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机制研究要点
探究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
随着信息技术 的不断发展 ,互联 网取得 巨大 的成 功,但 如今也 面 临着越来越 多的问题 。其 中 ,有的 问题 能够通 过修补 进行 缓解 和解决 , 但 绝 大 部 分 问题 是 需 要 从 互 联 网体 系 结 构 上着 手 解 决 的 , 而 未 来 互 联 网
探 究 未来 互 联 网体 系结构
王 亮
摘 要 :互 联 网发 展 到 今 天 , 多种 问题 接 踵 而 至 ,如 安 全 问 题 、互联 网的 管 理 和控 制 问题 、 网络 的 性 能 与 服 务 质 量 问题 等 , 互 联 网体 系 结 构 支持 与扩 展 将 达 到 极 限 。本 文就 现 阶 段 互联 网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以及 未 来互 联 网体 系结 构 的研 究 现 状 进 行 了分 析 ,探 讨 了未 来互 联
的 发展 也 同样 需 要 良好 的互 联 网体 系结 构 。 现 阶段 互联 网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一
划 、8 6 3汁划蘑大项 目等 ,并在上述项 目的基础 上提 出 r 新 型互联 网体 系机构 的多种方案 ,如层次交换 网络结 构 ( 钱林华 ) ,普适 服务 网络体 系结 构 ( 张宏科 ) ,可 重 构 网 络体 系 结构 ( 汪斌 强 ) 等 。这 磐 方 案 的提
出 目的 是为 了解 决 互 联 网 中存 在 的一 问 题 ,尽 管 尚未 实施 应 用 ,但 对
、
当今社会 ,互联 网的应用环境与技术 已经发生 了巨大 的变化 ,为 了 满 足各种新应用 与服务 ,互联 网本身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 善 ,而早期互 联 网体 系结构设计 的不 足也越发凸显 ,这种先天性 的不足 导致 体系结构 支持与扩展将达 到极 限。其 问题突 出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第 一,互联 网安全 问题 。最初设计 的 T C P / I P互联 网其规模 被限 制 在一个 相对封 闭和可控 的范 围,不存在安全 问题 ,面对如 今开放不可控 的互 联 网环 境 ,由 于 目前 T C P / I P网 络 模 式 程 扁 平 化 ,并 且 端 到 端 趋 于 透明 ,使得 网络 中的的网元可被任意访 问、甚至遭到攻 击,使 得互联 网 面临着严 峻的安全 问题 。想 要要从根本 上解决 T C P / I P协议 中的安全缺 陷,就需要对体 系结构进行调整 。 第 二 ,可 扩 展性 问 题 。 如 今互 联 网 的规 模 正在 不 断 的 扩 大 ,而 路 南 表 项也 急 剧 的增 加 ,互 联 网 上 执 行 的边 界 网 关 协 议 B G P路 由器 的 路 由 表 项 就 高 达数 十 万条 ,由 于路 由表 项 的数 量 剧 增 ,从 而 极 大 地 降 低 了路 由 的更 新 速度 与查 找 速 度 。这 种 流 量 的急 剧 增 加 和 路 由表 的 膨 胀 对 互 联 网的可扩展性造 成了严 重的影 响。 第 三,I P地址空 间。如今互联 网用户正在快速 的增长 ,网络地址越 发不足 ,尽管 目前 的 I P v 4( 3 2位 )地 址结构能够 支持 6 7 0万个 网络 4 ( 】 亿台主机 ,但是这些地址的实际分配效率却很低 ,目前 采用的地址分 配 方案 A类 、B类 、C类 ,使 地址分配效率变得更 低。 第 四 ,移 动 问 题 。 随 着移 动终 端 的不 断 发展 与 广 泛 的 使 用 ,互 联 网 需要随时随地的向用 户提供更 加丰富的互联 网综合性 服务 ,因此现有 的 T C P / I P协议 中,I P地址具有 双重功 能 ,既 表示地 址 ,也表示 身份 。但 也正是因为这种双重 功能的耦合 造成 了主机与 I P地址无 法实现 动态 绑 定 ,主 机 移 动 问 题 无 法 很 好 的 解 决 。 另 一 方 面 ,移 动终 端 的 移 动 性 也 使 得网络的动态性和其承载的服务变得不稳 定。 第五 ,互联网的管理和控制问题。数 据在互 联网中的传输是无 记忆 传送的 ,网络中基本不会保存状 态信息 ,尽管数据 的传输 达到 了高效 、 简单和快速 ,但是必要的管理信息也相应 的缺少 ,这使 得互联 网的管理 和控制并不能顾有效地进行 。 第六 ,网络的性能与服务质量。传统电信网络为了保障服务质量,是通 过独占网络资源来实现的 ,这就导了网络使用率的降低 ,而互联网的无连接 服务尽管支持网络资源的重复利用,但是却不对服务质量进行保证。 二 、未 来 互 联 网 体 系 结 构 的 研 究 现 状 近 年 来 , 国际 上 对 互 联 网 体 系 结 构 的研 究越 来 越 重 视 ,如 美 国 就 较 早的启用了 G E N I 和F I N D 汁划 ,G E N I 通 过 实 验 大 环 境 的 创 新 主 要 实 现 对I n t e r n e t 2的构建 ,而 F I N D计划则是 为实现赞新 的未来 互联 网而 实施 的 。此外 ,四个大型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项 目:N D N项 目、Mo b i l i . t y F i r s t 项 目 、N E B U L A项 目 、X I A项 目也 相 继 展 开 ,其 中 N D N研 究 的 网 络体系结构 以内容为 中心 ,Mo b i l i t y F i r s 研究 以支持移动性 为核心 ,N EB — U I A研 究 以 云计 算 为 中心 ,X I A研 究 以安 全 为核 心 。 而 欧 盟 在 未来 互 联 网体系结构的研究上展开了以 4 WAR D为代 表的项 目,其 基本思想 是通 过c l e a n—s l a t e 方式 实现互 联网 的创新 ,即实现通 用 的网络平 台或 者通 用的唯一的网络结构体系 。同时 , 日本与韩国也相继展开 了未 来互联 网 体 系 机 构 的 研 究 ,如 A K AR 1 项 目、F I R E T项 目。 我 国在 2 0 0 3年开始了中国下 一代互 联网示范T 程 ,C NG 1 项 目,其 核心 内容是搭建 I P v 6为核心 的下一代互 联 网实验平 台,但 是 I P v 6只是 次 演 进 ,并 不 是 新 一 代 的 互 联 网 体 系 结 构 。 此 外 ,还 部 署 了 9 7 3计
面向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
面向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必须能够应对庞大的数据流量、网络安全的挑战以及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
本文将探讨面向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的关键技术和策略。
首先,在设计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时,需要考虑到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普及,网络上的数据传输量呈指数级增长。
因此,网络架构必须能够支持高带宽和低延迟的需求。
其中,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SDN)技术可以提供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流量控制,通过将网络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实现实时的网络流量优化和配置。
同时,光纤通信技术和高速路由器的应用也可以增加网络容量和速度,以满足未来互联网的需求。
其次,在网络架构设计的过程中,网络安全是一个关键问题。
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必须能够应对不断增长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
传统的网络安全措施已经不再足够,因此,新的网络安全策略和技术必不可少。
例如,零信任网络(Zero Trust Network)可以通过权限管理、身份验证和安全隔离等措施,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精细控制和防护。
此外,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分析和预测网络攻击,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也是提高网络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另外,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需要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和服务。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的应用场景趋于多样化。
