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欧阳询观古碑唐欧阳询尝行①,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③,及疲,乃布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行:赶路。
②索靖:晋朝书法家。
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④布裘:展开皮衣。
⑤因:于是。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8分)(1)唐欧阳询尝.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百步复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及.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日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驻马观之,良久而去”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欧阳询具有怎样的品质?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 博采众长B. 虚心好学C. 甘于奉献D. 善于钻研二、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鸿鹄之志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①,辍②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③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④曰:“嗟乎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释】①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作。
②辍:停止。
③若:你。
④太息:长叹。
⑤嗟乎:相当于感叹词“唉”。
1.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4分)A. 尝.与人佣耕吾尝.终日不食B. 陈涉少.时少.选之间C. 辍耕.之垄上耕.当问奴D. 佣者笑而.应之处士笑而.然之2. 请你写一写“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学弈》中,我知道了“鸿鹄”的意思,可以推测文中的“鸿鹄之志”可以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14分)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用笔波折难测的地方。
⑤诟:责骂。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4分)(1)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2)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 2. 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并写下来。
(6分)(1)此何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张丞相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中的内容,说明自己的观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14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③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⑤,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集:聚,会和。
②骤:急,紧。
③胡儿:谢朗小字。
谢朗,字长度,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④因:趁,乘。
⑤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画两处)(4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语文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专项训练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含答案)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______________(2)及日中则如盘孟及:_____________2.联系短文内容,翻译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谓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小儿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作答)4.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我明白(),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二)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智:聪明,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聪明”。
②雨(yù):下雨。
③父(fǔ):老人。
1.“其家甚智其子”中的“其”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家甚智其子”中的“甚”的意思是:__________。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复习测试卷及答案 共九套 新教材 2019-202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复习测试卷及答案(一)《孔融让梨》融四岁,与兄食梨,辄①引②小者。
人问其故。
答日:“小儿,法③当取小者。
注释①、辄:总是,就。
②引:拿,取。
③法:标准,规范,道理。
1.“人问其故。
”其中“故”的意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故事。
B.事故。
C.原因。
D.故乡。
2.“小儿,法当取小者。
”对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我是小孩,法律规定应当吃小的。
B.小孩子,按道理应当取小的。
C.小孩子,按规定必须取小的。
D.我的年纪小,所以必须拿小的。
3.对孔融让梨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4分)------------------------------------------------------------------------------------------------------------------------------------------------------------------------------------------------参考答案:1.c2.B3.示例:孔融小小年纪就这么懂得谦让,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复习测试卷及答案(二)《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复习测试卷及答案 共九套 新教材 2019-202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复习测试卷及答案(一)《孔融让梨》融四岁,与兄食梨,辄①引②小者。
人问其故。
答日:“小儿,法③当取小者。
注释①、辄:总是,就。
②引:拿,取。
③法:标准,规范,道理。
1.“人问其故。
”其中“故”的意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故事。
B.事故。
C.原因。
D.故乡。
2.“小儿,法当取小者。
”对这句话,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我是小孩,法律规定应当吃小的。
B.小孩子,按道理应当取小的。
C.小孩子,按规定必须取小的。
D.我的年纪小,所以必须拿小的。
3.对孔融让梨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4分)------------------------------------------------------------------------------------------------------------------------------------------------------------------------------------------------参考答案:1.c2.B3.示例:孔融小小年纪就这么懂得谦让,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小古文复习测试卷及答案(二)《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
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
②建:树立。
③:倚:偏颇。
