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与“汉学”的区别_资讯_凤凰网

合集下载

汉学与宋学

汉学与宋学

汉学与宋学中国经学发展的历史,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或派别。

但是,既然经学是一种学术思想,那么,按照学术思想“风格”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应该是最合适的了。

清代人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但“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他们把整个中国经学的历程看作汉学与宋学两家互相争胜负的过程,就是以学术思想“风格”的差异,来对中国经学史进行的分期和分派。

因为汉学与宋学是传统中国学术中两种具有很大差异的经学研究方法。

一、汉学与宋学的差异1、学术范围不同:汉学研究的是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很少学者达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甚至很少学者有理论上的兴趣;宋学是道德学、伦理学,即“修、齐、治、平”之道,研讨心、性、理、气等概念,近似于今天所谓的哲学。

二者之间互相争正统、争道统,声称是孔子的嫡传。

2、研究方法不同:汉学家多采用归纳法,认为史料本身可以真实的历史,所以他们反对孤证,重视搜集许多资料,强调根据大量资料才能得出结论;宋学家多采用演绎法,从一个思想推演出各种说法,甚至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他们更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其实往往是他们自己的思想。

汉学家常常斥责宋学家“空疏”,宋学家常常斥责汉学家“琐碎”。

3、学术重点不同:汉学的重点是“五经”,后来演化成“九经”、“十三经”等;宋学的重点是“四书”,“四书”的成立及其发展是宋学的最大特点。

从根本上说,所谓经学史上汉学与宋学的区别,实际上就是人类两种最主要的思想方式的区别。

因而这种区别并不是汉代以降“经学”正式形成之后才产生,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类似的现象。

先秦孔门内部,已经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种不同的风格。

此事徐复观先生有言及之,可谓明了:由孟子以下的人物(今按,指荀子、陆贾等人),都是属于思想家型的。

他们受了经学典籍的基本教育,但经学典籍只在他们思想中发生各种程度不同的作用,他们并非以传经为业的经学家型的人物。

汉学,宋学,抑或汉宋兼采?——试论李慈铭所属的学术营垒

汉学,宋学,抑或汉宋兼采?——试论李慈铭所属的学术营垒

真传 。复古逢 昭代 , 追崇议 近 贤。肃 瞻遗像 在 , 愿执后 车
鞭 。 ⑨ 果 在 汉 学 与 宋 学 中一 定 要 选 择 一 项 , 慈 铭 的 回 ”如 李
开: 罗炳 良在《 清代乾嘉历史考证学研究》 中直接将 李慈
铭 列入 乾嘉 历 史 考 证 学 阵 营 , 中 篇 《 实 与 考 证 》 第 其 征 中

居 时期 就 已 形 成 , 京 后 无 非 得 到 进 一 步 强 化 。浙 江 在 入 乾 嘉 时 期 一 反 常 态 , 有 出 现 全 国级 的 领 军 人 物 , 世 赫 没 后
赫有名 的章学 诚 , 一 生辗 转 于 困顿 之 中, 入 学 术 主 则 不
流 。直 到 嘉 庆 年 间 , 学 大 师 阮 元 任 浙 江 学 政 , 广 汉 汉 推
内 容 提 要 晚清 名 士 李 慈铭 , 了在 文 学 上 有 所 建 树 外 , 除 也做 了不 少 学 术 工 作 。处 身 于 汉 宋 兼 采 的 学术 环 境 , 慈 铭 的 学 术 观 也 被 打 上 了 时代 的 印记 。 然 而 , 判 别 他 属 何 处 学 术 营 垒 并 非 简 单 。本 文 探 讨 李 慈 铭 李 要 对 汉 学 、 学 的 姿 态 , 引入 客 观 化 和 去道 德 化 审视 他 的 学 术 观 , 出 时代 大 转 型 期 学 人 的典 型 面 貌 。 宋 并 见 关 键 词 汉 学 宋 学 汉 宋 兼采 李 慈 铭 作 者 卢 敦 基 , 江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博 士 生 , 江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浙 江 历 史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研 究 员。 ( 州 浙 浙 杭
《 儒林传》, 但是他终究有 自己的学术选择 , 少他一辈子 至 以文人 自命的 同时也 以学 人 白命 , 留下 了读 史札 记等 并

