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文化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知识交流

合集下载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Philosophy of Marxism一、学科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主要内容是历史的辨证的唯物主义。

它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结晶,是对各门具体科学和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它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科研实践为基础,不断总结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吸收理论思维的新成果,使自己的内容和理论形态不断得到发展。

列宁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本学科已成为多层次、多分支的学科联系。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点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0年批准建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中外哲学、科技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二、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哲学三、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本学科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品德和学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教学、宣传和实际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历史知识,能独立担负本专业的教学工作、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招生对象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专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五、学习形式与年限学习年限为三年,第一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为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三学年进行学位论文开题、撰写和论文答辩。

六、课程设置(注:各类课程开设门数、学时、学分允许在规定的基础上调整,但不能超过)七、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研究生应写出有新意、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观点正确、资料翔实、有学术价值的学位论文。

撰写论文的全过程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在公开发行的合法学术期刊上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至少1篇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不包括增刊、专刊、学术会议论文和一般论文集等)或出版专著1部(位列前两位)或具有已通过鉴定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应用成果(位列前三位),且第一署名单位为“河南大学”,否则将不能参加论文答辩。

哲学一级学科(0101)

哲学一级学科(0101)

哲学一级学科(010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哲学博士生教育应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培养从事哲学研究、教学及运用的高级专门人材。

本专业培养要求博士研究生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哲学知识,掌握哲学思考的基本方法,精通一至两门外国语,具有直接阅读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并能对其中个别领域和专题进行独立的拓展性研究。

二、学习年限哲学专业博士生的学制为一般为3年,硕博连读生的学制为5年。

如需延期,按四川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相关规定执行。

三、研究领域1、马克思主义哲学2、中国哲学3、外国哲学4、伦理学5、宗教学6、美学(注:第5、6学科方向由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负责招生培养。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本学科博士生应修满学分总数为21学分,详见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五、课程考试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前组织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经学位委员会主席批准。

由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主持考试(包括会审试题,确定考试方式和评分等)。

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由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三名副教授职务以上的教师组成。

博士生导师应参加所指导的博士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考试工作。

第一外国语课程的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由学校指定的教学单位的有关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等三人组成,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的考试委员会(或考试小组)由本学科、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组成。

考试方式可采用笔试,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评分采用百分制,必须保留试题、试卷。

马克思理论课应完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论文,并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外语考试的要求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公共外语学习和考试的规定》执行。

六、中期考核博士生在第二学期下期要对其进行一次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的要求按《四川大学关于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的规定》执行。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进行科学研究、撰写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博士生在学习期间,主要精力应集中于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两段制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应少于两年,连续博士生时间不应少于三年。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哲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一、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热爱祖国,治学严谨,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科研水平及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哲学学科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具有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热爱哲学社会科学,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3.系统掌握哲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最新科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工作能力。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1)本学科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革命的、实践的哲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不仅开启现代西方哲学之先河,实现了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理论超越,而且还执行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功能,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哲学基础。

因此,本方向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产生的深刻影响,积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发展,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形态、世界历史的思想理论,及其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和发展道路的选择所提供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矛盾分析方法、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学说、平等和正义的价值学说,及其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深层矛盾的科学解决所提供的理论分析工具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与意义、问题与路径以及如何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有机统一,进一步推进毛泽东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内涵的研究和阐释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把哲学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了伟大的革命性变革。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

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介绍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是:1. 博士生:(1)中国佛学; (2)儒家哲学;(3)宋明理学;(4)周易哲学;(5)道家与道教哲学; (6)中国近现代哲学2. 硕士生:(1)先秦哲学;(2)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 (3)儒道与天人之学 (4)宋明理学研究 (5)中国近现代哲学。

师资力量:本学科有教授、博士生导师6名,副教授2名。

其中,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教授2名,四十多岁的教授4名。

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

6名博导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

科研水平:本专业以儒学、佛学、道家道教及三教关系研究为其特色。

其中,中国佛学以及三教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科研、教学力量等方面在国内学术界名列前茅。

多年来,由本专业的教师撰写的多种专着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必读参考书。

赖永海教授的佛教研究、佛儒关系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洪修平教授的禅宗思想史研究、三教关系研究,徐小跃教授的老庄研究,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王月清教授的佛教伦理研究、先秦典籍研究,白欲晓教授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沈文化副教授的道教研究等,都在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

