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生长点”,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采撷文化芬芳 润泽语文课堂
采撷文化芬芳润泽语文课堂作者:陈艳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08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篇目增加,体裁也更加多样。
为有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浸润下,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崇尚真、善、美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修养。
一、夯实基础重识写,渗透汉字审美文化汉字是美的艺术,它形美如画、音美如歌、意美如诗。
汉字教学时,应利用教学手段,渗透字理文化,丰富识字方法,培养书写习惯,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丰厚内涵,受到中华汉字的审美文化熏陶。
1. 一字入境,由表及里,品汉字意蕴。
汉字蕴含丰厚的文化,教学时可抓住关键字的解读,由表及里,品味汉字的意蕴。
如教学《山行》,在品“霜叶”时,教师抓住生字“霜”入境。
先呈现“霜”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再链接“霜”的字理,边板画小篆体的“霜”字(),边解说“水汽在低温中凝结成薄薄的冰晶,这就是‘霜’。
你瞧,寒霜凝在树木、果子上,經过这样的霜打,有的树木、果子枯败下垂了”。
接着以谚语“不经霜的柿子不甜”,引出“经霜的枫叶更红了”,感悟秋天虽天气恶劣,霜叶却有“凌寒傲霜”的精神。
这样,由一个“霜”字带领学生进入了深秋的境界,并从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展现“霜叶”的意象美。
2. 一字开花,由此及彼,品汉字意趣。
汉字间有着丰富有趣的关联,教学时可遴选关联点,由此及彼,品味汉字的意趣。
如《大自然的声音》中生字“鸣”的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字形:“鸣”由“口”和“鸟”组成,鸟儿张开嘴叫,就叫“鸣”。
这样,由字形结构自然了解了字意。
再引导学生发现关键笔画“点”,并与“呜”字进行对比,小结提醒“这个点至关重要,漏了点就成了‘呜’,写错了字可就要‘呜呜呜’地哭了”。
充分发掘语文课堂的亮点
充分发掘语文课堂的亮点语文课堂是一个富有诗意、生命以及内蕴的场所。
在这里潜伏着很多的契机,只要教师用敏锐的视角和教育的睿智等去仔细捕捉,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亮点”出现,让课堂韵味十足。
那如何才能使你的课堂亮点频出呢?一、体味“偶然”承载的惊喜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着辛弃疾的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对这份“偶然”所承载的惊喜,我们该如何去体味、挖掘?我觉得只要教师能够把握住“偶然”的生长点,一定会让自己的语文课堂充满嚼劲。
记得有一次下午,第二节课是我的语文课,第一节课是科学课。
由于下午的课孩子们的状态不怎么好,我计划让学生读课外读物,并写好读书笔记。
学生自身的积累有时比教师的讲授更重要。
上课铃声打响后,我以为迎接我的一定是昏昏欲睡的学生。
谁知道进入教室后的景象跟我想象中的画面完全相反,孩子们个个生龙活虎:有的在用镜子看书,有的在对着镜子在本子上写字,有的在用镜子玩“打靶”游戏……原来他们刚刚学过了“照镜子”一课,大家还沉浸在玩镜子的氛围中呢!小小的镜子藏着大大的学问,太神奇了。
我没有喊停,而是静静地看着他们把弄着镜子。
他们的玩法五花八门。
从他们的眼睛里我也能读出他们的发现也是层出不穷,他们真是太棒了。
在孩子的面前,我觉得自己有点显笨了。
如果让我来玩,我还真想不出那么多的花式。
二、挖掘“分歧”富含的价值课堂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资源有很多,有生动的情境、有趣的问题、独到的见解等。
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捕捉的层面,而应该积极关注它们,合理地进行价值引导,让孩子们在多元价值中学会正确的取舍,在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有一次,在跟学生讲述“台湾的人民和我们心连心”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台湾和我们不是一家子,奥运会上他们都不和我们一起比赛,我们和他们不是一条心。
”面对这个逸出的旁支,我没有紧张,也没有立即对这个学生说不,而是给学生介绍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一些事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理解到:台湾人民虽然住在海峡的那边,暂时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一湾浅浅的海峡割不断台湾人民与我们的亲情,他们永远与我们心连着心。
《angengingong》教学反思
《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1“ang、eng、ing、ong”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课学习的难点就是读准字音,区别前鼻音与后鼻音。
本课的教材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读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配上了几幅图画:山羊、老鹰、台灯、钟表,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根据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尝试学习,这种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他们自己在尝试发音时找到了发音的方法。
在后鼻韵母的教学中,我先利用图片让孩子先说出图片上的名字,如:台灯,告诉他们“灯”的读音中去掉d 就是eng 的读音了,在教师说清楚发音的方法,然后通过范读,小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地、准确地掌握发音方法。
在学习ying 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同样利用图片,让孩子自己利用“老鹰”的“鹰”字的发音试着读一读,一些学生跃跃欲试,我却并没有急于指名学生拼读,而是让全班学生自由练习,鼓励其他同学也试一试,消除胆小情绪,在大胆尝试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我班有几名外地学生,ang eng ing ong 是他们学习的一大难点,由于受方言影响,孩子的发音不准,大多数孩子都不会发后鼻音,经常是en eng ,in ing 分不清楚,在学习中,我主要让孩子听,看,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让孩子能够模仿我的发音,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在本节课中都会发后鼻音了,但是,经过学习,孩子们都知道了前鼻音与后鼻音有区别,我相信:经过学习,在发音方面,在学习普通话的方面会越来越好!《ang eng ing ong》教学反思2今天的语文课,我兴致勃勃的走进教室,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北京小学上课,同时也自我感觉课件坐的能够吸引学生,能利用这一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索何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著名课改专家、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说:“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
而且课堂表面的热闹和热烈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那么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
