六;(b) 某工作日 图8-3 某超市7月中旬客流量分布-1.5-1-0.500.511.501020304050607080f (x )时间/h-1.5-1-0.500.511.501020304050607080g (x )时间/h(a) (b)-2.5-2-1.5-1-0.500.511.522.501020304050607080f (x )+g (x )时间/h(c)图8-4 外扰、内扰共同作用的周期性 (a) 外扰;(b) 内扰;(c) 内、外扰共同作用第九章图片整理图9-1 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原理图[3]图9-2 静态供水水电解原理图[3](a) (b) (c)图9-3 几种常见过滤器[14](a) 初效过滤器; (b) 中效过滤器; (c) 高效过滤器n1n2n3n m n m+1图9-4 串联过滤器的过滤效率η1η2 ηmp p p图9-5 静电除去颗粒物的过程[4]1-电晕电极;2-电晕区;3-离子;4-粒子;5-集尘极;6-电子;7-供电装置φ=100%Ah Att wφAd A(a) (b)图9-6 湿空气性质图[15](a)湿空气焓湿图[15];(b)已知干、湿球温度确定空气φ=100%Ah =常数Bt =常数d =常数F E CGDH(a) (b)图9-7 湿空气的典型热湿处理过程(a )空气处理过程; (b)空气处理设备图9-8 两种状态湿空气的混合φ=100%AB C d Ad Cd Bh Ah Ch BABC图9-9 热、湿负荷均为负值时典型的空气处理过程(先混合再处理)φ=100%OWN CL ′L图9-10 热、湿负荷均为负值时典型的空气处理过程(先处理再混合)图9-11热、湿负荷均为正值时典型的空气处理过程(先混合再处理)图9-12热、湿负荷均为正值时典型的空气处理过程(先处理再混合)第十章图片整理图10-1 典型混合通风示意图图10-2 混合通风原理示意图[2]图10-3 混合通风常见的送风口类型(a) 喷口风口;(b) 条缝风口;(c) 散流器(a) (b)(c) (d)图10-4 常见混合通风的气流组织形式(a) 上送上回;(b) 上送下回;(c) 下送下回;(d) 侧送上、下回(体育馆)图10-5 某混合通风房间示意图图10-6 房间的风速及温度分布图(a)风速分布图;(b)温度分布图(℃)(a)(b)(c)图10-7 某高级会议室送风情况(a)送风示意图;(b)风速分布图;(c)温度分布图(℃)散流器风机盘管图10-8 某射击馆横剖面图回风上区下区图10-9 热羽流置换通风原理图(a)(b)图10-10 置换通风常见散流器(a)嵌入地板式散流器;(b)贴壁式散流器图10-11 单向流置换通风原理示意图[10](a) (b)图10-12 单向流洁净室示意图[10](a) 垂直单向流;(b) 水平单向流图10-13 局部有害物排除系统示意图1-局部排风罩;2-风管;3-净化设备;4-风机图10-14 局部热湿排除系统示意图1-局部排风罩;2-风管;3-风机图10-15 密闭罩(a) (b)图10-16 柜式排风罩(a) 小型通风柜;(b) 大型通风柜图10-17 外部吸气罩图10-18 接受式排风罩图10-19 工业槽上的吹吸式排风罩图10-20 热源上部的接受罩[15](a)(b)图10-21 点汇吸气口(a)自由的吸气口;(b)受限的吸气口图10-22 四周无边圆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11]图10-23 四周有边圆形吸气口的速度分布图[11]图10-24 地板局部送风系统[13]图10-25 工作台局部送风系统[13]图10-26 顶部局部送风系统[13]图10-27 局部送风性能测试系统图10-28 局部送风的风速变化图10-29 局部送风的湍流强度图10-30 局部送风对模型各部位散热量的影响图10-31 不同送风参数对新风吸入效率p 的影响冷却塔高温区域局部对流热摄取高温区域局部对流热摄取地埋管(a) (b)图10-32 利用自然界低品位能源进行局部对流热摄取(a )冷却塔;(b )地埋管图10-33 活塞式空压机的结构简图1-活塞 2-气缸 3-排气阀 4-排气管5-过滤器 6-吸气管 7-吸气阀图10-34 各种真空泵的工作压力范围[7]图10-35 载人航天器的总压与氧分压控制逻辑框图[24]图10-36 离心式风机的主要结构1-进口(集流器);2-叶轮;3-机壳图10-37 轴流式风机的主要结构1-集流器;2-进风消声器;3-一级叶轮;4-二级消声器;5-扩散消声器;6-风筒接头(a) (b)图10-38 风机特性曲线(a)离心式风机特性曲线;(b)轴流式风机特性曲线单层百叶风口双层百叶风口图10-39 百叶风口(a)(b)图10-40 散流器(a)圆形散流器;(b)方形散流器(a)(b)图10-41 喷口(a)球口球形喷口;(b)筒形喷口图10-42 旋流风口图10-43 条缝风口图10-44 格栅风口(a ) (b )图10-46 风洞系统[30](a )风洞系统实物图;(b )风洞系统示意图(a )(b ) 图10-45 专用风口(a )防雨百叶风口;(b )置换送风风口图10-47 风洞洞体结构示意图[30]图10-48 风扇系统的结构示意图[30]1-电机;2-联轴器;3-电机安装基座;4-动力系统连接支架;5-风扇轴;6-端盖图10-49 风扇的实物图[30]图10-50 蜂窝器的实物图[30]图10-51 收缩段的实物图[30]图10-52 羽毛球馆的内部构造图[32]图10-53 羽毛球馆的风口布置[3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呼吸释放的CO2量及作物光合作用所消耗的CO2
