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

合集下载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阶级与劳工运动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阶级与劳工运动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阶级与劳工运动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然而,这一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化和工人条件恶劣也引发了劳工运动的兴起。

本文将探讨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阶级状况以及劳工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1.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英国社会的阶级分化。

在这个时期,英国社会分为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工业企业家和富有的商人,掌握了资本和生产手段;中产阶级是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一部分专业人士,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定的地位和收入;而无产阶级则是日益增长的工人阶级,他们为资产阶级所雇佣,生活在贫困和恶劣的条件下。

2. 工人阶级的恶劣生活条件工业化的推动使得工人阶级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

工人们被迫在危险和不健康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工时长而工资低。

劳动儿童也被广泛雇佣,他们年幼弱小,经常受到身体和心理的伤害。

工人们住在拥挤的城市贫民区,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和良好的居住条件。

这些恶劣的生活条件引发了工人们对自己权益的不满和抗议。

3. 劳工运动的兴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工人们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劳工运动。

工人们联合起来,通过罢工、抗议和组织工会来争取更好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劳工运动的兴起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给予工人们合法的声音和权益诉求。

而工会的建立也为工人提供了相互支持和互助的平台。

4. 劳工运动的成果和影响劳工运动的不断努力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工人的抗议和斗争,一些基本劳动法律开始出台,包括工作小时限制、工资保护和废除童工等。

工人们逐渐获得了一定的权益保障,他们的工资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

此外,劳工运动还为后来的工人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全球范围内劳工权益的争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5. 工业化时期社会变革和思考英国工业化时期的社会阶级分化和劳工运动的兴起,带给我们很多值得思考和启示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工业化带来的经济繁荣往往是建立在劳动者血汗和权益被侵犯的基础上。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工人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在英国掀起浪潮,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市场的发展也随之崛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深刻而广泛,它引领人类进入了机器时代,并为现代世界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推动着工人运动的兴起,为其后的劳工权益争取契机铺平了道路。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是工厂制度和机器的发明,这种生产方式改变了劳动分工和交流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和劳动效率。

这种工业化过程,不仅在英国本土改变了经济格局,而且也带动了整个欧洲地区的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家得到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巨大的经济浪潮。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推动,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这在全球贸易中产生了良性循环。

全球贸易有望增长使得法律和国际贸易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加速全球化进程,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全球视野下的发展和交流已经在不断地推动经济道路的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参与到工业化的生产中来,但是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并没有得到改善。

工厂工人们在压榨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工作和低工资水平让他们赤贫如洗,甚至丧失了基本的人权和尊严。

随着城市工业的增长与方法的改进,工厂成为了统治市政的力量,并且对于那些工人的权益在所不顾。

工人们开始对于他们的权益进行抗议,比如在1848年尤里月革命中,工人们和普通市民在欧洲各个城市举行了抗议运动,要求改善劳动条件以及其他的权利和法律保障。

这些工人运动推动了改善劳工生活状况的法律和立法改革,例如英国的劳动法,以及日后的国际工人组织如国际工人节和国际劳工组织。

总而言之,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全球经济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不断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演变,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除了工人运动的兴起以外,第一次工业革命还引起了其他一系列社会变革。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英国的社会变革与劳工运动

英国的社会变革与劳工运动

英国的社会变革与劳工运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在这一过程中,英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中劳工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英国社会变革与劳工运动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1.1 工业革命的兴起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发生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工业变革,这一时期被称为工业革命。

机器的发明与工业技术的进步使得手工业和农业逐渐转向大规模工厂生产,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1.2 城市化与社会结构变动工业化的推动使得许多农民和手工业工人迁往城市,城市化过程大大改变了社会结构。

城市迅速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同时中产阶级也得到了崛起。

二、劳工运动的兴起2.1 原始的工人组织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人们面临低工资、长工时、恶劣的工作条件等问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开始尝试组织起来。

最早的工人组织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

2.2 工会的兴起与抗议运动19世纪初,工会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工人们争取权益的主要机构。

工人们通过罢工、示威等方式表达对雇主的不满,争取改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

2.3 工会法律化与泛工会运动经过长时间的斗争,1830年代至1840年代,英国的工会运动逐渐合法化。

工人组织得到保护,劳动力成为了一种权益的主体,这对于工会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劳工运动对社会的影响3.1 实现劳动者权益劳工运动的发展使得工人们的权益得到了保护和提升,工时减少、工资提高、工作条件改善成为了现实。

这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胜利。

3.2 社会结构调整劳工运动的兴起也导致了英国社会结构的调整。

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增强,封建贵族的地位逐渐下降。

社会的阶级分化问题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3.3 形成社会福利体系英国的劳工运动为现代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劳工运动和相关立法,政府开始关注工人的社会保障和福利,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失业救济等制度。

