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行为金融学》复习重点,饶育蕾,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概论♦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第—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
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
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

行为金融学(饶育蕾盛虎)课后答案一、行为金融学概述1. 行为金融学的定义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决策行为及其影响的跨学科领域。
它的目标是理解人们在金融领域做出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并探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和认知因素。
2.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概念•羊群效应:指人们在决策时倾向于跟随他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锚定效应:指人们受到最先接触到的信息(锚)的影响,会对后续决策产生偏差。
•损失厌恶: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过度自信:指人们普遍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的偏差。
3.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的区别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充分考虑所有可用信息,并做出最优决策。
而行为金融学强调人们的非理性行为模式,认为人们在决策时容易受到心理和认知因素的影响,导致偏离理性决策。
二、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1. 实证研究方法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观察数据等方法。
其中,问卷调查是主要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询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观点,来了解他们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因素。
2. 实证研究的重要发现•桎梏效应:人们倾向于持有过于乐观的预期,导致过度投资。
•禀赋效应:人们对已拥有的物品比对未拥有的物品更加重视,导致在卖出资产时要求更高的价格。
•基本与主观账户:人们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会对不同账户内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漫长认知:人们倾向于根据最近的信息和经验来作出决策,忽视长期趋势。
•信息传播:人们对消息的接收和传播存在偏差,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1. 心理账户理论在投资中的应用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倾向于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感觉到更多的控制和安全感。
在投资决策中,可以通过分散投资和盈亏平衡来降低风险,同时引导投资者将投资组合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减少投资偏差。
2. 损失厌恶在投资中的影响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对同等数额收益的敏感程度。
行为金融学知识点整理

行为金融学一、传统金融学理论证券市场的典型特征: 不确定性和信息非对称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以及APT、Black-scholes期权定价公式)等都是在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假设下研究资产定价问题的。
与上述不同,有效市场假说考虑了信息非对称对资产价格的影响:1、市场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强2、具有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明察秋毫、无所不通,消除了信息非对称3、有效市场假说下的资产定价理论就可以只考虑只存在不确定性而不存在信息非对称性情景下的资产定价问题了。
所以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标准金融理论核心与基石。
有效市场假说和资产定价的理论基础:1、投资者理性(两层含义):2、理性预期: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认知)是没有偏差的3、市场均衡的条件:期望效用最大化和无套利二、有效市场悖论1、同质信念与交易动机有效市场中引起交易动机是风险偏好,但现实中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差异(信念差异)是证券交易的主要原因:看涨者买,看跌者卖。
2、无交易定理当交易的唯一动机是信息优势时,则在理性预期均衡状态下不会有交易发生。
3、Grossman-Stiglitz 悖论如果在有效市场上,价格已经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那么市场参与者就没有必要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而如果市场参与者不去搜集信息,那么市场价格就不能完全反映有关的信息。
4、理性假设受到挑战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投资者并不遵循理性预期要求的理性:其信念更新不遵守贝叶斯理性(比如,启发式思维等),风险偏好不遵循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形式(比如凸函数 risk aversion),投资者的心理和情绪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的影响,等等。
5、来自经验研究的市场“异象”赢者诅咒:通常指在任何形式的拍卖中,赢得拍卖品的中标者出价高于其他中标者,但可能对拍卖品估价过高,支付了超过其价值的价格,从而赢得的拍卖品的收益会低于正常收益甚至为负。
新股折价之谜:新股认购中,无信息的投资者容易遭受所谓“赢者诅咒”式的损失。
行为金融学笔记

行为金融学笔记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模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的是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它认为人们的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而是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些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偏差、情感、社会压力等。
行为金融学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价格和交易量。
二、主要理论模型1、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它是由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决策时会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描述了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感受,它比传统的期望值理论更加准确地描述了人们的决策行为。
2、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指人们在面对好消息或坏消息时,会做出过度的反应,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
反应不足则是指人们在面对坏消息时,会做出不足的反应,导致市场价格未能及时调整。
行为金融学认为,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是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3、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投资决策中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跟随大众的行为。
当市场出现恐慌或狂热时,人们往往会跟随大众卖出或买入,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基础价值。
行为金融学认为,羊群效应是导致市场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在实践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市场监管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例子:1、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在决策时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避免这些影响。
例如,通过反向投资策略(购买被低估的股票,卖出被高估的股票)来利用市场上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还可以通过动量投资策略(跟随市场趋势)来利用市场上的羊群效应。
2、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可能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导致风险增加。
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人们的心理过程,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饶育蕾《行为金融学》(第七章前景理论)

中南大学商学院
7.2 前景理论的形成
如果把问题颠倒过来: A.肯定损失3000元; B.有80%的可能损失4000元,20%的可
能一点也不损失。
中南大学商学院
7.2 前景理论的形成
实验:
有人与你采用抛硬币的方式赌博,如果是正面,你损 失100元。如果是反面,你至少得到多少才愿意参与这 个赌博?
