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跟相关决策特征终稿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相关决策特征终稿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相关决策特征终稿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相关决策特征行为金融学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对于传统金融学所不能合理解释的投资者行为决策,提供了更加实际的、合理的解释路径,揭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规律,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更现实的指导。

传统的金融学忽视了行为分析,尽管人类行为的效应分析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均有涉及。

而缺乏实证的支持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模型与实际背离使得传统的现代金融学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不得不使金融学界反思这一事实,经过长期的研究,20 世纪80 年代,兴起了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Finance) ,它既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同时又跳出了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的框架,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因此自90 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在资本市场领域成为最为活跃的理论之一。

金融学是运用心理学及行为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决策等金融活动。

并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重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改善金融决策。

它寻求系统地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对金融市场的意义。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理论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自20 世纪70 年代末起,行为金融(BehavioralFinance ,BF)以一种源自心理(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人的实际心理及其由此决定的行为特征纳入分析框架的金融学说而逐步兴起,它一经出现便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理论中激起了波澜——不仅对现代金融理论的现有框架提出了质疑,更为现代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异常现象作出了解释。

行为金融学是针对现在被称之为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并不是要取代它,而是要弥补经典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共8页文档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应用共8页文档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应用hd-stock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以及人们对金融异常现象研究的日益重视,标准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批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逐渐兴起,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三、行为金融学对传统理论的质疑四、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五、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对我国结构投资者的启示一、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已经总结出投资者决策时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其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1、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对于投资者心理特征主要有四个观点:①自信情结(over confidence):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过分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

②回避损失(loss-aversion):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

马科维茨首先注意到了人类的这种行为方式,后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

③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位置消费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相对经济地位的追求在空间上表现为与他人相比。

可见,人们的相互影响对各人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而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

因此,在金融投资领域,金融学家已经开始将这一特点作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加以考虑。

④后悔与谨慎:这种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

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仍然优于其它决策方式。

试论行为金融学的内涵及发展前景2600字

试论行为金融学的内涵及发展前景2600字

试论行为金融学的内涵及发展前景2600字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体,在众多学科中,它还属于新鲜领域,但是却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进行解释。

行为金融学可以洞察投资者的心理,寻找投资者行为与心理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投资人的具体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人的行为进行假设,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竞争的有效性。

本文叙述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讨论了行为金融学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

行为金融学内涵发展前景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

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

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

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

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

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

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

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投资决策是金融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收益和风险。

然而,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得投资者的行为与传统金融学理论所预测的行为存在偏差。

行为金融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学分支,致力于研究这些非理性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并试图解释和预测市场现象。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分析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以期为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提供参考。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1.心理因素:人们在投资过程中会受到恐惧、贪婪、过度自信、羊群效应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决策偏离理性。

2.认知偏差: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判断过程中会产生各种认知偏差,如代表性偏差、可得性偏差、确认偏误等,使得投资决策失去客观性。

3.社会影响力:人们在投资决策时,会受到其他投资者、媒体、专家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投资行为的一致性。

4.情感因素: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如喜悦、愤怒、悲伤等,使得投资行为变得不稳定。

二、行为金融学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分析1.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在投资过程中,心理因素对投资者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恐惧和贪婪是投资者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们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和投资者行为的不一致。

例如,在市场下跌时,投资者出于恐惧心理往往会过度悲观,导致抛售股票;而在市场上涨时,投资者出于贪婪心理往往会过度乐观,导致盲目追涨。

这种心理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很难达到有效率的状态。

2.认知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判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差。

代表性偏差是指投资者倾向于根据过去的事件来预测未来的走势,导致对市场走势的过度自信。

可得性偏差是指投资者倾向于根据容易想起的信息来进行判断,导致对某些事件的可能性过度估计。

确认偏误是指投资者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忽略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

这些认知偏差使得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容易陷入误区,导致投资效果不佳。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在投资学领域,人们一直致力于理解和解释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是这个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投资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特点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由于个人心理、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模式。

与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进行决策不同,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特点:1. 决策偏差: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常常存在判断偏差和决策偏好,比如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

2. 羊群效应:投资者的行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跟随市场主流行为,导致市场产生过度买入或卖出的现象。