国际工人运动

国际工人运动

促进全球劳工团结
• 国际工人运动通过促进全球范围内工 人的团结和合作,使得工人能够一起 面对跨国公司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国际工人运动对于处理全球范围内的 劳工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推动作 用。
03 结论
结论
• 国际工人运动在保护工人权益、改善工作条件以及推动全球劳工权益的进步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国际协作和合作,工人组织和工会能够更有效地争取权益、解 决问题,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变革。国际工人运动将继续发展壮大,为工人争取更 好的待遇和权益持续努力。
THE END
THANKS
国际工人运动
2023-09-10
CONTENTS
• 背景介绍 • 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 结论
01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国际工人运动指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劳工组织和工会之间的协作和合作
。它致力于保护工人权益、争取工作条件改善以及推动全球工人权益
的进步。国际工人运动起源于19世纪,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02 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 国际工人运动对全球范围内的工人权益和福利改善产生了重要影响。 • 改善工作条件
通过国际合作和工人组织的协调努力,国际工人运动推动了许多国家的劳动法改革和工 作条件改善。工人享有更好的薪资待遇、更安全的工作环境以及更合理的工作时间。 • 争取社会权益 国际工人运动不仅关注工人的经济权益,还关注社会权益。它支持工人争取社会保障、 医疗保险、教育权益等方面的改进,并为弱势劳动力发声。 • 促进全球劳工团结
和改善,以及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劳工立法。国际工人运动通过工人
罢工、抗议和游行活动来争取更好的待遇和权益。

第三阶段:现代国际工人运动

labor movement托福阅读

labor movement托福阅读

labor movement一、概述劳动运动是指工人为了争取自身权益和改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组织行动和斗争。

它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劳动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和展望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二、劳动运动的历史背景劳动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英国工业革命。

当时,工厂主对工人实行低薪严苛的劳动制度,工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由于工人无法改变自身状况,因此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劳工抗议活动,呼吁提高工资、减少工时和改善工作环境。

从那时起,劳动运动便成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的主要手段,影响深远。

三、劳动运动的主要内容1. 组织工会劳动运动的核心是组织工会,工会是劳动者争取权益的重要途径。

工会通过集体谈判、罢工等手段,代表工人集体利益,促使劳资双方就劳动条件达成一致。

2. 争取权益劳动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包括提高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保障职业安全等。

通过劳动运动,许多国家建立了劳动法律法规,规范了劳动关系,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

3. 社会公平劳动运动不仅关注工人自身权益,也关注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

劳动运动倡导平等的社会机会,反对歧视、剥削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四、劳动运动的影响1. 促进社会进步劳动运动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促使社会对劳动者的权益给予更多关注,推动了劳动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 塑造劳资关系劳动运动的发展改变了劳资关系的格局。

工人阶级通过劳动运动取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劳资关系由原来的单方面压迫转变为相对平等的合作关系。

3. 形成国际劳联劳动运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劳工组织的设立为不同国家的工人提供了合作交流的评台,促进了全球化时代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五、劳动运动的展望1. 面临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兴行业和新技术的出现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冲击,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新的挑战。

工业资本主义下的劳动阶级运动与革命

工业资本主义下的劳动阶级运动与革命

工业资本主义下的劳动阶级运动与革命在工业资本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劳动阶级运动与革命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工人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和力量,积极组织展开斗争,表现出了极为强大的战斗力和团结力。

本文就工业资本主义下的劳动阶级运动与革命进行探讨,阐述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劳动阶级运动的发展历程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阶级逐渐形成。

而这个阶级的生产环境是极其恶劣的。

原本应该享受正常工时、合理工资、安全劳动环境的工人们,在大机器和资本家的摆布下,却成为了身心遭遇摧残的“机器人”。

在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工人阶级组织运动,以达成对自己权益的维护为目的,逐渐演变成为了劳动阶级运动。

早期,劳动阶级运动呈现出一种零散的、分散的形态。

工人们在独立地组织罢工、拒绝加班、提高工资等方面进行斗争。

然而,由于缺乏组织、缺乏团结、缺乏理论基础等因素,这些斗争行动都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往往以失败告终。

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期左右,马克思与恩格斯形成了“不断革命论”,并于1864年成立了第一国际,标志着劳动阶级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一国际的成立为整个劳动阶级运动带来了新的动力,促进了劳工组织的发展。

此时期的劳工运动具有一定的纲领性和协调性,迅速吸引了许多工人们的关注和支持。

然而,第一国际的短暂命运注定了它的领导权将流失到各国家内部劳工组织的手中。

此后,各国内部的工人运动逐渐走向壮大,并组建起了各类劳工组织及其政治团体,如左翼社会民主党、工人党等。

二、劳动阶级运动的主要特点在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劳动阶级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经验主义。

工人们经过长期斗争,发现纯粹的单个罢工并不会解决问题,只有集体行动以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才能变相实现根本诉求。

他们吸取了罢工的经验教训,逐渐实现组织化、团结化的发展。

2. 在纲领、规划、战略等方面,劳动阶级运动逐渐具有了自己的主张和方向。

工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的经济斗争不可能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目的,需要进行政治斗争,争取全社会的支持,才可能实现合法利益的维护。

劳动节背后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追溯劳动运动的起源

劳动节背后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追溯劳动运动的起源

劳动节背后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追溯劳动运动的起源劳动节(May Day),也被称为国际劳动节,是纪念全球劳动者和工会运动的节日。