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

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
强调贯通与会通
汉学家们强调贯通和会通,即把不同的学问 贯通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学问。
02
CATALOGUE
晚清宋学的发展背景与特点
发展背景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 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救 亡图存,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文
化,寻求改革和进步。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学者们开 始关注西方学术成果,试图将其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推动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晚清汉学和宋学都注重传承和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后世的
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推动文化创新
晚清汉学和宋学在传承传统文化 的同时,也注重融合和创新,为 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作出
了贡献。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晚清汉学和宋学的兴起,也促进 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 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融合的推动因素
这种融合的推动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晚清时期学术氛围的开放和思想的多元化为汉宋融合提供 了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学者们自身的学术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也促进了汉宋融合的实现。此 外,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也推动了汉宋融合的发展。
互相促进
汉宋促进的现象
汉学家和宋学家在互相促进中共同发展。汉学家对古 代经典的重新解读和研究为宋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 思路,而宋学家对思想内涵的探究和理解也为汉学家 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灵感。
尽管汉学和宋学在晚清时期存在竞争,但也有一些学者试 图将两者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思潮,这体现了学术 发展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展望
01
深入研究晚清汉宋学 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通过对晚清汉宋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 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

浅谈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

浅谈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

浅谈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封建教育体系中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

清代的教育体系将士绅子弟分为官学与私塾两类,其中官学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其鼎盛时期,而私塾则是宋学之争的主要舞台之一。

清代的汉学派主要借鉴自明代后期的新学思想,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黄宗羲等人。

汉学派尤为强调儒家正统思想的传承与发扬,并提出了“德行天下”的口号,主张以儒家为中心的道德体系能够引领整个社会。

同时,汉学派也对“宋学”持有批评态度,认为宋代文人对儒学的捍卫也同时混淆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儒家经典观念。

相比之下,宋学派则是倡导对儒家经典的解读与理解,而非直接奉行经典文字的意义。

宋学派认为,儒家经典的精髓不在于照搬其中的文字,而在于洞察其中的道理与意义。

换言之,宋学派强调经典的本义而非字义,开展对经典的深入研究而非人云亦云地传承。

宋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后者更是强调了内心的直觉与体验,注重心性的培养与完善。

宋学派和汉学派之间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儒家经典的精髓与历史价值的认定上,而非具体的教育行为或思想实践。

两派在儒家经学传承上的计划也不尽相同:汉学派主张直接借鉴明代新学的传承体系,而宋学派则更侧重对传统文化分析的深入,以寻求更为全面与深入的解读。

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宋学派也成为了后来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等思潮的文化基础。

总的来说,清代的汉学与宋学之争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项重要的思辨性争论,两派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说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清代之后,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沉沦,两派的思想理念也逐渐流失,但它们的存在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传承与人文学科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宋之争名词解释

汉宋之争名词解释

汉宋之争名词解释
汉宋之争是中国清代中叶发生的儒家经学学派之间的论争。

汉学又称“朴学”,以宗汉、信古为特点,治学以训诂考据为中心。

宋学即宋明“性命义理”之学,主要关注理气心性等问题,注重义理之阐发,往往杂糅佛、道以解经。

汉宋之争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是一个长久未能解决的问题。

汉学得名是因为它继承了汉代的经学,尤其是古文经学的传统,注重对经典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据工作,似乎更接近于科学。

而宋学则得名于它继承了宋代理学,尤其是心学的传统,注重对经典进行微言大义的发挥工作,似乎更有哲学意味。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汉宋之争的文献或相关历史书籍,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作者:刘辰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汉宋之争”作为清代学术史上的关键之处,自产生后备受学者关注。