3. 过度自信: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性,导致错误的决策和高风险投资。

4. 短视行为: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和短期回报,忽视长期投资的价值。

二、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选择和配置资产的过程。

除了传统的经济学因素,如预期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行为金融学揭示了一些非理性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1. 情绪因素:投资者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可以影响其决策行为。

在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采取冲动的买入行为;而在市场恐慌时,投资者往往选择抛售资产以规避风险。

2. 社会因素: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跟随主流行为进行投资。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市场过度买卖和投资泡沫的形成。

3. 认知偏差:投资者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判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过度自信、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认知倾向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判断和决策。

4. 决策框架:投资者的决策也会受到所采用的决策框架的影响。

不同的决策框架会影响投资者对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的结果。

三、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实践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为投资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策略。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结合心理学、行为科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致力于研究金融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市场波动和投资决策的影响。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基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观点。

它认为,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受到心理、情感、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金融学强调研究投资者行为、市场情绪、心理偏差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这是行为金融学最核心的研究领域,主要探讨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决策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2. 资产定价与市场波动:研究心理偏差和市场情绪如何影响资产定价和市场的波动性,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准确的投资策略。

3. 金融市场异象:针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封闭式基金折价、IPO溢价等,探讨其背后的行为因素。

4. 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研究投资者在投资组合选择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投资者的资产配置。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调查法则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研究投资者行为的规律;实证分析法则通过运用统计分析等手段来检验理论和模型的有效性。

五、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自行为金融学诞生以来,其在金融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首先,许多学者对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这些研究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其次,行为金融学对资产定价和市场波动的解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金融市场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综述在金融领域,传统金融学理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其基于理性经济人和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投资者能够做出理性决策,市场能够迅速准确地反映所有信息。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的诸多现象难以用传统理论解释,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领域,试图更真实地描绘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与发展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50 年代。

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决策的影响,但在当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逐渐崭露头角。

1985 年,德邦特和塞勒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行为金融学的正式诞生。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其理论体系。

在发展过程中,行为金融学逐渐形成了多个重要的分支,如认知偏差理论、有限理性理论、羊群行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异常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的核心概念(一)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产生的系统性错误。

常见的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锚定效应等。

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从而导致过度交易和错误决策。

代表性偏差则是指投资者根据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典型案例进行判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

锚定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决策时过分依赖初始信息,即使后续有新的信息出现,也难以改变最初的判断。

(二)有限理性有限理性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由于受到信息获取能力、计算能力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做到完全理性。

他们往往采用简单的启发式方法进行决策,这些方法虽然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但可能导致决策偏差。

(三)羊群行为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模仿他人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中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备受关注。

它研究了人们在金融领域中的决策行为和市场反应,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这些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理论探索到如今的实证研究,成为了金融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索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对实践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和发展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金融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提出质疑。

他们认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存在着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而传统金融理论忽视了这一点。

1985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在其经典著作《判断与决策》中提出了“前景理论”,即人们在决策时更关注潜在损失,而不是潜在收益。

这一理论为后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0年代以后,行为金融学逐渐成为金融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许多学者开始开展实证研究,试图证明人们的行为确实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并探讨这些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理论和模型被提出,如套利限制导致的价格异象、投资者异象和市场反应、行为金融学中的市场有效性等。

这些理论和模型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偏差、情绪影响、投资者异象等。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系统性错误,比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过度自信等;情绪影响则是人们在决策时受到情绪的影响,比如恐惧、贪婪等;投资者异象是指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错误解读和反应,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

为了研究这些内容,行为金融学采用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实验研究和行为实证研究等。

实证研究是行为金融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市场现象,检验和验证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

实验研究则是在实验室环境中模拟市场情境,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以此来验证行为金融学的一些假设。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新兴的金融学分支,主要探讨投资者行为在金融市场的表现及影响。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和理性人假设,虽为金融领域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在实际金融市场应用中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因此,行为金融学在考虑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对金融市场影响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方法、结论及其局限性进行综合述评。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念与起源行为金融学主要源于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质疑与反思。

传统金融学强调市场理性与效率,但人们在实际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行为却往往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在金融市场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基本理念包括: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市场也非完全有效;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等。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1. 研究领域(1)投资者行为研究: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心理机制。

(2)市场异象研究:对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进行研究,如股票溢价之谜、股票交易量之谜等。