它追溯自劳动运动的起源,凝聚着工人阶级追求劳动权益的历史和斗争精神。

本文将追溯劳动运动的起源,并探讨劳动节的发展和意义。

一、早期劳动运动的崛起伴随着工业化的兴起,19世纪中叶,全球范围内的劳动运动开始崛起。

当时,工人们在工厂中遭受着艰苦的劳动条件,长时间工作、低工资和缺乏工会组织的压迫使得他们感到愤怒和不满。

这种不满的情绪最终催生了劳动运动的兴起。

早期劳动运动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是1830年代英国的图兰横渡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工人们积极抗争以降低工作时间和提高工资,这为后来劳动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全球范围内相继爆发了一系列的劳工运动,其中包括美国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颁发的著名“新政”政策,旨在改善工人权益。

二、劳动节的庆祝与国际化国际劳动节的庆祝源于美国芝加哥的历史事件。

1886年的5月1日,芝加哥的工人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抗议活动,他们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实现8小时工作制。

活动最终演变成了激烈的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这次事件被认为是劳动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国际劳动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889年,在第二国际工人代表大会上,代表们决定将每年的5月1日定为全球劳动者的节日。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采纳了这一决议并庆祝国际劳动节。

然而,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对和激进工人运动的压力,美国选择将劳动节固定于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来庆祝。

三、劳动节的意义与发展劳动节不仅是对工人们辛勤劳动的肯定与赞美,更是一种抗争的象征。

劳动节是劳动者们展示团结、争取权益的重要时刻。

通过庆祝劳动节,劳动者们可以提醒政府和雇主重视工人权益,并推动社会公正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节的庆祝方式也不断发展。

除了游行示威和集会之外,现代劳动节还包括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竞赛。

这些活动旨在增强劳动者的凝聚力,丰富庆祝活动的内容,让劳动节更加生动有趣。

劳动节回顾劳动运动的背景

劳动节回顾劳动运动的背景

劳动节回顾劳动运动的背景劳动节作为国际性的节日,旨在纪念和赞美全球劳动者的辛勤努力和贡献。

然而,这个节日的背后是漫长而艰辛的劳动运动的历史。

劳动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这个时期标志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和工人阶级的崛起。

本文将回顾劳动运动的背景,探讨其对劳动节的重要意义。

一、工业革命引发社会经济变革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英国为起点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变革。

传统的手工生产逐渐被机械化生产所取代,大规模的工厂开始出现,劳动者从传统的手工业转向工业生产。

这个时期的工厂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极低,劳动时间长,工人们的生存状况极度艰难。

二、工人阶级崛起与劳动组织的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人阶级逐渐崛起。

工人们开始组织起来,争取改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早期的工会和协会起初只是为了保护工人的权益,逐渐发展为争取更公平待遇和权益的集体行动。

这些劳工组织起到了促进工人阶级团结和声援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运动的影响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对工人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工人阶级的剥削状况,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无数工人运动的思想指导,劳动者们以此为理论武器,与资本家进行斗争,争取更好的劳动条件和权益。

四、劳动运动的成就与挑战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劳动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工人们争取到了更短的工时、更高的工资和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同时,无数工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奋斗。

然而,劳动运动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资本家和政府对工人运动展开残酷的打压和镇压,甚至使用了暴力手段。

五、劳动节的诞生与发展劳动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芝加哥。

1886年的5月1日,数万工人走上街头游行,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当时的暴力冲突导致了多名工人的伤亡和牺牲。

为了纪念这场运动,1889年国际工人代表大会决定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者的节日。

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会运动_以欧洲主要国家为例

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会运动_以欧洲主要国家为例

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会运动:以欧洲主要国家为例顾昕范酉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对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工会密度和工会结构特征的描述, 以及这些国家的工会运动发展的多样性及其原因的分析, 勾勒出欧洲工会运动的基本特征。

文章认为, 欧洲工会运动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之时, 工会自身应对挑战的方向和能力至关重要; 同时, 在许多国家出现的工会密度下降的现象, 并不表明工会在现实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再重要。

在这些欧洲国家中, 由于某些特殊的制度安排, 工会会员虽然减少, 但是工会依然可以为广大的劳动者谋取福利。

【关键词】全球化; 欧洲; 工会运动; 工会密度; 工会结构【作者简介】顾昕,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社会政策、劳动关系研究; 范酉庆,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 5574 (2005) 04 - 0058 - 08一、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三十年中, 欧洲的工会运动始终保持着强劲发展的势头, 其影响波及到了欧洲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然而,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几乎在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工会衰落的现象, 许多欧洲国家也不例外。

一般认为, 全球化浪潮所导致的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新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源管理的普及以及欧洲总体失业率的上升等因素, 令欧洲工会运动自20 世纪80 、90 年代以来受到冲击。

基本上, 经济全球化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而其他一些因素可以理解为经济全球化的伴随物。

然而, 同样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欧洲各国的工会却呈现了不同的反应, 因而其工会运动就呈现了不同的态势。

欧洲工会运动的多样性, 当然首先与不同国家工会面对挑战的不同回应有关, 但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多样性体现了新制度主义所强调的路径依赖(pat h dependence) 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_现象_问题与理论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_现象_问题与理论

3 作为作者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本文受益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潘毅教授的长期指导。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沈原老师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鼓励和大量建设性意见。

在此一并感谢。

文中疏谬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现象、问题与理论3余晓敏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过程、劳动体制、劳工权益以及劳工运动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血汗工厂的重现集中体现了全球劳工面临的苦境。

