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提出与讨论

合集下载

论党报舆论监督的“力”与“度”

论党报舆论监督的“力”与“度”

新闻视界5论党报舆论监督的“力”与“度”岳静(巴中日报社,四川,巴中 636000)摘 要:舆论监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全面监督、全方位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监督力量,党报的舆论监督具有站位更高、目光更远、公平公允、精准到位等特点,因此,发挥好党报舆论监督的特殊功效,对强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提升党报的战斗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党报;舆论监督;作用由于党报是同级党委的机关报,既不受该级其他机关的领导和制约,也没有办报方面的上下级领导和业务指导关系,有“天马行空”和“超凡脱俗”的天然优势,既能够“九天揽月”又可以“五洋捉鳖”,有点齐天大圣的感觉,由此,很多人都觉得发挥党报的舆论监督作用轻而易举、“手到擒来”。

其实,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党报舆论监督的优势在于高大上,难点恰好也在这里,由于没有实施和实现舆论监督的全国性、全省性统一规定,更没有必须遵循的考核指标,党报要不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党报如何实施舆论监督,党报舆论监督的力度如何把握,这些最基本的答案往往不在报社,而在同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那里,这些党委主要负责同志由于思想意识、认识水平、工作方式、人生阅历、兴趣爱好等都有天壤之别,有的善于运用党报的舆论监督手段推进工作;有的则打压和限制舆论监督;有的睁只眼闭只眼或者漠不关心;有的认为党报姓党,那就该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福祉为第一要素,有违者就该勇敢彻底地监督,至于自己在哪个版面,照片有多大、文字有多长、出现的频率有多高都不重要;有的则认为一个地方最需要的是和谐,有啥问题内部解决了就行了,弄到报上公开了不好看,甚至有人认为是给当地抹黑;有的认为党报舆论监督也要创新,有的则认为上级党委的党报咋办的我们就咋办,跟着走就行了,就别没事找事惹麻烦,如此等等,千人千言,万人万语,由此可见,党报舆论监督真是本难念还不得不念的经,本人近二十年的党报人亲身经历,也为党报舆论监督这个敏感话题苦和乐过,这里就以亲身感受和体会在“力”和“度”上入笔,探讨探讨党报舆论监督的技术性问题,没有引经,也无据典,全是心得和感悟,以期抛砖引玉,形成更多共识,为擦亮党报舆论监督这块金字招牌和党报人更加得心应手实施舆论监督鼓与呼。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作法应当终止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作法应当终止

的信号 , 一方面表 明我 国社会 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 有 了可喜的进 步 , 我们党有 了相 当的宽容度 , 刊物上
可以对党和政府 的一些 政策进 行 自由公开 的讨 论 。 另一 方面也表 明我们 党能够 与时俱进 , 倾听不同的 声音和意见 , 积极 寻求在 舆论 监督和 促进社 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设 的新模 式 。 笔者 认为 , 对这一 问题 的 讨 论很有意义 。 应该 通过讨 论 , 让大 家畅所欲 言 , 各抒 己见 , 中不 同意见供 决策层 制定和完善政策 集 时参考。同时期盼这 样 的讨 论能 持续 和深人下 去 , 并能真 正发挥作用 , 进党 的建设 、 内民主建设 促 党 和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建 设 ,建立 科学 、理性 的舆论监督 制度 。
VO .2 .No. 1 5 1 J n. 2 1 a , 00
● 社 会 治 理
“ 党报不得批评 同级 党委”的作法应 5 1) 0 0 3 0
摘 要 :本 文 结合 党 的十 七届 第 四次 全会作 出 《 于加 强和 改进新 形 势 下党 的建设 若 干 重 大问题 的决 关
和 内容所在 。笔者 的理解 ,监督权 包括 宪法 赋予新 闻媒 体 的对各 项权力 的监 督权 ,建立健全决 策权 、
执行权、 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 理应包含建立健全党的新闻媒体的监
督权 与决策权 、 执行权 既相 互制 约 又相 互协调 的权 力结构 和运行 机制 。 而推 进权 力运 行程序 化和公开 透明 , 就要 求权力部 门尤 其是各 级政 府从保 证人 民赋予 的权力始 终 用来为 人 民谋利 益的高度 出发 , 自 觉接受监督 ,提 高工 作透 明度 ,满 足党 员群众 的知情权 ,从而增 强 自身 的公信力 。 五 是坚持党 内监督 与党 外监督 、 门机 关监督与 群众监 督相结 合 , 专 发挥 好舆论 监督作 用 , 增强监