(3)资产定价研究:研究投资者行为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及其波动性。

(4)公司治理与决策研究:探讨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决策等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

2. 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通过对金融市场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投资者行为的规律与特征。

(2)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方法,模拟金融市场环境,观察投资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3)心理分析:通过心理分析方法,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与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

四、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1. 投资者行为研究(1)投资者的心理账户:人们倾向于将不同来源的资金或投资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这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决策过程。

(2)过度自信现象:投资者往往过于自信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预测能力,导致过度交易和投资决策失误。

(3)羊群效应: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形成羊群效应,导致市场出现群体性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1、 引言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1. 样本来源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

)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

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1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表2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基本理论研究5444231528(个人行为/集体行为/有效市场假说等)公司金融中的应52314427230用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房地产市场的应2114用商业银行的应用111227政府行为以及制21312211度行为金融模型相2341411218关异象或事件的解3324321119释与分析其他1113从表2中可以清晰看出我国行为金融研究上的部分趋势:1. 综述以及评价类的文章发表比重逐年减少,可以看出在在早期我国行为金融方面发展主要依靠对国外已有成果的综述性研究,但近些年来,综述以及评价类的文章比重逐渐变少,可以看出我国在行为金融方面已经逐渐由学习阶段进入了自主研究阶段。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与传统的金融理论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提供了对金融市场现象的全新解释。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实证研究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开始质疑传统金融理论的假设是否与现实相符。

随着心理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行为金融学逐渐形成并发展。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理论体系构建阶段和实证研究阶段。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1. 心理账户理论:指个体在心理上将财富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并对不同账户的资金进行不同的处理。

这种心理账户的存在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可能出现偏差。

2. 损失厌恶理论:指人们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往往更加重视损失。

这一心理特征导致投资者在面对风险时表现出过度保守或过度冒险的行为。

3. 过度自信理论:指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忽视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导致过度交易和过度反应。

四、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行为金融学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其理论的正确性。

例如,学者们通过研究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金融市场的数据,发现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过程往往受到心理和行为因素的影响,而非传统金融理论所假设的完全理性。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研究了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的情绪、认知和决策过程等因素对投资结果的影响。

五、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金融市场分析、投资策略制定、风险管理等。

在金融市场分析方面,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和波动;在投资策略制定方面,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投资者制定更加合理的投资策略,避免过度交易和过度反应;在风险管理方面,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和管理风险。

六、未来研究方向尽管行为金融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行为金融学分析范文

行为金融学分析范文

行为金融学分析范文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通过分析人们的行为模式、心理偏差和错误决策,行为金融学试图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价格波动。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在于人类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情绪、直觉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决策者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被恐惧、贪婪和羊群效应所影响。

例如,人们在面临损失时会更加谨慎,而面临收益时会更加冒险。

这种非理性的反应导致了市场的过度买卖和价格波动,形成了所谓的“牛市”和“熊市”。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广泛。

首先,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和价格波动,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其次,行为金融学可以对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和监管政策提出建议。

例如,为了减少羊群效应和过度交易,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限制杠杆交易和增加交易费用。

最后,行为金融学还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的决策行为,如消费决策、借贷决策和退休规划等。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金融市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现改变了人们对市场行为的认识,使得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被接受为唯一的解释。

其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和监管政策的改进。

例如,对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信息披露来解决。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建议,如定期投资、分散投资和避免过度交易等。

然而,行为金融学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行为金融学往往被指责过度强调了投资者的情感和认知偏差,忽略了理性决策的可能性。

其次,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往往受到样本和数据选择的限制,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最后,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也需要谨慎。

虽然行为金融学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决策行为的见解,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会受到相同的影响,每个时期和市场也会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范文

《行为金融学研究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它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现状,对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进行综述。

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研究。

早期,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人的决策过程,而经济学家则关注市场效率与价格形成机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于是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

三、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 投资者行为研究投资者行为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该领域主要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认知误区、情感因素等如何影响其投资决策。

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心理现象均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2. 市场异象研究市场异象是指无法用传统金融学理论解释的金融市场现象。

