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木板年画美术的艺术价值
七年级美术下册《民间木板年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民间木板年画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其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和表现手法。
2.学生能够运用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美术元素,创作具有民间木板年画特点的美术作品,提高绘画表现力和审美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民间木板年画,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木板年画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示范民间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指导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民间木板年画的绘画方法,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c.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3.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民间木板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年画的艺术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b.新课内容:讲解民间木板年画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全面了解年画知识。
c.实践环节: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分组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民间木板年画,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
3.学生在欣赏和创作民间木板年画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b.成果评价:评价学生的作品,注重绘画技巧、创意和审美表现,鼓励学生发挥个性,提高绘画水平。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
杨柳青木版年画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年画之一,起源于山东潍坊杨柳青一带。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艺术特点、流传现状等方面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起源于明代,追溯至明朝末年。
当时,杨柳青一带盛产杨柳,而杨柳青的民间年画也随之产生。
这些年画以杨柳青本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题材,以木刻为工艺,经过多次印刷制作而成。
杨柳青木版年画早期以黑白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彩色年画,丰富了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
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独具一格。
首先,它以细腻的线条和平润的色彩为特色,形象生动,富有立体感。
其次,杨柳青木版年画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如神话传说中的仙女、仙子,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等。
再次,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构图严谨有序,画面布局合理,注重对称和平衡,给人以美感和和谐感。
此外,杨柳青木版年画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生活场景,是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它是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过年的欢乐和祝福。
同时,杨柳青木版年画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和美术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和传承面临一些困境。
一方面,由于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杨柳青木版年画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量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年轻人对传统年画的兴趣逐渐减弱,从而使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压力。
为了传承和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一些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艺术家参与生产和创作。
其次,一些文化机构和博物馆举办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展览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公众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认知度和兴趣。
同时,一些传统工艺师傅也积极传授技艺,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人,确保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得以延续。
从凤翔木版年画看民间传统美术创作的生命
ART&DESIGN2005年捌月・总第148期078内容摘要:本文从创作思维的角度分析了凤翔民间木版年画的创作特点和规律,认为其年画能根植于民间五百多年,是基于民族、地域文化的核心价值,基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并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命。
关键词:民间传统美术 创作思维 价值观念一、凤翔与木版年画凤翔位于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台塬西部,北枕千山,南带渭水,东望长安,西扼秦陇,自汉唐以来成为长安以西“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由于交通便利,文化多元(历史上这里是佛教、道教盛行的地区,法门寺、麦积山、楼观台在这一区域的周围),曾一度定为西京。
为此很多文人、艺术家都曾先后到过凤翔。
如唐代吴道子、王维在开元寺创作过壁画;雕塑家杨惠之在天柱寺留下泥塑;宋代苏轼写下著名的诗篇《凤翔八观》。
这里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属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中,人们一年有一半的时间与泥土为伴,为了给枯燥的农闲生活增添情趣,这里的人们总有自己喜爱的“活事”——年画印刷、泥塑玩具、印染刺绣及草编剪纸等工艺,世代相传。
凤翔木版年画的产地主要集中在凤翔城南肖里村、北肖里村及陈村镇三地,其中以南肖里村历史最为悠久。
据凤翔木版年画老艺人邰怡的邰氏家谱记载:“始于明代中期,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该族中有八户从事年画的生产。