我以为首先要在整合与统筹上下功夫,要学会按照学生的学习状况、需求以及教学的内容、目标,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同时把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主体以及课堂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教学中,我们一直努力去探索。
一、巧妙整合,演绎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我们常说“课文不过是一个例子”,那么怎样用好这个例子呢?是从课文内容到内容的平面滑行,还是面面俱到的训练?这让我想起了吕淑湘先生说过的话:“其实,课文有什么可磨的呢?在课堂上老师念一念,挑几处讲讲就行了……”吕淑湘先生讲的“挑几处”应该就是每篇课文语言的最精妙所在,需要语文教师用一双语文的眼睛“挑选、找准”文本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
不仅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更要引领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更深处漫溯,关注语言文字表达的方法等等。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教师先对文本进行了“削枝斩叶”,读成了一句话——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以此为支点,撬起了全文这个“宇宙”;以此为线,让散落的“语言珍珠”得以串联;以此为轴心,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
初读课文后,教师款款道来:“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晚年丧子,这是多么大的打击!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表达主席此刻的心情?”生:心如刀绞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师: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描写的词语,但是文章处处让我们感受到毛主席是那样的心如刀割,那样的悲痛欲绝,如课文最后一句: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样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发现这句话可以作为一个窥视人物心灵的窗口。
“动态生成”使语文课堂活力四射
“动态生成”使语文课堂活力四射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盛琴凤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课堂风景——语文课正由静态走向动态,由呆板而变得鲜活。
我们每天都在实践、都在享受,一句句富有创意而充满真情实感的回答,一个个思维的碰撞,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素养获得了提升——“动态生成”使语文课堂活力四射!这就是理想的语文课堂!那么,什么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万紫千红总是春”;理想的语文课堂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
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营造“动态生成”的温床。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
语文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是啊,唯有“生成”,才有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有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因生成而春意盎然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风送暖鸭先知一、预约“意料生成”设计“弹性区间”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摈弃“预设”。
“生成”决定着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会出现一些与预设并非完全一致的现场生成的学情。
如果我们用封闭、硬性的教学设计去套用,显然会将“课堂生成”扼制在萌芽状态。
由此可见,倡导“生成”的课堂,其预设必然是弹性的、灵动的,包括道德目标、道德主题及教学环节等都应为学生的动态生成预留充裕的变更余地。
(一)弹性目标——随机升降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
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二)弹性过程——预留空白设计按结构性要求重组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实际状态并考虑学生发展需要,把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精成条线式地策划起来,改变形式限制,以师生三个活动区域,形成留有“空白”的教学策略,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创设条件。
有效拓展,让语文学习走向深刻
有效拓展,让语文学习走向深刻摘要:拓展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的理念之一。
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质。
针对当前拓展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拓展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有效的拓展必须立足于文本,要精心筛选拓展的内容,合理选择拓展的时机,准确把握拓展的度。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高效。
关键词:文本拓展语文学习有效拓展是新课改倡导的新的理念之一。
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拓展由课内向课外有机渗透,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
确实,课堂学习资源的拓展开阔了学生的学习时空,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品质。
然而,仔细而冷静地观察目前的课堂,发现不少教师片面机械地理解语文学习拓展的思想,为拓展而拓展,把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中的一个标签,导致语文课堂资源的浪费。
当前语文课堂中明显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无效拓展,游离文本。
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有的教师由于对拓展的片面理解,上课时追求形式,刚打开课本就草草收场,学生对课文尚一知半解,教师就进行所谓的拓展。
无序拓展,得不偿失。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拓展中存在这样一个误区:以为拓展就是往每堂课里硬塞一些课外资料,致使拓展生拉硬扯,混乱无序,课堂教学支离破碎。
无度拓展,喧宾夺主。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崇尚现代媒体手段的运用,无限制地出示大量精美的图片,堆砌美景。
