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讲义
2024年社会心理学与群体行为培训资料
2 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文化如何塑造 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3 文化差异与刻板印象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文化如何塑造 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4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方法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文化如何塑造 人们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02
群体行为原理及影响因素
合。
02
群体行为复杂性的挑战
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群体行为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变,对社会
心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03
跨文化交流的难题
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
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议题。
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应用
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鼓励研究者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创新思维和方法,探索 新的解决方案。
分沟通、建立信任等。
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02
探讨领导力在团队协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领导力以更
好地管理团队。
冲突管理与解决策略
03
分析团队协作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及其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
策略和方法。
0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群体中的作 用
情感表达对群体氛围的影响
情感表达与群体凝聚力
积极的情感表达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互 助。
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深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交流将更加频繁和深入。建议加强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和 应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
社会心理学在公共政策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加强社会心理学与公共政策的结 合,推动政策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第一讲社会心理学概论
¾ 随后的近两个月内,每天发布地震伤亡信息、余震情况, 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及手机短信等媒介使公众了解灾区 的最新情况
¾ 但截至5月16日,地震后不到4天的时间里公安机关就查 处涉嫌制造并散播谣言者17人
¾ 如捐款排行榜在网络出现后被迅速传播,引发了攀比之风
¾ 如传5月12日当晚北京会有地震 ¾ ……
社会心理(social min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 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 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狭义指社会心 理的外部表现,包括表情、姿态、言语、动 作等;广义包括内在的社会心理。即包括日 常生活中种种人际交往和互相影响的行为, 也包括各种群体中的中的决策等行为。
樊富珉教授
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最新动态:
第一组:文化、社会、宗教 第二组:发展、教育、青少年研究 第三组:消费、管理与职业研究 第四组:人格、自我、心理健康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解释的层面
综合层面的解释
神学 哲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 生物学 化学 物理学
基础层面的解释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的作用: 预告作用
(顺民心者兴,逆民心者亡)
中介作用
(社会控制—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学性质与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性质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4
学科性质: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理论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景中
的心理与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 科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 樊富珉教授
社会心理学全套讲义完整版最新PPT课件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善缘好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我们庸俗而深情地活着。
人有三重生命
? 自然生命 ? 心理生命 ? 社会生命
四项任务 /四大使命
1
描述
2
解释
3
预测
4
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心理学的最终使命:从心所欲,不逾矩
心灵和谐 外化内不化
2.主要学习内容
一、概述 二、社会化与自我 三、社会知觉与归因 四、社会动机与社会情绪 五、态度 六、沟通与人际关系 七、社会影响 八、爱情、婚姻与家庭背景
社会心理学
到21世纪中叶,人类没有任何一 种痛苦比心理危机所带来的苦难 更加深刻和持久。
——WHO(世界卫生组织)上世纪80年代预言
前言
?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 2 主要学习哪些内容 ? 3 希望达到教学目标
1 社会心理学是什么
? 一门学科 ? 两大收获 ? 三重生命 ? 四项任务
一门学科
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 社会心理学概念
? 侧重心理学 ? 侧重社会学 ? 介于之间
(一)侧重于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是 “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 --弗劳德?奥尔波特
? 研究个体心理与行为如何受他人和社会情景的影响。为学界认 可.----高尔顿?奥尔波特:
(二)侧重于社会学
(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 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 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 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等等。
(二)社会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 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行为含义
? B=f(P·E) ?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关系
社会心理学讲义5--男女性别角色差异
第5章
男女两性在智能结构方面存在差异。
◇ 在知觉速度方面,女性占优势; ◇ 在语言方面,女子的口才普遍比男子好; ◇ 在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视觉和对空间物 体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方面,男子都比女子更强; ◇ 数学能力,男子比女子增长得快; ◇ 在记忆方面,女性的机械记忆能力明显优 于男性;
第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 角色价值观的形成,在各种养育条件下都会 产生。
第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 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第5章
性别认同及其发展
柯尔伯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 结果,它经历了三个阶段。
◇ 性别认同。 ◇ 性别分化。 ◇ 亲长认同。
第5章
四、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第5章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广大女性加入 了职业大军的行列,与男性一道参加各种各 样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活动。“时代不 同了,男女都一样!”
