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
关于发布放射源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5 年第62 号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 号)关于放射源实行分类管理的规定,我局组织制定了《放射源分类办法》,现予发布。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 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 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 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1.常见放射源分类简表根据《放射源分类办法》(环保总局05年62号公告),对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1、射线装置分类表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工业γ射线探伤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 18465-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2001-10-22批准 2002-03-01实施前言本标准除第1章、第2章和第3章外,其余都属强制性条款。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3
科研用放射源
用于科研领域的放射源,如核物理实验、放射化 学实验等。
按形态分类
密封放射源
放射性物质密封在金属壳体内的放射 源,如钴-60放射源、铯-137放射源 等。
非密封放射源
放射性物质未密封的放射源,如用于 荧光分析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等。
02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汇报人: 2024-01-08
目录
• 放射源的分类 • 放射源的监管 • 放射源的应用 • 放射源的安全与防护 • 放射源的废弃与处理 • 放射源事故与应急响应
01
放射源的分类
按活度分类
低活度放射源
活度低于某一阈值的放射源,通 常用于工业、医疗、科研等领域 ,如工业探伤、放射性示踪等。
检查制度
监管部门对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和个人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确保其符 合安全要求。
处罚制度
对违反放射源安全和保安管理规定的 单位和个人,监管部门将依法进行处 罚。
03
放射源的应用
医学领域
放射诊断
利用X射线、CT等设备进行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 ,辅助医生诊断疾病。
放射治疗
通过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射线杀死癌细胞,达到治 疗肿瘤的目的。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临时存储
对于暂时无法处置的废弃放射源,可以将其临时存储在符合安全规 定的设施中,待后续处理。
回收利用
对于某些可回收利用的放射源,可以通过回收利用的方式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
处理设施与技术
高放废物处理设施
用于处理高放射性废弃物的设施,包括分离、净化、固化等处理 技术。
中低放废物处理设施
用于处理中低放射性废弃物的设施,包括储存、压缩、包装等处 理技术。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放射源是指能够产生辐射的物质或装置。
为了管理和控制放射源的安全和风险,国际上通常对放射源进行等级划分。
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危险性、放射性活度、物理状态、用途和保护措施等。
首先,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要考虑放射源的危险性。
放射源的危险性通常分为四级:一级放射源是指无特殊要求和措施下,无放射性危险的物质或设备;二级放射源是指需要一定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有放射性危险但辐射剂量较低的物质或设备;三级放射源是指需要严格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有较高辐射剂量的物质或设备;四级放射源是指需要最高级别的防护措施和管理,具有极高辐射剂量的物质或设备。
其次,放射源等级划分还依赖于放射性活度的大小,放射性活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级别:微量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非常低的物质或设备,通常需要简单的防护措施;小型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较低的物质或设备,需要较为严格的防护措施;中型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中等的物质或设备,需要更加严格的防护措施;大型放射源是指放射性活度较高的物质或设备,需要最严格的防护措施。
第三,放射源等级划分还要考虑放射源的物理状态。
一般可以将其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放射源。
不同的物理状态对于防护措施和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气体放射源容易扩散,需要更加严密的封闭和排风系统。
此外,放射源等级划分还与其用途相关。
不同的用途对于放射源的管理和保护要求也不同。
放射源的用途通常包括医疗、工业、科研和能源等。
医疗用放射源主要用于放射治疗、诊断和放射性示踪,需要严格的防护和管理。
工业用放射源主要用于工艺控制和无损检测,需要确保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科研用放射源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实验,需要确保实验安全和数据的可靠性。
能源用放射源主要用于核能发电和核废料处理,需要严格的防护和管理。
最后,放射源等级划分标准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如放射源的半衰期、放射性能源的产生方式(自然发生、人工制造、核裂变等)等。
这些因素对于放射源的管理和保护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放射源分类
附件: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 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I、U、M、W、V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1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n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川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W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V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 . 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X 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三、非密封源分类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I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类放射源。