虽陈说纷纷,但到目前为止,学界普遍认为汉学为经学考据,宋学为宋明理学,似乎已成定论。

而以往对“汉学”“宋学”的研究,大都以个别精英学者为对象,往往忽视与“汉宋之争”密切相关的《四库全书总目》。

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代表,《四库全书总目》之中提及“汉学”“宋学”,更能反映出真正的“汉宋之争”。

而深入文本分析,可以发现所谓的“汉宋之争”其实是经学内部“训诂考证”与“义理解经”之争。

[关键词]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汉学;宋学;训诂考证;义理解经[中图分类号]K249;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1—0088—09[作者简介]刘辰,男,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汉宋之争”是清代学术史上重要的问题。

自清末以至当下,许多学者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成果颇多。

而把握“汉宋之争”的核心关键,在于明白“汉学”与“宋学”之具体含义。

梳理“汉宋之争”的学术史,可知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汉学”指经学考据,“宋学”是宋明理学,似乎已成确凿的结论。

而最近也有学者提出新看法,认为“汉宋之争”是经学内部的争论。

①所以,有关“汉学”“宋学”之含义,仍有待深入探究。

笔者在阅读《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时,发现书中屡次提及“汉学”“宋学”两个字眼。

众所周知,《总目》编纂于乾隆后期,成书于分纂官之手,而后呈交总纂官,并依据皇帝旨意进行审阅修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官方意识形态。

因此,它所指的“汉学”“宋学”,比精英士人之说法更具有权威性。

本文就以《总目》所提及“汉学”“宋学”为中心,结合原文分析其具体含义,从而完善先前学界对“汉宋之争”的解释。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究。

一是总结“汉学”“宋学”的各种解释;二是将《总目》中有关“汉学”“宋学”之字眼找出,根据上下文予以分析,得到它本来的含义;三是探讨《总目》的编纂过程,分析“汉学”“宋学”文字背后的作者,以此发现官方话语体系下的“汉宋之争”。

汉学与宋学的名词解释

汉学与宋学的名词解释

汉学与宋学的名词解释
汉学和宋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它们分别侧重
于不同的时期和内容。

汉学是对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文化和历史的
研究。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统一的帝国的建立。

汉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汉代的政治制度、社
会结构、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等方面。

汉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通过对汉代文献的解读和考证,以及对考古发现的分析,来
还原汉代社会的面貌和了解汉代人民的生活。

宋学是对中国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文化和历史的
研究。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
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

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宋
代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等方面。

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宋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以及对宋代
遗址和遗物的考古发现,来还原宋代社会的面貌和了解宋代人民的
生活。

汉学和宋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重要学科,它们通过对历
史文献和考古遗址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人民的思想、生活和价值观。

这些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4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4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4
汉时经学,从董仲舒《天人三策》请求独尊儒术起,经汉武帝增设《易》《礼》博士,又有丞相公孙弘奏请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儒家与利禄之途紧密结合在一起,又以师法与家法为尊,这些措施明儒暗法,目的在于巩固统治,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秦时两把大火将典籍烧了个干净,后人只能通过口述与出土史料来整理文献,又因口述与出土内容不同,分今文经与古文经。

今文经偏重于微言大义,其特色为功利,流弊为狂妄。

古文经偏重于名物训诂,其特色为考证,流弊为繁琐。

最后至东汉末年古今文学融合成为趋势。

宋明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学”,是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复兴。

发端于唐代中期,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一直持续到明清之际。

宋学发展初期,生活在佛道昌盛,儒学受到挑战与冲击的时代的韩愈,为了重建儒学排斥佛道二教,创造了儒家学说的传道系统,并自续道统,推进古文运动。

同时韩愈的侄女婿李翱援佛入儒,吸收佛教的理论来充实儒家思想,提出复性说。

此二人,对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传承道统希圣希贤,关注心性论问题,广泛利用佛道思想等行为皆由此来。

