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第一篇:家园合作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一、对研究性问题的情景性分析偶然事件:一天早上,田谭磊小朋友妈妈送他来上学。
一进教室,看到他的同桌小朋友已经在玩桌面玩具,就转身跟妈妈讲:“我不要玩这个玩具…”于是他妈妈马上过去跟他的同桌小朋友说,阿姨帮你们换一筐玩具,边说便拿玩具,小朋友们都停下了手中拼搭的半成品,无奈地看着阿姨帮他们换玩具…引起思考: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
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
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二)研究的意义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
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
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
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
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综述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内容导航】第1页: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
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二、调查方法:采用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三、调查内容和过程:观察案例1: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西西跑过来就抢,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木马?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
卓卓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什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
木马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即将爆发了。
这时,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面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观察案例2:阳阳带来一个陀螺,并告诉老师,她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自由活动时,阳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陀螺。
老师说:阳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阳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陀螺,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
小班幼儿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对于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策略,提升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认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 分享意愿较低:小班幼儿的分享意愿普遍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将物品保留给自己。
2. 分享行为不主动:幼儿在分享时,往往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提醒。
3. 分享范围有限: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限于同伴之间,与成人的分享较少。
4. 分享内容单一:幼儿分享的物品多为玩具、零食等实物,情感分享较少。
三、影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1.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3. 教师引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引导方式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作用。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让”等价值观。
四、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1. 创设分享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分享情境,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2. 引导幼儿表达: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玩具”等,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通过讲述故事、观看动画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4.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促进分享行为的发生。
5. 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分享行为,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 评价与激励: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摘要: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得最初社会集体形态,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幼儿乐于表现、喜爱活动、兴趣广泛,但在集体生活中却不是很乐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甚至于心理感受,这对幼儿的成长不利,所以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作为研究的核心,在结合家访、与家长交流的基础上,探究家、园联动的结合点,共同培育幼儿积极分享的社会行为。
由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父母平常忙于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精力有限,教育无法到位,大部分幼儿存在分享意识不强,言行表现不一,家园教育不一致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与他人交往,可以通过以校为主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幼儿认识分享行为;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一个分享的情境;同时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家长树立榜样,达到家园一致积极地教育幼儿,为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分享情感体验移情教育一、研究的缘起1、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调查时,我记录了以下两个案例:案例一:李想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自由活动时,李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
老师说:“李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李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
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米粒,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
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米粒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米粒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调查调研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行为调查报告分享幼儿小班幼儿园【内容导航】第1页: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当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题目的研究日益成为热门。
幼儿心理健康经常表现为: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忍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共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份,分享的对峙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他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当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以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益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二、调查方法:采用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三、调查内容和进程:观察案例1: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候西西跑过来就抢,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甚么抢我的木马?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
卓卓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甚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辩论不止。
木马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行将爆发了。