”追溯起源,至今至少已延续五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凤翔木版年画一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加上关中平原的自然风貌及古老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被国外收藏家赞誉为“东方智慧的结晶”,在世界各著名博物馆均有收藏。
二、凤翔木版年画的创作取向1. 创作取材凤翔木版年画就其创作题材来看,大致可分为5类:(1)取材于历史戏曲和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白蛇传》、《杨家将》、《西游记》、《二十四孝》等;(2)反映民生民俗,如《耕读渔樵》、《渔乐图》、《女十忙》、《胖娃仕女》、《春牛图》、《二十四节气》等;(3)表现原始本能的生存意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如《丹凤朝阳》、《新年欢乐》、《吉庆有余》、《倩女寻梅》、《老鼠嫁女》、《麒麟送子》、《五蝠捧寿》等;(4)带有农业社会封建色彩的,如《六全神》、《天官赐福》、《五毒符》等;(5)应用于环境装饰的木版窗花和图案,如《凤凰戏牡从凤翔木版年画看民间传统美术创作的生命Look at Creation Life of Folk’s Traditional Fine Art from Festival Woodcuts in Fengxiang李双鱼/刘子建 Li Shuangyu/Liu Zijian征——生殖崇拜、神秘化。
漳州木版民间年画概述
漳州木版民间年画概述【简介】旧时中国民间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的习俗,年画是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
过年前,家家户户在室内贴年画,门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年画因为一年更换所以称作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主要流传于漳州的芗城区和闽南、岭南一带,并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繁多的民间民俗活动是漳州木版年画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年画内容主要也是喜庆迎新和避邪两大类。
【溯源】年画是一种古老民间艺术。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经常听到鬼哭神嚎的声音,无法入睡。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命令画工将他俩人画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记载,汉代民间已经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的习俗,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在唐代时由中原传入漳州。
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
到了明代,漳州的木版年画逐渐兴盛,已经有数家作坊出现,比如曲文斋、多文斋等。
清末民初,年画生产达到鼎盛,年画作坊有20多家,产品远销到台湾、香港、东南亚及日本等地。
漳州一带历来以节庆制灯、贴年画为俗,是木版年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
漳州民间木版年画业作坊称为红房,清代至民国初,漳州红房发展到二十余家。
著名者有裕泰作坊、胡庆堂、丰盛作坊、汝南作坊、联大作坊、彩文楼、洛阳楼、锦文年画店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颜氏家族系列作坊,比如锦源堂、永华堂、文华堂等。
颜氏家族在明代永乐年间从外省迁到漳州,世代以制作木版年画为业。
颜家从明永乐年间开始印制木版年画,逐渐发展为有画工、刻工、印工60多人的年画作坊,产品达200多种。
明清两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流行,漳州月港的兴起给木版年画的外销带来了有利条件。
20世纪初,漳州联子街、香港路、台湾路一带集中了大批年画店,直至50年代尚有八九家存在。
版画有收藏价值吗
版画有收藏价值吗版画作为目前国内火热的艺术品市场中新的品种,以其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
那么版画有收藏价值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版画的收藏价值,一起来看看。
版画的收藏价值一、版画作者在业界的地位和声誉是决定其版画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著名画家、著名版画家,或中国美协会员和中国版协会员之类。
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版画作品就是目前版画中收藏价格较高的。
还有比如著名版画家张白波,其版画作品曾多次被全国各大美术馆收藏,还曾在日本、欧洲等地获得奖项。
以上两位艺术家的版画都是目前公认的收藏价值较高的版画作品。
二、画家的亲笔签名是版画增值的重要内容。
一般画家都会在作品上留有自己独特的印记,最常见的就是画家的签名。
版画的签名以铅笔签名居多,而且通常都会有固定的签名字样。
三、原创和复制,收藏价值有别。
版画的可复制性是版画收藏在中国市场上不被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创版画是画家构图绘制并逐张套印完成的版画,复制版画是由画家或原画作的所有权者委托印制的、限定了数量的版画。
一般而言,原创的增值价值比复制的要高,但是复制的比原创的价格便宜。
版画属于有限复制品,精品版画最多只能复制十张效果比较好的复制品,数量越多,收藏价值越低。
四、留意作品的发行数量编号。
版画的可复制性决定了它不同于油画的唯一性。
版画一般有发行数量编号。
国际标准为一个百分之几的数字,如某张版画是10张里的第一张,就要标上1/10,说明它共印了10张,这是其中的第一张。
分子越小,版画的价值越大;分母越大,版画的价值越小。
五、精品版画更有收藏价值,未来增值潜力更大。
目前在版画收藏中,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那些入选过全国美展或获过全国大奖、得到过美术评论界一致好评的版画才能称之为精品版画,收藏价值更被看好。
版画的收藏类型第一类是古代木版画。
远至唐代的佛像画,近至清代线装书中的插图版画、清宫廷制作的铜版画等,这类作品的价格与创作的年代、作品的质量、保存状况息息相关,价格在几千元至几万元之间。
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看当下民间美术
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看当下民间美术作者:宋夏楠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我们一直把民间美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并在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
但是,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在发生变化,其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在不断降低,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不断改变,前景不容乐观。
关键词:木板年画;民间美术;挑战;保护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江苏桃花坞中国四大年画齐名。
年画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极具观赏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朱仙镇木版年画之所以与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坊、四川的绵竹并称为全国著名年画,是由它独特的风格所决定的。
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犷简练,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
