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合集下载

新科技的发展教案

新科技的发展教案

新科技的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现状;2.了解新科技的种类及特点;3.探究新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科技的种类及特点;2.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日常中采用的一些新科技产品,比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音箱等,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这些产品的了解及使用体验。

2.课堂探究(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新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现状、分类等方面的探究。

学生可以结合互联网资源、图书资料等形式进行探究,通过小组讨论,了解新科技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课堂实践(5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自主选题或教师引导选择热门新科技话题,例如智能家居、虚拟现实、无人车等进行探究,学生可以进行调研、观察、讨论等形式的实践,分析和总结新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4.总结评价(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与昨天的知识作对比,了解新科技发展的现状。

同时对今天探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收集学生的反馈建议,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互联网资源:百度、谷歌、维基百科等;2.图书资料:科技类图书,如《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能机器》等;3.实践工具:摄像头、手持设备、现场观察等。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实践效果等;2.学生的作业设计、编辑、展示效果等;3.学生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反馈。

北师大初中历史九上《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word教案 (6)

北师大初中历史九上《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word教案 (6)

第23课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教材内容: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礼物,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应该归功于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课介绍了17-20世纪的三位科学巨匠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他们巨大的科学成就,为整个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课标要求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道牛顿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及其建立的牛顿力学体系。

牛顿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了解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一书及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成果。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上网或查阅图书,搜集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资料。

通过故事会、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开办科学展览馆等形式,增加对这些科学家的了解。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归纳概括、合作学习等的习惯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探讨,分析自己存在的不足。

3、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的了解,使学生树立继承和发展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以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通过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名言的阅读,学习这些科学家的谦虚、勤奋、珍惜时间等可贵精神,确立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设计思路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自行处理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与探究,帮助引导学生利用搜集整理的资料。

通过大家的分工合作与积极配合,以及多种形式的展示,如故事会、模拟学术交流报告会、开办科学展览馆等形式,加深对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的了解,以及他们谦虚、勤奋、珍惜时间、为科学而献身等可贵精神。

(二)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三)课堂展示(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感悟历史:“我能成为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对科学的爱好;思索问题的无限耐心;在观察和收集事实上的勤勉;一种创造力和丰富的常识。

第23课-领先的科学技术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第23课-领先的科学技术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制作表格。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领先世界旳科技成就
项 人物 目
成就
地位
取得成
功旳共
同原因
数 祖冲之 圆周率: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

3.1415926<π 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3.1415927 七位,比欧洲早一千

社会原
农 贾思勰 《齐民要 我国现存第一

术》:我国 部完整旳农学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郦道元
北魏时期地理学家
资料
《水经注》记述大小河流1252条,共30多万字。 《水经注》以水道为纲,详细记叙了所经地域山岳、 丘陵、破泽位置、关塞亭障、城邑兴废沿革,以及 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兼及历史事件、人物、 风俗民情,甚至神话传说,内容极其丰富,是6世纪 前我国最全方面而系统旳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 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瑞雪兆丰年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夏至但是不暖,冬至但是不寒。 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立夏东风疾病少,晴逢初八成果多。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北方农业生 著作,世纪农
因:经 济旳发 展
产技术旳总 学史上旳优异

著作
个人原
地 郦道元 《水经注》: 优异旳地理著

记述1252条河
因:
资料
《齐民要术》反应了中国古代丰富旳生物学知 识。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旳创 建者达尔文在他旳《物种起源》名著中曾提到: “我看到一部中国古代旳百科全书,清楚记载 着选择原理。”这里说旳中国古代旳百科全书, 即指《齐民要术》。

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

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

第课科学技术大发展(对应学生用书第49页)一、计算机网络技术*1.第三次科技革命(1)开始时间:20世纪40年代。

(2)主要标志: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

(3)涉及国家:首先兴起于美国,随后扩大到西欧、苏联、日本等一系列国家。

(4)主要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2.电子计算机(1)历史地位:它的出现是人类智力解放的里程碑。

(2)出现时间:1945年美国制成第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到目前已经发展到第四代。

(3)发展方向:朝着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方向发展。

(4)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起,计算机进入了网络时代。

二、原子能的利用1.原子能时代:1942年底,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从此人类进入原子能时代。