成名的想象 读书笔记

成名的想象 读书笔记

《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读书笔记陆晔和潘忠党合著的论文《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采用实地考察,通过分析实证材料,探讨了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新闻改革的特定社会情境下面临的三种推拉力量——党对媒体的控制、市场对媒体的诱惑和支配、专业服务意识对媒体自主的压力。

文章的切入角度是“探讨新闻从业者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建构和表达他们的专业理念”,这个角度被成为“成名的想象”。

那么到底怎么理解“成名的想象”?记者成名是一个无法界定的概念,关系到了媒介角色、社会功能、新闻生产过程等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此这篇文章探求的并不是什么是名记者或者如何成为一名名记者,而是新闻从业者怎样想象自己的名望,即对新闻从业者的角色期待。

一、研究内容这篇文章并不难读,原因之一是文章所讨论的问题和现象是读者能够理解或者有所感受到的。

例如专业主义的西方根源,它对中国当下新闻体制的改革算得上一种推动力量,但却不能照搬西方,同时又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另一重威胁等等。

类似的探讨最终总是会汇集到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现状之上,如众所周知,一面党性原则的政治宣传体制,一面是肆无忌惮的市场经济浪潮,新闻从业者内心纵有各种类似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也难避免重重压力、诱惑。

上述问题在今天看来依旧没有解决,因此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强烈的现实关注价值,将大家熟悉的问题通过一种系统化的、科学的理论分析和提炼,加深大家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深入思考。

1.1党对媒体的控制文中引用的著名新闻史学家宁树藩所说的,“中国新闻记者的出现,是在西方大炮轰开中华封建帝国大门之后。

当他们的手开始拿起笔杆的时候,他们的脚便踏在正孕育着巨大变动的大地上”。

民族和国家的危亡唤起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成为他们的办报议政传统。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部分继承了启蒙的传统,但在制度上彻底改变了传媒与国家的结构关系,将以天下为己任的办报人定位成党的意识形态的承载者和宣扬者。

中国新闻立法的进展和难点_刘国明

中国新闻立法的进展和难点_刘国明

!"#$%# &"’&()’%
*+

闻 与 法 制 !!"#$%# ,- .&)’" 日联合发布的 《 关于处理非法刊物非法组织 和有关问题的指示》 , 新闻出版署 #$$" 年 #! 月 !( 日发布的《 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 国务院 出版管理条例 》 、 #$$) 年 # 月 ! 日发布的 《 《 #$$) 年 ’ 月 ## 日发布的 广播电视管理条 例》 等, 为及时解决新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 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在《 新闻法》 一时还难以 出台的情况下,这些法律法规在媒体工作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解决了一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使我国目前的新闻事业和媒体活动 基本上有法可依, 而且客观上为 《 新闻法》 的 起草与制定作了有益的准备。 目前 《 新闻法 》 难以出台有这样一些原 因: 我国新闻法涉及许多深层次的难点问 题。目前, 在对新闻法的性质、 功能等关键 问题上,行政管理部门、立法机关、专家学 者各持己见, 尚难形成共识。这些有争议的 主要问题是:在我国现阶段如何界定和表 述《 宪法 》中规定的公民享有新闻、出版自 由,能否包括新闻不受法律之外的行政权 力干预;舆论监督应该规定哪些实质内容, 能否包括媒体可以批评任何违背宪法和法 律的人和事;是否允许公民和法人参与创 办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新闻媒体和出版 社要不要主管和主办单位;《 新闻法 》 、《 出 版法 》 应是新闻出版自由法还是新闻出版 管理法, 等等。二是新闻媒体社会控制功能 与表达功能的矛盾。世界上把表达自由作 为大众传播法的核心问题。但是, 我国大众 传播媒体上的表达要服从社会控制的需 要,舆论导向的功能是新闻媒体最重要的 功能,而舆论的表达与舆论的导向不是一 回事。三是权利的平等性和权力的等级性 的矛盾, 从法的角度说, 新闻传播是一种权 利,但是在我国的体制下又不能不在某种 程度上 “ 权力化 ” ,新闻媒体都隶属于不同 等级的党政机构,不同等级的新闻媒体及 其记者的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的权能是不 等同的,例如就有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的规定, 而权利是普遍适用的, 笼统规定采 访权、 报道权、 批评权等将很难操作。四是 法的刚性和意识形态的弹性的矛盾,文化 领域必须区分姓社姓资,这是宪法规定了 的, 但是具体什么是社什么是资, 又是很难 划清的,资本主义思想是不能 %%

