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苑县白团“哈哈腔”简介

合集下载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1、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2、保定老调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

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流行的地区比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3、哈哈腔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河北乱弹河北乱弹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又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产生于顺治末年,分东西两路。

剧目丰富,班社众多,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行当与表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乱弹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蜚声燕赵艺坛。

5、平调平调是中国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末兴起于武安一带。

“平调”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以河南豫北怀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

当地艺人吸收豫北怀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和方音演变而成,亦称武安平调。

其行当较全,音乐唱腔系板腔体,结构完整,旋律深沉浑厚,唱腔有近20个板头,伴奏曲牌100多个。

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代表剧目有《两狼山》、《盘坡》等。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

探讨有效的戏曲教学方法——走进家乡戏

探讨有效的戏曲教学方法——走进家乡戏
学校聘请 了我县哈哈腔剧 团一级 演员彭金卫
作为一 名从事在教 学第一线 的小学音 乐 教师 , 在戏曲走进 少年儿童 的教 育实践 中. 我 不 断摸 索 少儿 教 育 与戏 曲启 蒙 教育 的突 破
口, 择适宜 的切 人点 . 选 因此 我决定让学 生从 了解家乡戏 曲哈哈腔开始学习戏 曲
到 了专 家和观众 的赞扬 ……20 年 .清苑哈 05 哈腔剧 团创 作演出 的现 代戏《 地道 战》 唱腔选 段. 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 放 国家级非物质遗
产哈哈腔代 表性传承人裘 印 昌编著 的哈哈腔
在剧场 里看 戏。 这一次 , 他们真正 了解体会 了 部戏从 排练到进入剧场 .是通 过演员们努
无睹变成有意识地向里面张望 二、 走进哈哈腔剧 团, 养学生喜欢 、 培 爱好 哈哈腔的感情 经学校和县文化馆联系 .我带学生来到了 哈哈腔剧团的展厅 . 在展厅里热情 的工作人员
线, 运用手 、 、 、 、 , 身处地 、 眼 身 法 步 设 丝丝 人 扣, 有节奏 、 地歌舞 , 动情 使人物 形象 呈现 于 舞 台 , 达到表现 社会 、 从而 反映生 活 、 达伦 传 理道德 的功用 回归戏曲教学 . 第一要素是教师 我通过
15 年9 5 . 99 月2 目 毛泽 东 主席 在 南方 视察 工 作 。途 经保 定 .由 当时 的省 委 书记 林铁 陪 同 ,在 河北 礼 堂 观看 了 清苑 哈 哈腔 剧 团演
外兴趣小组活动. 对小戏迷们进行专业 的培训 和指导 . 引领他们朝着“ 哈哈腔票友 ” 的方向努 力发展 . 对哈哈腔在普及的基础上得以提 高寄 予厚望。 另外 。 哈哈腔教学用时较多 , 唱段 一个
可能需要 几节课才能学会 为了保 证其他音乐 课时不被占用 .又能让学生学会哈哈腔唱段 .

哈哈腔——精选推荐

哈哈腔——精选推荐

哈哈腔 哈哈腔,⼜名柳⼦调,艺⼈⼝语呼之为合合腔,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带所流⾏的民间弦索⼩曲衍变⽽成。

产⽣该剧种的确切年代待考。

然⽽,根据⼭东省德州地区、河北省保定地区有关⽂化部门的考察资料,说明远在明代,哈哈腔已在鲁西北各县和河北沧州地区各县流⾏,延⾄清乾隆期间,⼜进⼀步流传到河北保定地区各县农村。

由此看来,哈哈腔是⼀个⽐较古⽼的地⽅⼩戏。

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语⾔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

东路流⾏于⼭东省的⽆棣、乐陵、宁津⼀带;中路流⾏于河北省沧州、衡⽔地区;西路流⾏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

哈哈腔的传统剧⽬,以民间⽣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代表性的剧⽬有《王⼩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

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流⽔》等。

⼟⽣⼟长的哈哈腔,在表演⾏当⽅⾯,虽⽣旦净丑各⾏皆有,但⼩⽣、⼩旦仍不失其为主要⾏当。

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

像汲⽔、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当常常出现⼀些引⼈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

因此,哈哈腔也是⼀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些为⼴⼤群众称道的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进、七⼗⼉、常槐和“梆⼦⽼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合(南⽠旦)、孙芝兰、徐清⽂;民国以来的郭⽴冬、郝⽟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

新中国建⽴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秦振国、蔡志英、商焕⽂、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最富有特⾊的是哈哈的唱腔及其伴奏⾳乐。

唱腔属于板腔体。

主要板式有头板、⼆板、流⽔板、三板、拨⼦和哭板等。

唱词亦系七字、⼗字的上下句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_河北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_河北梆子