2.利用:原子能的利用包括核武器的发展和核能的和平利用,后者主要用于原子能发电站。

三、空间技术1.新纪元: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地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

2.发展:空间技术不断发展,先后发射了载人宇宙飞船、宇宙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业已实现。

3.影响:人类走出地球家园、探索宇宙的太空时代开始了。

四、基因与克隆1.现代生物工程技术(1)形成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

(2)主要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其中核心是基因工程。

2.克隆技术(1)克隆羊“多利”:1997年2月,苏格兰科学家用克隆技术繁殖了母羊“多利”。

*【问题导学】1.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何时?其主要标志是什么?答案:略。

2.空间技术的新纪元开创的标志是什么?以后空间技术又获得了哪些发展?有什么意义?答案:略。

【小贴士】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乊间相互渗透。

【记忆技巧】科技革命略说明,航天技术原子能。

研制电子计算机,高新技术最典型。

分子生物遗传学,克隆技术有前景。

【备课札记】(2)可重复性:1997~1998年,夏威夷大学的科研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了克隆实验具有可重复性。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3课:防锈技术【学案】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3课:防锈技术【学案】

防锈技术【课题与课时】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课标要求】1.5 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学习目标】1.了解铁生锈的危害;知道防止铁生锈的有关常识和技术;了解防锈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基于对铁生锈原因的认识,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防止铁生锈的办法。

3.对防锈技术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4.关注与防锈有关的科技知识,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了解社会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动力。

【评价任务】1.任务一:铁生锈有什么危害?(检测目标1)2.任务二:怎样防止铁生锈?(检测目标2)3.任务三:生活中有哪些防锈技术?(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1.“铁生锈会有什么危害?”“怎样防止铁生锈?”是探究防锈技术的起点,当我们明白了铁生锈的危害和铁生锈的条件,才可能在生活中做到预防铁生锈。

课前需准备铁钉、干燥剂、凡士林等器材。

2.学习过程:首先,说一说铁生锈有什么危害?;接着,探究声怎样防止铁生锈?再次,学习生活中有哪些防锈技术,并进行检测与拓展活动。

3.本课学习重点是“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难点是“设计防止铁生锈的对比实验”通过完成任务二,小组讨论并亲自实验将有助于突破难点。

【学习过程】任务一:铁生锈有什么危害?(检测目标1)(参照教材活动一:铁生锈有什么危害?)1.交流自己在哪见到过铁生锈的现象?2.阅读教科书并观看视频,分析铁生锈对这些物品的影响。

3.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的相关内容。

评价标准:(1)每个小组都要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2)能说出到铁生锈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危害;(3)能意识到防止铁生锈的必要性。

任务二:探究怎样防止铁生锈?(检测目标2)(参照教材活动二:怎样防止铁生锈?)1.回忆铁生锈的条件,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2.在小组内设计探究防止铁生锈的实验方案,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方案,其他同学补充完善方案。

(1)取3枚铁钉,用砂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2)将第1枚铁钉直接放入试管,使其一半浸入水中;将第2枚铁钉表面涂抹凡士林后放入试管,使其一半浸入水中;将第3枚铁钉放入装有干燥剂的试管中。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学设计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学设计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教案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这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世界历史的的20世纪的科学技术,本课内容既是世界历史科技方面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在中考中属于高频考点,同时对于中学生来说,又是必须要了解的社会常识,因此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本课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属于第五单元“20世纪的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的第一课。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识记: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2、能力培养:归纳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内容,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联系我国在这些领域的发展概况;探讨“我所认识的现代科技”中的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勤奋的工作态度、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创新的思维能力;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教学难点:由于本课涉及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基因与克隆等都是属于高端科学技术,学生对这些高端科学技术的了解是备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归纳概括【教学环境】网络、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由2011年陕西省中考历史试题第20题的材料三的三幅图片导入。

)图中的三个人大家认识吗?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

/DownLoad.aspx?UrlID=6&InfoID=1804131二、【自读思考】(5分钟)1、说一说:什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主要成果有哪些?说说发明概况和发展简况。

第23、24课 科学技术

第23、24课 科学技术

主备:娄朋爵老师时间:审核:杨新幸老师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23课科学技术(上)1、我国数学的起源很早。