这时候,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眼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总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观察案例2:阳阳带来一个陀螺,并告知老师,她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自由活动时,阳阳兴奋地拿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他人摸他的陀螺。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引言:分享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道德行为。
幼儿期是培养社会化特征的关键阶段,分享行为在幼儿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分享行为的定义:分享是指一个个体以自愿的形式将自己的物质、情感或知识等资源与他人共享。
幼儿时期的分享主要表现为玩具或食物的分享,以及对同伴的关心和支持。
幼儿分享行为的心理机制:分享行为是幼儿道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发展心理学中,有两个主要的理论解释了分享行为的心理机制。
一个是共享社会经验理论,该理论认为幼儿分享的动机源于他们希望与他人交往和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另一个是感受到他人痛苦的助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幼儿分享的背后是出于关心他人并希望减轻他人的痛苦。
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幼儿分享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性别是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一个因素。
女孩在分享行为上比男孩更积极。
家庭环境也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影响,支持性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此外,幼儿的社会参照机制和家庭社会化方式也会对分享行为产生影响。
分享行为与幼儿发展的关系:分享行为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首先,分享行为能够增强幼儿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通过分享,幼儿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并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其次,分享行为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及早培养幼儿的分享习惯,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互助精神。
最后,分享行为还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通过分享,幼儿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
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为了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策略。
首先,教师和家长可以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他们应该给予幼儿正面的示范,在与幼儿互动时展现分享行为。
其次,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增强幼儿的分享行为。
给予幼儿鼓励和奖励,可以让他们更加乐意分享。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要及时给予幼儿反馈,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分享行为的意义。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你说,这个分享可真是个大事情啊!小朋友们在这个阶段,像小小的海绵,吸收着周围的一切,而分享,就是他们社交的第一步。
可是,有些孩子就像小猫咪一样,特别害羞,不太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美食,这让家长们和老师们都很头疼。
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怎么帮助小朋友们学会分享,让他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2. 分享的重要性2.1 社交技能的培养首先,分享可以帮助小朋友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你想想,在幼儿园里,大家一起玩玩具、分享点心,多开心啊!如果一个小朋友总是一个人玩,时间长了,可能就会觉得孤单,连个小伙伴都没有。
分享就像是撒花瓣,越撒越多,朋友也就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开心,一起玩,这多好啊!2.2 情感发展而且,分享还有助于孩子们情感的健康发展。
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他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信任和友好。
这种感觉,就像春风拂面,让人暖暖的。
孩子们通过分享,学会了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了关心和体贴。
哎,这可是为他们以后的人际关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呢!3. 如何培养分享行为3.1 通过游戏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我觉得,游戏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像是“传球接力”或者“拼图比赛”。
在这些游戏中,小朋友们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完成任务。
这样一来,分享的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中扎了根,真是“春风化雨”啊!3.2 设置榜样此外,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设置榜样来引导孩子们。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好看的书籍或者有趣的玩具。
小朋友们看到老师的行为,自然就会心里想着:“哦,老师都这样做,我也想试试!”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分享欲,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4. 总结分享行为的培养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慢慢来,就一定能看到成效。
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收获满满的乐趣。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活动总结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活动总结在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分享行为的重要性。
分享行为是指幼儿之间相互给予、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一种行为表现,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班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我们认为,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愿性,即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幼儿内心的自愿和需求;二是情境性,即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三是情感性,即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然而,在我们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小班幼儿在分享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幼儿在分享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二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缺乏主动性,很多时候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激励;三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分享行为培养的实践研究。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情感引导法,即通过引导幼儿体验他人的情感,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从而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二是情境创设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地进行分享;三是规则引导法,即通过制定分享的规则,引导幼儿理解和接受分享的义务。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是通过情感引导,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从而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让幼儿理解分享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二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分享。
例如,我们可以在幼儿园中创设分享角,让幼儿在那里自由地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三是通过规则引导,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分享的义务。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制定分享的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进行了分享行为的案例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理健 康发展是极为不利 的。因此 , 对幼儿进 行分享行为 的培养势 体验。 在刚开展 “ 我的玩具大家玩 ” 活动时, 沁沁( 化名 ) 不肯把 自己
问题研究
新课 程 N E W C U R R I C U L UM
小班幼儿分 享行 为 的现状调查及 对策
