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三农”问题

合集下载

形势与政策-11讲 第5讲 以农为本 取焦“三农”

形势与政策-11讲 第5讲  以农为本  取焦“三农”

第5讲以农为本取焦“三农”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中国历史上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文明,直至今天,中国仍有数以亿计的农民耕耘在华夏土地上。

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历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问题。

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确保农民增收,依然是“十二五”期间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

一、十二五”期间关注“三农”“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期,鉴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关注“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二五”规划纲要部署“三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方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的重点。

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

4亿吨以上;二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二是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三是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十二五对农业方面的政策

十二五对农业方面的政策

十二五对农业方面的政策第一篇:十二五对农业方面的政策中国农业部9月1日发布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总体目标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研究员认为,认为此次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将使农林牧渔板块整体受益,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加快畜牧业和禽畜养殖企业产业化进程:规划中明确提出2015年奶牛、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将提升至38%和50%(2010年为28%和35%),预计已经启动规模化养殖的企业司将获得进一步财政支持,主要包括:正邦科技、雏鹰农牧、新希望、唐人神、大康牧业、西部牧业、圣农发展、华英农业、益生股份、民和股份等。

2、扶持渔业与水产品养殖企业:规划中提出将提升渔业产值比重,继续推进出口水产品三个优势区(黄渤海、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建设,积极发展大宗淡水鱼类和名优水产品种养殖以及增强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

预计水产品养殖企业(好当家、獐子岛、壹桥苗业、东方海洋及大湖股份)和远洋捕捞企业(中水渔业、开创国际)将获得更多产业扶持及财政优惠政策。

3、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规划中提出将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重、发展一批产值超百亿的产业集群以及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该政策将直接利好各类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包括油脂加工企业(东凌粮油、西王食品、中粮等)、玉米深加工企业(中粮生化、大成生化、大成糖业、西王糖业)、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双汇发展、高金食品、顺鑫农业、得利斯、河南众品、大众食品、雨润食品等)、糖加工企业(南宁糖业)、浓缩苹果汁加工企业(国投中鲁)以及番茄酱生产企业(中粮屯河、新中基)。

4、加快农业机械化水平:规划中提出将支持农民与合作社购置大型复式和高性能农机具、并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

农机行业整体需求将继续高速增长,并推动行业盈利水平上升,受益上市公司包括吉峰农机(农机连锁企业)、新研股份(收获机生产企业)以及悦达投资(拖拉机生产企业)。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

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

“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

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

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

“三农”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宏观思考

“三农”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宏观思考

“三农”问题形成与解决的宏观思考内容摘要:我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和长期从农业拿钱发展工业和其它非农产业,日积月累形成了今天的“三农”问题和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问题,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解决农业和农民的收入问题,总体上可以有多种政策选择,但主体政策应是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和市场机制,不失时机地实施提高农产品价格政策,最大限度地推进相应的其它促进性政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政策选择农产品价格“三农”问题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说白了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村发展落后、农业发展困难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民人口大国的客观事实。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显得迫切。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对“三农”问题形成的历史基础、关键因素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提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及其政策选择。

历史基础:“三农”问题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是建国50多年来逐步积累形成的,直到今天,这种积累趋势并没有得到基本的改变。

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因为我国国情的特殊性,而这也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做法主要是:对农产品实行消费者价格,对工业品实行生产者价格,即通过运用行政力量或手段尽量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通过貌似平等,实际不平等的不等价交换,把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中来,又通过工业企业的利润上交集中到国家手中,国家再用来发展工业及其相关的非农产业。

与此配套的其它做法是同时通过金融、税收、甚至是收费的办法从农业或农民手中积累资金,以加速工业化建设;实行城乡隔绝的户籍制度,农民进城完全根据工业化的需要由国家统一安排;在各产业中实行只记产出,不记效益的就业制度,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具体做法和资金的积累程度虽然在具体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道路是没有变化的。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 中国的三农问题 • 孙中山提出了民生政策:孙中山在三民主义 革命纲领中提出了“平均地权”,即民生主 义,目的是消除贫富分化,但是它并没有废 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消灭农民受剥削的 根源。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 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 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 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 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 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 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三.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 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 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 原因: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核心内容: 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 发展水平。 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 结果: 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时间
1861
国家
俄国
政策
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 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 价赎买 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
影响
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 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 供了资金、劳动力
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 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 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1862 1868
1917 1933
• 对土地改革你有怎样的认识? 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 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农民翻了 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 要热爱中国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 的社会主义祖国。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作者: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10年第12期怎样理解“十二五”规划《建议》的重大意义?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