以上内容整理自《中国哲学教程》
两相比较,个人认为,汉学更注重于功名利禄,宋学更偏于希圣希贤。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巨著,也是汉学和宋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里的“汉学”和“宋学”指的是对汉、宋经典文献及其相关研究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四库全书总目》的角度,对“汉学”和“宋学”的考察进行探讨。

一、“汉学”指的是什么?“汉学”自北欧汉学家林德布吕姆提出以来,一直被理解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以及其它相关方面的研究。

然而,《四库全书总目》中对“汉学”的解释,却更多的是以文献学为主。

在《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体系中,将“汉学”置于“文献”一类,考虑到“汉学”强调对汉代文献和这些文献所涉及的时间背景和历史背景的研究,因而可以理解为“汉学”更多的是围绕文献学展开的一种研究或学术体系。

从《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分类体系来看,汉学的范畴主要包括《汉书》、《后汉书》等史书以及《太初历》、《秦汉地理图》等科技类文献。

此外,《四库全书总目》中还包括了各地方志、遗书碑传、武侠小说、方言杂记等不同类型、但主要与汉代有关的文献。

在形式上,《四库全书总目》对“汉学”主要的记录方式是以“继史”、“残集”、“史记”、“志”等方式来区分不同文献的性质和种类,并在每一个种类中,详细介绍文献的起源、版本、类型、内容等相关信息,以便更好地对文献进行研究和阅读。

总之,从《四库全书总目》的所见来看,“汉学”是一种以文献学为主的研究或学术体系,主要围绕各种关于汉代文献的研究展开。

相比于“汉学”,“宋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它不仅充分反映了明代文人对宋代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推崇,更是对宋代文化成就的系统梳理和总结。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将“宋学”置于“史部”一类,主要包括了宋代的史书、经传、子集和集部等文献。

在这些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宋史》、《宋会要辑稿》、《曾国藩家书》等。

其中,《宋史》被认为是论述宋代历史和文化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而《宋会要辑稿》则是对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记录。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四库全书总目》中对汉学和宋学的考察。

首先介绍了汉学和宋学的内容与特点,包括研究对象、学术观点等方面。

接着分析了《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汉学和宋学的内容,探讨其中的重要性和学术贡献。

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献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对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四库全书总目》对汉学和宋学的考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和历史文献,对于理解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汉学、宋学、考察、内容、特点、重要性1. 引言1.1 《四库全书总目》简介《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康熙年间完成的一部总目,编纂者是钱大昕。

这部总目是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文献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部重要汇编。

《四库全书总目》共分为七部,包括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古本、表跋和目录,内容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典著作及重要文献。

在其中汇集了大量的汉学和宋学相关的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文将从汉学和宋学的内容与特点入手,分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汉学和宋学的考察,探讨《四库全书总目》对汉学和宋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重要性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对中国古代文明有更深入的认识。

2. 正文2.1 汉学的内容与特点汉学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学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汉学强调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解读。

这些古代文献包括《史记》、《汉书》、《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汉学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汉学研究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

汉学;宋学

汉学;宋学

汉学;宋学汉学和宋学是两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分别研究汉代和宋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介绍汉学和宋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汉学,即针对中国历史上的汉代进行研究的学科。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学主要关注汉代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汉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学艺术等方面。

在汉学研究中,学者们可以通过研读史料、典籍和考古发掘等方式,了解汉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思想观念以及文化的传承演变等重要内容。

而宋学则侧重于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宋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时期,主要包括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宋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宋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

在宋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通过研究史料、典籍、文学作品和宋代的艺术品等来还原历史真相,探究宋代社会的发展变迁、思想观念的演变以及文化的传承发展等重要问题。

汉学和宋学的研究相辅相成,二者都涉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深入挖掘和研究。

汉学研究的重点是对汉代历史和文化的探究,以揭示汉代社会的演化与文化的传承;而宋学研究则更关注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以展现宋代社会的特色与变革。

同时,汉学和宋学还都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与历史学、文学研究、考古学等学科形成紧密联系。

总之,汉学和宋学是两门重要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关键时期。

通过对汉代和宋代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为研究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贡献。