90年代以来的“反血汗工厂Π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作为关注劳工问题的新社会运动,代表着全球化背景下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第三条道路。

本文将以过去10多年该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为分析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借助卡尔・波拉尼(K arl P olanyi )关于“市场—社会”间“双向运动”的理论透镜,对“反血汗工厂Π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中多元化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进行分析;其次,结合相关的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论,剖析该运动不同于传统劳工运动的特质;最后,以推进具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劳工研究为出发点,围绕该运动对于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影响力和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面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关键词:反血汗工厂运动 公司行为守则 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论一、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北美和欧洲的工会与人权、消费者、学生及宗教组织联合发起了跨国性的“反血汗工厂运动”(anti 2sweatshop m ovement )。

该运动以著名的品牌公司为批判对象,借助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力量,要求公司承担“公司社会责任”(corporate s 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在其全球性生产体系中制定“公司行为守则”(corporate codes of conduct ),并建立多种监察机制促进守则的实施,从而达到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血汗工厂,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公正、民主、平等881的目的。

“反血汗工厂Π公司行为守则运动”①开辟了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劳工权益的第三条道路,也预示着全球化背景下劳工运动的新方向。

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与劳工运动

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与劳工运动

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与劳工运动在19世纪,欧洲迎来了工业革命的高潮,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蓬勃发展成为当时欧洲社会的主要特征。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劳工们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这也引发了劳工运动的兴起。

本文将探讨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与劳工运动的相互关系。

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兴起19世纪欧洲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资本家掌控着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为自身获取利润的社会形态。

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机器和工厂的大规模使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商品产量大幅增加。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但也对社会结构和劳工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劳工的生活境遇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劳工的生活境遇普遍艰苦。

工人们通常被迫从农村迁往城市,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

劳动条件恶劣,工时长而劳动强度大,工资低且不稳定。

工人们常常生活在拥挤、肮脏的工厂城市中,面临着恶劣的卫生条件和住房问题。

而且,许多工人无法获得教育和医疗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令人堪忧。

三、劳工运动的兴起劳工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处于劣势地位,开始积极组织起来,对抗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剥削和压迫。

劳工运动的兴起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历史上的一大亮点。

工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思想逐渐传播,并成为劳工们争取权益的重要工具。

四、工会的崛起工会是劳工运动的基础组织形式,通过集体谈判和罢工等手段来争取劳动条件和薪资的改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领袖罗伯特·欧文斯成立了最早的现代工会之一。

工会为工人们提供了团结和互助的平台,并通过政治斗争来争取劳工权益的法律保护。

五、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兴起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兴起成为劳工运动的重要思潮。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

这些思想提倡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追求社会平等和公正,为劳工们提供了远大的目标和希望。

六、劳工运动的影响劳工运动的兴起对19世纪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

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

WTO、劳工标准与劳工权益保障「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劳资关系力量对比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中。

中国加入WTO,必须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对于中国的劳工问题和劳资关系的影响。

而国际上关于社会条款和国际劳工标准的提出,其出发点既有贸易保护的目的,也有在工人权利日益被忽视和侵害的情况下推动劳工权益保障的目的。

中国的政策应该是全面把握、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需要以国际劳工公约中的核心劳工标准为依据,根据中国的法律原则和国情特点,完善和健全中国的劳动立法,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WTO,劳资关系,劳工标准,劳工权益,劳工立法,工会运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但在近期,入世却会加剧中国改革过程中的一些经济、社会和法律问题。

劳工权益保障和劳工标准立法即是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WTO与劳资关系态势重构WTO的出现,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的实现具有无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然而,这种推动是以资本的扩张为目的和手段的。

而资本扩张的直接要求是对于劳动的压制和剥夺。

自19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劳资关系和工人运动的形势及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首要条件是资本国际化,而资本的无国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崛起,致使世界各国资本的联合和合作成为各国资产所有者的自觉的认识和行动。

尽管资本之间的竞争和倾轧仍然极其残酷,然而,在国家的协助和支持下,劳资关系意义上的“全世界资产者联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资本的地位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世界劳工的地位则在不断地下降。

尽管全世界无产者已经整整奋斗了150年,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目前还仅仅是个口号。

工会在与资本的对抗中的弱势地位加剧,除个别国家外,各国的工会运动几乎都处在相当的困境中。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的劳资关系呈现着截然不同的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政府倡导下的以资方为主导的劳资合作,这种情况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原来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更为突出;再一种是劳资的剧烈对抗,这主要分布在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劳工运动重生

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劳工运动重生

新自由主义政策下的劳工运动重生新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市场自由、私人产权和最小化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体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及政治运作的主导理念。

然而,这一政策取向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在劳动关系和劳工运动方面。

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全球范围内的劳工条件和权益遭遇挑战,工资增长缓慢、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体系削弱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种背景下,劳工运动开始经历一种新的复兴与重生,渐渐形成了反抗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力量。

新自由主义的起源与特点新自由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

当时,西方国家面临高通胀、高失业率及低经济增长的“三重困境”。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开始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逐步放松对市场的管制,推动私有化、贸易自由化以及资本流动自由化等新自由主义措施。

新自由主义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市场导向: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通过竞争可以提高效率。

有限政府:主张政府应该在经济中扮演有限角色,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仅保留维护法律和秩序及提供公共服务等基础职能。

