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政治学_为何混合式方法论路径更适合中国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
中国国家治理及其模式:一个整体性视角作者:周雪光时间:2014-12-03 浏览次数:0 次“国家治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含义。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有庞大精细的官僚运作机制,也伴随着周期性的组织失败和运行困境。
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全能国家结构,既有卡理斯玛常规化的内核,亦有运动式治理的持续冲动。
今天,中国政治结构一方面不断注入现代价值理念,尤其是技术化的治理愈益凸显;另一方面,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之间的矛盾、紧张不断衍生出国家治理的复杂生态。
理解国家治理及其限度,需要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
本文将中央与地方关系、国家与民众关系这两条主线放在一起加以考虑,从一个整体性视角来审视国家治理的不同模式及其背后的机制作用。
一、国家治理:一个整体性视角近年来,“治理”这个概念在学术界、公共政策界乃至实务部门的讨论中频繁出现,但其含义纷杂不一。
本文使用“国家治理”这一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应对其疆域内民众间或不同领域中各种事务、挑战和危机时稳定重复的举措和过程。
古今中外特别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兴起以来,任何国家的生存都面临着对外保护疆土完整、对内维系民众群体间相安共生的基本使命。
但不同国家在制度安排、日常过程运行和处理危机灾难的应对举措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国家治理面临辽阔国土,多元民族、区域和文化,以及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突出特点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治理机制和稳定持续的制度安排。
国家治理的种种做法、过程可能是有意而为、理性设计的,更多情形下是随制度惯性、制度空间应势演变所致。
但它们的产生和运作不是任意的、互无关联的,而是建立在一个国家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制度设施之上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认识国家治理的诸种具体机制行为。
中国国家治理有两条主线:一是中央与地方关系;二是国家与民众关系。
前者集中于国家组织制度的安排,特别是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在资源分配、人事管理和各类事务处理上的权限和相互关系,以及相伴的考核、督察等关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优势
2021年1月中州学刊Jan.,2021第1期(总第289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1ʌ当代政治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优势∗闻㊀丽㊀㊀㊀刘㊀晖摘㊀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作为一种独特的政党制度类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关联性㊂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契合性以及治理的比较优势体现在治理的目标优势㊁治理的结构优势㊁治理的民主优势㊁治理的绩效优势等诸多方面㊂这些治理优势显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对西方政党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超越,并在全球治理中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㊂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治理;比较优势中图分类号:D630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21)01-0007-06㊀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在制度体系内,其政治定位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㊂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作为一种独特的政党制度类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关联,这种制度契合性和治理的比较优势体现在目标㊁结构㊁民主㊁绩效等方面,彰显了中国政治文明和治理方案在全球治理中的有效性㊂一㊁治理的目标优势治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詹姆斯㊃N.罗西瑙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管理互动过程㊂①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协调不同利益和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进程㊂政府的目的是利用权力指导㊁控制和组织公民在不同机构关系中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公共利益㊂②从这些概念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治理需要目标支持,而目标指向是在公众与个人㊁政府和市民之间的持续交流中调整利益关系,寻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㊂当前,在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中,治理一词已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词和关键词㊂中国共产党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带领全国人民制定国家近期发展目标,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特征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特殊型的政党,诞生于风雨飘摇的国家危局之中,具备理想型和使命担当型政党组织的特性,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㊁国家繁荣昌盛㊁人民生活幸福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政治主导者㊂在推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科学规范政党关系,保持政党关系和谐,凝聚中华民族的整体力量,助力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㊂这是西方国家政党制度所无法企及的㊂在西方政体下,选举是竞争型政党政治的核心,政党为了赢取政权必然重视选举,并将其看作第一要务㊂选举政治和票决民主在走向成熟和稳定状态的同时,还面临新的局势㊁新的问题和矛盾甚至严峻的挑战㊂比如,在选举过程中,政客提出的很多政策主张大多是为了迎合公众的短期需求和局部利益,收稿日期:2020-07-03∗基金项目: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 (2020MYB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 (2020MYB017)㊂作者简介:闻丽,女,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员,教研部副教授(上海㊀200042)㊂刘晖,男,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教研部主任㊁副教授(上海㊀200042)㊂7甚至存在哗众取宠的倾向,选择立竿见影的政策效果㊂而投票的选民更关心或更愿意选择和自己当前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大部分民众对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不太感兴趣㊂为了追求短期见效的利益,候选人的政治观点和选民的政治倾向已不再是选民投票的唯一基础㊂可能代表绝大多数人长期利益的科学议程往往不能为所有人所接受㊂然而,候选人和选民的外表㊁行为甚至相似性已成为赢得选民支持的重要因素㊂选民和政治人物目光短浅的结果是政治短视和治理短视,这是票决民主的缺陷,也是 短视政治 的弊端㊂③政党政客在选举中做出的许诺多为权宜之计,其目的是讨好选民,借以笼络人心㊂因此,他们不可能作出具有前瞻性的决策㊂由政党竞争产生的政客与选民的双重短视性,必然会对国家或地区的长远发展构成极大危害㊂因此,西方国家政党所提出的选举纲领和许诺是从属于选举的治标策略㊂相较之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种使命型㊁目标驱动型㊁任务型政党制度㊂④它强调为完成某些历史任务而把各个政党团结起来合作共事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追求理想㊁肩负使命㊁坚决执行政治任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㊂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设定的国家治理目标与政党承担的使命任务不可分割㊂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更好地为国家治理目标服务,在这样的政治逻辑中得以形成一个使命型和目标驱动型政党制度㊂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和领导党,指引整个国家的前进方向;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团结合作,共同担负起历史使命㊂执政党与参政党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同向发力,在共同目标和共同思想基础上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㊂这种政党制度模式排除了政党竞争性选举诱发的周期性动荡,形成平稳运行的政治定力,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良好的氛围中,有序有效分阶段地推进国家政策和国家治理目标的实现㊂在国家治理中,执政党与参政党通过一种新的民主形式 商量民主 来避免政党间的无谓内耗,遇事多商量㊁好商量㊁会商量,通过协商对待差异㊁处理分歧㊁凝聚共识㊂执政党充分听取参政党的意见建议并共同制定出务实而长远的国家发展规划和战略,实现了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同心协力,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有效融合了国家治理的各方力量,聚合了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持久合力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强调维护政党稳定,但把维持政党稳定的目的指向国家更好的发展㊂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连续制定了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十四个五年规划,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㊂各民主党派也在政党制度框架内,与中国共产党倾力合作,聚焦 两个一百年 的宏伟蓝图,和全国人民一起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㊁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㊂二、治理的结构优势就西方政党制度中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而言,各政党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领导人之间也没有政治隶属关系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㊂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处于被领导的参政党地位,双方在国家政权多层级中合作共事,具有主次之分㊂其优势是制度结构的平衡和稳定㊁制度结构的合法性和制度结构的高效性㊂在这种复合制度结构中,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所有政党和各阶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都得到充分体现㊂这种通过功能性组织所形成的多党合作㊁政治协商不仅畅通了民意表达渠道,并且有效吸纳融合社会多元化带来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的愿望,更好地统合多方力量㊁协调各方利益和保持国家与民众的持续互动,将治理过程推向良政与善治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运行的结构关系中体现的独特政治逻辑和治理优势,可以从政党与政权㊁政党与政党㊁政党与社会的多重关系中来考察㊂其一,政党与政权关系方面㊂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㊂在中国,主要体现在政党与人大㊁政府㊁政协和其他政治机构及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㊂其具体运作机制体现在:第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分别作为执政党和参政党,直接参加或参与国家政权机构,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管理和决策以及政策和法令的制定与实施;第二,中国共产党在作出国家治理的重要决策时,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第三,执政党与参政党奉行互相监督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参政党对执政党㊁国家机构及各级官员的民主监督;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政党制度结构中的关系是领导8中州学刊2021年第1期与被领导㊁团结与合作以及追求共同目标的党际关系㊂民主党派作为政党组织参与国家政权和国家治理,其作用的发挥表现为积极有效性和多层次展开,如:通过在各级政府的治理过程中发挥参政议政作用;通过与执政党的政治协商发挥协商治理的作用;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平台参与人民民主;通过人大议案㊁政协提案㊁社情民意等方式参与国家治理㊁区域治理和社会治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㊂执政党和参政党在国家政权内和推动国家治理方面进行沟通㊁平等协商与讨论,聚集各方意见和智慧,促进相互理解和认同,最后达成政治共识,依照法定程序和依法治国的步骤形成决策并付诸实施㊂由此,执政党意志和人民意志得到了有机统一,特点和优势是鲜明的㊂其二,政党与政党关系方面㊂关于政党间的关系,外国学者一般将其分为一党专政㊁两党竞争或多党竞争㊂当然,在多党联盟中也存在着合作关系㊂根据政党间的关系,萨托利将政党制度分为竞争性政党制和非竞争性政党制两类㊂但是,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并不符合萨托利所谓的非竞争性政党制度的特征㊂中国的政党关系呈现出自身鲜明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 