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合集下载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一)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一)

辗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论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一)论文关键词:废名儿童世界多重情感向度论文摘要:从儿童视角剖析了废名20年代诗歌创作中“儿童艺术世界”的特点和两重情感向度,以及诗人在两重情感向度中的矛盾和焦灼心态,总结了废名早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经验。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

新文学家们纷纷致力于新诗创作,从形式到内容对新诗进行了全面实验。

这个时期,年轻的废名青春年少,满怀热情,对新文学领袖十分崇敬,沿着以胡适、周作人等人开辟的道路,积极投入到了以新诗创作的文学实绩推动新文学革命进程的主潮中来。

早在l922年10月8日,诗人在《努力周报》(第23期)上发表了《冬夜》和《小孩》两首小诗,虽很稚嫩,却开启了废名诗歌创作的大门。

接着,1923年4月15日《诗》第2卷第l期载《杂诗》7首;同年5月l5日,《诗》第2卷第2期载《洋车夫的儿子》、《磨面的儿子》、《杂诗》(2首),共有诗作l3首。

长期以来,学界对废名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较为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极少有人涉及1920年代诗歌创作。

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废名1920年代诗歌创作处于实验阶段,相对于1930年代的意象繁密、思想深玄的“现代派”涛歌,在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上均显得较为稚嫩,是长期不被学界关注的主要原因。

二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没有专门结集出版,研究资料较为缺乏。

一、美好纯真的儿童世界废名在1920年代的13首诗作或写小孩情趣,或以小孩的眼光观照世界,或表现年轻诗人的内心情感,内容有所不同,情感向度有所差异但以“儿童”为视点展现诗人理想,考量社会现实是一致的,共同塑造了一个儿童的艺术世界,表现了诗人在这个儿童世界中美好理想和无奈现实矛盾心态。

诗作对儿童的注视不是成人化的居高临下的俯瞰,而是忘我深入儿童世界,以一颗温软湿润的心与他们相对,共同体味喜怒哀乐。

比如《磨面的儿子》:“给我买一幅眼镜呀,爸爸?”“你要眼镜做什么呢,“你的眼睛近视不成?”“那么,驴子,他要眼镜做什么?”描绘了未受社会浸染的“赤子之心”。

废名的读诗法

废名的读诗法

废名的读诗法■孙郁孙郁,学者,鲁迅博物馆馆长。

诗是很难谈的,一细究起来,就要进入窘境。

用理论为之,弄不好漏掉了其内觉的丰富性;但就感性讲感性,似乎也要坠入同语反复的境地。

废名有一本书叫《谈新诗》,新民印刷书局1944年版。

林辰先生藏有一部,保存良好,现在被鲁迅博物馆收藏了。

此书的可读性强,是废名的有趣的著述之一。

他讲的新诗都是五四初期的作品,艺术上没有什么特别处。

那些诗作,我几乎都没有什么兴趣,可废名的文章却味道非凡,比其所言的诗句不知好多少呢。

无趣的东西,被阐释得那么有趣,除了废名这样的人,别人难以做到。

我不相信废名对初期白话诗是喜欢的。

理解多于钟情才是真的。

胡适的白话诗多么苍白呀,可废名却读到了好处。

竭力为其辩护,且言之凿凿。

黄侃大骂胡适的《两个蝴蝶》,以为毫无寓意。

废名则辩之曰“《蝴蝶》所含的情感,便不是旧诗有的。

”为什么呢?他说,旧诗是情生文,文生情,而新诗是灵魂的气息。

旧诗讲梦幻,新诗重抒情。

胡适、周作人、刘半农等人的白话诗是现代人说现代人的情感,思想是自由的,没有被旧套所罩。

我读到这里,觉出了作者的可爱,好似诗人的辩护者,思路别于常人,又讲出别人没有的意思。

废名的文笔隐曲,涩与雅,深与平,很奇妙地结合着。

但他偏礼赞和自己相反的东西,这倒给了我一个不小的刺激。

于是想,作者的枯涩而妙意之笔,乃从平淡者的远意而来,其嫁接的方式,异乎常理,盘旋于绝壁之间。

那恰是远意的表达,此外如何解释呢?新诗出现不久后,言之者均不得其法,和以往的诗话类的思路统统不通,难解其语。

今人谈诗多是受到洋人的影响,哲学的思辨隐含其间。

废名的读诗,用的是自家门法。

洋人的东西渐被传统的性灵之气所融,概念和思路完全是中国式的。

比如他讲鲁迅的《他》,说“这首诗里的情思,如果用旧诗来写,一定不能写得这样深刻,而且新诗反而有古风的苍凉了。

”废名承认鲁迅的诗是新诗里的六朝风骨,真真是会心之言。

而言及周作人的《小河》,则看到精神的通达和哲理的自由运动。

论废名的新诗观及其得失

论废名的新诗观及其得失

论废名的新诗观及其得失一、散文的内容在废名的诗学观中,“散文的内容”与“诗的文字”主要是针对旧诗而言的。

他认为,“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而其文字则是诗的文字。

”[1]那么什么是“散文的内容”?他认为旧诗是情生文文生情的。

也即是说,旧诗的内容驳杂、不系统,常常塞进一些与表现主题无太大关系的事情来凑字数或者协调韵律。

针对这一点,废名先生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这未必是作诗人当下的感兴,或者是前几天的事情今夜酝酿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上文,还要有下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是如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都是如此。

”[2]二、诗的文字废名在《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这篇文章中,批判了胡适的新诗观,认为“他所举的例子之中,有‘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芹泥垂燕嘴,蕊粉上蜂须’,‘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些都是我上回所说的旧诗在诗的文字之下变戏法。

