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难点:不同三角形的高的画法。

教具准备:PPT、三角板学具准备:小棒、白纸、铁丝、三角形、稳定性学具教学过程:一、引入1、教师出示三角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2、在哪看到过这种图形?(生举例)二、教学三角形的定义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做一个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学生的作品: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生3:用铁丝折的一个三角形师刚展示,就有学生在下面提意见:那不是三角形?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个不是三角形?生:它没有封口。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师动手捏住铁丝的两头问:这样是一个三角形了吗?2、师:现在我们说也说了,做也做了,那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式三角形呢?同桌交流3、学生回答,教师不断完善。

得出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断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4、提问:什么叫围成?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5、师: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法官,判断一下上面的图形式不是三角形。

(PPT出示)5、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

教师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

(反思:关于三角形的知识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关于三角形的定义作业本中也曾以判断的形式出现过,因此备这节课的时候,一直在犹豫,是直接以提问形式出现:“关于三角形的知识,你都知道哪些?”还是先建立表象,再得出定义。

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三角形的形状特征;2. 能够辨别三角形和其他形状的差别;3. 能够根据给定的条件,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三角形。

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形状特征和命名;2. 通过给定条件判断是否为三角形。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条件判断是否为三角形。

教学准备:1. 三角形卡片或图片;2. 形状卡片或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新知识:1.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通过拿出三角形卡片或图片,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形状特征。

探究三角形的形状特征:1. 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卡片或图片,询问学生三角形有哪些特点。

2.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它有三个内角和三个顶点。

3. 让学生自由探索,找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辨别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讨论三角形的命名:1.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的命名规则,即根据边长的关系,可以命名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不同命名的三角形。

判断是否为三角形:1. 给学生提供一些图形,让他们判断是否为三角形,并解释自己的判断依据。

2.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的方法,即如果一个图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且满足三角形的定义,就可以判断它是一个三角形。

拓展练习:1. 让学生在教室或校园中寻找三角形,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2. 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画出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并互相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1. 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和发挥主动性;2. 要注意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

【大单元教学】人教版数学八上 第十一章 三角形 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人教版数学八上 第十一章 三角形 单元教学设计

2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2
达成评价
课题
课时目标
达成评价
评价任务
11.1.1 三角形的 边
1.认识三角形并会用几 何语言表示三角形,了 解三角形分类.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 系. 3.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三角 形并了解三角形的 分类 能掌握三角形三边 关系并运用三边关 系解决问题
任务 1.引言得出三 角形有关概念 任务 2.探究三角形 三边关系 任务 3.出示例题 任务 4.归纳总结
三 角
11.1.3 三角形稳定性

11.2.1 三角形内角
11.2.2 三角形外角
11.3.1 多边形
思考:三角形分类
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
例题解析 活动 1:三角形高 活动 2:三角形中线以及重心 活动 3:三角形角平分线 例题解析 探究:三角形稳定性 举例 例题 探究:三角形内角和 例题 直角三角形性质
解决有关的问题.
11.1.2 三角形的 1.掌握三角形的高,中 学生会画三角形的 任务 1:由实际问题
高,中线与角平 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 高,中线,角平分线; 引出三角形的高
分线
2.掌握三角形的高,中 并且能根据概念解 任务 2:探究三角形
线及角平分线的画法. 决问题
中线的概念以及中
3. 掌握钝 角三 角形的
角和公式就是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将多边形的有关内容与三角形的有关内容紧接安排.
可以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三角形”是《课程标准》”几何与图形”的重要内容.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射线、角等基本的平面图形,