商朝时“十进位”计算方法的发明,充分显示我国数学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春秋战国时期,数学更有长足的发展,人们已日益普遍地使用和,3、汉代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书中系统总结了、至初期的数学成就,在古代数学的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4、南朝时期,科学技术方面成就最卓著的是宋齐之际的他编制的《》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他首次将圆周率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位,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他的数学名著《》,在唐初被列入“算经十书”,成为官定的算术教科书。

5、战国时期,魏国人写了《天文》8卷,后世称为《》。

他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6、我国的历法起源很早,从战国到秦汉之际逐渐形成完整的,用来安排农业生产。

西汉帝时,邓平、落下闳(hóng)、司马迁等人改进历法,制成《》。

用方法制定的《太初历》,以为岁首,确立了我国后世农历的基本框架。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耕国家之一,和等文献中已保存了不少古老的农学知识。

8、北魏著名农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撰写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9、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对汉魏时期的地学著作《》作注释,写成《》,代表了当时地学著作的最高水平。

第24 科学技术(下)1、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早期,已经使用了大麻造的纸。

我国造纸术的情况,在古代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时期。

2、东汉宦官总结前人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技术,人们把蔡伦改进技术后造的纸称为“”。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3、张衡是时期杰出的科学家。

132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比欧洲同类仪器早年。

他还制造过演示天体运行的。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冶铁技术的国家之一。

早在前期,人们已经把使用在武器上。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PPT

第23课科学技术大发展PPT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 所在建筑物爆炸后,发生“泄漏事故”。
/s2011/2919/s279816921/
目前在中国市场 网络游戏有大 销售的网络游戏 销售的网络游戏有大 约95%是以暴力和打 是以暴力和打 斗为主要内容的。 斗为主要内容的。受 网络游戏暴力倾向 暴力倾向影 网络游戏暴力倾向影 响,青少年行凶杀人 案例在中国不断见诸 媒体。 媒体。许多家长指责 其为“电子罂粟” 其为“电子罂粟”, 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 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
阿姆斯特朗说“ 对一个人来说,这只过是小小的 阿姆斯特朗 一步,可对全人类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奥尔德林,美国飞行员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奥尔德林 的宇航员,以在执行第一次载人登月任务阿波罗11 号时成为第二名(在尼尔·阿姆斯特朗之后)踏上 月球的人。
1981年世界上第一架航 年世界上第一架航 天飞机在美国试航成功
试验中由于核爆炸产生了上千万度的高温和数百 亿个大气压,致使一座30米高的铁塔被熔化为气 体,在半径16公里的范围内,所有的生命都已消 失,连砂石也全都变成了绿黄色的玻璃状物质。 核爆炸腾起的烟尘若垂天之云,极为恐怖。
1954年 1954年,苏联 建成第一座核 建成第一座核 电站, 电站,这是人 类和平利用原 子能的开始。 子能的开始。
计算 速度快, 速度快,每 秒运算速度 1亿次以上。 亿次以上。 亿次以上
网络时代
20世纪 年代 世纪90年代 世纪
计算机进入了网络 时代。 时代。通信网把计 算中心和分布各地 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组成计算机网络, 组成计算机网络, 扩大了计算机的应 用范围。 用范围。
人类智力解放的里程碑
/view/8563.htm

三下科学第23课-《走进工程师》知识点

三下科学第23课-《走进工程师》知识点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必备知识点
第23课走进工程师
1、2016年9月25日,在我国贵州省的崇山峻岭中诞生了一项超级工程--“中国天眼”。

工程的建造离不开工程师的智慧。

2、中国天眼的总设计师是南仁东。

3、詹天佑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4、工程师要解决技术难题。

5、中外著名的工程:都江堰,赵州桥,京张铁路,
“奋斗者”号全海深潜载人潜水器,港珠澳大桥,“神舟”载人飞船
6、工程师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7、拓展延伸(朗读三遍)
(1)都江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赵州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已有1400余年历史。

(3)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铁路,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

(4)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

2010年5月至7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中进行了多次下潜任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20米。

(5)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于2017年7月7日实现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于2018年2月6日完成主体工程验收;同年10月24日上午9时开通运营。

(6)神舟飞船: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发展,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成就都超过了前代。