网络架构设计应考虑到这些不同类型的应用和服务的特点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例如,边缘计算技术可以使数据处理更加快速和高效,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和成本。
同时,网络虚拟化和容器化技术也可以提供灵活的资源管理和部署方案,以适应不同应用和服务的需求。
此外,绿色环保也是未来互联网网络架构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随着数据中心的规模和能耗不断增加,网络架构设计应注重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分析研究
为三种 角色 ( 务提供 者 , 务注 册 中心 和服 务清求 者 ) J 服 服 之 的交 互 ¨服 务系统 交互具体涉及到 发布 、 查找和绑定操作 这些 角 色和操作一起作用十面I服 务系统 构件 . I服 务系统软件模块及 u , J u r J 其描述 .在典型情 况下 , 务提供 者提供 可通过 州络 访『的软件模 . 服 u J 块 服 务提供 者定义面向服 务系统的服 务描述 . 并把它 发布到服 务 请求 者或服务注册中心 服 务清示者使 用查找操作从本地服务注册 中心搜 索服 务描述 .然后使 用服 务描述与服 务提供者进行绑定 .并 凋用相应的面l n务 系统 实现 ,同它交 互.服 务提供 者和服 务请求 a i . 者角 色是 辑结构 图2 示了这些操作 、提供这些 操作的组件 以 展 及它们之 的交互。 [哩 ]
服务 体 系结 构 W e e qe bS n c
实现 面向 服 务 体 系结 构 的枝 术 代 表W e evcs ̄ 在 软 件 开 发 中带 来 的 好 处 bSri ) 其 ex _
关键词
1 前 言
随 着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已经) 发 出针对每一种系统的 j : 异质组 件 , 是在 企业分布式 系统 中需要将这些组件统一在一起的 但 时候就 出现 了 『题 .这些 异质组 件有的 是用E B ) 发的 , 有 的 u J J…l : 用 的 是 C BA 使 用EJ 调 用 方 法 是 通过 R OR B MI(Jv 的 R moe aa e t Me o v ct n t d I o a o ,远 程 方 法 调 用 ) ,C R A 则 是 通 过 I P h n i O B I O (It ntIt — B Pooo ,互 联 嘲 对 象 清求 代 理 之 的 协 n re ne OR rtcl e r 议 ),这两种技 术根 本就 不相 容 , 往当位于防火墙后的组件被定 往 位后 ,消息却无法通过 防火墙 。尽管 双方都在努 力的改进 以便能够 互相兼容 ,但程序员们不得 不花 费大量的精 力和时问来处理它f 的 『 j
面向服务的融合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关 键词 :下 一 代 网络 ;融合 网络 体 系 结构 ;面 向服 务
0 引 言
传统 网络体 系结构的设计初衷是用 于简单 的数据
会 提 出 的 GE I G1b l vrn n o t okn n N ( 0 a En i me t rNew r igI. o f
用 的深 入 . 式 多 样 的应 用 业 务 不 断 出 现 , 们 在 综 合 形 人 业 务 数 字 网络 设 计 理 念 的指 导 下 .一 直 在 努 力 寻 找 一
拟从 根本上设计新一代信息 网络 .以解决现 有 网络 在 安全性 、 移动性 、 可控性 、 感性 和普适服 务支持 等方 传
种新型构建 网络体系结构构 建方 法 .为下一步融合
网络研究提供一定 的参考 。
1 下 一 代 融 合 网 络 需 求 目标
在下一代 网络体 系结构方 面 .美 国 自然基金 委员
收 稿 日期 :0 1 0 —1 21—2 0 修 稿 日期 : 0 1 2 2 2 1 -0 — 2
nvt n ) 划 和 FN F tr It t ein oa os 计 i I D(uue ne s )计 划 。 me D g
通信 , 因此对 网络的可靠性 、 时延 、 带宽 、 动等要求相 抖
对较 低 . 种应用需求 奠定 了早期互 联 网“ 这 核心 简单 、 边缘智 能 、 尽力而为” 的网络体 系结 构。但 随着 网络应
面存在 的严重 弊端 ” E F的 In 项 目组在 Iv IT pg P 6中提
出 了全新 的网络安全体 系结构 IS c 拟从 协议上保 证 Pe . 数据传输 的安全 性 N w rh计划提 出了一种 网络 体 e Ac 系结构 F R A A.并 给 出了基 于现有互 联 网技术 的实 现 方案 M— A A 。 F R 嘲 除此之外的其 他计划大多从新 一代 网
下一代互联网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下一代互联网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长,现有的互联网架构已经逐渐显露出一些瓶颈和局限性。
为了适应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的研究和实现成为了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将介绍下一代互联网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下一代互联网架构是指在当前互联网基础架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的新一代互联网架构,其目标是提升互联网的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下一代互联网架构的研究和实现涉及到多个关键技术领域,包括网络体系结构、传输协议、路由技术、安全机制、资源管理等。
在网络体系结构方面,当前的互联网主要采用了分布式的点对点结构。
而下一代互联网架构则需要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网络结构来应对日益增长的用户数量和数据流量。
其中,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被广泛研究的网络体系结构,它将网络控制平面和数据转发平面分离,提供了灵活的网络控制和管理方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的动态性和可扩展性。
在传输协议方面,下一代互联网架构需要支持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
当前主流的传输协议如TCP/IP在某些情况下存在性能瓶颈。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传输协议,例如QUIC(Quick UDP Internet Connections)、MultipathTCP等。
这些新的传输协议通过优化数据传输的方式,提升了网络的性能和效率。
在路由技术方面,下一代互联网架构需要更加高效和灵活的路由算法。
当前的路由算法主要是基于距离矢量或链路状态的,存在路由计算复杂和网络收敛慢的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的路由算法,如源路由、链路状态和距离矢量相结合的路由算法等。
这些新的路由算法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的动态变化,提高路由的效率和可靠性。
在安全机制方面,下一代互联网架构需要更加强大的安全机制来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当前互联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
为了增强网络的安全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安全机制,如网络流量分析、入侵检测系统、身份验证和加密等。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研究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研究第一章前言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对于IT系统的依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系统的可靠性、弹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应运而生,成为一种解决IT系统开发的有效手段。
本文将对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进行全面研究和探讨。
第二章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概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是一种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应用程序作为嵌套在应用程序中的可重用、可组合的服务进行开发。
SOA的主要目的是使各个应用程序可以在一个跨平台、跨语言、跨组织的环境中相互交互,同时也希望能够提高应用程序的可重用性、灵活性和可维护性,从而使系统更加敏捷和可靠。
SOA体系结构的核心组件包括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注册中心。