舆论学复习提纲

舆论学复习提纲

一、根本概念●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开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

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舆论领袖指在非正式组织内,其意见、主张能够影响和带动其他社会成员的人物。

他们是靠自身的智慧、信息资源的权威和人格力量来影响他人的。

通常具有德高望重、人际关系和谐、消息灵通、意见独到的特点。

●公众舆论是一种含有多层构造的表层意识,是由公众的各种意见和态度构成的集合体。

根据舆论各局部分解值的大小,可以测算出公众舆论的倾向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地把握公众舆论环境。

●刻板成见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反感情。

群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影响力。

●公共领域在私人领域和政治权力之间,有一个区别于政治和市场的空间,人们可对权力机构的政策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进展评判,以维护公众利益。

而为了使公共领域发挥职能,必须有公共媒体。

●拟态环境是由群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群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构造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民意指人民群众普遍的、共同的思想和意愿。

●舆论监视指公众对各种公共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共事务、公众人物等等,自由表达看法,从而对议论客体产生影响的一种方式。

这种监视是一种自在的、无形的精神性力量,监视渠道多样,意见表达包括赞扬、批评两个方面。

●意见的“质〞有时意见虽为很多人所持有,但又被人们所无视,也不能称其为舆论,因为作为意见,其诉求的强度缺乏以引起社会管理者的关注、决策,因此,意见的“质〞也是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

二、根本理论三、重要理论和运用四、具体分析舆论生成的模式〔一〕爆米花模式以“爆米花〞模式产生的舆论,声势浩大,带有突然爆发的意味,给人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舆论在一两天之内出现,此前虽然存在重大舆论的征兆,但意识环境却是平静的。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考前练习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考前练习 新闻职业道德与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标准答案:A
3、
我国内参制度最健全的新闻单位是()。
人民日报社
中央电视台
新华社
新闻出版总署
标准答案:C
4、
()第7条规定,法官应当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
不对名人自杀进行报道
对自杀数目进行瞒报
自杀细节越详细越好
深入调查报道自杀原因
标准答案:D
15、
下列那一项不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所确认的儿童权利()。
姓名权
国籍权
受教育权
生命权
标准答案:D 1、
出版者的下列行为中,哪些应当经作者许可?()
图书出版者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
图书出版者对作品的内容作修改、删节
被报道的公民或者法人确实有人格权利遭受损失的事实
新闻作品与人格权利损失之间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有一定程度上的主观过错
标准答案:A,B,C,D
4、
图片伦理缺失的原因主要原因有()。
媒介市场化的媒体压力
媒体价值取向错误
摄影记者技术水平不足
法律意识淡薄
标准答案:A,B,D
5、
表达自由的形式有:()。
在整理上宣扬淫秽行为
挑逗人们的性欲,诱导人发生性错误、性犯罪
没有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
没有大量传播
标准答案:D
12、

)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南开18春学期(1709、1803)《新闻学概论》在线作业

南开18春学期(1709、1803)《新闻学概论》在线作业

(单选题) 1: 关于新闻工作与党的关系,()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A: 马克思B: 列宁C: 毛泽东D: 邓小平正确答案:(单选题) 2: 某些新闻并不追求最快报道,而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发表,以求收到更大的宣传效果或避免不必要的思想混乱。

