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易混修辞方法辨析
辨析几种易混修辞手法
: ,≮
维普资讯
■‘
。
语言吧
二、 借喻和借代 现象 。例如 : ( ) 同点 : 1相 它们 都是用 一个事 物代另 一 ) 1 眉冷对千夫指 , 横 俯首甘 为孺子 牛。 个事物 , 事物 的本体不 出现 。例如 : ( 人 害怕您静 若 悬剑 ,人 民信 赖您稳 1 敌 ⑤ 淮海战役 的炮 声一响 , 黄伯 韬兵 团一下 如磐石 。 子就进 了我们 的 “ 口袋”。 四、 排比和对偶
拟。
( 表达效果不同 。 3)
比喻重 在用浅近而 形象 的事 物去说 明和表 现深奥 而抽象 的事物 ; 比拟重 在用模 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 的行 为状 态。例③
和例④都能够达到各 自的表达效果 。
语数外 学 习 ( 中版 ) 初
”
。
j
t ≯
嚣E
蕾 誊 薯毪强 毒 备 | 地 ; 强鸯g l 哇 j 鼍I 5 誊 | 蕾 t ≯ 琏 营
⑨ 赤道 弯弓能射 虎 , 椰林 匕首敢屠龙 。
⑩ 有 的人 骑 在 人 民 头上 : 呵 ,我 多伟 “
大 !” 的人俯 下身子给人 民当牛马 。 有 例⑨ 上 下两句 结构 相 同 , 数相 等 , 字 是对 偶; 例⑩ 前后两句 意义相 反 , 结构并不相 同 , 是
对 比。
例①将热 闹的 “ 东西长安街 ”比成 “ 喧腾 的大海 ”, 两者之 间有 相似点 ; 例②把 “ 维吾 尔族 姑娘 ” 模拟成 “ 自由的小鸟”来 描绘 , 两者融 为一体 。例①是 比喻 , 例②是 比拟 。
( 结 构 方式 不 同 。 2)
比喻 的本 体和喻体 一主一从 , 本体或 出现或不 出现 , 而喻 体必须 出现 ; 比拟的本体 和 “ 体” 为一体 , 拟 融 本体必须 出现 , “ 拟体” 则不 出现 。例如 : ③曙 色像一片翠蓝的水 , 流动在原野 的尽头。 ④ 曙 色流动在 原野 的尽 头。 例③ 出现 了喻体 “ 一片翠蓝 的水 ” 比喻词 “ ”, 和 像 例④ 只 出现了本体 “ 曙色” 比拟词 “ 和 流动 ” 。例③ 是 比喻 , 是 比 例④
07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简明、连贯、得体)-高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
第一篇积累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课标要求知识点击一、几种易混修辞格的辨析1.比喻和比拟比喻和比拟,都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
(1)性质、作用不同: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是用喻体比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
(2)句式结构不同:比喻句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借喻虽然不出现喻词和本体,但可以变换为有喻词和本体的明喻、暗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始终都有喻体。
比拟句主要是借助想象,将本体模拟为人的或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论是拟人,还是拟物,始终都无拟体。
2.借喻与借代借喻和借代都是以借体代本体,本体不出现。
它们的区别有两点:(1)借喻重在比方,可换成明喻;借代重在指称,不能换成明喻。
例如:①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②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
例①“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
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
例②“干戈”“延安”就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
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
(2)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具有相关性。
3.排比与对偶排比与对偶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1)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
(2)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
(3)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
4.设问与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明知故问”,在这一点上,它们不同于疑问句。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设问自问自答,一般有问必答;反问则可以不答,实际上也不需要作答,但是答案已十分明确。
(2)设问句后要用问号,反问句后可以用问号,如感情强烈,可以用叹号。
二、明确修辞的表达效果,培养运用修辞的能力明确八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的前提。
2019修辞方法复习: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2019修辞方法复习: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教学中比较、对比、类比、比喻四手法极易混淆,尤其是对比、类比,很多学生感觉模糊,难以明确区分,现陈列于此。
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
“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
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
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
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
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
请看以下两例。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
(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艺术手法的分类概括及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设问与反问
设问
▪ 有问有答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虚实结合
现实为实,联想想象为虚; 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联想和想象
▪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
▪ 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叠词
▪ 词和词连起来用。形象,朗朗上口,富于感染力。
▪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 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之十》)
▪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 寻花七绝句》)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对偶和对比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 金圣叹)
互文
▪ 相邻句子、词语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比喻和比拟
比喻
比喻的特点:两种不同的事物(本体与喻体); 有相似点;
▪ 烘托:不说本体,只从侧面描写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 以突出本体。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在历年来的教招考试当中,都少不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诗歌鉴赏当中,所占分值并不多,但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却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一般是不会失分的。