第三章 SOA的优点和缺点相对于传统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SOA具有以下优点:1. 模块化:以服务为中心的模块化架构,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更加方便的进行代码复用和系统重构。
2. 松耦合:通过将应用程序划分为服务,实现不同服务之间的松耦合,进而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3. 可重用性:将应用程序划分为服务,可以实现高度的可重用性并且有助于避免重复开发。
4. 组合:在SOA架构中,通过引入服务总线等中间件,可以实现服务组合,从而快速开发出定制化的应用程序。
同时,SOA也存在着以下缺点:1. 学习成本高:由于SOA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因此其学习成本非常高。
2. 增加开发难度:SOA框架的复杂性和规范性可能会增加开发难度。
3. 性能问题:SOA框架通过引入中间件来实现服务之间的通信,但这样的中间件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和延迟问题。
第四章 SOA的应用案例SOA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实际应用场景中,比如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应用、面向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分布式应用、面向移动应用的服务开发等。
面向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设计与优化
面向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设计与优化第一章前言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都离不开互联网,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和完善。
作为互联网的核心部分,网络架构设计和优化也不断变化和升级。
本文将探讨面向未来互联网的网络架构设计和优化,希望为未来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第二章网络架构设计的发展历程网络架构设计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集中式网络架构、分布式网络架构、云计算网络架构、超融合网络架构。
2.1 集中式网络架构早期的网络架构设计采用的是集中式网络架构,所有的数据处理和存储都由中心服务器完成。
这种网络架构的优点是简单、容易维护。
但同时由于所有的数据处理和存储都由中心服务器完成,当用户数量增多时,服务器的压力也会增大,导致网络的速度变慢。
2.2 分布式网络架构后来,分布式网络架构应运而生。
这种网络架构把网络的功能和任务分散到不同的计算机上,也叫做P2P(对等计算)架构。
这种网络架构的优点是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大量的用户。
但它的缺点是管理复杂,而且需要大量的带宽。
2.3 云计算网络架构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云计算网络架构也应运而生。
云计算网络架构可以让用户只需支付服务费用,无需购买大量的硬件设备,从而节省了成本。
而且,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增加或减少服务器的数量,大大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
2.4 超融合网络架构超融合网络架构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架构,它的特点是将计算、网络和存储设备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纵深统一的系统架构。
这种网络架构的优点是具有高性价比、易于管理、安全性高等优点。
随着超融合网络架构的发展,它将成为未来网络架构设计的主流。
第三章网络架构设计和优化的关键技术3.1 软件定义网络技术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是一种基于软件的网络设计和管理方法,它将网络控制与数据处理分离,从而提高了网络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网络进行动态调整,从而提高网络的效率。
基于未来的网络体系构架
基于未来的网络体系构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网络体系构架将呈现出更加高效、安全、智能、可靠和具有可扩展性的特点。
未来网络将成为一个基于智能化、开放化、协作化和可靠化的新型互联网体系,将对信息交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未来网络体系构架的基本特点、技术架构和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未来网络的基本特点未来网络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将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智能化未来网络将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和决策、自适应和自愈的功能,从而实现网络的自我管理和优化。
2、开放化未来网络将为各种应用提供开放的接口和平台,以便不同的应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作和集成,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3、协作化未来网络将采用分布式计算、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节点之间的协作和共识,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可靠化未来网络将采用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等先进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和管理,从而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二、未来网络的技术架构未来网络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层结构未来网络将采用分层结构,不同层次之间通过标准化的接口和协议进行交互。
其中,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和物理层是未来网络的五个关键层次。
2、虚拟化技术未来网络将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网络的资源分离和动态分配,让网络用户按需使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的效率和灵活性。
3、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未来网络将采用软件定义网络技术,使网络管理员能够通过软件配置和管理网络,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控性。
4、区块链技术未来网络将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的网络管理和数据安全,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未来网络的应用场景未来网络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1、智慧城市未来网络将支持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实现城市交通、环境、安全、医疗等方面的智能化应用。
2、智能制造未来网络将支持智能制造的全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分析和优化。
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
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网络,它为世界各地的计算机提供了连接和通信的能力。
在互联网的运行过程中,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互联网的网络架构和系统框架两个方面来讨论互联网的运作原理和技术。
一、网络架构互联网的网络架构是指不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组织结构。
在互联网的早期阶段,采用的是分布式的客户服务器模型。