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一、“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一)重大任务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三农地位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什么是“三农”问题?即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也就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落后、效率低下、发展缓慢;农村组织机构臃肿、税费负担沉重、市场体系滞后、人口大量过剩。

其中,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村问题是保障;农业问题是基础;“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问题是核心;农民的收入又是农民问题的核心。

当前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日益增多的我国人口与日益减少的可耕地的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的大生产的矛盾;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粗放的生产方式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矛盾;传统的的农产品生产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及深加工的矛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与农业快速发展的矛盾;农业人才的流失与集体致富带头人的培养的矛盾;农民文化水平低与农业高科技推广的矛盾;农产品市场体系水平低与加快商品流通的矛盾等。

“三农”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三)指导方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胡锦涛“两个趋向”的讲话:“综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四)重点工作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国家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2.完善农业补贴制度;3.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4.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5.改善农村金融服务;6.完善农业保险补贴政策;7.加大家电下乡实施力度;8.支持农民建房;9.增加产粮大县奖励;10.建设高标准农田;11.扶持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12.完善动物防疫补贴政策;13.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14.支持优势农产品生产和特色农业发展;15.支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发展;16.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17.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18.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19.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21.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22.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3.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24.土地流转政策;25.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26.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7.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28.完善党领导的村民自治;29.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十二五”规划为“三农”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十二五”规划为“三农”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的跟进。农民个体也需要增加机械化耕作 , 高种养殖技 提
术水 平。如 此 大规模 的资 金投入 现 实 来看 ,很 难 单纯依 靠
地 方 财政和 农 民集 资投 入 , 必须 继续 引入金 融 力量和 资金 在对 “ 三农” 发展 的金 融 支持 上 , 目前我 国已初 步建 立起政 策性金 融 、 业金融 、 商 合作 金 融为 主体 的 多层次 、 广
融 、社会资源向农村倾斜配置,加快农村民生工程的建设
进度 , 将促使 农 村 医疗 、 育 、 会保 障务件 显著 改善 , 教 社 农
民 的消 费结构 、消 费能 力得到持 续 升级 。新农 村建设 的加 快 ,农村 经济社 会 的发展 ,将 让广 袤的 农村 大地焕 发生机 和活力。
改委等六部委又联合启动 了建材下乡的试点工作,农村地
区的 消 费潜力正 逐 渐被 挖掘 出来。 而要 促 进农 村 消 费,还 需要 让农 民有 相应 的 收入 基础 ,拓 宽农 民增 收 渠道 。 “ 十二 五 ”时期将 是 农村 经济社 会 大踏 步 发展 的时期 , 党 中央对 完善农 村发展 体 制机制 的部 署 ,将促使 更 多的金
前 高涨 ,粮 食 和 肉禽蛋奶 等农 产品 生 产能 力大幅提 高 在
互 助社 的形 式进行 有效 补 充。 不但 实现 了信 贷 资金逐 渐 向 农 村倾 斜 ,还 加 大 了产品和服 务创 新 力度 ,让农 民 享受到 了便捷 、 快速 的金 融服务 , 享金融 体制 改革发展 的成果 。 共 “ 二五 ” 十 时期 是转 变经济发展 方 式的 攻 坚时期 。 统筹 城 乡发展 不仅 是促进 农村 经 济社会 发展 ,解决 “ 三农 ”问 题 的 需要 ,而且 对 于我 国启动 内需 ,增强 经济发展 的 内生

“十二五”规划对“三农”的十大利好

“十二五”规划对“三农”的十大利好
构 失 衡 的 状 况 : 如 果 说 “ 二 统 制 造业 中 劳动 力 主体 的农 民工 投 资 、 出 口协 调拉 动 经 济 增 长新 十 五 ”期 间 必须 坚 持 把 科 技 进 步 和 的科 技 文 化 素质 、更 多 吸纳 农 村 局 面 , 主要 就 是 要 充 分 、持 续 、 创 新作 为 加 快 转 变 经 济 发 展方 式 劳 动 力进 入 服务 业 .另 一 方 面 就 有 序 地 发 挥农 村 市 场 、农 民消 费 的重要 支 撑 .那 么 国 家 就 必须 把 是 要 提升 农 业 农 村 经 济 的质 量 和 群 体 在 经 济 增 长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提 升作 为 我 国劳 动 力 大 多数 的农 水 平 :要 实现 “ 乡 居 民收 入 普 由此 而 来 。在 “ 城 十二 五 ” 期 间 . 村 劳动 力 的素 质 作 为 一个 战 略重 遍 较 快 增 加 ” 主 要 就 是 要 增 加 . 国家 必须 把促 进 农 民增 收作 为经 点 :如果 说 “ 二 五 ”期 间必 须 农 民收入 .缩 小 城 乡 居 民的 收 入 济 发 展 战 略 的重 要 环 节 .必须 制 十 坚 持把 保 障和 改 善 民 生作 为加 快 差 距 :要 实 现 “ 会 建 设 明 显 加 定 和 实 施 一 系 列 政 策 措 施 来 促 社 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 式 的 根本 出发 点 强 ” .最 重 要 的 问 题 是 解 决 城 乡 和 落脚 点 .那 么 国 家 就必 须 把 保 二元 体 制 的 问题 、 同时 加 强农 村 进 、帮助 、保 证农 民增 收 。 第五 .规 划 关 于 “ 进 农 业 推
国家 就必 须 下 大 气 力 改 变 由于农 改 造 提 升 制 造 业 、 发 展 服 务 业 农 民消 费 需 求 、增 加 农 民有 效需