不同的国家与社会,由于其政治、经济、 文化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男孩女孩的教养 态度也不一样,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规范 还是有较大差异。
第5章
二、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第5章
3. 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
着重研究成长中的儿童是如何知觉其周围 的事物,并如何了解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的。
认知发展理论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柯尔伯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
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
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按照身体和社会
现实情况有选择地接受性别角色,自我意识得到
心理健康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讲义(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
第二部分社会心理学第一章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1.自我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即个体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
3.自我监控即属于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2.社会自我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儿童从轻信成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独立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判断性正在迅速发展,对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也逐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概括程度的评价。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这时,青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二、乔哈里视窗美国心理学家从自我概念的角度对人际沟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这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公开区(开放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也称封闭区),这个理论称为“乔哈里视窗”。
1.公开区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
例如你的家庭情况、姓名、部分经历和爱好等。
公开区具有相对性,有些事情对于某人来说是公开的信息,而对于另一些人可能会是隐秘的事情。
在实际工作中的人际交往中,共同的公开区越多,沟通起来也就越便利,越不易产生误会。
2.盲目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却可能知道的盲点。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
◇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基础心理学讲义
社会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概述1、现代心理学基础性分支学科2、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有密切关系3、《社会心理学》(1908)与W.McDougall《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诞生的标志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在《社会心理学》(1924),认为除了个人心理不存在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C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以对人类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个体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K.Lewin(1936):B = f (P .E) •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1? 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2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1.社会心理学的本质:社会心理学是什么﹖2.社会认知:我们如何知觉并解释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信息﹖个体以既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解释他所观察到的人(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社会行为。
3.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什么﹖它又如何改变﹖4.人际关系:人际吸引、喜欢和爱;什么使得我们喜欢并爱上他人﹖5、人际关系沟通:我们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是什么﹖如何使这些方式更有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者的主要任务在探讨与解释为什么个体的思考、感受和行为会受他人,不论是实在的、虚构的、隐藏的他人的影响。
心理咨询师考前讲义社会心理学章节知识总结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考点串讲第一节概述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罗斯(美)《社会心理学》麦独孤(英)《社会心理学导论》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侧重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勒温:B=f (P, E),B:行为;P:个体;E:环境;f:函数关系三、社会心理学简史社会心理学发展三阶段及时间哲学思辨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辩论人性(善与恶)eg孟子/苏/柏拉图-善;荀子 /亚里士多德-恶经验描述 19世纪中叶-20世纪20初进化论、民族、群众、本能、精神分析麦独孤用本能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实证分析 20世纪初至今社会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F·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反社会价值观-干预和引导)、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四、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1)学习的机制联想:经典条件反射(鸽子-和平)强化:操作条件反射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模仿(2)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符合互动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