平等但不对等 ⑤㊂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在中国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中的政治地位是不对等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㊂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也是领导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㊂二是 参政但不分权 ㊂各民主党派通过各种制度㊁途径和方式参与国家政权,但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权力分割㊂三是 监督但不制衡 ㊂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依法行使对执政党的民主监督职能,但民主监督不是权力制衡,只是对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质询㊁发表意见和建议㊂四是 合作但不同一 ㊂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但并非完全同一, 清一色 不是新型政党制度追求的价值,求同存异,实现一致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恰恰更有利于国家实现良政与善治㊂因此,新型政党制度的政党关系具有与其他政党制度不同的优势和功能特征㊂这种政党关系在中国得到长期稳定发展,并写入宪法,这也意味着,这项政治制度成为人民合法愿望的一部分,具有稳定性㊁均衡性和合法性的制度特征㊂从政党间关系的角度来看,新型政党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合作型或协商型的政党制度,这种制度完全不同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竞争性的,而且是合作性的㊂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人的有限理性,人们往往无法处理好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型政党制度不是西方政党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开展竞争的基本框架,而是在广泛的政治生活中为人们提供合作的基本框架㊂所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协商关系开创和丰富了世界党际关系模式,有利于世界政党制度的多样化㊂其三,政党与社会关系方面㊂政党组织的一个显著功能就是社会整合,整合各种社会利益,协调各种社会关系㊂对立竞争的西方政党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协调整个社会的利益,不断扩大其社会基础㊂而在当今时代,这样的理想状态却很难达成和实现㊂阶层或阶级之间长期存在的社会分化导致了新的政治力量和政党组织的出现,极易致使当前的政党制度格局出现政治不平衡㊂随着社会利益多样化的发展,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变得更加有秩序和有组织,出现了许多与政党有关但不同的利益集团㊂这些利益集团经常绕过现有政党或政党体系,通过其他政治途径直接诉求他们的集体利益,对议会㊁公众代表甚至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接纳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捍卫自身的相应利益㊂这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政党在社会整合中的关键作用㊂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为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正常的㊁合法的体制渠道,有助于在 公众投入 和 政治产出 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并增强公民的自主意识和政治认同㊂与此同时,它还为所有社会阶层或群体提供了自由㊁平等和竞争性的活动空间,使每个阶层或群体都有机会实现和充分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潜力,合理和最佳地分配社会资源㊂三、治理的民主优势政党政治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国家政权如何行使及国家民主怎样实现的问题,也即国家权力 由谁行使 以及 如何行使 的问题㊂对于政党政治这一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给出了富有说服力的回应㊂毫无疑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从不同维度回应了国家政权行使和国家治理的民主命题㊂⑥9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优势在西方政党体制中,政党轮流执政被视为现代民主的精髓,两党轮流执政更是被看作一种非常巧妙的制度安排㊂从民主的角度来看,西方的政党制度的确是实现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聚集民意和整合社会的桥梁与纽带,这是竞争型政党制度的价值意蕴使然㊂然而,当前西方政党的做法也反映了另一种情况,即西方政体中的许多政党在金钱政治㊁精英政治的影响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民主精髓和色彩,大多数普通民众被排斥在政局之外,权力为少数人所操纵,导致少数人统治加剧,政党政客化,与选民分离,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代表利益群体的政党功能㊂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是拥有同阶层利益的追随者,亦会对政党失去信任,对政治失去热情,政党组织日益松散,人数下降,投票率自然也随之下降㊂这是西方政党政治面临的现实挑战,这些新的社会状况和新的问题使他们陷入了价值和运作的双重困境㊂例如,对选票的神圣化导致对国家决策的短视,一味地强调人权反而导致了对公民权利的滥用㊂竞争型民主和对人权的异化扩大了个人㊁群体的短期利益,损害了国家的公共利益和长期利益㊂众所周知,西方民主竞争型政党制度发展至今,已遭遇到严峻的民主困境㊂比如,美国总统大选投票率长期下滑,到20世纪80㊁90年代降到了50%㊂⑦进入21世纪,低投票率的颓势未见明显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㊂究其缘由,在于美国的政党体制和选举法对民众投票率造成的压制,两党依靠的社会力量和争取的利益群体早已将普通民众排斥在外,金权政治和政党以权谋私则是其中最普遍㊁最基本的因素㊂从本质上看,美国的选举制度早已偏离民主精髓,致使选民对政党竞选的冷漠态度日趋增长㊂与西方政党制度陷入民主困境不同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过程中,追求人民民主,不断创新和发展民主形式和民主实践㊂其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保障人民民主方面的优势体现在追求社会主义民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诠释了政治制度的利益代表功能㊂在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框架中,民主党派依据自身依靠的群体㊁党派特色和专业强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问题并表达不同的观点,这样不仅充分发扬了民主,反映了民意,而且促使各项决策更加科学㊂在目前中国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为了顺利推行国家治理政策,执政党必须着眼于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共利益,即寻求利益诉求的 最大公约数 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一项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其核心在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在复杂多变中找到 最大公约数 ㊂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承认差异㊁正视差别,主张通过有效的合作与充分的协商去对待处理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多元化的利益诉求㊂它不仅保护大部分人的利益,而且考虑到少数人的合理要求,进而构筑代表和维护不同方面广泛利益的最大同心圆㊂其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保障人民民主方面的优势还体现在追求民主形式的多样化,更好地保障实质民主的实现㊂民主形式的多样化表现为国家范畴内的政治民主㊁社会民主㊁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等民主形式广泛交融发展,它们既相得益彰又相辅相成㊂新型政党制度服务于国家治理价值与目标,在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追求民主内涵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和完善民主形式,使政治民主㊁社会民主㊁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在制度范围内融会贯通㊂首先,在新型政党制度的框架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实现民主政治诉求,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践行多党合作要义,为国家的政治民主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㊂同时,社会各利益群体已经通过各自所联系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间接进入国家的治理渠道,参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参与国家政权机关和社会管理各方面㊁各层级的工作,从而充分实现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最广泛和最大限度的结合㊂其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创造了新的民主形式 协商民主㊂协商民主是在中国的土壤内产生的,是中国特有的民主形式,开创了新的民主内涵实现路径㊂协商民主的实质在于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对话,形成广泛共识,寻找共同的最佳利益㊂这种形式的民主是对选举民主不足的补偿,在选举民主制度所倡导的决策中,多数人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仅仅是保护了少数人的利益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创设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共存机制,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相结合,实现了制度功能上的有机融合,使合理有效的协商成为选举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从而在领导人选㊁立法和政策制定等方面更加充分地反映社会各方面成员的真实意愿,让人民群众充分履行国家主人的权利和义务,构建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㊂01中州学刊2021年第1期四㊁治理的绩效优势判断一个政党制度优劣的关键在于看其治理绩效的好坏㊂与西方政党制度相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㊂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㊂ ⑧在今天的西方政权中,许多国家存在多种不同的政治力量和不同的政党,在政治斗争和政党竞争中带来不同程度的各种形式的纷争和内斗,政党之间经常出现相互攻讦和彼此否决现象㊂这种政党间的内耗现象在美国表现得尤甚㊂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 以卑鄙对卑鄙 的政党极化镜像时有出现,两党制也由此演变成了 否决制 ㊂这种相互掣肘现象在很多时候造成国会分裂,府院对立,以至于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推动迟缓,国家治理能力低下,最终损害普通民众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㊂与西方政党制度通过竞争性选举和选票来获得其合法性和有效性不同的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通过制度绩效来证明的㊂一个廉洁㊁勤政㊁务实㊁高效的政府是人民的期盼㊁国家的大幸㊂事实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协商制度的体制运作是对国家行政运作的有力补充,促进了国家治理目标的高效完成㊂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携手巩固了新政权,为推动国家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为随后的社会主义革命㊁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出了应有支持㊂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一直秉承合作初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力治国,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贡献了智慧和真知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走过的历程,充满着曲折和坎坷㊂在各种风险和困难面前,中国这艘巨轮能够破浪前进,新型政党制度表现出斐然的制度效能㊂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占有制度高地的,不断释放高效的制度效能㊂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聚集新的制度能量,以包容的方式建设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社会,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永久动力㊂总之,新中国70余年的发展创新和实践运行表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不断彰显,治理绩效日益提高,已成为中国实现从站起来㊁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一个重要 政治制度密码 ㊂据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一 政治制度密码 