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医药公司在华专利转让情况浅析
专利权转让的例子
专利权转让的例子专利权转让是指专利权人将其拥有的专利权转让给他人的行为。
在实际生活中,专利权转让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方式,可以通过买卖、许可等形式进行。
下面列举了十个专利权转让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专利权转让的实际应用。
1. 电子产品专利转让:某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智能手机屏幕显示技术,并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为了快速推广这一技术,该公司决定将该专利转让给另一家手机制造商,使其能够在自家产品中使用该技术,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2. 医疗器械专利转让: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医用材料,通过专利保护该技术。
由于该公司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和销售能力,所以他们决定将该专利转让给一家专业的医疗设备制造商,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该技术。
3. 药物专利转让:一家制药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药物,通过专利保护该药物的独特配方。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该公司将该药物的专利转让给另一家制药公司,使其能够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销售该药物。
4. 机械设备专利转让:某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通过专利保护该设备的核心技术。
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该公司将该设备的专利转让给另一家设备制造商,使其能够生产和销售该设备。
5. 网络技术专利转让:一家互联网公司拥有一项关于数据传输的核心技术专利。
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该公司将该专利转让给另一家互联网公司,以便后者能够更好地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6. 软件技术专利转让:某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软件技术,通过专利保护该技术。
为了将该技术应用于更多的领域,该公司将该专利转让给另一家软件公司,以便后者能够开发出更多的应用程序。
7. 电子商务技术专利转让: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拥有一项关于支付安全的专利技术。
为了提高支付安全性和用户体验,该公司将该专利转让给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使其能够在支付领域应用该技术。
8. 新能源技术专利转让:某公司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并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由于该公司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和销售能力,所以他们决定将该专利转让给一家能源公司,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利用该技术。
外国企业的专利在中国受到保护的例子
外国企业的专利在中国受到保护的例子外国企业的专利在中国受到保护的例子1. 介绍: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专利保护现状在中国,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特别是在专利领域,外国企业的专利在中国市场上是否得到有效保护一直备受争议。
然而,事实上,有许多成功的案例证明了外国企业在中国受到了充分的专利保护,让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一些案例。
2. 苹果公司的专利案例苹果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专利保护情况备受关注。
在中国,苹果公司积极申请了一系列的专利,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功。
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iPhone系列产品就获得了多项专利保护,其中包括外观设计专利、技术专利等。
这些专利的有效保护为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是外国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典范。
3. 爱立信的5G专利案例爱立信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通讯设备企业,其在中国市场上的5G专利保护情况备受瞩目。
作为5G技术的领先者之一,爱立信在中国市场上的5G专利申请和保护工作一直颇受好评。
爱立信在中国申请了大量的5G相关专利,并且获得了相当多的授权。
这些专利的保护为爱立信在中国市场上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技术支持,也为其在中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4. 总结和个人观点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专利保护情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然而,从以上的案例可以看出,许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成功取得了专利保护,并获得了积极的结果。
在我看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为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外国企业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更加注重专利申请和保护工作,以确保其在中国市场上的长期竞争力。
通过这些案例的探讨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专利保护情况,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外国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
希望这些案例能为正在在中国市场上发展的外国企业提供一些启示,也期待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更多的进步。
若干药物专利纠纷案例分析
若干药物专利纠纷案例分析药物专利纠纷案例是指涉及制药行业中的专利权纠纷,涉及到新药研发、专利保护、市场竞争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分析三个药物专利纠纷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法律问题和挑战。
案例一:InterMune v. Actavis该案以抗癌药Esbriet(pirfenidone)为中心,涉及到InterMune 公司对Actavis公司的专利侵权指控。
InterMune公司持有Esbriet的专利,并通过该药物治疗肺纤维化病患者。
Actavis公司推出与Esbriet相似的通用药,并申请了对应的生产和销售批准。
InterMune随即起诉Actavis侵犯了其专利权。
此案的争议点在于InterMune的专利是否有效和Actavis是否构成了侵权。