这体现了对()的科学考虑。

A: 新闻价值的时新性B: 新闻价值的重要性C: 宣传价值的针对性D: 宣传价值的时宜性正确答案:(单选题) 3: 最早明确、正式提出无产阶级党报党性原则的是()。

A: 马克思B: 恩格斯C: 列宁D: 斯大林正确答案:(单选题) 4: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中指出:“从文字看上去,说话的人只是客观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而每个叙述总是根据一定的观点的),这样,人们就觉得只是从他那里接受事实而不是从那里接受意见……新闻就是这种无形的意见,愈是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

”这其中反应的就是()这一思想的要义。

A: 新闻真实性B: 报道客观性C: 用事实说话D: 宣传的多样性正确答案:(单选题) 5: 传播媒介持续地将社会各个领域的新变化、新情况反映给受众,使受众能够有效认识环境变化,进而顺应环境变化。

这反映了媒介所发挥的()。

A: 协调功能B: 守望人功能C: 娱乐功能#社会化功能正确答案:(单选题) 6: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区别于其他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特征在于()。

A: 党性原则B: 客观原则C: 战斗原则D: 全面原则正确答案:(单选题) 7: 当前,我国的新闻事业运行机制与新闻机构属性,可以概括为()。

A: 宣传机构,机关化管理B: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C: 社群组织,商业化管理D: 多元属性,自由化管理正确答案:(单选题) 8: 在我国大陆地区,通行的彩电制式是()。

A: NTSC制B: PAL制C: DVB制D: SECAM制正确答案:(单选题) 9: 新闻媒体的真正引导对象是()A: 主流舆论B: 舆论C: 新闻舆论D: 阶级舆论正确答案:(单选题) 10: 我国的新闻工作路线是()。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题及答案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题及答案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下级纪委至少每年向上级纪委报告1次工作,每半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2、派出机关应当加强对派驻纪检组工作的领导,定期约谈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派驻纪检组组长,督促其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3、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XXX、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

(×)4、各级党组织应当支持民主党派履行监督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完善知情、沟通、反馈、落实等机制。

(√)5、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以及巡视等移交的违纪问题线索,应当及时处理,并在5个月内反馈办理情况。

(×)6、制定《中国党内监督条例》的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

(√)8、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个人有关事项应劈面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9、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带领构造和带领干部特别是主要带领干部。

(√)10、党内监督必须把法律挺在前面。

(×)11、XXX委员应当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

(√)12、落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干部选任、考察、决策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对失察失责的应当严肃追查责任。

(√)13、党的带领干部应当每一年在会议上述责述廉,接受评议。

(√)14、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纪委发现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问题,可以直接查处。

(×)15、派驻纪检组应当带着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定期向派出机关汇报工作,至少每半年会同被监督单位党组织专题研究1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16、约谈被反映人,不能与其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一同进行。

(×)17、被反映人对函询问题的说明,应当由其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上级纪委。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这是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极其重大和敏感的新闻史事件。

1953年3月4日,中共广西省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在一篇社论中批评宜山地委,在报社内部以及报社与地委之间引起激烈争论。

党报能否批评同级党委(严格地说党报与领导它的党委不是同级)?广西省委宣传部就此请示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3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示,党报“不经请示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这就是新闻界惯称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来历,这条规定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必须遵守的“铁律”,一向为理论界和党政、立法、司法界所关注,然而事件本身却鲜为人知。

《宜山农民报》批评宜山地委事件涉及到舆论监督有无禁区、舆论监督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关乎政治体制改革、民主监督、政治文明、惩治腐败、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政治问题。

这一事件当时受到周恩来、刘少奇、陆定一等高层领导的注意和批评,对195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推翻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建立的批评报道事后追惩制,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导致中央改变了对新闻批评的态度和政策。

笔者通过调查考证发现,这一已作定案处理的历史事件,当时在调查处理时,有些情况有出入,有的定论有偏差,比如该报在刊发社论前是经过请示的,并非“未经请示”。

这就有可能存在中央宣传部是在广西省委宣传部提供的不准确事实和不正确结论之下,未作调查匆忙作出指示的问题。

这一事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那么其内情到底怎样呢?一、《宜山农民报》事件的时代背景中共中央1950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这一《决定》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记者编辑(实际是编辑部――笔者注)负独立责任,放弃了过去的批评报道刊前预审制,确立了批评报道的刊后追惩制,给新闻批评提供了一个舆论空间和有利条件。