”[3]又说“据我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或者倒是诗玩意儿,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样是旧诗耍惯的把戏。

”[4]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推断在他眼中“诗的文字”的具体内涵为:一、旧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因而为了合符平仄、对偶、押韵,不可避免地出现词序变换、抛弃更能表现意味却不符合韵律的文字而选取虽表现力不强却符合韵律的文字、为了对偶而附加与主题无关的文字等情况;二、旧诗的文法逻辑性不强,没有严格的语法,因此可以没有主语,可以词序颠倒,可以多个名词叠加,可以词性任意变换等等。

三、汉语本身是一种诗的文字,即是说,汉语形象性强、隐喻性强、象征性强、语法不严格。

三、诗的内容“诗的内容”和“散文的文字”主要是针对新诗而言的。

在《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这篇文章中,废名说:“温庭筠的词不能说是情生文文生情的,他是整个的想象,大凡自由的表现,正是表现着一个完全的东西”;又说“不过在谈温词的时候,这一点总要请大家注意,即是作者是幻想,他是画他的幻想,并不是抒情”;又说“李商隐的诗,都是借典故驰骋他的幻想”。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

废名新诗“兴感”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所谓“兴感”,古人有时称为“感兴”,有时干脆单名之日“兴”,主要是指诗人援物起兴的诗歌创作状态。

从构成来说,“兴感”是由“兴”与“感”组合而成的,而“兴”与“感”在中国诗学史上均有悠久传统。

作为“六诗”之一的“兴”,产生于先秦,后人阐述汗牛充栋,语义纷呈,但其起情、起句之基本意义还是可以确定的。

“兴者,先言他物以弓I起所咏之词也”,这里面就暗含了诗人心灵与外物相遇而生诗的情形。

应感理论亦产生于先秦,《周易·咸卦》云:“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里的感应是相互应和感发,也包含了心物互衍而生情之意。

后来,它之所以衍生为文艺概念,大约因为它本身具有缘物生情本事吧,“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到了两汉,含义又得进一步发展,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与谶纬之学继兴。

“物感”又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被认为是神灵左右的心理活动。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形犹响起。

”因此,较早把它引用到文艺创作领域的陆机,其应物起情之论中,包含了不少神妙莫测的因素。

历代文论家多延此意,兴感理论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也充满神妙色彩,可以说,“兴感”是古代中国最富阐释活力的诗学概念之一。

废名谈论新诗,概括而言有三个“强调”,即强调“诗的内容”的决定作用,强调“当下感兴”的诗意创造,强调“横竖乱写”的诗歌境界,三者首尾呼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学生命体。

这是废名对新诗从酝酿到创造直至完成整个过程的描述,也是对新诗质的规定性的系统阐发,理论意义不容忽视。

显然,言志缘情的“诗的内容”、感物咏志的“应感之会”、“横竖乱写”的创作境界,并非废名的理论独创。

那么,废名掂出人们耳熟能详的古典“诗教”以为新诗的特质,理论初衷何在?它对现代诗理论又具有哪些建构意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考察的问题。

浅谈废名新诗

浅谈废名新诗

浅谈废名新诗谈起废名,可能我们这些年龄的人很少知道。

我们对他的诗也知之甚少。

要了解他的诗,首先要了解他的人。

废名原名冯文炳,出生于湖北黄梅。

他的家乡对他的诗作影响很深。

因为湖北黄梅是佛教盛行的地方。

他从小就接触佛理,而后又与胡适在北大共事。

因为胡适也对佛理有极深的兴趣,他肯定也不会放过一个出生于禅文化盛行之地的人。

废名就在此时对佛里产生了兴趣。

而后,废名由于鲁迅相识,两人便由此成为好友。

他的诗也受鲁迅的经历影响,有了他作文时冲淡朴讷的风格。

废名作诗当然也会有自己的风格。

他的诗充满禅意,以废名的《飞尘》为例,仅飞尘所指就令人难以捉摸。

从构思角度看,就反映了废名讲求的智性与参悟。

诗结尾两句:“虚空是一点爱惜的身心,宇宙是一颗不损坏的飞尘。

”更显禅味。

他的诗又往往表现出四维空间,语言青涩奇僻蕴藉,又具散文之风。

想他写的《北平街上》便很好的表现出四维空间的特点。

说起他的诗,我们又不得不去了解他的著作《谈新诗》。

《谈新诗》是“作为现代作家讨论新诗的唯一的专著”,“废名在书中纵论古今,将新诗从内容到形式与旧体诗进行比较,并结合自己的写诗体会,对…五四‟至三十年代代表性新诗人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湖畔‟四诗人、冰心、郭沫若、卞之琳、林庚、冯至等创作的成败得失作了细致的剖析,还发掘了鲜为人知的诗人朱英诞,进而对新诗的发展前景提出己见。

”作新诗,他的标准是“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

“诗的内容”,其核心在于诗人做诗当时具体的感觉,厚重的情绪。

废名认为只有高尚的情绪才能入诗。

散文,首先一个特点是“文生情,情生文”,但为保证每个句子的表达精纯,言之有物,要杜绝切题、押韵等旧式习惯。

其二,文法。

这是散文式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欧式打破旧时意象呆板叠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枯藤老树昏鸦”)的武器。

规则文法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此时此地之感(如废名认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具有很强的此种感觉。

新诗_呼唤自由的精神_对废名_新诗应该是自由诗_的几点思考

新诗_呼唤自由的精神_对废名_新诗应该是自由诗_的几点思考

一、话题的提起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署名废名、朱英诞著的《新诗讲稿》(陈均编订)。