这种模型中,服务器负责提供服务,而客户端负责请求和接收服务。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扩大,人们意识到分布式的客户服务器模型存在一些问题,如单点故障和负载不均衡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云计算和分布式系统越来越被应用于互联网的网络架构中。
云计算使用大规模的服务器集群来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器集群分布在全球各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动态分配和调整。
分布式系统将计算和存储任务分散到多台计算机上,通过协作完成任务,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二、系统框架互联网的系统框架是指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的系统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协议:互联网依赖一系列的网络协议来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最重要的协议是TCP/IP协议,它是互联网协议的核心,负责将数据分割成小的数据包,并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和重组。
除了TCP/IP协议外,还有HTTP、FTP、SMTP等常用的应用层协议。
2. 域名系统(DNS):DNS是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易于记忆的域名来访问网站和其他网络资源。
DNS通过分层结构和分布式数据库来实现域名的解析和映射。
3. 网络设备:互联网的系统框架还包括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
路由器负责将数据包从一台计算机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交换机用于建立网络连接和处理数据交换,防火墙则用于保护网络安全。
4. 应用程序:互联网的系统框架还包括各种应用程序,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在线购物等。
这些应用程序通过互联网来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和通信。
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设计与优化
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设计与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服务都从传统的实体化服务转移到了线上,因此如何构建高效的网络架构以及如何优化现有的网络架构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和优化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
一、了解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是一种基于服务的架构模式,是一种分布式的、松耦合的架构。
在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中,服务是这个架构的基本单位。
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通信协议进行交互。
这种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业务功能按照服务的形式组织起来,每个服务都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中重复利用。
二、设计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1. 服务分类在设计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时,首先需要对服务进行分类。
可以将服务分为以下几类:业务服务、数据服务、工作流服务和安全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按照功能进行分类,每个服务都应该在适当的功能领域进行使用。
2. 服务的命名和定义在设计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时,应该为每个服务分配一个唯一的名称,并为其定义一个详细的接口和描述文件。
这些文件应该记录服务的功能、输入/输出参数和使用规范。
这样可以让其他应用程序可以轻松地调用和使用服务。
3. 服务的发布和维护服务的发布和维护也非常重要。
在发布服务时,需要考虑到服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维护服务时,需要注意对服务的性能进行监控和调优,而且需要对服务进行版本控制和文档记录。
三、优化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1. 增强服务的可重用性为了增强服务的可重用性,需要对服务进行优化,降低耦合度,增加独立性,使其适应更多的应用场景。
此外,可以使用自动化工具来提高服务的可重用性,例如基于服务的网格架构(SOA Grid)和服务组件的构建工具(SOA Component Builder)等。
2. 提高服务的安全性服务的安全性是面向服务的架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设计和部署服务的时候,需要遵循安全标准和最佳实践,采用安全认证和加密技术,使用安全门户,以及采用安全管理和审计措施等。
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设计研究
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设计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各种服务。
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逐渐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
设计一个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系统架构、技术方案、安全性、可拓展性、用户体验等等。
一、系统架构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应该是一个分层的体系结构,其中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职责,任务和技术要求。
最下层是数据存储层,负责存储系统中所有的数据。
下一层是数据访问层,负责对存储在数据存储层的数据进行访问。
中间层是业务逻辑层,实现了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
最上层是用户接口层,负责向用户提供各种界面和操作手段。
这种分层设计可以使得系统变得非常模块化,每一层都可以独立地进行开发和维护。
二、技术方案在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非常重要。
针对不同的系统需求和技术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编程语言、开发框架和数据库技术。
例如,对于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请求的系统,可以选择采用分布式架构、多线程编程或者微服务架构,以实现系统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对于需要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系统,可以选择采用流处理技术或者数据挖掘技术,以发现系统内部的潜在问题或者机会。
三、安全性互联网系统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在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中,要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例如,采用SSL/TLS协议来进行数据加密传输,采用密码保护等机制来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及时更新系统组件和第三方库,修复其中的漏洞。
四、可拓展性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可拓展性,以应对增长中的流量和数据。
在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可拓展性,以通过增加系统资源弥补瓶颈。
五、用户体验最后,用户体验是面向服务的互联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良好的用户体验可以增加用户使用系统的欲望,促进用户留存率。
针对用户的操作习惯和需求,需要提供丰富的交互手段和个性化的服务,以让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和满意。