刘莉丹 ( 福 建省漳平 市实验幼儿 园)
觉行为 ,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和做法 。 分享是亲社会行 为的一种表现 ,是指幼 儿与他人共 同享用 物 成内化的 自
品, 它的对立 面是独 占、 独享 、 多 占。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 子
口 回绝 掉 。还 有 一 些 幼 儿 不 懂得 与他 人 商 量 , 直接用抢 , 或 者 找 老
2 . 坚持 正面 引导 , 让幼儿 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 ,幼儿之所 以不愿 与人
师求助……从 以上现象看 , 幼儿虽 已有了分享 与谦让 的意识 , 但只 分享 , 很重要 的原 因在于他们认 为分享就是失去 。对此 , 在对幼儿
停留在 口头上 , 没有落实在行 动中 , 要将其转 化为 自觉 的行为 , 就 的教育 中,我坚持 正面 引导 的方法让 他们 明白分享实 际上是一种 需要 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反复培养 。
一
互利行为 。 如, 潇潇( 化 名) 也是不肯带玩具来园的幼儿 。 到活动时 , 我让大家把玩具拿 出来和 同伴一起分 享。 才一会儿 , 潇潇就遭 到了
意识 较 差 的明 显 特 征 。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分享吧。
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或者经验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快乐。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呢?因为分享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善良、友善和有爱心。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1 现状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愿意与人分享。
有时候,老师分发零食或者玩具,有些孩子会抢着拿,而不是主动给其他小朋友。
这种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因为小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1.2 原因(1)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都很忙,很多都是双职工家庭,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容易变得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品德教育。
三、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2.1 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着手,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
比如,当孩子们在幼儿园吃饭时,可以让他们先把自己的饭菜分给旁边的小朋友尝尝;当他们玩玩具时,可以鼓励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
2.2 以榜样示范作为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学习分享的榜样。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时地表扬那些乐于分享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也要对那些不愿意分享的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2.3 创设合适的情境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
比如,组织一次“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会分享;或者开展一次“亲子手工制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作品,共同分享劳动的成果。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发布时间:2021-08-17T16:03:20.5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1期作者:姚燕芳[导读]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与他人交流互助、理解的基础姚燕芳昆明市第十二幼儿园序言: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与他人交流互助、理解的基础。
3-6岁的幼儿是个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日后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越早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越能早日使他们习得和内化,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享行为可以让幼儿积极健康地成长。
然而小班幼儿出现分享行为都非常少,最容易发生争抢,独占等分享问题,所以小班阶段无疑是进行分享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
本课题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良好的教育培养策略,旨在促进幼儿社会化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摘要:现如今的小班幼儿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同题,即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缺失。
其具体的表现是两个孩子互相争吵,抓咬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抢夺同一样玩具,有的孩子即便自己不玩这个玩具也要拿着,不想给别人玩,这种问题如今已经是越来越严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本课题主要分析现如今小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探索和研究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促使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得到提高和分享行为得到发展,从而促使小班幼儿社会性得到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培养策略一、研究背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加上有些父母不良教育态度,长辈过于溺爱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对幼儿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幼儿行为分享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幼儿的亲社会性,也是其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体现。
为了探究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与行为,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一项针对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小班幼儿现有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水平。
2. 探索有效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3. 分析不同干预措施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本次实验对象为某幼儿园小班40名幼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幼儿。
2. 实验方法(1)实验前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了解实验组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水平。
(2)实验干预:实验组采用以下干预措施:a. 分享故事法:教师讲述分享故事,引导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
b. 角色扮演法: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分享的快乐。
c. 物品分享法:设置共享玩具,引导幼儿进行物品分享。
对照组:进行常规教学活动。
(3)实验后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评估实验组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水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前测结果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实验组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水平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a. 不愿意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
b. 难以接受同伴的分享。
c. 分享行为较为被动。
2. 实验干预效果(1)分享故事法:通过分享故事,幼儿逐渐理解分享的意义,开始尝试与同伴分享。
(2)角色扮演法: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分享行为逐渐增多。
(3)物品分享法:设置共享玩具,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主动分享,分享行为得到明显提高。
3. 实验后测结果实验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水平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a. 更愿意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物。
b. 接受同伴的分享,并尝试回报。
c. 分享行为主动,积极性较高。
五、实验结论与建议1.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表明,通过分享故事法、角色扮演法和物品分享法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