此前废名的新诗讲稿流行最广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谈新诗》(署名冯文炳)。

我注意到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诗讲稿》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谈新诗》的不同,除去前者编进了朱英诞1940—1941年在北大的新诗讲稿外,就废名的北大讲稿部分而言,明显变化在于文章次序的调整。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谈新诗》,把《新诗应该是自由诗》放在第三篇,前面还有《尝试集》和《一颗星儿》两篇,后附《新诗回答》。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诗讲稿》则以《新诗问答》为第一篇,《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为第二篇。

这一顺序的调整依据的是朱英诞所藏讲稿。

朱英诞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在于他认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一文与《新诗问答》一样,是废名有关新诗观念的集中阐述,具有统率全书的作用,所以才把它放在前面。

借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诗讲稿》之机,我又重读了废名的《新诗应该是自由诗》,联想到新诗诞生九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很有些想法,现在写出来,就正于读者。

为朱英诞所看重的《新诗应该是自由诗》是废名1936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写。

此吴思敬———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重提七十年前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判断,意在阐明自由诗最能体现新诗自由的精神,最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

而新诗诞生九十余年的实践表明,现代格律诗之所以未能与自由诗相抗衡,是由于与传统格律诗相比,其公用性与稳定性的缺失。

当下的诗坛,自由诗尽管占据着主流位置,但也为各种现代格律诗的实验,提供了最为广大的舞台。

不过,解决当下新诗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从诗性内容入手,希冀设计出若干种新诗格律来克服新诗的弊端是不现实的。

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35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时距新诗的诞生已有二十年。

在废名看来,这二十年新诗固然成长了,但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曾这样描述他的感受:“我那时对于新诗很有兴趣,我总朦胧的感觉着新诗前面的光明,然而朝着诗坛一望,左顾不是,右顾也不是。

现代的与古典的——论废名的诗

现代的与古典的——论废名的诗

作者: 高恒文[1]
作者机构: [1]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4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109-113页
主题词: 中国古典诗词;诗人;废名;西方象征主义;“京派”;艺术传统;艺术特征;艺术追求
摘要:“京派”诗人的创作是象征主义的艺术努力与追求,并且是有其明确的西方象征主义诗(诗人)的影响和与此同时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传统再发现的特征。

对此,“京派”诗人并不讳言,也是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共识,已有相当的研究成果。

在“京派”作家中,废名以小说家著名,其实他在30年代中期创作的为数不多的诗,和他的小说一样,别具一格,却也有
着“京派”诗的某些共同的艺术特征,至少在“京派”同人中颇有欣赏。

本文试图以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理论的几个“关键词”为中心。

“细读”式分析废名的作品,来探索废名的诗的艺术特征及其艺术追求。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

废名及其文学创作废名及其作品风格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曾为语丝社成员,师从周作人,在文学史上被视为“京派文学”的鼻祖。

1925年出版的《竹林的故事》是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其后,相继创作有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1932年)、《桥》(1926-1937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1947年)(后两部都未完成)以及短篇小说、散文、诗歌若干,且后三者皆有极高的造诣。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将六朝文、唐诗、宋词以及现代派等观念熔于一炉,并加以实践,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美。

其作品风格如下:一是散文化倾向。

废名的诗往往是兴笔所致,挥洒自如,行乎当行,止乎当止。

同时废名又是运用经济的文字,废名说:“我过去写的新诗,比起随地吐痰来,是惜墨如金哩!”(废名:《谈谈新诗》)废名将古文言字词运用到新诗的语句当中并活用典故,即是极大的尝试和探索。

如“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将吴梅村的诗句直接引入,嫁接得多么自然,毫不费力气。

二是以禅写诗。

1922年废名怀着一颗极大的向往之心来到北京,不久却是面临新文学阵营分裂、论争之时,于是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随后1927年张作霖率军进入北京,北平文人纷纷南下,北方文坛显得格外冷清寂寞,废名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心理由苦闷趋于封闭,性格更内向,思维方式侧重于内省,在急剧变化的时代洪流中废名找不到可辩清方向的思想作指导,于是躲进西山参禅悟道。

汪曾祺、卞之琳都曾以此时的废名为原型刻画一个“深山隐者”形象。

此时废名思想艺术的变化很明显表现在他的小说《桥》和《莫须有先生传》上,以至他的朋友温源宁教授怀疑他受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等小说大家的影响,然而不单是小说,这一变化也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上。

至此废名诗风大变,内容颇费读者猜详。

废名以禅写诗,读者应该以禅读诗。

苏轼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废名与新诗
生平与创作
• 1901年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小南门内本家,取名冯 文炳,字蕴仲,乳名“焱儿”,其襁褓时起便随 母亲到外祖母岳家湾生活。其笔名“废名”是在 1926年《语丝》第八十九期发表《无题之三》 (即《桥》)时开始使用的。 • 1917年(16岁)进入湖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在校期间(1917~1921)开始接受新文化运动的 影响.并在毕业的那一年开始和周作人通信。 • 1922年(21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成为胡适、 周作人和鲁迅的学生。
1935年北平街上诗人心中的巡警指挥汽车南行出殡人家的马车马拉车不走街上的寂静古人的诗句萧萧马鸣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是很可能的万一着了火呢不记得号码巡警手下的汽车诗人茫然的纳闷空中的飞机说是日本人的万一扔下炸弹呢人类的理智街上都很安心木匠的棺材花轿的杠夫路人交谈着三天前死去了认识的人马车在走年龄尚轻蓬头垢面岂说是死人的亲人炸弹搬到学生实验时里去吧是人的心中宇宙愚蠢我学一个摘花高处赌身轻跑到桃花源岸攀手掐一瓣儿花儿于是我把它一口饮了
废名谈新诗
理论核心 • 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文字则是诗的; 而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其文字则是散文的。
理解之关键词
• 完全 • 实感 • 自由诗
完全---自己的完全
• 诗的完全,诗人的完全—不依赖外物而自 身完整,关注诗人自身的心灵,进而给读 者一种读诗的完全—感情的纯粹和非功利 化 • 完全的内容—细节的细腻刻画,犹如镜头 的慢慢推进,“对一件事有一个整个的感 觉”
深夜一只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海是夜的镜子。 思想是一个美 人, 是家, 是日, 是月, 是灯, 是炉火, 炉火是墙上的 树影, 是冬夜的声音。