拓展要着眼于文本的深化,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文本学习时间,不能让拓展的材料挤占文本的学习时间。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拓展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方面对此作一些探讨:一、精心筛选拓展的内容新课程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在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凡是能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都可以成为阅读的资源,但并非所有的资源都能被学生所接受。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依托教材精心筛选,有机取舍。
1.拓展内容须立足文本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源于文本,而拓展文本,才能使文本物尽其用,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引导才不致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导之航。
寻找课程的“生长点”
寻找课程的“生长点”没有胚芽,种子不能萌发;没有主冠,树木难长高大。
同样,没有“生长点”,课程就难以摆脱“接受性教学”所造成的封闭和僵化,也就不具有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生命活力的价值。
语文课程的“生长点”,就是教材内容的关键点,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也是师生对话的胶着点。
就是那些最具有刺激性、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就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
没有这样的“生长点”,教学就走不出陈旧而沉闷的纯接受性学习的老套子,教学就没有情趣和灵气。
那么“生长点”怎样去寻找和确定呢?寻找教材的“闪光点”。
文章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标题、文眼、警句、重点段、过渡段,以及事物的特点、事件的高潮、人物言行的精彩部分、教材的突出特点等,都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
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
从这些“亮点”入手,巧妙设置问题,提出任务,进而对整篇文章进行探究,最易形成课程的生长点,使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使教学成为张扬个性、促使生命成长的过程。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让学生找出全文文眼,并提出:“作者在欣赏静谧的荷塘月色之时和欣赏之后,心境又如何呢?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这样以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生长点,将精彩写景段落欣赏纳入文章整体去读、品、思,避免了游离主旨和零敲碎打,切中肯綮,目标明确,主线突出,富有活力。
教学鲁迅的《故乡》。
预习时只布置一个任务:用一个字概括文章内容。
上课后按如下环节进行:引导学生寻找这个字(“变”)——课文写了哪些“变”——故乡“变”的原因是什么——“我”对这些“变”是何态度——对未来是何态度(理解“希望……”深义)——课后以“变”为题写篇文章。
这样以课文的特点——“变”为生长点,新颖独到,匠心独运。
使整堂课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强大的课程生长活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整改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整改措施语文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语文阅读教学也在悄然间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以读代讲”的理念得以落实。
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拔高要求,教学繁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简、务本、求实、有度。
教材处理要简约而不简单。
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梳理、浓缩,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
其次,教师如果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拔高要求,教学繁杂”的问题。
二、教师教学死抠教材或无度拓展。
有些教师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是正确的;凡是教材中提到的知识,都是重要的。
因此,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一一出题让学生回答,把学生当作规范答题的机器,不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
教材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教材不是给教师树立一个必须遵从的“权威”,而是搭建一个创造性劳动的“平台”。
新课程倡导开发的教材观,要求教师做教材的主人,成为教材的鉴赏者和开发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朗读指导重技巧,情感体验不深刻。
当前,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以读代讲”的重要性,并努力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实施。
但在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教师将重点放在朗读技巧的指导上,如重音、停顿、节奏等,或是笼统地提出朗读的要求,如“读得美一些”、“读出作者……的感情”等。
这样的指导,不能触及文本的深层,学生的朗读只能是飘浮在文字的表面,不能对课文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朗读技巧的指导是必要的,但重要的是从重点的词句入手,从学生的情感体验着眼,结合文本的内容和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启发,体会语句暗含的意思,学生的读才有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扩展其思维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扩展其思维能力2023年已经到来,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此同时,学生的习惯和兴趣在不断变化,老师需要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扩展其思维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1.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首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文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阅读材料,例如小说、非小说、报纸、杂志、历史书籍、科学书籍等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并行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包括语言文字阅读和图像阅读两种,其中语言文字阅读是最为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引导、互动式的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兴趣、关注重点、理解文本、发掘文本内涵等能力,并引导他们形成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背景和作者意图除了理解文本表面的字面意思和描述,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文本背景和作者意图,这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并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发掘和探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必备技能。