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受到了中外美术界的重视和赞誉。
朱仙镇木版年画十分讲究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使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
朱仙镇年画非常注意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多用红黄青三原色,用色总数可达9~10种。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年画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珍贵的民间工艺之一。
二面临的挑战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艺术收藏价值极高,许多名人都曾收藏过朱仙镇的木版年画,鲁迅先生就曾给予其很高的艺术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
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
”这也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色的很好概括。
在开封,已挖掘、整理出年画老版二百二十余块,重新印制的历史老版年画有三百多套,并编印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本》、《朱仙镇木版年画故事集》等,为保护传统木版年画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梁平木版年画
秦琼、敬德门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印刷技术以其精美的质量取代了传统的木版印刷技术。传统的年画 在梁平城乡已基本没有市场,没有了经济回报,自然也没人再去创作,当地很多民间艺人和美术工作者不得不改 行另谋生路,市场的萎缩、创作人员的流失,已使梁平年画陷于“休克”境况。梁平年画没有走进市场,而是走 进了博物馆。
梁平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特征,独具文化功能。
艺术价值
作为重庆市唯一的年画产地,梁平木版年画以其特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蜚声海 内外。作品具有节令性、地域性、集体性、民族性、传承性、变异性,不少传统年画与神话、戏曲故事有着密切 的,大多数品种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发展过程中融会了正统(官方)的和外来的文化影响,逐渐成为观 赏性很强的艺术商品。
梁平木版年画发达于清代康熙(1661年—1722年)、雍正(1722年—1735年)时期,鼎盛于清末民初。
清嘉庆元年(1796年),徐伟臣创办“信立号”,其年画的制作,由单纯进入复杂。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以 套色印刷为主,一色一版,少则套印五、六次,多则十二三次。人物面部略施彩绘,大多在腮部涂抹两小块椭圆 形桃红色,妙趣横生,为其它年画所少见。
在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画不仅继承了传统水印木板年画的工艺流程和川派雕刻技术,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 的雕版套色技术,还运用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巧施阴阳(明暗画法),远近分明,层次清楚,具有强烈的视 觉冲击力。
梁平木版年画有别于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以彩绘为主的艺术处理手法,而是采用以木版套印为主,局部略施彩 绘的表现方法。比如画师在给人物开像时,五官的造型就别具一格:将两个黑眼珠的距离拉得很近,似“对眼”, 但两目对视却炯炯有神,使人物形象格外威武;再者,在人物的五官,如眉或眼的上缘,鬓发的内侧部位,均以手 绘大笔触墨黑色块,同时又在二者的下缘或外侧,勾出数根平行墨线。这种粗细、疏密错落有致的线、面组合, 形成了一种具有立体感的中间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鲜明的节奏韵律。通常,民间艺人在面部套印肉色或白粉后, 于将干未干之际,用笔涂抹两道红色,或干脆以指代笔,蘸以煮红再蘸少许白酒,迅速抹之。这样,脸部的整个 画面色彩在强烈对比中仍然能鲜明的跳出来。
木刻新年画的的收藏价值
木刻新年画的的收藏价值木刻年画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木刻年画大多先用手工刻版,然后手工套色刷印,具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色彩鲜艳的艺术特点。
传统木刻年画盛行于明清时期,其中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
其他如河南朱仙镇、山西临汾、河北武强、陕西凤翔、福建漳州与泉州、广东佛山等地也以刻印年画著称。
木刻新年画是指民国以后木版刻印的以现实题材为主的年画,其艺术成就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达到高峰。
解放区印刷新年画始于1939年,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自刻自印了两种新年画,分发给农民张贴,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年画艺术发展成就显著,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艺术高超,这与当时有许多美术家投身其中有关。
50年代初期,广大美术工作者遵照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积极投入到新年画的创作中来,中国年画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艺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中国版画史乃至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在随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新年画遭受严重挫折,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木刻年画这一艺术形式也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退出为民间大众服务的实用美术市场,而进入了收藏品市场。
近年来拍卖场上不断出现新年画的身影,从成交价格上看,新年画这一艺术瑰宝的收藏市场正在逐渐升温。
木刻新年画在拍卖市场的最早现身是2000年在中国书店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当时一套《新年画选集》引起了藏家的注意。
这套年画共16幅,包括《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力群作)、《改造二流子》(王式廓作)、《领地照》(金浪作)、《光荣家属》(金浪作)、(《纺织互助》(古一舟作)、(《新年劳军》(施展作)、《强渡黄河》(彦涵作)、《开展民兵爆破运动》(彦涵作)、《儿童劳军》(张仃作)、《喜气盈门》(张仃作)、《作军鞋》(张仃作)、《参军图》(洪波作)、《清算图》(莫朴作)、《豆选》(顾群作)、《娃娃戏》(冯真作)、《学文化》(邓澍作)等,作者大都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家。
民间美术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美术的价值和意义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民间美术的价值和意义。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的艺术表达。
在中国的农村和城市社区中,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这些作品常常融入了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传统,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烙印。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对生活的态度。