北人 ( 孙毅是河北省
大城县人) , 可晓得河
北梆子为啥这样激昂铿锵?”孙司令
一时回答不上来, 朱总司令说:
“那是因为历史上你们河北屡遭外族
入侵, 老百姓心里憋着一口气, 他
们不屈服, 要反抗, 所以唱戏都是
喊出来的。正所谓自古燕赵多豪杰,
胸中不平就吼高腔啊! ”朱总司令彼
彭蕙蘅主演的 《美狄亚》
时对河北梆了的解释, 既着眼于舞
六与文
月竞化
的技遗
第、产
二民名
个间录
周美十
六术三
) 、大
到传类
来统共
前手一
夕工百
, 技三
国艺十
务、项
院传。
批统从
准医本
了药期
文和起
化民,
部俗将
确) 我
定共省
的五第
第百一
一一批
批十国
国八家
家项级
级。非
非我物
物省质
质九文
文类化
化共遗
遗三产
国 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河 北 梆 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有代表
在 1959 年 国 庆 十 年 大 庆 时 , 他 就 在 舞 台 监 督 见 周 总 理 这
京 看 过 省 梆 子 剧 院 的 演 出 。1963 年 样 爱 听 铁 梅 唱 段 , 马
秋 , 又 在 北 京 电 视 台 演 播 室 看 省 梆 上 催 董 艳 华 “返 场 ”。
子剧院的 《杜十娘》。1972 年 12 月 , 周恩来陪同几内亚共和国总理兰萨
至 2006 年 , 河 北 省 21 名 “梅 花 奖 ”
得主中, 河北梆子即有 8 名。目前,

清苑人的瑰宝——民间戏曲哈哈腔实地考察心得

清苑人的瑰宝——民间戏曲哈哈腔实地考察心得

信 心 发 展 哈 哈 腔 ”几行 秀丽 的字 体 ,表 达 了一 代 代 哈 哈 腔 人 的 湛 的演 技 不 时博 得 观 众 的阵 阵 掌 声 。 我 油 然起 敬 , 被演 员们 不
拳 拳 之 心 。耿 晓 贵 老师 热情 接 待 了我 。他 是 国 家 二 级 演 奏 员 、
怕 吃苦 的精 神 所 感 动 。 同时 感 到 演 出 条件 太 艰 苦 了 , 收 入又 不
临着 人员 断 层 的危 险 。现 在 的哈 哈 腔剧 团局面 怎 样 了 ?

易 的化 妆 室 兼 服 装 、 道 具 室 。 由 于 雇 不起 专 门 的化 妆 师 ,演 员

七 月流 火 ,拜 访 大师 取 真经
们 自己给 自己上 妆 ,穿 戏 服 ,戴 配 饰 。 由 于温 度 太 低 ,接 好 的
欢 迎 。我 又 问剧 团 的发 展 情 况 。 他 高 兴地 说 : “ 你 很 幸 运 ,哈 收 入 低 。 同 时 ,政 府 的扶 持 力 度 不 够 ,没 有 把 哈 哈 腔 作 为 振 兴
哈 腔 的传 承 人 裘 印 昌老师 来 了,请 他 给你 介 绍 。 ” 当地 经 济 的一 个 产 业 来 扶 持 。因 此 我 建 议 : 1 . 政 府 应 利 用 各 种 裘 印 昌老 师 ,从 事 哈 哈 腔 的唱 腔 音 乐 设 计 、剧 目创 作 以及 方 式 加 大 哈 哈 腔 的 宣传 力 度 ,打 造 哈 哈 腔 的 名 牌 效 应 。 2 . 政 府 戏 曲传 承 已五 十 载 ,是 一 级 作 曲家 ,现 在 秦 皇 岛市 艺 术 研 究 所 应 把 发 展 哈 哈 腔 列 入 工 作计 划 ,给 剧 团演 员专 项 补 贴 ,每 年 拨 专 门从 事 哈 哈 腔 研 究 ,是 剧 团 艺 术顾 问 、名 誉 团长 。他 曾经 用 款 更 新 哈 哈 腔 的 设 施 、 设备 ,让 哈哈 腔 剧 团逐 渐 壮 大 、发 展 起 l 0 年 时 间 , 只 身背 录 音 机 走 遍 河 北 、 山东 哈 哈 腔风 行 的地 区 , 保 定 、沧 州 、廊 坊 等 地 哈 哈 腔 老 艺 人 参加 的 唱腔 音 乐 座 谈 会 。