A装置:60Co活度250万居里(9.25 X 1016 Bq), 137Cs活度10.8 微居里(4.0 X 105 Bq);B 装置:60Co活度203 万居里(7.52 X 1016 Bq), 137Cs活度4 微居里(1.5 X 105 Bq)。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的危害是什么?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因此,从事放射源行业的单位必须拥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有符合国家标准的储存场所和包装容器,有完善健全的安全操作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措施等基础条件。
天津市博安集团-从事放射源事业15年,主要经营放射源销售、运输、进出口手续办理以及无损检测等相关涉源工作,具有从事放射源的各项专业资质,其中25名人拥有环保安检许可上岗证,在被评天津市“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行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对放射源,你了解多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吧!根据放射源的辐射能量,可将放射源分为高能放射源和低能放射源。
所谓高能放射源是指具有较大射出功率、单位质量所释放的能量较大的放射性物质,如裂变源等。
而低能放射源是指具有较小射出功率、单位质量所释放的能量较小的放射性物质,如原子能级、加速器、钴源等。
我国对于放射源分类是按照放射源的辐射能量来划分的。
1、天然放射源是指自然界存在的放射性核素。
2、人工放射源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为能源制成的,可以进行辐射测量的仪器、装置、装置或设备。
3、医用放射源是指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等各种医疗设备。
4、工业用放射源是指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也包括半成品和成品。
5、探伤用放射源是指用于对人造金属材料进行无损探伤的仪器和装置。
6、核反应堆用放射源是指用于核动力装置反应堆的核燃料。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放射源的安全课,我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个知识太重要了,希望大家以后也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012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5家印染企业因“铬残留量超标”被曝光,经过抽样检查,涉及其中4家的两台旧织布机、 2台蒸化机的铬含量均超标,其中有一台旧织布机的铬含量竟然高达1500毫克/升,是正常含量的60倍。
除此之外,还有几十家企业和多名职工受到辐射污染。
但是,如果我们不幸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该怎么办呢?不怕,我们有安全防护服和碘片。
穿上防护服,我们的生命就得到了安全保障;佩戴上碘片,我们就会远离辐射危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穿了防护服,戴了碘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会被辐射到呢?我们来看看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据了解, 2011年10月,印度工人在铬盐溶液中浸泡了30分钟,之后立刻取出,清洗掉多余的铬粉,随即再次浸泡30分钟,直至铬盐溶液不再变色,他们才又进入铬盐溶液中,取出来晾干。
但他们不知道,虽然短时间的浸泡并没有危险,但长时间浸泡则会产生高浓度的铬酸盐溶液。
放射源分类办法
附件二:
放射源分类方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
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放射源分类办法
放射源分类办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射线装置分类表
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
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分类标准
放射源通常按其放射性和产生的辐射类型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放射源分类标准:
1.按放射性分类。
-人工放射性源: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如核武器、核能发电厂、医疗用放射性物质等。
-自然放射性源:自然界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如钾、铀、钍及其子体系列等。
2.按辐射类型分类。
-α射线源:放出α粒子的放射源,如钍、铀等。
-β射线源:放出β粒子的放射源,如锶、碘等。
-γ射线源:放出γ射线的放射源,如放射性同位素、辐射治疗用的线性加速器等。
-中子源:放出中子的放射源,如核反应堆、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
3.按应用领域分类。
-医疗放射源:用于放射治疗、诊断和核医学研究等领域。
-工业放射源:用于辐射杀菌、测量、检测等工业领域。
-基础研究放射源:用于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等基础研究和实验室教学等领域。
-安全评价放射源:用于核安全评价和辐射环境监测等领域。
放 射 源 分 类 表
放射源分类办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工业用放射源是指用于工业生产中的放射源,如示踪 原子、工业探伤等。
科研用放射源是指用于科学研究中的放射源,如实验 室用的反应堆、加速器等。
按放射性物质的形态分类
按放射性物质的形态分类,可将放射源分为固体放射 源、液体放射源、气体放射源等。
监管职责与措施
国家与地方监管机构应当建立协调机制,共同推进放射源的安 全与环境监管工作。
加强放射源的全过程管理,从放射源的研制、生产、销售、使 用到处理处置等环节,实施严格的监管措施,确保放射源的安 全与合规使用。
建立放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放射源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及时掌握放射源的状态和位置信息,防范放射源丢失、被盗等 现象的发生。
放射源的分类和监管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放射源概述 • 放射源的分类 • 放射源的监管机构和职责 • 放射源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规定 • 放射源的安全防护措施 • 放射源的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
01
放射源概述
放射源的定义
放射源是指能发射出电离辐射的物质或装置,如α粒子、β粒 子、γ射线、X射线等。
对从事放射源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确保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水平。
放射源事故的应急处理
01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放射源事故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人,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02
事故报告制度
发生放射源事故后,必须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迅速采取措
施,减少事故的影响。
液体放射源是指放射性物质呈液态的放射源,如含有 放射性物质的溶液等。
固体放射源是指放射性物质呈固态的放射源,如含有 放射性物质的矿石、金属等。
放射源、射线装置如何分类?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危害是什么?
放射源、射线装置如何分类?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潜在危害是什么?