和治理绩效来源于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进程中发挥着其特有的政治功能和治理效能㊂新型政党制度不仅符合中国国家治理需要,同时也可以为破解竞争性政党政治顽疾,践行 政党的责任 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㊂诚如一些国家智囊团的专家所言,中国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并证明了其政党制度的合法性和优越性㊂⑨五㊁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显现出独特的比较优势,这种治理优势不仅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球治理具有一定意义,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道路的范式㊁中国制度的智慧㊁中国文化的力量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创造和话语创新,也是 四个自信 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对于建构国际话语权至关重要㊂其一,治理优势显现新型政党制度模式的优越性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国国情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国家治理中展现了强大的制度优势,为世界各国探索建立政党制度提供了全新的选择㊂长期以来,西方政党制度类型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直存有偏见,或归于一党独裁制㊁一党独大制,或归于非竞争型政党制,或者完全排斥在外,归类时概不论及㊂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政党制度时,也往往牵强附会,生搬硬套,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和政治结论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概念的提出,显现了中国制度自信的力量,也为昭示中国的制度逻辑㊁制度结构㊁制度绩效和制度优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世界舞台,宣告西方制度偏见的破产㊂这种新型的政党制度模式独树一帜,完全不同于西方政党类型学中任何一种类别㊂其释放的制度效能和治理优势已经有目共睹,在推动中国的治理现代化和政治发展方面意义非凡,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㊂其二,治理优势展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优越性㊂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共通的一些目标指向㊁政治逻辑㊁制度结构㊁价值追求㊁运行机制等特征㊂实际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展示的目标㊁结构㊁民主㊁绩效方面的治理优势在其他政治制度中都有体现㊂比如,党的领导㊁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11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治理优势。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
中国自古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
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①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于困境,迷失了方向。
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
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
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
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
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
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
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
比如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
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5 000年文明史。
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前后是连续、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政治人格建构路径探析
… … ~
墨
l{ N i Vi ) 孙 j
构我 国未 来政 治人 格 演进 趋 向 ,为我 国政 治发 展
地参 与 到 中 国 自己特 色 的政治 发展 模式 中来 。文
提供借鉴性思考 。 本文建构主义方法的运用 , 主要 是 以概念 涵义 演变 的历 史线 索 为依 据 ,探 索 了 中
是 在新 制 度 主义 政治 学 和 国际关 系理 论 方 面 。因
决定或者影响行为主体政治选择与行为趋向的内 在驱力 。 当前我 国公 民政 治 参与 渠道 和途 径越 来
越多 , 民政 治参 与 的人 数也 逐 年递 增 , 而 与之 公 然
相适 配 的公 民政 治人 格还 没 有完 全形 成 。我 国学
的官本 位 思想 才可 能 转化 为 民本 位思 想 ,深 入 骨
发展 要 更加 注 重 以人 为 本 和 社会 公 平 正 义 。本 文 在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指 导 思 想 的 基 础 上 , 鉴 中 国优 秀传 统 文 化 及 借 西 方优 秀 文化 成 果 , 索 和 分 析 了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公 民 探
snly oat i)一般 是指 行 为 主体 政 治性 格 特 征 的 总 和 及 其惯 常行 为模 式 。政 治人 格 内涵 着 行 为主 体特 定 的政 治道 德 、 价值 观 念 、 准则 等诸 多 要 素 。在认 识上 ,人格 观念 是认 识 主体 对 于模式 化 的人格 类
型 的理解 和把 握 , 现 为某 种形 式 的文 化现 象 , 表 并 且带 有 明显 的群 体 或集 团 的共 性特 征 。 而 , 然 在现
2022年最新国开电大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一答案
政治学原理形考任务一题目顺序为随机,请根据题目开头关键词查找(或按快捷键Ct r l+F 输入题目中的关键词,不要输入整个题目)题目:“ 程序性的“ 正义指的是真实的(或内容的)正义,即它关注结果本身(要求结果相同或相等),通常在“ 定罪量刑"的思想中得到体现。
答案:错题目:“ 传统学术”起始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时期的学者通常采用历史的和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讨论一些重大的道德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其研究核心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制度研究和理论研究。
答案:对题目:"讲政治”,就是要从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 正义”的社会究竟如何构成、“ 正义”的社会究竞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
答案:错题目“:实质性的“正义指的是产生结果的方式和支配人们行为及相互作用的规则的公正性。
答案:错题目:1 8 80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被视为现代政治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
答案:错题目:1 9 世纪末,权力研究方法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答案:错题目:1 9 世纪以前,民主一直被看成“ 暴民政治”。
答案:对—60 年代,系统分析和功能主义成为政治研究的主要方法,宏观的系统分题目:20 世纪so析模式成为解释政治的时尚理论。
答案:对题目:20 世纪初,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传统型权威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答案:对题目:20 世纪以后,改良社会主义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目标不是推翻资本主义,而是使资本主义和平过度到社会主义。
答案:错题目:按照柏拉图的观点集体生活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正义”。
答案:错题目:按照联合程度的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
答案:对题目: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个政权组织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民主共和政体的一个伟大尝试。
答案:对题目:保守主义大体出现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期。
它的产生背景是对以英国革命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中国政治文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
中国政治文化的理性化与世俗化——闫曼悦之“文化政治理论与实践”研讨发言一、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一)假设文化与政治的正相关关系究竟文化与政治是什么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看法。
制度决定论者虽然他们在其著作中或多或少的提及文化的因素,但他们始终认为政治制度对文化起决定性作用。
他们认为文化是内生性的,制度是外生性的。
制度总在影响着态度和信念,文化是制度运转的结果,反之则不然(skocpol,1982,jackman and miller,1986)。
然而通过历史,这种观点过于简单。
比如瑞士的联邦结构权力极度分散,它由七人联邦委员会组成,这是因为瑞士的民族多样化导致这些制度的产生。
有时候是制度塑造文化,有的时候则是文化塑造制度。
本文是研究文化政治理论,因此也着重梳理文化决定政治的观点。
制度决定论的观点在此不多赘述。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中,强调与政治有关的情感、认知、评价等心理因素对民主制度的影响,区分了直接制约民主制度的政治态度以及与民主制度没有直接关系的非政治态度。
他们认为,支撑现代民主制度的公民文化就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它既不是传统文化,也不是现代文化,它既具有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现代文化的特征,”而且现代公民文化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文化,而是一种平衡各种社会角色和成员生活的一种综合文化。
在这本书中,阿尔蒙德提出假设,他把政治文化看成是自变量。
而将民主的稳定看做变量。
即先有民主的政治文化,才有民主的政治结构。
派伊用文化分析视角解释了中国近代以来民主化历程的悖论与困境。
中国文化的特点使中国人很难建立一套复杂的法律和制度。
因为中国大部分的传统政治文化都是建立在儒家的信仰体系之上的,并一直延续到近代,继续束缚和制约着中国马列主义领导人,让他们无法如愿尽快的扭转这一体系。
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认为,随着冷战的结束,未来的国际冲突不是超级大国的冲突,而是文明和文化的冲突。
初探“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
(一)时间涵盖有长短。“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相 比,更具有历史的纵深性和包容性。这条道路的开创,具有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纵向来看,“中国道路”
2020/9 工作指导 总第347期 第 189 页
办公论坛
Office Foru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不断探索之路,不断学习之路,不断创新之路,是没有完 结,没有尽头之路。“中国道路”包含过去的经验总结、对现 在和当下情况问题的解决,更指引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中 国道路”是对历史的动态性和纵向性发展态势的描述,有着十 分突出的客观性特点,这种道路式的话语具有客观的已然性。 但是,“中国方案”是已解决问题后,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方 案,在时间上有固定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意识地把我们 的经验进行梳理总结,上升到“方案”层面,就能向世界贡献 带有中国智慧的解决问题方案。
一、“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涵义
“中国道路”从广义上讲,是近代100多年来,中国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 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 展中大国,如何实现民族解放、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道路”从狭义上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当代中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结合,走出的一条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实行双调控,坚持按劳分配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发展道路。
(二)二者都具有实践基础。一切事物都处在实践的、历 史的、辩证的生成过程之中,并在实践、历史、现实展开的运 动发展过程中生成自身。这正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质所在和本质特征。“中国道路”和“中国 方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 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是实践经验的升华;都是在理论与实践 的不断发展、完善与调试、纠错的过程中产生的,既不会止步 于哪一阶段的探索,更不会模式化。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 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 模式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不断演进的,如果一个模式已经定型, 不再与时俱进,也许意味着这种模式已经僵化。“中国道路” 和“中国方案”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原则作为指导的,传承了与 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会模式化、固化、教条化。