④体道:包含仁德。
⑤虚受:虚心接受。
⑥砥砺:磨炼。
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用来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建树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doc1、XXX买鞋一位郑州的人想要买鞋,于是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脚放在座位上。
到了市场,他却忘记了自己的脚的尺寸。
等他买到鞋后,才想起自己忘记了尺寸,于是回家取尺寸。
等他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别人说:“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他却说:“我相信尺寸,不相信自己的判断。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他回来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1)把脚放在座位上,到了市场。
之”代表“脚”。
2)他回去后,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之”代表“时间”。
3)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之”代表“脚”。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过于拘泥于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二、蜀中有两位僧人,一位贫穷,一位富有。
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有的僧人说:“你凭什么去?”贫穷的僧人回答:“我只需要一瓶和一个碗就可以了。
”富有的僧人说:“我已经好几年想买船去旅行,还没有实现。
你凭什么去?”一年后,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旅行经历。
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在西蜀去南海的路程不知有多远,富有的僧人无法到达,但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
这告诉我们,人们立志很重要,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
1、解释字义。
①蜀中有两位僧人②我想去南海③不能比不上蜀中的两位僧人④凭什么去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荀子》三、与善人为伍,就像进入芝兰之室,久而久之,你也会被他们的品德所感化。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5.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课外小古文训练:《世说新语》(试题版) 含答案全国通用
课外小古文训练:《世说新语》(试题版)考点:1.阮籍丧母2.阮籍醉酒3.阮仲容追妾4.刘伶醉酒5.刘伶纵酒6.王子猷雪夜访友7.王子猷盗取毛毯8.张玄与刘遗民9.罗友轶事10.华歆、王朗救人一、阮籍丧母阮籍①遭.()母丧.(sāng),在晋文王坐.()进酒肉。
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sāng,重大的丧事,指父母之死)显.(公然地)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流放)之.()海外..(荒漠地方),以.()正.()风教..(风俗教化)。
”文王曰:“嗣宗毁顿②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③!”籍饮啖.(dàn,)不辍.(),神.(神情)色.()自若..()。
【注释】①阮籍:字嗣宗,晋文王司马昭任大将军时,调阮籍任从事中郎,后阮籍求为步兵校尉,放诞不羁,居丧无礼。
②毁顿:毁指因哀伤过度而损害身体,顿指劳累。
③固丧礼也:按:《礼记·曲礼上》:“居丧之礼……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
”可见饮酒食肉并不违反丧礼。
1.加点字解释2.翻译(1)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籍饮啖不辍,神(神情)色自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阮籍醉酒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dāng lú,在酒垆前)酤.(gū,)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介词,)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
夫始.()殊.()疑.()之.(代词,),伺.(sì)察,终.()无他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文阅读练习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古文阅读练习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4分)桃园结义玄德迷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
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
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就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1.根据意思写文中词语。
(2分)共同合作,互相帮助。
( )背叛道理,忘记别人的恩情。
( )2.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2)上报国家,下安黎底。
3.文章主要写的是( )、( )和( )(人物)在( ) (地点)结义的故事,其中( ) (人物)最大。
这篇文章选自名著《》。
(6分)4.该名著中还有哪些小故事呢?请再写两则。
(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16分)薛谭学讴(ōu)薛详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迷辞归。
秦青弗止。
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遇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汤问》) 【注释】①讴:唱歌。
②穷:穷尽。
③弗:不。
④饯:以酒食送行。
⑤衢:大路。
⑥抚节:敲起拍板。
抚:拍打。
节:一种古代乐器。
⑦响遏行云:歌声拦住了飘动的云。
遏:阻止。
⑧谢:认错,道歉。
1.“自谓尽之”的“谓”的意思是( );“薛谭乃谢求反”的“反”的意思是( )(4分)2.“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6分)3.薛谭“辞归”是因为“求反”是因为 (4分)4.这篇文章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下列各项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学无止境,不可骄傲自满。
B.不耻下问,要虚心向所有人学习。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毕业复习小古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学毕业复习小古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班级姓名一、支公好鹤支公①好鹤,住物东②出山③。
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
支意惜之,乃钱④其翻⑤。
鹤轩翥⑥不复能飞,乃反顾翅,垂头,视之如有懊丧意。
林日:“既有凌霄之姿⑦,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翩成,置使飞去。
[注释]①支公:支遁,字道林,东晋人,年二十五而出家为僧。
他既是名僧,又是名士。
②炎IJ(Shdn)东,判县之东。
③家山,山名,在今绍兴东二百里。
④钱,摧残,伤残。
⑤翩(he),禽鸟类羽毛中的硬管,这里用来指羽毛。
⑥轩翥(zhu),振翅高飞的样子。
⑦姿,通“资”,资质的意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有人遇其双鹤:(2)乃反顾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支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少町"长欲飞: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3.“支公好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义犬救主华隆好弋①(yi)猎。
畜(xu)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②。
隆后③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咋④(ze)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
