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
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 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 • 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
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 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 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 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 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 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
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
编辑ppt
• 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 • 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
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 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 • 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 的发展。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
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 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 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编辑ppt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 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 • 1.何谓“发展”? • 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 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 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 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 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编辑ppt
• 教育启示: • 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
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编辑ppt
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 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 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是学生通往成人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和教育过程与
学生群体及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章就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及教育主要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特点及中学教育应重视的特点、如何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等进行综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
2、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指的是人与社会环境及其习俗、社会价值观
念以及时代变迁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共同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
的动力。

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这些因素不仅
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学习方式等。

二、中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期: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期,他们往往比小学生更加关
注自我,他们对自己的情感、思想、身体状况等有了更强烈的认识,并可
以独立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的方向。

2、重视他人观点:中学生开始重视。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心理发展概述个体的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及人生全程发展心理发展的感念: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人生全程发展八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岁)、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人生全程发展的主要观点:(1)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2)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3)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2. 定向性与顺序性;3. 不平衡性;4. 差异性。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四年级(10-11岁)儿童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少年期(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也被成为“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这一时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

补充: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与社会性。

青年初期(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与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年,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对未来充满理想。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

2015年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

辽宁教师资格考试之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1.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3岁;3.幼儿期(3~6、7岁;4.童年期(6、7岁~11、12岁;5.少年期(11、12岁~14、15岁;6.青年期(14、15岁~25岁;7.成年期(25~65岁;8.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1.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

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2.青年初期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

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1.学习准确2.关键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逆性;3.自我中心。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简明教程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2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简明教程PPT课件
(1)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 支持。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 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3)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 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一)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4.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一)少年期(相当于初中阶段) 4.心理发展特点 (2)少年期心理发展特点 ①闭锁性 ②动荡性 ③思维成熟的初期 ④危机性
二、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
(二)青年期(相当于高中阶段)
1.定义
这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
2.青年期总的特点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上已接近成人; 智力接近成熟、出现辨证思维;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 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LOGO


案例1: 开学第一周,老师试图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做。他说: “当我提问时,你应该举起右手,我将会叫你回答。你们能够像我这 样举起右手吗?”二十双手举起来了,但都是左手。
案例2: 刘老师教的四年级学生对交家庭作业越来越漫不经心,为此,她决定 在班上确立一条规矩。她对全班同学说:“本周不交家庭作业的同学 将不能参加野营活动。”碰巧,一位女生的妈妈在那周生病住院。这 位女生因为家中出现此事以及对母亲生病的担忧,有一份家庭作业没 有完成。刘易斯向全班同学解释说,该女生没交家庭作业是个例外, 因为她的妈妈病了。但是全班同学都不乐意,他们说:“规则就是这 么定的。她没有交作业,所以不能参加野营。”
1.划分依据 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 共同的; 典型的; 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方式。 2. 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 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谢谢!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
自我监控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 儿童一周岁末,开 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生理自我 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威特金 场独立性:知觉方面,依据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
和干扰; 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 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知觉方面,依据外部参照; 认知方面,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 沉思型与冲动型 深思熟虑; 很快检验假设,报出答案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美国的吉尔福特 辐合型认知方式: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 正确的答案。
(二)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情绪调节
学生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掌握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
情绪表达
学生应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 情绪,以促进情感交流和沟通

情绪教育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发展 ,提供适当的情绪教育,帮助 学生建立健康的情绪状态。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学生应了解自己的优点 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
我评价。
自我调节
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 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教育心理学2-学生心理课件
目录
• 学生心理概述 • 学生认知发展 • 学生情感与社会性发展 • 学生个体差异 • 学生心理问题与干预
01 学生心理概述
学生心理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学生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成长 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 行为方式。
特点
学生心理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和 差异性等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 和个体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 表现。
学生心理的重要性
01
02
03
促进学习效果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教师 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 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健全人格
关注学生心理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心态 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 的综合素质。
预防心理问题
了解学生心理有助于及时 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 题,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
学生在某些领域可能拥有特别的才能 或技能,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在这些领 域的学习效果。
性别与文化背景差异
性别特征
男性和女性在学习方式和兴趣方面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生理和心理特征有 关。
文化背景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可能在学习方式和观念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他 们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二、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三、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研究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一、XXX用图式来解释婴儿抓握、吸吮反射等这种认知结构。

XXX所说的适应技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二、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三、顺应: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四、XXX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岁)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与经验,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认知发展的两个成就:发展客体永恒性、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是指内容的智力或操作。

特点:能运用一些动作图式、能运用符号、思惟不可逆、未获得概念守恒。

自我中心主义、集体独白。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掌握了守恒、分类和顺序排列运算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样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五、XXX认为发展有四个因素:成熟、练和经验、社会性经验以及平衡化。