02031政治学原理22208-2023春期末综合练习题
政治学原理2023春期末综合练习题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中打√,错误的在括号中打×)1.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群体是如何组织、如何安排的学问。
()2.马克思认为,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3.政治是人类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人们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核心机制。
()4. “讲政治”,就是要从理论认识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正义”的社会究竟如何构成、“正义”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来保障。
()5.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集体生活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正义”。
()6. 众所周知,政府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因此,良好的公共事务管理意味着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有方。
()7. 政治行为研究属于微观政治研究。
()8.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道德人,他们遵循着集体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9.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10. 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1.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生活;要过社会生活,就存在组织问题。
()12.在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阐释了政治学的观点,形成了独立于哲学、伦理学的城邦政治思想。
()13.在19世纪实证科学兴起以前,西方的政治学一直以制度研究、法律研究、历史研究、哲学伦理研究、比较研究等为主。
()14.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的建立可以被视为现代政治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
()15.权力被认为是政治的根本问题,所以通过研究权力来研究政治,是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
()16.唯物辩证法对客观事物矛盾的研究,是政治学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17.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把握政治现象。
中国国家建构的文明基理与政党逻辑
《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Phi&Soc Sci)2021年4月pr.2021中国国家建构的文明基理与政党逻辑梁新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当帝制中国原有的政治和社会秩序被拖入西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体系之中时,传统赖以为继的逻辑体系变得似乎与时代格格不入,然而中华文明历史遗产的厚植性,也天然地决定了盲目地拿来西方政治模式不能解救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社会性质。
洞悉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难题,必须要用本土化视角,深耕于中国的历史情境即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和包容性、家国一体的社会模式和大一统的国家体系。
中国遵循了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发挥了政党强大的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完成了政党建国、保障人民民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国家建构之路。
百年政党的建国与治国之路尽管曲折艰难,但完成了传统到现代的成功转型,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国家建构;政党建国;本土化;文明基理;历史政治学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21)04-0048-06TheRationale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Logic of Political Parties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tate-buildingLING Xin-li(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bstract:When the original political and social order of Imperial china being dragged into the Danvinism system of the western society hich is the la of jungle,the logic systern on hich the tradition as based see ed out of tune ith ti es.o ever,the thick planting of the historical heritage of hinese civilization naturally edter ined that blindly using the estern political odel could not sav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oubles of modem China.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of China鸳s mordem state construction,It is necessary^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ization and deeply cultivate in China's historical situation,that is,the cotinuity and inclussiveness of Chinese,civilization,the social model of family state systemi and the unified state system.Following the historical logic of its own devel-opment,C hina has brought into play the party's strong ability of integration,organization and mobilization,and completed the road,of national construction of Party building,safeguarding people's clernocracy and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Despite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Partys鸳road of founding and governing the country,it has completed the successful transfomiation from traditional to mod-ern,and for ed a special develop ent path in hina.:party building;localization;basis of civilization;historical politics从传统帝制中国向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中,中国并非如英美一样沿着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单一互动逻辑中自然而然地迈入现代工业国家,而是在外部势力的尖兵利炮的重重打压之下被迫开放国门。
政治学选择题题库1
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一、选择题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B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2、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
A亚里士多德B柏拉图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3、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
A法家B杂家C兵家 D 儒家4、下列思想家中权力政治观的代表人物的是()。
A孔子B韩非C庄子D 荀子5、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A法B势C术D变6、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根据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行为的互动关系,形成特定的分析模式有(),用来分析和解释政治现象。
A联盟理论模式B博弈对策模式C 制度变迁模式D理性选择模式7、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政治沟通分析方法B心理研究方法C政治系统分析D社会学研究方法8、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方法有()。
A经济分析方法B历史研究方法C利益分析方法 D 阶级分析方法9、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
A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10、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
A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1、B2、A3、D4、B5、ABC6、ABD7、ABCD8、ABCD9、B10、AB第二章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而展开。
A 皇位继承B 治民之术C 统治术D 治国之道2、梁启超认为君主专制政体、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宪政政体代表政体的进化方向,通过改良途径建立()是中国未来政治的发展方向。
A 君主专制政体B 君主立宪政体C 民主宪政政体D 共和政体3、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B民族主义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4、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阐释
UAN ZHUO LUN TAN圆桌论坛Y- 15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马克思相关内容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能够有效与我国当前的建设与实践内容相互结合,进一步提高整体发展的效果与质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坚持原有的社会主义特色化路线,进一步探索经济学内容,开拓全新的应用境界。
同时,结合实践经验的经济学说,有利于整体创新的贡献效果,能够立足我国的基础国情状态进行分析,实现具有特色风格的执行效果,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引导目标。
一、基础立场状态(一)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立场状态,其能够体现相关方法论点的基础,进一步完善路线指引,达到适应当前生产力水平的目标。
在这种背景下,整体经济基础将不断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状态,通过结合我国社会物质的条件情况,达到良好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效果,帮助管理措施并融合发展规律。
通过应用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利于整体社会改造过程的成就体现,促进历史性变革的积攒效率,达到良好的应用目标。
根据历史实践能够发现,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才能够达到良好的规律发展目标。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为重要的部分便是规律的认知,应当根据这一内容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的全新应用效果与发展境界,达到良好的生产力与关系调整目标。
同时,结合这一矛盾运动内容,能够有效把握当前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经济学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人民核心立场在立场状态的指引内容中,人民属于基础核心内容,任何经济发展的关键都需要围绕人民的需求进行。
如果脱离了人民,相关经济学内容也便无从谈起。
人民属于历史的基础创造者,是决定未来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秉持人民立场,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完善发展体系,达到人民主体地位的应用目标。
在这一流程中,人民的基础价值取向具有关键性意义。
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民开始向往美好生活,树立了相关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习题答案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3、为什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坚持和发展?2、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3、为什么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4、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5、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什么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2、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谈谈你对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意义的认识。