《三角形的认识》微课选题与整体设计方案

《三角形的认识》微课选题与整体设计方案
、少、精、准)
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三角形的表示法,理解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
2.教学策略与方法(可以用流程图表示,请说明设计的思路)
通过“摆一摆”、“找一找”、“数一数”、“猜一猜”等环节亲自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角形的认识》微课选题与整体设计方案
微课名称
《三角形的认识》
所属学科
数学
作者姓名
刘辉
单位
榆树市弓棚镇武龙中心校
一、选题分析(说明选题的理由)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的基础上进行的,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是学习研究其它几何图形的基础,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好本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课的教学分: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与发展、反思体验四部分进
三、表现手法
(拟采用何种微课制作方式?会使用哪些媒体资源?如漫画、动画、手绘、视频、图片、实物、ppt、音乐等等。)
采用:手绘,实物拼图,ppt课件,微课视频等形式。
四、反思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十一章三角形章起始课》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章起始课》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三角形》章起始课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封闭图形,项武义先生曾说:“三角形是仅次于线段和直线的基本几何图形,而空间的大部分基本性质都已经在三角形的几何性质中充分体现。

三角形之所以成为古希腊几何学研究的主角,其原因也就是:三角形既简单而又能充分反映空间的本质.”张景中院士也说过:“欧几里得给我们的解题工具,主要是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这足以说明,掌握好三角形的知识就意味着理解了空间大部分的基本性质.同时,三角形的知识是研究其他几何图形不可或缺的基础,其研究路径、过程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四边形等较复杂图形的研究中,具有统领性、一贯性.因此,三角形的学习对整个几何学习具有奠基意义.本节课是“三角形”章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三角形已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科学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基本要素及表示方法,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研究思路和结构体系,认识三角形的性质、分类和边角关系,加深对三角形的理解.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角形的定义,按是否有边相等对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二、教学背景和学情分析人教版教材将三角形内容安排在八年级上册,但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冀教版、苏科版等教材均把三角形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因此本节课我尝试用七年级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三角形的一些知识(按角分类、内角和、三边关系等),也已经具备线段、角以及相交线(对顶角、邻补角)、平行线(性质、判定)等几何知识的储备,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证明,并且初步认识到它们的研究思路,但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不能很好地做到“顺利地提取知识”和“有条理地梳理知识”.因此,《三角形》章起始课应该通过对小学三角形知识以及七上学习的角的知识的梳理,使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的基本归属,为后续的学习做好统领、打好桩基.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依据角的研究思路确定三角形的研究思路,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三、教学目标1.经历“角”和“三角形”知识结构的适切类比,理解几何图形学习的研究思路,积累几何图形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系统地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掌握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组成要素,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初步认识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3.掌握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初步感受严谨的几何证明.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问题: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角,我们当时学习了有关角的哪些知识?是从哪些方面学习的?教师ppt出示角的研究思路,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框架去研究三角形.设计意图:回顾角的研究思路,从定义,到表示,到特例,到分类,到关系,到应用,教会学生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思路.(二)自主拼图,尝试下定义出示小学课本中三角形的定义,提出问题:这样的定义是否严谨?还需要补充什么要求?拼一拼:教师准备好磁性线段,请同学上黑板将其拼成三角形.发现当三条线段中,有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长时,无法拼出三角形.引出三角形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练习:判断以下图形是否是三角形,说明理由.类比角的组成要素和表示方法,介绍三角形的组成要素: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介绍三角形的表示方法.设计意图: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了三角形的定义,但是由于当初年龄的限制,小学阶段的三角形定义不能严谨地表述清楚三角形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我采用拼图的操作方式,让学生通过“做中学”“悟中学”体会到认知冲突,在操作、观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引导、辨识,规范三角形的定义,形成对三角形概念的准确理解.(三)三角形的分类教师指出:按照我们的研究框架图,接下来我们应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小学时我们学习了三角形按角分类,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中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还具有特殊的性质,我们以后会再研究.活动:拼一拼:教师提供两副三角板,你能分别拼出这三种三角形吗?观察图形,分别给这三个三角形命名,预设有同学会说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引出三角形的按边分类.设计意图:三角板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熟悉的工具,用三角板引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学生在导学案上自主完成,教师评价修改,共同得出三角形的分类.(四)三角形中的关系回到一开始的拼图问题中,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拼出三角形?预设学生回答: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引导:小学中我们已经通过实验操作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进入中学后我们要学习对于这个结论进行严谨的证明.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C +BC >AB AB +AC >BC BC +AB >AC由AC +BC >AB ,移项得:AB -AC <BC ,即: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回到研究框架图中,在三角形中我们还会研究哪些关系?预设回答:角的关系(内角和定理),边和角的关系(大边对大角).设计意图:章建跃老师说过“几何图形的组成要素的关系就是性质”,在此观念指导下,让对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有大致了解,这节课先重点研究边的性质,帮助学生做好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五)简单介绍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我们刚才研究了一个三角形内部元素之间的关系,那两个三角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腰和底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B CA两个形状大小都相同的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两个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 (六)巩固练习1.例:图1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出这些三角形.变式1:如图2,延长BD 与过C 的直线相较于点E则图2中新增加的三角形是?变式2:图2中,若AB =3,AC =5,则线段BC 的取值范围是?若线段BC 的长度为整数,则BC的值为多少?2.介绍从五角星中能够剪出的两种等腰三角形叫黄金三角形,它的底边长与腰长的比值是黄金分割比.设计意图:带着问题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课后会去查阅资料,用本节课学到的研究方法去研究黄金三角形的性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7.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结构.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回顾本节课所研究的内容,对后续学习进行展望,让学生充满期待. 完整知识体系的建立促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几何研究的经验,形成后续四边形等其他几何图形的研究范式.8.结束语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课件出示一条直线,两条射线形成角,三条线段形成三角形.)从浩瀚的星空到宏伟的建筑,从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到水分子的内部结构,到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风景,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让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吧!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同时引用道德经中的名言,把数学知识拉升到哲学的高度,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六、板书设计附录:三角形章起始课导学案1.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类按边分类2.判断正误:(1)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一个钝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4)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5)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 图.变式1:如图2,延长BD与过C的直线相较于点E变式2:图2中,若AB=3,AC=5,则线段BC的取值范围是:( )<BC<( )。