大家对修辞手法比较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是在笔试中往往不会单出特别简单的,而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区别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
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向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
但二者有很大不同:(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想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高考语文 常见修辞手法表解和辨析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
——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①引用神话故事,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体现浪漫主义色彩;
②引用历史故事,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增加文章情趣,提高文章趣味性;
③引用诗词名句,增添文句意蕴和表达效果,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二、几种易混的修辞格的辨析
1.比喻和比拟
区别角度
比喻
比拟
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例: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把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大海”,有相似点,是比喻。
借代
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1)用事物的特征代本事物。例如: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具体代抽象。例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全部与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远影碧空尽。②吟罢低眉无写处。
高考语文,归纳整合——常见修辞手法表解和辨析
一、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解
修辞手法
定义
种类
作用
注意事项
比喻
又叫打比方。即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
比较、对比、类比、比喻的区别教学中比较、对比、类比、比喻四手法极易混淆,尤其是对比、类比,很多学生感觉模糊,难以明确区分,现陈列于此。
类比和对比都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如文章中“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形成对比,就是为了突出九万里旋风。
“不厚之水载草芥与载杯”对比,也是为了突出“置杯焉则胶”。
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
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
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
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
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比喻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
而类比是两种东西有同样的特征才放一起比较的。
比喻和类比,宛如两朵艳丽的奇葩,开放在语言艺术的广阔天地里,它们平凡而又神秘,相似而又相异。
请看以下两例。
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个段绝细绝轻的白沙巾。
(郑振铎《海燕》)(二者相似吗)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修辞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艺术手法映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也可称为衬托)。
衬托在作品中的主要方法有: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2.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的意义。
一种是“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一种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映衬包括:1.正衬:正衬是应用性质相似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
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好的,坏的衬托坏的内容上,客体与本体的性质是相似的。
①“春冰薄,人情更薄;登天难,求人更难”,前面的词语是客体事物,后面是本体事物,以客体衬托主体,凸显出主体,这是直接形式的正衬。
如:鲁迅《故乡》:“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如:“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描写的一幅月下美景图目的是用来衬托少年时期的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这种以美景衬正面形象的写法,我们也把它叫做正衬。
②尚有比较婉曲、间接的表现形式,有些正衬的句子,先写句子相似的景,再写相关的情,例如元曲中,马致远的(秋思),先写‘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衰败萧条的悲景,再写“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这是以悲景衬悲情的正衬。
2.反衬:反衬是应用性质相反或相对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
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坏的,坏的衬托好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易混淆的几种修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易混淆的几种修辞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人们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也希望能鉴赏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
可见,人人需要修辞知识,人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修辞技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然包含着修辞知识和修辞技巧的成分。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觉运用修辞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和欣赏教材,从中领悟修辞知识、学习表达的技巧。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积累的精彩语句,大部分是应用修辞才产生的特殊效果,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对于小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格,能正确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和借代,排比和对偶,设问和反问等,学习时能更好地领悟课文的思想,习作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初步懂得修辞格的用法。
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防止考试中的不期而遇,做到有备无患。
一、比喻和借代我们先分别来看看比喻和借代的概念理解。
(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
2.构成比喻的条件: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
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3.比喻的分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易混表达技巧