InterMune论证其专利是有效的,并且Actavis的通用药与其专利所涵盖的技术相似。
而Actavis则主张InterMune的专利无效,并且其通用药不侵犯InterMune的专利权。
最终,法院裁定Actavis侵犯了InterMune的专利,并禁止其在专利有效期内生产和销售通用药。
该案例对于制药公司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证明专利有效性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
案例二:Bayer v. Natco Pharma该案以抗癌药Nexavar(索拉非尼)为中心,涉及到Bayer公司对Natco Pharma公司生产和销售其通用版本的专利侵权指控。
Nexavar是一种口服的多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肝癌和肾癌。
Natco Pharma在印度获得了生产和销售Nexavar的许可,但其通用版本的价格远低于Bayer拥有专利的原始药物。
Bayer公司指控Natco Pharma侵犯了其对Nexavar专利的独家权益,并要求法院禁止Natco Pharma销售其通用药。
该案例的争议点在于Natco Pharma是否违反了Bayer的专利权,并且是否构成了非法的竞争。
Natco Pharma主张其通用药没有侵犯Bayer的专利,并且提供了低价药物使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治疗。
医药行业的并购与兼并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
医药行业的并购与兼并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加速,医药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医药企业选择通过并购与兼并来实现快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医药行业中的并购与兼并成功案例,并总结相关的最佳实践。
一、并购与兼并案例1. 辉瑞与嘉能可的合并辉瑞是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而嘉能可则是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在2015年,辉瑞与嘉能可宣布合并,创造了医药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并案例。
通过这一合并,辉瑞拓展了其药物研发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优化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 拜耳收购默沙东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在2018年宣布以633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成为医药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购交易之一。
拜耳通过这一收购增强了其在肿瘤领域、免疫学和癌症治疗方面的研发实力,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地位。
3. 赛诺菲与艾美辉的合作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与美国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公司艾美辉合作,旨在共同开发抗癌药物。
这一合作为两家公司提供了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共享的机会,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提高了抗癌药物研发的效率。
二、并购与兼并的最佳实践1. 充分的尽职调查在进行并购与兼并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尽职调查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份额、研发实力等关键信息,减少交易风险。
同时,还应该注意调查目标公司的法律合规性和知识产权状况,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2. 灵活的整合策略并购与兼并后的整合策略是确保交易成功的关键。
企业应该根据目标公司的特点和文化,制定灵活的整合计划。
此外,及时沟通和面对面交流也是促进整合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消除不确定性和疑虑,增进员工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3. 提供持续支持和领导并购与兼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高层提供持续的支持和领导。
高层应该明确并传达目标与战略,为整个并购兼并过程提供指导和决策,保证并购与兼并项目的顺利进行。
药品技术转移变更研究中存在问题分析
药品技术转移变更研究中存在问题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市场逐渐由购买者主导。
为了提高医药行业在医疗服务方面的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更高水平需求,出现了新一轮技术转移,其中包括中药加工生产设备制造业。
然而,由于政府政策指导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上述行业使用的药品、器械和医用抗生素在市场流通中出现了大量问题,如药品生产质量差、抗生素滥用严重,甚至出现了大量假冒伪劣产品。
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中国医药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分析了新一轮技术转移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药品;技术;转移变更引言药品技术转让主要是指国家、企业或医院的特定部门,通过引进先进设备进行生产或与其他行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
中国医药工业发展迅速,但总体规模较小。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医疗卫生行业改革不断深化,医疗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增强。
在市场对药品需求增加、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新药研发的投入;然而,制药公司之间存在激烈的价格战,同时公司缺乏创新能力,导致药品生产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甚至出现亏损。
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主要由国有企业主导。
医药卫生产业与社会经济建设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和全局战略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为了解决药品生产企业的问题,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对药品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在不断完善和改革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我国药品技术转移变更现状1.1我国药品技术转移变更的必要性(1)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导致了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