3、如何认识和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2、为什么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社会思潮?3、如何提高国家的文化整体实力与竞争力?4、请你谈谈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怎样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4、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是什么?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为什么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3、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怎样认识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挑战?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力量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2、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何在?3、谈谈你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认识和理解?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1、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影响将极为深远。
历史制度主义:从“制度回归”到“路径依赖”——兼论在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历史制度主义:从“制度回归”到“路径依赖”——兼论在
中国政治学研究中的适用性
张晒
【期刊名称】《理论月刊》
【年(卷),期】2014(0)3
【摘要】历史制度主义作为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之一,在批判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缺陷和吸收其优点以及传承旧制度主义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提出和推行一套新的研究理路,即从历史中探求制度的起源和变迁的不同过程,以制度为核心考察历史、分析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效。
历史制度主义尽管产生和成长于西方的文化土壤和学术环境,但总体来看,其对于中国政治学者研究和解释中国的政治现象与政治问题,仍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总页数】5页(P112-116)
【关键词】政治学方法论;历史制度主义;路径依赖;中国政治学
【作者】张晒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相关文献】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中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分析 [J], 曹芳
2.新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结构与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 [J], 汪大海;唐德龙
3.中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以新制度主义为研究视角 [J], 张晓红;史成虎
4.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方法论评述——兼论其在中国政治学中的适用性 [J], 曹芳
5.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及其路径依赖——基于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解读视角 [J], 徐瑞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优势认同与入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优势认同与入径选择作者:高建生郝玉宾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高建生郝玉宾(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优势是具有集成性、高效性、吸纳性和自主性特性的结构性优势。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优势认同,对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优势意义重大,必须增强国家治理优势主体内容的认同,消除国家治理优势理解上的认同偏颇。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优势的认同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优势认同奠定实践基础,深化在具体体制机制、运行环节和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创新,强化斗争意识、增强斗争本领,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优势认同的入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20)02-0016-08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优势认同;入径选择收稿日期:2020-01-07作者简介:高建生,男,山西祁县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教授,山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博士生导师;郝玉宾,女,山西太原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生态与社会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作出重要判断和明确定位的基础上,从13 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这就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统一性上,认识与把握国家治理的优势提出了基本要求,同时,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优势认同问题,现实地摆到了推进国家治理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的认识与实践面前,需要深入思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优势是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高度统一的结构性优势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统一性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优势进行阐述,是《决定》的鲜明亮点,也是《决定》的重大创新。
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研究路径与方法论
2021年1月第1期总第237期理论与改革THEORY AND REFORM Jan.,2021No.1(Total No.237)ʌ中图分类号ɔ㊀D0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ʌ文章编号ɔ1006-7426[2021]01-096-012㊀DOI :10.13553/ki.llygg.2021.01.009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研究路径与方法论高小平㊀摘㊀要:前沿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新趋势㊁新思潮㊁新分支㊁新主题和新方法,代表了学术研究方向性的创新思想㊁观念㊁原理和体系㊂研究政治学㊁行政学理论前沿,可以从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话题㊁社会广泛关注的难题㊁学界集中研究的论题㊁政府部门的治理命题中去把握,应当在创新性强的实践中去体验和阐发㊂研究理论前沿是为了创造前沿性思想㊂按照学术的成长规律㊁演化规律和整合规律,运用目标分析㊁比较研究㊁趋势分析㊁多学科交叉研究等创新研究方法论,研究政治学㊁行政学理论前沿,可望从中打开学术创新的 窗口 ㊂关键词:政治学;行政学;理论前沿;研究路径;方法论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研究 (17ZDA105)㊂作者简介:高小平,温州大学特聘教授㊂理论前沿是学术研究中具有方向性㊁前瞻性㊁指导性㊁创新性的思想㊁观念㊁原理和体系㊂对学科而言,前沿代表着一个学科发展的新趋势㊁新思潮㊁新分支㊁新主题和新方法,以及对当代世界及中国所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1]㊂把握前沿,是学术发展的关键,是从事科学研究和理论工作的基本功㊂研究和解决前沿领域的问题,既可以带动学科内其他相关问题的解决,又有助于将学科建设向前推进,取得更大的发展㊂研究政治学行政学的理论前沿,是学者在撰写论文㊁参与研讨㊁决策咨询等各种研究方式中都普遍遇到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确定选题㊁搭建框架㊁设计思路过程中往往成为首要的问题,要求研究者及时追踪㊁准确把握㊁努力开创学术理论前沿㊂如何研究和把握政治学行政学前沿,这是一个复杂性问题和高难度问题,恕我腹俭,无法进行系统论述,仅结合个人体会,从宏观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的角度做一些思考,谈几点粗浅认识㊂. All Rights Reserved.一、研究政治学行政学前沿要树立宏大叙事路径理念政治学行政学前沿是本领域中最具挑战性的研究内容,是关乎学科前途命运的重大理念㊁思想㊁观点和方法等㊂学科前沿不等同于学科热点,不能简单地用学术市场中 叫卖 声的大小来判断㊂学术 热点 一般比较容易发现,而前沿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㊂[2]因此,追踪研究理论前沿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陷入局地风向的漩涡,而要树立宏大叙事路径理念,从时代性㊁关切性㊁实践性三个方面入手去考量㊂(一)产生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源头: 时代性时代 是人的主体性的存在方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视阈㊂于不断发展的时代性中所形成的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命题,便是政治学行政学首要的前沿问题㊂研究每个时期所体现的主体性特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成为政治学行政学理论前沿的研究路径选择㊂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㊂ 政治学行政学研究作为人类基本的社会科学活动之一,像一个 智者 ,承担着引领时代风气的积极作用和重要责任㊂捕捉时代性问题,立足国家的需要,站在历史的潮头,认清世界的大势,把握国家的脉动,解答发展的难题,明确未来的方向,是学术研究者的光荣使命㊂时代给出的主体性命题一般具有多维度㊁多层次特征,研究者可从三个方面切入㊂一是反映历史逻辑㊂ 时代 是个多义词㊂依据经济㊁政治㊁文化等状况可以确立为特定的时代,如社会学者提出的 风险社会时代 [3]㊂按照历史时期划分也可以做出若干时代的判定,如历史学者认为 历晋至宋,时代移改,各随事立 ,在著述中如常常出现的 有明一代 有清一代 ,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时代概念㊂事实上,横断面的 时代 只有在符合纵向历史逻辑的条件下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政治学行政学研究价值的 时代 ㊂民国时期爆发的 五四 运动作为一个政治和文化事件早已进入政治㊁文化关注的视野,过往的 五四 研究倾向于把政治和社会运动与个性解放的话语对立起来加以论证,以突出 五四 作为中国革命悲剧性命运形象的地位㊂这种分析框架的不足是过度强调个人启蒙以及挫折的一面,遮蔽了 社会改造 的重要价值,从而不自觉地以西方的历史视角衡量 五四 运动的意义,忽略了其推动中国现代历史转型的一面㊂[4]从这个视角出发对民国历史的研究,才能揭示现象背后的逻辑必然性㊂笔者认为,这是抓住了 时代性 ㊂当然,我们更多时候是在下述场景下应用 时代 范畴的:将人类社会的全面重大转型作为时代的标记,如从传统的农业社会㊁工业文明转向后工业社会㊁数字经济㊁生态文明的历史时代㊂抑或是将重大转折中的某个片段作为尺度,定位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形成的某一个新阶段㊂作为中国学者的具体研究路径, 时代性 可以进一步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历史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㊁改革开放史的研究,获取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时代方位;通过对社会深层次㊁根本性变革的研究,找到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思想指引;通过对党的基本路线㊁基本方针㊁基本政策的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研究路径与方法论.