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
2010教师考试复习要点及考点分析
2010教师考试复习要点及考点分析第1专题教育与教育学Ⅰ、考核目的和要求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考核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者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二)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的。
经历了三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我国也被认为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古罗马昆体良所著《论演说家的教育》。
2.教育学的形成阶段:教育学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教育学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
3.科学教育学阶段:二、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Ⅲ、考核知识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Ⅳ、考核要求1.识记: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及代表人物。
2.领会: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阶段的主要教育思想。
3.应用:结合实际说明你对学习教育学的认识。
第2专题教育基本规律Ⅰ、考核目的和要求掌握不同社会形态下教育的基本特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口与教育的辩证关系,人生阶段与教育,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其教育举措,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内容。
Ⅱ、考核内容第一节社会与教育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一)、原始社会与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的起源生物本能起源说心理模仿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学著作。
2010教育学讲义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辅导教育学电子讲稿绪论重点:1、什么是教育学?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3、什么是文化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5、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或意义是什么?第一节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一、教育学的概念〔p4〕(名解,2004.4)*包括三层含义:1、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
2、一种课程的名称。
3、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p6-7〕(单选)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不是:教育现象: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研究原料教育事实:可观察和统计的教育活动的物质概括――研究基础教育规律: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必然的内在联系――研究任务2、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p7-8〕1、教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前教育学时期”,也可称为“哲学的教育学时期”。
2、各种人物或著作:(单选)(1)《学记》:世界上第一篇专论教育问题的著作;(2)昆体良:《雄辩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3)苏格拉底:“美德是否可教?”。
二、教育学的创立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哪些?〔p9〕(简答2003.10、2004.10、2007.10,多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2、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p9-13〕(大量单选)(1)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认为实验归纳法是获得真正知识的必由之路,为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独立形态时期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泛智教育思想,探索“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纲第三章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纲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2.外铄论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的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其代表人物。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包括群体差异(如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身心发展水平和个体心理特征)。
2010教育学知识点(最新)
★ 教育学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四个阶段。
1.教育科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第一个突破?学在官府?。
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法律篇》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01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沛西〃能(二)心理起源说 孟禄(三)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
1教育还未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2受教育的机会均等3教育内容和教育的方法极为简单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的内容-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独立形态教育科学的产生期
1632-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班级授课。
英国的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法国卢梭《爱弥儿》
德国康德先后于1776-1777学年和1786-1787学年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 1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复习资料一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复习资料一
教育学部分大纲
1、 了解与识记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3、 具有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并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
心理学部分
1、 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事实。
2、 理解感知、记忆、思维、情绪、动机、人格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
3、 运用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教育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考试内容
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要求]
1、 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了解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主要教育家及其代表作。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2.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2010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纲第六章
第六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小学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四)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定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主要观点为:(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个体的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二、教学过程的特点(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即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
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在1.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三、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 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 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 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4、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 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5、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
6、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7、“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8、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 、“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 )。
1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1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
2010教育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
⑶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作用。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
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
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卢梭《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2010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考点指导: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个体⾝⼼发展的⽔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是受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是⼀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这五个⽅⾯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于个体的发展。
下⾯我们将这五个⽅⾯在个体发展中的作⽤分别进⾏论述,以便于更好地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或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然的或⽣理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这些⾃然条件,⼈的发展就⽆法实现。
⼀个⼈⽣下来没有⼤脑,也就不会有思维的机制,⽆法学习科学⽂化知识。
正因为⼈类有⼤脑,⼈的⼼理发展才有了物质和⽣理的前提条件,⼈们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可以学习极为复杂的科学⽂化技术,甚⾄做出发明创造,这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做到的。
遗传的意义表现在以下⼏个⽅⾯: (⼀)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妁⾝⼼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的⾝⼼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法实现。
健康的⾝体是⼀名优秀运动员的⽣理前提,正常的智⼒是⼀名科学家的基本⼼理素质要求。
个体在智⼒、情感、意志等⽅⾯所具有的先天的⼼理特征,也会对他后天的学习和社会成功产⽣很⼤的影响。
不过,遗传素质是⼈的先天素质的构成部分,⽽不是全部,遗传素质不能决定⼈的发展。
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在不同的社会⽣活和教育影响下,⼈的遗传素质可以向着肯定或否定的⽅向发展,⼀个天赋智⼒素质⽐较好的⼉童在将来未必会成为⼀名科学家,⼀个⾳乐素质⽐较好的⼉童也未必⼀定就成为⼀名⾳乐家,除了遗传给他的可能性外,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所受的教育和个⼈的努⼒程度。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2)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2)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
教育目的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
教育与生产力
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知识:
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
教育与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
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与文化
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学校文化:定义
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校园文化:定义,分类,
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
区的影响)