批判性思维包括评价信息的可靠性、对优质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对信息的质疑、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等,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反思和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利用科技手段助力教育当前,科技对于教育的促进已经变得无处不在。
利用科技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地学习,参与在线讨论和发表观点,从而更好地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并扩展其思维能力。
例如,开展网上辩论、组织网上讨论小组、使用互动工具进行教学等,都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好方法。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中学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使中学语文教学备受争议,社会各界人士和媒体批评、指责之声不绝于耳。
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我们进行深刻反思,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不断受到批评、指责,有教育体制的原因,有教材编制的原因,有人们约定俗成的教育观念的原因。
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看到的许多教学案例,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否重视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呢?一、中学语文的文本教学现实长期以来,中学语文的文本教学不外乎是字、词、句、段、篇的积累、分析和理解,教师也总是进行着文本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划分文章段落、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等传统的套路式的教学模式。
即使是近十年的新课程改革,其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虽然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们也或多或少地将这些理念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划分文章段落换名为划分层次,总结中心思想换名为概括文章主旨。
长此以往,人们便认为语文教学就这些套路。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学校,由于一些原因,语文教师紧缺,其他学科较为富余的教师便半路转行到从事语文教学,当然,这些教师当中也不乏佼佼者。
但这似乎给人一种误导,语文课谁都可以教,语文教学走进了怪圈之中。
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文本教学中,缺乏对文本教学价值、课程价值和文本价值的正确认识。
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误区,就要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才能回归到语文的本质上来。
二、文本价值、课程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区别所谓文本价值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想要表达的意义。
文本价值,强调的是作者在作品中实际的、本来蕴含的意义。
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从莫泊桑本人的实证主义创作理念出发,他在这部作品中试图表达的主题,就是人生命运的一种不确定性,这就是《项链》的文本价值。
《胡同文化》一文中的文本价值就是作者汪曾祺先生对胡同文化的反思。
5.课程价值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将某篇文章编入到某个单元体系中,作为单元知识体系或学生能力提升的一个范例,它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教育思想。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挖掘文本之美,让语文课堂更具魅力作者:陈小淋来源:《新教师》2021年第03期汉语是一种充满审美内涵的语言,汉语之美,亦即语文之美。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探索,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的美丽,力求使语文课充满魅力。
一、突现文本的精美,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悟语文的美丽1. 品读——享受文本的语言美。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统编版小语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的好文。
它们有的展现气势磅礴的壮美,有的展现灵动清丽的秀美;有的美变幻莫测,有的美生机盎然。
它们或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或令人惊心动魄、心生敬畏……正是“好茶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读不知其妙”。
读,要出之于口;品,要入之于心。
琅琅书声是享受语言美不可缺少的绿色通道,教师的示范美读,学生的放声诵读,都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进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凸显语文的语言之美。
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再现语文优美的意境。
如:听着风声、虫鸣声,美美地读着“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四季之美》),那迷人的情景自然入心;伴着淙淙的流水声,和着轻柔的乐曲,一遍又一遍地“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搭石》),那富有节奏的“踏踏”声让你仿若置身其中,自有一丝惬意心中来;再观看大屏幕上播放的《桥》中那位普通的老党员在滚滚洪流中果决指挥、拯救村民的动人情景,聆听着画外音的朗读,心中油然而生敬意……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在语文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朗读去表现美,从而深刻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2. 体味——感受文本的哲理美。
语文之美,就是以语文的形式揭示人性美、存在美。
如:《牛和鹅》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换个角度,也许就会有惊喜;《夏天里的成长》则以自然朴实的语言激励青少年在自己人生的夏天里要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努力成长;《我不能失信》《鹿角和鹿腿》《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则引发我们对价值选择、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正如李吉林老师说的那样:“翻开一册册小语课本,不难发现一篇篇课文呈现着‘美’,浸透着‘爱’。
