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内涵新探
民主政治建设视野下的公民和公民意识内涵研究
社会和其他公 民相互间的关系 ,即对其公民身份 、 公 民权利 、公民义务等的理性认知 。还有的学者
认 为公 民意识 是人 类 自由 自主活 动 内在精神 的 自觉
其实 ,公民的内涵问题并不复杂 ,但是社会上 有些人对公 民内涵的认识并不清晰和准确 ,甚至还 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 有必要加以澄清和纠正。
第 2卷 第 7期 3 8
20 年 1 月 09 1
广东青年 干部学 院学报
J un l f a g o gYo n ed r olg o r a n d n u hL a esC l e o Gu e
Vo . 3No7 12 .8 No e e 2 0 v mb r 0 9
的逻 辑起 点 。 关键 词 :公 民 ;公 民意 识 ;民 主政 治 建设 中图分类号:c 9 2 1 1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 4 6(0 9 4 0 7— 5 0 9 5 4 2 0 )0 - 0 3 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是全体公民,而 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 ,奠定必要的民主政 治的人文基础 ,是实现我国政治发展 目 标的基本前 提。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 中,公民和公民意 识教育 问题业已引起人们的莫大兴趣和高度重视 , 并步入学者们的视野和研究领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 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一基础性 、战略性主张的正 式提出和充分阐述 ,意味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已从 学术界的呼吁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并成为当前
国籍。具有某国国籍即为该国公民 ,意味着享有该 在现代 意义 上 ,公民是指具有 一个 国家的国 国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包括请求国家保护的权利,
收稿 日期 :20 — 0 1 0 9 1— 6
基金项 目:本文为 “ 共青 团中央20-20年 度青 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 ”—— 《 08 09 民主政治建设 中的青少年公 民 意识教育研究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课题编号为20G 25 0 8 H 5。 作者简介:谢 慧敏 ( 9 7 17 一),女 ,湖北浠水人 ,广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讲师 ,硕士 ,主要从 事思想政治教育 、公 民教 育研究 。
公民意识与现代法治国家建设
公民意识与现代法治国家建设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作为国家成员的身份意识和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和参与意识。
公民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对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意识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如何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意识、法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
国家意识是公民对自己作为国家一员的认同感,是将自身与国家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的意识。
法治意识是公民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意识,是公民对法律尊严和法治原则的认同和信仰。
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是公民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意识,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道德行为准则的体现。
社会责任意识是公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主动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公民意识与法治的关系公民意识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基石。
只有当公民具备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时,法治国家才能得以建立和巩固。
其次,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保障。
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操守是法治的基础,只有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才能维护法治的权威和稳定。
再次,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推动力。
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有助于形成监督权力合理行使的格局,保障法治的落地实施。
三、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的途径1. 加强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公民教育的力度,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2. 完善法律制度。
健全的法律制度能够指导公民的行为,使公民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
同时,法律的公正和有效执行也能增强公民对法律和法治的信任和认同感。
3. 加强舆论引导。
媒体在培育和提升公民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媒体应当积极引导公民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加强对法治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推动公民逐步树立起法治思维。
4. 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鼓励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事务,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和社会责任感。
我的公民意识
我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的认同和责任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个人层面、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探讨公民意识的内涵和培养方法。
一、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入手。
首先,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公民,我们享有言论自由、参与选举、平等就业等权利,同时也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等义务。
只有了解、认同和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行使和履行它们。
其次,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并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
这可以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支持环保和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实现。
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的力量虽小,但只要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意愿和行动,就能汇聚成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力。