民间戏曲哈哈腔

民间戏曲哈哈腔

六十年代《三世仇》
哈哈腔2001年 迁坟
哈哈腔九五年《御酒埋香》
项目名称:民间戏曲“哈哈腔”的探索及记 录片制作
项目要达到的目标:使哈哈腔剧种得以普及、 推广,振兴家乡传统剧目,老调新唱使传统 与流行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交成果的方式:拍摄的纪录片、整理的乐 谱、哈哈腔改编的流行音乐作品、《探索哈 哈腔生存的新途径》的调研报告。
音乐风格:唱词通俗质朴、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唱腔是典型的宫调式,即唱腔上下句的旋律,均要 归宿到主音“i”上结束。表演程式和方法多数来源 于劳动生产,具有清新、刚健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 喜剧色彩。主要乐器以板胡、笛子为主,具有民间 吹打乐的特点。
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简介
发展历史:清朝末年,各地逐步建立了一些季节性的戏班,在农村巡回演出。 建国初期,县内农村中建起10多个业余哈哈腔戏团。1954年,河北省文化 局派出业余干部,深入清苑,了解和研究哈哈腔剧种。
1956年,以罗家营和蠡县大杨庄两个农村业余剧团为基础,组建清苑县哈 哈腔剧团。初建时,专业素质较差。1958年,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附属学 校设哈哈腔班,专为剧团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1960年,省、地、市专业 艺术团体抽调创作人员和优秀青年演员充实了哈哈腔剧团。剧团组建后,先 后改编并演出《王小打鸟》、《拜花堂》、《皂袍记》、《三进士》、《花 墙对诗》、《搬窑》等传统剧目和《看瓜》、《接闺女》等现代戏。《王小 打鸟》、《看瓜》、《接闺女》等剧目先后参加过省、地文艺汇演。1962 年,剧团应中央电视台的邀请,赴京演出《皂袍记》,受到中央文化部长周 扬等人的接见。
万元的补贴,但仍很困难。
设备的老化,服装的陈旧,低收入的工资,使得不少的年轻
的演员都离开剧团去外面打工,学哈哈腔的人是越来越少了,经

保定民俗

保定民俗

保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城,享有古城的声誉。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推动着我们一步步向前进,但是这些文化,有形的无形的都在遭受着不同的破坏,而提起保定的风俗文化,知道的也是凤毛麟角,所以我想在这个大时代,经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们那些宝贵的历史文化也应该得到好的传承和发扬,因为这是我们宝贵的历史财富,记录他就是在记录文化发展的进程。

灿烂的历史文化离不开人的创造, 从古至今, 保定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群星, 他们是保定人的杰出代表。

战国时有助燕昭王中兴复国的郭隗, 有以筑击秦王的高渐离。

汉代有纵横家剧通, 音乐家李延年, 不畏权贵的卢植。

三国时有建立蜀国的刘备, 猛将张飞。

晋代有爱国诗人刘琨, 爱国将领祖逖。

南北朝时有科学家祖冲之、祖暅之父子, 有散文家郦道元和杨炫之, 文史学家许懋、许亨父子。

隋唐时期有史学家、文学家许善心、许敬宗, 高僧、翻译家义净, 高僧、禅宗六祖慧能, 唐代诗人有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 及卢藏用、卢仝、崔护, 大历十才子中的郎士元、崔峒,有被称为" 诗豪" 的刘禹锡,有“苦吟派”代表贾岛,还有画家卢鸿一。

五代时有书法家剧可久, 史学家刘煦。

北宋时有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赵匡胤, 思想家邵雍、邵伯温父子, 宋代理学的奠基人程颐、程颢弟兄。

金代有医学家张元素。

元代有名将张柔、张弘范父子, 史弼等, 还有为捍卫南宋而献身的张世杰。

元代杂剧兴盛, 保定是元杂剧重要发祥地之一, 执杂剧创作演出之牛耳的当属保定人, 在杂剧、散曲创作上著名的有关汉卿、王实甫、李好古、王伯成、赵才卿等, 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李好古的《张生煮海》, 流传千古, 久演不衰。

文学家有郝经、刘因等。

明代有史学家刘吉、兵学家孙承宗、散曲家薛论道, 有被称为明代第一谏臣的杨继盛。

清代有学者孙奇逢、李霨、颜元、李塨、刁包、郭棻, 其中颜元、李塨所创" 颜李学派" 体现了保定学者崇尚实学的特点, 具有很大影响。

探索哈哈腔生存的新途径

探索哈哈腔生存的新途径

清苑人的瑰宝——民间戏曲哈哈腔实地考察心得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11录音张天资内容摘要:作者通过亲自到访清苑县哈哈腔剧团,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哈哈腔音乐唱腔方面的特点,以及剧团现状;全程跟拍了哈哈腔下乡演出,深入了解演员生活;并且为了振兴家乡传统剧目出谋划策,拯救岌岌可危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