论《诗经》汉宋之学的异同

论《诗经》汉宋之学的异同

作者: 常森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46-51页
主题词: 诗经;汉学;宋学;阐释;文本;外向规范;内向自律;文学质素
摘要: 《诗》汉学与宋学有根本歧异,这表现在:一,《诗》宋学重视文本对阐释行为的规定作用,而汉学则否;二,《诗》宋学重视内向自律,而汉学则重视外向规范;三,《诗》宋学具有远为丰富的文学质素。

不过《诗》汉、宋之学的歧异,并不能掩盖二者之间的极为深刻的一致性。

宋学在更新《诗》学观念、阐释方法、具体解说、观照方式及目的方面的不彻底性,表明了它依然携带着汉学的遗传基因。

汉学;宋学

汉学;宋学

汉学;宋学汉学(Han Studies)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思想的学科。

而宋学(Song Studies)则是汉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独特地聚焦于中国宋代的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等方面。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此时中国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繁荣,也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和思想家。

以下是对汉学和宋学的一些基本介绍和重要内容。

汉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对中国汉字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以及对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等。

在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中,人们关注的焦点包括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以及汉字的结构、用法和语义等。

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人们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特点和表达形式进行分析和理解,以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

同时,人们还对诸如《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古代经典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以了解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

而宋学作为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对宋代文化的研究中关注的是宋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权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宋代社会的研究包括对当时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探讨。

而在政治方面,宋代政权的性质、政治制度和代表性的政治家等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

同时,宋代经济的研究涉及到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在思想方面,人们关注的焦点包括宋代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思想和人性观等,例如宋代理学、宋词和宋诗等。

在宋学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会通过研读大量的史书、古代文献和官方文件等来获取相关资料。

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来分析宋代的各个方面,并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如考古学和历史学等,以努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

同时,研究者也会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等,以增加对宋代社会的全面认识。

论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不同

论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不同

·中国哲学·论汉学、宋学经典诠释之不同3蔡 方 鹿经学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中国哲学与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与经学的发展演变相适应,中国有两千多年注释儒家经典的传统,有许多关于诠释学的思想资料,并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若干诠释方法和理论。

汉学和宋学即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两大流派,它们分别对儒家经典做出了自己的诠释,而它们对经典的诠释又是与各自学派的性质和特点分不开的。

本文试就汉学和宋学经典诠释的不同加以探讨,并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进一步分析经学史上汉学与宋学各自学派的特征。

经学分为汉学和宋学两派,此说由清四库馆臣提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总叙》称:“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

”此外,《四库全书总目〈四书章句集注〉提要》亦称:“盖考证之学,宋儒不及汉儒;义理之学,汉儒亦不及宋儒”,以偏重于考证或是偏重于义理来区分汉学与宋学。

其后,江藩在其《国朝汉学师承记》和《国朝宋学渊源记》中,亦将经学分为汉学和宋学两大派。

所谓汉学,是指在战国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汉唐章句训诂注疏考证之学,它包括西汉今文经学、东汉古文经学、汉末融通今古文的郑玄之学、魏晋王肃之学、南北朝经学、隋唐经学等从西汉到唐代约一千一百年间的经学派别。

所谓宋学,指宋代义理之学(后延续到元明,亦包括清代宋学),它是以讲义理为主的经学派别,大体以理学诸派为主体,并包括了王安石新学、三苏蜀学以及当时讲义理的诸治儒家经学的流派。

汉学与宋学经典诠释之不同,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分:一是就经典诠释所依傍文本的重心而言,汉学以五经系统为主,宋学则以四书系统为主;二是就经典诠释的方法而言,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三是从经典诠释的理论深度而言,汉学以经学诠释为主,宋学则在经学诠释的基础上加以哲学诠释;四是就儒家经学与宗教的关系而言,汉学以排斥佛、道二教为主,宋学则对佛、道二教既有排斥又有吸取。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四库全书总目》是明朝初年编纂的一部巨著,该书主要收录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包括诸子百家、史书、经典、子部、集部等多个篇目。