小度写范文“十二五”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_新时代农村建设成就模板

小度写范文“十二五”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_新时代农村建设成就模板

“十二五”农业和农村发展挑战与选择_新时代农村建设成就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

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保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从需求方面看,“十二五”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将呈刚性增长。

一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增长。

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和加工需求扩大带来的增长。

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日益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从供给方面看,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发生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迹象。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逐步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

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十二五”时期,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难度加大。

一是依靠农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

“十二五”规划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同样刻不容缓——记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

“十二五”规划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同样刻不容缓——记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

面 对这 样 的情 况我 们 的政 府应 该 怎 么 式 、农村 的发展 方式 有所 转 变 ,与整 个 国 的大 中城 市 农 超对 接也 是 有 条件 的 。他 呼 办 呢 7 这就 必 须发 挥 农业 的社 会化 服 务体 家的经 济发 展 方式 转 变相适 应 。 系 和 农产 品市 场体 系 的作 用 ,由于 现 在我 吁 ,在建 立 农 超对 接 的过 程 中 .要 建立 平
如果 我 们只 是谈 城 市 的工 业 、制 造业 民超 市 ,让 所 有的 消 费者 都 能消 费 得起 .
们 主 要是 单 家 独户 的 生产 .所 以在 农 业 的 发 展 方式 的 转 变而 不 关注 农 业 发展 方 式 的 而 不 是建 立奢 侈 市 场 .这 一点 应 该 要 引起 生 产 中 间环 节 就应 该 有相 应 的社 会 服务 组 转 变 .这 对 建设 现 代 农业 体 系 ,对 解 决三 各 级 政府 部 门 的注 意 。而 就农 超 对 接本 身 织 的 出现 ,为农 民提供 种 子 、耕 种 .肥 料 农 问题 .对 保 障粮 食供 给 安 全 ,对 资 源 的 意 义而 言 这应 该是 值得 肯定 和推 动 的。
量 }
由于 市 场体 系 不 完善 ,这样 就 给 中 间商 提 非常 大 力度 的体 制机 制 方面 的 改 革 ,这 就 很 好 的市 场 体 系运 作 的监 管 ,那么 仅仅 靠
供 了极端 套利 的机 会 ,让消 费 者 和生 产 者 需 要 我 们像 改 革 开放 初期 一 样 ,要有 那样 农 超对 接本 身 是无 法解 决 问题 的。
或 收 获等 方 面 的服 务 而 I前在 这 方 面我 可 持续 利 用 、对 农 民 的增 收 .对 农 村 的稳 ! I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与发展农村经济

CATALOGUE 目录•“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案•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定义与重要性“三农”问题的现状当前,中国的“三农”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农业生产的低效率、农村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民收入的低下等问题。

同时,也面临着自然环境压力、资源紧张、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挑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另一方面,其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复杂和紧迫。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将是以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同时,国家也将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

应对策略针对“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保障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出稳定010203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建设农村道路完善水利设施提升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广节水灌溉、精准施肥、优良品种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保护农村生态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摘 陈锡文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的答案

摘 陈锡文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的答案

资料摘录-陈锡文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2011月3月25日光明日报作者李慧李金桀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农民的“钱袋子”更鼓了……然而,中国“三农”发展在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日渐凸显的“两难”问题:既要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消除通胀压力;既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又要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又要降低环境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中国能否利用新的发展机遇,成功破解这些“两难”问题,是关乎中国“三农”乃至整个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3月2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寻求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的答案。