放射源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
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
就可以致人死亡。
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
人死亡。
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以对人造
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以致人死亡。
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
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射线装置分为Ⅰ类、Ⅱ类、Ⅲ类。
Ⅰ类射线装置: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人员产生严重
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Ⅱ类射线装置: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
Ⅲ类射线装置: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放射源分类办法
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核素名称I类源II类源III类源IV类源V类源(贝可)(贝可)(贝可)(贝可)(贝可)Am-241 ≥6×1013≥6×1011≥6×1010≥6×108≥1×104Am-241/Be ≥6×1013≥6×1011≥6×1010≥6×108≥1×104Au-198 ≥2×1014≥2×1012≥2×1011≥2×109≥1×106Ba-133 ≥2×1014≥2×1012≥2×1011≥2×109≥1×106C-14 ≥5×1016≥5×1014≥5×1013≥5×1011≥1×107Cd-109 ≥2×1016≥2×1014≥2×1013≥2×1011≥1×106Ce-141 ≥1×1015≥1×1013≥1×1012≥1×1010≥1×107Ce-144 ≥9×1014≥9×1012≥9×1011≥9×109≥1×105Cf-252 ≥2×1013≥2×1011≥2×1010≥2×108≥1×104Cl-36 ≥2×1016≥2×1014≥2×1013≥2×1011≥1×106Cm-242 ≥4×1013≥4×1011≥4×1010≥4×108≥1×105Cm-244 ≥5×1013≥5×1011≥5×1010≥5×108≥1×104Co-57 ≥7×1014≥7×1012≥7×1011≥7×109≥1×106Co-60 ≥3×1013≥3×1011≥3×1010≥3×108≥1×105Cr-51 ≥2×1015≥2×1013≥2×1012≥2×1010≥1×107Cs-134 ≥4×1013≥4×1011≥4×1010≥4×108≥1×104Cs-137 ≥1×1014≥1×1012≥1×1011≥1×109≥1×104Eu-152 ≥6×1013≥6×1011≥6×1010≥6×108≥1×106Eu-154 ≥6×1013≥6×1011≥6×1010≥6×108≥1×106Fe-55 ≥8×1017≥8×1015≥8×1014≥8×1012≥1×106Gd-153 ≥1×1015≥1×1013≥1×1012≥1×1010≥1×107Ge-68 ≥7×1014≥7×1012≥7×1011≥7×109≥1×105H-3 ≥2×1018≥2×1016≥2×1015≥2×1013≥1×109Hg-203 ≥3×1014≥3×1012≥3×1011≥3×109≥1×105I-125 ≥2×1014≥2×1012≥2×1011≥2×109≥1×106I-131 ≥2×1014≥2×1012≥2×1011≥2×109≥1×106Ir-192 ≥8×1013≥8×1011≥8×1010≥8×108≥1×104Kr-85 ≥3×1016≥3×1014≥3×1013≥3×1011≥1×104Mo-99 ≥3×1014≥3×1012≥3×1011≥3×109≥1×106Nb-95 ≥9×1013≥9×1011≥9×1010≥9×108≥1×106Ni-63 ≥6×1016≥6×1014≥6×1013≥6×1011≥1×108Np-237(Pa-233) ≥7×1013≥7×1011≥7×1010≥7×108≥1×103P-32 ≥1×1016≥1×1014≥1×1013≥1×1011≥1×105Pd-103 ≥9×1016≥9×1014≥9×1013≥9×1011≥1×108Pm-147 ≥4×1016≥4×1014≥4×1013≥4×1011≥1×107Po-210 ≥6×1013≥6×1011≥6×1010≥6×108≥1×104Pu-238 ≥6×1013≥6×1011≥6×1010≥6×108≥1×104Pu-239/Be ≥6×1013≥6×1011≥6×1010≥6×108≥1×104Pu-239 ≥6×1013≥6×1011≥6×1010≥6×108≥1×104Pu-240 ≥6×1013≥6×1011≥6×1010≥6×108≥1×103Pu-242 ≥7×1013≥7×1011≥7×1010≥7×108≥1×104Ra-226 ≥4×1013≥4×1011≥4×1010≥4×108≥1×104Re-188 ≥1×1015≥1×1013≥1×1012≥1×1010≥1×105Ru-103(Rh-103m) ≥1×1014≥1×1012≥1×1011≥1×109≥1×106Ru-106 ≥3×1014≥3×1012≥3×1011≥3×109≥1×105(Rh-106)S-35 ≥6×1016≥6×1014≥6×1013≥6×1011≥1×108Se-75 ≥2×1014≥2×1012≥2×1011≥2×109≥1×106Sr-89 ≥2×1016≥2×1014≥2×1013≥2×1011≥1×106Sr-90 ≥1×1015≥1×1013≥1×1012≥1×1010≥1×104(Y-90)Tc-99m≥7×1014≥7×1012≥7×1011≥7×109≥1×107Te-132(I-132) ≥3×1013≥3×1011≥3×1010≥3×108≥1×107Th-230 ≥7×1013≥7×1011≥7×1010≥7×108≥1×104Tl-204 ≥2×1016≥2×1014≥2×1013≥2×1011≥1×104Tm-170 ≥2×1016≥2×1014≥2×1013≥2×1011≥1×106Y-90 ≥5×1015≥5×1013≥5×1012≥5×1010≥1×105Y-91 ≥8×1015≥8×1013≥8×1012≥8×1010≥1×106Yb-169 ≥3×1014≥3×1012≥3×1011≥3×109≥1×107Zn-65 ≥1×1014≥1×1012≥1×1011≥1×109≥1×106Zr-95 ≥4×1013≥4×1011≥4×1010≥4×108≥1×106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放射源分类