六、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

七、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题目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1八、XXX的心里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九、XXX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信任对怀疑(18个月)、自主对羞愧(18个月到3岁)、主动对内疚(3—6岁)、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亲密对孤独(成年初期)、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成年晚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心理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心理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七)关于维果斯基理论的现代观点 2、支架 理论家们考虑到了提供给学生完成挑战性任务和活动的各种帮 助。支架经常用来指成人或其他更有能力的人提供的某种形式的指 导或结构,以使儿童能够完成他们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为了更好 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来思考怎么在新建一幢大楼时应用支架。支 架是一个外部结构,用来为工人提供支撑(例如他们站立的地方), 直到大楼本身足够稳固地支撑他们。当大楼稳固以后,支架就不必 要了,并且要逐渐拆除。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三)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最近发展区,他定义为“实际的发展 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 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 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教 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 学可以带动发展。由于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达到的水 平之间的差异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需要在一个动态评估环境中测查最近发 展区。
能会同时表现出两个相邻阶段的特征。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指机体的 成长,特别是 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的发 展。
练习和经验指 个体对物体发 出动作过程中 练习和习得的 经验。
平衡化是指心理的成长, 包括儿童智慧的发展, 向着更加复杂和更加稳 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 程,具有自我调节的意 义,是自我调节的平衡 机制。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心理学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育心理学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过程与行为的学科。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两个方面探讨教育心理学如何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一、认知需求认知需求是指学生对于获取知识和理解事物的需求。

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1. 提供适当的挑战学生的认知能力各不相同,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给予适当的挑战。

如果任务太容易,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和不满足;而如果任务过难,学生可能会感到挫败和沮丧。

教育者可以通过课程分级、分组学习等方式满足学生在认知上的需求。

2. 创设启发性环境学生渴望通过自我发现和探索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实验、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具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动力。

3. 提供反馈和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评估,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

正面的反馈和有建设性的评估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律,进一步满足他们对于学习的认知需求。

二、情感需求情感需求是指学生对于情感支持和归属感的需求。

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状态和良好的学习氛围。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者应该以关怀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通过倾听、理解、信任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 提供情感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教育者要及时给予情感支持。

鼓励学生坚持、相信自己的能力,适时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情感稳定性。

3. 培养合作与共享意识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和共享的天性,教育者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共享意识,促进彼此间情感的交流与理解。

总结: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教育者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整理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第三部分学习理论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第九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知识迁移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创造性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第十二章品德学习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三章有效教学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模式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第十四章课堂测评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第六部分教师心理第十六章教师心理第一节理想教师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单选题1.()是个体从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A.生理发展B.心理发展C.身心发展D.心态发展2.对同一个人而言,其不同的心理成分的发展速度、成熟水平有所不同,这说明了心理发展的()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3.不同的人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各不相同,这说明了心理发展的()特征。

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根据我国学者的分类,童年期处于()。

A.3~6、7岁B.6、7岁~11、12岁C.6、7岁~14、15岁D.11、12岁~14、15岁5.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年龄时期,称做()。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中学生期6.人的一生中发育最快、变化最大、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是()。

A.婴儿期B.幼儿期C.童年期D.少年期7()是童年期的主导活动。

A.游戏B.活动C.练习D.学习8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

A.直觉行动思维为主B.具体形象思维为主C.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D.抽象逻辑思维为主9.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中出现“飞跃”的质变期或“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在()。

A.小学二年级B.小学三年级C.小学四年级D.小学五年级10.人生的()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A.幼儿期B.童年期C.少年期D.青年期11.()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A.学习准备B.学习需要C.学习动机D.学习目的12.研究表明,()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A.2岁B.3岁C.4岁D.5岁13.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A2~3岁B4岁 C.5岁以前 D.1~3岁14.()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照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三章 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 山师专业课二  第三章 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  张老师课本知识点精心整理版

第三章学生个性、社会性和道德的发展(本章至19年也没出过题)第一节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关注自我实现、同一性获得、个人与他人关系和社会文化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自我及自我同一性自我:埃里克森认为自我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它是一种独立的力量。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提出了此概念,是指将一个人的动机、能力、信仰和历史组织成一个恒定的自我形象,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综合性回答。

它既指个体认识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确定自己做什么样的人,也指个体追求一种社会的认同感。

二、个体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性的发展应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

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个性分为八个阶段:(一)婴儿前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的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与关怀。

因此婴儿的主要照顾者(一般是父母)应积极、前后一致的满足婴儿的需求,才能帮助他顺利度过本阶段。

(二)婴儿后期(1-3岁):自主对害羞与怀疑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说话、行走等,也开始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