●破题一:如何既提升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又不给抑制通胀带来压力?“应根据生产和需求状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记者: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会提升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带来农民收入增长,但又会给抑制通胀带来一定压力,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陈锡文: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动整个物价都会跟着上去。

物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价格的上涨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上升。

粮食价格上涨有其自然因素,如果不能补偿这些成本的上涨,就会损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粮价上涨,消费者也要理解,也要宽容。

这几年,中国政府所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每年都在提高,根据生产需求情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

从目前看,中国粮价有上涨,但跟国际市场相比低得多。

记者:“十二五”时期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价格稳定?陈锡文:现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比以前完备了很多,坚持多渠道收购粮食、多层次储备,形成了从国家粮食储备总公司、各省国有地方粮食储备公司、部分商业贸易企业多层储备的格局。

从“十二五”规划谈保障与改善民生

从“十二五”规划谈保障与改善民生

从“十二五”规划谈保障与改善民生作者:黄杏福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摘要: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承上启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重要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民生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分析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以及当前民生的现状,简述了十二五时期保障与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十二五保障改善民生中共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第三个五年,是承上启下解决关键性问题的重要时段。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十二五规划奏响“民生”主旋律。

人们看到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是硬道理”,从“国富”到“民强”的同步部署、同步推进。

一、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现实意义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民生问题却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得不关注的焦点。

重视民生,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问题。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

《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为: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保证老百姓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

简单说,民生就是八个字:衣食住行,喜怒衰乐。

可见,保障和改善民生意义重大。

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实践是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百科名片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

三农“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1],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2000年初,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2]以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来源请求];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3]。

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

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背景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丁稀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实行的是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开始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

同时中国农业产品开始面对外国农业大国的竞争,单一的家庭生产单位无力进行市场竞争,农民第一次出现了“手里有粮卖不出”的现象[来源请求]。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开始起飞,与同期中国总体经济的发展相比,第一产业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农村地区开始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但城市并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提供,从而形成大量集聚在城内而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群体。

“十二五”期间福建发展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十二五”期间福建发展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等事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增加值, 金融业占近一
半 比重。“ 十二 五”期 间, 福建 既要 推动 中央 直 属金 融企 业
就 业引导 问题 、 业培 训问题 、 就 子女入学 问题 、 欠薪 和劳 资 冲突 问题 、 老与医疗 问题 、 养 住房 问题 ; 进而帮助 农 民工 由 “ 鸟” 候 变成 “ 留鸟” 在 异地 定 居下 来, “ , 由 乡下 ’ 成 变 “ 里 人’ 逐步 统一城 乡劳 动力市场 , 城 。 加强引导和 管理 , 形成 城 乡劳 动者 平 等就 业 的制 度。 化 户籍 制度 改革 , 深 完 善 流动人 口 理, 管 引导农村 富余劳动力平 稳有 序转移 。 加快
“ 十二五” 是完成这一目标的攻坚阶段, 要为 “ 十三五” 达 到这一目标奠定基础。 要引导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普及农业
科 学 技术 、 动农 业产业 化、 推 构建农 产 品市场 体系、 建农 组 业合 作社 、 推广农 业机 械等 都是 必不 可少的工作 。 但是, 农 民致 富 难, 根子在 于小规 模 分 散 经营 , 在于 多元 化 兼 业 经
城市、 城镇接纳, 他们必须能进工厂做工或从事服务业等非
农劳 动 。 因此 ,“ 三农 ” 问题 既要在 “ 三农 ” 中解 决 , 更要 靠 “ 农” 三 以外 的途 径 来解 决 : 济 的发展 、 业 的发展 、 经 工 吸
平的不及0 亩, . 大大低于联合国制定的人均耕地0 9亩的 5 .5 7 耕地危险线, 而且山区还有大片山垄 田因为种粮比较效益 低和野猪为害而抛荒。 福建粮食 自 给率已经不足5 %。 0 农民 大多数从事小规模多种经营, 一小块农田, 几只猪, 几十只 鸡, 十几棵果树……什么都干' 每一项都难成气候, 都难以使 用专业的机器设备, 都难以学习专业的先进技术, 都难以把 握产品的市场和销售, 都挣不到大钱。 小规模的兼业化农民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重在调结构、保民生《建议》开篇没有确定未来五年经济增长的具体发展数据,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表明政府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置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首先要把发展内需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在“三驾马车”中,消费首次被排在第一位,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手段是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除了要继续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外,“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同时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明确在特大城市中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要建立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以保障粮食的长期安全;通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生产率提高同步”的“两个同步”,调节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如社保、医疗、教育等在城乡之间分配的差距,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发展方面,除了重述“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提法和思路外,指出要加大西藏和新疆等民族地区的发展,发挥中部地区作为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城镇化方面,要“强化中小城市的产业功能,增强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同时提出了对户籍改革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放宽落户条件。