在情趣激发中催生语文教学活力
在情趣激发中催生语文教学活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如果有了情感的调动和参与,就会使一般兴趣转化为持久的积极情趣,从而使情趣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动力源。
在追求活力课堂的实践中,我们以情趣做媒,就能让每个孩子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个教师洋溢教学的激情,让每堂课都能提升教学的品质。
一、以感情朗读激发审美志趣1.激情范读——再现情感的温度朗读能赋予作品以生命,是一种再创造,更是一门艺术。
教师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就能让孩子享受文字的感染力。
朗读时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音的轻重缓急,语气的跌宕起伏,节奏的轻盈律动,都能使孩子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精神的陶冶。
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像火种一样点燃孩子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一样溅起孩子心灵涟漪的情趣之波。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我通过深情的范读,让孩子们在脑海中再现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付出的感人画面。
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孩子们感知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和对敌人的仇恨,体验了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我催人泪下的朗读,使孩子们热血沸腾,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整个课堂沉浸在感人肺腑的送别中。
2.煽情点化——燃起情感的热度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体味语言情感的重要方法。
如果教师能从孩子的朗读中提炼闪光点、点化不足处,就能让孩子学会抓关键词体会情感,融自己的情感于朗读中,实现心灵的共鸣。
如教学《世界多美呀》,小鸡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其中色彩的词是课文的灵魂,如何让孩子叩击这简单的叠词读出世界的美丽呢?我注重从孩子的朗读中提炼,诱发对美的赞叹。
如学生读后,我这样评价:“你的朗读让我看到蓝湛湛的天空就像水洗过一样干净,真美呀!”“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水底嬉戏的鱼儿,多么清澈的河水呀!”此时,孩子们读得更加声情并茂。
有针对性的朗读点评,拨动了孩子的情感心弦,燃起了孩子的朗读兴趣,让孩子感情朗读的热度不断升温,使他们沉醉在吟诵的浪漫之旅中。
“生长点”:让语文课堂更生态
“生长点”:让语文课堂更生态作者:仲维娟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8年第4期生长点,植物学上通常称为分生区,此处细胞分裂活动旺盛。
笔者认为,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应该有自己的生长点,找到这个生长点,抓住这个生长点,发展这个生长点,便会由此而生成一堂和谐的、动态的且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让语文课尽显生态本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找到文本的生长点,那么一定可以让学生怀着满满的阅读期待,主动积极地思维,主动积极地钻研文本,去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进而欣赏和评价。
一、以阅读初感为生长点,别有洞天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老师说“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生态的语文课倡导每个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教师在教学中相信并且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倾听对话、交流共生、合作探究、提升深化。
笔者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就抓住“阅读初感”进行了教学预设。
笔者在学生自读后,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桃花源”给自己的印象以表达自己的阅读初感。
学生各抒己见,回答很精彩,但是笔者之后并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继续请学生结合文本,说说自己的理由,分享自己的见解。
于是,在这一交流分享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到的语句,大家一起翻译,理解句意,积累语言知识,进一步感知文本。
最后师生觉得用“奇”字来形容“桃花源”最合适,因为文中的桃花源,初看“奇怪”,再看“奇妙”,再思“奇绝”。
整节课从学生的阅读初感入手,牵出一个“奇”字,层层“剥笋”,内容的把握和主旨的探究,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生态阅读是遵循语言习得规律的阅读,直接与“原作”亲吻,披文入情,“循路识斯真”,与作者和文本对话,提倡“裸读”。
上述课例,把交流阅读初感作为课堂的生长点,于是,讲译结合,仿佛师生也是在共同探访一个“桃花源”,渐入佳境,而后豁然开朗。
让语文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生命的旅程
7 4 5 0 0 0 甘 肃省 庆 阳 市庆化 学校 苏 静
要】 随 着课 改的深入 ,一个 问题 信 任每一个学生 ,捕捉生命教育 的每一个 机 三 、 通 过 具 体措 施 强 化 经 典 阅 读 会 ,了解 他们 所思所想 ,及时疏导化解他们 l _ 促 使 功 利 阅读 向经 典 阅读 转 化 么。人 是 教 育 的起 点 ,也 是 教 育 的 终 点 , 点 的心结 ,让学生正确认识 、理解生命 ,受 到 功利 阅读 的 目的一是放松 ,二是 考试。 化和润泽生命是教 育的核心 ,也是教 育的本 生命 可贵意识的熏 陶。语文教师站在关注 生 但是 经典阅读却可 以优化人 的一 t l , 灵 。通过对
蕴含着 巨大的生命教育 的资源。可以说 ,语 文是进行 生命 教育有效的载体之 一。经 过教
学 实践 , 我 认 为通 过 语 文 教学 渗 透 生命 教 育 ,
树立学生 的生命意识 ,提高生活 质量,提升 生命境界是可行 的,也是有效的。 渗透生 命教 育,使学生 的生活温 馨 而丰富 ,生命健康而 高尚
2 .从 兴趣 阅读 向 意 志 阅读 转 化
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 ,也 是促使学生 阅读 的最大保 证。但 兴趣 阅读常常是 随意的、片 面 的、情绪化 的;而 一些真正有意义 、有价 值 的经典 作品 ,学生却不一定有兴趣 。由此 看来 , 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 , 不但不会长久 , 带 给青少 年的将是最直接 、最感性 ,也是最 而且也难 以取得 良好 的成效 。 因此 ,教师 的 有 效 的 。 营造 和谐 的 语 文 课 堂 教 育 生 态 ,让 阅读指导 ,不能 完全 迁就学生 的兴趣 ,而应 语文课堂成为 “ 师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 ”, 该在激发兴趣 的同时 ,注重阅读意志 的培养 让 师生 的心 灵在 交 流 、 撞 击 和放 飞 中得 到 “ 生 和磨练 ,促使学生从兴 趣阅读 向意志 阅读攀 命 的满 足 ” 。 升。首先 ,通过分解 目标 导引 ,加强阅读 的 二 、开 发 资 源 ,进 行生 命 教 育 , 点 燃 生 定向作用 ,以此强化学生 的阅读动力 。其次 , 命火花 ,释放生命光彩 是强化成功体验 ,经常开展读书节 、报告会 、 1 . 运 用 阅读 期待 的理 论 思 考 名 篇 荐 评 等 活 动 ,一 方 面检 测 学 生 的 阅 读 成 “ 阅 读 期 待 ” 源 自接 受 美 学 ,是 接 受 者 效 ,另一 方 面深 化 学 生 阅读 的成 功 体 验 在某种外部和内部因素 ( 问题 、动机、兴趣 ) 3 .从 学生 阅读 向 师 生 同读 转化 刺激下产生 的对 下一次阅读 的期待 。但是 , 经典 阅读给人 的阅读体 验 ,就像 林语堂