多年来,本学科点出版学术专着30余种,并且出版大型学术丛刊《禅学研究》一种。

近期科研项目:赖永海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项目“中国佛教史”;洪修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佛教精华”;徐小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民间宗教与佛道二教关系研究”;李承贵教授主持的江苏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学概念、问题、价值综合研究”。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10102 )一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高深哲学理论素养,热爱祖国文化,品德优良,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实际工作者。

2、要求博士研究生具有广博、深厚、精透的中国哲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初步掌握第二外语。

熟悉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状况,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能熟练运用中国传统学术方法和现代学术方法,对复杂课题进行独立地创造性研究。

3、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等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1. 先秦两汉易学哲学2. 易学史与易学哲学3 易学与汉唐哲学4 先秦儒学与哲学5. 儒道思想比较研究6. 宋明理学7. 中国近现代哲学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达到正常毕业要求可提前1年毕业。

学习年限为3-7年。

四应修总学分数应修总学分:不少于13学分,其中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学分,由导师自行安排,学分记入总学分。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具体见课程设置一览表)1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计2学分。

专业外语,计2学分学位专业课,计3学分第二外国语(英),计2学分。

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学生必修。

前沿讲座,计5学分(1)前沿讲座的形式:本专业的前沿讲座主要就本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使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对当代学术发展的趋势有清楚的了解,以便使他们积极参加本专业的前沿问题或重大课题的研究。

前沿讲座主要采取主讲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以主讲人提出问题,阐明观点,随之进行讨论。

博士生参加前沿讲座的次数不得少于9次,其中个人主讲不得少于2次。

(2)考核方式:每参加三次前沿讲座计一分,主讲一次计一分。

2、选修课可选修1至2门,计入总学分。

第二外国语,2学分。

博士研究生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第二外国语可作为选修课,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的,则第二外国语必修英语。

哲学专业培养方案

哲学专业培养方案

哲学专业培养方案一、引言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学科,通过探索存在、知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揭示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哲学专业是培养学生系统学习和研究哲学理论及方法,并能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专业。

本文将探讨哲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内容。

二、培养目标1.思维能力培养:哲学专业培养方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通过系统的哲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具备清晰、严密的思维模式和问题解决能力。

2.文化素养培养:哲学专业培养方案亦应关注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

哲学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与人类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密切相关。

学生应通过学习哲学,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学派对思维方式和境界产生的影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社会责任培养:哲学作为关注人类道德、伦理问题的学科,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十分重要。

哲学专业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思考道德伦理问题,并为解决现实问题做出贡献。

三、课程设置1.哲学基础课程:包括哲学史、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基础课程,通过对人类思维史、哲学理论的学习,构建学生的哲学思维框架。

2.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

如逻辑学、美学、宗教哲学等。

这些课程将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加深对哲学理论的理解。

3.哲学实践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专业培养方案应该设置实践课程,比如哲学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将接触到真实的学术研究和提升学术水平的方法。

四、实践环节1.学术交流:哲学专业培养方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如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

这些活动提供了学术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帮助学生与其他学者交流思想,提升学术素养。

2.社会实践:哲学专业应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将能够将哲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哲学培养计划

中国哲学培养计划

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基准,以培养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为职志,本专业研究生应对中国历史文化抱有必要的热情,对人类智慧充满渴望,应接受系统、全面的中国哲学史教育,接受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加强中国哲学研究和传播能力的培养。

毕业时,既可以直接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同时亦有能力从事宣传、管理、新闻出版、宗教管理和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的理论与实际工作。

二、研究方向本专业设立以下研究方向:1、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哲学在时间上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哲学,中国古代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内容丰富,包含了从先秦诸子之学、汉唐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国佛学等学术流派,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习中国古代哲学,是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根本途径。

对于学习现当代中国哲学和了解外国哲学,都有重要作用。

2、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是指1840年以后产生的中国哲学,近现代以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思想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甚至思维方式,都和中国古代哲学有相当大的不同的。

这一段的中国哲学,和这一段的中国社会一样,复杂冲突,中西古今之争和救亡图存相夹杂,出现了众多流派,非常有研究价值。

3、中西哲学与文化之比较中西哲学与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

对中西哲学作比较研究,是当代哲学的一个热点。

因为当代中国哲学主题的确立既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回归,又是对新时代中西哲学而作的深入、系统和独特的阐释,必须自觉地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哲思想的发展趋势。