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以明确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逻辑线索㊂二是规范社会性质㊂ 时代 是反映社会属性的范畴㊂社会性质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㊂[5]如何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将社会主要矛盾以精准的话语做出规范,是产生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理论问题的重要源头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条教训就是对社会性质认识的不准确导致对时代的误判㊂我们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就正确地认识了社会主要矛盾,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 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㊂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㊂ 2017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㊂ 始终紧紧扭住这个主要矛盾,同时与时俱进地正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与转化,是规范社会性质的基础和前提㊂对社会性质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这条进路的现实意义在于,找准中国特色政治学行政学的走向,确立学术体系的中国特色㊁中国话语,将政治学行政学的理论和研究工作建立在时代的基石之上,从而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㊂三是展示世界愿景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意味着我们从中国的视角观察世界的能力有了新的提升,标志着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认知进入了新的高地,形成了国际格局的大视野㊂我国国际地位㊁国际影响力㊁感召力和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内建设和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坚持把中国自己的事情㊁正在做的事情办好,是完全一致的㊂在这个意义上,依据这个基本判断,我们可以研究的前沿课题内容很多㊂现在全世界的主体还处于工业化时代,但是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新的循环经济㊁生态经济㊁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也开始迈向这个新的阶段㊂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总量中知识㊁信息㊁服务等份额正在超过传统的实体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份额,并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㊂在一个时代需要解决的众多命题中,某个命题是影响其它命题解决的龙头性㊁根本性问题,就是我们说的政治学行政学前沿㊂(二)通向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桥梁: 关切性关切 是古往今来政治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当今政治学行政学回应国家变革和民众呼声的结合点㊂张居正说: 知人 ㊁ 安民 二语乃万世治天下者之准则㊂以九德甄别人才,以率作考成保泰守业,无一语不关切治道㊂ 政治学行政学前沿问题往往出自学术界㊁思想界㊁知识界最为关注㊁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问题㊂ 关切点 是通向中国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㊀㊀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1期㊀㊀. All Rights Reserved.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研究路径与方法论桥梁㊂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学术界普遍关切的重大课题,政治学行政学将其作为重中之重㊂在研究中国治理的过程中,采用实证和规范研究,基于中国治理的实践经验,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和提炼,阐释和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总体战略㊁路线㊁道路㊁方针和政策,进行原创性理论构建和阐发,是占据学术前沿的关键㊂[6]政治学行政学研究,要从国情和政情出发,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㊁目标选择㊁重点问题㊁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性㊁节点性分析,阐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探索当代中国治理模式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多维的外在表现特征㊂在世界治理体系现代化与中国国家逻辑㊁中国治理实践相统一中寻求有效应对和化解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治理规则㊁程序及其秩序,积极解决政府权威决策力㊁政策执行力与社会治理效能之间的矛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也是具有很强关切性的学术前沿㊂[7]当前,我国政治学行政学对国家治理的研究出现三个趋势㊂第一个是将政治学科㊁行政学㊁公共管理学科有机融合,使得政治学科的理论性㊁宏观性分析路径为行政学㊁公共管理学科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价值定位㊁战略视野㊁宏观环境㊂第二个是将应用性㊁技术性和科学性鲜明的行政学㊁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用于为政治学科的发展提供实证基础㊁分析框架㊁科学方法和技术路线㊂第三个是形成善政与善治研究有分有合的学科演化路径㊂. All Rights Reserved.前一部分提出的 时代性 概念下可以分出许多具体的问题,有实务界关注的问题,也有理论界关注的问题,貌似没有必要将 关切性 从 时代性 中分开来理解,但是 关切性 这个题目与 时代性 问题有所不同,后者侧重于对外部世界的洞察,前者侧重于对内部结构的观照,关切性 所指向的研究其主体性偏好更强烈㊂此外,对同样一个 时代 ,由于考虑问题的角度㊁划分类别的标准㊁分析研究的机制不同,都可以有不同的研究取向及路径㊂比如,学术界研究问题往往是从学科的视角出发的,理论界关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因此,学术界㊁理论界㊁思想界关注的问题可能是时代性的,也可能是跨时代性或非时代性的(如朴学①)㊂(三)检验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标准: 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检验政治学行政学研究是否具备前沿性的唯一标准,也是研究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唯一源泉㊂张友渔指出: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纯学术的东西㊂从历史上各种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可以证明学术是以实际为基础的㊂ [8]政治学行政学研究是一个在开放场域中竞技的游戏,学术的前沿没有固定的疆界㊂不一定是理论问题才能成为前沿,实际操作也可以成为前沿问题㊂随着定量研究㊁实证研究㊁循证研究的兴起,公共政治和公共管理领域的实务性研究越来越多地成为学术前沿㊂①朴学又称为考证学,主要是对古籍加以整理㊁校勘㊁注疏㊁辑佚等㊂实践研究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一般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㊂一是实践过程的创新性㊂实践创造理论,是针对所有理论问题的本源而言的,前沿性理论则是由创新性实践产生的,没有创新的重复式工作或创新程度较低的管理行为可以是政治学行政学研究对象,但未必能成为前沿㊂从创新实践到创新理论,是追踪学术前沿的重要路径㊂比如中国的基层民主协商㊁社区治理,在初期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但其实践发展却具有很强的原创性㊂还有各地创办的行政办事服务大厅,开始的时候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大家都这样办了,本来群众办一件事要经过几个部门,跑几个单位,后来把它整合到一个大厅里联合办公,再后来整合到一张网上办理,这样一项具体的管理机制改进,也具有创新性㊂[9]二是研究过程的创新性㊂从实践创新到理论创新的中间环节是探究,即对社会现象㊁社会生活㊁社会行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主动把控过程,是对实践的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的寻求㊂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确立指导理论㊁开展本学科的分析㊁对社会实践现象的抽象㊂2019年3月,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 放管服 改革,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下硬功夫打造好发展软环境㊂这是一个实践性的命题㊂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㊁创新监管㊁优化营商环境和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探索实践,探讨分析 放管服 改革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梳理总结具体举措和进展成效,特别是结合行政学研究范畴,解析了 放管服 改革对政府管理理念㊁职能转变㊁组织结构㊁运行机制㊁技术工具㊁服务方式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变革,并对 放管服 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展望,所形成的研究报告就具有学术前沿性㊂[10]研究的创新也包括方法的创新㊂有不少研究成果运用新的适切性的方法,如系统分析法㊁数量分析法㊁比较分析法㊁案例分析法等,在研究对象㊁研究材料㊁研究时间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创新的研究过程㊂三是研究结论的创新性㊂广义的研究结论应该包括对实践结果的研究㊁研究过程的终端和研究分析的总结㊂研究结论的创新性,首先要体现在对实践结果的研究创新性上㊂实践成效越大,标志着其结果创新程度越高,但这不构成导致研究创新的必然条件,好的研究可以在实践结果的创新中汲取理论营养,推出创新思想,甚至可以在实践创新程度并不高的结果中得出高水平的学术创新成果㊂其次要体现到研究的结果中㊂研究过程有创新的必然体现到结论的创新中来,研究过程中创新不足的,也可以通过在研究结论中进一步提炼,生产出创新点㊂2003年我国抗击 非典 疫情后,各级政府制定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体制㊁机制㊁法制建设㊂应急管理 一案三制 ,是对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体系的创新,也是对应急决策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的重大创新,具有很强的学术前沿性㊂[11]综上,宏大叙事与细小论理是同一条路径的两股 车道 ㊂再大的叙事场景也要通过具象的人与事㊁角度与层次㊁设问与解答来实现㊂从时代重大的话题㊁社会关注的难题㊁学界集中研究的论题㊁政府部门的治理专题中去研究,在创新性强的实践中去体验和阐发,就是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基本路径㊂㊀㊀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1期㊀㊀. All Rights Reserved.二、研究政治学行政学理论前沿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狭义的科学方法论是指关于科学研究㊁科学评价㊁科学发展的正确的㊁适用的㊁一般的方法㊂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对称方法㊁五维空间方法㊁复杂系统论方法㊁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统一的方法㊁公理方法㊁典型分析方法㊁应然与实然相统一方法㊁规范与实证相统一方法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㊁抽象与具体相统一方法等㊂[12]作为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的研究方法,需要人们进行选择性㊁融合性应用㊂研究方法是一门科学,不同学科㊁不一样的研究对象运用研究方法也有很多学问,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研究要配置科学合适的方法㊂(一)从学术 源头 研究理论前沿的方法: 彼岸法彼岸法 是按照 彼岸性 原理建构的研究方法㊂ 彼岸性 是与 此岸性 相对的概念㊂人对此岸的认识比较容易,彼岸则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大多数知识属于彼岸性范畴㊂笔者在这里借用这个概念,意在说明一种 面向式 应然性 本质性 研究方法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面向彼岸,研究此岸,有助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可以形成创新性前沿思维㊂彼岸性研究方法是对称方法㊁五维空间方法㊁应然与实然相统一方法等的融合㊂从根本上说,彼岸性研究是一种对理想境界与未来状态的学术追求㊂这一类研究方法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运用㊂一是对原有理论的 再读 ㊂一个成熟的理论如何持续创新动力?就是靠不断地重新解读㊁重新阐释㊁重新建构㊂学界大家的经典论述, 经㊁史㊁子㊁集 的泱泱国故,在由现实的实践激发出来的灵感催促下,对学科基础理论产生了新的想法㊂于是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实践促使我们重新研究国家㊁社会㊁民主㊁法治等基础理论,重新理解制约社会生活㊁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体制性因素与人为因素,重新理解市场的力量㊁人的独立性㊁社会的合作的含义,重新理解以人为本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涵㊂二是进行最优化配比㊂如同 帕累托最优 理论那样,希冀管理和决策活动实现人力㊁物力㊁财力的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率和效益,并以此展开逼近性研究,拓展传统管理学的 次优化 理论㊂三是 巨观性 研究㊂在一个无限缩小的微观世界中,呈现出 巨观 现象,社会科学研究有时也会出现这一 两极相同 现象 最宏观的研究与最微观的研究相结合,易产生新的发现㊂马克思的‘资本论“从最微观的商品开始研究,直至最宏观的人类社会历史全景描述,这样大的跨度是其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㊂(二)从学术 对头 研究理论前沿的方法: 反差法反差是一个光学概念,又叫密度差,明暗对比度大,说明反差性强㊂反差性问题研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方法的特殊表现形态㊂其前沿性需要解决从实践中提炼反传统理论政治学行政学前沿:研究路径与方法论. All Rights Reserved.