你知道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著名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祖冲之和圆周率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科学家,他在数学研究,特别是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圆周率是解决圆的周长与直径比率关系的数学问题。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祖冲之的科技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计算,测定出一年的实际天数为365.24281481天,这与近代科学家测量的结果相差不到50秒。

在机械制造方面,祖冲之创制了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复制成功久已失传的指南车。

为了纪念祖冲之对世界科学文化作出的伟大贡献,1967年,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贾思勰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

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查阅了大量资料,广泛收集民间谚语,访问有经验的农民,并亲自种植农作物,进行实地观察,最终写成了《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书中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以及畜牧、捕鱼、食品酿造和加工技术,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为了写好这部农书,贾思勰对一百五六十种古书中的农业知识加以总结,还广泛走访老农,搜集民谚、民谣,并亲自参加生产实践,认真观察和实验。

随着少数民族内迁,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繁殖、管理和医疗技术也传入到内地。

贾思勰将这些知识整理后,也及时收进《齐民要术》中。

郦道元和《水经注》郦道元是北魏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

他通过搜集文献资料和进行实地考察,在前人所著《水经》,三国时期的地理著作,约1.5万字,简略地记述了137条河流。

科学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与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类课程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类课程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探讨科学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1.提升科学素养科学技术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类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对于科学原理的深入理解,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2.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掌握科学技术类课程,能够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掌握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个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具备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3.培养综合能力科学技术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这些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人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科学技术类课程的发展趋势1.跨学科融合科学技术类课程的未来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更加综合、全面的知识体系。

通过跨学科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知识的跨界创新。

2.注重实践应用未来的科学技术类课程将更加注重实践应用。

传统的理论教学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学生置于实际场景中,使其能够亲自动手实践科学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推动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未来科学技术类课程的重要发展趋势。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业精神。

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学技术人才。

4.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学工具在科学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第23课科学技术(上)

第23课科学技术(上)
23课 科学技术(上)
一、数学
1、商朝、发明一至十、百、千、万13个数字,十进 位计算方法发明,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2、春秋战国:普遍使用算筹和四则运算
3、汉代的《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 4、魏晋时期刘微创立“割圆术”
5、南朝祖冲之: ①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居当时世界 的领先地位 ③《缀术》在唐初被列入“算经十书”,成为 管定的算术教科书。
《九章算术》书影
《九章算术》中的勾股定理
刘徽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 割之又割,以至于不 可割,则与圆合体而 无所失矣.
割圆术
三国时的刘徽提出的 “割圆求周”的方法.他把圆 周分成三等分、六等分、十二等分、二十四等分、· 这样 · · 继续分割下去,所得多边形的周长就无限接近于圆的周长。
祖冲之和圆周率
;
3.1415927
返回
二、天文历法
天文:战国时魏国人石申写的《石氏 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历法 ①、战国到秦汉时期形成了完整的二 十四节气 ②、汉武帝时邓平、落下闳、司马迁 等制成《太初历》,确立了我国后世 农历的基本框架。
三、农学
贾思勰
《 齐 民 要 术 》
地位: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名著
地位:代表 了当时地学 的最高水平
《水经注》
四、地学
郦道元
1、下列关于圆周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①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 是刘徽 ②最早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 是祖冲之 ③我国数学家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七位,比欧洲人早约1000年 ④我国数学家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 七位,比欧洲人早约1600年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第23课_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课件

第23课_明朝和清朝前期的科学技术课件


同学们下节课 再 见
善于总结前人经 验、勇于创新; 严谨求实,潜心 钻研,躬行实践; 厚积薄发,实事 求是;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位于湖北蕲州雨湖之畔的李时珍墓和塑像
被誉为“中国17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的是哪一部书?又 是由谁编写的呢?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四、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宋应星字长 庚,
奉 新(今属江西) 人。自幼聪慧, 熟读经史和诸子, 喜农工天文诸学。 是中国明代晚期 科学家。
想一想,长城 在历史上曾 经 起了什么作用?
在今天来说,你能说说长 城的象征意义吗?
长城是中华民 族古老文化的丰 碑和智慧结晶, 凝聚着我们祖先 的血汗和智慧, 象征着中华民族 的血脉相承,是 中华民族的象征 和骄傲。
记忆
明长城,长又宽, 东起鸭绿江, 西至嘉峪关。 明长城,长又长, 全长一万三千里。 那气魄,最雄伟, 是世界上 ,伟大工程之一。
皇 京 皇
城 城