关键词:哈哈腔裘印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她,一直是清苑影响最大的民间艺术,不仅是清苑人最喜欢的地方剧种,还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哈哈腔,被公认是清苑文化的代表,是清苑人文精神的象征。

哈哈腔剧团位于清苑县清苑北路,从1955年建团至今一直坐落于此。

2006年,哈哈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目前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团体,河北省清苑县哈哈腔剧团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然而,近几年随着设备的老化,服装的陈旧,低收入的工资,使得不少的年轻的演员都离开剧团去外面打工,学哈哈腔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团里的主力演员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演员,乐师的年龄大部分也都五十多岁了。

哈哈腔正面临着市场萎缩、经费紧张、人员断层濒临失传的境地。

一、烈日当头,拜访大师取真经为充分了解这一剧种,2013年七月份,我亲自到访清苑县哈哈腔剧团,进行实地考察。

楼梯口的彩色展板“用热心维护哈哈腔,用身心保护哈哈腔,用信心发展哈哈腔”书写着一代代哈哈腔人对继承和发展哈哈腔的无悔决心。

剧团的支部书记耿晓贵老师热情的接待了我。

经了解得知,耿老师是剧团返聘回来的乐师,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河北大学客座教授、市级哈哈腔传承人。

本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他,却仍然跟随剧团排练、参加下乡演出,风吹入晒,他说“不为别的,就是图个乐呵”。

朴实的话语,真挚的情感,为继承、发展、保护哈哈腔,他奋斗了大半辈子。

耿老师还耐心的为我讲解了哈哈腔在音乐风格上的特点,他说:“哈哈腔通俗易懂、清新健朗;唱腔属于板腔体,【流水板】是核心板式,主要板式有【头板】、【二版】、【三板】、【快三板】、【垛板】、【尖板】等。

清苑县白团“哈哈腔”简介..

清苑县白团“哈哈腔”简介..

保定市清苑区白团乡东街“哈哈腔”剧团简介序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等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导》和北京“白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

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

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

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5年建立的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目前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艺术团队。

第一节起源和发展白团位于清苑区以西六公里处,总人口约一万两千余人。

白团自然村内又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行政村。

白团人勤奋好学,自古就出现过不少文人墨客。

据记载,大清朝三朝元老,康熙的老师刘斗就是白团生人;清朝年间兰州知府刘振镛号晓山也是白团生人;新中国成立后清苑县第一任县长刘志一(刘桂彬);当代保定三大书法家之一刘晓峰祖籍是白团。

白团文化在本县具有非常深厚的影响。

现存几块石碑记录了白团文化的魅力。

白团人浩爱文化艺术,哈哈腔是白团影响最大的民间艺术,它同当年的白团皮影、大鼓会、秧歌队等民间艺术一起,活跃和丰富着白团人的文化生活。

哈哈腔不仅是白团人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且它还渗透到村民生活之中。

丰富多彩的哈哈腔剧目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弘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团人对哈哈腔艺术热爱至深、深爱至迷,劳动工作之余,或是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人们口中哼着几句让人陶醉的哈哈腔曲。

哈哈腔是白团人公认的文化代表,是白团人文精神的象征。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

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哪些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特点,其曲调也是独具特色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豫剧常用的曲调和知名唱腔,并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1.十八江山(豫剧曲调)十八江山是豫剧中常用的曲调之一,其动听的旋律和悠扬的音乐节奏,给人以沉稳庄重的感觉。

它通常用于叙事性的场景,如开场、介绍剧情等。

2.柳子戏(豫剧曲调)柳子戏是豫剧中最重要的曲调之一,其旋律优美、曲调婉转动听。

柳子戏通常被用于表达人物情感、演绎歌曲、舞蹈等场景,展现出豫剧的柔美和细腻。

3.高拨子(豫剧曲调)高拨子是豫剧中比较活泼的曲调之一,其曲调明快、旋律跌宕起伏。

高拨子常用于表达喜庆、活泼的场景,如豫剧中的喜剧情节、武打打斗等。

4.二黄(豫剧曲调)二黄是豫剧中的一种特殊曲调,因其旋律特点而得名。

二黄旋律婉转悠扬,曲调自由而富有飘逸感。

它通常用于表演细腻的情感,如爱情戏等。

5.四黄(豫剧曲调)四黄曲调温婉恬静、明快流畅,适合表演豫剧中的咏史戏、文戏等。

它旋律稳定、和谐,给人以柔和、平和的感觉。

6.三黄(豫剧曲调)三黄曲调独特、清新自然,一般用于表演豫剧中的山水戏、明末清初戏等,以其独特的韵律风格展现出豫剧的艺术美。

7.五黄(豫剧曲调)五黄曲调轻快明快、激昂奔放,适合表演豫剧中的豪杰戏、豪情戏等。

它旋律高亢、音调跳跃,给人以豪放、开朗的感觉。

除了上述常用曲调外,豫剧还有一些其他曲调,如一红、二红、高河调、江洲调等,它们在豫剧的演唱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这些不同的曲调各具特色,通过不同的旋律和表演方式,丰富了豫剧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总结起来,豫剧常用的曲调有十八江山、柳子戏、高拨子、二黄、四黄、三黄、五黄等。