3、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荣格:集体无意识霍妮: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
沙利文: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1、社会化:个体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儿童、青少年)、继续社会化(成年)、再社会化(社会急剧变化)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再社会化的机制。
(劳动教养-社区矫正)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掌握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社会化基本条件:(题干:一个人要变成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包括)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从出生到独立生活,13-25岁,有变长趋势。
社会心理学讲义4--自我意识
2. 自我表现是复杂的
社会的复杂性,价值观的多样性,形成 了人与人之间多重的关系,因而对人关系中 的自我意识及其表现也是极为错综复杂的。 其复杂性来自三方面: ◇ 对方本身的特点; ◇ 当时的情境; ◇ 所属团体的参照。 第4章
原因是他们把与其交往者的自我表 现作为一个参照点。
在人际交往中,当缺乏一定量的信
息时,个人会根据猜测或经验而作出其自 我表现。
也有例外情况。
第4章
当时的情境 格京的实验以一群新入学的海军学员为研究对 象,把他们分为A、B两组,对每一组被试都交给
他们一个同样的工作任务,但给以不同的指导语:
项目 指导语(强调) 分组 A组 B组 团结协作 总要求 个人自我描述 谦虚、批评自己
自我评价的功能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 关系有较大的影响。 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 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 ◇ 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 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 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 自我评价 第4章
自我评价具有主观性 自我评价内容具有多样性 ◇ 以自己理想形象为蓝本的自我评价, 如自我满足感、不知足感。 ◇ 以周围其他人作为标准的自我评价, 如自卑感、自我优越感。 ◇ 以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情绪方面的表现,
如自信心、胆怯等。
第4章
2. 关于自我评价的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 ◇ 霍林沃斯的研究。 ◇ 沙平的研究。 ◇ 苏联心理学界的研究。 第4章
3. 自我意识的作用 影响和控制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 对学习与工作的推动作用
社会心理学讲义10从众及顺从心理分析
个体顺从群体的研究
张昌荣等研究了个体顺从群体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阶段,顺从的高峰期出现在三四 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 儿童的影响逐渐减弱,群体对儿童的影响逐渐 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一般广泛地对多 数同学的意见表示顺从。
第10章
顺从行为表现了男女性别的差异。男 生要比女生更顺从于群体评价,但进入五六 年级以后,小学中女生的顺从性较男生更为 显著。
第10章
实验结束后,实验者个别访问被试,询问其 发生错误选择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种原因:
被试确定观察发生了错误,把他人(假被试) 的反应作为自己的参考点。这是一种知觉的歪曲。
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 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是比自己正确些。这是一种判 断的歪曲。
被试明明知道他人的反应是错误的,但自 己却跟着也作错误的反应。这是一种行为的歪曲。 第三种情况是顺从行为。
发生众从行为的必要条件:
一致性 独立性 权威性
多数派成员内部的关系
多数派成员内部意见分歧
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
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遭遇问题的真实情况 第10章
3. 阻碍众从产生的因素
少数派内部意见的非一致性 多数派内部的齐心协力
4. 研究众从行为的意义
正确对待社会变革中的改革者(少数派) 对众从行为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有利于社会的
第10章
阿 希 在 1951年开始做这 个实验 , 1956年、 1958年又重复做此实验,结果颇为一致。实验结 果发现:
大约有1/4—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 次的选择反应无一次从众行为。
约有15%的被试平均从众反应为75%,即 从众行为平均12次中有9次。
所有被试平均有总数的1/3次作了从众反 应,即12次中有4次从众。
偏见
三、偏见得分类 1、常轨偏见与科学偏见 (1)、 常轨偏见是人类的一些感觉经验被特定背景下的材料 甚至只是狭隘的条件和环境所印证,于是开始横向传播和纵向延 续,进而凝固化。太阳总是早晨东升,傍晚西下,许多人就曾得 出一个流行很久很久的结论— 出一个流行很久很久的结论—太阳围绕地球转。 (2)、科学偏见有两种,其一是科学研究者方法错误,先人为主 的立一观念,然后,戴着有色眼镜寻找材料支持,甚至剪裁事实、 断章取义。另一种情况是,过去确实为正确的东西已不适应新形 势,但偏见者出于特定的需要和利益仍极力支撑。 2、原生偏见和次生偏见 (1)、原生偏见是指在没有被继承的先在偏见的情况下所形成的 原始偏见。它本身没有历史根基,所以稳固性较低,如果加以及 时、有理而有力的引导,在产生之初可能比较易于消除,这就要 求思想工作者必须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免得积重难返。
4、个体的人格和心理问题(p164) 、个体的人格和心理问题(p164) (1)具有权威主义人格的人易产生并固守偏见。 一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信念通常构成一种广 泛而又一致的模式,这种模式反映了他的人格中 根深蒂固的倾向。也就是说,存在一种一般性的 人格力量,它是深层次的、非理性的、被压抑的 人格力量。正是由于它的影响,才使得权威主义 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特定的思想倾向,并 进而产生歧视或保守的行为。 (2)偏见还和某些独特的心理有关 心理有过创伤的人易对别人产生偏见,如遇到挫 折的人