易混表达技巧【知识积累】1、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2、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
”相似性。
3、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4、借景抒情: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中。
5、衬托: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6、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比。
7、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在文学创作中主要是指通过对环境、场景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细节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表达效果,它主要是正面着意描写8、烘托: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
用在诗文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杜康——酒尺素、双鲤——书信干戈——战争汉——唐渔樵——隐逸生活汗青——史书吴钩——宝刀、利剑类樯橹——船天狼——入侵的异族楼兰——边疆之敌柳营——军营山村——隐居钟鼓馔玉——权贵利禄青衫——下级官吏鸟、兔——时光【表达技巧辨析】(一)借代与借喻1.试指出下列诗句中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借喻(2)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借代(3)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杜甫《岁暮》)借代(4)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借喻(5)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李白《于阗采花》)借代(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归园田居》)借喻(7)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
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浅谈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
浅谈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
1、拟人:把事物比作人形象,看成有生命、感情和思想的一种修
辞手法。
2、比喻:用一种明文里表达另一种暗文或暗含内涵的句子,表达思想
时常用此方法。
3、夸张:超出事实,让原本普通的事物变得格外突出或激动人心的修
辞方式。
4、对比:把不同的东西对比,使其更加的突出,避免杂乱。
5、惊叹句:表示惊讶、佩服和睹物思人的句子,特别是传达柔和、深刻、美好的意境。
6、反问:使用反问句呼应自己观点,以强调语气和加强语气的煽动性,使读者反思表达的意义。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手法辨析
二,非比喻的“像”字句 1,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 不是比喻 例如 :他笑起来的表情像他爸爸一 样 。
2,想象不是比喻
例如: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 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 着气。
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辨析
薛集学校 宋效能
一,修辞手法的辨析
1,与同学们一起温习一下已学过的几种常用的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 问、反问、借代、反复。
大家来看几个例子:
1,她长得像她的妈妈。 2,“红衬衫”一股脑儿往前跑。 3,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是伟大的 人 . 4,你不知道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么? 5,学习,学习,再学习;雷锋精神是世世 代代须要学习的。 6,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 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
判断一下几句修辞
• 1,她长得像她的妈妈。 • 2,“红衬衫”一股脑儿往前跑。 • 3,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是伟大的 人 4,你不知道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么? • 5,学习,学习,再学习;雷锋精神是世世 代代须要学习的。 • 6,帮助人是一种崇高,理解人是一种豁达, 原谅人是一种美德,服务人是一种快乐。
3,比较不是比喻
例如:在老师鼓励后,他做什么事都好 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
4,猜测不是比喻
例如:他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什么。
5,相仿不是比喻
例如: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 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 人难受。
6,举例不是比喻
例如: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 像会说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
比喻说理,举例说明中考语文易混修辞方法辨析
比喻说理,举例说明中考语文易混修辞方法辨析2023年,中考语文考试依然是考察学生修辞方法的一道难题。
尤其是易混的修辞手法更是让考生难以辨析。
比喻和说理两种修辞手法经常被考生混淆,在此,我们将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区别。
首先,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的比较来表达某个意义。
比如:这位老人的行动像一只小鸟,轻盈而自由。
这句话通过对老人和小鸟的相似之处,生动地表达了老人的行动轻盈自如的意思。
比喻在作文中能够使文章更具生动性,更富有表现力。
相比之下,说理则是通过原因、例证、分析等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说理使得文章更具有可信度,更具有说服力。
比如: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网络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通过分析网络的特点、如何对网络进行正确使用等方式来论述网络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区分比喻和说理呢?关键在于是否进行了相似之比。
比如: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如同一道关卡,必须排除掉才能得到更好的收获。
这句话通过对挫折和关卡的相似之处,表达了一个意义。
而假设我们这样写:挫折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只有经过挫折的磨砺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句话采用了说理的方式,通过对挫折的价值进行探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利用比喻和说理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比喻需要注意相似之处的程度,不要过分牵强。
说理需要注意论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要过于主观和片面。
总之,在中考语文考场上,掌握比喻和说理的区别对于作文表现非常关键。
只有通过对两个修辞手法的练习和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们来丰富自己的作文,为自己的语文成绩加分。
高考语文中几种易混淆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解释
高考语文中几种易混淆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解释高考语文中几种易混淆修辞方法的分析与解释1.隐喻与类比辨析(1)反映事物之间的不同关系。