读废名的诗与文

读废名的诗与文

/ 名作欣赏 MA T R I C S R V E 本 刊镱捌 3 S E PE E E IW/ 8
他才 在 “ ”里 写女子 的美 , 梦 儿童 的真 , 又真是 ~面 这 返 照 社会 的镜 子 。 桥 正 是他 做得 最 好的 镜子 , 是 也 可 以让 “ 郎 ”放 上她的 “ 台”的 。 妆台》与 桥 女 妆 体现 的 作 者 本 意是 一 样 的 , 写的 是 “ ”和 “ ” 他 美 真 。
郎拾去 ”了镜子 , 子出现 了 !看来我 刚才的 遐想没有 白想 。女 子总是 美的 , 女 看到镜 子 , 她将 放上她 “
的妆台 ” 。温 庭筠词 , 照花 前后镜 , “ 花面交 相映 ” 女子轻 放镜 子于妆 台 , , 爱美之 心可 见一斑 。至于 是 否有 “ 云欲 度香腮 雪”之姿 , 鬓 是次要 的。废 名之喜欢 温庭 筠词 , 似乎 在此 也可窥 见一斑 。这一路 写 来着 实 自然 , 人的诗情是 自然完 成的 。“ 诗 因为 此地是妆 台 /不 可有 悲哀” 据说诗人林 庚觉得 诗情 到 , 这里 已经 很悲哀 了 , 十多年 后及 至废 名重读此 诗也觉得 悲哀了 。莫非 “ 可有悲哀 ”之 “ 哀”也可 不 悲 以生 出悲哀来 ?其实女 子是美 的 , 悲哀 没有袭上 她的 心头 , 是读诗 的人心境 不 同吧 !废名 说写女 子 只 哭不好看 , 当时只注意 到一个 “ ”字 。“ 之使者 ”废 名总是 在冲淡悲痕 , 化些美丽 来 。 美 梦 幻 说到林庚 , 我很 觉得他的 “ 一盘清 丽的脸水 ” 有废名诗 的味道 。 人在洗脸 时 , 诗 诗情 已然存 于心 中, 即是说这 首诗 已经作好 了 。诗情 也是 自由的 , 些惘然 , 是废 名 比林 庚多些安 然。 带 只 这首诗 里的 “ ” “ 、 海” “ 梦 、 镜” “ 、 女子 ” 都 是废名 诗文里 出现得 最 多的 意象 。当我得知 “ ”还 , 镜 是他 的 自编诗 集的名字 时 , 我是如何 的慨 然。废名做 文章做 到这时 , 真是做 到最 好了 。废 名说 , 因为 “ 此地是妆 台 , 不可有 悲哀”是他 写 ( 》时 的哲 学 。于是 我返观 桥 》 真感 到神奇了 。我 敢说 ,妆 台 ( 桥 , 与 《 花》是 桥 )的最好 注解 , 也不需要 什么 多余 的话了 , 掐 ) 再 还有 谁比废名 更懂得他 自己呢? “ 世者做 的 文章总 美丽 ” 我 并不 是说废 名是 厌世 的 , 厌 , 而我 要说废 名是 爱人 生的 。正惟 其如 此 ,

现代土壤中的传统之花——论废名的诗

现代土壤中的传统之花——论废名的诗

这 也许 与废名 的诗 歌 创 作 习惯 有 关 , 名 写 诗 的 速 废 度 非 常之快 , 的感 觉倏 忽 而 至 , 往 信 口而 出 , 诗 往 自
然 天成 。《 台》 写 得 非 常 之 快 , 妆 “ 只有 一 二 分钟 便
人个人的玄思或 日生命体验 , 另一方面 , 每一首诗都 是一 个 整体 , 是完 整 自足 的 。对 生活 的刹 那 间感 受 是废 名 诗歌 的主体 , 上 的一声 叫卖 , 天迎 面而来 街 雨
2 2生 0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n a oma iest o r l fGa n n N r lUnv ri n y
No 2 . Ap . 01 r2 2
第二 期

文学研究 ・
现 代 土壤 中 的 传 统 之 花
论废 名 的诗
周 建 华
在《 名诗集 》0 废 19首诗 歌 中 , 涉及 社会 生 活 、 生世 人 态的仅有《 洋车夫的儿子》 《 、 北平街上》 《 、 鸡鸣》 和
《 人生》 等极少数几首诗歌 , 它们从某个侧面展现 了 社会 生活 的面影 , 如人 民生 活 的艰 难 , 战争 背景下 百
姓 的逃 亡 等 , 现 了诗 人 对社 会 生 活 的 某一 关 注 及 体 其人 道情 怀 。不过 , 此类诗 作毕 竟太 少 , 只是其 众多 诗作 中极 其微 小 的一 部 分 , 难 全 面窥 知作 者对 社 很 会 的观感 。 当然 , 类 诗 作 也不 能代 表 废 名 诗歌 之 此 艺 术水平 。真正代 表废 名诗 歌艺术 水平 的是其 对人 生 刹那 间感悟 及其 对爱情 玄 想 的那 部分 诗歌 。许多 论 者都 注意 到废名 诗 歌 的佛道 思 想 , 学 家 朱 光潜 美 曾如此介 绍废 名 : 废 名 先生 的诗 不容 易懂 , 是懂 “ 但 得 之后 , 你也 许要 惊 叹它 真好 。有 些诗 可 以从 文 字 本 身去 了解 , 有些 诗 非 先 了解作 者 不 可 。废 名 先 生 富敏感 而好 苦思 , 有禅 家与道 人 的风味 。 ” 废名 诗歌 的玄 思特 点与其 诗歌 的禅 道风味 有着