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5篇)

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5篇)

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4.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第4章三角形 4.1.1 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一类图形中的三角形计数方法,渗透分类思想。

3.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及其应用。

4.培养分析、归纳问题和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观察小木屋屋顶框架图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并说明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用动画“画”三角形,学生“观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定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规律,为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知识、掌握规律,并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层次、多通道的主体信息交流,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设计〗三角形是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学生都认识,但是对定义的理解不够准确。

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学中让学生从自己的认识出发,教师给予引导、明晰,再得到定义。

“三角形的计数”是本节难点,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经历数学思考的体验,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个性化的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制作课件,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学习,降低学习难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生:认识。

师:在生活中见过应用三角形的例子吗?师:哪一位同学能举一些例子?生1:三角形的屋顶。

生2:自行车的三角架。

师:很好。

老师也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屏幕显示自拍照片:学校篮球架,建筑工地塔式吊车,加油站大跨度屋顶等。

)师:这些例子说明了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什么三角形具有这么多应用呢?等我们学完这一章后,同学们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三角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判定说课稿9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判定说课稿9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判定说课稿9篇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判定说课稿9篇说课稿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成长,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和探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判定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判定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一节内容是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对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过渡到本节的深入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本章内容中,占据重要的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对全等、对顶角、对应边、对应角的定义,能够熟练掌握,并达到更深一层的理解。

②能够利用尺规画出全等的三角形,学生具有一定的作图能力。

③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④能够运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⑤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读图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师生共同摸索判断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重点、难点:①掌握并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②运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的问题和几何题二、教学策略(说教法)1、教学手段: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探究引出定理,两个运用定理的例子,来进行教学。

探究中主要用尺规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进而得出定理。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

在用两个练习巩固知识。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我采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鼓励和表扬同学。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认识三角形》说课稿
教材分析:
地位:三角形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既是前面学过线段,角等知识的延续,又是学习四边形,相似性,圆等知识的基础。

认识三角形是这一章的起始课,是学习三角形其他知识的铺垫。

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领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又必将服务于实际,能帮助学生理解社会,适应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三边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操作,推力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极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利用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突出重点。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与归纳。

利用课件变抽象为直观,有效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归纳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我将采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来组织教学。

教法及学法:
1.观察法。

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的能力,根据七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情景丰富的图象,获取有关三角形的信息。