最后,个人层面的公民意识培养还需要注重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肩负起培养公民意识的责任。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程,举办模拟选举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家庭教育则应该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对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二、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依靠社会环境的塑造和规范。
首先,社会应该加强公民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政府和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活动和社会教育等方式向公众普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知识,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意愿。
其次,社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
公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和途径应该畅通无阻,让公民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同时,社会对于违反法律法规和道德底线的行为应该进行严厉打击和制度约束,让公民明确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后果,进而促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和公德。
三、国家层面在国家层面,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它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
随着我国社会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强化,这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全面了解并提高公民意识,将提升食品卫生工作的社会效益、是实现食品监管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措施。
一、公民与公民意识的内涵公民”一词源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国家,原意指“城邦的人”,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和“主权在民”的原则,以宪法形式规定了国家属于公民全体,每个人天生平等地拥有国家所有权。
公民概念成为了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概念。
在中国,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尽管公民一词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含义不同,但是公民概念内涵最核心的部分是相同的,即公民是一个社会人及政治人,他是以社会和国家的成员身份而存在的,其处世原则依赖于他与社会的契约而定,即具有相应的公民权利和义务。
公民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公民所具有的对社会、国家、他人和自己的自觉的认识、定位、态度以及基本价值观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的总称。
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形态系统,有它自身内在逻辑联系的层次结构,主要包含了权利和义务意识、民主和平等意识、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内涵。
二、食品卫生监督与公民意识的联系食品卫生监督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规进行的行政行为,其目的是防止、控制和消除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因此,食品卫生监督活动时刻与公民的权利义务、民主平等、责任、公德等公民意识密切相关。
1.公民意识是食品卫生监督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起着特殊的作用。
在公民意识水平较高的环境下,一方面食品从业人员从主观上会减少食品制售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公民和社会组织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能够形成良好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公众支持,有利于食品卫生监督的顺利进行。
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培养思路及途径
让人欣慰的是 , 我 国 自古 以来 就 非 常 重 视 相 关 义 务 的教
育, 起 到非 常 有效 的补 救 作用 。为 了解学 生 的 义 务意 识 ,
我们 进行 了专题 调查 , 统 计分析 结果 显示 , 超过9 0 %的学生 都有 很 强 的义务 意识 , 在 珍惜 生命 、 自我 保 护 、 讲究 个 人卫 生、 遵 守学 生 日常行 为 规 范 、 尊敬老师 、 团结 同学 、 遵 守公 共秩序等方面都有极好表现( 至少调查数据显示如此 ) 。 可见 。 以 义务 为本 位 的教育成 效十分 明显 。 4 .公 民参 与意 识 。国家 的一切 权力 来 自人 民 , 客观 上 要 求 人 民民 主 、 人 民 当家作 主 , 但 人 民是个 集 合概 念 , 人民
致, 专 制 的 国家 , 没 有公 民 , 只有 臣 民。作 为 宪政 国 家共 同 体 的平 等成 员 , 公 民首 先 体 现 为 一 个 人 的法 律 和政 治 身
份, 即 成 员 资 格 — — 只 有 成 为 一 国 公 民 才 能 够 享 有 该 国 公 民 的基 本 权 利 , 如选 举 权 、 被 选举 权 、 社 会 保 障等 。因 此 ,
中 图分类 号 : G 6 4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 — 5 9 6 8 ( 2 0 1 3 ) 0 8 — 0 0 2 6 — 0 3
党 和 国家 明确 提 出“ 加 强公 民意识 教育 , 树 立 社 会 主
义 民 主法 治 、 自由平 等 、 公 平 正 义理 念 ” 和“ 培 养 社 会 主 义
同 于一 I 人的 , 一般 而言 , 农 民的公 民意识 要弱 于市 民等 。
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容 .树 立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法 治 、 自由 平等 、公 平a 义理 念 ;道 德 与 文 明 也 是 公 民意 识 的 重 要 内容 , 因此 公 民意 y -
识 教 育应 以道 德 与 文 明教 育 为 延伸 内容 ,形 成 文 明 习惯 ,推 动 社会 文 明发 展 。
『 键 词1公 民意 识 教 育 关
一
1 9—
维普资讯
意义 非常深远 。
公 民意识和公 民意识 教 育的 内容 十分丰 富 ,可 以从 多方 面来 加 以解 读 。从 政治学 和社 会学 的角度 来 解 读 ,是最 直接 的。事 实上 ,政治 因素和 社会 因素是 相互 嵌 入 的 。一 般 地 和简要 地 说 ,所 谓 “ 民意 公
维普资讯
荦东碍 赢 20 年第8 ’ 08 期
政
・
法
社 会 学
公 民社会 与公 民教 育 ・
从政治学 、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 内涵 术
郑 杭 生
『 摘 要1公 民意 识 主 要 指 公 民 对 于 自己 国 家 主人 地 位 、应 享权 利 和 应履 行 义 务 的 自觉 意 识 ;公 民教 育 则
识 和 民族 精 神 为 基 本任 务 和 宗 旨;公 民意 识 的核 心 内涵是 权 利 意识 和 责 任 意 识 , 因此 公 民意 识 教 育 应 以权 利 和 义务 教 育 为 核 心 任 务 ;民 主 与 法 治是 公 民意 识 的 基 础 内容 , 因此 公 民 教 育 应 以 民主 与 法 治 教 育 为 基 础 内
政 治 学
社会 学
[ 中图分类号]G 0 0 [ 4 - 5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 0 )0 — 0 9 0 0 0 7 2 2 8 8 0 1— 4 0