2. 建议(1)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关注幼儿的分享行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评述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评述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是指幼儿在小组或班级中,主动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经验、知识以及情感等,以促进社交交往、合作和互助的一种行为表现。
分享行为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友善乐于助人的态度。
国内的研究发现,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与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个性特点等。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渐增加。
性别方面,女幼儿比男幼儿更倾向于分享行为。
个性特点中,自我控制能力、合作性和亲社会行为的幼儿更容易表现出分享行为。
家庭环境研究表明,家庭中的亲友关系、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收入状况等都会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影响。
教育环境方面,研究发现,幼儿园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的角色榜样以及园所的课程设计等都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国外的研究也对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
美国的研究指出,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其社交认知能力和道德发展有关。
幼儿通过观察模仿、与他人互动等方式逐渐习得分享行为。
加拿大的研究则关注分享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
研究发现,不同文化中的幼儿分享行为存在差异,但在大多数文化中,分享行为对于幼儿社交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英国的研究表明,幼儿在共同活动中的互动与分享行为密切相关,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励幼儿分享行为,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交发展。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评述中,国内外的研究都指出了一些存在问题。
首先,幼儿的分享行为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点,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与发展特点进行个体化的指导。
其次,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分享行为教育仍然存在较大的挑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
同时,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幼儿的分享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支持。
此外,在评价分享行为的质量时,应重视幼儿的意愿和自主性,鼓励幼儿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综上所述,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小班幼儿是幼儿园的宝贝,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关爱。
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行为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分享的重要性1.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享是一种互动,通过分享,幼儿可以与同伴建立友谊,增进彼此的感情。
分享还能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提高自信心分享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他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会感到快乐和自豪。
这种快乐和自豪感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培养合作精神分享需要双方或多方的合作,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也是他们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1. 以身作则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
2. 创设分享的环境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要创设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玩具交换会、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分享。
3. 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分享的意义。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买家和卖家的角色,通过买卖过程来体验分享的乐趣。
4. 表扬和鼓励当孩子们愿意与别人分享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价值。
也要告诉孩子,分享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别人。
5.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意愿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引导,让孩子理解到分享的意义。
四、结语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团队,与人和谐相处。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调查报告计划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检查报告【内容导航】第1页: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检盘问卷当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热门。
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优异的意志;踊跃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礼让等);优异的社会适应能力。
详尽地说,“分享”是指少儿与他人共共享受物件,它是少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行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峙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加广泛和严重。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他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品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所以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未来能信心实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我以为从小班起培育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需的,它有益于健全人品和优异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检核对象: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二、检查方法:采纳观察方法和自由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礼拜的随机观察。
三、检查内容和过程:观察事例1: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西西跑来就,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你什么我的木?”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着玩。
”卓卓不钦佩地;“我没有玩呢!你什么?”西西;“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争不仅。
木在两人的手中,你来,我去,眼看“争”马上爆了。
,老了,走他的眼前,一把胎并斥道:“不要了,总是吵嘴,真不可以干,你也玩了,都回教室看去!”两人失掉了玩具,又被老批了一,只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察事例2:阳阳来一个陀螺,并告老,她是来和小朋友一同玩的。
自由活,阳阳高地取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小朋友看,禁止人摸他的陀螺。
老:“阳阳今日真乖,把玩具来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玩一下,好?”阳阳低看了看自己的陀螺,迟疑了一下了小朋友。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摘要:本次观察报告旨在研究幼儿分享行为,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幼儿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行为的频率、方式及其所引发的积极反应和反思,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重要发现和结论。
引言:分享是一种需要发展的社交技能,对幼儿的成长和人际关系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分享行为的表现和频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对幼儿自身和他人的影响。
方法:本次观察基于自然环境下的实际观察,并结合访谈、记录和统计等方法。
我们选择了一个幼儿园班级中的20名3-5岁的幼儿进行观察。
观察时间跨度为2个月,每周观察1次,每次观察时间为2小时。
观察重点包括幼儿与他人分享玩具、食物等物品的频率、方式和反应。
结果与分析:1.幼儿分享行为的频率差异显著。
在观察期间,我们发现有些幼儿几乎没有分享行为,而另一些幼儿则频繁地与他人分享物品。
2.引发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多样。