价值函数中的参考点
前景理论的价值函数和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一个重 要的不同点是:价值函数存在一个拐点,即存在所谓的“参考 点”(reference point),它指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总要与一定 的参考物相比较,当对比的参考物不同时,即使相同的事物也 会得到不同的比较结果,因此,参考点是一种主观评价标准。
C.混合收益的情况v(x)+v(y)<v(x+y)
价值
损失
x+y y x
收益
v(x) v(y) v(x+y)
v(x)+v(y)
B.复合损失的情况v(x)+v(y)<v(x+y)
损失
价值
v1(x) v2(x) y x+y
x
收益价值曲线1 收益价值曲线2
收益 v1(x)+v(y)
v(x+y) v(y)
v2(x)+v(y)
中南大学商学院
7.3 价值函数与决策权重函数
案例
买入成本与持仓成本
小刘是金融专业的研究生,学了一些理论知识后就尝试着进行一 些股票投资,刚刚入市不久的他经别人的推荐以及自己的观察分析 ,在2009年7月股指从高峰下滑的时候以18元左右的价格购买了一只 逆势上扬的小盘股……
饶育蕾《行为金融学》课件第三章

3.1 股票溢价之谜
“股票溢价之谜”:股票相对于债券所高出的那部分资产收 益,且投资股票的历史平均收益率相对于投资债券要高出很多。 为什么股票的收益率要高于债券的收益率呢? 股票相对于无风险证券承担了更多的风险,作为风险厌恶 的理性投资者,必须要求一定的溢价来补偿持有股票所带来的高 风险,因此,股票应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
第三章 证券市场中的异象
3.1 股票溢价之谜 3.2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3 3.3 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
3.4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3.5 规模效应 3.6 帐面市值比效应 3.7 日历效应
8
引导案例:金融资产的回报率差异
Siegel ( 1997 )作了一个投资于不同金融资产的回报变化情况
的统计图(见图3-1)。1926年的1美元投资于不同的金融资产上,到
3.1 股票溢价之谜
既然在短期内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存在的 风险很大,那么长期呢?
3.2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的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单位的
发行总额,筹足总额后,基金即宣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时期内不
再接受新的投资。基金单位的流通采取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办法,投资者 日后买卖基金单位,都必须通过证券经纪商在二级市场上进行竞价交易。
认购或赎回申请,基金规模随之而增加或减少;封闭式基金在招募说明书中 列明其基金规模,在封闭期限内未经法定程序认可不能再增加发行。
3. 交易方式不同。开放式基金的投资者可以在首次发行结束一段时间
(不超过三个月)后随时向基金管理人或中介机构提出购买申请或赎回申请, 买卖方式灵活,通常不上市交易;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在封闭期限内不能赎
3.2 封闭式基金折价之谜
封闭式基金与开放式基金的主要区别:
行为金融学考试内容整理

《行为金融学》考试内容整理10金融一、填空题1、2002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教授丹尼尔·卡尼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弗农·史密斯分享诺贝尔经济学奖。
P22、如果把心理学与金融研究相结合的起点作为行为金融学研究开端的话,那么19世纪的《群体》和《非同寻常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疯狂》是两本最早研究投资市场群体行为的经典之作。
而凯恩斯是最早强调心理预期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的经济学家,他基于心理预期最早提出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空中楼阁”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在人们投资决策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股票价值虽然在理论上取决于未来收益,但由于进行长期预期相当困难和不准确,故投资大众应把长期预期划分为一连串的短期预期。
P33、行为金融学的核心内容:①金融市场中的“异象”,②心理偏差与非标准偏好,③有限套利p154、传统金融学中一个经典理论就是“市场有效假说”,也就是证券价格可以及时准确地体现可获信息变化的影响。
P235、有效市场假说是有关价格对影响价格各种信息的反应能力、程度及速度的解释,是关于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