从政治学_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这充分表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与对促进和谐社会构建,都是一个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一个根本性和关键性的环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推进:一是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民主政治观念培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观念培养,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不可能建立起真正好的制度;即使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和设计,如果没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观念,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行。
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就会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广大群众基础,这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目标的社会前提。
同样,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结构性的前提和理念性的前提。
结构性的前提就是,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结构合理、比例协调,互动良性;理念性前提中,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些理念的树立,这是与公民意识教育要树立的理念重合的。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现在,我们是在市场经济陌生人的世界里建设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宏观上叫和谐社会,在微观上叫和谐社区。
随着我国社会重心日益下移,和谐社区的建设越来越突出。
陌生人的世界需要新的连接和整合。
要把陌生人真正连接起来,使“单位人”真正转变为“社区人”,进行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理念的培养置于显著位置,意义非同寻常,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郑杭生[摘要]公民意识主要指公民对于自己国家主人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教育则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各种教育渠道培养社会成员具有上述公民意识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
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做一 个合 格 的公 民 ” 等观 念 的 确立 , 是我 国公 民意识 教育 应
在本体 层 面的核 心 内容 。
二 、 念 层 面 : 固树 立 理 牢 法律 意义 的 “ 人意 识” “ 主 、 平 等意 识”
的地 位 ; “ 他公 共 生 活 样 就 其 式 ” 如在 “ 位 ” 处 理 与 同 ( 单 里 事 的关 系 ) “ 民生 活 样式 ” 与 公
有助 于教 育 的实施 。所 谓 “ 理
念样 式 ” 即本 题 所 分 析 的 “ 理 念层 面 ” 所 谓 “ 践 样 式 ” , 实 即 后 题所 分析 的“ 实践 层 面” 。
众所 周 知 , 社会 形态 的上
的基 础 和前 提 , 会 比较 自觉 就
地 选 择 文 明 的 “ 人 生 活 样 私
意识 ” 教 育 , 个 体 认 同 自 的 让 己是 国家这个 共 同体 的一 员 ,
牢 固确认 “ 是 国家 的公 民 ” 我 。 所 谓 自觉 树立 公 民意 识 , 首要 的就是对 国家 的 自觉认 同 。 每
说, 由于人 的本 质是 社会 关 系
的总和 ,公 民生活 样式 ” “ 对
演 进 必 然 会 问 : 我 怎样 按 照 “ 公 民样 式来 生 活 呢? ” 这就 涉
及 到 对 “ 民生 活 样 式 ” 涵 公 内
方 面代表 着 、 现 着公 民个 体 体
的 自我意 识 的 发展 水平 和 理
现代 社会 中个 人 与 国家交 往 、 个 人 与 他 人 交 往 ,乃 至 处 理 “ 事 ”或者说 是 自己与 自己 私 (
式 ” 。
法 ,家庭 生 活样式 ” “ 不能 侵害 “ 民生 活样式 ” 各类具 体 的 公 。
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
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公民意识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一、引言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作为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学生中培养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
二、公民意识的重要性1. 公民意识的定义和内涵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和理解。
它涉及到个人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社会公德的尊重、公共事务的参与等方面。
2. 公民意识对社会的影响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的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公民意识的缺失则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道德的沦丧。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的途径1. 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应该将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可以通过开设公民教育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增强公民意识。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具有重要的影响。
父母应该树立榜样,教导孩子尊重他人、遵循法律等基本行为准则。
3. 社会环境的塑造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同样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正义和公平的社会秩序。
社会各界也可以组织各种公益活动,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的挑战和对策1. 消费主义的冲击当前,消费主义在社会中盛行,个人追逐物质享受的倾向较为突出。
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消费,鼓励他们注重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
2. 传统道德观的削弱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传统道德观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五、结论培养学生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观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模范,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道德观的公民。
新时代公民意识
新时代公民意识在新时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认同,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和积极行动来推动社会进步。
本文将通过分析性论述的方式,探讨公民意识的具体操作方法,分析公民意识的循序推理论点,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入手。
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进行。
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教育机构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例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讨论公共决策,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意识。
此外,家庭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父母可以通过家庭活动和亲身示范来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