私有化:将国有企业和公共服务转让给私人部门,通过增强私营部门的活力来推动经济发展。

劳动灵活性:倡导劳动市场的灵活性,包括短期合约、零工经济等形式,使雇主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用工规模。

虽然新自由主义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推动,但其过程中的各种弊病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

新自由主义对劳工的影响新自由主义政策直接导致了劳动市场中的一些显著变化,包括但不限于工资停滞、工作安全性下降及社会保障覆盖面的缩小:工资停滞:尽管在某些国家整体GDP持续增长,但劳工收入却没有相应提高。

这一现象在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明显,收入分配不均加剧,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工作安全性下降:由于强调劳动市场灵活性,很多国家采用灵活用工策略,大量短期合同、临时工和兼职形式的工作出现。

尽管这些政策似乎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效率,但却极大地削弱了劳动者的工作保障。

全球化背景下劳动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劳动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全球化背景下出现了劳动立法方面放松规制、集体谈判方面工会不断退让的趋势,并且出现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评判劳动法、以公司社会责任冲击劳动法的现象,劳动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世界性的劳资矛盾正在加剧,必须保卫劳动法,从而保卫我们的社会。

一、劳动法的调整机制由于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关系,因此劳动法(劳工法)的核心内容是矫正劳动关系双方的不平等关系(这也是劳动法从民法中独立出来的原因)。

关于这一点,从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中可清楚地看出。

劳动法对民法的矫正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建立全社会的劳动基准。

最早的劳动立法——1802年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就是对民法的矫正,属于劳动基准法。

第二,建立企业或产业劳动基准。

由于企业和产业各不相同,而劳动基准立法只能按照不平等程度最低的企业和产业来确立,否则对这些企业不公平。

但劳动关系状况(不公平程度)相差悬殊,只是规定了最低劳动标准对劳动者的保护显然是不够的。

为此,需要根据企业和产业中劳动关系状况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劳动标准。

显然,实体法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于是,通过团结权、集体谈判权、罢工权及三方协商机制立法这种程序保障措施来解决。

劳动基准法对民法是初次矫正,集体合同对民法是再次矫正。

这既是维护社会正义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过去几十年来,各国劳动法通过上述“双重矫正机制”,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劳资关系不平等问题,也促进了社会安定。

二、全球化背景下劳动法面临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然而,全球化加剧了劳资关系的不平衡,对各国劳动法带来了新的挑战,包括劳动基准、也包括集体合同。

全球化使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强化了资方的自由,但劳动者不能自由流动,从而使各国已建立起来的劳动力市场公平交易规则遭到破坏;全球化对就业信息、职业教育和培训等,也带来了新的难题——全球化对各国劳动法形成挑战,并削弱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中国劳工运动与工业工人阶级的崛起

近代中国劳工运动与工业工人阶级的崛起

近代中国劳工运动与工业工人阶级的崛起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工业化进程,劳工运动也随之兴起,并且工业工人阶级逐渐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首先探讨中国近代劳工运动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工业工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近代中国劳工运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

在此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并且以殖民主义方式对中国进行开发。

这种侵略和开发导致了中国工业的兴起,但同时也给中国劳工带来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劳工开始有组织地反抗。

最早的中国劳工组织可以追溯到1904年成立的《东京劳工论坛》,它是中国近代劳工运动的开端。

之后,各种各样的工会组织相继成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18年成立的中国总工会。

这些工会致力于维护劳工的权益,它们发起了一系列的罢工和示威活动,以争取更好的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

同时,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越来越多劳工的认同和支持。

劳工运动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中国革命的兴起。

辛亥革命后,中国国民党逐渐崛起,它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成立了工农政策。

这一政策鼓励工人阶级和工会的组织,并且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

此外,在中共成立后,共产党也积极参与工人运动,并提出了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路线。

中国近代劳工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支持。

工业工人阶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日益提升。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工人成为了城市化的主要力量。

他们集中在工业区,工厂中,并且起到了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角色。

他们的努力和抗争使得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工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此外,工业工人阶级的崛起也对中国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成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主要追随者,积极参与了中国的革命运动,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支持者。

中国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劳工和洋务运动

中国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劳工和洋务运动

中国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劳工和洋务运动中国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劳工和洋务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劳工和洋务运动方面。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和对全球历史的影响。

一、劳工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支持战争生产和服务。

中国的劳工成为这一需求的重要来源。

中国劳工被招募到法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主要从事工厂生产、农业劳动以及军事后勤等工作。

这些劳工面临着艰苦的工作条件和不公平的待遇,但他们的付出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劳工通过奋斗和团结,展现出了他们的强大意志和工作能力。

他们以良好的纪律和高效的工作效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并推动了中国劳工运动的崛起。

二、洋务运动同时期,中国也经历着洋务运动的兴起。

这一运动旨在引进西方技术和理念,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以更好地面对外部的压力和竞争。

洋务运动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封闭态度,开始与外国合作,引入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运动的推动者,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名人,积极致力于改革和现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让中国了解到了自己的不足,吸取了外国技术和文化的优点,并将其融合到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

中国开始建设铁路、电报线路、造船厂等重要基础设施,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三、影响与启示劳工运动和洋务运动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发展:中国劳工的努力和洋务运动的推动,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世界各国对中国劳工的需求带来了大量的外汇,促进了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工业发展。