量,同时还与风速、乱流交换等有关。
作物栽培环境
四、农业技术措施的小气候效应
(一) 耕作措施 具体的耕作措施有耕翻、镇压和垄作等措施,以此
改善土壤耕作层的结构和水、肥、气、热,同时注意合 理的作物布局和品种搭配,适当的间作套种来改善农田 小气候。 (二) 栽培措施
QC――作物体通过茎叶传导的热量。 (四) 活动层中的乱流交换
农田中乱流交换强弱,对于农田作物层中温度、湿 度及二氧化碳的分布与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作物层中乱流涡旋体的大小与程度,不仅取决于植 株层中风的分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植物的群体 结构。
作物栽培环境
三、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一) 农田中光的分布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四) 湿度
1、主要变化特点 (1)空气湿度变化 (2)土壤湿度变化 2、湿度调控 (1)空气湿度调控 ① 通风排湿 ② 减少地面水蒸发 ③ 合理使用农药和叶面肥 ④ 排除薄膜表面流水 ⑤ 减少薄膜表面的聚水量 主要措施有: ⅰ 选用无滴膜。 ⅱ 保持薄膜表面排水流畅。 (2)土壤湿度调控 ① 高畦或高垄栽培 ② 适量浇水
(二) 小气候的特点
田 1.范围小
间 2.差别大
栽 3.稳定
培 环
小气候可分为许多类型,如农田小气候、谷地小气 候、坡地小气候、水域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保护地 小气候等。
境 (三) 农田小气候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所形成的小气候或 者说是以农田为研究对象的小气候,也称作物小气候或 农业小气候。
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就比较复杂,其方程式为 RT=P+B+LEC+PT+LA+QT+QC
式中 P――活动面与大气的湍流交换; B――活动面与土壤的热量交换; LEC――农田总蒸发耗热; PT――活动面向土面的乱流交换; LA――同化二氧化碳所消耗的热量(A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
同化二氧化碳的数量,L为同化单位质量二氧化碳所消耗的热量); QT――作物增温所吸收的热量;
度低等特点;
设 施 栽 培
土壤盐分浓度高,甚至产生次生盐渍化现象; 连作障碍严重; 研究的问题: (一) 掌握作物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各个 环境因子的要求。
环 (二) 应研究各种农业设施的建筑结构、设备以及环境

工程技术所创造的环境状况特点,阐明形成各种环境特 征的机理。
(三) 通过环境调控与栽培管理技术措施,使作物与设 施的小气候环境达到最和谐、最完美的统一。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六) 土壤条件及其调控
1、土壤酸化 (1)产生的原因 (2)防治措施 ① 要合理施肥 ② 施肥后要连续浇水 ③ 加强土壤管理 ④ 对已发生酸化的土壤应采取淹水洗酸法或撒施生石灰
中和的方法提高土壤的Ph,并且不得再施用生理酸性 肥料。 2、土壤盐渍化 (1)发生的原因 (2)防治措施 ① 定期检查土壤中的可溶性盐浓度 ② 要适量追肥 ③ 淹水洗盐 ④ 换土
符合比尔-朗伯特(Beer-Lambert)指数定律,即 I=I0e-KF 式中:I0——到达株顶的照度; I——株顶向下至某一高处的照度; I/I0——相对照强度; E——自然对数的底; F——株顶向下至某一高度的累计叶面积指数; K——叶层的消光系数。 (二) 农田中温度的分布
农田中温度的铅直分布主要决定于农田中的辐射、乱流交 换和蒸散。
以潜热的形式失热; ④通过保护地内通风换气将显热(由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和
潜热(由水的相变引起的热量传递)排出;
⑤通过土壤传导放热等。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3)设施保温比 保温比是指设施内的土地面积(D)与覆盖及围护表面积(S)之比。 (4)地—气热交换 2、设施内温度的一般变化规律 (1)气温 ① 日变化规律 ② 季节变化规律 (2)地温 ① 日变化规律 ② 季节性变化规律 ③ 地温与气温的关系 3、温度分布 4、温度调控 (1)增温措施 ① 增加透光量 ② 人工加温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三)温度
1、设施内的热状况 (1)热量来源 设施内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和加温。 ① 太阳辐射 ⅰ 天气 ⅱ 设施类型 ⅲ 透明覆盖物种类 ⅳ 设施方位 (2)热量支出 设施内的热量支出途径主要有: ①通过地面、覆盖物、作物表面的有效辐射失热; ②通过覆盖物的惯流放热; ③通过设施内的土壤表面水蒸发、作物蒸腾、覆盖物表面蒸发,