社会教育则可以通过社区活动、社会组织和媒体等形式来提高公民意识。
其次,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注重实践与情境的结合。
公民意识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升。
实践可以是参与公共事务、社会活动和志愿服务等形式。
例如,参加社区居民议事会、参与社区环境保护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等,都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实践,个人可以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意识。
此外,公民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注重信息获取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时代,获取真实、全面、客观的信息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个人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如媒体、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但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个人还需要培养思辨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
只有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和思辨能力,才能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从而培养公民意识。
综上所述,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入手,注重实践与情境的结合,以及提高信息获取和思辨能力。
只有通过多方位的培养和实践,个人才能形成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认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
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个人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述评一、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影响1.1 公民意识的定义和内涵在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的研究前,首先需要明确公民意识的定义和内涵。
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到自己是公民,具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一种意识状态。
公民意识的内涵主要包括法治意识、民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等。
1.2 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经济发展带来的法治意识: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的加强,人们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程度日益提高,法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2. 开放交流带来的民主意识: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人们对民主权利的了解和认同程度有所提高,民主意识开始在社会中获得扩散和推动。
3. 社会改革引发的社会责任意识: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行为的社会影响,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4. 国家崛起带来的国家认同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国家认同意识在公民意识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
1.3 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挑战虽然改革开放对公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社会不平等问题:改革开放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大,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有所提升,但还存在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2. 社会信任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他人的信任度逐渐下降,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也有所增加,这对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3. 环境问题:改革开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但也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意识研究现状2.1 研究方法与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民意识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公民意识的特点、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
对新时期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
对新时期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第一篇:对新时期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对新时期公民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新时期公民意识是在现代法治环境下形成的民众意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它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它要求公民具有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秉持合理、合法、守法的基本理念,形成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它的核心是科学理性精神和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在本质上是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的统一.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公民意识培养和公民素质的提高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新时期加强对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公民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新时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基础性工程1.公民意识的概念《辞海》对“公民”一词的解释是“具有本国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由此公民就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法定意义上。
指一个人拥有某国国籍,这个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了;另一个是社会学意义上。
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构成的身份定位。
作为法定意义上的公民,当然要归附一个国家。
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公民,要归附的是一种观念文化。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它强调的是人与人间的平等关系。
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