其中,“汉学”和“宋学”这两个篇目是针对文化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下面将简单介绍它们的相关内容。

一、“汉学”“汉学”是指对汉代文化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汉学”的分类主要按照不同文献资料的区分方式进行划分。

例如,在“经部”中,涉及到汉代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均被归入“汉学”篇目;同时,“史部”中包含了汉代历史和制度的研究成果,如《通典》、《资治通鉴》等均被纳入其中。

此外,针对某些特定的汉代文化现象,如皇帝制度、儒家哲学、农业经济等,也有专门的文献资料被列入“汉学”篇目。

例如,对汉代皇帝制度的研究主要依据《汉书》、《后汉书》等资料,而对汉代社会经济的研究则主要依据《齐民要术》、《三略》等土木经籍。

“宋学”是对宋代文化的研究,与“汉学”类似,其涉及的内容也是多样的。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宋学”的分类主要按照历史学、文化学、哲学学等不同的学科进行归纳。

其中,以历史学为代表的研究重点主要侧重于宋代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演变,涵盖了宋太祖、宋真宗、宋理宗等各个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军事制度、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例如,《宋史》、《续资治通鉴》、《新元史》等历史文献都被列为“宋学”的重要资料。

此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文化和哲学也备受关注。

例如,《宋词》、《元曲》、《金元小说》等文学作品被列为“宋学”中的重要资料,而《周易》、《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则成为了研究宋代哲学的理论基础。

总之,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汉学”和“宋学”都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研究领域,它们有着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它们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传承,还有助于提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思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

《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考【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一部收录了大量古代文献的巨著,对汉学和宋学的认识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关于汉学和宋学的观点和贡献。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文献综述和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四库全书总目》对汉学和宋学的认知,分析了汉学和宋学研究的进展,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结论部分总结了汉学和宋学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地位,提出了当前研究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中关于汉学和宋学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加深对这两大学术领域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汉学、宋学、四库全书总目、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目的、汉学的认识、宋学的认识、汉学研究进展、宋学研究进展、比较汉学和宋学、异同、地位、研究启示、研究方向、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起,汉学和宋学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备受关注。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清代最全面的著作目录,记录了中国古代文献的珍本,对于汉学和宋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汉学作为对中国古代汉族文化、语言、历史的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经学、史学、文学等多个方面。

宋学则是对中国北宋时期文化、社会、政治的研究,主要关注北宋文化的特点、变迁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对汉学和宋学的认识,可以深入了解清代学者对于这两个领域的理解和评价,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和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所见“汉学”“宋学”进行考察,探讨汉学和宋学在清代文献中的地位和价值,为当前汉学和宋学研究提供启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

关于《四库全书总目》所见的“汉学”和“宋学”,已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些学者从《四库全书总目》所载文献的编撰和收录情况入手,探讨了清代对汉学和宋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和特色。

国学 汉学与宋学

国学 汉学与宋学

国学汉学与宋学国学汉学与宋学国学.汉学与宋学宋学,汉学,国学在今天,国学与汉学的确不容易区分。

国学在今天的意义上——研究中国文化传统的学问——就是一个比较晚近的概念,必须就是清末以来才有的。

中国的传统学问有两个大流派,一是汉学;一是宋学。

汉学主要指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倡导的研究古代典籍的方法,侧重于将古代典籍当作历史文献进行研究。