该假说是提出源于早期对价格形成的不确定性进行的研究探索,可以追溯到“随机游走”理论。
P256、按照EMH,如果市场是有效的,价格必然反映价值,那么在剔除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后,一个资产不可能按不同的价格出售,这就是所谓的一价定律。
p307、所谓无信息事件也叫“消息真空”,指与上市公司基础价值无关的公司事件。
价格对无信息含量的事件不做反应。
P358、噪声交易者风险,即噪声交易者使得价格在短时间内进一步偏离内在价值的风险。
P409、传统的讨论理论认为:由于套利的存在,基本相同的资产一定会以基本相同的价格卖出。
但实际上并不总是这样的,由于噪声交易风险的存在使得这种基本相同的证券的价格存在背离。
有名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孪生证券”现象,如本章案例中的皇家荷兰和壳牌公司的普通股的价格差异。
行为金融学笔记

第一章1、有限理性:指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在一定限制下的理性。
"有限理性"概念的主要提倡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Simon)。
2、行为金融学的概念: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态度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市场非有效性。
第二章1、心理账户的概念: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里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帐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
而这种心理记帐的方式和运算规则恰恰与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都不相同,因此经常会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
Q: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对收入和支出的不同认识1.传统经济学的认识: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各种收入和支出是等同视之的:工作的工资、股票的红利以及买彩票中的奖金,甚至包括赌钱得来的赌金,在人们心理上是完全相同的;在支出上,无论是买衣服、食品还是买车买房,不管用现金买还是刷信用卡,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是基本一致的。
2.行为经济学的认识:行为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在获得收入或进行消费时,总是会把各种不同的收入和支出列入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去,而不是像现实的会计学那样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统筹管理;相应的,不同账户内收入的价值是不同的,不同账户的支出策略也是不同的。
2、心理账户与税收政策(分析)Q:关于“减税”主要有以下三种具体的方式:第一种是调低税率,即直接减少人们上缴的税金金额,比如告诉普通纳税人,明年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将由现在的25%降低到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标准金融和行为金融区别:①信息处理(标准投资者能正确处理信息,行为投资者处理信息有偏差);②形式是否影响决策(标准处理问题形式不会影响决策,行为会影响);③市场是否有效(标准有效市场假说,行为指出有效市场假说缺陷)。
◆标准金融诞生标志:马科维茨有效组合。
◆最早将人的行为与经济学结合的理论: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从行为金融角度分析出售比买入难:◆有限理性决策标准:满意标准,而非决策标准。
◆同质信念下的交易动机:风险偏好第二章有效市场假说及其缺陷◆有效市场的类型:①弱式有效性(最底层次的市场有效性。
在弱式有效市场中,资产价格充分及时反映了与资产价格变动有关的历史信息。
对任何投资者而言,无论他们借助何种分析工具,都无法就历史信息赚取超常收益);②半强式有效性(资本市场中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对资产价格变动没有任何影响。
对处于半强式有效市场的投资者来说,任何已公开信息都不具获利价值);③强势有效性(市场有效性最高层次。
表明所有与资产定价有关的信息,都已充分及时包含在资产价格中)。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陷:①理性交易者假设缺陷;②完全信息假设缺陷;③检验缺陷;④套利的有限性。
◆噪声交易者:指非理性地根据似乎是真实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
◆公开信息:指向市场主体、市场运营机构和公众公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资本市场中与资本定价有关的公开信息,包括历史信息以及投资者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公司财务报告、竞争性公司报告、宏观经济状况通告等。