因此,“公民”不仅表明社会成员是某个国家的国民,更重要的是表明社会成员在这个国家里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它既是伸张权利也是担当责任的社会个体。
而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
主题教育培育公民意识
主题教育培育公民意识主题教育培育公民意识引言: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在社会中对自身权利、义务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感和认同感。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公民意识在推动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促进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一些公民在行为上存在缺乏责任、缺乏集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培育和提高公民意识。
主题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思想教育方式,可以积极推动公民意识的培育。
第一部分:公民意识的内涵与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具备的对自我和社会关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它包括遵守法律、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尊重他人权利、具备公共责任和奉献精神等方面。
公民意识是形成和完善现代公民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
第二部分:现阶段公民意识存在的问题1. 缺乏法律意识。
一些公民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法律的遵守和尊重意识不强。
2. 缺乏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一些公民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3. 缺乏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些公民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不愿意为集体利益付出努力。
4. 缺乏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一些公民缺乏对自身责任和行为后果的认知,对社会问题缺乏关注和行动。
第三部分:主题教育在培育公民意识中的作用1. 提高法律意识。
通过开展法制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将法律规定渗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中。
2. 强化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活动和集体协作,培养公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价值观。
4. 加强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通过思想教育、自我反思等方式,加强公民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
第四部分:主题教育培育公民意识的具体措施1. 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加大法律知识普及力度,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
2. 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加强学校教育。
青少年公民意识
青少年公民意识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公民意识日益被重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和参与机会。
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参与和表达更加便捷。
然而,青少年公民意识的落实依然任重道远。
一、公民意识的定义和意义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在社会、政治、法律等方面认同和尊重公民权利,并主动履行公民义务的态度和习惯。
“公民”一词来源于公共领域,是一种社会参与者的身份。
拥有公民身份的人不仅享有权利,也承担着责任。
公民意识的强化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个人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公民意识的涵义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习惯和社会行为方式影响了未来社会的发展。
因此,强化青少年公民意识,做好公民教育成为了当下的重要任务。
涵义包括:1. 遵守法律。
青少年要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在个人行为中时刻受到法律的约束。
合法合规是青少年行为应该遵循的基本底线。
2. 参与公共事务。
高品质的社会福利、公共资源均由大众乃至每一个公民为之奉献才成为可能。
青少年应该关心社会事务、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公共好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提高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公民意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有了社会责任感,青少年才能更好地理解社会、尊重他人、关爱大家,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国民。
三、青少年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青少年公民意识正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且存在着很多问题:1. 公民教育质量低下。
当前,公民教育还处于困局中,虽然全社会重视公民教育问题,但是教育传递的内容及途径等方面尚存在遗留问题。
有学者认为,现今学校教育还存在较大的填鸭式教学、失去原创意义的应试教育、说教式的社会人文教育等问题。
2. 青少年个人思想浮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青少年陷入信息劫持、浮躁、玩物丧志等现象。
无可否认,在这个数字化时代,青少年面临的信息困境和心理问题的双重挑战是越来越严重的。
3. 社会认知和关注不够。
目前,大多数社会公民对青少年公民意识缺乏足够认识和关注,这导致青少年更加无措和彷徨。
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策略
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策略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识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家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其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家庭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人格、培养责任感、增进认同感的重要过程。
因此,探讨家庭教育中有效的公民意识培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与意义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国家等共同体的责任感。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权利与义务的认知公民应当了解自己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权利与义务,这种认知是一切公民行为的基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孩子认识自我权利和责任。
2. 社会参与的意识公民意识还体现在个体对社会事务的参与程度。