2.讨论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多媒体电化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背景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用几何画板展示变化的三角形三边关系,变抽象为直观,复杂为简单,有效分散难点.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不等长的木棒。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 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三角形》是几何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章节,它不仅承载着对三角形基础概念和性质的全面介绍,还扮演着连接学生先前所学与后续几何知识深入探索的桥梁角色。

本章内容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进三角形的奇妙世界,为他们构建一个系统而坚实的几何知识体系。

在这一章节中,学生们将首先接触到三角形的各种线段,包括边、高、中线以及角平分线等。

这些看似简单的概念,实则是解锁三角形众多性质的关键。

通过学习,学生们将理解每条线段在三角形中的独特位置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关联,共同塑造三角形的形态与特性。

例如,中线不仅将对应的底边平分,还将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这一性质的学习对于学生后续理解更复杂的几何问题大有裨益。

除了线段,章节还深入探讨了三角形的角,包括内角和外角。

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基础知识是证明许多三角形性质的基础。

外角的概念及其与相邻内角的关系,也将被详尽阐述,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三角形的角特征,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章还拓展到了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的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几何视野。

多边形作为三角形的延伸,其内角和的计算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图形内在规律的认识,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几何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本单元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实际测量、作图、证明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被鼓励亲自动手,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在探索中发现几何之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十一章三角形》不仅是初中数学课程中的一个核心章节,更是学生几何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基础概念和性质,更能在实践中锻炼几何直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为后续更深层次的几何学习乃至整个数学学习旅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含教学反思

第十一章三角形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 (1)11.1.1 三角形的边 (1)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3)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7)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 (10)11.2.1 三角形的内角 (10)11.2.2 三角形的外角 (14)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 (19)11.3.1 多边形 (19)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22)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2.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3.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图形学习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推导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情感态度】通过求三角形的边长时必须注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教学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运用.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画一个三角形,结合图形探究三角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问题2 出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探究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定义及概念.问题3 如图,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探究AB、AC、BC之间的关系.【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上面三个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给予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在全班同学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针对问题3进行重点讲解.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三角形按边怎样分类?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怎样的.3.已知三条线段,怎样判断它们能否围成三角形?【归纳结论】 1.主要定义: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不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已知三条线段,可用如下简易方法判断它们能否围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能围成三角形,否则不能.4.已知三角形两边长a,b,第三边长为x,则x的取值范围是a-b<x<a+b(a≥b).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以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为边,哪些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哪些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1)6,8,10;(2)3,8,11;(3)3,4,11;(4)三条线长度之比4:6:72.等腰△ABC中,AB=AC,D是AB的中点,连CD,若CD将△ABC周长分成19和8两部分,求△ABC的腰长及底边的长.【教学说明】可由学生抢答完成,再由教师总结归纳.【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若干同学口头小结,之后将小结放映在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1.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1.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知识与技能】1.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定义.2.会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3.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的有关性质.【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边训练边讲解,然后学以致用.【情感态度】训练同学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画三角形的高线、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难点】画钝角三角形的高线.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如图,已知△ABC,画它的三条高.问题2 如图,已知△ABC,画它的三条中线.问题3如图,已知△ABC,画它的三条角平分线.【教学说明】对问题1,对于钝角三角形的作高要给予集体指导、分类指导,甚至要进行个别指导,以便让绝大部分同学过关.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位置有何不同之处?2.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各自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归纳结论】1.定义: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所得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一条高.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一条中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以这个顶点和交点为端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有时在形内,有时在直角顶点上,有时在形外;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的平分线的区别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们的联系是都是平分角.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BE 是△ABC 的角平分线,CF 是△ABC 的高,填空: (1)BD= =21;(2)∠ABE=∠ =21∠ ; (3)∠ =∠ =90°.2.如图,△ABC 中,∠A 是钝角.(1)画出AC 、AB 上的高BD 、CE ; (2)画出∠ABC 的平分线BF ; (3)画出边AB 上的中线CG.3.已知,如图,AB ⊥BD 于B ,AC ⊥CD 于C ,且AC 与BD 交于点E.那么(1)△ADE 的边DE 上的高为,边AE 上的高为 ;(2)若AE=5,DE=2,CD=59,则AB= .4.如图所示,等腰△ABC 中,AB=AC ,一腰上的中线BD 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5和6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及底边长.5.学完“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后,我们知道“三角形的一条中线将原三角形分成两种相等的两部分”.课后余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有一块三角形的厚薄均匀的蛋糕,要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要求只切3刀,请你在图中把你的方案画出来,并说明理由.【教学说明】题1、2、3可让学生自主完成,题4、5教师可给予相应的指导 当已知三角形两条高求其他边长或已知一高与其他边长求另一高时,常用面积作为中间量.涉及等腰三角形边的问题时,常要分情况讨论,然后看它们是否满足三边关系,不满足的要舍去.【答案】1.(1)DCBC (2)CBE ABC (3)CFA CFB 2.图略.3.AB DC29解析:△ADE 是钝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外部它有两条高:边DE 上的高AB ,边AE 上的高为DC.又S △ADE=21DE ·AB=21AE ·DC ,即21×2×AB=21×5×95,AB=29.4.解:设AB=AC=2x,则AD=CD=x.(1)当AB+AD=15,BC+CD=6时,有2x+x=15,所以x=5,2x=10,BC=6-5=1.(2)当BC+CD=15,AB+AD=6时,有2x+x=6.所以x=2,2x=4,所以BC=13.因为4+4<13,故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腰长为10,底边长为1.5.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定义与性质.请若干名学生口述小结,老师再利用电子课件将小结放映在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1.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体形式,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提供学生创新的空间与可能,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和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2. 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 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教学难点】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教具准备】三角板、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框架。