这些曲调通过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和音乐风格,为豫剧演唱塑造了不同的情感、场景和角色形象。

每一种曲调都有其特定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效果,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

介绍豫剧100字

介绍豫剧100字

介绍豫剧100字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

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清苑哈哈腔

清苑哈哈腔

清苑哈哈腔作者:殷冲来源:《当代人》2013年第01期哈哈腔,又称柳子调、合合腔。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嘉庆年间北京抄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之《游寺》(《西厢记》之一段)即有哈哈腔。

清乾隆和咸丰年间,北京“百本张”抄本中,也有哈哈腔曲名。

1933年,《剧学月刊》三卷四期刊载佟静田撰写的论文《合儿腔(哈哈腔)观感录》。

哈哈腔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一带,尤以清苑哈哈腔最具特色。

清苑县位于河北省中部,三面环绕古城保定,它自然气候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加之地处畿辅重地、交通发达,培育了清苑人真诚乐观、勤劳勇敢的性格禀赋,形成了哈哈腔艺术通俗易懂、诙谐活泼的风格特征。

清苑哈哈腔流传三百多年,是古老的河北地方剧种之一,于1995年被文化部列为国家重点保留剧种。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清苑哈哈腔是在当地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民间歌谣等演唱活动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忙时的“秧歌”,农闲或逢年过节的“社火”活动。

在此基础上,当地群众创作了各具特色的故事扮演形式和具有喜剧角色特点的人物,像“小生”和“小旦”或“小旦”和“小丑”两个角色出现在演出中,形成了情节比较简单的“俩小戏”。

随着“俩小戏”进一步发展,舞台角色渐趋固定,情节逐渐复杂,使得许多舞蹈动作(包括手势、步伐、身段及武术动作)和面部表情(喜、怒、哀、乐等情绪和眼神)更具有表演戏剧情节,哈哈腔基本形成。

清苑哈哈腔的唱腔别具一格,唱腔属于板腔体。

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

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它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

有男腔(生行),女腔(旦行)。

男女腔在格式上大致相同,但唱法上又有差异,女声平稳流畅,男腔开阔,清新健朗。

唱腔同当地方言韵律融为一体,唱词亦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交替结合、循环衍变,构成各种大小规模相对完整的段落。

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却必须落在板上的“1”音。

河北梆子的角色

河北梆子的角色
声音洪亮有力,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注重身段和 面部表情的夸张。
常穿黑色或红色蟒袍,戴黑色或红色髯口,形象 威猛。
彩旦等
扮演女性丑角角色,以做功和 念白为主。
表演风格诙谐幽默,注重身 段和面部表情的夸张和变形

常穿彩色戏服,戴各种头饰和 面具,形象滑稽可笑。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旦角的表演风格以柔美、细腻为主, 注重身段、手势、眼神等细节的表现 。
表演技巧与风格
身段
旦角的身段要柔美、流畅,注 重曲线美,通过腰部的扭动和 脚步的挪移展现女性的婀娜多
姿。
手势
旦角的手势丰富多变,细腻入 微,能够生动地表达角色的内 心情感和思想。
眼神
旦角的眼神要含情脉脉,富有 表现力,能够通过眼神传递情 感,展现角色的性格和命运。

张惠云
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员,代表作 品有《陈三两》、《蝴蝶杯》等 。她的表演风格清新自然,唱腔
甜美动人,深受观众喜爱。
04
净角
定义及特点
净角是河北梆子中的重要行当 之一,俗称“花脸”或“黑头 ”。
净角通常扮演性格刚烈、粗犷 豪放的男性角色,如忠臣、武 将、草莽英雄等。
净角的化妆和服饰都有其独特 之处,如勾画脸谱、穿戴靠旗 等,以突出角色的性格特点和 身份地位。
唱腔
旦角的唱腔高亢激昂,婉转悠 扬,注重情感的抒发和传递, 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的心弦。
代表人物及作品
刘喜奎
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员,代表作 品有《大登殿》、《穆桂英挂帅 》等。她的表演风格大气磅礴, 唱腔高亢激昂,深受观众喜爱。
鲜灵霞
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员,代表作 品有《杜十娘》、《秦香莲》等 。她的表演细腻入微,唱腔婉转 悠扬,被誉为“河北梆子皇后”