的见地㊂比如,一个接受了多年体制内教育的青年人,一旦走上社会,就感觉反差很大,甚至产生 老师欺骗了我 的想法,这里就有可研究的前沿问题㊂笔者曾经担任一个单位的团委负责人,利用工作便利,做过一次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年轻人在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的一段时间(约二至三年),普遍存在心理不适现象,称之为 青年适应期 ㊂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压抑感重㊁自信心弱㊁倾诉欲强㊁期望值高,源自工作适应度与心理适应度的 负相关性 ㊂这一发现,颠覆了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的工作适应得快,心理自然就容易适应的逻辑推理性认知㊂[13]当代青年之所以喜欢沉浸于ACGN(英文Animation 动画㊁Comic 漫画㊁Game 游戏㊁Novel 小说的合并缩写,是华语文化世界比较流行的新词汇),便与社会适应度的 负相关性 即反差,有直接关系㊂反差萌 是新兴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人物出现与原本形象不同的特征或多种互为矛盾的特征同时存在,这两种或多种 萌点 相互矛盾,产生反差,相互衬托㊂逻辑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反差,实际问题有些符合逻辑,却不一定都能成为前沿问题,逻辑和现实的反差的现象往往蕴藏着理论富矿㊂异质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反差法研究㊂异质性是遗传学概念,指遗传性状可以由多个不同的遗传物质改变所引起㊂异质性疾病(得病的原因是因为特殊体质,都是先天的,原因不明)是由基因突变导致的㊂政治学行政学研究中的异质性可以理解为与相关性研究㊁同质性研究相区别的研究路径㊂在诊断社会疾病㊁政治弊端㊁行政陋习,提供治理方案时,仅用西方成熟的腐败治理理论往往是难以奏效的,而寻找腐败的异质性因素,有助于发现其特殊的 基因 和发生机理,建立有针对性的治理机制㊂(三)从学术 前头 研究理论前沿的方法: 萌芽性新思想都是从萌芽成长起来的,不可能一开始就成为大树㊂检验小草嫩苗能不能长成栋梁之材,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把握㊂一是新思想的萌芽是不是在一个大的系统中具有合理的定位㊂新思想一般不具备完善的㊁体系化㊁系统化的框架,但它如果不在一个系统中存在,游离于完全不同的系统之间,漂移在空洞想象的无序之中,就可能是 天方夜谭 ,甚至是 信口开河 ,而如果在一个坐标系中有一席之地,则可望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体系㊂二是新思想是不是具有发展趋势㊂一个新理论从某一个结构中的点突破而来,其条件是占据了 元点 的位置,是发展的 源头 ㊂从治理概念的提出,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就是从若干年来经济体制改革㊁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推向纵深,拓展到文化㊁生态㊁社会管理的改革,形成五位一体的改革战略格局㊂可见,最早的治理思想,如中国古代的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强调要使民众安定下来,就需要各个诸侯国共同治理,虽然十分简约,却微言大义,毫不稚嫩,包含了现代治理思想的雏形㊂三是研究萌芽性思想要善于从前人研究的 合理内核 中发现可开发利用㊁改造创新的前沿问题㊂撰写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就是一个通过梳理观点㊁挖掘合理内核的过程,文献综述㊀㊀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1期㊀㊀.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精彩摘录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 务。它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共同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推动 实践。”这段话强调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长期性 和艰巨性,呼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
精彩摘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这本书的精彩摘录 不仅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价值,也为我们深入 研究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和借鉴。这些摘录不仅具有理论深度,而且贴近实际,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分析
目录的开头部分,通常是对全书主题的总体介绍和概述。这部分内容通常包 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方面的概述,为读 者提供一个宏观的背景和理论框架。
目录分析
接下来,目录会按照不同的研究维度或主题进行分章论述。这些章节可能涉 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政策解读等方面。例如, 某一章节可能专注于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分析其在指 导经济发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另一章节则可能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中的表现和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内容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研究》一书,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 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内涵、特点、构建原则与实践路径。该书旨在为我国政治经济学研究提 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创新与发展。 本书首先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的现状与挑战, 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接着,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话语体系 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要 求、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
单招考试政治考点大汇总
单招考试政治考点大汇总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 阶级斗争理论
4.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3. 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安排
三、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1.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2. 党的基本路线
3. 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
4. 党的光辉传统和优良作风
5. 工程和全面从严治党
四、党史,党章和党的建设
1. 中国的历史发展
2. 中国的党章和党的章程
3. 中国的建设和党的领导
五、政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
1. 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2. 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3. 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
4. 公民权利和义务
六、国家政权的组织和运行机制
1. 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和职权
2. 宪法和法律的地位和作用
3. 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
4. 司法制度和法律制度
七、国家对外事务和国际关系
1. 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国对外政策
3. 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和对外工作
以上为单招考试政治考点的大汇总,考生可根据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复习。
祝考试顺利!。
论中国道路的内生逻辑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16年3月(第3期,总第227期)Mar.,2016(No.3,General No.227)收稿日期:2016-01-16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思想纯洁性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3YJC710051;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一致性研究———兼论服务型政党建设”,课题编号:2014JBW003作者简介:郑士鹏(1983-),山东滨州人,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论中国道路的内生逻辑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郑士鹏(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中国道路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探索中选择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现代化道路。
中国道路有其内生逻辑性,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中国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客观反映,符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和实践。
中国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也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我们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国情出发,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拓展中国道路。
关键词:中国道路;内生逻辑;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6)03-0021-05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寻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代化之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和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科学正确,关键标准有两条:一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遵循人类社会发展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是否适合自己国家的实际和国情;二是看这条发展道路是否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超星网络课
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2【多选题】以下关于社会学的说法正确是()A、社会学中并不存在一种单一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观点。
B、社会学不研究经济问题。
C、学习社会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现象。
D、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只要掌握好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就行了。
我的答案:AC 得分:25.0分3【判断题】社会学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与心理学相比,社会学更侧重于研究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问题。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命运多舛明证其力量所在已完成成绩:100.0分1【多选题】曾经在清华社会学系任教的社会学家有()A、费孝通B、潘光旦C、陈达D、吴文藻我的答案:ABC 得分:33.3分2【判断题】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3【判断题】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社会人都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一是指政治学最终能成为一门科学, 既可用 于预测 , 也可用于说明 ; 二是指政治学应专门或 主要关注那些能够被确切观察到的现象上, 如行 为或言论; 三是指数据应被量化, 结论应依据于 量化的数据 ; 四是指研究应以理论为导向并由理 论决定 (通常经由假设的发展而完成 , 这些假设 可由经验资料验证 ); 五是指政治 学应为了研究 的纯粹性而放弃应用性研究, 不论这些研究将用 于为当下社会的具体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 还是改 善项目风险投资; 六是指价值 ( 民主、平等、自 由等等 ) 的真伪不能科学地得以验证 , 已超出合 理调查的范 围; 七是指政 治学应当更加 跨学科; 八是指 政治学 应当更 注意 重视与 批判 自己 的方 法论。 批评者们很快发现, 这个教条 ∀ ∀ ∀ 美国当下 的政治学范式 ∀ ∀ ∀ 将许多有价值的、有趣的研究 领域排 除 在 外。4 例 如, 教条假定个案研究是 ∃ 不科学的 % , 不能为一般化提供基础, 不能创造 或建设理论 , 不能对政治 知识的增长有 所贡献, 并甚至因此不被考虑刊登在一流杂志上 , 还不能 当作博士论文选题。5 事实上 , 对这种趋势持反对 态度的人 ( 所谓的 ∃ 改革 % 运动 ) 正随着学科日 益朝着 ∃ 政治的科学 % 发展而被边缘化。6 然而, 以行为主义为目标的运动同样造成了 学科内部的分裂 , 并将其从原来的社会需求上分 离开来。7 新的社会需求不是由学术性的政治学提 供 , 而是由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公共行政、公共政 策等来提供 ∀ ∀ ∀ 既通过以大学为基础的应用研究, 也包括党派或非党派的政策智囊团。 例如, B arilleaux 注意到 , 美国政治学现在
43 杨光斌 . 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 : 比较政治发展 理论与经验研究 44 罗荣渠 . 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 45 46 47 保罗 利制度的新政治学 ty Press, 1985, p . 6 .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A . 603, 605. 英
M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4 . 73. 595,
! ! ! ! 关键词 !