四、偏见产生的影响(p164) 四、偏见产生的影响(p164) 1、自我实现预言 就是说如果某人或群体产生了偏见现象,那么他会不自觉的向着偏见的 方向发生结果。如,一个学生认为老师对他有偏见,那么他会认为他的成绩 不好,不会产生老师的关注,这样的结果就是他的成绩会越来越差。 2、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是特指性别偏见引起的结果,一般大多人都对女性有偏见,其 结果就是女性认为自己应该依赖,在男性面前产生自卑感,或者是男性在外, 女性内为主的观念等。 3、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亲情的淡漠 社会的分工产生了内群体与外群体,强化了偏见,而这又恰好反过来使 内群体和外群体得疏离更加可怕、遥远。如,如果学生对老师有偏见,那么 他会与老师保持越来越远的距离。严父慈母现象。 4、对逻辑思维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1)用旧的模式去套处于发展 主要表现在对概念、判断、推理的影响。(1 中的新概念,甚至用旧的文化去验证伴随新文化出现的结果, 中的新概念,甚至用旧的文化去验证伴随新文化出现的结果,就难免出现对新文 化、新概念的不适应和不习惯,于是,人们蜷缩在旧文化的苑囿里, 化、新概念的不适应和不习惯,于是,人们蜷缩在旧文化的苑囿里,用旧的眼光来 审视新的理论,用原有概念的相对稳定和完善来要求新概念,用原有概念之“ 审视新的理论,用原有概念的相对稳定和完善来要求新概念,用原有概念之“长” 来衡量新概念之“ 来衡量新概念之“短”,这样,就形成了对新概念的偏见。(2)偏见使判断发生 这样,就形成了对新概念的偏见。(2 偏差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们对知识的确定性和明晰性的片面追求。 此外还对人格、工作等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讲义第一部分教材精讲[视频讲解]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视频讲解]1.1本章要点●社会心理学大体经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与实验期而逐渐成熟与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始终存在着争论,现在较普遍的看法是“人(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及其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实验法(现场试验)与非实验法(相关法及其他),它应当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
本章阐述了社会心理学的来龙去脉、研究的对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也评介了几种已在进行的主要的研究方法。
1.2重难点导学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种思想有着漫长的过去,但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只有短暂的历史。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三个时期:思辨期——即在哲学怀抱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阶段;经验描绘期——即在母体学科(心理学、社会学)中孕育并脱胎而成为具有最初学科形式的成型阶段;实验期——以实验、实证为主要方法开展大量研究、不断充实内容和形成多种理论而渐趋成熟的独立发展阶段。
1.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有社会心理现象就会有社会心理思想。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思想家提出过不少社会心理思想。
在西方,被公认为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是古希腊的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
这许多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但毕竟是零散的和思辨性的。
孕育时期·原始社会·人性之争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斯金纳西方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马基雅维里、霍布斯→弗洛伊德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中国荀子:“人生性恶,其善者伪也。
”·特点:依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的社会行为,无法用经验方法证明其假设。
【启蒙期】2.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
心理咨询师讲义
➢ 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次序有主要影响 ➢ 首因效应—最初取得信息影响比以后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近因效应—最新取得信息影响比原来取得信息 影响更大现象
➢ 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作用机制 ➢ 熟人间尤其是亲密人之间易出现近因效应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30
第30页
㈡光环效应
➢ 也叫晕轮效应
心理咨询师讲义
22
第22页
二、身份 ㈠定义
➢ 身份是由个体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自我认 同
➢ 社会地位所决定身份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 身份主体
➢ 处境地位所决定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
▪ 身份是由角色组成 ㈡特点
➢ 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3
第23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 ㈠侧重于心理学定义
➢ F.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 究个体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学科”
➢ G.W.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了试 图解和解释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 现实、想象和隐含存在所影响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4
第4页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定义 ▪ 印象
➢ 是个体头脑中相关认知客体形象
▪ 印象形成
➢ 个体在接触新社会情境时,普通会按照以往经 验,将情境中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 意义,使自己行为取得明确定向过程
2024/2/19
心理咨询师讲义
29
第29页
社会学课教案社会心理学基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逐渐从社会学和心理学中分离出来,成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初创期、确立期、发展 期和深化期。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以及群体 心理现象,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等。
情感智商
描述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 人情感的能力。