河北保定的戏曲史

河北保定的戏曲史

河北保定的戏曲史保定地方剧种有河北梆子、保定丝弦、老调、高腔、北昆、哈哈腔、定州大秧歌、上四调、横岐调、新颖调、十不闲、诗赋弦、蹦板调、贤寓调、新城小秧歌、保定皮影16种。

保定的戏曲史可追溯到金代的院本。

《辍耕录》载:“院本的演出活动,盛行京师(今北京),遍及郡邑”。

定兴城内金大定八年(1168年)建的东林寺戏楼,即演院本的场所。

金末正大四年(1227年),张柔重建保州(保定城),曾建浮香、金台二酒馆,并建乐棚两座(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

当时的酒馆、茶馆不仅是饮酒喝茶之地,还有说唱等文艺活动,乐棚则为专门进行文化戏曲等演出场所。

金代保定地区的庙宇比比皆是,庙前均建戏楼或戏台,为飨神歌舞,唱戏之所。

由此可知,当时保定地区的戏曲活动已很频繁。

元世祖忽必烈建都大都(今北京)之后,元曲杂剧异常兴盛。

保定为畿辅之地,随着杂剧的兴起,出现众多元曲杂剧作家,如祁州<安国)的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蝴蝶梦》等杂剧60余种,定兴王实甫作千古绝唱《西厢记》4种,祁州吴弘道作杂剧《子房货剑》、《火烧正阳门》、《醉游阿房宫》、《屈原投江》等,保定李好古作《赵太祖镇凶宅》、《巨灵神劈华岳》、《张生煮海》等,涿州王伯成作《贬夜郎》、《张骞浮槎》、《兴刘灭项》等,定州彭伯成作《月夜京娘怨》等。

杂剧作家在保定地区分布极广,元杂剧的演出已成为保定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明代,北曲杂剧作家减少,除仅见于嘉靖年间的保定府通判冯惟敏所著《僧尼共犯》、《梁灏不伏老》等杂剧较著名外,其他不见于史册。

但从各县明代建的戏楼看,杂剧演出活动比元朝更加频繁。

明词曲作家朱有炖所著《桃园景》记载了保定府在城乐户名旦桔园奴因臧桃儿“做的好杂剧”,而想娶作儿媳妇的故事,亦反映了保定杂剧演出的情况。

明中叶以后,南方的弋腔、昆腔北上,影响了北方的戏曲。

清初,保定一带的戏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外地剧种的流人,保定的戏曲成了大融合、大调整的局面,为后来保定出现多剧种、多声腔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定市清苑区白团乡东街“哈哈腔”剧团简介序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呵呵腔”,流行于河北省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以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等地区。

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代嘉庆年间北京钞本《杂曲二十九种》所收《西厢记游导》和北京“白本张”钞本中均有该曲。

哈哈腔约形成于明末清初,清代乾隆年间已经在京师和民间流行,清末民初达到鼎盛。

其发展大约经历了当地的民间歌舞、民间小戏两个阶段,最后定型为弦索小曲“柳子”为唱腔曲调的小戏。

在不同地方语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下,哈哈腔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三路流派。

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和河北省的东南部,中路流行于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及廊坊部分地区。

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5年建立的清苑县哈哈腔剧团,目前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艺术团队。

第一节起源和发展白团位于清苑区以西六公里处,总人口约一万两千余人。

白团自然村内又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行政村。

白团人勤奋好学,自古就出现过不少文人墨客。

据记载,大清朝三朝元老,康熙的老师刘斗就是白团生人;清朝年间兰州知府刘振镛号晓山也是白团生人;新中国成立后清苑县第一任县长刘志一(刘桂彬);当代保定三大书法家之一刘晓峰祖籍是白团。

白团文化在本县具有非常深厚的影响。

现存几块石碑记录了白团文化的魅力。

白团人浩爱文化艺术,哈哈腔是白团影响最大的民间艺术,它同当年的白团皮影、大鼓会、秧歌队等民间艺术一起,活跃和丰富着白团人的文化生活。

哈哈腔不仅是白团人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且它还渗透到村民生活之中。

丰富多彩的哈哈腔剧目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弘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团人对哈哈腔艺术热爱至深、深爱至迷,劳动工作之余,或是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人们口中哼着几句让人陶醉的哈哈腔曲。

哈哈腔是白团人公认的文化代表,是白团人文精神的象征。

哈哈腔传入我村有一百七十五年左右的历史。

据传,早年有一山东孟姓老汉乞讨来到白团,他手持板胡,边乞讨,边拉唱,很是受人欢迎。

村中有一个地牙子(经济人或叫交易员)叫刘青臣,对孟姓老人拉唱的曲拍非常欣赏。

于是,他把村中经济实力非常丰厚的五大户(刘喜庚大进士(清代兰州知府家)、刘永汉、田喜汉、刘喜田)组织到一起商讨,让各大户出钱出粮,把山东乞讨之人留在白团,管吃管住,给些零花钱,让他教戏。