民间美术是传统文化的宝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年画、木雕、泥塑、刺绣等。
这些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技巧。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发扬光大。
第三,民间美术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民间美术作品往往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比如,年画常常描绘了农村的耕种场景、庙会的热闹场面,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丰收的期盼。
而一些木雕作品则描绘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传统神话故事,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精神的力量。
通过欣赏和研究民间美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风貌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四,民间美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中国的民间美术作品多数是口耳相传的,通过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
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使得技艺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且在不同地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民间美术作品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民的智慧。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到重视和发展。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
与传统的官方艺术相比,民间美术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木 版 年 画
木版年画教材分析: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每值岁末,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贴挂年画。
一张张喜气洋洋的年画在节日里给家家户户平添了许多欢乐的气氛。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民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
木版年画则是以木刻图案,按需上色,再转印在纸上而成。
木版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通俗普及,拥有大量的欣赏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
年画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式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本课教材主要侧重木版年画的介绍。
教材选取了我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年画作品,通过欣赏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民间的木版年画的形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感受祖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激发起他们珍视祖国传统艺术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想: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无论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有着鲜明的特色。
因此我将选取我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年画作品,通过欣赏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民间的木版年画的形式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感受祖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激发起他们珍视祖国传统艺术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由于是欣赏课,教学中我将以故事穿插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最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对年画的发展做调查,使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了解新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欣赏木版年画,初步了解其艺术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用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年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情感目标:愿意欣赏年画作品,并为之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愿意欣赏年画作品,并为之感到自豪。
教学用具准备:欣赏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讲故事导入故事:传说在唐太宗李世民时,宫中闹鬼,李世民吓得心神不定,他手下的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便一个持锏、一个拿鞭,昼夜替李世民站岗壮胆,宫中才平静下来。
民间美术之木板年画
民间美术之木板年画一.民间美术简介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的人民群众为了满足我们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一种视觉形象艺术,它是亿万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群体艺术。
民俗社会生活是民间美术的载体,所以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文化内涵以及艺术表达形态丰富多样,民间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作出来的作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民间美术分布广泛,因为地域和习俗文化的不同,各地的民间美术风格也有差异性。
二.木版年画简介中国是全世界木板雕版印刷的发源地,中国木版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木版画的发源地,在世界版画史上享有盛誉。
木版年画是我国有着一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到了清代中晚期的时候,民间年画就已经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