教师或父母应该多给儿童提供完成任务的机会,包括吃饭、穿衣、大小便等。

对儿童自发的尝试行为加以鼓励,对他们偶尔的成功举动加以表扬。

如果儿童不小心做了错事,不要过分批评,更不能羞辱,否则儿童的自主性就会降低,从而产生害羞和怀疑。

(三)幼儿期(3-6岁):主动对内疚这一阶段的孩子应该是在幼儿园度过的。

教师或家长应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做决定的机会,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

(四)童年期(6-12岁):勤奋对自卑这个阶段的儿童大多数是在小学里度过的。

教育心理学 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 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教育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

学生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学生心理的主要内容。

一、学生心理的发展学生心理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学生心理的发展可以分为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等不同阶段。

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二、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认知、记忆、思维、创造等心理活动。

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包括注意力的选择、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思维的运用和创造力的发挥等方面。

三、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

学生情绪与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行为与行为问题学生行为与行为问题是指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行为与行为问题涉及到学生的纪律、人际关系、品德发展等方面。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与行为问题,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

五、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与多元发展是指学生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者需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有利于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六、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对其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实现自我发展。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内容目录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重点)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重点)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知识点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作出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 青年初级的年龄在 C 阶段。

A.岁B.岁C.岁D.岁2. A 思维已从“实验型”向“理论型”转化A.抽象逻辑B.具体形象C.辩证D.单维3. 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DA.抽象思维B.概括思维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4. 主动感对内应盛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 BA.培养自立性B.培养主动性C.培养勤奋感D.培养自我同一性5. A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象A.生理自我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自尊6. 威特?提出 A 的认知公式的差异A.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B.沉思型与冲动型C.辐今型与发散型D.同时性与继时性7. 最经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 AA.可能性B.观摩性C.目的性D.可控制性8. 最经发展区理论的提出者是 CA.列昂节夫B.赞可夫C.维果斯基D.鲁宾斯坦9. 有能力,独立性强,自律,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表现得最成熟,具有以上品质的儿童是在 D 教育方式下成长进步的。

B.专制型C.自由型D.民主型10.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是 DA.单维思维B.多维思维C.思维的不可逆行D.多命题形式进行11. 流体智力和晶力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B.卡特尔C.瑟斯顿D.吉尔福特12. 人的发展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BA.增强B.变化C.成熟D.死亡13. 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4.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 CA.超常B.弱智C.中下D.中等15. 有种体发展过程中最容易习得某种行为的时期是语行为的 AA.关键期或敏感期B.行为学习期C.习得期D.发展期16. 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讨论之一是 BA.男伏于女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C.女伏于男D.男女总体水平,有的年龄相等有则不相等17. 青少年自觉的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叫做 A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C.社会自我18.已有研究指出,口头禅一言发展的关键期是 AA.2岁B.4岁C.6岁D.8岁19. 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 BA.1岁B.3岁C.5岁D.7岁20. 人格的?心是 CA.能力B.智力C.性格D.气质二.填空题21. 影响心理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遗传和环境。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释义(2021年)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讨论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因素。

【要点解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

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养模式。

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发现,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依赖、服从、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这样的儿童最不成熟,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或紧张事情就会退缩。

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自尊、蛮横胡闹等。

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

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是最成熟的,他们活泼、快乐、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自立、彬彬有礼、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富于合作、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而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学生社会化与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可以说,教师以其全部行为和整个人格影响学生的社会化人格的发展。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沟通,培养人际敏感度,为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应(adaptation) 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来
调整图式,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

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出生到
2岁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7-11岁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
德(Sigmund Freud)于19世纪末
20世纪初提出来的,并迅速发展成为一
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说。
人格的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
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称为本我(id)、自



孩子发挥潜在智能的体现: 1、善于用语言描述所听到的各种声响; 2、常给孩子朗读的故事,要是你更换了里面 的某个词,孩子就会说读错了,并加以纠正; 3、喜欢对人讲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4、喜欢提些怪问题,如人为什么不会飞等等; 5、喜欢把玩具分门别类,按大小或颜色放在 一起; 6、喜欢伴随乐器的弹奏唱歌; 7、喜欢倾听各种乐器发出的声响,并能根据 声响准确地判断出是什么乐器; 8、能准确地记忆诗歌和电视里经常播放的乐 曲; 9、善于辨别方向,极少迷路;



第四讲 学生的个体差异


1、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理论: 智力的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 )
多元智力理论p52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认为,智力的内涵是 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 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 7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 (2)逻辑一数学智力 (3)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运动智力 (6)人际智力 (7)内省智力 (8)自然观察智力


你是否曾经想过,是什么使得迈克尔· 乔丹 成为那么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又是什么使莫扎特无需修改就一次性完成 整个歌剧的创作?
智力的三元理论p53