用五大户拿出的钱购置了行头道具,自此白团东街剧团正式成立。

山东老人从没有给人说过他叫什么名字,只说姓孟,人们尊称他为孟老师。

孟老师称此剧为花腔。

孟老师在白团居留了三年,他教传下了大批小戏。

因孟老师只会拉唱,不会导戏,所以他在的三年中只是坐台腔,谈不上什么表演艺术。

孟老师把拉板胡的技法传给了刘青臣。

孟老师走后,陈德温和刘常二人又到清苑县高庄村请来了高老居老师教戏。

高老师比孟老师更是技高一筹,他不但会唱,还能导戏。

在高老师的教导下,我村演员在舞台表演艺术上得到了发展与升华。

本团所留传统大戏多为高老师传授。

高老师把板胡技法传授给了赵老齐。

雷三虎(雷振跃)在白团也教了整整三年戏,在雷老师的传教下,我村剧团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演员阵容进一步增强,文场不但有板胡伴奏,而且增加了哈哈腔重要元素笛子。

演出效果进一步提升。

当年宋兰申为琴师、刘兰香吹笛子。

前三代演员基本都是从十二、十三岁开始学戏。

1979年秋,我团请卢坤老师到白团教戏。

卢坤老师在白团教了两年多。

卢老师的到来,对提升我团演员的演唱艺术及乐队的伴奏技巧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

哈哈腔一些特色唱法、精典唱段的技艺得到了推广、应用和发展,使哈哈腔艺术更适应新时期、新时代、新观念、新的欣赏高度的青年人的认可。

当年,不管是老师还是学员,其文化素质都非常低,甚至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一个字不识,所演剧目都是口传,没有剧本,学员是死记硬背。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戏中的各行当,不管是净、旦、生、丑无不是男演员扮演。

我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才有了女性演员,最早的女性演员是杜凤茹、王凤春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村剧团更是日益壮大,在本县域内大有名气,特别是演唱的现代戏《白毛女》等,得到了当时县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充分肯定。

我团也成为唯一一个享受政府津贴的艺术团队。

县政府每月发给剧团小米二十斤,并发布匹等物资给予重点扶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剧团达到鼎盛时期,剧团人数达柒拾多人,无论是演员的演唱艺术,还是乐队的阵容都很有名气,历年县组织的公演我团都是名列前茅。

第二节历史功绩在哈哈腔剧种中有一个传统,就是艺人间的辈份分的非常清楚,因高庄和白团引进哈哈腔最早,要早于其他村几十年,所以辈份也最高。

辈份小的要绝对尊敬和服从于长辈。

剧团间的来往交流非常密切。

剧团间服装和道具借用从不讲代价,就连演员,只要找到你,你就去为其帮台、救场,救场如救火是哈哈腔人的行为准则。

在通讯、交通那么不便的年代里,就是靠步行,赶夜路也绝不能误场,不接收任何报酬。

这种传统我们称之为哈哈腔精神。

各村哈哈腔剧团之间的联系非常热络。

这也成为了村与村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一个平台。

哈哈腔精神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哈哈腔精神是一种为信念而无私奉献的精神;哈哈腔精神是弘扬历史文化、创新时代艺术的精神;我们为有这样一种精神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本团自建团至今擅长根据党的政策,自编剧本,为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本团在解放初期排练的《白毛女》在全县巡回演出,社会益效十分显著。

1950年本团自编自演剧目《胡老套》在参加全县调演时夺得第一名。

解放前期,由本团刘桂复主编并导演的剧目《小两口参军》、《拿韩喜梦》、《蒋伪合流》等,在白城演出数场。

慰问南下的解放军,演出效果非常好,彰显了社会正能量。

得到了政府和军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政府和军区颁发锦旗以示鼓励。

南下大军司令员为本团赐名“白团东街新欣哈哈腔剧团”。

解放后,为宣传党的新婚姻法,本团根据老舍作品创作的《柳树井》弘扬新文化、新思想,倡导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等陋习,创作题材新,教育意义大,社会效益好,政府发锦旗给予了奖励。

在1952年、1953年间,本团多次到荣校演出,欢送新兵入伍,慰问当地驻军,驻军首长亲自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颁发锦旗奖状以示表扬和鼓励。