随着国家对医药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新药研发速度的加快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国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壮大。
然而,由于政府政策支持和医院技术改革不完善,以及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医院内部管理往往混乱无序;与此同时,随着药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市场竞争环境恶化,使得企业对自身发展缺乏必要的规划。
国外专利在国内转化的著名案例
国外专利在国内转化的著名案例
以下是一些国外专利在国内转化的著名案例:
1. 随风悬浮发电机:美国研究人员最早提出的一种通过利用高空气流发电的技术,被中国企业融创集团引进并在国内进行了试点和应用。
2. 火奴鲁鲁酱:英国厨师将一款传统的番茄酱改良后在国外申请专利,并成功引入中国市场。
如今,火奴鲁鲁酱已经成为中国家庭常见的调味品之一。
3. 高速铁路技术:中国引进了德国和日本的高速铁路技术,通过技术合作和专利运用,在国内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成为全球高速铁路技术的领导者。
4. 新冠疫苗: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在新冠疫情爆发后迅速开展了疫苗研发工作。
中国多家制药公司通过技术合作和专利转让,引进了国外的新冠疫苗技术,并在国内生产和推广。
5. 可穿戴设备:国外公司如苹果、三星等在可穿戴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和专利引进,将这些先进技术应用于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中,推动了可穿戴设备在国内市场的普及。
这些案例展示了国外专利在国内转化的成功案例,表明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运用对推动国内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外资并购案例的分析与启示
自2000年以来,跨国公司直接并购中国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案例开始逐步增多。
在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的许多重要领域,跨国公司的产品也已占据国内1/3以上的市场份额。
总结近年来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大量案例,可以发现以下特点:1.斩首行动,目标直指行业龙头。
外企虽然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品牌优势,但因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其以独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会面临较大风险,而采用并购中方品牌的进入方式则可以有效回避这些风险。
外资通过并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企业,利用收购方的渠道来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并为本方品牌大搞促销活动,却将中方品牌搁置,使中方品牌逐渐丧失生命力,从而达到树立自己的品牌产品作为行业龙头地位的效果。
上海牙膏厂的“美加净”牙膏在1994年与联合利华合资之初,出口量为全国第一,年销售量达6000万支,在消费者通过“美加净”认识了联合利华的前提下,将处于中高端的“美加净”品牌降为低端品牌,并在广告投入上,从1997年停止在各种媒体上对“美加净”的广告投放,与此同时,加大对 “洁诺”的投入力度,到2000年,“美加净”年销售量下降了60%。
这样,联合利华既达到了斩首的效果,也提高了自己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2.千策万略,只为争夺大股东地位。
跨国并购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在外企并购中一般伴有高技术的转移,这些因素一般会要求进行控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默说过“如果我们希望解释投资,那就必须解释控制”。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在2003年提交给国内某企业的“投资合作意向书”中要求:合资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战略下进行,并服从卡特彼勒的全球战略;卡特彼勒要求拥有品牌;将把该企业建成具有生产卡特彼勒产品技术的企业,成为其在中国的生产基地。
通常,在外资无法直接通过购买股权而获得大股东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与其他的合作方并购中方企业,然后以密谋的方式令该合作方转让股权,从而获得大股东的地位。
3.不惜血本,但求削弱竞争对手。
对于价值较大知名的中方品牌,外企一般通过巨额资金买断其使用权,据此控制中方品牌,再将其打入冷宫,消灭对手于无形。
专利转移转化案例解析
专利转移转化案例解析专利转移转化是指将专利权从一个权利人转移到另一个权利人的过程,通过转移专利权,将专利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经营或者其他创新活动中,实现技术转化和经济效益。
下面列举了10个专利转移转化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专利转移转化的实际应用。
1. 案例一:汽车制造业专利转移转化某汽车制造公司拥有一项关于新型发动机的专利技术,但由于资金有限,无法自行进行生产。
该公司与一家汽车发动机制造公司签订了专利转移协议,将该专利技术转让给对方,并获得一定的转让费用。
汽车发动机制造公司通过引入该专利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
2. 案例二:医疗器械领域专利转移转化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医用影像设备,并获得了相关的专利权。
由于缺乏生产和销售渠道,该公司决定将该专利技术转让给一家医疗器械设备制造商。
通过专利转移转化,制造商得以快速引入该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医用影像设备的生产中,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3. 案例三:能源领域专利转移转化某能源公司拥有一项关于太阳能发电技术的专利权,在寻找合适的投资方时,与一家投资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投资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帮助能源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并共享专利权益。
通过专利转移转化,能源公司得以加速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实现了技术价值的最大化。
4. 案例四:化工行业专利转移转化某化工公司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环保材料生产技术,并获得了相关的专利权。
由于公司规模较小,无法独立进行大规模生产,因此决定将该专利技术转让给一家大型化工企业。
大型化工企业通过引入该专利技术,不仅提升了生产能力,还改善了产品质量,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5. 案例五:农业领域专利转移转化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农药配方,并获得了相关的专利权。
由于公司缺乏农业领域的销售渠道,决定将该专利技术转让给一家农药生产企业。
农药生产企业通过引入该专利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杀虫效果和安全性,还拓展了新的市场领域,实现了农药销售的增长。
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转让定价案分析