行为金融学通过对这些异象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背后的心理和行为因素。

如股票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等都是市场异象研究的典型案例。

3. 金融市场预测与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投资者情绪指数的构建、市场泡沫的识别与防范等都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与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行为金融学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行为金融学为金融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为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五、未来展望尽管行为金融学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深入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在金融市场中的影响机制。

行为金融学分析报告(2024)

行为金融学分析报告(2024)

引言概述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经济行为被认为是理性、目标明确且符合利益最大化原理的。

在实际金融市场中,人类行为却经常受到情绪、认知偏差和群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正是为了解释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寻求在金融市场中获得更好的效果。

本篇分析报告将围绕行为金融学展开,分为五个大点:它的基本原理、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对比、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行为金融学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与局限性。

在每个大点下,将进一步探讨59个小点,以进一步详细阐述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1.1认知偏差: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忽视风险、过度自信等认知偏差,对金融决策产生影响。

1.2情绪影响:情绪波动会导致人们做出冲动的金融决策,如恐慌性卖出或盲目追涨。

1.3群体行为:人们的决策受到他人的行为影响,可能导致市场的羊群效应或反应过度。

2.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对比2.1假设的不同:行为金融学假设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而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

2.2理论框架的不同: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金融学相结合,使用实证研究方法,而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数学建模和抽象假设。

2.3解释能力的不同:行为金融学可以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波动,而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

3.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3.1投资者心理: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投资者心理对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如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和心理账户效应。

3.2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学研究了投资者的买入卖出行为和资产配置决策,如妖股效应和过度自信。

3.3投资者情绪: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市场情绪,进而影响股票价格的波动。

4.行为金融学对市场行为的影响4.1市场动量效应:行为金融学解释了市场动量效应的出现,即过去表现良好的股票有更高的收益率。

4.2套利机会:行为金融学认为,由于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市场可能出现套利机会,即某些资产被低估或高估。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知识的交叉学科,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行为金融学在中国也逐渐引起了重视。

本文将就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金融市场日益成熟和复杂化,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金融产品种类的增加,投资者面临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传统金融理论的假设往往过于理性和完美,难以解释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的行为。

而行为金融学通过对人类行为心理机制的研究,更好地解释了投资者在金融决策过程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和认知偏差,从而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其次,互联网与科技的发展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方法。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崛起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金融交易数据和个体行为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投资者的偏好和行为模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也为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第三,监管部门对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视也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发展。

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是各国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提高决策能力,还可以为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风险预警。

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加大对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支持,鼓励开展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的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

此外,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者对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者追求更好的风险管理和投资回报。

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投资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偏好,从而制定更科学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这种需求的增加也进一步推动了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

然而,要实现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全面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

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研究概述

四、未来发展趋势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 未来,行为金融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例如,将心理学、 社会学和等领域与行为金融学相结合,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人类行为的本质和市场 价格的决定因素。
四、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大数据和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的运 用,以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市场中的异常现象。此外,随着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 日益复杂化,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也将更加注重国际合作和跨文化比较研究。通过 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行为和市场表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制度等 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三、研究方法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和调查法等。实验法是通过 控制一定的条件来观察人们的决策和行为;观察法是通过观察市场中的交易数据 来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调查法则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投资者的心理 状态和决策过程。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进一步揭示市场中的异常现象。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
行为金融学被广泛应用于投资策略、风险管理等领域。其中,投资策略是行 为金融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在投资策略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投资者的 心理状态和决策行为,制定出更加理性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领域
此外,行为金融学也被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领域。例如,在金融市场中,投 资者往往存在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心理偏差,这可能会导致他们过度投资高风 险资产,从而面临更大的风险。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投资者可以更加理性地 评估风险,制定出更加稳健的投资策略。
四、未来发展趋势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在金融领域,投资决策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投资决策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而是受到投资者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首先,行为金融学强调了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会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决策。

然而,行为金融学发现,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心理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羊群效应等。

这些心理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投资回报。

因此,了解和纠正这些心理偏差对于投资者来说非常重要。

其次,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投资策略。

通过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市场反应,行为金融学发现了一些可以用来指导投资决策的规律。

例如,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普遍存在着过度反应的倾向,即投资者会过分关注短期信息而忽视长期趋势。