这是1950年下半年至1953年初这段时间新闻批评开展得相对较好的重要因素。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

“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指示的来历靖鸣2008年第7期炎黄春秋杂志——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事件始末当年《宜山农民报》发表的调查报告中宣部复示件这是一件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极其重大和敏感的新闻史事件。

1953年3月4日,中共广西省宜山地委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在一篇社论中批评宜山地委,在报社内部以及报社与地委之间引起激烈争论。

党报能否批评同级党委(严格地说党报与领导它的党委不是同级)?广西省委宣传部就此请示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

3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批示,党报“不经请示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这就是新闻界惯称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来历,这条规定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必须遵守的“铁律”,一向为理论界和党政、立法、司法界所关注,然而事件本身却鲜为人知。

《宜山农民报》批评宜山地委事件涉及到舆论监督有无禁区、舆论监督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关乎政治体制改革、民主监督、政治文明、惩治腐败、国家长治久安等重大政治问题。

这一事件当时受到周恩来、刘少奇、陆定一等高层领导的注意和批评,对1954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推翻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建立的批评报道事后追惩制,起到了直接的影响,导致中央改变了对新闻批评的态度和政策。

笔者通过调查考证发现,这一已作定案处理的历史事件,当时在调查处理时,有些情况有出入,有的定论有偏差,比如该报在刊发社论前是经过请示的,并非“未经请示”。

这就有可能存在中央宣传部是在广西省委宣传部提供的不准确事实和不正确结论之下,未作调查匆忙作出指示的问题。

这一事件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了,那么其内情到底怎样呢?一、《宜山农民报》事件的时代背景中共中央1950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这一《决定》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记者编辑(实际是编辑部——笔者注)负独立责任,放弃了过去的批评报道刊前预审制,确立了批评报道的刊后追惩制,给新闻批评提供了一个舆论空间和有利条件。

传播效果视域下党报批评同级党委的积极意义

传播效果视域下党报批评同级党委的积极意义
今传媒
2 0 1 3 年 第 4期
文 化传 播 与教 育


( 南京师范大 学 新闻与传播学 院,江 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1 9 5 3 年针对“ 宜山地委机 关报事件” 中宣部明文规定“ 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 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 。这条禁令颁布 6 O
年来 ,备 受争议,诸位学者从不 同角度 阐述 了该禁令 的弊端并呼 吁提倡废 除该 禁令 。本 文 以 传 播效果为理论 出发点 ,从 改变受众 态度 、强化支持者态度、 抵 制反面宣传和提高传播者可信度 四个层面,探讨允许党报批评 同级党委在党报传播效果方面积极 意义 关键词 :党报;批评监督; 同级党委 ;传 播效果
西 省委 宣 传 部 并 各 中央 局 、 分 局 并 转 各 省 市 宣 传 部” 作 出 明 确 让 观 点 在 讨 论 中确 定 其 合 理 性 、合 法 性 和 真 理 地 位 的 做 指 示,党报不 能不经 请示擅 自在报 纸上批评党委会 ,或利用 法 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 二 战期 间, 传播学家库尔特・ 卢因( Ku r t 报 纸来进行 自己与党委会 的争论” …。中宣部纸 条指 示明文规 L e w i n )做过一个著名的“ 羊杂碎” 实验 ,为 了缓解战争期 间粮
舆论监督 、新闻批评是媒介 最为重要的社会 功能之一 。
党报作 为党委机关报 ,在党政和群众 之间发挥着“ 上传下达” 的重要作用 ,其舆论监督 的力度更大 ,效 果更明显 ,因此我 国对党报舆 论监督权 的使用十 分谨慎 。我 国新闻界有 明确 的
“ 党 报 不 得 批诸 位 学 者 对 这 一 政 策
中图分类号:G 2 5 5 .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0 4 — 0 1 4 8 — 0 2

建国初期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反复与反思(下)

建国初期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反复与反思(下)