【教学过程】一、创设发现情境。

1、生活情境中去发现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接触过三角形,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三角形。

师:这是斜拉大桥,你能在这幅图上找到三角形吗?你来找一找。

2、问题情境中去发现师:这些图形图形都是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设计意图:课始采用直接揭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接着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斜拉大桥,为学生创设表象和抽象的连接项,让学生尝试自主抽象,这边也是对学生原有知识的唤醒。

接着拓宽情境,多种生活场景的出示,一方面凸显三角形和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不同形状三角形的出示埋下伏笔。

自然而然地揭示出不同素材,让学生观察比较它的异同,初步构建三角形的一些固有特征,为下一步三角形概念的揭示做好积累。

】二、构建发现路径(一)认识三角形,操作实践中发现1、画三角形。

师:(PPT)知道了什么是三角形,再仔细观察三角形上面都有什么?师:仔细观察三角形的顶点,角和边,你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采用的是正面感知,反面验证,回顾实敲的方式,多维度刻画出三角形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1.强调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几何思维。
2.指出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常见错误,提醒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避免。
3.鼓励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知识的疑问,及时解答,确保他们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掌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SSS、SAS、ASA),能够准确识别和绘制全等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1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准确地识别和绘制全等三角形。
-学生能够回忆起之前学过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性质,为新学习的全等三角形判定打下基础。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角-边-角)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能够运用这些定理解决具体问题。
1.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
2.使用教具、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通过与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入探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我会给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会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三角形面积、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3.掌握全等变换(平移、旋转、翻转)的基本操作,能够运用这些变换创造全等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RJ)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RJ) 第十一章 三角形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11.1.1 三角形的边1.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并了解按边的相等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与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并会初步运用这些性质来解决问题.重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老师出示一个用硬纸板剪好的三角形,并提出问题;小学中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么你能不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老师出示教具,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教具,然后给出三角形的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二、探究问题,形成概念(一)探究三角形的有关概念1.三角形的顶点及符号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内角. 3.三角形的边.教师继续利用教具向学生直接指明相关的概念. 学生注意记忆相关的概念. 教师再出示另外剪好的三角形,各顶点字母与原来不同,然后通过新三角形让学生巩固刚才的有关概念.(二)探究三角形的分类问题1:小学中已经学过,如何将三角形进行分类?问题2:如何将三角形按边分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提示,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两边相等和有三边相等,以及三条边均不相等.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并进一步讲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然后给出三角形按边分类的方法: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之后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的分类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三)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探究: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点,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画图然后进行讨论,并思考问题,然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问题.(1)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C路线最短.然后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条路线为什么是最短的?学生举手回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AC+BC>AB①AB+AC>BC②AB+BC>AC③即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教师提问:(1)由不等式①②③移项,你能得到怎样的不等式?(2)通过刚才得到的不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教师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分析:(1)“用一条长18 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有一边长为4 cm是什么意思,哪一边的长度是4 cm?三、练习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老师布置练习,学生举手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让学生说明理由.解决完以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补充练习:一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周长为20 cm,一条边长是6 cm,求其他两条边长.四、小结与作业小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主要从对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边关系的认识方面进行小结.布置作业:习题11.1第1,2,7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教学关键: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从而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观察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有没有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或你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生活中你还见到了那些物体中有三角形?3、三角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角形,来研究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1、你能用彩笔在A4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吗?(老师在黑板上画出1个三角形)2、小组内的同学观察你们画的三角形,都有什么共同点?3、全班交流:(老师板书: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吗?(当学生说由3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时,课件:图1是三角形吗?图4是三角形吗?理解围成)5、揭示三角形的概念。