2. 全球化:中国劳工的移民经历和洋务运动的带来的技术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劳工的参与拉近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人文交流。

3. 社会意识觉醒:中国劳工的经历让他们对自身权益和尊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后来的劳工运动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的选拔制度和现代化设施建设,也为中国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劳动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劳动的政治知识点总结

劳动的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劳动的政治意义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劳动的政治意义在于通过劳动,人们能够创造财富,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政治层面上,劳动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涉及到劳工权益、劳动法律、工会组织等诸多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正义,影响着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

二、劳动的政治背景劳动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益受到剥削和压迫,劳动条件恶劣,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因此,劳工运动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劳动问题成为了社会矛盾的一个焦点。

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更多的保护,劳动条件得到改善,劳动者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权利得到了保障。

三、劳动的政治权利劳动者的政治权利包括参与劳动组织、罢工、成立工会等。

劳动者有权利通过组织和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益。

这些权利在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实践和保障方式。

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工运动通过罢工等行动来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在社会主义国家,劳工权益得到政府和工会组织的更多保障。

四、劳动法律和政策劳动法律和政策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

劳动法律是国家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管理制度的体现,包括工资、劳动时间、休假、工伤保险、社会保险等方面。

政策是国家对劳工情况的调整和干预措施,包括推动就业、减少失业、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等。

劳动法律和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是国家政治决策和社会治理的一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五、工会与劳动政治工会是劳工组织的重要形式,是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和解决劳动问题的主要途径。

工会通过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参与劳工政治和社会管理等方式,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会成为了劳工运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工会成为了劳动者党和政府的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决策过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欧洲的工业化与劳工运动

欧洲的工业化与劳工运动

欧洲的工业化与劳工运动近代欧洲的工业化进程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劳工运动兴起的重要背景。

本文将从欧洲工业化的起因、过程以及劳工运动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因和过程欧洲工业化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期的英国。

工业革命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的工业化。

工业革命的先导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革命的发生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国内市场逐渐形成,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了工业的兴起。

英国作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的纺织业、矿业以及机械制造业等领域得到了迅猛发展,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随着英国工业的成功,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步入工业化的道路。

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相继展开工业化进程,一度形成了欧洲范围的工业化浪潮。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模式,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欧洲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劳工运动的兴起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但工人的待遇却长时间得不到改善,甚至存在剥削和压迫的现象。

劳工们为了争取自身权益,逐渐形成了劳工运动的组织。

劳工运动起初主要是以工会为组织形式。

工会是工人自发组织起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设立的。

工会不仅协调劳资关系,还通过谈判和抗议等方式争取工人权益的改善。

劳工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人的困境,促进了劳资关系的平衡。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劳工运动逐渐从国内扩展到跨国领域。

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成为劳工运动国际化的标志,各国工会之间开始联合合作,共同争取工人权益。

同时,劳工运动也与其他社会运动相结合,如妇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等,形成了更加广泛的劳工运动联盟。

劳工运动的兴起不仅对工人阶级自身产生了积极影响,也给欧洲社会带来了重要的变革。

劳工运动的推动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劳工开始参与社会政治的决策过程,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影响国际工会运动的三大因素

当前影响国际工会运动的三大因素

当前影响国际工会运动的三大因素及我国工会作用和对策研究本文就当前影响国际工会运动的经济全球化、国际劳工公约、国际框架协议等三个因素及我国工会的对策进行研究,提出建议。

一、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工会运动带来的影响及我国工会应采取的对策(一)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工会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1、经济全球化给国际工会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一些国家工会入会率下降。

比如,美国下降为8—10%,意大利下降为42%左右,日本下降为19.2%,英国下降为20%,澳大利亚下降为30%,新西兰下降为20%。

其原因:第五,近年许多国家的用工形式日益非正规化,大量使用廉价的非全日制工、临时工、家庭工等,使工人的就业、工资、社会保障和劳动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使组织工人入会非常困难。

第二,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是工会力量和工会运动的传统基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急剧上升,蓝领工人在工人阶级队伍中所占比重逐步减少,白领工人所占比重逐步增加,非全日制临时工和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迅速增多,这些对工会组织发展带来冲击。

第三,有些国家的高工资制度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工人后顾之忧减少,部分工人觉得无需寻求工会组织保护,参加工会组织的愿望不迫切。

第四,私营部门比公共部门工会入会低。

目前欧洲私营部门只是公共部门的1/2,估计公共部门是50%,私营部门是25%。

在美国,私营部门加入工会比率估计为8.5%,公共部门达到37%。

差距的原因在于就业的稳定性以及缺乏公开的论争和雇主的反对。

第五,一些资方十分关心成本,而不再关心工资增长问题,因而阻碍工会组织的发展,不愿意设工会组织。

在一些国家以雇主利益为终极的政策减少了工会的影响和作用,直接影响了建会率和入会率。

第六,一些国家工会组织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怎样保护自己的权利上,而没有去招募或吸收更多的新会员。

入会率下降和工会权利削弱严重威胁着一些国家工会生存的基础。

(2)一些国家的集体谈判权利受到限制。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劳工体系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劳工体系的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全球化劳工体系的辩论辩题正方,应该废除全球化劳工体系。