◆私人信息:个别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具有占独占性质的市场知识,其中经验是市场参与者的最宝贵的个别知识。
◆内幕信息:指为内部运作人员所知悉而尚未对外公开,且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吗:第三章证券市场中的异象◆异象:大量实证研究和观察结果表明股市不是有效的,这些无法用有效市场理论和现有定价模型来解释的收益异常的现象,即为“异象”。
◆动量效应:指在较短时间内表现好的股票将会持续其好的表现,表现不好的股票也会持续其不好的表现。
◆反转效应: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表现差的股票有强烈趋势在其后一段时间内经历相当大的好转,而表现好的股票则倾向于其后的其后的时间内出现差的表现。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原因: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对信息的反应速度。
当投资者对信息未充分反应时,信息逐步在股价中得到体现,股价因此在短时间内沿初始方向变动,表现出动量效应;而投资者受到一系列利好信息或利空信息刺激,对收益表现出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判断,导致定价过高或过低,而随后投资者普遍意识到时,股价则会反方向变动,即为反转效应。
◆过度反应:投资者对最近的价格变化赋予过多的权重,对近期趋势的外推导致与长期的平均值不一致。
◆反应不足:指证券价格对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面消息没有做出充分及时的反应。
◆规模效应:股票收益率与公司大小有关。
第四章预期效应理论与心理实验◆确定性效应:在现实中,与某种概率性的收益相比,人们赋予确定性的收益性的收益更多权重。
◆阿莱悖论:由确定性效应产生的,一种与标准理论偏离的悖论。
◆反射效应:反射效应表明,受益范围内的风险厌恶伴随着损失范围内的风险寻求。
◆偏好反转: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选择偏好出现差异,甚至逆转的现象。
第五章认知过程的偏差◆算法:是解决问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这是它的根本特点。
◆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是一种思考上的捷径,是解决问题的简单的、通常是笼统的规律或策略,也称为经验法则或者拇指法则。
(三种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代表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认知心理学将这种推理过程称之为代表性启发法。
【偏差:①对结果的先验概率(或贝叶斯优先)不敏感;②对样本规模不敏感;③对偶然性的误解;④对可预测性性的不敏感;⑤有效性幻觉;⑥对均值回归的误解。
】◆可得性启发法: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偏差:①由于例子的可获得性而导致的偏差;②由于搜索效率而导致的偏差;③意象偏差;④虚幻的相互作用。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所谓锚定效应,就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情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偏差:①不充分调整;②对联合和分离事件评估时的偏差。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在经济决策中对通货膨胀率没有做出足够的调整,并混淆了货币的名义数量和真实数量。
◆框定依赖偏差:它是指人们的判断与决策依赖于所面临的决策问题的形式,即尽管问题的本质相同但因形式的不同也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的决策。
◆框定依赖偏差的具体形式:对比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稀释效应。
◆首因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稀释效应:即中性和非相关信息容易削弱我们对问题实质的判断。
第六章心理偏差与偏好◆心理偏差与偏好:过度自信、心理账户、证实偏差、羊群行为、损失厌恶、后悔厌恶、模糊厌恶、熟悉偏好、时间偏好。
◆过度自信: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机遇和外部力量在其中的作用的认识偏差。
◆证实偏差:人们有一种寻找支持某个假设的证据的倾向,这种证实而不是伪证的倾向叫“证实偏差”。
◆心理账户:人们根据资金的来源、所在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的现象。
◆羊群行为:即从众行为,指行为上的模仿性和一致性。