基于这一观点,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投资策略来获得更好的回报。

此外,行为金融学还提出了一些投资者情绪指标,如恐惧指数和贪婪指数,可以帮助投资者判断市场的情绪状态,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另外,行为金融学还研究了投资者的行为反应和市场效应。

通过分析投资者的行为反应,行为金融学发现了一些常见的市场效应,如超额反应和反转效应。

超额反应指的是投资者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不对称,即对好消息反应过度,对坏消息反应不足。

反转效应则是指市场在短期内出现过度反应后,会出现反转的趋势。

了解这些市场效应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把握市场的走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最后,行为金融学还研究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决策的关系。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是风险厌恶的,即他们会选择风险较小的投资项目。

然而,行为金融学发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过去的投资经验和情绪状态等。

因此,了解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制定投资策略,从而获得更好的回报。

综上所述,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行为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它与传统金融学相比,更加注重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探讨市场参与者在不确定和风险环境下的决策行为。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要意义,也对金融实践和投资者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对实践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读者带来更深入的了解。

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和维冈·塔里斯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并开始对普遍存在于传统金融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进行挑战。

在传统金融理论中,理性投资者通过全面信息分析做出决策,市场价格会迅速反映所有可得信息,从而形成“有效市场”。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和行为偏差的影响,导致市场出现了非理性行为。

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行为金融学开始成为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因其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行为金融学正式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等。

实验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来观察和分析投资者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

实验可以控制变量,排除外部干扰因素,从而更加准确地观察和测量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问卷调查是另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通过设计问卷来调查和收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数据,从而揭示他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好和行为模式。

行为观察则是直接观察和记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通过实地观察来获取数据和信息,了解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试述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doc

试述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doc

试述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金融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发表了一篇关于投资过程的详细研究。

接着,他在1972年又发表了这个领域第一篇启发性的论文《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作用》,这个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晚期,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也遭遇到了经济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一样的低潮。

这是因为标准金融理论体系的地位已经确立【摘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经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三个阶段。

该理论对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做出了合理解释,尽管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我国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还处于引用和介绍阶段,不过,该理论在中国必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经济心理学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转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一、引言早在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这个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早就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与渊源。

鉴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巨大影响,an又发表了《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

两篇文章都呼吁把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

同年,Slovic从行为的观点发表了一篇关于投资过程的详细研究。

接着,他在1972年又发表了这个领域第一篇启发性的论文《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作用》,这个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详述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详述
▪ 行为金融的风险管理与传统金融的差异
1.行为金融风险管理强调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因素,传统金融更注重数学模型和统计 分析。 2.行为金融风险管理更注重实际市场情况,对传统金融理论提出挑战。 3.结合行为金融和传统金融方法,提高风险管理的效果。
行为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 行为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与实践
1.针对投资者行为偏差,采取心理干预和教育措施,提高投资者风险意识。 2.运用行为金融理论,开发更符合实际市场情况的投资产品和策略。 3.结合金融科技,加强市场监管,降低市场波动性,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1. 行为金融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 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差异 3.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 4. 市场异象与行为金融解释 5. 行为金融投资策略及实证 6. 行为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7. 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8.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
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偏差
▪ 过度自信
1.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忽视客观信息,导致投资决策失误。 2.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频繁交易,增加投资成本,降低收益。 3.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投资者的自我认知和风险意识,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的影 响。
▪ 锚定效应
1.投资者容易受到初始信息或参考点的影响,忽略其他因素,导致投资决策偏差。 2.锚定效应可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波动反应过度,增加投资风险。 3.通过多元化投资策略和定期评估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锚定效应的影响。
行为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 行为金融的风险认知与评估
1.行为金融学强调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风险认知与评估是投资决 策的重要环节。 2.投资者常表现出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等行为偏差,导致对风险的误判。 3.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考虑投资者行为因素,提高风险认知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其相关决策特征行为金融学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是现代金融学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

与传统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框架相比,行为金融学更注重人的实际心理和经济行为,对于传统金融学所不能合理解释的投资者行为决策,提供了更加实际的、合理的解释路径,揭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规律,从而为金融决策提供更现实的指导。

传统的金融学忽视了行为分析,尽管人类行为的效应分析在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均有涉及。