太阳辐射到达作物层以后,一部分被叶面吸收,一部分被 叶面反射,还有一部分透过茎叶深入下层,而吸收、反 射、透射三种作用在整个作物层中是多次反复进行的。
不同作物或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单个叶片对太阳辐射的 反射、吸收和透射能力是不同的。
作物栽培环境
二、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三) 活动面的热量平衡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2)保温 ① 增强设施自身的保温能力 ② 用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覆盖保温 ③ 减少缝隙散热 ④ 多层覆盖 ⑤ 保持较高地温 ⅰ 覆盖地膜 ⅱ 合理浇水 ⅲ 挖防寒沟 ⑥ 在设施的四周夹设风障 (3)降温 ① 通风散热 ⅰ 要严格掌握好通风口的开放顺序 ⅱ 要根据设施内的温度变化来调节通风口的大小 ② 遮荫
作物栽培环境
二、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 Nhomakorabea(一)活动面和活动层
1.活动面 活动面:热量和水分等交换最显著的物体表面。 地面、水面、冰面及地面上一切作物表面都是活动面 下垫面特性和构造不同,则活动面的位置不同。 2.活动层 在作物层中,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不
仅发生在活动面上,而且发生在具有一定厚度的作物层 中,这一层称为活动层。 (二)活动面中的辐射差额
作物的行间、行向、种植密度与方式、农田灌溉、 覆盖及化学药剂等措施也可以改善农田小气候。
作物栽培环境
一、设施栽培的环境特征及研究内容
设施栽培的环境特征:
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外界不良气候的影响,可防止大
第 二 节
气污染,尤其是空气中煤粉尘及金属飘尘对蔬菜的污染, 减少害虫的发生。
设施环境具有光照弱、分布不均,温度高、昼夜温 差大,高湿、病害易发生,有害气体浓度高、CO2浓
2、覆盖物的状态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二) 光照调控 1、增加光照 (1)合理的设施结构和布局 (2)保持透明覆盖物良好的透光性 ① 覆盖透光率比较高的新薄膜 ② 保持覆盖和物表面清洁 ③ 及时消除薄膜内面上的水膜 ④ 保持膜面平紧 (3)利用反射光 (4)减少保湿覆盖物遮荫 (5)农业措施 2、补充光照 连阴天以及冬季温室采光时间不足时,应进行人工补光。 3、遮荫 主要材料有遮阳网、荫障、苇帘、草苫等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五)气体条件及其调控
1、有益气体 (1)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 (2)二氧化碳调控 2、有害气体 (1)主要有害气体及其危害 设施内的有害气体主要来自施肥(氨气和二氧化氮)、燃
料(二氧化硫、乙烯等)以及塑料制品(磷酸二甲酸二 异丁酯、正丁酯等)等, (2)预防措施 ① 合理施肥 ② 覆盖地膜 ③ 正确选用与保管塑料薄膜与塑料制品 ④ 正确选择燃料、防止烟害 ⑤ 勤通风
作物栽培环境
人 工环境
第一节 田间栽培环境 第二节 设施栽培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
一、农田小气候的概念
(一) 小气候的概念
小气候是指因下垫面性质不同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

同的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
一 节
小气候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的数值和个别天气 现象的差异上,它不会改变大规律的天气状况。 形成小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下垫面的构造和性质。
作物生长初期 作物生长盛期 作物生长后期
作物栽培环境
三、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三) 农田中湿度的分布 农田中的湿度变化,除决定于温度和农田蒸散外,还决定
于乱流交换强度。 作物生长初期 作物生长盛期 作物生长后期 (四) 农田中风的分布 在作物的整个生育期中,农田株间风速的分布,主要随作
物生长密度和高度而变化,此外还同栽培措施有关系。 (五) 农田中CO2的分布 农田中CO2的含量和变化主要决定于大气中CO2的含量、
作物栽培环境
二、设施栽培的环境因子
(一) 光 照
1、设施内的光照状况 (1)光照强度 ① 设施的透光率 I 覆盖材料的透光特性 ⅱ 设施结构对透光率的影响 a 屋面角度 b设施类型 c设施方位 ②气候条件对设施内光照强度的影响 (2)光照分布 ① 温室 ② 塑料大棚 ③ 遮荫 (3)光质 光质主要受覆盖物的种类、状态等的影响。 1、覆盖物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