在中国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在中国人的眼里,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人们认为年画不仅仅只是用于节日的装饰品,它具有特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它已经可以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一本百科全书。
在木版年画发展到清代中晚期的时候,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产地,其中著名的有:重庆梁平、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四川绵竹、山西平阳等地。
到了清末民初年间时,年画的使用地区覆盖了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
1.木板年画的制作民间木板年画的制作,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首先是起稿,接着刻板、印刷、套色,然后进行手绘加工等工序。
最开始的时候先有画师完成墨线的稿子以及完成色彩效果和几张分色稿,然后刻版,由刻板师将画稿反贴到梨木板上,根据稿子来雕刻从而可以达到不走样的效果。
在雕刻的时候要求做到线条流畅,走刀立线均匀,对于刻板师的技术有着极高的要求。
按照不同的色稿雕刻出不同的色版后印刷。
印刷的工匠需要先将主板雕版和成叠印纸固定,先印主版的墨稿,然后取下主版换上不同色稿,一一固定套印,要求做到套印准确而且不走样。
浅析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浅析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王庆 于涵(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摘要: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技艺源远流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国内外各界关注。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受到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人们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进一步梳理我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渊源,深入研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唤起人们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保护与继承具备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社会高速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民艺术形态、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巨大变化,层出不尽的新型网络社交平台以及传统习俗的转变和消逝,对传统民间艺术发展产生强烈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受到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
近年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水平日趋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宝贵的财富,我国越来越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技艺源远流长,深入研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杨柳青木版年画发展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在清代中叶期间最受欢迎,是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中国的民间传统美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保存下来,必然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其传承了宋、元等朝代的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的形式,采取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技法,构成了别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儒家、道家、佛三教的思想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产生背景具有重要影响,在年画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都能反映儒家的礼乐制度和人文内涵,以及有关道德伦理的方面。
并且在传承方式上也能反映思想道德对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影响,从其只传授给家族内部男性成员的传统传承方式上体现出相对的封建性。
《中国民间美术》——木版年画
特点——多用来张贴以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 文化意向——画中大都表现合家欢乐、人丁兴旺、
生活富裕等内容。表现时事和谐趣内容,以民间寓 言、笑话、历史故事等讽喻社会时事的 ,表现了周 围的生活和风情 。
三状元拜寿
有历史传说、戏曲故事。 艺术特色——武强年画以红、黄、绿为主色、线条劲
健,风格质朴粗犷,简洁明快。 文化意向——反映世代兴衰,褒忠贬奸、扬善惩恶,
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培养道德情操;新闻时事、里 巷传闻也是武强年画的一大宗,表现社会事态、风土 人情,不仅可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资料,同时广见 闻、长知识;兰竹博古,翎毛花卉都有喜庆色彩,别 有情趣,陶冶性情,装饰性强。
文化意向——表达了民众驱邪禳灾、迎福纳祥的观 念,它们或以象征寓意的形式,或以皆音、隐喻的 手法来表示吉庆祥瑞的意义。
二、根据年画的地区分布来分
(一)陕西凤翔年画 (二)天津杨柳青年画 (三)河北武强年画 (四)山西晋南年画 (五)山东杨家埠年画(六)河南朱仙镇年画 (七)江苏桃花坞年画(八)湖南滩头年画 (九)福建泉州年画 (十)广东佛山年画 (十一)四川绵竹年画(十二)云南贵州年画 (十三)山东高密扑灰年画
下详述☺
民间年画的分布在全国较为普遍, 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融合。同时, 各地区年画又有着较为集中的产地、 较大的产量和各自的特色。不同的 区域,年画的风格及印制技艺也各 不相同,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一)陕西凤翔年画 分布地——以汉中、凤翔、神木、莆城、长
安为中心。以凤翔年画为例。 发展历程—— 艺术风格——它保留了青铜器,汉画像石的
三、印刷
1、裁纸 将纸裁成印画所需要的相应尺寸;
美育进课堂与版画课程思政——木刻版画为例
美育进课堂与版画课程思政——木刻版画为例美育是审美、美感教育,也是“美学教育、情操教育、灵魂教育,也是充实想象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
蔡元培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因此,将美育进课堂的理念和“木刻版画课程思政”深度交融,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和灵魂塑造。
在美育进课堂的进程中,学校按照美术教育的兴趣爱好与水平选取了具有一定教学价值的版画作品题材,以木刻版画的重要知识点作为生动教学的媒介,将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人文精神、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有效融入,开展开放的、自由的课堂美育活动,设计科学、系统、可行性强的版画进校园的美育课程,赋能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艺术修养和专业素养深度融合。