建国初期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反复与反思(下)作者:靖鸣来源:《新闻爱好者》2017年第08期三、1953年4月—1956年:新闻批评日益艰难,力度和数量锐减,效果越发不理想由于《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和后来中央的有关文件强调了批评中存在不够准确、不够真实等原因,把责任过多地集中到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身上,而忽略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官僚主义者搞封建特权,压制和破坏新闻机构对于错误的揭露和批评。

在“《宜山农民报》事件”后,中宣部在《复示》中明确规定同级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同级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虽然同意广西省委宣传部的“同级党委委员个人,或同级党委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等是可以在报纸上直接批评的”意见,但由于《复示》核心话语是“不经请示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同级党委”,而在人们的观念中实际上“同级党委委员个人或同级党委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代表“同级党委”,也就意味着是“同级党委”,所以也不可能批评“同级党委委员个人或同级党委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

于是,我国的新闻批评呈现了这样的总趋势,一方面弱化对党政机关和社会公仆的公开批评,另一方面则把批评重点逐渐移向人民群众。

由于有了中宣部的《复示》和1954年《决议》中对新闻批评的严格限制和控制,《决议》又正式收回承诺给新闻媒体的批评自主裁量权,恢复刊前预审制,其结果是新闻批评越来越难以开展,且效果更加不理想。

这里仍以《人民日报》为例,1953年至1956年该报每年批评报道的数量是:1953年1027篇、1954年210篇、1955年731篇、1956年937篇。

[16]1954年《人民日报》批评稿的数量锐减,只及1953年的20%、1952年的12%。

1955年虽有所上升,但也只及1952年1741篇的42%。

这组数据表明,与建国初期前3年的批评报道数量相比,明显大幅下降。

四、建国初期我国批评报道本身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层面上讲,建国初期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出现反复与曲折,这是因为当时开展的新闻批评报道本身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广东规定党代表可质询同级党委

广东规定党代表可质询同级党委

广东规定党代表可质询同级党委
辛脍宝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近日,广东省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实施办法汉下称《办法劲。

【总页数】1页(P7)
【作者】辛脍宝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2.11
【相关文献】
1.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新实践——六盘水市钟山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党代表询问质询活动 [J], 胡秀才
2.元谋乡镇党代表质询党委工作 [J], 杨晓丽
3.广东:党代表可质询同级党委 [J],
4."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规定之新认识 [J], 汤啸天
5.“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规定之新认识 [J], 汤啸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制度的思考和建议

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党组向同级党委请示报告制度的思考和建议作者:成正来源:《人大研究》 2017年第7期成正一、请示报告制度建立的历史脉络“党内请示报告制度作为实现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的有效工作机制,是保证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制度。

”[1]其经历了起步、探索、确立、规范、受挫、恢复、健全等阶段。

建党初期,我们党就高度重视党内请示和报告,作出了零星规定。

如1923 年6 月,中央曾要求“地方执行委员会开除党员后,必须报告其理由于中央及区执行委员会”。

1923 年12 月,中央曾为建立每月报告制度发出通告。

土地革命时期,开始对请示报告的探索。

1928 年10 月17 日,中央在《关于各省委对中央的报告大纲》中,对报告的时间、种类、内容以及保密要求都作出了规定,并警示不按时上送详细报告者“中央即停发经费”。

抗日战争时期,请示报告制度逐步确立并实行。

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1937 年8 月1 日,中央通过的《总政治部关于新阶段的部队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在各级领导机关中,必须确立严密的分工与个人负责制,建立有系统的检查和报告制度。

”针对王明等在重大问题上不请示,以及有些地方对党的决定执行不力问题,1942 年中央再次强调:“在决定含有全国全党全军普遍性的新问题时,必须请示中央,不得标新立异,自作决定,危害全党领导的统一。

”解放战争时期,基本实现党内请示报告文本化、制度化。

为加强全党全军的集中统一指挥,争取革命胜利,党对建立报告制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

1948 年1 月,中央制定并发出毛泽东亲自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2]的指示,对报告内容、发送方式、发送频率、写作风格等有关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具体要求。

1948年9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

新中国成立后,请示报告制度成为党内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制度保证。

浅议“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浅议“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浅议“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党报,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一路风雨同舟,走过了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1952年至今,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党报也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