本团继承、发扬了哈哈腔剧种的优良传统,演出剧目题材大多来源于民间。

充分发挥本团人员的创造性,原创剧之多是我们的一大特色。

本团人员勤奋好学、敬业、爱业、与时俱进,所以涌现了大批优秀人才。

白团东街新欣哈哈腔剧团向县专业剧团输送了四批人才,如:刘喜荣、王淑英、刘秀改、刘玉花(大)、刘喜领、田改胜、杨黑、刘玉花(小)、宋建国、刘顺来等。

本团参加历年全县戏曲公演,每次都能取得不错的名次,夺得锦旗、奖状、证书不计其数。

1978年我团代表清苑县参加河北省组织的调演活动。

本团参赛剧目两个,一个是传统剧目《小姑贤》,一个是由常文山老师编作的现代戏《劝药》,由省著名导演倪仟亲自导演排练,比赛成绩为全省第二名,为清苑县争得了荣誉。

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根据党代会精神,创作新剧本或唱段是白团东街新欣哈哈腔剧团的一大特色。

2014年4月由王新成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创作的《颂歌一曲唱清苑》和《十八大精神放光芒》参加在北营举办的“清苑县第二届戏曲艺术节”受到了县领导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获得参赛二等奖。

根据农村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创作的《农村新潮》也获得了县领导的肯定。

白团东街新欣哈哈腔剧团的艺人们为研究清苑县哈哈腔的历史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文字资料,为县哈哈腔剧团提供了很多几尽失传的剧本和珍贵材料,为哈哈腔剧种的保护及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节哈哈腔艺术特点哈哈腔是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逐渐融合中形成的地方剧种,她具有通俗易懂,诙谐活泼的风格特征。

在剧种风格上,哈哈腔擅长悲剧喜演,大喜大悲独树一帜。

在哈哈腔艺术中,最富有特色的是哈哈腔唱腔和伴奏器乐。

哈哈腔的旋律,为五声音阶的宫调式。

其上下句尾音均落“1”音,上句落于眼上、下句落在板上,因在“尺、工”谱中、“1”为“和”,所以有人也将哈哈腔称为“和和腔”。

唱腔上广泛运用了民间变奏法的多种形式与技巧,如紧缩、拓宽、打散、分支派生板式,逆行、倒置、移音、变调、“鱼咬尾”、“连环扣”,改头、改尾、改中间和节奏上的“黑、红、抢、闪”以及弹性极大的催、撤等来增强艺术感染力。

哈哈腔有“慢、中、快、垛、散”等十几种板式,如:头板、二板、紧三板、拨子板、散板、哭板、小导板、起板、引子尖板和搭调等。

哈哈腔的器乐、伴奏方法独特,演奏技巧性强,其文场主奏乐器(板胡、笙、竹笛)的组合,是三层叠置的织体。

并且有“拙笙、巧弦、浪荡笛”的特点。

音色优美的笙,以其传统和弦(五度和音)演奏与唱腔基本相同的旋律,能动的起着托腔保调,调和音色,稳定音准,稳定节奏的作用,是“三大件”中的基本声部;板胡以其清亮、刚劲的音色,围绕笙的旋律进行加花,引起音程、节奏的局部变化,并还时常作装饰性的即兴演奏,成为“三大件”中的加花声部;音色清脆,富有光彩的竹笛,则常运用“抹、滑、飞、颤、剁”等多种冀中民间吹歌的演奏技法,灵巧的在板胡旋律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是“三大件”中的色彩声部。

演奏过程中,板胡、竹笛这两个声部,即自由又灵活,它们在音区部位,演奏手法、节奏处理上相互配合得非常紧密而自然,使其音乐语言的陈述起伏跌宕,洋溢着强烈的地方特色。

哈哈腔的武场,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其板鼓“花板花鼓”的演奏技法,是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

哈哈腔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的表现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

第四节传统剧目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地方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代社会的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

我团历代曾演出的传统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赵美容观灯》)、《李香莲卖画》、《奏香莲》、《金锁记》、《女中魁》、《孙继皋卖水》、《杨二舍化缘》、《闹花园》、《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全忠孝》、《乌玉带》、《搬窑》、《别窑》、《方四姐上吊》(《推磨》)、《访苏州》、《倒厅门》、《天台山》、《小姑贤》、《三洁烈》、《五封官》、《大登殿》、《扇子记》、《大劈棺》、《刘高抢亲》、《二堂舍子》、《四劝》、《李翠莲上吊》、《三娘教子》、《三进士》、《二龙山》、《药绘图》、《审头》、《王宝钏》、《小打场》、《八仙洞》、《白草山》、《小放牛》、《王定保借当》、《夜宿花亭》、《白马告状》、《七人贤》、《劈山救母》、《天河配》、《薛金莲骂城》、《井台会》、《缠丝洞》、《红白事》、《背仙》等一百多个剧目,其中有连本戏、独幕剧和大型剧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