语文(心得)之把握生长点,催生生成之花
语文论文之把握生长点,催生生成之花“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读辛弃疾的这句词,为他一直寻觅不得,却终于偶然相逢的惊喜而感慨,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何尝不是时时在体味这种“偶然”带来的惊喜呢?“她”,就是课堂上绽放的“生成之花”(熊生贵)。
如果我们能把握住“她”的生长点,又何愁“春城无处不飞花”呢?一、多美丽的装饰啊!星期四的下午,第一节是美术课,第二节是语文课。
在这初夏时节,下午的课足以让人昏昏欲睡。
按计划,这节课我应该组织他们复习生字,因为孩子们生字掌握得实在不好。
上课铃响了,我抱着听写本走进教室,哇,我灰灰的眼睛不觉一亮!你瞧,何诗宇戴着一顶高高的“皇冠”,真像童话里的“皇后”;彭宇浩的肩头是两个黑色的肩章,就像一个威武的战士;张文伊的头发上系着个“绿色的头绳”,腼腆的付均崴是“全副武装”,一看就是一个很“酷”的机器人……他们的装饰品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戴在脖子上,有的戴在手腕上,有的系在腰上,甚至还有小巧的戒指,你看,苏愉凯的一只小手上四个指头都戴着戒子呢!五颜六色,五花八门,让我眼花缭乱。
太漂亮了!相形之下,我一下子觉得我比他们笨多了,因为对于我这个笨手笨脚的人来说,是想不出来也做不出来的。
我想,让他们上来展示展示吧,也可以对一些没做出来的孩子一点启发呀!还有,我可以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学习说话呀!那些戴着漂亮的装饰品的孩子一个个站到讲台上,神情是骄傲和快乐的。
我请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伴随着漂亮的装饰品而来的还有一个个精巧的构思呢!“我做的是电视上的机器人MS。
”彭宇浩说着还做了个很有力的姿势。
“我做的是一个王冠。
”徐轲菲的王冠像是王子戴的,两根带子从耳朵后面绕到下巴下面系起来。
徐文皙每次都能给我惊喜,她和蒋卓悦手牵着手走到台前,说:“我们俩表现的是凉爽的夏天,我穿的是草裙,蒋卓悦戴的是绿色的凉帽。
”可不,徐文西用绿色的卡纸剪的草裙卷卷的,蒋卓悦做的绿色的凉帽帽檐长长的,漂亮的小姑娘给漂亮的装饰一衬,太可爱了!台下的观众不由自主地发出“哇”的惊叫。
如何挖掘文本价值,摆脱“跟着内容跑”的怪圈
如何挖掘文本价值,摆脱“跟着内容跑”的怪圈程倩倩河南省罗山县第二实验小学464200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的语文教育家,通观他的教育思想最主要就有两点,其一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所做的工作就是阅读和写作两个目的。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老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助学生学习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就是一句已经众口传诵的话:“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讲”。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
写作的力量在乎多坐,应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的做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在这里我们专门谈的就是阅读,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中心,要把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程序性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带学生学语文(学知识长能力),真正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的怪圈,让学生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知识,体现语文教学鲜明的成长性。
我们从学生的“语文活动”入手,推断活动形成的。
“语文经验”,分析经验背后的“语文知识”,从而准确把握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而聚沙成塔为语文课程内容“大厦”添砖加瓦。
生成教学内容需要凭借三根支柱:一、是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进行深入的研读,提炼语文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发展序列,确定每个学段,每个年级及每个单元的能力目标,进而确定每篇课文的能力生长点。
二、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对教材中的选文进行深入解读,发现隐藏在文本中的语文元素及教学价值,确定每篇课文的教学着力点。
整合阅读中任务设计的策略
ZHIHUI JIANGTAN整合阅读中任务设计的策略李莉娟整合阅读教学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理念下,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是语文深度学习的一种形式。
整合阅读教学,从教学内容来看,包括单篇文本内部同类信息的整合探究、教材内多文本整合比读、教材内外多文本的聚合联读和名著内多篇章的专题联读。
整合的目的在于聚焦文本核心价值,指向语言的建构、思维的提升、文化的积淀等学科关键能力的养成,以终为始,通过整合文本信息,实施结构化阅读,开展深度学习,让学生的学科思维在课堂中得以锻炼进而不断发展。
一、关注文本内容的异同点是整合阅读中任务设计的前提把《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篇文章整合起来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文本作为一个探究场,把阅读看作一个探究活动。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研读这两篇文本,发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联,找到了文本内容的异同点,也就找到了整合阅读的金钥匙,便于教师开展高效语文学习。
《曹刿论战》着重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计,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军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大齐军的史实。
但文章主旨并非记叙战争,而是论述曹刿关于战争的理论。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动记叙了邹忌通过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这两篇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都是写臣民对君主的进谏,而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这两篇文章也有很多不同点,从进谏方式看,最主要的不同体现在曹刿对鲁庄公的进言是直言进谏,而邹忌主要是婉言劝诫。
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既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也激发了读者的无尽思索。