附件:放射源分类办法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
A装置:60Co活度250万居里(×1016 Bq),137Cs活度微居里(×105 Bq);B装置:60Co活度203万居里(×1016 Bq),137Cs活度4微居里(×105 Bq)。
常见放射源种类
(Cm-242)
俘获加β-衰 变
• 定义:凡是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或裂变过程放 射出-β、+β粒子的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的放射 源,统称β放射源。
➢低能β(电子)源:只能用作电离源,在电主要用于薄层材料测厚 ➢高能β源:用于金属板测厚和卷烟密度测量等
序号
外形尺寸 (mm)
8 x 10 8 x 10 8 x 10 8 x 10 8 x 10 8 x 10 8 x 10 8 x 10 10 x 13 10 x 13 10 x 13
活性区尺寸 (mm)
4x4 4x4 4x4 4x4 4x4 4x4 4x4 4x4 6x7 6x7 6x7
氪-85(85Kr) 半衰期:10.758年
体积分数(%)
一氧化碳,体积分数(%)
≤6×10-4
氚的体积活性 Bq/L(CI/L)
≤4,8(3×10-10)
氚,原子分数(%)
≤1×10-11
氚气 氚气数量及技术规格
项目名称 1. 数量,瓶 2. 纯度,% 3. 比活度,Ci/ml 4.半衰期
参数 1 99.99 2.58 10.8 年
2. 阀门 2.1 世伟洛克 Nupro SS-44 2.2 接头:Cajon 1/4”VCR-male 2.3 与铀床焊接为一体
8
31×10
30×10
0.1
370
10
31×10
30×10
0.1
555
15
31×10
30×10
0.1
740
20
31×10
30×10
0.1
铯-137(137Cs) 半衰期:30.18 年
常规技术规格:
活度 (MBq)
放射源分类
放射源分类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Ⅰ类放射源属极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种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Ⅱ类放射源属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以致人死亡。
Ⅲ类放射源属中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上述三类放射源为危险放射源。
Ⅳ类放射源属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Ⅴ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在我国被盗或失控的放射源多数属于Ⅳ类放射源或Ⅴ类放射源。
应用领域电离带电粒子主要通过电离作用把能量转移给周围介质。
中子、γ射线与物质作用产生高能带电粒子,再进行电离。
α粒子和低能β粒子的射程短,比电离值高,在较短的射程内可产生大量的离子对,形成高密度的离子云,可用于放射性静电消除器、离子感烟探测器、电子捕获鉴定器和真空电子管中所用的电离源等。
γ射线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在较大体积内产生电离作用,其应用有辐射消毒、灭菌,食品辐照保藏,辐射育种,放射治疗和辐射加工等。
吸收射线通过物体时被吸收。
β和γ射线束通过吸收体后被减弱的程度可用下式表示:式中I0、I分别为射线束通过吸收体前后的强度值,ρ和d为吸收体的密度和厚度值,μm为吸收体对该射线束的质量吸收系数。
测得射线束强度变化,即可由上式确定吸收体的厚度或密度。
其应用有透射式同位素密度计、厚度计和料位计等。
射线可使感光胶片感光,根据透过吸收体的射线使感光胶片的感光情况显示,可以进行射线照相探伤。
散射β射线、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会产生散射,其散射角甚至可大于90°,散射的程度与散射体的厚度、密度及原子序数有关。
根据这一效应建立的反散射测量仪,可用于测定材料的厚度和密度,特别适用于涂层厚度的测量。
快中子与轻元素碰撞,能量迅速降低,待分析材料中如含氢丰富,中子慢化程度就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源分类办法
根据国务院第449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规定,制定本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一)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二)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三)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四)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五)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
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源分类表
常用不同核素的64种放射源按下列表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表
注:1.Am-241用于固定式烟雾报警器时的豁免值为1×105贝可。
2.核素份额不明的混合源,按其危险度最大的核素分类,其总活度视为该核素的活度。
三、非密封源分类
上述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适用。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具体分级标准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标准》(GB 18871-2002)。
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Ⅰ类放射源。
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Ⅱ、Ⅲ类放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