犬彷徨(PGnghuαng)嗥吠(hdofei),往复路间。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隆闷绝⑤委地,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不食。
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注释]①弋:射。
②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
③后:后来,以后。
④咋:咬。
⑤闷绝:窒,息、O1.解释加点的字。
(1)华隆好弋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犬承咋蛇死焉:—(3)二口乃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隆闷壶等地:一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答案
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班级:姓名:学号:一、狐假虎威(16)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 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词语 8食〔吃〕长〔掌管〕然〔对的,正确的〕皆〔都〕故〔所以〕遂〔于是,就〕子〔你〕走〔逃跑〕2、一词多义3〈1顺接连词,无实意)〈2)〈3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34、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2二、破瓮救友(15)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2. 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D.钱帅登之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1分)水迸儿得活。
4、翻译下面的句子。
4(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5.“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4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神州五号、六号、七号飞船的研制等。
三、《刻舟求剑》2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共16篇)
1、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1.(1)量(2)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变通,要注重实际.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解释字义.①蜀之鄙.有二僧②吾欲之.南海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④子.何恃.而往2、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 3、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子,采用的是一种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 .4.写一句关于志向的名言:二.1.①边境.②到.③难道.④凭借2.人们确立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上的和尚吗?3.对比,立志.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和品德高尚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芝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和品行低劣的人交往,就像进入了卖臭咸鱼的店铺,久而久之就闻不到咸鱼的臭味了,这也是因为自己与臭味融为一体了.藏朱砂的地方就是红色的,有油漆的地方就是黑色的,因此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谨慎选择相处的朋友和环境.1.解释字义.(1)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居:(2)如入鲍鱼之肆.肆:2.文中的“鲍鱼之肆”比喻怎样的环境?3.根据文意,君子要“慎处”的原因,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近朱者赤,4.对这个成语所包含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回答.三.1.居:一起店铺2.比喻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3.近墨者黑 4.(言之成理即可)四.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酒肉一餐,可办粗饭几日;纱绢一匹,可办粗衣几件.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则子子孙孙常享温饱矣.1.翻译下列句子.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这则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谈谈你的感受.四. 1.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2(略)五.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1.解释字义.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翻译下列句子.(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3.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五.1.①向②戏弄③昏暗④点燃 2.(1)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2)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3.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4.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六.1.①到,此指照射过来②报酬③把④就2.①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邻居家的光亮照过来,拿着书映着灯光来读书.②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现在这个成语形容勤学苦练.4.①学习要主动——匡衡凿壁借光,主动创造条件来学习,其好学的精神值得学习.②学习要刻苦——虽然家庭贫穷,可是,他不畏艰苦的环境,并且能以“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方式“得主人书遍读之”,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七.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1.解释字义.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七.1.①教诲,教导②这样③引,拉④一起 2.C 3.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能说(难道)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八.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字义.(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好.一一听之,处士逃2.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的大意:3.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八.1.(1)替 \ 给(2)通“悦”,愉快 \ 高兴(3)喜欢\喜爱2.滥竽充数 3.管理混乱,职责不明;领导昏庸,优劣不辨.4.(略)九.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1.解释字义.(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①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②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③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 ,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九.1.①做首领②认为③对的④逃跑 2.①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②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③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3.