教师在进行整合阅读时,聚焦以上教学内容的异同点,以此为突破点安排教学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紧扣学习目标安排学生活动是整合阅读中任务设计的关键整合阅读既是高效学习,也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结合《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篇文章教学内容的异同点,教师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整合阅读,抓住语言描写深入品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2)比较两篇文章中人物进谏的异同,学习高超的语言艺术。
从“点”出发练笔生花
近阶段,“语用”成了语文界的热门话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不可否认,这是语文本体的回归。
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往往聚焦于小练笔训练,导致语文课上对练笔价值取向形成了曲解或误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狭隘的“语用”观。
一、现象投射,案例透析在教学《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写话:“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在确定的生活中。
”学生明文知理后,这样回答:“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好像温室里娇嫩的花朵,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挫折,在确定的生活中,只会养成过分依赖的心,遇到困难就不会选择自己站起来了。
”这个课例的练笔设计,虽有了明确的内容,但除了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和文本的看法外,没有在言语习得方面有所体现,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这样的练笔只是“虚晃一枪”。
二、探寻结点,练笔生花(一)聚焦文本精妙点让练笔因文而生练笔设计应该基于文本语言特点,无论是引导学生“得意”,还是“得言”,都要充分考虑学生当下所能理解、积累、运用的水平,挖掘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点,设计出符合学生语言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路径。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慢的?生:一寸一寸。
师:用你的小手比画一下“一寸”。
(生比划)师:那你从这一寸一寸中感受到了什么?生: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了。
师: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日常生活的细微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你也能这样来说说吗?出示:我看着月亮一寸一寸地_________,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
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__,就知道___________。
……这位教师根据散文的体裁特点,抓住文本语言的精妙点,进行创造性练笔。
这样的练笔,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高调的理论,但学生的练笔水到渠成,不留痕迹,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时间的弥足珍贵”。
(二)挖掘文本生长点,让练笔顺境而生王菘舟老师执教《桃花心木》,抓住关键词“不确定”,找到文本的生发点,引导学生从文化语境中去了解“不确定”,巧妙融合了几个不同形式的练笔。
寻找课堂学习的生长点
寻找课堂学习的生长点作者:**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0年第03期【摘要】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的总趋势是“多元教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寻找课堂学习的生长点”。
生长点是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点和达成点,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生长的“原点”,理解过程是生长的“基点”,创新过程是生长的“远点”,问题过程是生长的“动点”,写作过程是生长的“重点”。
【关键词】生长点小学语文核心教学语文素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教的应该是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包含语文知识、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这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语文、教师教学语文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
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问题是选择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什么”、要教师“教什么”。
小学语文核心教学总趋势是“多元教学”,笔者总结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教什么”的核心内容的抓手是语文学习的“生长点”。
所谓小学语文教学的生长点,是指源于语文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经验和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点”和“达成点”。
生长点来自课程,又高度集中聚焦于课程的内核,是体现课程的本体性,并彰显核心教学价值。
一、阅读过程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生长的“原点”学生对课程文本阅读的过程,可能是学生在品读语言中的闪光点,也可能是文本处的留白点,也可能是课堂师生互动时的争论点,也可能是课内外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总之,学生对课程文本的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生长的“原点”。
教师要抓住这些生长点,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发展语文素养。
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为例:可见,在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理念中,阅读过程是语文学习生长的“原点”,阅读过程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源头,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更是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感悟过程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生长的“基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感悟课程文本的“言语意图”和“图形意图”,大脑迅速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提取、积累、内化,并提炼出“字词句段”的知识和表达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文本“生长点”,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作者:解丽娟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4年第11期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解丽娟