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转让定价案分析美国葛兰素史克公司转让定价案分析2006年9月11日,美国国内收入局(Internal RevenueService,以下简称“IRS”)宣布成功地解决了与美国制药界巨头葛兰素史克公司(GlaxoSmithKlineHoldings Inc.&Subsidiaries,以下简称“GSK”)的转让定价税务争端。
GSK向IRS支付34亿美元的税金,还放弃18亿美元的应得退税款。
作为回应,IRS撤销对该公司的逃税指控。
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转让定价调整案例。
一、基本案情葛兰素公司(GlaxoSmithKline,作为葛兰素集团公司的统称)是全球最大的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制药企业之一,在新药开发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
葛兰素公司的总部设在英国,以美国为业务营运中心。
葛兰素公司在世界39个国家拥有99个生产基地,产品远销191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10万余名掌握专业技能的员工。
现在的葛兰素公司是由葛兰素威康(GlaxoWellcom)和史克必成(SmithKlineBeecham)两家公司强强联合,于2000年12月成立的。
葛兰素威康公司和史克必成公司均在英国。
从功能上分析,葛兰素英国母公司承担了研发职能,拥有葛兰素公司的传统医药产品的商标及专利权。
在20世纪70年代,葛兰素公司的前身葛兰素威康公司在美国成立子公司GSK,主要负责装药、成品工作以及在美国市场上营销、分销传统医药产品的功能。
GSK从英国母公司处得到许可证,并向英国母公司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一开始为了使GSK盈利,特许权使用费率较低,1987年才根据独立交易原则提高了特许权使用费率。
GSK做了一些和产品有关的临床试验,费用都从英国母公司处得到了补偿。
所有的营销方案及计划都是由英国母公司制定并且在其他市场使用过,然后才引入美国市场的。
合并前后葛兰素母子公司各自的功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1994年,葛兰素威康的美国子公司GSK向美国税务当局IRS 提出预约定价(APA)申请,但未获得批准。
专利保护伟哥专利案的两种结果
专利保护伟哥专利案的两种结果近期一度闹得满城风雨的两个药品专利案件,最后都以不尽人意的方式告一段落。
针对美国辉瑞公司的“伟哥”案,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员会以“专利说明书不够完整、准确”为由裁定辉瑞用途专利无效引发广泛争议。
这个案件还需要等待辉瑞公司的上诉,上诉之后中国制药企业也许会继续纠缠不清、没完没了的官司,“持久战”意味着昂贵的律师费。
葛兰素史克的“罗格列酮”案件随着葛氏自动撤销专利,悄然淡出公众视线,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谁能笑到最后还是个问题。
之前公众普遍以为伟哥案的积极意义更胜一筹,至少从某一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药企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知识产权意识。
然而从中国药企所追求的目的来看,积极的一面显得黯淡无光:在摧毁对手的专利之后,他们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要创新,而仅仅是为了清除专利障碍以方便仿制。
这一点两个专利纠纷案如出一辙。
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专利权本身是否应该被无效,而在于申请专利无效的动机以及无效后的做法。
专利之道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专利这张牌?在英国的伟哥案中,申请专利无效一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仿制。
法官在最后判定专利无效的时候,除了提到专利无效的直接理由――本身确实存在缺乏创新性之外,还提到使专利无效的动机――辉瑞在英国的万艾可用途专利损害了其他制药公司的研发创新。
在“伟哥”案中,辉瑞公司反复强调,中国和英国等国家的法律以及专利都存在差别,不具备可比性。
然而正因为如此,英国的伟哥案对我们来说,更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辉瑞公司在英国被裁定无效的专利并不是万艾可药品活性成分西地那非的化合物专利,而仅仅是一个用途专利。
这一点貌似与中国的案件,实际却有本质差别。
在中国,如果万艾可用途专利最后仲裁无效,这种药品就会完全裸露到阳光下,任人仿制。
然而在英国,尽管有过专利纠纷案并且辉瑞败诉,但万艾可仍然受到其他形式的专利保护,辉瑞之外的公司仍然不能仿制这种药品。
因为西地那非的另一专利――化合物成分的专利在英国等许多欧洲国家仍然有效,到2011年6月7日专利权才过期。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专利分析
0引言医药卫生领域作为“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扶持目标,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将医药卫生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技术作为重点研发目标,不断提升医药卫生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医药卫生行业的迅速发展,创新主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专利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把“利刃”,在帮助企业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促进医药卫生领域高质量发展,更深入地了解近年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专利现状,本文从专利申请量、申请人、法律状态、代理机构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利现状,为企业专利布局和研发规划提供借鉴和支持,有助于企业更合理、有效地寻找医药卫生领域的研发突破口和市场定位。
1全球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利分析经查阅文献及专利检索后,确定近9年(申请日从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专利申请量,IPC 分类号为A61(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其中除去A61D (兽医用仪器、器械、工具或方法),并且因处于审查阶段的实用新型专利、初级审查阶段的发明专利、保密审查专利处于未公开状态,故仅对公开专利进行检索,即仅在专利数据库INCOPAT 中检索医药卫生领域的相关专利。
检索后发现,与医药卫生领域相关的专利案件有4854452件,分布于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专利申请量总体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在2021年有小幅度下降。
通过对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利检索分析可知,全球和中国的医药卫生领域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国外专利申请量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状态,而且在2020—2021年呈现急剧下降态势,2021年达到最低值,为157965件。