面向互联网的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
面向互联网的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互联网对于业务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开始尝试在互联网上开展业务,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面对如此庞杂的互联网市场,如何设计和实现面向互联网的服务架构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架构设计的角度,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谈谈我们对于面向互联网的服务架构设计与实现的思考和探索。
一、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面向互联网的服务架构,其设计思想是以分布式系统为基础的。
然而,仅仅分布式并不足以满足互联网高并发、高可用等要求,如何在架构设计上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架构师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以下是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1、分而治之面向互联网的系统,数据量庞大、访问量巨大、各个业务功能相互之间也有关联。
因此,分而治之是必不可少的架构设计思想。
分而治之就是把一个大而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而简单的问题,将宏观问题转变成微观问题。
把整个系统拆分成两个或者多个部分,每个部分只处理自己负责的业务,每个部分通过定义清楚的接口来协作,以此来实现更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2、服务化服务化是一种架构设计思想,它将整个系统拆分成若干个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流程。
不同服务之间互相调用,类似于数据库中的库函数。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降低了系统耦合性,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3、异步化异步化是指通过调用非阻塞 IO,将某些操作交给其他线程或者进程来处理,从而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其核心思想是非阻塞处理。
异步处理一般有三种方式,即事件驱动、消息队列和回调函数。
与同步方式相比,异步化能够优化程序的性能、响应时间和资源占用等方面,是提高系统可扩展性和稳定性的一种关键设计思想。
二、如何实现“高可用、高并发、高性能”互联网业务需求的高速增长对互联网架构师而言充满挑战,而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何实现“高可用、高并发、高性能”上。
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
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研究一、前言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和系统都加入到了互联网中来。
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这些设备,成为了智能社会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
二、什么是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for IoT,简称SOA4IoT),是一种将服务作为主要构成元素的物联网体系结构。
它是基于服务组合、共享和交互的一种技术体系,旨在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性和信息共享,提高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
具体来说,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是建立在服务导向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基础之上的。
它继承了SOA的特点,即将服务作为基本构建块,强调服务的重用、组合和调用。
与SOA不同的是,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要更加注重设备与服务之间的集成、互通与共享,以确保整个系统的一致性和可控性。
三、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特点1.灵活性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架构模式非常灵活,可以根据需要任意组合各种服务。
这种灵活性使得开发人员可以更加高效地利用现有的服务资源,快速构建出复杂的应用系统。
2.可扩展性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可以非常容易地进行水平和垂直扩展,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设备和用户量。
同时,由于服务的抽象性,系统可以分解为多个小的功能模块,从而更加容易进行维护和升级。
3.松耦合性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的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
不同的服务之间可以通过定义好的接口进行交互,也可以根据需要组合成新的服务。
这种松耦合性使得系统设计更加灵活、可靠、可维护。
4.可重用性面向服务的物联网体系结构中的服务都是基于标准协议和接口构建的。
这些服务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可重用性。
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应用中使用,也可以在不同的系统之间共享。
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探索
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探索作者:花齐来源:《无线互联科技》2013年第06期摘要:互联网自问世以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利益紧密,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互联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针对互联网体系结构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笔者的一点意见。
关键词:未来互联网;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与探索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其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显示出了互联网超强的生命力,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互联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与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高的要求之间发生了矛盾,互联网的发展与人们对互联网的要求相距甚远,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安全性、服务质量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 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面临的问题1.1 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了诸多的安全隐患,也使人们对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
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商务贸易等行为的同时,也有人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如窃取他人私密、黑客事件等,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关注到这样的网络安全问题,如国家安全系统遭到黑客攻击造成国家机密泄密、某某的个人身份信息或银行账户信息被泄漏等。