然而,面对新世纪以来风起云涌的新闻改革浪潮中,1952年确立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新闻铁律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依然存在着,因为它涉及到党的自身建设、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各项事业能否健康顺利发展的大问题,所以一直受到广泛的争议。

虽然社会各界对于此条规定的废除呼声日益高涨,但这并不妨碍其存在半个多世纪合理性和深刻原因。

有学者曾断言:“从现在开始,中国报业最大的课题就是党报的改革。

”○1我不禁想问:党报该如何改?难道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盲目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就能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向前发展吗?“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必然会迎来其消逝的一天,但历史的进程都是缓慢的,操之过急,不但不利于我国党报的发展,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中国报业改革的脚步应有相应的现世条件相辅助才能越走越远。

首先,“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含义是指党报编辑部无权以报纸与党委会对立,党报编辑部如有不同意见,它可以在自己权限内向党委会提出,必要时并可向上级党委、上级党报直至中央提出,但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

党委会如犯了错误,应由党委会用自己的名义在报纸上进行自我批评。

这是党报在其和党委会的关系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2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党报体制下的工作纪律一直有其制度支持和正当的理论基础。

党报批评“同级党委”(党的领导机构)问题,实际上是党报与党的关系的处理问题。

这个问题从国外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我国国内几代党的领导人都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过认真的探索和总结。

我国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思想的指导下,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因而他们对于党报与党关系问题的思考对我国党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刘海龙 , 中NA F , , 新 闻学院副教授 ; 张盖伦 , 中国人 民新 闻学院硕士研 究生
马克思 主义新 闻观小 百科
《 宜 山农 民报 》 的社 论发 表后 , 报社 党委 和一 部分 干部 中存在 不 同意见 。有人认 为不 能越 级批
××事 件 宣 传 中 的某 些错 误 给予 通 报 , 但 对 该 报
原则 , 对 于我 国的报 纸都 是适 用 的。 ”编者 还 拟加
新 闻时 , 他说 : ‘ 现 在发表 是早一 点 , 但 你们 自己
处理 吧 , 不然 我怕会 是压制 民主 ’ 而 当报纸刊 载之
后, 又来批评 他们无 组织无 纪律 。 ” 【 3 】

前 苏 联 历史 上 曾有 过 同类 文 件 。1 9 3 9 年7 月
2 5 日, 联共( 布) 中央 曾就 科 米 省 的 《 争取 新 北 方 报》 在报 上展 开反对 省委会 的争 论一事 做 出决 议 : “ 根 据 党章 的 规定 , 报 纸 应受 党 委会 领 导和 监督 , 如 果主 编对 省 委会 有 不 同意 见 , 他 可 以根据 党 章 向党 委会 提 出 问题 , 有 时甚 至可 以 向联共 ( 布) 中
关报 关 系 的角 度认 为 , 党 报不 应 该 在报 纸 上批 评
央 提 出问题 , 但 无 任何 权 力利 用 报纸 来 与省 委 会 争论 。 ” [ 4 ] 但 这个 文 件 不论 在 苏 联 还是 在 中国 , 几
主 义 的态度 , 当报 社 编辑 部 向他 请示 可 否发 表 这