由此可见,在国外专利申请量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下,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专利申请量的增加,中国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对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增加起到决定性作用,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药品专利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反思
药品专利制度的现实困境及反思0 引言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之际,药品和疫苗的重要性再次引发世界关注。
历史上,药品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药品工业化生产加速了新药研发,使得新药数量超过了1935年之前药物的总和。
抗生素的使用减少了患者痛苦和死亡,到1960年人类平均寿命上升到71岁[1]。
专利制度的目的是给发明者提供从创新中获得回报的可能性,从而鼓励发明人投资药物研发,并与社会分享其劳动成果。
“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在制药领域的体现最为充分,因为开发新药、临床试验、获得药品监管机构批准,以及将药物推向市场的过程都非常昂贵。
以美国为例,制造用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测试的药物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必须符合“良好生产实践”(GMP)指南,即必须清楚地定义和描述合成过程,并且每批次都要精确地遵循开发和验证分析程序,以确保药企制造的药物质量达标。
制药企业还需确定药物纯度,出现的任何杂质都必须定义与描述,并使批次之间保持一致。
而且,除通过临床试验确保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外,制药企业还需进行慢性毒理学测试。
对于长期服用的药物,例如高血压药物,测试需要持续6个月或更长时间。
这些测试非常昂贵,因为必须长时间进行,需要大量动物,也需要大量试验药物[2]。
基于制药业高投入、高风险特征,削弱药品专利保护将会减少相关研究和开发资金投入,抑制新药研发。
简言之,减弱药品专利保护会抑制制药业创新,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因为有药可医总比无药可用要好。
药品获得取决于制药业生存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专利保护强度。
然而,药品专利制度提供的合法垄断使得药品价格不断上涨,影响世界范围内药品可及性。
医药费用增加实质上降低了个人实际收入,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3]。
高药价在发达国家引起质疑,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可及性与可负担性问题会引发公共健康危机。
尽管制药公司生产出有效药品,但穷人买不起高价药。
以艾滋病为例,随着医药研发进步,艾滋病已经从不治之症变成了慢性可治之症,但仍有大量穷人得不到有效救治。
外资过度并购医药企业风险对策
外资过度并购医药企业风险对策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资对于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越来越频繁。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收购行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成长,也为产品研发、市场拓展、品牌建设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支撑。
但如果外资并购不当或过度,其带来的影响却往往是相当不利的。
本文将从影响因素、风险和对策三个方面来探讨外资过度并购医药企业所带来的风险对策。
一、影响因素外资过度并购医药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收购的成本水平过高;二是对企业战略的干扰。
具体来说:1. 收购成本水平过高外资企业往往需要支付高额的收购价格来收购中国本土医药企业。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的潜力和投资机会众所周知。
例如,此前,德国拜耳公司就曾花费56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孟山都公司,以便强化自身兽医保健和农业领域业务。
虽然这种收购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短企业的投资回收期限,但对于中国医药企业来说,如果这些外资企业支付的价格远高于企业的实际价值,那么企业就存在着严重的财务风险。
2. 对企业战略的干扰外资企业不仅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医药企业,而且还会通过并购方式来干预中国医药企业的战略规划。
他们会将自己的业务模式和基本理念来强制压缩企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某些情况下,外资收购企业后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低估本土企业的研发力量和生产能力,从而压缩中国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风险1. 割裂行业发展壮大的动力一旦外资过度并购医药企业,无疑会削弱中国医药行业的自主性和凝聚力。
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可能会变得困难,这进一步削弱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如果外资的收购过程不够透明或合法,就会破坏全球市场的竞争平衡,从而影响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医疗保健。
2. 降低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资过度收购对于兼并的医药企业的研发能力、人才流失、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有的时候,企业被外资企业所接管后,就会失去自己原有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也会对企业原有的利益构成重大威胁。
国内外医药领域的某些情况对比
国内外医药领域的某些情况对比
袁松 范 中国加入 WT O后 , 多企业都关心今后 国有企业怎么 很 办, 民营企业也很关 心今后 的发展方 向 。虽然 我 国政府部 门和企业领导人都经 常 出国考察 , 从各种 高峰会 、 但 年会、 研讨会上企业 提出的问题及 政府 的政策看 , 们对世 界的 我 了解还不够 , 特别是对 国外成功经验 的吸收 、 消化以及在其 基础上 的创 新 , 对市场 的调研 和前瞻性分析 , 海外成功管理 制度 的本地化等方面 , 做得还不够 。 医药分业问题西方 国家早 已解决 , 而我 国却 由于医院 中的医和药的利益 分配 问题 , 争论不 休。处方 药和非 处方 药 的问题 , 海外 是从方便 病人用 药 出发 , 从成熟 的、 副反应 小 的处方药 中分离 出非处方药 , 而我 国却是从原 来几 乎全 部可 以非处方 购买 的药 中, 再分 出处方和 非处方药 来。而 很多应该凭处方 的药物仍然在药房 中可 以任意买到。病人 的安全如何保 障?执业药师的定位应该是流通行业中负责 质量管理工作 的人员 , 包括药房 中负责质量的人员 , 企业中 应该是与质量有关 的人员 , 而现在药房 中的执业药师很缺 , 工厂 中很多分析人 员、 研 人 员却 已取得 执 业药 师 资格。 科 所 以说执业药师 的分布有问题 。 我国与发达 国家在药 品研究 开发 、 管理、 场、 市 营销等 方面也有很大差距。新药开发主要集中在美 、 日、 、 德、 英 瑞 士等少数 国家 , 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悬 殊 , 发达 国家在 30 0 美元 以上 , 中等发达国家在 4 5 o~ O美元 , 而我 国却 在 L O美 元 以下 。但我 国北京、 上海 、 深圳 、 广州 等 城市 的药 品消 费 并 不低于 中等发达国家 , 沿海地 区有 1 %左右 的人 药 品消 5 费达 到中等发达 国家 水平 , 中西 部地 区、 北 地 区却偏 而 东 低 。农村和城市比 , 村 的消 费水平 更低 。我 国的药 品消 农 费总体水平低 , 所以我 国的药 品市场仍 然是 一个不成 熟 的 市场 。一些跨国公 司虽然都 已进入 了 中国市场 , 但不 过是 建立一个桥头堡而已 , 所有跨 国公 司在 中国的药 品销售 还 不到其全球销售额的 1 %。中国药 品市场 的成熟还需要 1 O 2 O年时间。在经营管理方面 , 国企 业 尚未真正进入 国 我 际市场 , 而药 品主要市 场在美 国、 欧洲和 E本 . l 在这 些 国家