新课改的推行,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教育发展的全新形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加充分的挖掘文本的“生长点”,全面提升课堂学习效率,让小
学语文课堂活力四射,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尤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语
文文本教学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有诸如抛开文本,随意引申、课堂散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注意。
笔者认为,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文本“生
长点”,才能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
一、依托文本,创设有效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小学生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年龄阶段,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源自于感性的认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文本,创设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发其
情感上的共鸣,从主观上乐意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走,我们去植树》一文时,我先运用多媒体,
根据课文文本,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群红领巾们,在周末休息的时间里,不约而
同地走到了户外植树,绿绿的山坡、美丽的草地,红领巾们劳动的汗水以及欢快的笑声……所
有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住了课堂中的学生们,他们纷纷睁大眼睛,十分羡慕的看着多媒体课件
中红领巾们的举动,此时,学生们所有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整个课堂的氛
围十分的活跃。
转而进行课堂教学,同学们眼中都闪耀着激情,课堂效率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有
效地提升。
通过依托文本,创设出来的有效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积极地去
探求课文文本的内容,并积极地转动脑筋,激发情感,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灵动。
二、夯实文本,强化文本细读,帮助学生理解领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自古至今的文章,均为精品中的精品,
需要我们细细地品读,才能深深地理解与领悟课文所表达的内涵。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夯实文本,强化文本细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课文文本的重要手段。
学
生只有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才能保证语文课堂的持续性、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生命的壮歌》一文时,我就让同学细读课文,深切地感受蚂蚁英雄们舍己
为人的精神。
我首先让学生们集体通读了一遍课文,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仔细阅读课文:1.蚂蚁遇到危险和脱离危险的情景如何各用一个词描述?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蚂蚁突围的,仔细阅读一下,你有何感触?3.仔细阅读课文,谈一谈你对“这外层被烧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
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放松自己的岗位”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
学生们在我的问题指引下,纷纷地细读课文,通过细读,他们知道了蚂蚁身陷囹圄、岌岌可危的危险情景,也知道了蚂蚁
九死一生的脱离危险,更深深地懂得了,小小蚂蚁们,在最危难的时刻,仍然坚守岗位、至死
不渝、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用小小的躯体,谱写着生命中最悲壮的赞歌!再者,我们在学习
《三顾茅庐》一文时,这一则古人的小故事,我首先让学生在自我阅读的过程中搞清楚故事的
来龙去脉,之后细致地阅读,找寻不同角色人物的话语,细细地咀嚼,然后根据课文的编排分
角色阅读,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体味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各种情怀,学生们对课文的领悟自然而然
的提升了。
通过细读课文,我看到孩子们内心的感动,更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日渐成长的勇敢的心。
三、拓展文本,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课改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是灌输式教学,不再是填鸭式教学,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
维能力的创造性教学。
因此,文本的拓展十分重要。
基于文本的原有状态,教师将课堂的主动
权交还给学生手中,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文本内容,针对一个问题,教师
可以进行适度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我们在学习《苹果的五角星》一文时,我在为学生讲解完生字生词之后,将课堂完
全交还于学生手中,让学生仔细地阅读课文文本,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丰富内涵,并对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进行自我界定。
结果学生们的表现令我十分惊讶,针对课文中小孩子切出的
五角星,我的学生们均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不少学生说,做数学题就是苹果五角星的一个绝美
展现,一道数学题,正常思路有一种解法,反向思维可能还是一种解法;还有学生说,司马光
砸缸就是一个“苹果的五角星”,逆向思维,打破常规……看着学生们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对“苹果的五角星”这一创造性思维的认知与领悟,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文本拓展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堂中,语文文本教学是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
新课改以来,小学语文文本也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充分地挖掘小学语文的文本“生长点”,激发语
文课堂的活力,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全面发展,是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
课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深入挖掘语文文本教学的“生长点”,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我国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