同时,只有在和西方哲学的深入比较中,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哲学的特质和优点。

因此,中西哲学与文化之比较研究,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限原则上为三年,要求前三个学期修满学分,后三个学期主要从事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写作和答辩工作。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月日
五、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标题均用小四、黑体)
硕士生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学位课(政治理论课、第一外语、方法论课程)、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及选修课程等不同课程群。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学分不少于32学分,包括:学位公共课4门,共计9学分;学位基础课1门,3学分;学位专业课2门,共计6学分;选修课门数不少于7门,每门2学分,至少应达到14学分(其中限选课2门,4学分:一门为专业限选课,一门为相近专业拓展课,各2学分;本学科专业选修课至少达到10学分)。

跨学科和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必须完成两门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中国哲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哲学(国学方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哲学(国学方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

一、培养二、毕业三、课程(一) 通识教育(二) 大类基础(三) 专业教育哲学(国学方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本专业方向培养具有一定的哲学素养和扎实的国学基础知识,并具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国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教育、文化、出版、新闻等事业单位,能在国家机关、工商企业等部门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要求学生具有坚实的国学基础知识和较高的古代汉语素养,熟读国学基本经典,掌握中国传统思想的各种流派及其特点,具有一定西方哲学的相关知识;掌握这门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从而为培养高层次的国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46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9学分,大类基础课程15学分,专业教育课程74学分(含社会实践2学分、学年论文1学分和毕业论文4学分),任意选修8学分,并通过复旦大学英语水平测试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方能毕业。

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在第二学期结束前,学生必须在以下方向中选择其一作为主修方向:哲学、宗教、国学、逻辑与科学哲学,并按照各自方向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最后将按照相应方向的培养计划进行毕业审核。

修读要求:I 类核心课程,修满28学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块修读16学分,七大模块修读12学分。

七大模块12学分中每模块最多选读2学分);II 类专项教育课程,修满16学分;III 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修满5学分。

学生应在大类基础课程中的人文类必修课程(“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古代文明”、“哲学导论”、“逻辑学”)中修满9学分,其中必修“哲学导论”(要求在第一学期修完),不修“逻辑学”。

在其他人文大类选修课程中修满6学分,其中必修“宗教学导论”,回避本院开设的其他选修课程。

2. 专业选修课程(22学分)3.专业研讨课(4学分)4.院内任意选修课程(8学分)(四) 任意选修。

培养方案——中国哲学(学科代码 010102)

培养方案——中国哲学(学科代码 010102)

培养方案——中国哲学(学科代码:010102)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道、佛)和中国近现代哲学,注重开掘中国哲学精神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注重从哲学层面揭示中国思想 文化的基本内涵,并探讨中西思想文化的异同,梳理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以及传统思想文化在现代化转换中的价值和趋势等问题。

本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传统哲学功底、宽广的现代哲学视野、敏锐的思想洞察能力、娴熟的理论阐释技能,造就涵摄中外而古今会通、理实交融而返本开新的创新性 人才。

学位获得者可以胜任高校、科研部门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政府机关、文化、出版部门的专业、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1.儒家哲学、2.道家哲学、3.佛教哲学、4.中西方哲学与文化比较、5.中国近现代哲学、6.中国科技文化与伦理、7.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8.中国艺术哲学与美学、9.中国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学制及学分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四、课程设置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和必修环节按研究生院统一要求。

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如下所列。

基础课:PL15201 中国哲学经典原著选读(4) PL15202 中国美学原著选读(4)PL15203 中国哲学史专题研究(4) PL15204 中国美学史专题研究(4)PL15205 中国文化史专题研究(4) PS1520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4) 专业课:PL15212 道家哲学思想专题研究(3) PL15216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3)PL15217 逻辑学(3) PL15218 文化哲学(3)PL15220 中西哲学交流史(3) PL15224 中国文学美学专题研究(3) 五、科研能力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六、学位论文要求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

12中国哲学 - 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

12中国哲学 - 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

中国计量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哲学学科培养方案(代码:010102 )一、学科简介中国哲学学科硕士点设立于2006年,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被评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4人,拥有博士学位17人,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本学科依托中国哲学硕士点、佛教与江浙文化校级研究中心、中国哲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中心、浙江省儒学学会高校分会秘书处等学术机构,以中国语言文化系为人才培养基地,在一个工科特色鲜明的学校,于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杭州,研究、弘扬中国哲学与文化,力求能追本溯源,传承创新。

近几年来,本学科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项目2项,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2项。

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

二、培养目标1、本学科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哲学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

2、学位获得者可从事党政机关、经济部门、文教事业、社会工作等部门和领域的实际工作。

三、研究方向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的学科。

我校中国哲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佛教哲学与文化本方向以中国佛教哲学的发展逻辑为核心,重点对中国佛教各个宗派的思想与源流进行研究,关注佛教思想与信仰在本地域的流传与影响,特别是佛教文化在江浙地域流布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化冲突、振荡、调适、吸收、融合等现象。