(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6、老师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在黑板上标出(边、顶点、角)。

7、介绍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就表示为三角形ABC。

三、反思总结,自我建构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有三个顶点、有三个角;还知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2.重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课本中已经展示了许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例题和习题,除了课本中提供的问题以外,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自已去发现,并尝试解决。
3.对于作图题,应该区分两种不同的要求:在七年级上册第7章中已经出现的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等习题,只要求画出图形,说明结果,可以不写出画法,但要保留作图痕
3.继续重视用几何语言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的培养。
4.重视“尺规作图”技能的培养。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有关“尺规作图”的历史背
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它独特的魅力曾吸引了无数的数学家及数学爱好者。
说明
1本章还不能达到对定理的严格意义上的证明,因此也不能以完整演绎推理的证明来
要求学生,只需要做到合情推理,让学生借助于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说理过程。步步有据是为了逐步培养、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使用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这里不能操之过急,应严格控制教学要求,不要把传统教材中有关的几何题的难度来要求学生,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称
《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认识》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章主要内容是在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一些基本性质以及尺规作图。学生已经接触了图形的初步知识,体验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如直线、线段、射线、角等,并能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描述。
重视三角形全等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课本中已经展示了许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例题和习题,除了课本中提供的问题以外,教师还可发动学生自已去发现,并尝试解决。
课时安排
1.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许多图形包括曲线形都可以通过三角形去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1. 在纸上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它们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2. 在纸上画出一个钝角三角形。

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将你的结果与同伴进行交流.
活动目的:由锐角三角形的高过渡到直角三角形,再到钝角三角形的高,便于学生从"动"的角度研究几何. 通过折、画活动使学生多动脑,并使学生学会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活动效果:学生很自然的猜到结论,并且突破了"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这一难点. 在这一环节,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些吃力,尤其是画出它们, 所以,教学时,应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三角形高的定义,思考并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画、去折.
存在问题:其中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学生常会画出以下
两种常见错误图形。

解决办法:可以将三角形比作小山,山的高度怎么看三角形的高就怎么看,这样学生很容易找到三角形的高,同时也不会再有以上类似的错误认识.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内容: 基础练习
1.分别指出下图中△ABC 的三条高。

j
k
D
B
A
C
变式训练
2. 下列各组图中哪一组图形中AD 是△ABC 的高( )
3. 如果一个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
个三角 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4.三角形的三条高相交于一点,此点一定在( ) A. 三角形的内部 B.三角形的外部 C.三角形的一条边上 D. 不能确定 提高练习:
5.已知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 、B 两点在小方格的顶点上,位置如图所示,点C 也在小方格的顶点上,且以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1,则点C 的个数为(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活动目的:巩固本节知识,使学生更熟练地运用它们,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中高的位置的特殊性.
活动效果:通过练习,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点,效果不错.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总结本节的重点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1. 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2.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特性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内部高的数量 3 1 1 三条高是否相交



C
A
B
C
D
D
A
B
C
E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