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绪论
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 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有“论将护忌慎法”一篇专门论述护理内容如 论将护忌慎法” 病室环境、探视制度、情志、饮食卫生及营养、 病室环境、探视制度、情志、饮食卫生及营养、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五)明清期: 综合汇通和深化阶段
《本草纲目》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温疫论》明末 吴又可 温疫论》 详细论述了温疫病的护理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状况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护理学的发展状况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 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 医护同源,将护理者称为“侍疾’’、“侍侯” 医护同源,将护理者称为“侍疾’’、 侍侯” ’’ 中医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 病情 1 饮食护理 2 用药护理 3 情志护理 观察 5 护理技术操作 6 生活起居护理 7 养生保健
病 症 证的关系
‘‘病 是一个诊断疾病的总括,概括了疾病的全过程。 ‘‘病’’ 是一个诊断疾病的总括,概括了疾病的全过程。 ‘‘症 即症状,是疾病所反映出来孤立的病情, ‘‘症’’ 即症状,是疾病所反映出来孤立的病情,可以是
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 表现如发热、头痛,也可以是医生 表现如发热、头痛, 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
(六)近代
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医学汇通的专著 张锡纯所著的《 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 中国医学大成》 年代曹炳章主编的《 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集古今中医学大成 的巨著 1958年江苏省中医院编写了《中医护理学》 1958年江苏省中医院编写了《中医护理学》,创办了第一所中 年江苏省中医院编写了 医护校,接着编写了《辨证护理概要》 医护校,接着编写了《辨证护理概要》
(四)宋、金、元: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学术争鸣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 书中内容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 明清的历代名著之要义,其内容包括内、外、 妇、儿等临床各科。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 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 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
用的工具书。
▪ 6.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现存规模最大,体例较为完善的古代类书。 ▪ 520卷,约950万字,分类辑录自《内经》至
▪ 创立了辨证论治的诊治理论,理、法、方、药悉备。第一部 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专书。
▪ “方书之祖”——载方269首(“经方”)
▪ 4.《神农本草经》
▪ 成书于汉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托名 神农所作。
▪ 书中载药365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 无毒分为上(120)、中(120)、下 (125)三品。
▪ 1.命门学说 ▪ 命门中所藏的阴阳水火,是全身五脏六
腑阴阳的根本,命门中阴阳的盛衰决定 着全身脏腑阴阳的盛衰,所以命门是调 节全身脏腑阴阳的枢纽。
▪ 张景岳 ▪ 理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治疗:补肾阴、肾阳
▪ 赵献可,字养葵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 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
▪ 2.李中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 2.《难经》 ▪ 秦越人撰,战国时期的医家,渤海郡人。 ▪ 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讨论了81个
医学问题,对脉理的探讨较为精深,尤其提 出“独取寸口”。
寸口者,脉之大会也。 为十二经脉经气汇聚 之处,可以藉此决断 五脏六腑之功能及生
死吉凶。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 3.东汉. 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 ▪ 《伤寒论》(外感病) ▪ 《金匮要略》(内伤病)
医学伦理学之先河。“大医精诚”,治病 应“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中医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是因为“证” 的概念中包含着病因、病机、病位。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内外环境统 一性的思想,称为辨证论治。
请解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完整版ppt课件
56
5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的“同病”是指 B
A.病因相同 B.病种相同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 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 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 同”。
完整版ppt课件
55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论治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不在于“证” 的区别。
论治的目的是为了辩证,故论治是辩证的 依据和前提,辩证是治疗的方法和手段。
▪ 地域的差异,地理环境和地区气候的不同, 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 比如,南方气候偏于湿热,人体腠理疏松; 北方气候偏于干燥,人体腠理致密。
▪ 一旦异地而居,会感到一时的不适。这样就 是人们常说的“水土不服”。
完整版ppt课件
33
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①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②地域环 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完整版ppt课件
4
▪ 中医学的重点不在治疗,而在预防, 即治未病。
完整版ppt课件
5
▪ 附:民族医学 如:藏医、蒙医、苗医。
完整版ppt课件
6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学
中医康复
中医临床各科 中药制剂学
完整版ppt课件
7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药学-绪论》课件
服用时间
中药宜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服用,以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与 西药间隔一段时间,以免产生药物相 互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中药并非无毒,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 、过敏等。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如有不适及 时停药并就医。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免与西药 同时使用或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在使用中药时需特别谨慎,遵循医生指导。
05
中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生产技术
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药材的品质鉴定和质量监 测,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 二次开发,发掘新的治疗作用和应用领域。
家种栽培
通过种植技术,在农田中种植药材,如枸杞、菊花等。
动物捕捉
捕捉野生动物类药材,如鹿茸、麝香等。
加工保存
对采集的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如晾晒、烘干等,以保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的炮制工艺
净制
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 非药用部分,使药材 纯净。
切制
将药材切成不同规格 的片、段、块等,以 便于炮制和制剂。
炒制
通过加热翻炒的方法 ,使药材干燥、变色 ,并增强其药效。
炙制
将药材放在火上烤炙 ,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蒸制
将药材放在蒸气中蒸 煮,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药 物的毒性,如生半夏经过炮制后 可以降低其毒性。
中药宜在饭前或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 服用,以免影响药效。同时需注意与 西药间隔一段时间,以免产生药物相 互作用。
中药的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副作用
中药并非无毒,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 、过敏等。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严格遵医嘱,如有不适及 时停药并就医。
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免与西药 同时使用或产生不良反应。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 在使用中药时需特别谨慎,遵循医生指导。
05
中药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现代化生产技术
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中药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 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控制标准,加强中药材的品质鉴定和质量监 测,确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创新药物研发
加强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中药进行 二次开发,发掘新的治疗作用和应用领域。
家种栽培