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的概念
指个体对某一社会对象(如人、 事、物、观念等)所持有的相对
稳定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探讨了个体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以 及态度改变的策略和方法。
偏见与歧视
分析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可能产生 的偏见和歧视现象,以及消除这些 现象的途径。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
通过对心理咨询过程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心理咨 询技术和方法,提高心理咨询的质量和效果。
社会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与矫治中的应用
犯罪心理分析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和行 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 犯罪的心理原因和动机,为制定 有效的犯罪预防和矫治措施提供 依据。
犯罪预防宣传与教
04
CATALOGUE
人际交往与沟通
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的定义
指个体与个体之间通过语言、文字、表情、动作 等方式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交往的类型
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上下级关 系等。
人际沟通的技巧与艺术
育
通过开展犯罪预防宣传和教育活 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 水平,减少犯罪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1研究社会,他人和群体如何影响个体心理与社会行为的。
2研究个体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如何影响社会,他人和群体的。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1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2社会心理:社会原因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原因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1个体心理:个体与现实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等。
2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成员中的,反映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与占优势的心理倾向。
如群体气氛、士气、群体凝聚力等。
3两者关系: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四)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1社会交互作用:人与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如大众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社会影响和相符行为(时髦、时狂、流言)。
2人际交往:人与人直接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如社会促进、合作与竞争、人际沟通等。
3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亲密与疏远的心理关系,如人际吸引。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定义综合上述两种观点,可以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互动条件下,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或“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一)理论任务:揭示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完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任务: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理解、预见和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并为人的自身发展服务。
四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社会源于人的本性。
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和英国的霍布士发展了他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邪恶,故必须以法律强制和引导人们以文明方式去行动。
二经验的描述阶段(一)基本特征:强调应根据经验来描述和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
(二)两种角度1社会学角度:主要研究人们“面对面”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调节的过程,注重“模仿”,“暗示”等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研究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塔尔德以模仿来解释人们的行为,并认为模仿是产生一切社会现象的原因。
“占人口1%的发明者是一切进步的源泉,其余99%是带有服从心理的模仿者。
”(3)罗斯的“社会优势“与“个人优势”罗斯认为,个体与社会和群体是相互作用的,重视“风尚”,“习俗”,“舆论”,“谣言”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社会优势:社会力量和多数人通过时尚、舆论、谣言等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个人优势:非常人物,如发明者和领袖等对社会和群体的影响以及改造社会的作用。
2心理学角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以麦独孤为代表,认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都来源于“本能”,他们认为“先天或遗传的倾向是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三实验的分析阶段(一)基本特征: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数量分析来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分析产生的原因,揭示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并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应用。
(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二)主要社会心理实验1特里普利特的“竞赛中的群体效应”特里普利特通过实验发现,自行车运动员在“共骑”时的速度快于他们在“单骑”时的速度,这是受他人影响所致。