2、宋明哲学本方向是以宋明理学为核心来展开相关的学术研究。

从横向看,宋明理学构成了当时各种社会思想必须要予以回应的对象。

从纵向看,宋明理学实际上涵盖了两宋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进程,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3、中国哲学与地方文化建设(含企业文化)。

本方向研究以近现代人物思想研究、社会思潮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为中心,揭示近现代中西哲学的交流、会通的过程,并彰显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文化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科研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哲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介绍中国哲学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特点与规律的学科。

主要研究方向是:1. 博士生:(1)中国佛学; (2)儒家哲学;(3)宋明理学;(4)佛教伦理;(5)中国近现代哲学;(6)近代佛教;(7)佛教文化哲学;(8)佛教管理哲学;(9)佛教社会哲学。

2. 硕士生:(1)先秦哲学;(2)儒佛道三教与中国哲学; (3)儒道与天人之学 (4)宋明理学; (5)中国近现代哲学;(4)佛教文化艺术。

师资力量:本学科有教授、博士生导师4名,副教授2名。

其中,五十至六十岁之间的教授4名,四十多岁的教授1名。

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

4名博导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

科研水平:本专业以儒学、佛学、佛教伦理及文化哲学研究为其特色。

其中,中国佛学以及儒佛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其科研、教学力量等方面在国内学术界名列前茅。

多年来,由本专业的教师撰写的多种专著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必读参考书。

赖永海教授的佛教研究、佛儒关系研究、宗教学理论研究,李承贵教授的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王月清教授的佛教伦理研究、先秦典籍研究,净因教授的南传佛教研究、律学研究,白欲晓教授的现代新儒学研究,沈文华副教授的道教研究,尚荣副教授的佛教文化艺术研究等,在海内外学术界都具有相当的影响。

多年来,本学科点出版学术专著50余种,并且出版大型学术丛刊《宏德学刊》一种。

近期科研项目:赖永海教授主持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南京佛教通史”;李承贵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关系的历史考察”(13AZD02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家生生思想研究——以易学为中心”(16JJD720012)、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性论义理结构与形态研究”(15AZD031);王月清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国家与佛教关系研究”(15JJD770013)等。

本学科点于2000年在海峡两岸同时出版了十一卷本《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出版了全球首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700万字),荣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等多个奖项。

以上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相关成果,把本学科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招生对象1. 博士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及应届硕士研究生。

2. 硕士生: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3. 直博生:优秀本科毕业生。

四、学制年限1. 博士生:学制三年2. 硕士生:学制三年3.直博生:学制五年五、课程设置(一)硕士阶段选课清单,专业课程设置的详细信息见本方案附件。

A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三门任选一门) (1学分)硕士公共外语 (4学分)B类:哲学动态与评论 (3学分)哲学研究方法论(2学分)C类:中国哲学智慧(核心) (3学分)佛教概论 (3学分)儒道与天人之学 (3学分)儒学概论(3学分)儒佛道三教关系史与论 (3学分)D类:中国近现代哲学专题 (3学分)道教概论 (3学分)宗教艺术(宗教艺术方向必修)(3学分)现代新儒学专题研究 (3学分)宗教与文化 (3学分)佛教教义学 (3学分)信仰与文化研究 (3学分)中国民间宗教与信仰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犹太教与世界文明 (3学分)(犹太方向必修)基督宗教研究 (3学分)犹太教文献选读 (3学分)道家道教经典选读(3学分)宗教与现代社会 (3学分)基督教史 (3学分)现代宗教哲学 (3学分) (哲学系国际化双语课程规划建设项目)希伯来语(一)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哲学系国际化双语课程规划建设项目)希伯来语(二) (3学分) (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哲学系国际化双语课程规划建设项目)圣经诠释学 (3学分)佛教文献专题研究(3学分)佛教论理学(3学分)佛教艺术研究与实践(3学分)职业规划(1学分)就业创业实践(1学分)跨一级学科选课(1门)(二)博士阶段课程:博士生外语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中国佛学先秦诸子研究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佛教原著精读道家经典研究儒学专题研究宋明理学研究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六、培养方式A.硕士生培养总体上依托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全面提升哲学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做人、知识、能力”与“打基础、能转型、上台阶”两个侧面作为自己人才培养体系的主线,构建自身的一体化、特色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结合自身特点,哲学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区分三个出口类型:以学术型导向类人才为重点,以复合型导向类人才培养作突破口,兼顾平衡创业就业类人才培养,建构以下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转型期基础教育阶段:考虑到哲学系每年推免生招生比例的扩大以及哲学学术积累要求高的特点,哲学系将安排一批基础课程供校内或校外推免生选择,针对本科教育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做一定程度的集成贯通提升,服务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型,为研究生培养的拔尖选优做好铺垫。