也是学校积极参与我国美育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教育模式的主要内涵,为完善全面开齐开足美育课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中国美育教育的新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一、美育进课堂版画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的选取百年来,中国本土出现了许多对美育研究深厚的学者,这和当时的人文家国情怀关系密切。
“美育”是振兴中华的利器,是可以救国、兴国、强国的工具。
木刻具有天然的课程思政气质,无论从历史悠久的传统水印木刻版画还是抗战木刻,以及现在时代特征明显的创作版画,都是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趣、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
学习传统水印木刻版画的知识、技法。
木版水印和绘画、雕刻、印刷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印刷史和中国版画史有直观、立体、深入的了解。
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版画是我国的水印木刻,大约比西方版画早500多年,是非常值得我们骄傲的一件事情。
可以说水印技术版画属于中国绘画国粹,木版水印技术可以称为我国印刷术的“活化石”。
中国古代版画历史也就是中国水印版画的历史,翻阅一幅幅精美的古代水印精品的时候,仿佛祖先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历历在目,这些版画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
传统木版年画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美术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美育人,同时其也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各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艺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通过丰富的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从而达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作用。
因此,木版年画艺术的美术教育价值主要在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活动,提升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使其通过艺术表达情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可划分为“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述”和“综合 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民间美术部分主要被安排在“欣赏 评述”领域,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与欣赏美术作品,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珍视优秀的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引导民间美术的创作与研究发展,以民族民间文化为纽带,凝聚传统民族文化力量,是每个中国人的重要使命。
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拓展美术教学的范围,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当地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品鉴力与自信。
传统木版年画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将传统木版年画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效结合,能够充分发掘传统木版年画艺术的美学价值与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因此,小学美术教学更应该将传统木版年画艺术引入课堂。
但是,传统木版年画艺术走进课堂的道路是曲折的,固有的教学方式与理念、教学环境、学生的兴趣与安全、教学条件、学校的重视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解决。
研究传统木版年画艺术走进小学美术教学,对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有良好的效果,对传统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将传统木版年画艺术引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意义1.推动传统木版年画艺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传统木版年画艺术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
《木版年画》阅读及答案
《木版年画》阅读及答案《木版年画》阅读及答案「篇一」阅读试题命制的优劣是衡量试卷优劣的最具有分量的指标,也是衡量命题者理念、思想与水平的重要指标。
这不仅仅在于它比基础题更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它比基础题更难命制,还在于它能否引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以下是木版年画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木版年画木版年画并不完全等同于年画。
广义的年画是一种岁时的绘画,而狭义的用木版印刷的年画则是一种年俗艺术。
只有大众过年时对年画有一种不可或缺的需求,即民俗需求,木版年画这一画种才会真正确立起来。
木版年画的雏形有避邪的内容,也有祈福的含义。
等到祈福的愿望成为年画的主题,并进入了风俗范畴,木版年画的题材就变得汪洋恣肆了。
一切对生活的欲求与向往,比如生活富足、庄稼丰收、老人长寿等等,都展现在年画上。
其中,金钱是民间年画中最常见的形象。
杨家埠、武强和杨柳青的木版年画都有挂满金钱的摇钱树,但这并不能说是一种拜金主义,在物质匮乏的农业社会,它只是生活幸福的理想化的符号罢了。
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
特别是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这些画面分外具有感染力和亲切感,给人们带来安慰、鼓励和希冀,充分展示了人们的生命理想与生活情感。
所以,年画中最重要的价值是精神价值。
年画中另一层民俗内容是在张贴上。
民俗是经过约定俗成,最终成为一种共同遵守的'生活规定与文化规范。
年画的张贴时间、处所及其张贴的具体部位和内容都有严格规定。
在规定的时间,把特定的年画贴在规定的位置上,是一种民俗行为。
木版年画往往是在民间进行道德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木版年画涉及历史、宗教、神话、传说、戏曲等,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曲多不胜数,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在。
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描写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息,记录了大量珍贵的人文信息,更是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木板年画个人的感悟!
⽊板年画个⼈的感悟!