而缺乏实证的支持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模型与实际背离使得传统的现代金融学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这不得不使金融学界反思这一事实,经过长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行为金融理论(Behavioral Finance) ,它既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行为决策研究的成果,同时又跳出了传统资本市场理论的框架,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资本市场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因此自9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在资本市场领域成为最为活跃的理论之一。

金融学是运用心理学及行为分析的理论方法研究金融市场中的决策等金融活动。

并不排斥合理的经济学概念和原理,而是注重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改善金融决策。

它寻求系统地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对金融市场的意义。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理论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社会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资本市场的现象和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行为金融(Behavioral Finance, BF)以一种源自心理(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将人的实际心理及其由此决定的行为特征纳入分析框架的金融学说而逐步兴起,它一经出现便在以有效市场假说为代表的现代金融理论中激起了波澜——不仅对现代金融理论的现有框架提出了质疑,更为现代金融理论难以解决的异常现象作出了解释。

行为金融学是针对现在被称之为经典金融理论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它并不是要取代它,而是要弥补经典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

与传统理论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试图定义什么是合理的行为,什么是不合理的行为,也不给决策贴上正确或错误之类的标签,它主要研究的是理解和预测个体心理决策程序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改善决策行为。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2.1金融理论研究的开始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

Kuhn(1970)指出,对于显著的异象存在三种回应:第一,刚开始出现的异象可以随即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下解释;第二,认为现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去解决;第三,理论基础发生改变,使得异象在新的框架下被解释。

1951年,美国俄勒冈大学巴伦(O.K.Burren)教授(最早将心理学引入金融研究中的是美国奥兰多商业大学的布鲁尔( O. K. Bur ell) 教授)。

他发表了题为《投资研究中运用实践方法的可能性》的文章,探讨了用构建实验室来验证理论的必要性。

1967年,奥兰多的金融学教授伯曼( W·Scott Ba uman)发表了《科学投资分析:是科学还是幻想?》一文。

这两位学者在各自文章中都评了金融研究一味地过分强调数量模型的风气,将定量投资模型与传统的金融学中的行为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从而开辟了新的金融学术领域,试图给实际带来益处。

1969年俄勒冈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诺维奇(Paul Slovic)发表了一篇从行为角度来研究投资过程的报告。

1972 年,巴曼和斯诺维奇继续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且斯拉维奇( Slo vic) 于该年发表了行为金融领域里程碑意义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即《人类判断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这几篇论文即是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开始。

2.2行为金融学真正兴起20世纪80年代末。

行为金融学的复兴初露端倪,真正兴起了。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越来越多的实证经验发现现有的金融理论在某些基本方面存在着缺陷,对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2、由普林斯顿大学的Dainiel Kahneman 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的Amo s Tv ersky 所创立的预期理论的发展,该理论主张用建立在更为现实的行为假设上的模型来代替建立在主观预期效用理论上的模型有更多实际的行为假设,激起了行为金融学激起学术界的兴趣,3、70至80年代中,会计理论研究者在心理活动对财务决策的影响上作了非常广泛的研究,为80年代末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2.3金融理论研究的黄金时代1985年,WernerdeBondt和R.H.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

20世纪90年代,大量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在1999年Shefrin出版了《远离贪婪和恐惧:感悟行为金融和投资心理学》,LarsTvede又出版了《金融心理学》,并创办《金融分析家杂志》。

在1999年《金融分析家杂志》最后一期以专辑的形式专题研究了行为金融理论。

因此,90年代这段时间被称为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黄金时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行为金融的理论模型与应用体系陆续出现,包括著名的BSV(1997)模型、DHS(1998)模型、统一理论模型(Uinified theory model,1999),以及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和行为组合理论BPT等。

其中在市场行为模型方面,影响较大的是:DHS(1997)模型和BSV(1998)模型。

前者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者和无信息者,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

后者的理论基础是投资者认为受益有两种范式,即收益均值回归和收益连续变化。

虽然两个模型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却是相近的,都认为投资者的行为会导致股价过度反应或滞后反应。

三.行为金融相关决策特征1994 年,美国金融学家Shefrin 和Sta tmen 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

目前行为金融学家已经明确了一些特征,国外所做的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的有关投资特性是相关的。