专业教育与训练阶段:结合并发挥各个二级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强化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重要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给硕士培养打下南大哲学的印记,开启通向学术前沿或创业就业的途径。

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阶段:突破性地设计一些交叉与前沿类课程,用于支撑这一阶段的培养,努力从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的视角,将研究生引入哲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前沿。

考虑到哲学系有三分之一比例学生走向非哲学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在这一阶段将依据“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强化或开设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课程。

哲学系“二三三”研究生培养模式除涵盖上述“分阶段、分出口类型”的课程体系建设之外,另一个重点是课堂内涵建设和课程质量建设,将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向研究生课程的转化和有机融合,在课程阅读文献管理、授课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授课主题方面进行变革,推动硕士课程向“启智式”、“开发性”、“国际化”、“互动研讨”方向转变;同时在课程申报规范,课程教学规范,多维度评估评价、多样化课程检查,激励与处罚机制等改革方面入手,建立符合哲学系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

课程培养方案框架参见《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暂行规定(2014年7月修订版)》。

课程分为A、B、C、D四类。

A类: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B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C类:以二级学科(专业)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D类:全校公共选修课以及各院系开设的选修课程。

A、B、C类为必修课内容。

整个硕士培养中,选课程学分一般为32个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为36学分(包括本科非平台的核心课程3-4门约6-8学分,学分够此条件即合格)。

其中A类7-8学分;B类:1-2门,共3-6学分;C类2-3门,共6-8学分。

必修课A、B、C三类合计总学分控制在20分内,其余为选修课学分。

在D类课中,原则上要求文科硕士跨一级学科选读不少于一门课程(不论学分)。

毕业后可能就业或创业的学生必须选修我系开设的职业规划课和就业创业实践课。

B. 博士生培养:总体上依托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四三三”的“四”指四个培养阶段,即预锁定、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四个阶段;第一个“三”是指三个层次的质量指标体系,即全过程质量指标体系、培养条件质量指标体系和模式改革质量指标体系;第二个“三”是指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激励机制。

为此,南京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点》、《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管理办法》、《南京大学关于在部分学科实行弹性学制(博士研究生)的意见》、《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盲审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等,这些措施为我系构建“四三三”培养体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在新培养模式下,我系相关博士改革措施均已到位,包括: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上动态的管理机制、过程管理和择优分流相结合的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博士学位论文“抽捡盲审”制度,选拔优秀拔尖博士在读生采取弹性学制延长在读年限加大资金支持。

上述培养制度改革旨在优化生源,分层考核,过程管理,论文盲审,加大激励,健全监督,为提高哲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其博士培养工作。

博士生入学需要参加院系组织的新生入学学术教育。

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需完成5门博士专业课程:公共外语1门、公共政治课1门,本导师博士专业课程1门,本二级学科方向另外2位不同的博导所开设的博士专业课各1门。

本二级学科方向博导较少的,可酌情扩大选择与研究方向相近的其它二级学科博导的博士专业课程。

在博士毕业论文之外,博士生还需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详细要求见后面学位授予规定。

C、直博生培养直博生学制五年,相对其他硕士新生,入学起将具备博士待遇资格,从严要求,实施高质量培养。

导师将在第二个学期针对每个直博生提交一份个性化培养方案给学位委员会审核备案。

直博生第一年参加硕士生的研究生方法论课程,内涵硕士入学学术教育内容,学习优秀硕士论文;第二年跟随当年博士做入学学术教育,学习优秀博士论文并做汇报。

第三年秋天(第五学期)12月做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

直博生打通硕士和博士公共英语,直接在第二学期修学文科博士生英语。

修公共政治课3门、博士公共政治课1门。

直博生修学的硕士专业课程不低于19个学分。

为强化个性化培养,原则上不对硕士19个学分专业课程做B、C、D分类限制。

直博生博士毕业的基本课程、论文发表要求、答辩学位要求等同普通博士生,不再另外规定。

直博生在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后可以选择转为硕士,按照普通硕士条件毕业,相关规定见《南京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

D. 培养通则:1. 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

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