◆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会使他们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负效用是正效用的2.5倍)◆禀赋效应:由于人放弃他所拥有的一个物品而感受的痛苦,大于他得到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物品所带来的喜悦,因而在定价方面,同一种物品在这种情况下的卖价高于买价。
◆后悔厌恶:当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痛苦(核心三定理:①胁迫情形下采取行动引起的后悔比非胁迫情形下的后悔轻微;②没有做引起的后悔比做了错误行动引起的后悔轻微;③个体需对行动最终结果承担责任情形下引起的后悔比无需承担责任情形下的后悔要强烈)。
◆时间偏好:人们倾向于推迟执行那些需要立即投入而报酬滞后的任务,而马上执行那些能立即带来报酬而投入滞后的事情。
◆贴现率短期高于长期:个体呈现不耐心程度递减特征。
第七章前景理论◆个人风险决策过程:编辑阶段和估值阶段。
编辑阶段就是对所提供期望进行初步分析,使期望有一个更简化的表达形式;估价阶段就是对编辑过的期望进行估价,并选出价值最高的期望。
◆价值函数:◆决策权重:◆价值函数特征:①价值函数是单调递增函数;②价值函数是定义在相对于某个参考点的利得和损失,它是一条以参考点为原点,以收益为自变量的单调递增函数;③价值函数呈S 型,即在面对利得时是凹函数,体现出风险厌恶的特征,而在面对损失时是凸函数,体现出风险偏好的特征;④价值函数在损失部分的曲线要陡于收益部分的曲线。
◆价值函数中的多重账户,分析过程(两个期望下的决策过程):①图1是复合收益,v(x+y)<v(x)+v(y),分账。
②图2是复合损失,v(x+y)>v(x)+v(y),合帐。
③图3是混合收益,即两个账户中一个收益而另一个损失,其中收益额大于损失额,v(x)+v(y)<v(x+y),合帐。
④图4是混合损失,即一个收益和一个损失的两个账户中,亏损额大于收益额,这种情况下预期值取决于收益价值曲线的特征。
若曲线比较陡峭,表示对收益比较敏感,弹性大,有V1(x)+v(y)>v(x+y),分账;若曲线比较平缓,表示对收益比较不敏感,弹性小,有V2(x)+v(y)<v(x+y),合帐。
◆决策权重函数的特点:①小概率事件的高估及其劣可加性;②次确定性,即各互补概率事件决策权重之和小于确定性事件的决策权重;③次比率性,当概率比一定时,大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权重比率;④端点性质不良,逼近确定性事件的边界,属于概率评价中的突变范围,决策权重常常被忽视或放大。
◆小概率事件高估、次确定性、次比率性的证明:◆期权微笑(波动率微笑):反映了小概率事件高估。
当投资者对期权深度实值和深度虚值的情况赋予过高的权重时,会导致其对期权的期望值过高,引起股票期权价格被高估,出现隐含波动率微笑的现象。
第八章金融市场中的个体心理与行为偏差◆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处置效应的表现:投资者盈利时,面对确定的收益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时,为了避免价格下跌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回避而做出获利了结的行为。
当投资者出现亏损时,面对确定的损失和不确定的未来走势,为了避免立即兑现亏损而带来的后悔,倾向于风险寻求而继续持有股票。
◆价值函数对处置效应的解释:在收益区域或损失区域都存在价格上涨或下降两种可能,根据价值函数的特点,两个区域上,价格上涨或下降,就是收益或损失的增加或减少,导致价值的不等额变化,基于这种价值取向,人们在两个区域上做出不同的选择。
如图,以股票买价为参考点,在收益区域,由于曲线的凹性,股票未来价格同等金额的涨或跌所引起的价值变化是不相同的,收益下降所带来的价值下降大于收益上升带来的价值上升,为了避免价格下降带来的恐惧,于是人们倾向于卖掉股票;相反,在损失区域,由于曲线的凸性,收益上升带来的价值上升大于收益下降带来的价值下降,于是人们倾向于持有股票等待价格上涨。
◆过度交易:短时间内交易频率过高,交易额过大。
过度交易会降低投资回报率。
◆注意力驱动交易:因为认知过程的有限注意力,人们难以同时处理多项信息,人们对一事物的注意必须以牺牲另一事物的注意为代价。
◆羊群效应: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简单的模仿他人决策的行为。
◆本土偏差:即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
◆本土偏差表现:①投资于本国股票;②投资于距离近的公司;③投资于自己就职的公司。
◆信息幻觉:基于主观意识,由于误解和扭曲形成的,对客观情况及其联系的不真实影像。
◆恶性增资的行为金融解释:①损失厌恶是主要心理因素;②过度自信;③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们确立一个信念时,他们有会寻求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忽略否定的信息。
第九章金融市场中的群体行为与金融泡沫◆正反馈交易:由于认知偏差、情绪偏差等各种偏差的存在,最终导致不同资产的定价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就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这种资产的认识与判断,这一过程就是“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