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识记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理解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各阶段的特点3、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进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二、教育的职能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三、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线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第一节教育的发展四、教育发展过程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的新特点(5点)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论语》的有关思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学记》中国及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教育学》第一章练习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2、简述现代教育的新特点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标]1、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2、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3、会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三种观点1、内发论2、外铄论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二、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四、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13、14----16、17岁少年期称‘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意味着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少年期也是学生成功起飞时期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第三章练习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四章教育目的[评价目标]1、识记教育目的等概念2、理解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及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3、运用素质教育观念分析教育现象第一节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一、教育目的概念和意义1、概念广义狭义2、意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决定教育工作并指导教育活动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目的二、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957年1982年1985年1995年1999年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四章练习1、简述教育目的的重要意义2、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第五章学生与教师[评价目标]1、识记学生的基本权利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2、理解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理解教师职业有多种角色的涵义3、运用师生关系的理论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种社会权利第二节教师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职业的特点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学生和教师的关系1、师生在教学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接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第五章练习1、简述教师职业的特点2、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第六章课程[评价目标]1、识记有关课程的概念及类型2、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3、运用课程评价理论进行课程评价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进程的总和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二、课程的分类1、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2、根据课程制定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功能设计等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二、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2、对社会的研究3、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一、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计划(又称课程计划)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通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3、教科书设计第四节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重要地位在整个课程系统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以目标为中心20世纪初形式泰勒的评价理论基础上形成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课程计划实际效果”3、CIPP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六章练习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是什么?2、常见的课程评价的模式有哪些?第七章教学(上)[评价目标]1、识记教学、教学的一般任务和教学过程的概念2、理解教学的意义和教学过程的本质3、运用教学原则分析教学现象,正确运用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过程二、教学的意义三、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和审美情趣,奠立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活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二节教学过程三、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我国中学常见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苏格拉底的“产婆术”3、巩固性原则“温故而知新”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的“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二、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备、条件教师个性特点3、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七章(上)练习1、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有哪些?2、如何理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的规律3、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讲解8 来源:考试大2009/12/1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T T第八章教学[评价目标]1、识记课的类型、课的结构、班级授课制等概念2、理解教学工作的程序以及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3、运用上好课的要求评价一节课的好坏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1、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2、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3、一堂好课的标准时间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三、作业检查与批改四、课外辅导五、学业成绩考察与评定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个别教学古代社会的学校二、班级授课制伴随着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三、分组教学第三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1、内容型策略2、形式型策略3、方法型策略4、综合型策略第八章练习1、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哪些?2、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第九章德育[评价目标]1、识记德育的概念、目标和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3、运用德育模式展开德育实践活动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二、德育的意义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结构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2、德育过程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第三节德育过程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是基础,“行”是关键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3、学生思想内部素质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概念贯彻要求二、德育的途径各科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三、德育的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第四节德育模式一、认知模式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发展的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创立的三、社会模仿模式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第九章练习1、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2、常见的德育方法有哪些3、案例分析(违背了哪条原则,如何改进)第十章班级管理[评价目标]1、识记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及班集体的作用2、理解班集体形成与培养的意义,班主任工作内容3、分析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问题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班级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二、班级管理1、概念2、功能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一、常规管理规章制度的管理二、平行管理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又用个人教育集体三、民主管理参与式班级管理四、目标管理利用制定目标进行的管理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首先提出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第四节班集体的形式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第五节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主任的特殊作用二、班主任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十章练习1、结合实际谈谈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2、简述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2010年山东省教师招考教育学考试考点重点资料
2010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考试考点重点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2010年教育学考试重点(中等)
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等教师资格申请者一、考试性质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是湖北省申请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专业人员参加水平考试。
湖北省各级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根据考生的成绩.接已确定的合格标准.认定考生是否达到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要求。
《教育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等教师资格申请者)足依据湖北省教育厅颁布的《湖北省(教师资格条例)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并结合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而制定的。
本科目考试的宗旨是:主要测试考生对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教育的基本技能的掌握;考查考生对中学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一般分折能力和解决能力;树立与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相符合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考试要求本科目考试主要考查中学教育学基本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考生是否具有从事中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和进行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的技能。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能力层次.其具体要求如下:识记:记住考试大纲和指定参考教材中规定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等。
理解:能解释有关概念、原理、原则、结论的主要内涵。
正确辨析相关的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懂得在不同情况下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正确的再现和表述。
应用:能把学习过的教育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能举例说明、解释常见的教育现象.具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三、考试内容及考核要求:绪论【考试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l.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重点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每个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考核要求】1识记:每个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2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3应用: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一章教育的概念【考试内容】(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资料(150个知识点)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资料(150个知识点)D1、2、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
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育学)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
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尔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41、学习的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42、(西周)代表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教育的发展水平,西周形成了完备的教育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分为(国学)和(张学教育)43、希腊6世纪形成了著名的(雅典)(斯巴达)教育体系44、从雅典教育的课程内容看,他们非常重视体育、智育、和美育,史称"和谐"发展的教育"称他们开设的主要学科一一(文法、修辞、辨证法、几何、天文、音乐、算术)为自由七艺。
2010年山东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精讲(前三章)