废名新诗理论新探

废名新诗理论新探

废名新诗理论新探一、诗性的内容废名将“诗的内容”看作新诗的本质属性,反复强调“诗的内容”的重要性。

“我们的新诗首先要看我们的新诗的内容,形式问题还在其次”,在这里,“内容”所指向的并不是诗歌文本,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题材,而是指先于诗作而独立存在的形而上的诗情,是一种“前文本”。

“诗性的内容”,它是指新诗要具有先于诗作而存在的充沛的诗情。

主要包括诗情产生的“当下性”、“完全性”以及对诗人的“自我表现”。

第一、当下性:新旧诗区分的起点“当下”是从诗情发生的角度来看的,是废名用来区分新旧诗不同内容的第一个概念。

在讲述胡适《蝴蝶》情感的现代性时,废名首次提出“当下”这一概念,强调诗情的“忽然而来”,“在这一刻以前,他没有料到他要写这一首诗的,等他觉得他有这一首诗要写,这一首诗便不写亦已成功了”。

当下性也就是说,新诗中的诗情是当下观物得来的,是诗人忽如其来的灵感和体验。

它在论述中有时也被称为“偶然的”、“偶然而得的”。

新诗情感的当下性,是建立在与旧诗积淀生成诗情的对立上。

废名认为新诗诗情更倾向于表现瞬间的审美情感,并多次使用“格物”一词形容旧诗诗情,借以强调新诗当下性情感的独特之处。

而所谓的“格物而来”的诗情,便是说诗歌的情感、意境等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来的,这自然与新诗的当下诗情不同。

而通过日常经验的积累进行文学创作往往成为旧诗通用的方法,如苦吟派的诗歌创作,诗鬼李贺的锦囊传说就是诗情积累的典型例子。

可在废名的眼里,只有当下性情感才能更真实的表达诗人的情感。

当下性归根结底是拒绝诗情的理性操作,追求诗意的自然生成和当下审美体验。

艺术重视的是内心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客观的再现。

在新诗运动初期,胡适等常用新诗语言的逻辑性来对抗旧诗固化的意象模式化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将理性逻辑和新诗的情感联系起来。

胡适经常强调理性观察加工对新诗写作的作用,如他认为康白情的《江南》的成功,在于因“敏锐而真确的观察力”及“聪明的选择力”,而对外界景色的实写。

论废名的诗学分析

论废名的诗学分析

论废名的诗学摘要废名(冯文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认为是一位晦涩的作家,原因盖在其诗学。

废名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美的原则,文化保守主义,中和美学及追求独趣。

我们应从这几个方面正确认识并评价废名。

关键词废名诗学美的原则传统性情独趣***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坛废名(冯文炳)是个奇特的作家。

好象曲高和寡一样,他没有能赢得大众的读者〔1〕。

无论生前身后,一向寂寞无名,正如其笔名。

但他有一个读者圈,圈内不乏声名很高的批评家和小说家。

许多人不断地给他以很高的评价。

如早期的周作人为他包写序言。

刘西渭(李健吾)、朱光潜、沈从文等多次嘉许他。

称他是“一个隐士,一个哲人”。

“和广大读者无缘的小说作家”。

“他永久是孤独的,简直是孤洁的,他那少数的读者,虽然少数,却是有福的了”。

〔2〕“排除成见,费一点心思把《桥》看完懂之后,再去看现在中国一般小说,他们会觉得许多时髦作品都太粗疏肤浅,浪费笔墨。

”〔3〕沈从文的创作曾受了废名很大的影响。

近年我国有关废名的研究批评甚多,使废名在文学史上的分量增加了许多。

可是废名的作品许多人仍读不明白。

本文围绕废名的诗学来探究废名的独特性究竟何在。

以补时下研究界偏重于分析其作品题材主题层面,忽视对废名处理题材的过程中的个人态度之缺。

写实与美的原则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写实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这是因为中国文学史有写实的传统,另外是影响很大的文学研究会等文学社团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要作品切实地写出人生的真实来。

这其中,废名的作品给人以逃避尘世的印象。

人们用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来评价废名。

认为他避开社会的重大事件与阶级冲突等敏感题材,去营构自己的梦幻世界。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废名的特色仍在于写实。

他根本就缺乏沈从文那种在一个事件上产生五十种联想的想象能力。

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的。

他最早的小说《讲究的信封》是写“自己同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向那时的北洋政府请愿挨打的事情”其中的讲故事者——一个对家庭满怀恋惜的优柔寡断的青年,未始不是废名自己。