网络安全问题的产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安全性不高,使得不法分子钻了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漏洞,这样一旦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体系结构上的漏洞,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为了不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就必须加大对互联网安全体系结构建设这方面的投入,完善互联网安全体系结构。
[1]1.2 互联网服务质量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互联网服务质量关系到互联网的发展,然而,由于互联网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使互联网服务质量相对较差,对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面向服务的互联网架构分析与设计
面向服务的互联网架构分析与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架构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面向服务的互联网架构(SOA)的出现,更是为整个互联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从SOA的概念、原则和实践三个方面对面向服务的互联网架构进行深入探讨,为读者带来一份关于互联网架构的详细分析和设计指导。
一、SOA的概念SOA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架构,它使得不同的应用程序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互,并以服务为中心实现系统集成。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服务导向”的架构,强调将整个系统划分为独立的服务,它们可以跨越不同的技术、平台和组织,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运行。
二、SOA的原则1. 松耦合原则面向服务的互联网架构不依赖于具体的实现技术,而是以服务为核心进行设计和开发。
因此,在开发过程中要遵循松耦合原则,将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降至最低,并确保在服务发生变化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其他服务的影响。
2. 服务可重用性原则服务的可重用性是SOA的核心特性之一,它提供了一种共享和重用服务的机制,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在设计和实现SOA系统时,应该尽可能地设计出高可重用性的服务,以便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中进行调用和组合使用。
3. 服务可组合性原则服务可组合性是SOA系统的另一个关键特性,它允许通过不同的服务组合来实现复杂业务流程的自动化。
在实践中,组合的服务应该是轻量级的、可重用的并且可以跨越不同的组织和平台。
同时,组合应该尽可能地避免直接调用底层服务,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三、SOA的实践1. 服务的定义和描述在面向服务的互联网架构中,重要的一步是定义和描述服务。
服务的定义应该包括服务的名称、功能、输入和输出,以及服务的安全性、事务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描述。
服务应该被精确地定义和描述,以便消费者能够快速地理解服务的用途和接口。
2. 服务的注册和发现一旦服务被定义和描述,就应该对其进行注册和发现。
服务的注册表可以是目录服务、注册表或元数据仓库。
面向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架构及其实现技术研究
面向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架构及其实现技术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面向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架构已经逐渐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
虽然这种架构方式相对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来说,还需要更高的技术门槛和更加复杂的实现方式,但是它所带来的架构灵活性、性能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等方面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这种新型架构方式。
本文将从技术与实现两个方面,对面向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架构进行深入探讨。
一、技术角度1.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面向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架构的其中一个流派。
它将原本单一的单体架构拆分成多个小型服务模块,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将这些模块进行组装,从而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架构方案。
微服务的架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模块化:服务以独立的模块进行拆解,每个模块可以单独进行部署和管理。
(2)弹性:系统可以根据负载情况进行动态扩容、缩容和迁移,从而实现高可用和高性能。
(3)自治: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设计和开发,同时也可以独立扩展和维护。
(4)容错:每个服务都可以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错性。
2. 分布式计算面向服务的互联网应用架构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和请求,而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则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
分布式计算将计算机集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计算,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从而满足互联网应用的高并发、高可用等需求。
3. RESTful APIRESTful API(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是互联网应用中最为常用的一种API架构风格,它以HTTP协议作为底层通信协议,通过对资源状态的描述和操作来实现各个服务模块之间的通信和交互。
RESTful API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统一接口:RESTful API使用HTTP协议,可以实现统一接口,便于跨平台的应用开发。
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
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与用户都开始重视网络应用的开发与设计。
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是目前网络应用开发中非常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介绍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概念、特点、架构与实现方法。
一、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概念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SOA),是一种通过“服务”来描述和开发网络应用的方法。
SOA将应用程序按照其功能进行拆分,将每一个功能封装成为一个服务,使得服务之间可以相互组合、调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较高的复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互操作性。