首先,全球化劳工体系导致了劳工的剥削和不公平待遇。

在全球化劳工体系下,跨国公司可以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工成本较低的地区,从而剥削当地劳工的劳动力,让他们长时间工作,却只得到微薄的报酬。

这种剥削不仅违反了劳工的基本权益,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公平竞争。

其次,全球化劳工体系加剧了贫富差距。

由于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地区,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劳工待遇差距巨大。

这不仅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也加剧了全球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最后,全球化劳工体系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

为了降低成本,跨国公司往往会选择在环保法规较为宽松的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这种环境破坏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全球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废除全球化劳工体系是必要的。

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劳工体系,保障全球劳工的基本权益,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反方,不应该废除全球化劳工体系。

全球化劳工体系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提升。

由于全球化劳工体系的存在,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劳工,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降低了成本。

这种灵活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此外,全球化劳工体系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许多发展中国家依靠出口劳动力来获取外汇收入,这对于他们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全球化劳工体系的存在使得这些国家能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最后,全球化劳工体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人员流动。

随着劳工的跨国流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习俗,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多元化。

因此,不应该废除全球化劳工体系,而是应该通过改革和监管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全球化劳工体系更加公平和可持续。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说,“自由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全球化劳工体系的存在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工运动: 现象、问题与理论*余晓敏提要: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对劳动过程、劳动体制、劳工权益以及劳工运动都产生 了巨大的冲击。

血汗工厂的重现集中体现了全球劳工面临的苦境。

90 年代以来的“反血汗工厂/公司 行为守则运动”作为关注劳工问题的新社会运动,代表着全球化背景下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第三条 道路。

本文将以过去 10 多年该运动在美国的发展过程为分析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借助 卡尔·波拉尼(Karl Polanyi)关于“市场—社会”间“双向运动”的理论透镜,对“反血汗工厂/公 司行为守则运动” 中多元化的行动者及其行动进行分析; 其次, 结合相关的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论, 剖析该运动不同于传统劳工运动的特质;最后,以推进具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劳工研究为出发点, 围绕该运动对于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影响力和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面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关键词:反血汗工厂运动 公司行为守则社会运动和劳工运动理论一、引言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北美和欧洲的工会与人权、消费者、学生及宗教等 NGO 联 合起来发起了跨国性的“反血汗工厂运动”(anti-sweatshop movement)。

该运动以著名的品牌公 司为主要的批判对象,借助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力量,要求跨国公司承担“公司社会责 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CSR) , 在 其 全 球 性 生 产 体 系 中 制 定 “ 公 司 行 为 守 则”(corporate codes of conduct),并建立多种监察机制促进守则的实施,从而达到在全球范围 内消除血汗工厂、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公正、民主、平等的目的。

“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①开辟了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劳工权益的第三条道路, 也预示着的全球化背景下劳工运动的新方向。

90 年代以来复兴的劳工运动,促进了具有社 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劳工研究的大发展②。

这些研究不仅提出了以往的“制度主义”或“新制 度主义”研究范式所忽视的新问题,而且运用“社会运动式的工会主义”和“全球性社会运 动式的工会主义”的概念去把握新兴劳工运动的方向。

作为新兴劳工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已经成为一些具有社会运动理论视角的劳工研究的关注 点(Clawson, 2003),但尚未有研究者对该运动的特质、影响力和局限性进行专题研究。

本 文将以起源于美国的 “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 过去 1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为分析对象, 探讨该运动不同于以往嵌入“资本—国家—工会”三方机制的劳工运动的崭新特质,并围绕 该运动对于劳工维权和劳工赋权的影响力和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面临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笔者将简要概括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劳动体制、*作为作者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本文受益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潘毅教授的长期指导。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沈原老师为 本文的写作提供了鼓励和大量建设性的意见。

在此一并感谢。

本文疏谬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① “反血汗工厂”代表了运动在初始阶段主要诉求, “公司行为守则”的制定和监察则是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制度化产物。

媒 体更多地将该运动称为“反血汗工厂运动” ,但以运动中“公司行为守则”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则更多地将其称为“公司行为守 则运动” 。

由于本文关注运动发展的整个过程,作者将该运动称为“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 。

根据具体分析的需要, 行文中有时将其表述为“反血汗工厂运动” ,有时则为“公司行为守则运动” 。

② 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Bronfenbrenner, et al. (eds.), 1998;Turner, ec al. (eds.), 2001;Clawson, 2003;Lopez, 2004; Milkman & Voss (eds.), 2004;Fantasia & Voss, 2004;Reynolds (ed.), 2004。

1劳工权益、劳工运动的冲击,借此阐明“反血汗工厂/公司行为守则运动”产生的政治、经 济和意识形态背景。

二、经济全球化对劳动体制、劳工权益和劳工运动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庇护下,借助高科技革命的力量,资 本通过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跨越国家的边界实现了全球性的流动, 形成了全球 性的生产体系。

与此同时, 资本的积累方式、 生产组织方式和盈利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资本在全球流动,构建全球性生产网络,试图以一种“空间性解决方案”(spatial fix) 缓 和 资 本 主 义 制 度 内 在 矛 盾 , 即 资 本 在 一 定 地 域 内 的 “ 过 度 积 累 ” 的 问 题 (Harvey,2001:315,369) 。