废名_新诗应该是自由诗_的实际影响和现实意义_王珂

废名_新诗应该是自由诗_的实际影响和现实意义_王珂

12 月 14 日于杭州写的 《诗底自由和普遍 》 结论说 : “我对于做诗的第一个信念是 ‘自由 ’ 。诗 180
的动机只是很原始的冲动,……我平素很喜欢读民歌儿歌这类作品 ,相信在这里边,虽然没有完 备的艺术,却有诗人底真心存在。诗人原不必有学问,更不是会弄笔头,只是他能把他所真感着
⑤ ” 的,毫无虚饰毫无做作的写给我们。 这些观点在新诗草创期很有市场, 受到了新诗诗人, 特别
, 这是讲课 “策 期,大学文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喜欢先抛出尖锐观点来吸引学生的 “眼球 ” 。废名当时是讲师,没有留学经历,自卑容易产生自负。他来自湖北黄梅, 具有山里人敢想 略” 敢说的豪爽性格。他的个性有些偏激,还有些恃才傲世,又处在激情太盛的年轻岁月。他早年写 小说,讲新诗课程前讲过散文课程,对散文语言了解更多,甚至会更有感情和感觉,更重视内容 轻视形式。他本科学的是外语,对古代汉诗及传统文化甚至新诗的历史都不太了解 。他处在动荡 岁月,又是给喜欢追求 “新潮 ” 的北京大学文科学生上课。 他早年细读过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的戏剧是诗剧, 叙述、 描写等散文成分较多 …… 这些都会影响到他的新诗教学, 使他更青睐 “自由诗” 。 诗人的语体和诗体意识既是在诗体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的 ,也是在诗歌创作中强化的。严格地 说,当时的废名并不是成熟的诗人,他很难在创作中体会到诗体的重要性 。1935 年 1 月 《水星 》 : “我是从一个梦里醒来, ―― / 看见我这 第 1 卷第 4 期刊发了他 1934 年 11 月 16 日给友人的信 个屋子的灯光真亮, / 原来我刚才自己慢慢的把一个现实的世界走开了 。 / 大约只能同死亡走开生 一样,―― / 你能说这不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么 ? / 我的妻也睡在那壁, / 我的小女儿也睡在那壁, / 于是我讶着我的灯的光明, / 讶着我的坟一样的床, / 我将分明的走进两个世界, / 我又稀罕这两

废名的诗

废名的诗

废名的诗学观【内容提要】废名的诗论具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他认为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废名还要求新诗具有充沛的感情;诗中的情感要具有当下性和完全性。

在艺术上,重视诗歌意境的含蓄朦胧。

废名的诗歌以晦涩而出名,他的诗论也有他自己的独特,他推重温李,认为晚唐诗人才是新诗的源头,而不同于胡适,把古来就有的白话写的诗当作新诗合法的证据。

废名的诗论主要集中在他的《谈新诗》里。

首先,废名把新诗的本质定义为诗的内容,散文的形式。

这个观点主要在与旧体诗的比较中说明的。

他以胡适的《蝴蝶》和元人的“古道西风瘦马”做比,认为《蝴蝶》是一首好诗,而《天净沙》不过是旧诗的滥调而已。

废名说:“这一段记事(指胡适自述的《蝴蝶》的产生过程),我觉得可以帮助我说明什么样才是新诗。

我尝想,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其诗的价值正因为他是散文的。

新诗的内容则要是诗的,若同旧诗一样是散文的内容,徒徒用白话来写,名之曰新诗,反不成其为诗。

”这里所谓的新诗的内容是诗的,其实质是指,新诗表达的是诗化的情感。

而这些情感,是旧体诗所装不下的。

那么为什么新诗就能装下这个充足的诗情呢?一是语言形式问题。

新诗采用白话、口语入诗,因而容量大。

而旧诗总要有绝句、格律、曲牌,还要讲究平仄、韵律、句子的对仗等,这都构成了对情感,尤其是刹那的情感的制约,都是要“写”出来的,有个操作过程。

几千年来的文学最初有它的创造力,因为太辉煌了,随后便重复调子了,成了一个个由调子组成的框架而无实质,因此,旧诗是陈词滥调,看是具体的,实则是抽象(空洞)的。

所以废名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这问题,比如他举例胡适《一颗星儿》时说“旧诗不能把天上一颗星儿写下这许多的行句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肯定胡适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做法,但有个前提便是要有“诗的内容。

”同时,他又认为胡适对已往的文学认识不够,也并不认同胡适的《白话文学史》,因为不能看到旧诗词里有白话句子就以为是新诗,这是误解误读。

朱英诞《梦读渊明诗——兼怀废名先生》赏析

朱英诞《梦读渊明诗——兼怀废名先生》赏析

朱英诞《梦读渊明诗——兼怀废名先生》赏析作者:刘芮琳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6期内容摘要:朱英诞的《梦读渊明诗——兼怀废名先生》中洋溢着浓厚的诗意,构建了诗人生命中的彼岸世界。

一方面,他从绝美的幻境中完成了理想人格的建构;另一方面,在理想人格的建构中,实现了精神原乡的返归。

而彼岸世界的诗性建构,就审美品格而言,得益于诗人对古典美学的内在追求。

关键词:朱英诞诗歌彼岸世界理想人格朱英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被人遗忘了的一位优秀诗人,被废名先生称为现代“南宋的词”。

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一直延续到80年代,潜心写作诗歌50余年,新诗旧诗总计近千首。

他的诗歌“较集中地在大自然的意象世界与梦幻意象世界表达他的体验与情绪,而与传统诗歌意象内涵与呈现方式有了明显不同的现代特质”①。

学界对于朱英诞诗歌的研究早期比较零星,在1994年后,随着若干诗集的面世,研究逐步走向细化和系统化。

本文选择其诗一首《梦读渊明诗——兼怀废名先生》,进行具体分析,以揭示诗中彼岸世界的构建艺术。

该诗收于诗人朱英诞的新诗集中,其创作时间已不可考证,但根据诗人年谱,大致可推断该诗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