因为这个学派最开始主要是研究所谓的“古文《尚书》”,所以,这个学派又叫做“古文学派”。

其中成就最大、最有影响的是东汉的经学大师马融与郑玄,因此又称为“马郑之学”。

我们讲“汉学”,基本上指的就是马郑之学。

与古文学派相对公的,就是西汉初年已经开始的“今文学派”。

今文学派起源于汉初济南伏生临死前向御史大夫晁错传授的、由晁错用汉代的文字记录下来的所谓“今文《尚书》”。

原则上谈,西汉初年公于学官的经学,例如三家《诗》、公羊《春秋》、今文《尚书》等等,都属今文学派。

今文学派的特点就是:将古代的文献当做圣人的著作与教导,涵盖了所谓的“大义微言”。

今文学中成就最小、影响最小的董仲舒。

宋学主要指北宋周敦颐和他的两个学生程颢、程颐以及张载所开创的经学。

宋学在思想上继承了汉朝今文学的传统,非常注重所谓的“义理”,就是古典文献中的思想内涵;但是在方法上却对古文学多有继承,对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进行类似于文献学的研究。

宋学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

总地来说,汉学、宋学各存有特长。

但因其各自广度与深度都非常非常大,所以,历年来绝少有人能兼备。

做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学问家朱熹,在某种意义可以说道努力做到了文献学与思想内容的兼具。

[本帖最后由符号于2021-10-1419:28编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学”与“汉学”的区别_
国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中的主流学术,渊博精深,源远流长。在其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汉学与宋学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自宋以下,宋学取代汉学,无疑又成为国学发展的又一座高峰。然而人们涉及宋学的定义,就出现不同意见。我们讨论与研究宋学,又避不开关于宋学内涵的界定,必须就“宋学”的定义取得一个共识。为此,笔者对迄今为止有关宋学的定义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就是宋明理学,或谓“宋代新儒家学派”。
钱穆在《中国政治得失》一书中称“宋学,又称理学。”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则谓:“中国哲学,在宋明,为理学,有道学问、尊德性之分。而西洋哲学,文字虽精,还不能到宋学的地步。”邓广铭则说:“把萌兴于唐代后期而大盛于北宋建国以后的那个新儒家学派称之为宋学”,他以为理学只是新儒学的一个分支。
第三种观点,提出“新宋学”的概念,国学大师陈寅恪从历史文化角度立论,认为“新宋学”包括宋代整个学术文化。他指出:“吾国近年之学术,如考古、历史、文艺、及思想史等,以世局激荡及外缘熏习之故,或有显著之变迁。将来所止之境,今固未敢断论。惟可一言蔽之曰,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而已。”显然,新宋学不局限于思想史范畴,它涵盖了考古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及思想史等各个领域。
第一种认为:“宋学”在中国经学史上,是与汉代“汉学”相对的一种学术概念,也可以说是一种经学研究流派,即区别于经文考据的、重于经义阐述的“义理之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总叙》:清初经学“要其归宿,即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周序同在《“汉学”与“宋学”》一文中说:“从两汉一直到清末以前,这一千余年的长时期中,所有学术思想就是汉学与宋学两大主题。”邓广铭说:“宋学不过是对汉学的反动。”汉学之所成为宋学的对立物,是由于汉学只从辑补、校正、训诂入手,从而形成了重考据训诂的研究方法,久而久之,演变为钻牛角尖。以至于有的汉代经师为了解说经文一二个字,居然动用了三五千字加以考据,陷于烦琐的泥坑。从而失去了生命力,致宋学应运而生,取代了固步自封的汉学。宋学摆脱了汉学的章句之学,从经书的要旨、大义、义理着眼,去探究其丰富的内涵,所谓阐释微言大义。从学术角度来说,它是从宏观上去把握,开辟了中国学术史的一个新时代。
宋学研究源远流长。首先,我们可以追溯到清代黄宗羲的《宋元学案》。它以宋代学术人物为主线,按学派与地域,结构两宋整个时代的学术史,当然,还比较粗糙,算不上规范的学术史。但它开启了宋学研究的先河,其功不可没。而且,当今探讨宋学,绕不开它,必须参考这一具有原创性的学术专著。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有突破性进展。学术界对宋学的认识,渐渐地从宋学单一地与理学挂钩,开始向宋代儒学复兴与宋学延续发展深入。宋学不应看成单一的学问,而是多元化的学问。诸如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张立文的《中国学术通史·宋元明卷》,都把理学看成是宋学发展一个阶段,并将宋学与元明儒学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