医药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问题
医药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问题医药企业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问题医药企业的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来扩大业务范围、加强全球竞争力。
然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医药企业需要面对许多知识产权管理和专利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一、海外并购中的知识产权管理问题1. 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不同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面对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体系的不同可能导致企业在管理知识产权时遇到困难。
例如,某些国家可能不承认某些类型的专利,或者某些国家可能对专利保护期限有不同的要求。
2. 语言和文化障碍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与不同国家的律师和专家合作来管理知识产权。
然而,语言和文化障碍可能导致交流困难,从而影响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
3. 保密协议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与目标公司签署保密协议,以确保知识产权的保密性。
然而,一些目标公司可能不愿意签署保密协议,从而导致泄密风险。
二、海外并购中的专利问题1. 专利侵权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考虑目标公司是否存在专利侵权行为。
如果目标公司存在专利侵权行为,企业可能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并支付高额的赔偿金。
2. 专利无效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考虑目标公司的专利是否有效。
如果目标公司的专利无效,企业可能需要重新投入研发成本,或者面临竞争对手的挑战。
3. 专利转让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需要考虑如何处理目标公司的专利。
一些目标公司可能拥有重要的专利,但是这些专利可能与企业的战略方向不符。
因此,企业需要考虑是否转让这些专利,以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三、解决方案1. 寻求专业帮助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应该寻求专业的法律和知识产权咨询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专利政策,并提供专业的管理和保护方案。
2. 加强沟通和交流在进行海外并购时,医药企业应该加强与目标公司的沟通和交流,以确保知识产权管理的质量。
外资药企在中国的收购与合资案例盘点——联姻不易,且行且珍惜
外资药企在中国的收购与合资案例盘点——联姻不易,且行且珍惜华义文一个游离在业务拓展和项目管理之间的制药小兵,做过研发外包、项目引进和技术转移。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发政策,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国际经济竞争的洗礼。
同年,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成立。
此时的中国,国民健康水平很低,医药工业也十分落后,仍然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迫切需要引进外资给国民经济输血,提高医疗水平。
跨国制药企业面对当时的中国,一方面欣喜地看到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因为缺乏了解而显得谨小慎微。
在众多优惠政策的鼓励之下,一些企业开始尝试与中国的官员和国企领导谈判,最终从1980年起中国大冢、上海施贵宝、无锡华瑞、西安杨森和苏州胶囊先后在中国顺利建厂投产,这5家最先在中国成立的医药合资企业被业内称为“老五家”。
之后,众多跨期药企也在找到合适的中国伙伴后陆续进入中国。
这些跨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不仅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也有优质药品。
华瑞的无菌技术、杨森的医药代表、史克的广告营销等等都给国内的制药行业带来阵阵新风,引领行业发展。
施贵宝的百服宁、强生的泰诺、西安杨森的达克宁、中美史克的康泰克都是老板姓耳熟能详的品牌。
其他专做处方药的外资药企在医生和患者中的心中也是十分认可的。
可以说外资药企在中国过得是春风得意,赚得盆满钵满,也收获民众的口碑。
随着对中国市场的不断熟悉,以及政策的不断放开,外资药企开始发挥资本的力量,将中方的股份回购成为独资外企,另外也尝试并购中国本土药企或者成立新的合资公司。
于是乎,制药行业风起云涌,好不热闹。
然而,当我们回顾过去十几年外企在中国的并购和合资案例,却发现也是喜忧参半。
1拜耳收购东盛旗下启东盖天力2007年10月,德国拜耳收购东盛“白加黑”案宗获商务部批准。
拜耳耗资人民币10.72亿元收购东盛止咳及感冒类西药非处方药业务及相关资产,由此拉开了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大手笔并购的序幕。
“白加黑”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感冒药品牌,使这家启东小药厂声名鹊起,也成为产品开发的一个经典案例。
专利保护在医药领域的挑战与机遇
专利保护在医药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专利保护在医药领域的挑战与机遇概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医药领域的创新愈发重要。
然而,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
本文将探讨在医药领域中专利保护面临的挑战,并分析这些挑战所带来的机遇。
一、挑战1. 法律挑战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面临法律上的挑战。
一方面,医药创新往往需要长期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导致专利保护所需的时间间隔更长。
另一方面,很多国家对医疗保健的价格进行管制,导致药品价格过低,降低了专利保护的价值。
2. 市场挑战专利保护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确保创新者获得合理的回报,以鼓励创新。
然而,在医药领域,新药开发的费用巨大,且大部分研发项目都以失败告终。
因此,创新者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此外,医药市场竞争激烈,仿制药的崛起也给原创药品的销售带来了挑战。
3. 伦理挑战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还面临伦理挑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