隐喻是对b的隐喻,两者有相似之处,是相似的关系。
类比是A是第二,两者是一体的,是一种交融关系。
【例1】瞬间,东西长安街变成了一片嘈杂的海洋。
【例2】青蛙唱着情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例1把“喧闹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之处:例2把“青蛙”描述成“歌手”,两者融为一体。
因此,例1是比喻,例2是类比。
(2)表达结构不同。
隐喻的本体和载体是相互受制的,本体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而载体必须出现;类比本体与“拟体”统一,本体必然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三】晨曦如一片碧蓝色的水,在元夜的尽头流淌。
【例4】晨光在元夜的尽头流动。
例3中出现了车辆“一片翡翠水”和比喻词“意象”,而例4中只出现了本体“黎明”和比喻词“流”。
因此,例3是比喻,例4是类比。
(3)表达效果不同。
隐喻重在用浅显的意象解释深奥抽象的事物;类比侧重于通过模拟来描述人或事物的行为状态。
实施例3和4可以实现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2.转喻与转喻辨析(1)相似性:都是用一物代替另一物,物的本体不出现。
【例1】夜晚,一个像“xx”一样安静的夜晚!但黎明终究是不可抗拒的。
【例2】他拿起杯子,喝了口龙井。
例1是借代,只有比喻“夜”出现,例2是借代,只有借代“龙井”出现。
(2)差异(1)转喻的功能是“隐喻”。
虽然也有替代的作用,但比喻中总有代;转喻的作用是“指转喻”,即直接指转喻为本体,本体只指转喻。
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喻体与本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转喻的基础是事物的关联性,即转喻与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转喻可以变成明喻或暗喻,但转喻不能。
【例3】消灭一切害虫,我们是无敌的。
【例4】雷锋说:“嫂子,别问了。
我叫人民解放军,住在中国。
”例3是转喻,“害虫”是隐喻。
这句话可以改成明喻:消灭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修辞易错点辨析课件(共21张PPT)
C.闻一多先生的一个又一个的四方竹纸,写满了密 密麻麻的小字,像一群小蚂蚁排着队伍。(运用比 喻,突出闻一多先生写字的工整。)
D.你们是初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老一辈人对青年人的期 待。)
下面修辞手法使用有误的 是 : A.刚踏进校门,教学楼就在向我们鼓掌表示欢迎。
B.鸟儿将窠巢安在鲜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唤友地卖弄清脆地喉咙。 C.天上的云,一会像骏马在奔腾,一会像画清新。 D.青蛙忘情地唱起歌了,但他尽量压低声音,不去惊扰别人的小草。
下列修辞手法及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A.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能画的出祖国的面 貌呢?(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多调一些 颜色就可以画出祖国的面貌)
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突出中心在分:类在整选理择的材基料础上时,,学要生明可确以文构建章知的识中网心络思,想将各,个并知围识绕点中有心机地思联想系来起组来织,材形成料完。整这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清 样可以让晰地文了章解更自加己有的重知识点掌和握条情理况,,避发现免自偏己离的主薄题弱或环节文,不有对针题对。性地进行复习。
2 小升初总复习方法
总结技巧(一) 二、强化薄弱环节,突破难点重点
不能混淆对偶和 对比
(1)对偶主要是结构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 相)同或者类似。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 (2)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不管结构 形式是怎样。例:复是一种修辞手法,起增强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例: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 而重复是一种语病,一般表现为用不同的词表示相同的 意思。 例:天气渐渐的慢慢的变冷了。
辨析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
辨析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
胡诵呈
【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生必须掌握十二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这十二
种修辞方法是: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反语、引用。
在这十二种修辞方法中。
有的容易混淆,应注意辨析。
一、不能把所有带“像”“似”“是”的句子都看作是比喻句。
比喻句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构成,“像”、“似”、“是”经常用来充当比喻词。
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黄河
【总页数】2页(P91-90)
【作者】胡诵呈
【作者单位】歙县霞坑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方法 [J], 王方林
2.对几组易被混淆概念的辨析 [J], 梁晨光
3.浅谈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 [J], 李国芬
4.易被混淆的两个内部审计概念——风险导向审计与风险管理审计的内涵辨析 [J],
陈迎春
5.浅谈几种易混淆的修辞方法 [J], 李国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极易混淆的两组修辞手法辨析
极易混淆的两组修辞手法辨析一、比喻与比拟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二者融为一体。
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
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点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使画面更加生动;比拟则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例如,在《春》中,作者写道:“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很明显,雨与牛毛、花针、细丝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丝的细密和缥缈,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写道:“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
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作者笔下的“蜜蜂”会“探险”,“云雀”会“唱歌”,“田凫”会“哀鸣”,“鹤”和“鸿”会“叫喊”,“家畜”会“吼叫”说话。
他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让事物具有人的某些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二、排比与对偶排比是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连接说出来的修辞方式。
而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者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排比和对偶都具有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等语言特点。
但是,从形式上看,排比是由三个或多个短语或句子连接起来的,对偶是由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的。
从字数上看,排比可以不拘泥于字数的多与少,而对偶则要求每一个句子字数相同或者相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易混修辞方法辨析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