⽊板年画作为民间美术艺术,作为国⼈好多⼈都不珍惜他的存在。
好多民间艺⼈已经辞世,⽽后继⽆⼈。
使此世界级的艺术失传。
现在国家尽量挽回,保护。
被列为⾮物质⽂化遗产。
⽊板年画,⾸先他是版画的⼀种。
以⼑代笔⽤来作画。
再者他是年画。
他有双重性。
其制作过程复杂,繁琐。
费⼯费时。
以前的⼈由于时代的原因,不计成本,为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献⾝。
制作了很多有时代特⾊的⽊板,年画。
⽽且刻板精细。
制作精良。
今⾮昔⽐。
现在是市场经济⼈们为利所趋,刻板昂贵,⽽是为利所做。
不敢恭维。
⽊板年画其实是我国四⼤发明中的⽊板印刷。
他是早期的印刷技术。
印版有他的寿命。
所以他有唯⼀性。
好⽐现在的套⾊印刷,⽽⽐现在还要⿇烦,⾮⼯。
是真真的纯“⼿⼯活”。
⽐机器印刷的更有价值。
⽊板年画是我国所特有的。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就连好多⽼外就收藏中国的⽊板年画。
⽽收藏的数量。
珍品度是国⼈所不及的,国⼈倒是视⽽不见。
我记得有句⼴告语是这样说的:有的⼈把珍品视为垃圾,⽽把垃圾视为宝贝。
其实他就在你的⾝边⽆处不在。
作家对于年画的评价
作家对于年画的评价
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更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具体表现。
作为一名作家,我对年画有着深深的喜爱和赞赏。
年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其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够直观地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年画中,常常能看到充满喜庆气氛的场景,如团圆的家庭、繁盛的农田和热闹的年市。
这些画面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温暖,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年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信息。
通过观赏年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江南地区的年画常常描绘了水乡风情和丰收的田园景象,而北方的年画则更多地展现了农耕文化和神话传说。
年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籍,让人们深入了解和感受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
年画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年画的绘画技法独特,往往采用浓墨重彩和平面装饰的手法,使得画面色彩饱满、线条流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无论是挂在墙上还是贴在门窗上,年画都能为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沉浸在欢乐的节庆之中。
总的来说,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艺术性、文化载体还是装饰性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
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的具体表现。
作为一名作家,我对年画深感赞叹和喜爱,它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更加热爱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 中国民间美术
学院: 美术学院
专业: 13版画班
姓名:朱琳
学号: 13330123 授课教师: 陈建军
提交时间: 2015 年 1 月 15 日
中国民间木板年画美术的艺术价值
摘要:民间传统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故名木板年画。
木板年画是我国民间美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手法多样,题材广泛,具有各种地域及人文风格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我国优秀的文化历史信息。
而且,木板年画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始于古代“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题材,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年画画面此案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合家欢、胖娃娃等,年画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
关键词:年画;木板年画;春节;民俗;民间文化。
正文:
由于对家乡年画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对此颇为感兴趣,因此就借阅了图书馆的有关书籍,并通过网上资料的查阅,进而确定了我所研究的主题及主要内容。
年画是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门类,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代表。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古诗生动的描绘了我国人名自古以来欢庆纯洁的盛况,古代的桃符就是现今的春联、们画、年画的前身或先导。
在中国历史上,民间的年画、门神,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于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
每至岁末,城乡家家户户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等。
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之声,以致夜不成眠。
这时,大奖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的站立宫门两侧。
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
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两人的威武形象绘制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汉代民间以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效仿,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他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袛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消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想感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其中河南开封的朱仙镇、江苏桃花坞、山东的杨家埠、天津杨柳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被誉为“年画四大家”。