应该如何平衡创新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机遇1. 创新机遇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为创新提供了机遇。
专利保护可以鼓励研究人员进行创新研究,促进医药领域的科技进步。
同时,专利保护还为创新者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推广和销售自己的创新产品。
2. 技术转让机遇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也为技术转让提供了机遇。
专利技术的转让可以促进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加速医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技术转让还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本国医疗技术水平,使更多的人受益于创新技术。
3. 国际市场机遇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专利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项重要资本,它可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保护企业免受侵权行为的损害。
结论医药领域的专利保护既面临挑战,也提供机遇。
我们需要在保护创新者权益的同时,寻找平衡,确保公众也能够从创新中获益。
加强法律保护,提高专利保护的效率和可行性,积极推动技术转让,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在医药领域实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
专利转让案例
专利转让案例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专利转让案例成为了越来越常见的商业行为。
专利转让是指专利权人将其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专利权利转让给他人,而专利权人通常会因此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一个真实的专利转让案例,探讨其中的细节和影响。
这个案例涉及一家制药公司和一家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的专利转让。
制药公司拥有一项针对特定癌症的治疗方法的专利,而生物技术公司对这一治疗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谈判的过程中,双方就专利转让的条件进行了长时间的协商,最终达成了一项协议。
根据协议,制药公司同意将其拥有的专利权转让给生物技术公司,作为交换,生物技术公司将支付一定的转让费用,并承诺在未来的研发和商业化过程中给予制药公司一定的回报。
双方还就专利权的范围、使用方式、保密条款等进行了详细的约定,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这个专利转让案例对于双方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对于制药公司来说,专利转让不仅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利益,还有助于将研发重心转移到其他领域,提高公司的整体创新能力。
对于生物技术公司来说,获得这项专利权意味着公司在特定领域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强化,有望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利润。
此外,这个案例也给其他企业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专利转让需要双方在法律、商业和技术等多个领域有较高的素养,需要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
其次,双方需要在谈判过程中保持诚信和合作,以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
最后,专利转让的过程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专利转让案例是商业领域中常见的一种交易形式,它对参与方的技术创新、商业发展和经济利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专利转让的过程和要点,为今后的商业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对您有所启发,谢谢阅读。
药品知识产权案例
药品知识产权案例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医药产业的壮大,药品知识产权案例频频出现。
知识产权对于药品行业来说,是保护创新的核心,也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药品知识产权案例,以及这些案例对药品行业和创新的影响。
1. 赛诺菲与默克爱民达的专利纠纷在2017年,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与德国制药巨头默克爱民达之间爆发了一场专利纠纷。
赛诺菲拥有一项针对肺癌药物的专利,该专利在其还未过期之前被默克爱民达提出异议。
赛诺菲认为默克爱民达的药物侵犯了其专利,并提起了诉讼。
这一案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涉及到专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病患的影响。
专利的保护是药品创新的动力之一,为制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和市场回报环境。
而在此案中,如果赛诺菲的专利被认定无效,那么默克爱民达将获得生产和销售这一药物的权利,可能导致赛诺菲在市场竞争上的弱势。
因此,这个案例引发了对于专利保护的讨论和对于药品创新的担忧。
2. 索非布韦与印度的辅助新药专利申请索非布韦是一种用于治疗艾滋病和乙肝病毒的药物,由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开发。
然而,该药物的高昂价格使得许多患者难以负担治疗费用。
为了降低药价,并增加更多患者的获得性,印度政府对索非布韦的辅助新药专利申请提出了异议。
辅助新药专利是为了解决药物价格高昂和患者获得性问题而设立的,在印度的专利法中有明确的规定。
印度政府主张,索非布韦的辅助新药专利申请不符合相关规定,并呼吁默沙东降低药价。
这一案例引发了全球对于药品定价、专利保护和患者权益的关注。
3. 中国与印度的通用药专利纷争中国和印度是全球最大的药品制造国之一,其之间的专利纠纷备受关注。
通用药是指在原药物专利过期后,其他制药企业生产的同等效力而价格更低的药物。
然而,由于专利保护和适用法律的差异,中国和印度对于通用药的专利侵权定义存在分歧。
中国和印度的通用药专利纷争对于两国制药企业和国内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药品市场的多样性和价格竞争性得到了提升,患者获得了更多的选择和更经济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医药公司在华专利转让情况浅析
一、背景简介
(一)课题描述
专利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相对中国的专利制度和策略的应用,都具有更深的积淀。
如何从专利数据中探索有益的企业和行业信息,在发达国家也已经非常成熟。
基于专利数据的深度加工分析,能够获得很多有极高价值的个案情报和行业情报。
医药行业是一个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高的行业,这个行业内的专利交易异常活跃。
深度研讨专利的交易信息,能够提炼个体企业的企业战略变化,也可反映行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国外制药企业在华专利的转让交易状况展示,试图简要分析以下几个问题:
1、谁在中国的专利转让中最为活跃?中国已经是世界瞩目医药市场,管中窥豹,中国的医药专利转让,也体现了全球的医药行业信息。
2、那些发明人或发明团队的发明最受市场追捧?