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面临全面的衰退①。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发达工业化国家逐渐衰退的制造业在香港、韩国、台湾等新兴工业 化地区和国家获得了发展。

70 年代开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制造业资本从欧美 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地区,通过“外包制造”的方式涌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亚洲、拉美和非 洲的发展中国家。

建立出口加工区,并提供税收优惠、廉价的劳动力、弱化政府对“劳动体 ② 制” 的干预成为这些国家吸引外资流入主要方法。

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绘制了前所未有的 “全 球性无产阶级化”的图景。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 70 多个国家的 850 个出口加工区雇 用的工人早在 1995 年就已经超过 2700 万, 其中 70%-80% 是女性(Carr & Chen. 2004; Khan, 2002) 。

其次,资本的积累方式和生产组织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戴维哈维将这种变化称为 “弹 性的积累”,即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在过程上与结构上都与“福特制”的“刚性”格格不入,而新 的经济秩序表现为一种“弹性的积累”——在劳动过程、劳动力市场、生产和消费模式上都表 现出充分的“弹性” (Harvey,1990:121) 。

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则表现为由“福特 制”向“后福特制”或“弹性专业化”的转变。

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使用灵活多用的机械和高技能 的劳动力,小批量地生产特殊化的产品,满足多样化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从而最终兼顾 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应(Bonacich & Appelbaum, 2000: 5;Nadesan,2001)。

再次,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方式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市场领域。

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经 济模式是典型的消费经济。

作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的意识形态,“消费中心主义”(consumerism) 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得以空前膨胀(Cross, 2000),并对“全球化的资本主义”起着 意识形态上的支撑作用(Sklair, 2001:255, 291)。

面对“消费经济”带来的巨大市场,资本解决 “过度积累”危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活动逐渐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市场领域。

一方面,“个性 化”的消费模式在西方的盛行和“消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膨胀为资本在市场领域借助 “品牌化”(branding)③和“广告大战” ,通过刺激消费的方式拓宽边际利润空间提供了前所 未有的机会。

另一方面,出口加工区内“专制性工厂体制”(despotic factory regime)④又为资①以美国为例,1899-1963 年间,仅有 3%的制造业最终产品依赖进口,在 1971 年上升到 9%。

而到 2002 年,进口总值已经达到美 国制造业 GDP 的 69%。

(Clawson, 2003:131) ② “劳动体制” 主要是指有关雇佣和就业条件和状况的制度模式,对于劳工向拥有和管理产业资本的政府和企业表达愿望和要 求权利具有制度性的影响作用。

劳动体制广泛存在于国家、地区或是基层的正规性或非正规性的经济部门中。

劳动体制具有交 叉性和多面性,它是在多种法律和社会机制的交互作用下产生的,而法律和社会机制的缺失同样会造就相应的劳动体制。

(Candland & Sil, 2001:17) ③ “品牌化”是一种极为复杂精致的营销策略,通过“品牌化”“资本成功地在市场特权和消费之间建立了文化架构,并最终实 , 现了对消费欲望和消费行为的控制。

(Holt, 2002:71) ” ④ 根据布洛维的研究, “专制性工厂体制”的典型特征是:劳工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政府在劳动保障、劳资关系方面的干预很 弱;资本采用“强制性”手段的控制劳工等等。

(Burawoy,1985:125-6)2本在生产领域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资本 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种种手段又重新被利用, 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和加 大劳动强度来提高产能,通过无报酬加班、克扣工资和福利、弹性用工制度来降低劳动力成 本等等。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对于劳动体制、劳工权益和劳工运动都产生了巨大冲击。

资 本的全球性流动以及全球性生产体系的形成不仅加剧了劳动力对资本的依赖性, 强化了资本 对劳工的控制, 导致劳工利益受损, 而且加剧了全球工人阶级身份认同的危机和传统劳工运 动的衰落。

首先,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商品和资本的流动,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却受到国家移民政 策以及政府对国内劳动力市场的规范性政策的种种阻隔。

劳资双方在流动自由上的不对等性 也加剧了劳动力对于资本的依赖、 资本对劳工的控制。

基于七十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制造业日渐衰败的现实,麦克布洛维看到一种新的“霸权式的专制主义”( hegemonic despotism)“工厂体制”的形成。

布洛维认为, “新的专制主义是在霸权式体制上生长出来 的……资本和劳工的利益还是相互协调的……并非恢复了旧的专制主义, 新的专制主义的基 础是资本的流动性对于全体劳工所产生的理性辖制……工人对资本外逃、 工厂倒闭、 或是生 产转移的恐惧代替了原来对于被监工解雇的担心”(Burawoy, 1985: 150)。

穆涅斯在对于美国 和墨西哥边界的工厂体制的比较性研究中发现, 美国政府对于由两国边界进入美国的墨西哥 移民的严格管制不仅限制了墨西哥劳动力向美国的自由流动, 而且对于位于两国边界工厂中 “专制性” 的工厂体制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Muoz, 2004)。

许多研究中国企业劳资关系的学 者都认为户籍制度助长了资本对农民工的控制和剥削(Lee, 1998;Chan,2000;Chan & Wang, 2004/2005;Pun, 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