在城市建设规模上,要“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限制特大型城市的国度扩张,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外开放政策要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实现贸易收支基本平衡,内外经济均衡,减轻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和国际能源资源合作,以强化国内的粮食安全和能源资源安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的管理权限”,以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问题。

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浅谈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

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农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政策,在政府﹑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三农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

关键词:三农问题、解决措施、意义正文三农问题的内容: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的经济收入低,增收难,素质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贫富差距大。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

农业问题: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的东西卖不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三农问题的背景、产生原因(一)三农问题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因而出现农民进城打工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农村地区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人丁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简论中国三农问题及其根本出路

简论中国三农问题及其根本出路

简论中国“三农”问题及其根本出路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认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中共“十六大”把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未来十几年我党的奋斗目标,认为农民小康是关键。

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可见,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仍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仍是我党的首要历史使命。

一、我国“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且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减缓这些问题的危害。

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是每年2000亿元的中央支农资金和减免500亿元的农业税所能够解决的。

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也带动了城市乃至国民经济社会的整体迅速发展。

但是,自1990年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990年的43.6%上升到2002年的51.8%(除了城市国家外,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和农村劳动生产率在低水平徘徊,农业和农村在国民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削弱;自1990年以来,在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却极为缓慢,2000年农民人均货币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1990年的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3:1左右,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3:1,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趋势的话,预计2020年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4:1。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尚有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居民,而且农民享受不到城市人口所享受的福利如医疗、住房、公共投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三农”问题
作者:蔡永飞发布时间: 2011-01-07 10:34:40 来源:学习时报
[打印本稿][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将把着力点放到“最慢的船只”——“三农”问题的解决上。

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人们也应当更加关注“十二五”规划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阅读全会公报,人们也确实可以看到“十二五”规划将带给“三农”的诸多利好。

以笔者之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强大推动力。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今后的发展就必须对迄今为止仍然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作为我国发展的薄弱环节的农村、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发展付出更大努力。

具体来说,如果“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那么,国家就必须下大气力改变由于农业、农村发展滞后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如果“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那么,国家就必须把提升作为我国劳动力大多数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作为一个战略重点;如果“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国家就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收入水平仅为城市居民 1/3左右的农村居民的民生作为主要任务;如果“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那么,国家就必须突出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和农村生态环境;如果“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那么,国家就必须大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加快统筹协调城乡发展的步伐。

这样一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必将为“十二五”期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实现“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关键点和难点都在“三农”。

要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按照许多学者的看法,关键在于解决好数亿农业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从而大幅度提升国内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制造业、发展服务业等,一方面需要着力提升作为传统制造业中劳动力主体的农民工的科技文化素质、更多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入服务业,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农业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主要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要实现“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城乡二元体制的问题、同时加强农村社会建设;要实现“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关键也在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由此经济发展方式现代化才能最终完成,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才能得以提升;“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主要也将体现为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的目标才能落实到位。

第三,“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一政策目标必然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着力点。

现阶段所谓扩大内需,主要就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主要就是建立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有效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主要就是要充分、持续、有序地发挥农村市场、农民消费群体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而来,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必须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帮助、保证农民增收。

第四,“十二五”规划建议关于“十二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规划建议,受益最多的将是农民。

这一部分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在统筹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提升农村区域的发展水平,增进农民的福利。

有学者估计,今后30年内,中国将有 6亿左右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和城镇。

因此,“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加快城市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诸多有利于农民进城的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将逐步成为现实。

第五,“十二五”规划建议关于“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要求,对于提升农业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质量,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些要求不仅将使农业、农村更少遭受城市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侵害,将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科学化、人性化,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水平和质量将得到不断提高。

第六,“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一规划将进一步强化对“三农”的公共服务。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水平质量不高,主要是在农村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把过去主要给予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民、农村,否则就谈不上“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在现阶段,“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主要就是提升农民工的社会政治地位、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主要就是提高农民和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些方面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主要也是农民和农民工。

第七,“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必将使亿万农民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没有亿万农民的支持和参与,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还是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都不可能顺利推进、取得成功。

甚至包括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等,都必须尽可能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和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

有学者认为,最近一些年的改革主导权和话语权日益为一些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强势群体所掌控,从而使改革步履维艰。

因此,人们可以相信,改革领导者必将着力调整改革策略,努力让亿万农民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从而顺利推进改革、实现改革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