2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论”奥尔波特的实验发现,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他人存在)会使个体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
这一增加在体力与简单活动中比在复杂智力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
四社会心理学的产生1908年,麦独孤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引论》,同年,罗斯发表了《社会心理学》,标志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1924年,奥尔波特发表了《社会心理学》,被看成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五社会心理学的发展1937年,两位墨菲发表了《实验社会心理学》,大大推动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进。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一实验法二非实验法(一)参与观察(二)档案研究(三)问卷研究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派别与理论一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一)刺激--反应理论1桑代克迷笼实验(1)实验(略)(2)结论①机体在一个“问题情境”中会表现出多种尝试性的反应,直到偶然有一个正确反应出现,将问题解决为止。
②正确反应由于能有效解决问题,让机体获得满意的效果而逐渐保留下来。
③其它反应由于不能解决问题,不能让机体获得满意效果而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不再出现。
④机体行为来源于后天学习。
2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食物分泌唾液灯光凝视(两条黑线是无条件反射,红线是条件反射)。
3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1)斯金纳实验(略)(2)结论①个体行为会因“强化”而增强。
②“刺激—反应”的联结是个体行为的形成机制。
③个体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产物。
(二)社会学习论(班杜拉)1 班杜拉实验(略)2 基本观点(1) 人的行为可以在榜样的示范和观察者的模仿基础上形成。
(2) 对榜样示范行为的强化可以增加榜样示范行为被观察者模仿的可能性。
(3)榜样身价在观察者心目中的提高(榜样引人注目,被人赞扬,有声望,有专长,有能力等)都能提高榜样被观察者模仿的可能性。
(4)对观察者模仿行为的“直接强化”,对榜样示范行为的“替代强化”,观察者模仿行为达到自己预先设定的标准后自我满足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是个体模仿行为产生的机制。
3评价由于社会学习理论不仅重视“强化”,而且重视“认知”(观察者的观察)与“自我强化”,所以更加接近人类的学习。
(三)社会交换理论基本观点(霍曼斯)1人的特定行为受奖越多,就越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2人们的互动行为如果能使双方获益,造成一种公平互惠的关系,那么这种互动行为与关系就会保持与发展。
只要双方或一方感到得不偿失,这种行为与关系就难以持续下去。
3互惠与交换包括人际关系中的社会心理(如互爱)与社会行为(如互助)的交换(四)行为主义有关学习的机制联想(联结)、强化、模仿。
二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一)格式塔学派社会心理观1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核心是认知问题,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与决定因素。
任何一种环境要引起人的行为反应,都必须通过一种有组织的,通体相关的认知活动。
2“整体不决定于部分,而部分却决定于整体”,人的行为不是对孤立刺激的简单反应,而是在认知整合的基础上,对整体环境中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事物的完整认知(心理物理场)的产物。
(二)群体动力学理论(勒温)1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需要,欲望,意图等)与心理环境(个体心目中的外部环境)两种力量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
2人的行为不是对物理环境的反应,而是对心理环境的反应(如人们敬鬼神,而鬼神仅存在与心理环境中,不存在与物理环境中)。
3群体中的个体,其行为还要受群体心理动力场(人际关系,群体决策,舆论,群体气氛等)的制约。
三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心理观(一)弗洛伊德理论1潜意识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部分:(1)意识:人们当前注意到的,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
人在清醒时对自我和周围事物的觉知状态就是意识范畴。
(2)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指个人的本能冲动和先天欲望,因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不能被个体用语言表达,但仍在意识深处影响个体的情绪与心理,常以梦和口误的形式再现。
“失忆”缘于内心深处的爱湖南省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谭贵星等贵州女生雯雯在课堂晕倒,醒后不认识同学和老师,改讲普通话,说自己叫“霞霞”。
同学们将她急送回家,雯雯则说这不是自己家,见到父母也说不是自己的父母。
父母焦急,问她家在那理,她说记不太清,隐约记得“自家”有一幢五层楼房子,并说出家里的电话号码(区号属福建)。
接下来的日子里,雯雯照常上学。
同学们发现他性格较前开朗,花钱比以前大方,并注重梳妆打扮,但所学知识无损,学习、交往如常。
熟悉她的同学反映,大约两年前,有个福建小伙子来此地作农资生意,经常找本地女孩玩耍,曾夸耀家里有一幢五层楼。
半年多前那小伙子回老家了,雯雯曾与他通过几次电话。
患病前一天,雯雯再拨那个电话时已成了空号。
雯雯的父母感觉她变了个人似的,特别是听她总说要回“自己的家”很痛心,故而四处求助。
此病在精神医学上称为癔病,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雯雯对自我身份无法正确识别和部分过去记忆的丧失称为解离症状。
本病多具有癔病性人格基础,如好表现、好幻想、戏剧性,夸张性的情感表达,情感肤浅,暗示性高等,起病常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
从心理分析角度看,此案例中电话“空号”成了发病的心理诱因。
患者雯雯艺进入情窦初开的年龄,在与福建小伙的交往中,暗暗产生了感情,并幻想与他过上甜蜜富裕的生活(住在五层楼房子)。
但由于自己年龄还小,又在读书,意识层面不允许这种情感滋长,故而未向小伙表白。
小伙离去后,由于仍有电话联系,尚可勉强满足雯雯的情感需求。
但当电话突然“空号”后,她突然意识到爱情之线从此断裂因而潜意识冲突加剧。
为了缓解冲突,在潜意识里使用了解离症状来实现愿望——充当福建小伙爱人。
这种戏剧性和夸张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是癔症病人常用的,患者往往乐意保持这种角色,好像做了美梦而不愿醒来。
治疗此病常用心理分析,使病人明白潜意识愿望与冲突:想成为福建小伙的爱人而小伙不知身在何方。
一旦潜意识内容意识化后,“解离症状”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病人便“梦醒”了。
他为什么想掐死孩子湖南衡阳是心理卫生中心谭贵星小时候我常挨父亲的打,因此非常盼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