宫 城
外 城
皇家建筑全貌
明朝北京城 布局严整,分为 京城、皇城和宫 城(紫禁城)三 部分。北京城的 中心是明清皇宫 所在地——紫禁 城。
坤宁宫
玄武门
乾清宫
建极殿
交泰殿 乾清门 中极殿
皇极殿 皇极门 午门
紫禁城平面图
故宫又称“紫 禁城”,是明清两 代的皇宫,始建于 明朝皇帝朱棣,用 30万民工,共建了 14年。故宫占地72 万平方米(长960 米,宽750米), 建筑面积15万平方 米,有房屋9999间,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 的宫殿。
皇家建筑
皇家建筑
故宫博物院
你知道被称为“东 方医学巨典”的是 哪部书吗?作者又 是谁呢?
三、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第23课 单杠:跳上支撑前翻下-科学版六年级教案

第23课 单杠:跳上支撑前翻下-科学版六年级教案

第23课单杠:跳上支撑前翻下-科学版六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跳上单杠支撑,完成前翻下的动作。

2.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及勇敢尝试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跳上单杠支撑的技巧。

2.前翻下的动作要领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前翻下的起跳和动作完成的连贯性。

2.学生勇于尝试跳上单杠支撑。

四、教学过程1. 热身跳绳、做拉伸准备身体。

2. 导入教师简单介绍前翻下动作和跳上单杠支撑的技术要领,同时向学生展示教学视频。

3. 讲解跳上单杠支撑的技术要领1.双手握住单杠,身体保持直线,将身体向前倾斜。

2.向前跨出一步,双手用力向单杠上拉,同时脚用力向上一挥,将身体跃起。

3.顺势双手伸开,支撑在单杠两侧,身体随之转动,至支撑完毕。

4. 讲解前翻下的动作要领1.身体稳定在单杠支撑状态后,先将头往下低,向前掌握腰部,脚一起向前翻转。

2.此时身体过重,腰部后抬,双手抱住单杠,稳定身体,完成落地。

5. 分组练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各组相互练习跳上单杠支撑和前翻下的动作。

6. 突破难点教师重点讲解前翻下动作要领和技巧,同时给学生提供支撑,帮助学生突破该动作的难点。

7. 复合练习将跳上单杠支撑和前翻下的动作结合起来进行复合练习。

8. 收尾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肯定,让学生自行松散身体。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实践和反复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跳上单杠支撑和前翻下的技巧。

同时,在突破难点上给予学生重点关注和帮助,让学生更有信心和勇气尝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德榜的成就及意义?
“红三角”牌纯碱 侯氏制碱法 意义: 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出了 贡献
侯德榜
针对苏尔维法生产纯碱时食盐 利用率低,制碱成本高,废液、废 渣污染环境和难以处理等不足,侯 德榜先生经过上千次试验,在 1943年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 侯氏制碱法与苏尔维法相比, 最大的优点是使食盐的利用率提高 到96%以上。另外它综合利用了氨 厂的二氧化碳和碱厂的氯离子,同 时,生产出两种可贵的产品——纯 碱和氯化铵。将氨厂的废气二氧化 碳,转变为碱厂的主要原料来制取 纯碱,这样就节省了碱厂里用于制 取二氧化碳的庞大的石灰窑。
华氏定理 中国的 怀依-华不等式 “爱因斯坦” 华氏不等式 华氏算子 华-王方法
方是 面在 数 走歌 论 在德 研 世巴 究 界赫 , 前猜 特 列想 别
成就 意义
形成了数 论研究中的中 国学派
普劳威尔-嘉当 -华定理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需要学习科学 家们的什么精神?我们要怎么做? 学习他们勇于探索、求实创新、发愤 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越来 越富强,越来越美好!
学习本课我们有什么收获?
姓名
詹天佑 侯德榜