观察中发现,养成分享行为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以及幼儿园的教育方法等因素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3.不同的分享方式具有不同的效果。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当幼儿以积极的方式分享物品时,获得的积极反应和他人之间建立的友好关系比以消极的方式分享所得到的要多。
4.幼儿分享行为的积极影响。
通过分享行为,幼儿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还能够培养友善合作的态度和习惯。
同时,分享行为也能够激发他人的积极情绪,促进正面互动和友谊的建立。
结论:幼儿分享行为是一个逐渐发展的社交技能,可以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培养得到提升。
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促进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友谊的建立。
教育者应该重视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并通过鼓励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幼儿正确地进行分享,以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发展。
[4] Dunn, J. (1993).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W. W. Hartup & Z. Rubin (Eds.), Relationships and development (p. 63–103). Lawrence Erlbaum.[5] Smith, P. K., Cowie, H., & Blades, M. (2005).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5th ed.). Wiley.。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

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关于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报告【摘要】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班幼儿生活与学习中的分享行为的观察,分析影响幼儿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因素,进而针对其现状与原因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观察与评价前言: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指幼儿在群体中生活时把自己的物品、快乐等与别人共享的行为、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
幼儿是否具有分享行为,反映出他是否有体察和关心别人的思想和情感,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帮助别人,是否能和别人情感和睦、团结友爱、协作顺利,所以,分享行为的培养很长时间以来已被认为是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人际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的情感。
问题提出:孩子们进入中班以后,各方面能力有很大提高,但在玩具交流、分享方面的矛盾仍旧非常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非常普遍。
来到幼儿园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
针对这一现象我设计了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计划,从生活、学习两方面的分享行为入手,对中班幼儿进行观察与分析。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每周二的早上观察地点:省委机关幼儿园大三班观察对象:省委机关幼儿园大三班全体幼儿(37人)观察与记录法:事件取样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观察内容:1、知识经验的分享。
由于儿童生活环境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每个儿童拥有的经验有所不同,观察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积极主动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
2、情感体验的分享。
从幼儿的活动与谈话内容中观察幼儿能否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情感、领悟等主观活动。
3、学习材料的分享。
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观察幼儿能否将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同伴分享。
幼儿园小朋友分享零食的话语总结报告

幼儿园小朋友共享零食的话语总结报告1. 导言在幼儿园,孩子们经常会带着各种美味的零食,有时候他们会共享给其他小朋友。
这种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思维和社交技能是非常丰富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幼儿园小朋友共享零食的话语,以及这些话语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交行为与成长发展。
2. 什么是幼儿园小朋友共享零食的话语幼儿园小朋友共享零食的话语,通常包括一系列言辞和表达方式。
他们可能会用简单而直接的语言邀请其他小朋友共享自己的零食,也可能用亲切的话语描述自己的零食有多好吃,还可能会表达出对别人的关心和希望共享的愿望。
这些话语反映了小朋友们天真无邪的本性,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共享和交流的渴望。
3. 幼儿园小朋友共享零食的话语中所蕴含的社交意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们的社交需求和技能在不断成长和发展。
他们表现出了一种共享的欲望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这种善良和慷慨的态度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共享零食的话语,小朋友们在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认知能力,学会了用言语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种共享行为,他们也在学习倾听、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4. 总结与回顾共享零食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它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社交意义和成长价值。
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小朋友们通过共享零食的话语,展现出了他们纯真而可贵的品质,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和学习。
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小朋友们共享零食的行为,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促进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5.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认为,幼儿园小朋友共享零食的话语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单纯的交流和共享行为,更是孩子们成长和人格发展的一部分。
这种行为和话语背后,是他们对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的探索和尝试,也是他们对人际关系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从这些细微的行为中看到他们的成长与进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鼓励。
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在日常教育中重视这些细节,引导和支持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报告【内容导航】第1页: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
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优良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
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在新小班幼儿的教育活动近一个多月中,我发现“独占”、“独享”行为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危机。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优良人际关系的发展。
一、调查对象:Xx县幼儿园小班的30名幼儿二、调查方法:采用观察方法和解放式的访谈法相察。
观察方法是分别对幼儿园中活动进行为期五个星期的随机观察。
三、调查内容和过程:观察案例1:一次晨间活动,卓卓正在玩木马,这时西西跑过来就抢,卓卓急得大叫起来,委屈地说:“你为什么抢我的木马?”洋洋回答道:“好玩的玩具,大家要轮着玩。
”卓卓不服气地说;“我还没有玩够呢!你为什么抢?”西西说;“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会儿!”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辩不止。
木马在两人的手中,你夺来,我抢去,眼看“战争”即将爆发了。
这时,老师发现了,走他们的面前,一把抢过轮胎并训斥道:“不要抢了,老是吵架,真不能干,你们谁也别玩了,都回教室看书去!”两人失去了玩具,又被老师批评了一顿,只好灰溜溜地回教室了……观察案例2:阳阳带来一个陀螺,并告诉老师,她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解放活动时,阳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陀螺,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陀螺。
老师说:“阳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阳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陀螺,夷犹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