中学教育学精讲讲义(第一讲)考核要点:第一节教育的发展知识点: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这里,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的出版(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卢梭代表作《爱弥尔》。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的是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创始人: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776年—1841年)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年)该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贡献: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
他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传统教育学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统教育的特点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及著作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杜威(1859年——1952年)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作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
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1893年——1978年),凯洛夫的《教育学》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10年小学教育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1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的概念: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体力-----身社会要求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计划组织学校教育制度: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
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教育中国:夏----------校商----------序周----------痒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佛教:关心大众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职官学校:贵族文士学校:奴隶主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
重商主义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
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近代教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
---------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老子:一切回归自然学记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2010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二、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
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试重点考点讲义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重点: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的概念: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体力-----身;社会要求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目的计划组织学校教育制度: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
(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发展过程:1.古代教育中国:夏----------校商----------序周----------痒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佛教:关心大众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职官学校:贵族文士学校:奴隶主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
重商主义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
培养军人。
2.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3.近代教育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学(定义)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
---------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老子:一切回归自然学记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藏:修。
息:游。
君子之教,喻也。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启发。
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理性-------智慧--------哲学家意志-------勇敢--------军人情感-------节制--------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政治学)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萌芽: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重点:教育相对于政治与经济的独立性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简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都与人有关)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有自身的规律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人才,舆论力量,促进民主)教育与生产力规模和速度,结构的变化,内容和手段(与人无关)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知识:人力资本理论:(土地,劳动,资本)舒尔茨,提出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动力作用(教育者的观念,数量和质量,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科技知识再生产,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研究的功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信息技术与教育:(重点)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文化:定义核心: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最具决定作用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学校文化的特性:组织文化,整合性较强的方化,传递文化传统的已任,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定义,分类,核心: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学生文化:成因(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家庭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特征(过渡性,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本章重点: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简答)少年时期的年龄特征个人身心发展概念:特殊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具有能动性发展动因:内发论:内在需要外铄论:外在力量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表现出的总体特征和主要矛盾不平衡性:两个方面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概念: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意义:前提,提供可能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可能与限制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分类:影响: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不是消极被动的。
学校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作用:对个体的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不仅仅有即时价值而且有延时价值,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最近发展区:已达到:未达到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三个层次;生理,心理,社会实践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潜力的发掘对人的力量的发挥对人个性的发展中学教育的特殊任务少年时代和初中教育:危险期和心理断乳期-----------帮助少年起飞青年时代和高中教育:成熟-------------------------理想与未来两种误区:过分欣赏自己和心理失衡以自我为中心和只求生存第四章教育目的本章重点我国教育目的的层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简答)素质教育思想(简答)教育目的的定义广义的教育目的:人们的期望;希望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国家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意义:出发点,落脚点,指导意义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的层次和依据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体现了教育思想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基本精神(重点)《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者和接班人-----------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道德与知识)德智体全面发展,脑力和体力和谐发展(脑力和体力)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个性与创造)素质教育(重点)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五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本章重点:儿童权利公约等法律法规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专业素养(简答,论述)第一节:学生学生是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有可能性和可塑性(转换的现实性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的社会地位:儿童权利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节:教师教师的概念:教师职业角色特点:(多样化)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教师的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专业素养)(重点)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基础)(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横向)(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纵向)(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深度)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选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第三节: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授受关系人格上-----------平等关系(重点)(师道尊严)社会道德---------相互促进第六章:课程本章重点:课程的分类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的三个基本特征课程具体的三个表现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分类: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任务分类(重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
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社会中心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第二节:课程目标教育目的:高度概括,不具体,要具体化,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根据教育目的制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
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第三节: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教学计划的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学大纲的构成)第四节: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的结构:安排课程表;分析教学任务;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单元和课;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五节: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基础: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评价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第七章:教学(上)本章重点:教学的一般任务(简答)教学的过程的结构(简答)教学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简答)教学原则和方法(论述)第一节:教育工作的意义和工作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意义: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一般任务1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知识)2 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发展能力)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品德)4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关注个性)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基础,智力发展是重要条件3 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 引起学习动机2 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3 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5 检查知识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第八章:教学(下)本章重点:备课上课的基本要求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一,备课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二,上课课的类型:根据教学任务/根据完成任务的类型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进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试题类型:供答题与选答题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