通过种植技术,在农田中种植药材,如枸杞、菊花等。
动物捕捉
捕捉野生动物类药材,如鹿茸、麝香等。
加工保存
对采集的药材进行初步加工,如晾晒、烘干等,以保持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中药的炮制工艺
净制
去除药材中的杂质和 非药用部分,使药材 纯净。
切制
将药材切成不同规格 的片、段、块等,以 便于炮制和制剂。
炒制
通过加热翻炒的方法 ,使药材干燥、变色 ,并增强其药效。
炙制
将药材放在火上烤炙 ,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蒸制
将药材放在蒸气中蒸 煮,使其软化、变色 ,增强其药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与意义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或消除某些药 物的毒性,如生半夏经过炮制后 可以降低其毒性。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ppt课件
3、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4、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 、
疾病的科学。
特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 的思维方法、自然科学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相
交融 (一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 (三)中医学受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多学科交叉渗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藏象学说
精气血津液神学说
经络学说
(三)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
病因
发病
病机
防治原则
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及关系: 病—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
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 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包括病因、病理演变规 律、临床症状体征等
症—临床症状体征的总称。疾病的外在表现。
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 大奇书 之一(另外两部为《易经》与《道德 经》)
《黄帝内经》成编于春秋战国到两 汉期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 论专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 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 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内容涉 及医学、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 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 哲学、历史等,《黄帝内经》是第 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中医学 中医学绪论
tender
明代 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汇集了明
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 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汪机著《针灸对问》 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
tender
五 临床医学分科及发展 (一)内科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隋代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为内科病的病因
3 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 论源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年代:西汉时期
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义:
对《内经》的理论进行了补充;
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 者:张仲景 意义:1、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专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 药体系。
注: 宋代 林亿等人将其分为《伤寒论》 和《金贵要略》
明代 王肯堂著《妇科证治准绳》
清代 《妇青主女科》
thinness
(四) 儿科学
西汉时期 《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 儿科专著
北宋时期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元代 曹世荣著 〈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 《幼幼集成》、《医宗 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解放后的发展 对痘、痧、惊、疳
的控制。
Prickle
(五) 眼科学 《黄帝内经》记眼疾15种 《诸病源候论》有目疾38论 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
5 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 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 《内经》记载有13方
《伤寒论》记载113方; 《金匮要略》有262方
明代《普济方》收方61739首
针
灸
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 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 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明代 杨继洲 著《针灸大成》,汇集了明
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 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 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汪机著《针灸对问》 李时珍著《奇经八脉考》
tender
五 临床医学分科及发展 (一)内科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隋代曹元方《诸病源候论》为内科病的病因
3 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 论源泉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成书年代:西汉时期
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义:
对《内经》的理论进行了补充;
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 者:张仲景 意义:1、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专著
2、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法、方 药体系。
注: 宋代 林亿等人将其分为《伤寒论》 和《金贵要略》
明代 王肯堂著《妇科证治准绳》
清代 《妇青主女科》
thinness
(四) 儿科学
西汉时期 《颅囟经》是我国第一部 儿科专著
北宋时期 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
元代 曹世荣著 〈活幼心书〉
明、清时代 《幼幼集成》、《医宗 金鉴 幼科心法要诀》
解放后的发展 对痘、痧、惊、疳
的控制。
Prickle
(五) 眼科学 《黄帝内经》记眼疾15种 《诸病源候论》有目疾38论 唐代《秘传眼科龙术论》是我国第一部
5 赵学敏著的《本草纲目 拾遗》又增加了新药716种。 《内经》记载有13方
《伤寒论》记载113方; 《金匮要略》有262方
明代《普济方》收方61739首
针
灸
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 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论述了十一 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 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1、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3、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4、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力
点
理法方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
元 气 论 阴 阳 五 行 方 法 论
脏 腑 经 络 理 论
其 它 理 论 支 撑 力 点
第二节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 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 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 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 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中医学发展简史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计 3 卷 (或分为 5 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原题秦越 人撰。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 作。
中医学发展简史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 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 书。全书内容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八法,为 中医临证(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 寒杂病论》是一部优秀的经典临床医学基础名著,迄 今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发掘。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三)明清时期--医学创新与发展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 的重要时期之一。 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 点: 一是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 创新与发明; 二是整理已有的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 编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 以及古典医藉注释等医学著作,使中医学理 论和临证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三)恒动观念 1.恒动观念的含义: 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 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 恒动观念。