它涉及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参与社区活动、公益事业等。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参与志愿活动或社区服务,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3.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培养孩子的包容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通过让孩子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促进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
二、家庭教育中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1. 影响个体行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社会的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能够深刻影响孩子未来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如果家长能够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则将有助于孩子在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2. 提升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不仅关乎个人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当家庭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时,孩子往往会在未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到建设和谐社会中去。
3. 优化家庭关系在注重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代际间的沟通与交流将会更加密切,有助于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这为孩子营造一个支持性、开放性的成长环境,也有助于家庭关系的改善。
三、家庭教育中公民意识培养策略1.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基础。
父母应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使孩子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引导他们尊重他人的想法。
论公民意识
论公民意识既然要论公民意识,那么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就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公民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依据,以自身作为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活动主题的一种心理感受与理性认识。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意识。
公民的参与意识,主要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具有积极参与(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公权力运行的主人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
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逐渐形成理性的参与意识。
二、监督意识。
公民的监督意识正是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思想保障,国家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所在。
三、责任意识。
公民责任是指公民履行与自己的公民身份相适应的义务,公民在遇到有关国家政治和社会利益的问题时,必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而克服个别自我或本集团的利益与人际关系(如纳税)。
四、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由于每个人都拥有独立的意志,所以在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公民还必须有规则意识,即依据明确的规则来协调各种相冲突的意志和行为,而不是由某个个人或某个利益集团决定。
这些规则都是公民共同合意的结果,或是通过国家予以确认,或者是通过习俗加以强化。
公民意识体现了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认同,也是公民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观念,广泛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义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公民意识的内容是基于公民的身份意识而构建的,它也可以基于核心意识而不断拓展。
以上便是对公民意识概念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阐释。
既然我们已经对公民意识有了一个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一下,公民意识的建设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纵向来看,我们的国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并且由于受到这种封建统治的迫害与蹂躏,中华人民从未有过真正的公民意识,所拥有的不过是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
这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地位而不顾天下大势的结果,是让人无法容忍与接受的。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论文关键词:现代化;公民意识;发展历程论文摘要:中国的现代化带来了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
文章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探析中国人公民意识的发展历程,并进而分析公民意识与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一、公民意识的概念及内涵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法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该国的隶属关系。
公民意识是民众在民主政治时代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意识,即民众不仅在法律上取得公民资格,而且能够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能进行独立的、理性的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以影响政治决策,使政治行为的效果朝着更加合理合法的方向发展。
公民意识作为对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在本质上必须呈现为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体自由追求和理性自律精神,并表现为合理性意识、合法性意识和积极守法精神,从而构筑了社会成员对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选择的价值原则和基准。
公民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民族意识。
这是公民意识的先决内容。
民无国而不立,公民是社会成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角色,公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了要以国家利益为先,自觉以公民的角色保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
二是主体独立意识。
这是公民意识的首要内容。
公民与臣民是相对立的一个概念,臣民意识是封建制度下的奴仆意识,是反民主的专制意识。
而公民则摆脱了依赖的思想,能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存在,能有目的地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并具有独立自主性、自由自觉性,其行为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
三是权利与义务意识。
这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