②它,代狐狸③它,代缺点或错误④到⑤它,代学过的知识⑥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十、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字意.(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翻译句子.(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上文的内容可用成语来概括.4.“其人勿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一个成语来回答.5.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耶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1.一面抽烟喝酒泡吧熬夜,一面花大价钱买护肤品美容2.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十.1.(1)卖(3)同时存在2.(1)我的矛很锋利,锋利得没有一样东西不能被刺穿的呀.(2)用您的矛来刺您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4.瞠目结舌目瞪口呆5.(略)十一.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字义.(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因释.其耒而守株(3)冀复得兔(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翻译句子.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3.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1.(1)逃跑,奔跑(2)放下(3)希望(4)被2.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了,可是自身却被宋国人耻笑.3.守株待兔4.既讽刺想不劳而获的人.这告诉我们,不可把偶然的事情当成是必然的.十二.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注释: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非徒――不仅只是. 1.解释字义.(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3)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4)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2.翻译下面的句子.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3.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大意:4. 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二1.担忧劳累赶去放弃 2.(1)天下不想帮助秧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2)(这样做)不只是毫无益处的,还会害了秧苗啊.3.拔苗助长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十三.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祠——祭祀.舍人——部属,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卮——古代饮酒用的器皿.固——本来.安——怎么.亡——失去、得不到.1.解释字义.(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2)我能为.之足(3)蛇固.无足(4)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翻译文言句子.(1)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上文的大意: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发?十三1.(1)将要(2)替、给(3)本来(4)失去、得不到2.(1)几个人喝这杯酒不够,一个人喝这杯酒又有多.(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4.为人处世,不能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十分了不起.多此一举,往往会让你失去很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十四、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涉——渡过.遽——立刻.契——用刀子雕刻.惑——糊涂⒈解释字义.(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2.翻译句子.(1)是.吾剑之所从坠.(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类似于刻舟求剑这样的故事,请你举出两个事例来.十四1.到它,代剑可是,但是2.(1)这是我们的剑坠下去的地方.(2)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的吗?3.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4、(略)我们生活学习中,好多人都有拖三拉四的习惯,遇到问题不及时解决,非要在那作个记号,等什么时候想解决的时候才考虑,殊不知等过一段时间后,这个问题可能变得很复杂.吃饭的碗当天不洗,第二天全馊了,当天穿的袜子不洗,第二天臭的要命.十五、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1.解释字义.(1)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2)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3)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4)童子方.欲弹黄雀2.翻译下列句子.(1)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2)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3.请你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大意: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十五1.展开捕捉抬(起)正2.(1)螳螂正想吃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后面,伸长脖子,正想啄食它呢.(2)小孩子正想去弹黄雀,却不知道前有深坑后有截断的树桩.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①为人处世,应该有长远的打算,不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②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侵害别人的人,也往往被他人算计.十六、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1.解释字义.(1)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2.翻译句子.(1)奈何忧崩坠乎?(2)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3.杞人忧天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这个成语的含义与哪一句俗语大致相同?4.从探究的角度上看,你是如何评价这位“忧天”的杞人的?十六1.(1)通“无”,没有(2)告诉,使人明白(3)放心的样子2.(1)为什么要担忧天会迸裂、地会塌陷呢?(2)大地是由土块和石块组成的,它们充满着四方,没有一处地方是没有土块和石块的.3.讽刺的是生活中那种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忧愁的人.它与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含义大致相同。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5.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_2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含答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课内阅读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gāo sōng)《牛》一轴(zhóuzhù),尤为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cùchù)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i pì)。
”不可改也。
1.给文中的红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字词。