【中医学】绪论 ppt课件
著有《湿热条辩》
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 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 的阐述。
PPT课件
33
王清任(字勋臣), 著有《医林改错》
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 方面 的某些错误;
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 在脑”;
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 PPT创课件 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34的
PPT课件
15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部经典著作的出现,使得医与药的基本理 论体系形成,从而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
汉代以后,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在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 基础上,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实践,均从不同 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PPT课件
16
1、魏晋隋唐时期
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 —“补土派”
代表作:《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论》
PPT课件
26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 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提倡:滋阴降火—“滋阴派”。
代表作:《格致余论》。
PPT课件
27
3、明清时期
1.温补学派 2.温病学派的出现
PPT课件
28
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
PPT课件
22
2、宋金元时期
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
论》
病证方
创立了“三因学说”
提出:外因六淫、内因七 情和不内外因
总结了宋以前的病因理论, 对 以后 PPT课件 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23 。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 派(又称刘河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是 “戾气”,而非一 般的六淫病邪。
对湿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 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 的阐述。
PPT课件
33
王清任(字勋臣), 著有《医林改错》
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 方面 的某些错误;
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而 在脑”;
发展了中医的瘀血理论; PPT创课件 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34的
PPT课件
15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四部经典著作的出现,使得医与药的基本理 论体系形成,从而使医学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
汉代以后,中医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在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 基础上,历代医家大多结合临床实践,均从不同 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PPT课件
16
1、魏晋隋唐时期
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 由生” —“补土派”
代表作:《脾胃论》 《内外伤辨惑论论》
PPT课件
26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 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提倡:滋阴降火—“滋阴派”。
代表作:《格致余论》。
PPT课件
27
3、明清时期
1.温补学派 2.温病学派的出现
PPT课件
28
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
PPT课件
22
2、宋金元时期
宋. 陈无择 ——《三因极一
论》
病证方
创立了“三因学说”
提出:外因六淫、内因七 情和不内外因
总结了宋以前的病因理论, 对 以后 PPT课件 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23 。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 派(又称刘河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是 “戾气”,而非一 般的六淫病邪。
中医基础第一讲:绪论(正式)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 又称“方书之祖”。
它确立了六经辨证的纲领及包括理法 方药在内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扁鹊
扁鹊,姓秦,名越人。 战国时期齐国卢邑(今 山东长清县)人,也有 记载为勃海郡鄚(今河 北任丘鄚州镇)人。被 誉为能“起死回生”的 医家,他的医术被认为 是当时的最高水平。尊 称为“中国医学之祖”。
中医学发展简史
1、基础医学 隋代: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金元四大家: 两晋: 王叔和《脉经》 刘河涧: “寒凉学派” 宋代: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张子和: “攻下学派” 金元: 金元四大家 李东垣: “补土学派” 明代: 赵献可、张介宾提出命门学说 朱丹溪: “养阴学派” 清代: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
他曾通过诊脉, 断定昏迷五日的赵简子“非死症”, 两天后赵”
华佗
华佗,字元 化,沛国谯(今安 徽亳县)人,大约 生于公元2世纪初 叶,卒于建安十三 年(公元208年) 以前。东汉杰出的 医学家。精通内、 外、妇、儿、五官、 针灸各科。
华佗医术精湛,技艺高超, 尤其是在外科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就。 他发明的“麻沸散” 。
该书根据药物性能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药 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
无毒,多属补养类药物,多服久服不伤人。 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 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 无毒有毒,多属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的作用的药物, 斟酌其宜。欲过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 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多毒,属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居多, 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与西方麻醉剂相比(美国人莫尔顿用乙醚进行麻醉是 在1848年),华佗发明的麻醉药领先了一千六、七百年。
中医学绪论
它是出自名医张仲景。汉献帝建安中期,他被调任长沙太 守,当时这里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余,就 在他的“办公室”接诊病人,自称“坐堂医生”,以表示自己 藐视功名、为民治病的决心。后人为了学习这位名医的高深品 德,就沿用这个名称,一些行医者也把自己的中药店叫“某某 堂”,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扁鹊
脉学之祖——扁鹊
扁鹊为虢太子诊病
中医和西医都把脉。把脉的部位也都是病人腕部桡 动脉搏动最明显的部位,也同样是利用指腹的触觉来 了解病人桡动脉搏动的情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一个重 要依据。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 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 寸、关、尺三部。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寸 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寸脉候上焦(约为膈上),关脉候中焦 (约膈下至肚脐),尺脉候下焦(约为脐下) 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 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一)未病先防(无病防病):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前, 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 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适应客观环境,寻求有效 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 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措施
1)调摄精神: 《素问•上古天真论》: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情志异常也会影响到脏腑的功能。 怒喜思悲恐→肝心脾肺肾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 穴位都凿穿小孔。体腔内有木雕的五 脏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应用 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针入而汞出”。“宋天圣针灸铜人”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 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 行针灸教学的先河,在海内外引起极大 关注。 “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珍稀奇妙, 似乎注定了它们命途多舛。百余年后, 劫难降临了。 在战乱中失去踪迹。 “宋天圣针灸铜人”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ppt)