其中,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最为悠久,可谓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和发祥地。
朱仙镇木板年
画的文化艺术价值:朱仙镇木板年画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历来为国内外美术界重视和敬慕。
朱仙镇木板年画继承了汉唐壁画的传统,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民族风格。
具有很高的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民俗学、服饰学、美术学、戏曲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长期的农耕时代,以其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审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至今,仍留存和传递着久远的人类文化记忆和信息。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城南约10公里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
北宋末年,岳飞曾率领宋军在这里大破金兵,使朱仙镇名震海内。
为纪念岳家军的功绩,老百姓在朱仙镇建了一座很有规模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就设在这座古庙里。
朱仙镇木板年画绮丽多姿,丰盛繁索、内涵深厚、历史悠久,充分体现了民间的视觉思维与造型的审美意识,与我国历代装饰艺术密不可分。
朱仙镇木版年画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别于历代宫廷文人画温文尔雅的格调。
它线条粗犷奔放,情节鲜明感人,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极富于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表现手法上,朱仙镇年画吸取了传统绘画技法及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但对人物的衬景不作着意描绘,能做到恰到好处。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以简洁明快夸张的手法处理画面和刻画人物形象的。
对神祗的形象塑造,特别突出头部形象,身体比例夸张,极具感染力。
人物的面貌健美英俊而不带媚色,是朱仙镇年画最突出的特点。
朱仙镇年画源于民间,经历代艺人之手而融入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崇神意识,反映了农民希冀五谷丰登、富裕兴旺、和睦如意、平安吉祥、六畜兴旺等美好的生活愿望,以及扶正驱邪、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朱仙镇木版年画继承了中国古代优良的传统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点:整个画面饱满、紧凑、严密,基本不留空白,能做到主次分明,主体突出,不繁琐,表现出匀实对称图案的装饰味道。
画面上艺人还采用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现主体并为主体服务,画面的安排,不会使人感到有不合情理之处。
虽然中国木版年画对中国民俗艺术以及世界艺术上都有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士大夫阶层对木版年画艺术的不屑,使这门民间艺术在典章文集中一直都不被重视。
也是由于年画本身的特性是要年年以新换旧且不易保存,于是幸存于世的木版年画实物却成了凤毛麟角。
中国的木版年画反而在国外逐渐被重视的起来,但国内的文人画家以及收藏家仍对其视而不见。
而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逐渐被世人认识并发现时,如今若要窥得年画全貌,还需要舍近求远到国外的博物馆才能看到起珍品,使人汗颜。
目前,我国国内收藏木版年画最多的地方则是上海图书馆,大约有三千六百余幅,而其大部分收藏还是来自于徐家汇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还是当年在华生活的法国传教士亨利·多雷(1859-1931)的所有,但这个数字仍远远低于国外收藏。
只是莫斯科博物馆的馆藏就找过了河南开封朱仙镇当地的收藏,藏有开封朱仙镇古版年画达118种之多。
天津杨柳青年画当年则有上万种版样,现存世者两三千个。
1963年3月12日,郭沫若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展看了四川绵竹地区木版年画的展出后,特别兴奋,即兴赋词赞曰:“真是洋洋大观,仿佛回到四川,门神皮影真好看,回忆幼时过年,无怪产杨马,后来又有子瞻,工人手艺不平凡,千载百花烂漫。
”但郭老现在这首《西江月》虽颇为通俗,但也未能引起当时世人对木版年画的重视,更令人痛惜的则是到了“文革”却将仅剩的几块老木板也烧了个精光。
而中国木版年画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载体,他不仅仅体现了我国艺术历史和其所在地区的经济、人文和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饱满的画面和极具装饰性的艺术特点,在田野乡土中诞生,它淳朴、直率、诙谐、乐观。
从任何角度上来讲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和收藏的价值。
我国木版年画如同京剧、相声等民间艺术一样应很好的保存下来并对其挖掘整理。
后世无论从何角度去研究、鉴赏、传承,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而丰厚的文化遗存。
历经千年,我们更应当认真挖掘和传承并发展其艺术魅力,在当今艺术领域让它显示出更加宝贵的艺术价值。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使得大众读物;对于那类事实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民间传统绘画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辉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现代美术创作有着极为珍贵的借鉴价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肩负起传承优秀民间文化的任务,更好的传播诸如木板年画等的民间美术,让更多的人去享受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年画手记》,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2.沈宏,《朱仙镇南华之旅》,中国画报出版社,2006年;
3.张道一,《民间木板年画》,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
4.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5.郭沫若,词《西江月》,中国美术馆,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