接下来,阳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观察案例3:果果正想拿玩具柜上的小火车玩,睿睿走到他跟前,一把夺过小火车,果果毫不示弱想夺回来,两人开始争抢玩具,边抢还边说:我的,我要玩的……。
这样的事情在小班幼儿中屡见不鲜。
在他们的意识中以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
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和。
但在几年的教学现状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剧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介,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危机问题。
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好的经验。
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物质因素。
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也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
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表现得非常小气,不愿与他人分享,很可能是他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或者太喜欢这个东西了。
还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因为太爱护自己的东西,怕别人弄坏他的玩具。
3.幼儿自身的心理因素。
(1)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
有些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
还有些幼儿即使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⑵其次是要树立幼儿分享意识,自觉产生分享愿望。
要树立幼儿的分享意识,首先应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因为幼儿品德形成,需要幼儿经历认知,情感到行为习惯养成这样一个过程这需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认识。
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
因此,文学作品中的合适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
我发现《孔融让梨》、《金色的房子》、儿歌《分果果》中都蕴藏着与人分享、感受喜悦的内容,我还将日常生活中有关分享助人的内容编入故事,使幼儿在欣赏故事,讨论故事、理解故事的同时,明白有关道理,懂得正确的方法,知道分享不仅能使他人得到喜悦也能使自己喜悦。
如帮助幼儿分析“为什么孔融把大的梨让给别人,自己吃小的?”“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等问题,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
通过情感体验,使幼儿产生自觉、安定的行为,感受进行分享行为的喜悦。
⑶在日常生活中有用渗透“分享”内容,提供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
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将“分享”内容有用渗透到一日活动中。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好吃的食物”、“水果沙拉”、“我最喜欢的玩具”等,鼓励孩子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及图书玩具来园,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我把好吃的东西给你,你很喜悦。
”“我把玩具给别人玩,别人也把玩具给我玩,玩具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喜悦。
”在活动中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分享的喜悦。
在结构游戏、角色游戏中常发生因喜爱同一种玩具而发生的争执现象,分析原因后我们引导孩子间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这样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分享共同游戏的喜悦。
⑷通过示范榜样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
洛克的《教育漫话》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
爱模仿正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
孩子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孩子身边的危机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
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他的影响作用也就越大。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会对幼儿产生直接的影响。
移情训练是指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
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有一次,恬恬小朋友吃了两份水果,结果另一位小朋友没有水果了,我就组织幼儿讨论:“没有水果吃的小朋友心里怎么样?”我又问极极“如果你吃不到水果,你高兴吗?”以后我就让恬恬来发水果、发图书,使她感受分享的喜悦。
还有一次看到电视里猫抢走了小老鼠的食物,我就请小朋友想想“小老鼠没有东西吃会怎么样?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这样自然的移情训练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用地提高了幼儿分享行为的表现。
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
因此,我们成人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所抓住的情感状态,从而来培养幼儿互助、分享等一系列亲社会行为。
⑸家园共育、走进社区,让温馨的家庭、社会环境成为形成幼儿优良分享品质的摇篮。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因此我们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危机性。
由于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居多,孩子很少参加社会公共活动。
让孩子自带礼物走进敬老院去慰问孤老,自己表演一些拿手的歌舞、讲故事节目,当老人们看到孩子们天真灿烂的微笑,都露出了欣慰的笑脸,孩子们也和孤老们一起喜悦地分享着“关心人与被关心人”的美满滋味。
总而言之,在研究中,我发现分享是幼儿获取喜悦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行为,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喜悦,也指与人分担忧虑。
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培养幼儿学会物质分享,更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尝试与周围的人分享喜悦、分担忧虑,我们将多开展一些“让孩子们知道分担别人忧虑,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原来也是件喜悦的事”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的分享意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
【内容导航】第1页:第2页: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幼儿姓名1.有没有小朋友与你抢玩具?A有()B没有()2.你有两支水彩笔,你会分给朋友一支吗?A偶尔会()B会()C不会()3.幼儿园分苹果,你没有,小朋友会分给你吗?A会()B不会()4.小弟弟在玩小白兔,你会去抢吗?A会()B不会()5.明明偷玩红红的小汽车,你认为老师会批评吗?A会()B不会()6.小小在玩木马,东东也想玩,小小会让给他玩吗?A可能会()B会()C不会()7.爸爸刚刚给你新买了一辆遥控汽车或洋娃娃,你愿意送给好朋友玩吗?A愿意()B不愿意()8.你愿意和好朋友分享喜悦的事情吗?A愿意()B不愿意()C有时愿意()《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当今家庭大多均为独生子女,一个孩子被众多的长辈呵护与疼爱,孩子有求必应,以我为中心。
诸多的溺爱与迁就导致幼儿普遍缺乏分享行为。
在幼儿园会经常出现告状,争抢,哭闹的声音,还有部分幼儿出现不会与同伴相处,孤立的现象。
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危机方面。
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分享教育是幼儿园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危机的作用。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试图了解3-4岁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发展情况及特点。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时间:地点:宁陕县幼儿园对象:小班20位幼儿(男女各10名)。
范围:有用问卷20份,回收率100%。
方式方法:问卷:《幼儿分享意识及分享行为的调查问卷》8道题。
由课题组研究人员调查幼儿后填写。
3-4岁幼儿分享意识及行为的性别差异表是否A140% 60% 女30% 70% A2 男60% 40% 女78% 22% A3 男57% 43% 女61% 39% A455% 45% 女50% 50% A5 男83% 17% 女87% 13% A6 男51% 49% 女70% 30% A7男77%23%女80%20%A8男79%21%女81%19%分析表1: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幼儿在回答第二题和第六题时出现了明明的差异。
其他问题回答不存在显赫的性别差异。
1、从这两个问题的性质来看,属于主动把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共享,或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猜测别人的分享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由此可以反映出,儿童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发展从3岁开始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