京张铁路
“红三角”牌纯碱 “红三角”牌纯 碱 侯氏制碱法
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 条铁路 为中国及世界化学工业作 出了贡献
李四光
华罗庚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了新的 松辽平原和 华 途径 ,摘掉中国是贫油国 北平原蕴藏石油 的帽子 数论研究,特别是在 歌德巴赫猜想方面走 在世界前列 形成了数论研究中的中 国学派
二、侯德榜制碱
著名科学家,杰 出的化工专家, 我国重化学工业 的开拓者。他于 20年代突破氨 碱法制碱榜
碱[堿](jiǎn减)本作“鹸(硷)”旧称“盐基”。通常 指在水溶液中电离给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例如,氢氧化 纳(NaOH)、氢氧化钙[Ca(OH)2]等。共同性质为溶液具有 涩味、腐蚀性、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以及与酸中形成盐和 水等。广义的碱是任何能够接受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 氨分子(NH3)获得质子而成铵离子(NH4+);碳酸根离子 (CO32-)获得质子而成碳酸氢根离子(HCO3-)和碳酸 (H2CO3),因此氨分子及碳酸根离子都是碱。
你是最棒的!
1、右图人物的最大成就是(
C

A、创造了地质力学B、形成了中国数论学派 C、修建了京张铁路D、对我国化学工业贡献很大 2、连线 A、詹天佑 B、侯德榜 ① 地质力学理论 ②华氏定理
C、李四光
D、华罗庚
③京张铁路
④侯氏制碱法
李地 化学工 中国 中国的爱 四 质 业的拓荒 铁路之 因斯坦—— 光专 者 ——— 父 —— 家 华罗庚 侯德榜 詹天佑 学习他们勇于探索、求实创新、 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让我们牢记他们的功绩! 发愤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第2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
詹 天 佑
侯 德 榜
李 四 光
华 罗 庚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华罗庚与数论研究
学习:
科学家们不受外侮、勇于实践、敢于创新、 乐于奉献、报效祖国的精神
在八达岭詹天佑设 计“之“字形路轨
北京
历史再现
同学们,假如你是詹天佑,面对八达岭 如此复杂的地形,你是如何设计“之字形” 路轨的
1967年6月 17日中国在 西部地区上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 2005 年 10 月 12 日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发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空成功地试 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007 年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 射成功 爆炸试验成功 爆了第一颗 国千年奔月梦想终于实现 氢弹
美国地质学家发表文章:“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 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 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 油田; 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 油。中国 决不会生产大量的石油”
结 论
中国是贫油国
摘 掉 成就
提出松辽平原和华 北平原蕴藏石油 意 义 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为研究地壳运动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幅图描绘的就是列车在詹天佑设计的“之” 字形路上顺利行进的情景。
京张铁路原定六年完成,詹天佑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 还节余二十八万两银子。京张铁路的胜利完成,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 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爱国精神的充分体现。。
你是最棒的!
1、詹天佑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京张铁路 2、此成就起止时间?有何影响? 1905年-1909年 影响: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增强 了中国工程师的信心,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之一
“朋友们!梁园虽好,非
久居之乡。归去来兮· · · · · · 为 了祖国民族,我们应当回 去······” ——— 华罗庚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 时数学还考不及格。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 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时在金 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 育家、翻译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 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 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 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 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 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 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 没有什么两样。”
三、李四光创立地质力学理论
三、李四光与地质力学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 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 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 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 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 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 “李四光”传名于世。
——
纯碱的用途
•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之一, 用于制化学品、清洗剂、洗涤 剂、也用于照相术和制医药品。 • 绝大部分用于工业,一小部分为民用。在工业用纯碱 中,主要是轻工、建材、化学工业,约占2/3;其次是冶 金、纺织、石油、国防、医药及其它工业。玻璃工业是纯 碱的最大消费部门,每吨玻璃消耗纯碱0.2吨。化学工业 用于制水玻璃、重铬酸钠、硝酸钠、氟化钠、小苏打、硼 砂、磷酸三钠等。冶金工业用作冶炼助熔剂、选矿用浮选 剂,炼钢和炼锑用作脱硫剂。印染工业用作软水剂。制革 工业用于原料皮的脱脂、中和铬鞣革和提高铬鞣液碱度。 还用于生产合成洗涤剂添加剂三聚磷酸钠和其他磷酸钠盐 等。食用级纯碱用于生产味精、面食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