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公民在享有法律所给予的各项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每个公民必备的,无权利的思想便丧失了自由公民的资格,而不讲义务的权利则成为一种特权。
学中的公民意识
学中的公民意识主题:学中的公民意识导语: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权利和责任的认同,并积极参与社会和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养。
作为一位优秀的知名教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引导他们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本教案将从培养公民意识的意义、方法以及相关议题展开论述。
一、公民意识的重要性(300字)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培养积极向上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公民意识,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认同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了解公共事务的重要性,具备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培养公民意识的方法(700字)1.教育引导法:通过课堂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学生对法律法规、公共事务的正确知识和认识,提升学生对于公正、公平、公开的价值观。
2.实践教育法: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环境保护等活动。
3.案例教育法:通过分析和讨论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和实践方式。
例如,讨论一些社会公益组织的案例,学习他们如何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4.跨学科教育法: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使学生在不同学科中都能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
例如,在语文课中讨论公民的言论自由,政治课中讨论公民的选举权等。
三、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议题及案例(900字)1.公民的权利和责任:通过讨论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权益,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举例说明公民的权利和责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理解到权利与责任相辅相成的道理。
2.公民参与与社会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到公民参与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组织模拟市民议会、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公民参与的过程。
3.公民伦理与道德:讨论公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的道德问题。
通过分析一些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活 中的 主 体 地 位 的 认 识 。E “ 民 意 识 是 指 对 公 民与 国 家 ,2 公 ,3
( 府 ) 政 治 、 济 、 化 和 社 会 发 展 等 方 面 的 基 本 关 系 的深 政 在 经 文
刻反 映 总 和 。,3 ,a L
显 然 , 纯从 法律 或道 德 的 角度 去 给 公 民意 识 下 定 义 , 单 尽
sc re t n e sa 出n f h eain hp b t e n iiu l a d t e n i n n icu ig t erc u ty o it n a u e . o rc d rtn g o er l o s i ewe n idvd as n h i e vr me t( ldn h i o n r 。s c y a d n t r ) u t t r o n e
第2 4卷 第 6 期
Vo . 4 No 1 2 .6
湖 北
x 业 大 -
学 学
报
20 0 9年 1 2月
De . 0 9 c 20
J u n lo b i o r a fHu e i e st fT c n lg Un v r i o e h o o y y
eoo y c n co n s n u jc o sius e s n hel s n sisc r. c lg o sius e sa d s be tc n co n s ,a dt a to ea t o e
K e wo d :ctz n c n co n s ; c nn t to y r s i e o s i us e s o o a i n;c m p n nt i o o e
[ 章 编 号]1 0 — 48 (0 9 0—0 40 文 0 3 6 4 2 0 )60 0 —2
公 民意识 内涵新 探
石裕 东
( 北 工 业 大学 经 济 与 政 法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6 ) 湖 3 0 8
[ 摘 要]公 民意识是公 民( 个人) 对于 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的准确 定位和个人与周 围环境( 国家 、 会和 自然) 社 的关 系
Ab t a t:Th iie o s i u n s e e st n a c r t o a ia i n a o tt e r l fa ctz n i h a i n lp l ia iea d a ctz n src ec t n c n co s e s r f r o a c u a el c l to b u h o eo iie n t e n to a o i c l f n iie z z t l
人 的现 代 化 既 是 国家 现 代 化 的 标 志 , 是 国家 现 代 化 的 又 必备 条 件 。美 国著 名 社 会 学 家 英 格 尔斯 在 其 著 作 《 的 现 代 人 化 — — 心 理 、 想 、 度 、 为 》 四川 人 民 出 版 社 ,9 5年 版 ) 思 态 行 ( 18 指 出 :一 个 国 家 , 有 当 它 的 人 民 是 现 代人 , 的 国 民 心 理 和 “ 只 它 行 为 上 都 转 变 为现 代 的人 格 , 的 现代 政 治 、 济 和 文化 管 理 它 经 中 的 工作 人 员 都 获 得 了 某 种 与 现 代 化 发 展 相 适 应 的 现 代 性 ,
A w o e i t heCo o a i n o tz n Co s i u n s Ne Pr b n o t nn t to fCii e n co s e s
S —o mis n l i S h o o o o c d Poi c a t s& La w,Hu e U i .o e h oo y, h n 4 0 6 , h n ) b i n v fT c n lg Wu a 3 0 8 C ia
这 样 的 国家 方 可 真 正 称 之 为 现 代 化 的 国 家 ,从 世 界 各 国 的 发 ”
识 下 定 义 。 比较 有 代 表 性 的 表 述 如 “ 民 意 识 是 指 公 民 依 据 公
宪 法 规 定 的基 本 权 利 和 义 务 , 自 己在 国 家 政 治 生 活 和 社 会 对
管 可 以起 到 强 调 法 律 意 识 和 道 德 意 识 在 公 民 意 识 中 的重 要 性
展来 看 , 有 现 代公 民意 识 是 现 代 人 的 重 要 标 志 , 是 国家 现 具 也 代化 的必 要 条 件 。要 实 现 现 代 化 , 须 加 强 公 民 意 识 教 育 。 必
The ctz n c n c o s e s i a r a cu iy whih c nss s o h o l wi g c t g re :n to a o s i u n s m o a o s i u n s iie o s i u n s s n o g ni n t c o it ft e f l o n a e o i s a i n lc n co s e s t r lc n c o s e s,
的 正 确认 识 。公 民意识 的 构成 是 一 个 以 主 体 意识 为核 心 , 由与 国 家 相 关 的 意 识 、 社 会 相 关 的 意 识 和 与 自然 相 关 的 意 识 构 成 的有 机 与
统一体。
[ 关键 词]公 民 意识 ;内 涵 ;构 成 [ 图分 类 号 ]D6 中 4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的作 用 , 却是 十分 片 面 的 。而 从 个 人 与 国家 、 会 的相 互 关 系 社 的角 度 去 界 定 则 更 为 合 理 、 面 , 全 这也 是 学 界 的基 本 共 识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