3、在医药领域中,专利市场偏好何种类型的专利以及治疗用途?
(二)引用资料及检索年限
本文研究了1998年到2008年申请的,有转让记录的国外制药企业进入中国的专利数据,共计1288项专利。
二、分析阐述
(一)、专利转让的类型分析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数据中,未授权专利转让所占比例为59.01%,授权专利转让占比为40.99%,即转让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案例比例为六四开。
具体分析而言,专利转让存在两种最主要的形式:一是跨国制药企业内部流动,通俗地讲就是“左手到右手转让”;二是科研型企业将研发成果向产业型企业转让,通俗讲就是“接力式转让”;三是跨国制药公司之间在各自区域的优势市场,用专利转让方式划定疆界,也是屡见不鲜,是“划定势力范围的转让”。
第三种方式在中国比较少见,因为绝大部分跨国制药企业已经在华设厂,不需要与其他企业划定势力范围了。
因此,以下将重点按照“左右手转让”和“接力形式”的转让,分析在华专利转让数量居于前20位的国外制药企业的基本状况。
表 1 左右手方式转让情况简表
简要分析:
1. 拜尔、CJ、第一制糖、三菱、田边、麒麟和协和,其专利权转让的主要原因,在于近期企业并购或合资,说明目前制药企业并购仍然是趋势,而且日韩制药企业并购开始活跃。
2. 辉瑞的专利转让的受让方最多,提示辉瑞在专利交易中方式多样,经验丰富,运用纯熟。
而且辉瑞的专利转出数量,总体而言不占领先地位,也说明辉瑞的知识产权交易也以转入为主。
3. 诺和诺德的多项专利转让给了注册地址在美国的高点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提示其战略布局可能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可以保持继续关注。
4.尼克塔治疗亚拉巴马公司、卫材株式会社和三得利株式会社的转让是最典型的“左右手转让”。
表 2 接力方式转让情况简表
简要分析:虽然科研型医药企业研发医药项目,但是其研发成果已经被跨国公司垄断,专利受让方已经基本确定,其研发的过程已经被掌控了。
因此,跨国制药公司除了自身研发,还控制了很多医药的科研型企业,作为自己的产品研发后备军。
(二)、转让专利发明人的简要分析
以下数据统计了专利转让数量居于前20位的发明人,从中也能得到有趣的启示。
表 3 转让专利发明人简表
简要分析:
1. 赵日焕、朴相旭、卢智英、柳炯喆、金钟勋、林智雄、郑盛鹤和朴铉贞等作为一个整体研发团队,在中枢性止痛药的研发方面有比较深厚的积累,是受第一制糖会社/ CJ株式会社重视的研发团队,成员稳定。
2. 中井正晃、浅见纯生、小野佳子、石仓义之和秋元健吾的研发方向不尽相同,说明他(她)们各自属于不同的课题组,也说明三得利株式会社的研发方向相对分散。
其中,中井正晃涉及治疗领域较多,发明数量最多,提示他可能是整个公司研发的主要领导。
3. M·施瓦茨、D·斯维能和T·吕克利克三人研发方向不同,但都具有从应用研究系统ARS股份公司到雪兰诺实验室有限公司的工作经历,提示三人在各自领域有较为丰富的研发经验。
4. 罗纳德·康拉德·格里菲斯和克里斯托弗·唐·罗伯茨在抗病毒领域,同时作为发明人,,说明二人研发团队中处于核心地位,研发处于领先地位;同样,G·穆瓦内和D·克拉沃在的糖尿病药物研发中也是如此。
(三)、转让专利中的类别和治疗领域分析
以下的专利分析,主要是通过IPC专利分类号(国际专利分类号),进行优势类别的统计得到的。
通过转让专利的涉及类别的分析,可以看出有机化学药物在数据中有压倒优势,值得关注的是抗体药物数量亦相对突出。
表 4 转让专利类型优势分布
通过转让专利的治疗领域中的优势分析,可以看出,肿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代谢疾病药物(含糖尿病药物)和心血管药物在治疗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其中神经系统药物居前值得关注。
表 5 转让专利治疗领域优势分布
其中精神系统药物中还可以细化分析,能够提示痴呆(包括老年痴呆和血管性痴呆)药物开始成为关注热点。
表 5 转让专利精神类药物优势分布
(四)、小结:
由本文的数据说明,专利分析经常能够提示新的信息来源,其结论是比较分散的,但是这些信息能够为企业或者行业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情报,为关键性决策提供依据。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1998年-2008年国外转让专利的分析,扩展专利分析应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