二、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特点1. 松耦合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中,各个服务之间都是松耦合的,即它们之间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一个服务在调用另一个服务时,只需要使用其提供的接口即可,不需要知道其内部实现细节。
这种松耦合的特点使得服务之间可以相互独立、自由组合,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 可重用性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中,服务是按照功能进行拆分的,每一个功能被封装为一个服务。
这种方式使得相同的功能可以被多个应用共享,从而提高了代码的可重用性。
3. 可互操作性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中,服务之间通过标准化的协议进行通讯,例如SOAP、REST等。
这种标准化的协议使得服务可以跨平台、跨语言地进行通讯,从而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互操作性。
4. 可维护性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中,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一个服务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服务的运行。
这种特点使得系统的维护变得更加容易。
三、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架构面向服务的网络应用体系结构的架构一般包含四个部分:服务提供者、服务消费者、服务仓库和服务总线。
1. 服务提供者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服务的组件或系统。
它通过公开一组标准化的接口,使得其他组件或系统可以调用其提供的服务。
2. 服务消费者服务消费者是指使用服务的组件或系统。
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
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传输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
而在这个平台上,网络架构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为网络架构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络的安全、性能和可用性。
那么,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架构?对于网络的发展和未来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什么是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面向服务的网络架构,简称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是一种将服务作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单位来构建系统的架构风格。
通过SOA,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和交互,从而形成更加灵活和高效的业务流程。
也就是说,SOA的主要特点是以服务为中心、面向过程和可重用性。
在SOA架构中,服务被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可以被其他系统和应用程序重复使用。
比如,一个购物网站可以将购物车服务和支付服务作为两个独立的服务模块,供其他应用程序和系统调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重复开发和维护,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二、SOA的优点和缺点1、优点:可重用性。
SOA架构的核心理念是服务,这些服务可以被设计为可重用的模块,可以被其他应用程序调用和组合。
可扩展性。
SOA架构支持分布式系统,可以将服务部署在多台服务器上,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面向服务。
SOA架构强调服务的重要性,可以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服务模块,并将这些模块组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SOA架构采用分布式的方式实现服务,可以保证服务的高可用性和可靠性。
2、缺点:复杂性。
SOA架构是一种复杂的架构风格,在设计和开发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问题,如服务的定义、服务的发布和服务的管理等。
性能问题。
由于SOA架构采用了分布式的方式实现服务,因此在实际使用时可能会出现性能问题,如数据传输的时延和服务器的响应时间等问题。
安全问题。
由于SOA架构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风格,所有的服务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因此在设计和开发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加密和身份验证等安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与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刘韵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现行互联网是基于TCP/IP体系结构建立的,其假设用户和终端是可信和智能的,网络本身仅仅需要提供尽力而为的数据包转发服务,这种理念符合最初以主机互联和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设计需求。
随着应用及计算模式的日益丰富及社会对互联网依赖程度的增强,互联网接入方式和网络功能定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TCP/IP体系结构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持续发展的需求,在可扩展性、动态性以及安全可控性等方面呈现出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适应互联网未来持续发展的需求,需要设计新的互联网体系结构并研究相关关键机理。
本项目中,新的体系结构的设计主要考虑下面两个因素:(一)转变互联网设计理念:从传输通道到服务池在互联网设计之初,用户主要关注与特定位置的其他用户实现互联,按照该场景设计的TCP/IP体系结构能够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
而如今,互联网应用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了互联网设计初衷,成为当前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用户更关注的是服务本身,例如信息搜索、内容分享、云计算服务等,而不再特别关注服务提供者的位置。
从这一设计理念来说未来的互联网有理由被看作是服务池,而不是简单的数据传输通道。
(二)硬件技术进步:新的互联网设计理念的支撑技术硬件技术按照摩尔定律快速发展,计算和存储价格也以近乎直线的速度下降。
研究报告指出过去25年每字节的存储价格以每周3%的速度下降。
恰恰相反,长距离传输的价格却几乎保持不变,而且高于存储的价格[38]。
这种变化促使我们考虑用存储和计算来换取带宽,即在网络中增加存储和计算功能,从而把纷繁复杂的服务推向距离用户更近的位置,提升互联网服务的性能,提高用户的服务质量。
综上,本项目旨在研究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服务可以理解为“数据”和“处理”的结合体,其中“处理”包含对数据的计算和存储。
该体系结构的基本理念是以服务驱动路由,增加网络侧的智能使得互联网成为集传输、存储和计算为一体的服务池。
新的体系结构遵循沙漏模型(又称细腰模型),在细腰位置将TCP/IP结构中的IP地址替换成服务标识(图1)。
细腰模型使得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为纷繁复杂的上层服务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连接到各式各样的下层传输网络上。
基于细腰模型的互联网体系结构都需要解决三个问题:1)细腰部分的作用;2)细腰与上层的交互机理;3)细腰与下层的交互机理。
由此,本项目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传输和服务的动态复杂耦合问题(细腰部分的作用)。
-海量差异化服务透明映射问题(细腰与上层的交互机理)。
-可扩展服务路由与高效传输问题(细腰与下层的交互机理)。