70年代,好友废名远在东北养病,已入暮年的诗人十分思念好友。

废名曾用“乐莫乐兮新相知”②(P185)形容自己与朱英诞的关系,可见二人的亲密关系。

朱英诞与废名通过林庚相识,两人经常交流诗歌,志同道合。

朱英诞家住西单,常在傍晚步行至废名的住处,与他喝茶谈诗,这段经历常被二人在诗歌散文中加以回忆。

朱英诞从1972年开始写了很多想念废名的文章,如1972年春的《废名先生所作序论——跋废名先生手稿》,1974年夏日又写了《五四·北京·春天——代新绿集后序兼怀废名先生》。

这些诗集序言无一不表达了诗人对废名的思念,而蕴含相似情感的《梦读渊明诗——兼怀废名先生》大约也写于这个时期。

这首诗篇幅较短,分为三节十二行,全文如下:“死是一杯酒/ 渊明安息吧,长眠者/ 你并不厌世,谁都知道朝霞是一片罂粟/ 花正半开/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但,你不走远去/ 就在东篱那块儿/ 闲步,看花,并不赋诗。

浅析废名诗论

浅析废名诗论

浅析废名诗论
李毅;胡美娜;吴晓娟
【期刊名称】《城市地理》
【年(卷),期】2015(000)024
【摘要】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以具有诗意的小说垂名, 因这浓浓的诗意, 他在当时的文坛也颇具诗名. 纵使他的诗歌作品不多, 仍是一位不可忽视的诗人. 本文主要从内容、形式和情感三个方面分析评介其诗歌理论.
【总页数】1页(P237)
【作者】李毅;胡美娜;吴晓娟
【作者单位】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南昌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10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废名诗论研究述评 [J], 徐鑫
2.自由诗魂的飞翔——读废名的诗论与诗作 [J], 吴晓红
3.废名诗论关键词研究——以《谈新诗》为例 [J], 余梦月;
4.废名诗论研究述评 [J], 徐鑫;
5.废名诗论核心概念梳理 [J], 何尉豪; 刘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废名讲诗》的选编

谈《废名讲诗》的选编

谈《废名讲诗》的选编眉睫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废名研究渐趋热门,许许多多学院派学者以及民间读书人都参与了进去,从不同的角度对废名其人其文进行了全面评析,深度与广度均较以前有了大的改观。

最为突出的两点是:一、确立了废名现代诗化小说创始人的地位,对废名小说的价值、影响做了公允的评价;二、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的废名有了被重估的可能,例如有人说诗人废名是“李商隐以后,现代能找到的第一个朦胧派”,又有人说废名诗论成为一些当代诗人“危机时刻的诗歌选择”。

在这一大的趋势影响下,废名的散文及佛学著作都开始受到重视,甚至有人花十年时间编纂全集性质的《废名集》。

就一般而言,对废名作品的研究,学界进行的顺序大致是:由小说而诗歌再散文,之后佛学再及晚年讲稿。

废名小说研究已经烂熟,目前正受关注的则是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的废名。

武汉大学陈建军先生今年推出的《废名诗集》、《废名讲诗》成为研究废名诗歌及诗论的最新最全蓝本,笔者深信,在此二书及即将推出的《废名集》出版之后,学界将持续一段较为长久的“废名热”。

这本新出的《废名讲诗》,主要分作两大部分,一是废名讲新诗,二是废名讲旧诗。

废名讲新诗主要是新诗讲义《谈新诗》一书及其他一些有关新诗的散篇(另收有《新民歌讲稿》之一章),这些以前均已面世。

废名讲旧诗主要包括《古代的人民文艺——<诗经>讲稿》《杜诗讲稿》(包括《杜诗稿续》)《杜甫论》、《杜甫诗论(未完)》及一些有关古诗词的散篇,以上著作中,《古代的人民文艺——<诗经>讲稿》、《杜诗稿续》《杜甫论》、《杜甫诗论(未完)》均系首次问世,编订者依据手稿或铅印稿校点整理。

《废名讲诗》的出版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大略如下:一、首次全面整理并出版废名的晚年讲稿,让世人有了了解废名晚年著作的一个窗口。

那么,在此书出版以后,废名晚年的其他讲稿,如《新民歌讲稿》、《鲁迅研究》、《美学讲义》等著作的问世也将会有更强有力的呼吁。

二、首次将废名的新诗诗论与旧诗诗论合订一册,让世人能够全面了解并能比较的了解不同时期废名的诗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理 解其诗 论 。本文 认 为废名 的诗论 具有 独特 的 智慧 与超 前 的眼光 , 名 的诗 作具 有 深 玄 思 想 与 废 新奇 的意 象 , 它们揭示 了废 名诗 魂 的 自由本 性 , 展 现 了废名 自由诗魂 的飞翔 轨迹 。

个情 感 当下 便成 为完 全 的诗 的 ” “ , 这首 诗不 写便 已成 功 了 , 因为这 个诗 的情绪 已 自己完 成 , 这样 便 是我 所谓诗 的 内容 。 _(7正是 新诗 内容 的 当下 ”lP) j1
性质 依赖 于其诗 的形 式 , 旧诗 的 内容 一 般 是 情 而
生文 文生情 式 的散 文 化 内容 , 名 如此 描 述 其 散 废 文化 的构思 方式 是 :“ 由一点事 情 酝酿起 来 的 , 好
比是 蜜蜂儿 嘤 嘤几 声 , 是 蜂 儿一 只一 只 的 飞来 于
了, 于是 蜂 儿成 群 , 一 句一 句 的写下 来 了 , 诗 于是