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ppt)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优选)绪论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五、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六、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七、中医药文化 八、《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重点与难点
• 重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 –中医药文化
《伤寒杂病论》
•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 和《金匮要略》两书
• 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 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 论体系的基础,他“勤求古训,博采众 方”,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 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 原则,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 合起来,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 基础。“上工治未病”,“方书之祖”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 医学模式——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 问题的观点和方法,是人类对生命、健康、疾病、死亡等 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
• 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 疾病的规律,形成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整体医学模 式
治疗优势
• 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以及整 体调节的思想,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更符合现代治疗 学的发展趋势
• 对诸多疾病,如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ppt课件
赵献可(字养葵)著《格致余论》,强调“命门 之
ppt课件 21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ppt课件
22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立热著叶 了病《桂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血展》士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ppt课件
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 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 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 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 《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35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 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ppt课件
36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 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 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 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 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 也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 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ppt课件
ppt课件 21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吴有性(字又可)著 《温疫论》,创“戾气”说, 指出温疫病的病因为“戾气”, 而非一般的六淫病邪。
ppt课件
22
清 叶 香 岩 先 生
立热著叶 了病《桂 卫发温( 气生热字 营发论天 血展》士 辨的,, 证规阐号 。律明香 ,了岩 创温) ,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二、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ppt课件
2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1.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源于原始社会,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三 千余年历史。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斗 争中逐步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 药经验。殷虚出土的甲骨文有疾病的名称多达20余个。 《淮南子﹣修务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 饮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35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 古人以“天地”名之。天地阴阳二气处于不 断 的运动变化之中,故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 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
ppt课件
36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般是春温、夏 热、秋凉、冬寒。自然界的生物在这种规律 性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出现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而人体生理 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 应性调节。 一日之内的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 也有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 生存的必要条件。大自然存在的阳光、空气、水、 温度、磁场、引力、生物圈等,构成了人类赖以生 存、繁衍的最佳环境。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可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 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天”,此指整个“自然环境”而言,包括气候 和 地域环境。若“天”与“地”相对而言,则主指“气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绪论
《内经》以医学内容为中心,将自然科学与哲学理论有意识地结 合起来,其中许多理论观点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当时的世界医 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 结阶段,直至今天仍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2.《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不详,相传为战国时秦越人所著, 成书于汉以前。
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一部针灸学专著。它结合秦、汉、三国时期的针灸学成就,对经络 学说进行了深入探讨,系统地论述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 主病及骨度分寸,从而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第一部病 因、病机及证候学专著。该书详尽论述了各科疾病的病源与症状, 继承和发展了病因病机学理论。
《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这说
知 明了血液循环的方式。 识 链 接
(4)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内经》中强调,社会地位的变化势必引起情志的变化,最终影 响人的健康பைடு நூலகம்要保持“恬淡虚无”。
(5)注重疾病预防
《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认为好的医生应当做到见微知著, 防患于未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关于“治未病”最早 的记载。
(3)重视脏腑经络
《内经》十分重视脏腑经络学说,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其中关于人体骨骼、 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许多内容已超过了 当时的世界水平。
例如,在生理学方面,《内经》提出“心主血脉”,认识到血液 在脉管内是循环运行的,对动静脉也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关于血液 循环的认识比英国哈维于1628年(明崇祯元年)所发现的血液循 环要早1000多年。
《中医学-绪论》PPT课件
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
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人相应”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①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 春温、夏热—腠理开—汗多、尿少; 秋凉、冬寒—腠理闭—尿多 病理:春多温病、夏多泄泻; 秋多疟疾、冬多伤寒。
②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生理:人身的阳气
早晨——生发 日中——旺盛 日西——渐衰 夜半——入里 病理: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 的辨证论治原则,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 定了基础。
《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该书分两部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确立了外感 病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 《 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 ,对内伤 杂病进行了辨证论治。