①曝:②拊掌:③股:④然之:____________3.把牧童说的话抄写下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4.从牧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镱子期曰:“善哉乎鼓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知音相遇前]伯牙为什么只把子期看作知音?下列说法最合适的一项是( )A.子期的专注,让伯牙感动B.子期理解他的琴声,他们心意相通C.子期的赞美,让伯牙提升了琴技6.[知音相知时] 伯牙善古琴,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太山巍巍、流水汤汤,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仿造文中句式再写出两句。
方鼓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少选之间而志在,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7.[知音离开后] 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请你写一写伯牙“破琴绝弦”时心中的想法。
8.[短歌悼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锺子期。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你认为下列最深刻地诠释了伯牙子期互为知音的一句是( ) A.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答案
六年级小古文尝试卷之阳早格格创做班级:姓名:教号:一、狐假虎威(16)虎/供/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尔也.天帝/使尔/少百兽;今/子/食尔,是/顺①/天帝命也.子/以尔/为不疑②,吾/为子/先止;子/随/尔后,瞅/百兽之睹尔/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止.兽睹之/ 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阐明加面词汇语 8食〔吃〕少〔掌管〕然〔对于的,精确的〕皆〔皆〕故〔所以〕遂〔于是,便〕子〔您〕走〔遁窜〕2、一词汇多义3〈1顺交连词汇,无真意)〈2)〈3狐狸)3、从那则寓止可综合出的成语:.那个故事开示咱们:不要利用他人的势力去欺压人. 34、写出与那个故事意义相共大概相近的成语大概四字词汇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2二、破瓮救友(15)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道《左氏秋秋》,爱之,退为家人道,即了其大旨.自是脚不释书籍,至不知饿渴热热.群女戏于庭,一女登瓮,脚跌出火中,寡皆弃(去),光持石打瓮,(破)之,火迸,女得活.1.阐明下列划线词汇正在文中的意义.(4分))()())2. 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道《左氏秋秋》,爱之”相共的是()(2分)A.故时有物中之趣 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 D.钱帅登之“/”标出底下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1分)火迸女得活.4、翻译底下的句子.4(1)自是脚不释书籍,至不知饿渴热热:今后书籍不离脚,以至记记了饿渴,热热,一心皆扑到了书籍里.(2)一女登瓮,脚跌出火中5.“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警聪颖.4机警聪颖正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革新思维.革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中不堪罗列,请举一例.詹天佑安排“人字形线路”,神州五号、六号、七号飞船的研造等.三、《刻舟供剑》2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火,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进火供之.舟已止矣,而剑不可,供剑若此,不亦惑乎?1.阐明文中加面词汇的意义.4①涉(渡江)②遽(慢闲、坐刻)③是(那女)④供(觅找)2.分别指出加面词汇所指代的真质.2①其剑自舟中坠于火(他的,渡江人的)②从其所契者进火供之(船沿上)3.阐明下加面的“之”的意义,并按央供归类.5A先自度其脚,而置之其坐.(代词汇,此处指量佳的尺码)B至之市,而记操之.(到……去)C舟止,从其所契者进火供之.(剑)⑴搞代词汇,代物的:( A、C )⑵搞动词汇用的:( B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2译文:那女是尔的剑掉下去的场合.5.《郑人购履》选自《韩非子》,您能再写出二个出自《韩非子》的寓止故事名字吗?(2分)6.请用文中本话回问下列问题(4分)《郑人购履》中郑人最可笑的“止”是:《刻舟供剑》中楚人最可笑的“止”是:5.那则寓止故事包罗了什么原理?2天下上的真物,经常正在不竭天生少变更,人们念问题、处世情,皆应当思量到那种变更,符合于那种变更的需要,不克不迭朱守成规,不知变通.四、盾与盾(14)楚人有鬻(yù)盾与盾者,毁之曰:“吾盾之脆,物莫能陷也.”又毁其盾曰:“吾盾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大概曰:“以子之盾,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给下列戴面词汇采用妥当的阐明.6(1A、抚养 B、卖 C、粥)(2A、枯毁 B、高兴 C、夸耀)(3A、陷阱 B、脱透 C、陷害)(4A、相映 B、符合 C、回问)(5A、婴女B、对于人的尊称C、本钱D、一种爵位)(6A、也许 B、义 C、有的人 D、迷惘)2、推断下列道法的正误.4①楚人有卖盾与盾者.→那是一个推断句. 【错】②吾盾之脆,物莫能陷也.→"之"起了与消句子独力性的效率. 【对于】③于物无不陷也.→那是一个单沉可定句. 【对于】④"物莫能陷也"战"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阐明为"刺,刺脱". 【对于】3、那则寓止写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盾与盾的事,报告咱们搞事时必须注意谈话大概止径的普遍性,切莫互相抵触,后裔把那则寓止综合为“自相冲突”.4五、道旁李苦20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女游.瞅道旁李树多子合枝,诸女子,此必苦李..1、阐明文中戴面字的意义. 4竞——(争先恐后)之——(代词汇,指李子)唯——(惟有)与——(尝)2、“李树多子合枝”中的“合”念什么?(B )2A、zhéB、shé3、王戎怎么样推断李子是苦的?用本文回问:(树正在道边而多子) 4上头句子的译文是:(李树少正在路边,但是李子却那样多,不被戴走.)4、用自己的话道道句子意义.4(1)瞅道旁李树多子合枝,诸女竞走与之,唯戎不动.瞅睹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皆被压断了.那些小伙伴皆争先恐后天跑去戴.惟有王戎不动. (2)与之疑然.戴去一尝,果然是那样.5、底下三句话中有三个“之”,请采用意义相共的一组.(B )2①诸女竞走与之②人问之③与之疑然A、①战②B、①战③C、②战③6、从“疑然”一词汇不妨瞅出,旁人对于王戎所述缘由抱有何如的做风?2对于王戎无比断定并佩服8、王戎是个很会透过局里举止分解得出论断的人,您瞅到大概遇到过那种事吗?道给大家听听.2瞅到蚂蚁搬场,便了解要下雨了.六、()10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乡濮,召咎犯而问曰:“敌寡尔鳏,奈何而可?”咎犯对于曰:“臣闻繁礼之君,缺累于文;繁战之君,缺累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止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赢得?而明年无鱼;燃薮而田,岂不赢得?而明年无兽.诈真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少术也.”文公用咎犯之止,而败楚人于乡濮.反而为赏,雍季正在上. 安排谏曰:“乡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止而赏后其身,大概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止,百世之利也;咎犯之止,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1.阐明戴框词汇语的意义:5敌寡奈何:(怎么办)竭:使…搞涸;②渔:挨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燃:废弃.田(田:挨猎)2.下列句子正在文中的精确意义是( A )2诈真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少术也.A狡诈虚假的脚法,纵然当前勉强可止,以去便不会再灵验果,不是恒暂之计.B狡诈虚假的脚法,虽然当前可用正在偷匪上,以去便不会再灵验果,不是佳办法.C捉弄虚假的脚法,纵然当前可用正在偷匪上,以去便不会再灵验果,不是恒暂之计.D捉弄虚假的脚法,虽然现正在勉强可止,以去不会再灵验果,不是佳办法.翻译:3.给漫笔加上个题目,成语“竭泽而渔”那篇漫笔报告咱们的原理是:比圆搞事不动声色只瞅少远便宜,掉臂深刻便宜.3。