图1 项目的科学问题及其定位2.1 关键科学问题(1)科学问题之一:传输和服务的动态复杂耦合问题本科学问题旨在解决如何在网络中增加智能,使之成为支持计算、存储和传输功能的服务池的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服务命名和统一标识理论借鉴网络分层模型,探索位置无关的、层次化服务命名体系和统一标识理论。
-设备的虚拟化智能化机理传输和服务的耦合需要基于路由设备来实现,包括路由设备如何存储服务内容,如何感知用户服务需求,如何基于服务内容进行路由决策等。
-服务能力共享方法服务能力共享解决服务来源多样化的问题,包括网络如何获取和管理服务资源,如何根据服务性能最大化需求选择合适的服务提供方式满足用户需求,如何设计基于协作的分布式服务存储机制并实现服务在不同节点之间的动态迁移等。
(2)科学问题之二:海量差异化服务透明映射问题本科学问题旨在解决三层模型中细腰层对上层的支持以及这两个层次之间的高效交互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服务描述模型实现差异化服务的统一透明映射,首先需要解决服务描述问题,包括如何从元建模的角度,研究统一的服务属性描述元模型,如何界定服务与具体应用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得服务属性模型具有可扩展性以适应未来业务创新的需求,如何确保服务的安全与可信。
-服务标识统一映射方法在服务属性模型细致刻画服务的基础上,研究基于不确定信息的服务属性模型到服务统一标识的透明映射理论和方法,包括服务标识的分层结构设计、属性的标识映射方法等。
(3)科学问题之三:可扩展服务路由与高效传输问题本科学问题旨在解决三层模型中细腰层对下层的覆盖及这两个层次之间的高效交互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包括:-服务路由机理与地址或者内容不同,服务具有更加丰富的属性,而且属性是动态的,需要根据服务的多维属性,动态选择路由。
研究服务属性的感知机理,服务属性标识到服务位置的映射方法以及自适应路由选择。
-网络高效互联与智能传输机理网络的高效互联与智能传输是提升海量用户服务请求映射效率的重要措施,包括如何利用节点的存储和计算能力提升网络的传输性能,如何设计符合数据中心网络特征和流量统计分布特性的流量控制策略。
-网络科学模型准确的网络科学模型是研究海量服务高效传输的前提和基础,包括未来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用户行为模型、服务行为模型、网络业务流量模型、网络拓扑模型等。
2.2 研究内容针对以上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在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及相关机理研究方面,本项目拟开展五个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的关系见图2):-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层次模型及理论、评估及验证方法-服务标识及迁移机理-高效路由与智能传输机理-安全与可信机理-网络科学模型图2 研究内容与关键科学问题之间的关系(1)体系结构层次模型及理论、评估与验证方法充分分析互联网现状、需求以及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探索以服务为中心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基于海量数据的大规模互联网生长机理,研究服务驱动的路由机制,研究网络虚拟化和可编程关键技术,设计支持可编程、虚拟化的未来互联网路由节点模型。
创建未来互联网实验环境,为体系结构及相关机理的研究、设备原型研发提供评估和验证环境,研究未来互联网的性能评估方法,设计性能评价指标体系,验证基于本项目成果建设的未来互联网的功能和性能。
(2)服务标识及迁移机理针对纷繁复杂的网络服务,研究服务的描述及统一标识理论,探索位置无关的、层次化的、可扩展的服务命名体系;根据用户及网络行为,研究环境上下文敏感的服务动态迁移方法及大规模复杂服务的本地化自适应运行机制;针对由于服务迁移造成的多服务副本分散运行情况,研究服务的一致性管理和自动维护方法;从服务可靠性的角度,研究服务隔离模型以及路由节点多服务多租户的运行方法。
(3)高效路由与智能传输机理针对未来互联网面临的提供复杂服务与传输海量信息等需求,研究面向服务和信息的高效路由与智能传输机理,重点解决可扩展服务路由协议、海量信息转发与分布式存储、面向服务的智能传输控制、服务与网络环境的感知技术、以及网络虚拟化技术等关键问题,实现对超大规模服务及海量信息的高效支持,提高网络路由和传输的性能和效率。
(4)安全与可信机理针对以服务为中心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的安全与可信问题,从未来互联网安全架构、互联网访问控制机制、服务安全性的自包含验证机制、服务定位的安全保障机制、服务迁移的安全保障机制、在线监控和网络恢复机制等多个方面开展研究,在网络体系结构中内嵌服务验证、访问控制、监控审计、隐私保护等基础安全功能,为构建安全可信和可控可管的未来互联网奠定基础。
(5)网络科学模型通过研究用户主体特征等基本要素,挖掘用户的业务使用偏好,刻画未来互联网用户行为模型。
针对典型服务,刻画网络服务行为的静态和动态特征,构建未来互联网服务行为模型。
研究业务感知的流量建模及识别方法,构建未来互联网网络业务流量模型。
通过对大规模网络的采样,刻画未来互联网网络拓扑模型。
研究未来互联网组织治理与运行机制,建立组织激励及互动博弈模型并提出可持续性生态链发展机制。
研究未来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二、预期目标针对互联网面临的可扩展性、动态性、安全可控性等问题,围绕着传输与服务的动态复杂耦合、海量差异化服务的透明映射以及可扩展服务路由与高效传输等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在网络设计与运行机理层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系列核心理论和机理方法。
预期创新成果包括:-提出适合未来计算模式的以服务为中心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层次模型。
新的体系结构以网络服务驱动路由,是一种支持演进式革命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
路由机制根据服务属性及网络状态的变化,自适应地进行服务与网络资源最优映射。
设计可编程、虚拟化的未来互联网节点模型,支持新型体系结构和服务路由机制。
-提出面向未来互联网的性能评估体系和测试验证技术。
针对未来互联网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内容,研究面向未来互联网的性能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性能评估模型,提出一套测试评价方法,构建虚拟化、可编程的新型网络实验环境,对本项目形成的未来互联网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原理性验证。
-提出海量服务统一可扩展标识理论和环境敏感的服务迁移及本地化自适应方法。
针对新型体系结构下服务的标识及迁移问题,提出统一的服务描述元模型,建立服务标识的高效映射机制,形成环境敏感的服务动态迁移及自适应运行和管理机制。
-提出面向服务和信息的网络高效路由与智能传输机理。
网络结点设备不但具有通信功能,还具有计算和存储的功能,网络结点支持分布式存储及信息转发,实现“网络层P2P”和“就近服务”,实现对大规模服务及海量信息的高效网络支持。
-提出面向服务和数据内容的细粒度系统性安全机理。
针对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通过建立未来互联网安全架构、开展互联网访问控制机制、服务安全性的自包含验证机制、服务定位及迁移的安全保障机制、在线监控和网络恢复机制等的研究,解决未来互联网面临的安全与可信问题。
-提出未来互联网网络科学模型。
以需求特征和网络测量为基础,从用户行为、服务行为、网络流量、网络拓扑多方面给出未来互联网网络科学模型,提出未来互联网组织治理和可持续性生态链发展机制。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达成以下目标:(1)设计面向服务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形成一系列互联网基本理论和方法;(2)针对未来互联网服务标识及迁移、高效路由与传输以及安全与可信机理,提出原创性、系统性解决方案;(3)建设支持未来互联网持续创新的试验床,实现并验证体系结构和理论方法;(4)在ACM/IEEE等权威SCI学术刊物和顶级学术会议(NSDI、Sigcomm、Sigmetrics、Infocom、CoNEXT、WWW、ICNP、DSN、IMC、ICDCS等)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篇以上,申请国内外核心发明专利50件以上,提交标准化草案/文稿5件以上(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在项目执行周期内使相关技术接纳为正式标准不太现实);(5)为国家培养一批从事未来互联网研究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