4.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确立 了中药理论的基础,集汉以前药物学之大成。 (1)成书年代:汉代。 (2)作者:托名神农。 (3)内容:收载中药365种,分为三类,其 中植物类239种,动物类65种,矿物43种。
近30年来,随着整个中医事业的发 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整理、继承和 研究,亦取得了相当的成绩,特别 是近几年来,中医学基础理论已经 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学科,无 论在文献的系统整理和理论的实验 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恆动观念 (三)辨证论治
﹙辩证施护﹚
二、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含义: (1)症:症状、体征。是机体在疾病过 程中,自觉或他觉的一种不正常的表现。 即单个症状或体征,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 本质。
如:头痛、发热、脉浮、舌淡苔白。
(2)证:证候,机体在发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 及邪正关系等要素,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如:风寒表实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医学
14
中医学发展简史
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创河间学派,以火热立 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 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对温病学说的形 成给以深刻影响。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传河间之学,力倡 “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临证善于用汗、吐、下三 法以攻邪,被称之为“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 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心身医学、 社会医学的思想。
精品医学
8
中医学发展简史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计3卷 (或分为5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原题秦越 人撰。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 作。
精品医学
9
中医学发展简史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 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 全书内容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八法,为中医 临证(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 病论》是一部优秀的经典临床医学基础名著,迄今仍 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发掘。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础
理
论
绪论
精品医学
1
主要内容
1、中医学发展简史 2、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3、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中医学学科优势 6、中西医学之比较 7、中医学发展展望
精品医学
2
绪论
精品医学
10
中医学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 共3卷(亦有作四卷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 专著,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东 汉时期。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 上、中、下三品。书中还概括地论述了四气五味,七 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奠定 了基础。
15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三)明清时期--医学创新与发展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 重要时期之一。
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 新与发明;
二是整理已有的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编 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以 及古典医藉注释等医学著作,使中医学理论 和临证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 化,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思想 体系,形成了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态势,出现了 “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 这种“新旧”、“中西”之争贯穿在哲学、社会科 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精品医学
18
中医学发展简史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学 理论体系的发展特点:
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出了“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创“脾胃论”,治病重在 “调理脾胃”,“升举清阳”,被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号丹溪。力主“相火论”,
其学术思想的根本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
阴降火为主,被称之为“养阴派”精品。医学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 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 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 成。
精品医学
7
中医学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 《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 81篇,合计162篇。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 期,是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的 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问世, 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 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 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精品医学
4
中医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精品医学
5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 学,特别是生物科学,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 形成奠定了自然观、方法论和医学观的基础。
精品医学
6
中医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另一方面重视总结临床经验,揭示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 关系,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如晋·王叔和的《脉经》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 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和证 候学专著,它反映了我国11世纪时中医学理论与临证医学 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是我国 第一部证候学专著。
精品医学
11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反映了相应 历史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精品医学
12
中医学发展简史
(-)魏晋隋唐时期—继承整理经典理论, 总结临床经验上 升为理论。这一时期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为:
一方面继承整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并阐发其理论。
精品医学
16
中医学发展简史
温病学派: 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
提出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 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叶天士《温热病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精品医学
17
中医学发展简史
(四)近现代时期---发展缓慢, 中西汇通, 中西并重 1.近代时期(1840~1949):从鸦片战争至中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首次记录了消渴病的证候和治
法。
精品医学
13
中医学发展简史
(二)宋金元时期---创新和突破性发展, 金元四大家 宋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
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创见解,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大大地创造性地发展了 中医学理论。
刘完素(河间) 张从正(子和) 后世尊之为金元四大家。 李杲(东垣) 朱震亨(丹溪)
重 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般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中医
学的学科优势。 一般了解:中医学学科性质,未来的发展展望。 难 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
精品医学
3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
期为生存、为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 创造史,是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