精品[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加点字: (1)众皆弃去 (2)破之 2.翻译: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 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 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精品六年级文言文练习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注释:1.履:鞋。2.度:用尺子量。3.置:放置,搁 在。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5.度(du):量好的 尺码。6.反:通“返”。返回。7.自信:相信自己。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 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 有什么作用。(只允许回答三个) 而置之其坐
(1)量 (2)尺寸/尺码 (3)尺寸/尺码 2. (1)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 买到鞋。 (2)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 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 之以足(鞋子) 4.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死守教条,不知 变通,要注重实际。 5.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 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
至之市 而忘操之 返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答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六年级小古文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狐假虎威(16)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 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加点词语 8
食〔吃〕长〔掌管〕然〔对的,正确的〕皆〔都〕
故〔所以〕遂〔于是,就〕子〔你〕走〔逃跑〕
2、一词多义3
〈1顺接连词,无实意)
〈2)〈3
3、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不要利用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3
4、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仗势欺人、狗仗人势、恃势凌人 2
二、破瓮救友(15)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
())
2. 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2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
C.至之市D.钱帅登之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1分)
水迸儿得活。
4、翻译下面的句子。
4
(1)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4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神州五号、六号、七号飞船的研制等。
三、《刻舟求剑》2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
①涉(渡江)②遽(急忙、立刻)③是(这儿)④求(寻找)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2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渡江人的)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船沿上)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5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代词,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B至之市,而忘操之。
(到……去)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剑)
⑴做代词,代物的:( A、C )⑵做动词用的:( B )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2
译文: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5.《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你能再写出两个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名字吗(2分)
6.请用文中原话回答下列问题(4分)
《郑人买履》中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刻舟求剑》中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四、矛与盾(14)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给下列带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6
(1A、抚养 B、卖 C、粥)
(2A、荣誉 B、欢乐 C、夸耀)
(3A、陷阱 B、穿透 C、陷害)
(4A、相应 B、适应 C、回答)
(5A、婴儿 B、对人的尊称 C、利息 D、一种爵位)
(6A、也许 B、义 C、有的人 D、迷惑)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4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
→这是一个判断句。
【错】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对】
③于物无不陷也。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对】
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对】
3、这则寓言写的是一个楚国人卖矛与盾的事,告诉我们做事时必须注意语言或行动的一致性,切莫互相抵触,后人把这则寓言概括为“自相矛盾”。
4
五、道旁李苦20
1、解释文中带点字的意思。
4
竞——(争先恐后)之——(代词,指李子)唯——(只有)取——(尝)
2、“李树多子折枝”中的“折”念什么(B )2
A、zhé
B、shé
3、王戎如何判断李子是苦的用原文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4
上面句子的译文是:(李树长在路边,但李子却这么多,没有被摘走。
)
4、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4
(1)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2)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5、下面三句话中有三个“之”,请选择意思相同的一组。
(B )2
①诸儿竞走取之②人问之③取之信然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6、从“信然”一词可以看出,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2
对王戎无比信任并佩服
8、王戎是个很会透过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人,你看到或碰到过这种事吗说给大家听听。
2
看到蚂蚁搬家,就知道要下雨了。
六、()10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敌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
君亦诈之而已。
”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
反而为赏,雍季在上。
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
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
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1.解释带框词语的意思:5
敌众奈何:(怎么办)
竭:使…干涸;②渔:捕鱼;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烧毁。
田(田:打猎)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 )2
诈伪之道,今虽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翻译:3.给短文加上个题目,成语“竭泽而渔”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