行为金融学对决策者最基本的假设是:( 1) 决策者的偏好倾向于多样化并且可变,这种偏好经常仅仅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对应市场投资特性中的价格( 随机混乱、过度波动、价格泡沫);( 2) 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过程或技术,对应市场投资特性中的投资者行为( 追随领头者、从众、错误估计损失风险、过早卖出盈利性投资和过迟卖出损失性投资);( 3) 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非最优方案,对应于市场投资特性中的效率( 股价对新的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不敏感、新股较好的短期表现和较差的长期表现);美国经济学家Nisbett 和Ross 1980 年指出这些投资特性可同时用来纠正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日常简单问题的判断,人们的决策行为可以通过正规的统计学训练和正确应用直觉决策过程的教育来改善。

实际上这种改善也不是完美的,决策行为与教育程度是相关的。

比如我国已经有过对证券市场投资者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了。

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行为金融学认为个体行为具有主观性,而且社会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对决策行为都会造成影响。

从投资者的行为为出发点,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研究方向:(1)注重研究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具体行为特征,分析其结果,称为正常行为分析;(2)着重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和理性行为之间的关系、作用及相互影响,称为噪声交易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学为金融学提供了变革性的视角。

传统的现代金融理论通过“理性”原则对金融市场的行为作了理想化的假设,加上严密的数学推理与表达,为金融决策提供了逻辑简明、高度提炼的公式指导。

在金融市场的人类行为与传统假设存在系统性偏差。

它指出第一、人们通常并不遵循数理意义上的最优化模式,而是追求满意;第二、金融决策主体的行为不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还受到他人( 众人) 行为、社会规范等的影响;第三、金融决策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对人类行为如遗传、基因、进化等的研究都有益于我们增加对金融决策的认识。

第二、第三点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中几乎没有涉及,行为金融学的引入为金融市场的决策研究,金融资产的定价机制以及投资管理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方法。

四、现代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Haugen(1999年)将金融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旧时代金融(Old Finance)”、“现代金融(Modern Finance)”和(New Finance)新时代金融。

旧时代金融代表的是19世纪60年代以前以会计财务报表分析为主的金融研究;现代金融又称之为标准金融,主要以19世纪中期开始兴起的金融经济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它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EMH)的基础上,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着重研究理性假设条件下的价格发生机制和金融市场效率的问题;新时代则以行为金融学为代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以及无效率市场。

现代金融学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EMH)的基础上,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着重研究理性假设条件下的价格发生机制和金融市场效率的问题,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源进行跨时期的最优配置。

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投资者的有限理性以及无效率市场。

现代金融学研究提供了自身的“参照系”或“基准点”———有效市场理论(EMH)和基于理性人假定的预期效用理论。

行为金融学,则以“市场非有效性和期望理论”研究为参照系的现代金融学多事以各种图形模型和数学模型为研究工具。

行为金融学以源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行为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突破了“经济学被认为是一种非实验科学”的界限,尝试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这使得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和数据搜集,从而更加可信。

视野更加开阔,对金融行为理性与否的定性既涉及偏好的形成过程,也涉及决策和判断形成过程。

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传统主流经济学基础上的, 但其研究范式与模型局限在“完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前提假设。

投资者理性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假设,忽视了对微观个体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

行为金融学探究了决策过程中个体的实际行为和心理依据,投资者在实投资决策过程中被假定是风险厌恶、追求效用最大化、对信息的获取是无成本的、理解是质的。

综上所述,可知两者有一定的差异性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互有优势,将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融合,互相借鉴与完善,这也将是现如今金融界的努力方向,也更是一项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非同凡响的效应的。

五、行为金融学的实际应用(一)行为金融学对资本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行为金融学起源于对金融市场“异象”的解释,尽管行为金融学对投资者决策过程的行为认知偏差还具有不确定性,但实证研究已证明它们对下列资本市场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1)股票价格的混沌现象,长期而言,股票价格具有不可预测性;(2)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和价格中的泡沫成份;(3)投资者中的模仿与从众行为;(4)对损失风险的错误估计;(5)过早地出售盈利股票或不愿出手亏损股票;(6)投资者对现金红利的特殊偏好;(7)相信风险会随持有期的增加而减少;(8)普遍认投资回报低于期望所得;(9)投资者误把“好的”公司理解为“好的”投资对象;(10)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11)上市股的短期优异表现和长期低劣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