政治学; 中国政治学; 方法论; 实证主义 ; 混合式方法
D 609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0- 4769 ( 2011) 01- 0012- 06
中图分类号
一、 引言 在过去的 50 年里 , 美国政治学越来越重视其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作为一门学术性学科的意义。同样的, 中国政治 学也有相似的关注, 它认为其社会价值是评估中 国独特的政治和社会要务, 并聚焦其上。中国政
11
个学科像政治学那样将学术热点材料与研究者及 实践应用可能性愉快地结合起来。 % 一个世纪以前 , 当美国的大学开设政治学课 程时 , 一个一般的、理论上的政治概念从该学科 研究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欧洲 ( 主要是德国 ) 研 究方法里衍生出来。 20 世纪 20 年代 , 受培养有 教养的公民的需要以及教师资格中要求学生高到 课率的影响 , 美国越来越重视政治学。12 现代美国政治学的历史, 是对科学、现代美 国大学建设以及个人行为与政府回应理解三者共 同作用的研究。自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 , 政治学 学科就因理性选择与历史制度主义之间的旷日持 久的冲突而分裂。美国政治学家们常常在学科内 部按其方法论路径来定位自己。其结果正如阿尔 蒙德所说, 学科发展深受 ∃ 对立的派系竞争和费 解的琐碎问题研究 %
8
1903 年 ( 美国 政 治学 协会 成 立的 年 份 ) 至 今 , 影响了两学科关系的主要事件、主要理论趋势和 关键因素。 表 1! 公共行政管理与政治学的关系变迁
三 、美国政治学: 分裂的学科 人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美国政治学会完全分裂 , 更别提继续行为主义 路线了。一位 初期的学者 , 雷蒙德 格特尔在 1922 年写道 : ∃ 恐怕没有哪一
共政策以外, 学科的 许多关注点都 脱离了社会 , 并失去了实践应用性。更确切地说, 学科选择了 一种内化型的狭隘的学术观念: 研究集中于政治 生活那些神秘不可知的方面 , 从评估选举预测模 型中的各方力量, 到牵强附会地评析中世纪著作 家们对大型城邦联邦制度优势的看法, 再到冷战 前普力夺政权 ( praetorian reg i m es) # 中后现代主 义话语中的性别角色问题。当政治学学者痴迷于 上述或其他边缘性研究领域时, 一个迫在眉睫的 危险是: 以大学为基础的美国政治学将引领以大 学为基础的美国社会学朝着学术区块化和不切题 的方向发展。 公共行政, 如同衍生它的学科一样 , 是一跨 学科的实用性领域 , 这意味着其部分理论 ∀ ∀ ∀ 即 便不是绝大部分 ∀ ∀ ∀ 能够转化为实践。其实用性 还表现在, 在缺乏自身健全的理论结构时 , 它从 任何可能之地 ∀ ∀ ∀ 通常从与它联系最紧密的学科 ∀ ∀ ∀ 寻找自己的主要观点 , 并借以解读政治制度、 过程与结果。 二、 永无休止的政治学争论: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 ! ∃ 近年来, 政治学家们花了太多功夫来使本
3
指出 , 美国
政治学受八条信念归导 ∀ ∀ ∀ 即所谓的 ∃ 行为主义
#
∃ 普力夺政权 % 是亨廷顿在 &变革中的社会政治秩序 ∋ 中用的一个英文术语 , 中文译者找不到 合适的对 应词 , 大 概是说社会各阶级各集团都走极端 , 都轮流以暴力夺权上台执政 , 社会长期陷于动乱 动荡 , 无 法达至全社会所公 认的正义与公平。 ∀ ∀ ∀ 译者注
13
面临一种两难困境 : 继续沿着行为主义的路径前 行 , 就会面对一些行为主义无从解答的问题, 或 者承认行为主义的局限性, 然后通过复原对道德 和终极问题的研究来恢复政治学的权威地位。在 政治学学科内部 , 这一矛盾在公共行政管理的处 理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作为一名 公 共行 政 管理 专 家, 我认 同那 些 ∃ 改革运动 % 的傲慢宣言 , 即定量已 经在美国政 治学上占据了权威甚至控制地位 , 后患无穷。对 P 值、回归系数或回溯力计算等琐事 ∀ ∀ ∀ 而不是 实际判断、常识或慎思这些实践智慧 ∀ ∀ ∀ 的关注 驱动着政 治学的 ∃ 科学 化 % 讨论 , 这 时, 政治 学学科已经失去了它的应用价值 , 而这些社会需 求则由公共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和比较分析来满 足。 表 1中 , 胡杜尔 展示了公 共行政管 理与政 治学在社 会 需求 上 的分 歧。10 他细 致 地 探讨 了
( 4) . ( 5).
M . 厉以平 , 蔡磊译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1999. J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M . 李盛平 , 杨玉生译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1988.
Supriya Roy Chowdhury , N eo- statis m in T hirdW or ld Studies : a cr itique , Th ird W orld Q uar terly, V o.l 20, N o . 6, 1999 . M . 何怀宏等译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8. A . 罗 荣渠 . 现 代化新论 60- 61. 2005 . 保罗 皮尔 逊编 . 福
乔恩
R. 泰勒, 美国圣 托马斯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博士, 美国 休斯顿 ! 77006- 4626 。
许 ! 谣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 ! 100872 。
12
治学应当追求一种纯粹的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研究 路径, 还是像公共行政管理那样采纳一种更为历 史主义的、方法论上偏向多元主义的研究路径呢? 我认为 , 一种集问题导向研究和理论导向研究为 一体的混合式研究路径 , 也许更适合政治学学科 与中国。 在美国政治学开设的学科课程中 , 几乎每一 份调查都指出 , 现代政治学受哲学、科学、现代 美国高级教育系统、个人行为以及政府反应研究 的综合发展的影响。这句话意在厘清如何通过改 善和规范美国社会来解决其社会问题 , 在用语上 包含着数学味 的统计学分析。自 20 世纪 早期以 来 , 政治学学科在许多方面 ∀ ∀ ∀ 既有好的也有坏 的 ∀ ∀ ∀ 都采用了一种完全美式的研究路径。从政 治学理论、比较政治和公共行政等研究领域, 到 城市政治、理性选择等次级领域, 美式观点主导 了政治学。 美国 ( 以及西方 ) 政治学在认识论上都是多 元的, 研究范围也很广泛。当一些学者力求对政 治现象构建宏大的理论时, 大量的美国政治学家 却将他们的关注点放在一些特定政治现象下的微 观 - 中观问题上并力图据此发展出理论。这种劳 力的专门化与分工, 与既定课题的复杂性相结合, 导致了政治学学科内大量的领域划分 ( 实际上已 成割据之势 ) 。 美国政治 学在 研究 领 域上 的划 分 ( 美 国政 治、公共行政、比较政治、及其他等等 ) 只是其 学科分化的一个最典型表现。其结果是 , 学者们 常常发现自己的工作被所研究的次级领域、制度、 国家和理论 , 以及他们的方法论与认识论目标分 门别类。 政治学学科是规范主义、历史主义与科学的 独特混合体。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 是调查、鉴 别、说明与解释真实政治世界的经验事实。一些 研究含有实用主义的政策暗示, 而另一些则增加 了我们关于政治世界的观念理解、拓宽了学科的 背景知识。追根溯源 , 政治研究在东西方都是古 已有之 , 而作为学术性学科出现的政治学则仅有 百年历史。而且与公共行政不同, 现代政治学是 在一种学术背景而非实践背景下兴起的。 由于这种基础性背景, 美国政治学竭力在其 学术背景之外发掘自身价值。除了公共行政和公
37 杨光斌 , 等 . 现代国家成长中的国家形态问题 38 美 托马斯 , 诺思 . 西方世界的兴起 39 参见杨光斌 . 政治的形式与现代化的成败 40 亨廷顿 .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41 42 pp 1089- 1107. 美 罗尔斯 . 正义论
J . 天津社会科学 ,
2009, 2005,
学科更加科学化, 因此假定比其他政治知识来源 更为优先, 并且没有做足够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