辑 部 工作 的组 织 》 一文 , 发表 于政 务 院新 闻 总署 办公 厅 1 9 5 1 年 编译 供 全 国新 闻 战线学 习 的 《 联 共 ( 布) 高级 党校 新 闻班讲 义选 译 》 一 书 。该 书 是文 集, 仅对 此 文 加 了编 者按 : “ 该 文 中所提 出的许 多
纸刊 物上 展开批 评 和 自我批 评 的决定 》 有关 , 该文 件要 求在 一切 公开 场合 , 在 人 民群 众中 , 特 别在报纸 刊物上展 开对于党 和政府工作 中一切 错误和缺 点 的批
评与 自我批评 ; 受到报 刊批 评者 , 要 在 同一 报刊上做 出如何改 正错误 的 回应 。
了几 个 小 标题 , 第 二 个 小标 题 是 : “ 编辑 部 无权 以
报纸反 对党委会 , 但有 义务批评 后者 的缺点” 。
地 委宣传 部长兼 报社社 长阮庆 以个人名 义 向 广西 省 委宣 传 部部 长 和 副部 长 去 函 , 汇 报 了不 同 意见 ; 广西 省委宣 传部 接到 汇报后 , 从党 委会 与机
报道和社论刊发后取 得 了积极效果 , 违法乱 纪的一批干部在较短 的时间 内受到查处 , 一 ( 靖 鸣提 供 ) 批 被打击报复蒙冤 的干部群 众得 以平 反 。…
图1 《宜山农 民报 》 1 9 5 3 年3 月4日头版
《 宜 山农 民报 》 的批评 报 道犀 利大 胆 , 与1 9 5 0 年 中共 中央关 于 《 关 于在报
件 的调查报 告 》 , 同年3 月4 日在报 上刊 出。在 主持工 作 的副社 长刘 国正 为此配
发 社论 《 把不能见 天的事情 拉到太 阳底 下来 》( 图1 ) 。
社论 最后两 段这样写 道 : “ 不 论地委 在 主观 上 有 没有 姑 息犯 错 误 的 干部 , 在 客 观
上是 纵容 了干部 的错误 的。本报 今天发 表 的《 调查报 告 》 和张 X×同志 的 《 祖 X×为 什么 和我离婚 》 两篇 文章 , 并且发表社论 的 目的有 两 个 : 一个 是 敦 请领 导 上 重视 这 个 事件 , 地 委纪律 检查 委员会 、 专署 人 民监 察 委员 会 和人 民法 院应 进行 调查 、 严肃处 理 ,
评, 有 人认 为 , 根据 中央 精神 、 《 人 民 日报 》 社 论和
前 新 闻总署 印发 的苏 联 的一 个 学 习材 料 , 批评 报
道和社 论不 必经 过地委 审批 , 而且 可 以批 评 地委 。
这个 学 习 材料 是 《 真理报》 访 问 中国新 闻代表 团
团长 、 苏联新 闻学家 波得库 尔科夫 的 《 州级报 纸编
敢 于在 报 纸 上批 评 、 揭 发 祖 Z ×等违 法乱 纪 行 为 这 主要正 确 的一 面 , 毫无支 持 。4 月9 日, 广西 日报 社编 委会 就宜 山农 民报 事件 向省委 宣传部 、 省委、 省纪 检会 陈述 自己的意见 : “ 揭 发祖 × ×严重犯 法
的 重大 事件 中 , 地 委 宣传 部 长 阮庆 采取 完全 自由
??党报编辑部如有不同意见它可在自己权限内向党委会提出必要时并可向上级党委上级党报直至中央提出但不经请示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党委如犯了错误应由党委会用自己的名义在报纸上进行自我批评
新闻 界 I S S N 1 0 0 7 — 2 4 3 8 2 0 1 3 年第1 期
也有 表述 。
1 9 5 2 年3 月底 , 在广 西省 宜 山县 的复 查 干部 运动 中 , 基 层 干部 对地 委 书记 祖 某 的个人 婚 姻和 生活 作风 问题 提 出批评 。 中共宜 山地 委机 关报 《 宜 山农 民 报》 记 者杨炎写 出 《 对前 中共 象县县 委书记祖 X X的离婚和 因而产生 的种种事
马 克思主义新闻 观小百科
“ 党报不得批评 同级党委’ ’ 的提 出与讨 论
刘海 龙 张盖伦
中国党 报 理 论 中有 一原 则 是 “ 党 报 不 得 批评 同级 党 委 ” , 出 现在 中宣 部
1 9 5 3 年对 地方 的宣传 部报 告 的一项批 复 中 。这一 原 则1 9 3 9 年前苏 联 党的文 件
并 在报 纸上公 布处理 结果 。一个 是公诸 人
民群 众 , 使 大家 了解此 一 事件 之 真 相及 其 原 因。 ”报 道 刊 出后 , 中共 宜 山地 委在 《 宜 山农 民报 》 上作 了一个 简 单 检讨 ,承认 在 祖 ××问题 的处 理 中存 在 官 僚 主 义作 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