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triarchic theory of successful intelligence)包括:分析性能力、创造性 能力、应用性能力。
Freud 的性心理论及Erikson 的社会心理发展论
0-1 1-3 口腔期 肛门期 信任感对怀疑感 自主性对对羞怯或疑虑
3-6
6-12 12-18 18-25
性器期
潜伏期 生殖期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同一感对同一混乱感 亲密感对孤独感
25-50
老年期
繁殖感对停滞感
完善感对失望
艾里克森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艾里克森理论的八个阶段



信任感对怀疑(出生~1.5岁)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1.5~3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 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 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 完美无憾对绝望感(60岁以后)
的逻辑推论之间的联系。利用支架以促进认知
发展是一个极好、极重要的手段。

使用支架的教师不仅能对儿童已发展和正在发
展的认知技能做出反应,还能对他们已发展和
正在发展的社会情绪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支架式教学
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合作学习 情景教学模式
第三讲.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论 认为,认知发展多数是由机体外部向内
发生的。


维果斯基的研究基于两点: 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 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 号系统(sign system)

维果斯基阐明了认知发展的三种极为 重要的观点——内化的概念、最近发 展区和支架。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1岁到成年

一个男孩认为又高又细的杯子比又矮又粗 的杯子能盛更多的水,尽管在这两个杯子 中 倒入了同样多的水,他却只注意杯中水 的高度,而不会同时考虑到杯子的形状。 这个男孩的 认知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0、乘车时,对经过的站名或路标记得清清楚楚, 并向你提起什么时候曾经来过这个地方; 11、喜欢东写西画,形象逼真地勾勒各种物体; 12、喜欢自己动手,很多东西都一学就会; 13、特别喜欢模仿戏剧或电影人物的动作或道白; 14、善于体察父母的心情,领会父母的忧与乐; 15、落落大方,动作优雅懂礼貌; 16、看见生人时会说“他好像某某人”之类的话; 17、善于把行为和感情联系起来,如说:“我生气了 才这样干的。”; 18、善于判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19、善于辨别出物体之间的微小差异; 20、喜欢摆弄花草、逗弄小动物,而对一般的玩具兴 趣不大。

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是指儿童不能单独 完成完成,但是在成人或者更有能力的 同伴的帮助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内化(internalization)

内化是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的知
识,从而为个体所利用。

维果斯基认为,思维和语言是密切关联的。 语言发展对于将复杂的观念内化非常重要。

发展儿童的语言技能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 维。

一个女孩,她正在清扫房间,她决定把自 己书架上一大堆的动物玩具从最高到最矮 重新摆放。先放大的,然后是中等的,最 后是小的 这个女孩的认知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尼尼认为,因为她喜欢狗,所以每个人都 和他一样喜欢狗。这说明尼尼处于( )。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构与环境需要之间达到的平衡。

平衡可以通过两种过程获得:
同化(assimilation) 顺应(accommodation)
同化(assimilation)就是根据已有图式来解释
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当旧有的方式在探究
世界的过程中不能奏效时,儿童或许会根据新信
息或新经验来修改已有的图式。
支架(scaffolding)

许多心理学家扩展了维果斯基的思想, 对儿童的学习与思维做了更进一步的理 解。

有心理学家发现,儿童主要通过两种不 同的途径学习,一种是直接教学,一种 是中介性学习经验。

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是指 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家长和其他权威人 士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中介性学习经验(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MLE)是指在学习情境中, 成人或较大的儿童通过解释环境中的事件 来间接地帮助学生学习。
影响发展的因素
成熟 练习和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适应发展的教育观点 不主张给儿童明显超过没发展水平的材料, 也不主张给过于简单的问题。 认识到儿童的自主性、积极参与在学习活 动中的重要作用。 承认发展进程的个体差异。


2.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
尤其是性本能。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涵义很广,包括能
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 个时期。

弗洛伊德所重视的潜意识的研究,不仅扩大了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而且对个体行为的深
一层认识提供了方法。

弗洛伊德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个性发展是指个体获得一系列特质而使 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是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
理解他人,从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

道德发展是个体获得判断是非的标准,
并用此标准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发
展过程。

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有哪些个性成就、社 会技能和判断是非的观念,你就能设计 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促进他们的 顺利成长,而不是挫伤学生。

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 积极互动。

皮亚杰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领域一般性 的。

它预计一个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认知发展的 儿童,一般来说也会在其他领域表现出相 应的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得以发生的主要机制
是平衡(equilibration),论认为发展是整个人生过程中一直 在进行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艾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个体发展包含八个阶 段,每一阶段的个体发展中都在一个紧要 的亟待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

艾里克森称这些问题为发展的危机 (developmental crisis)——也就 是说,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克服了这引 些危机,就能取得重大进步。
第二部分
学生心理


一 二


发展概观(第二讲) 认知发展: 皮亚杰 维果茨基 个性\道德发展(第三讲) 埃里克森 柯尔伯格 学生差异(第四讲) 智力 学习风格

婴儿和儿童发展
学生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