首 诗成 。 … 废名 饶有 兴趣 的发现 : 一 首新 ” “
诗 的杰作 , 虽然并 没有 什么严 格 的诗 的形式 , 却也 决不 能 用 散 文 来 改 写 。 废 名 意 味 深 长 地 指 出 , ”
小说 文体家 废 名 自己看来 , 的诗歌 的创作 , 他 都是
第 2期
诗 人 写诗 , 以诗 为事业 , 如我 写小说 。为得 这个 正 原故 , 我应该 讲讲 我 自己的诗 了。 _ ( 可见 , ”】H ’ _ 在
内容 然后诗 该 怎样 做 就 怎样 做 , 怕 旁 人 说 我们 不
不是 诗 了。 ”
废名认 为新 诗 的整个 的想象 决定 了新诗 的诗 的本 质 , 关 于新 诗 的文体 。而 反之 , 无 旧诗 的诗 的
作者简介 : 晓红 (9 6一) 女 , 吴 16 , 湖北麻城人 , 江汉大学人文学 院副教授 。
近些 年 , 名 的大量 诗歌创 作被发 掘 整理后 , 废
废名 诗人 之名 日盛 。深 入 理解 废 名 诗 论 , 入解 深
无 关 文体 的随缘 而生 的真性 情 的产 物 。
有趣 的是 , 名在 论新诗 的 时候 , 然地划 出 废 截 了一 道界 限 : 旧诗 的内容是散 文 的 , 而其 文字 则是 诗 的文字 ; 诗 的文字 是散文 的 , 诗 的 内容 则必 新 新 定是 诗 的。1 ’ 么 , 谓 诗 的 内容 呢 ?废 名特 ¨( 那 j 何
别强 调 , 诗是 对 于一 事 一 物触 发 的 当下 情感 与 新
读废名诗作 , 真正走近诗人废名 , 是废名研究中值
得开 拓 的一个课 题 。
由于废名 的诗歌 创作 与诗 歌评论 是 同时进行
的, 二者 有着 明显 的互动 与互 生关 系 , 以读废 名 所
想象 的完整 表达 ; 由于新 诗 是 写 当下 的感 兴 , 这 “ 诗 论 可 以更 好地 感 受 废 名 诗歌 , 废 名 诗 可 以更 ‘ 读
中图 分 类 号 :162 I0 . 收 稿 日期 :0 20 —3 2 1 -2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 8 2 1 )20 6 -4 1 387 ( 02 0 -000 0 d i1 .99 ji n 10 -0 82 1.2 2 o : 3 6/.s .0387 .02 0 .1 0 s
旗, 主张我们 的新 诗 “ 该 是 自由诗 , 要 有诗 的 应 只
早在 14 90年代废 名在北大关于新诗的讲义
被结 集 出版为 《 新诗 》 书 ,90年 代 人 民文学 谈 一 18 出版 社 出版 了《 谈新诗 》 的增删 本 ,90年代 更 完 19 整 的废名 诗 论 集 《 新 诗 及 其 他 》 订 出版 。在 论 编 这部 现代 作家 中唯一 的一 部 讨论 新 诗 的专 著 中 , 废名 纵 论 古 今 诗 歌 , 对 “ 四 ” 13 在 五 至 9 0年代 十 多位 代表性 新诗 人 的诗作作 出了细致 而独 到 的剖 析后 , 辟专 章 讲 解 了 自己 的 诗 , 说 : 他 们 的 诗 他 “ 都 写得 很好 , 是万不 能及 的 , 我 的诗也 有他 们 我 但 所不 能 及 的地 方 , 即我 的诗 是 天然 的 , 偶 然 的 , 是 是整 个 的不是 零星 的 , 写而还 是诗 的 , 们则 是 不 他
性决 定新 诗 的 自由表 现 的艺 术 性 : 大 凡 的 “ 自由 表现 , 正是 表 现着 一 个 完 全 的东 西 。好 比一 座雕

废 名 诗论 的独特 智慧与Fra bibliotek超前 的眼 光
刻, 在雕刻 家没有 下手 的时候 , 这个 艺术 的生命 便 已完 全 了。 _(7废 名 由 此 高 举 新 诗 自 由 的 大 ”lP) 3 J
一废名诗论的独特智慧与超前的眼光早在1940年代废名在北大关于新诗的讲义被结集出版为谈新诗一书19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谈新诗的增删本1990年代更完整的废名诗论集论新诗及其他编订出版
第3 2卷第 2期
21 0 2年 4月








J u n lo a g a g N r lU ie s y o r a fHu n g n o ma n v ri t
吴 晓 红 : 由诗 魂 的 飞 翔 自
・ 1・ 6
“ 件 事情未免 有点 古怪 ” 这 … " 。废 名 点 到 为 ’
诗论 , 仅此 一 点 , 已见 废 名 过 人 的敏 锐 与 胆识 , 废 名诗 论无 疑 是推 进 了新 诗 创 作 的 深 入 与发 展 ; 即 使 在新诗 发 展 已近 百 年 的今 天 , 名 诗 论 的 独特 废
自由诗 魂 的 飞 翔

读 废 名 的诗论 与诗作
吴 晓 红
( 江汉大学 人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 5 ) 30 6

要: 深入理解废名诗论 , 深入解读废名诗作 , 真正走近诗人废 名 , 是废名研究 中值 得开拓的一个课 。
本文认为 : 废名 的诗论具有独特的智慧与超前的眼光 , 废名 的诗作具有深玄思想与新 奇的意象 , 它们揭示 了废 名诗魂的 自由本性 , 展现 了废名 自由诗魂的飞翔轨迹 。 关键词 : 废名 ; 自由诗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