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_蒋运博
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研究
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研究禽类MHC对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实行免疫调节,其结构与疾病防控研究密切相关1。
MHC是编码与免疫应答直接相关的一类细胞膜糖蛋白基因群,存有高度多态性,能适合和抵抗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2。
病原体驱动的选择是有利于MHC杂合子,表明MHC基因型和与宿主的抗病性或免疫应答水平密切相关。
MHCⅠ类等位基因与诸多疾病相关,并且复杂性和多态性使个体间的免疫应答有所不同3。
当前主要研究鸡和鸭的MHC,而鹅的MHC研究较少,鹅的MHCⅠ存有高度多态性4,MHCIIβ片段来自不同的MHCIIB基因座5,MHC基因间存有着复杂的功能及协同互作,为此本试验分析GPV感染雏鹅的MHC多态性变异,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鹅的易感性及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1.1试验动物随机选择生长一致、健康的3日龄雏鹅,由青岛农业大学莱阳五龙鹅实验基地提供。
1.2.1雏鹅处理将种毒GPVYZ经口腔接种6日龄的雏鹅,每只接种0.2mL,感染组雏鹅(YZ)。
同时对照组雏鹅(CK)接种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观察发病症状,分别采集肝脏。
1.2.2制备细胞悬液参照文献6的方法,收集鹅肝脏细胞膜。
1.2.3膜蛋白的提取参照文献7的方法,用TritonX-100抽提膜蛋白,丙酮沉淀,PEG6000浓缩,冷冻真空干燥粗膜蛋白。
1.2.4MHC的分离纯化PBS溶解粗蛋白样品,上样于经同样缓冲液平衡的SephadexG-200柱脱盐,梯度(0~0.6mol/LNaCl,PBS0.02mol/L)洗脱,收集合并活性蛋白部分,再上样于预先用pH值6.3100mmol/LPBS平衡的BioGelP-100凝胶柱纯化,用PBS(pH值6.3,100mmol)洗脱,收集纯化的MHC,冷冻真空干燥。
1.2.5蛋白质含量检测总蛋白含量,参照文献8,以BSA为标准,紫外法检测,总蛋白含量(mg/mL)=1.55×A280-0.76×A260,系数F1=1.115,系数F2=0.76;MHC的含量,参照鹅MHCⅠ/Ⅱ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上海沪鼎生物科技公司LOT10-45-618)实行测定,λ=450nm。
鹅细小病毒的研究进展
鹅细小病毒的研究进展朱沿秋,兽医1班,学号:S2*******(动物医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摘要: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亚急性烈性传染病, 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关于鹅细小病毒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和新的观点, 本文从鹅细小病毒的病原、致病机理、检测方法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鹅细小病毒及小鹅瘟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鹅瘟;鹅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致病机理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水禽业健康发展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
1956 年,小鹅瘟病毒首次由中国学者方定一在江苏扬州市发现并分离,是一类无囊膜的DNA 病毒[1]。
1974 年,国际禽病学会( WPSA) 将其命名为Derzsys 氏病[2]。
近年来,1月龄以上鹅群发病的病例有所增加。
病鹅、带病鹅群及隐性感染的成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小鹅瘟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病鹅以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特征[3-4],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并可经卵垂直传播。
该病在许多国家出现报道,给全球养鹅业造成了严重危害[5-9]。
1 病原鹅细小病毒是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te)、细小病毒属(ParvovirusGenus)的成员、无囊膜的单链DNA病毒,病毒粒径约20nm,是目前已知的动物病毒中较小、较简单的病毒之一[10],不能凝集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红细胞。
其对外环境的抵抗力较强,56℃能耐受3小时,pH=3时仍稳定,对一些消毒药有较强抵抗力[11]。
抗原分析表明,国内外所有GPV 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血清型[12]。
GPV 可在鹅胚、鸭胚及其细胞上适应和培养。
GPV 实验室感染雏鹅或雏番鸭后,病毒在体内呈广泛分布,尤其在肝、脾、哈德斯腺、胸腺和法氏囊中病毒含量较高[13,14]。
鹅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H i n a gJu n l f i l e o  ̄i r a o ma l u o An
鹅妇小病毒 分子生糟学研 究进展 ~田丽红
S i c n e e n r d ie 5 c n ea dV t iay Me i n l e r c
一
话毒可 以通过 D NA 技 术 进 行 突 变, 其 毒 力 致 弱。 为 达 使
到这个 目的. 首先 对与表 达毒力相美 的基 因重 组进行定 位, 然 后进行 突变 或部分 地缺 失 J 。早在 2 0世纪 8 0年代 中期 , 该方 法就己用于 D NA病毒的修 饰。例 如 在研 究新 的 A D疫苗 过 程 中, 码晦 苷激酶 、E、G或 g 编 g g c的基因 就被映 失掉 了。重 组 D A技 术 最 韧 只使 用 于 DN 病 毒, 来 开 始 用于 正 链 N A 后 R A病 毒。反遗 传学 的发展 为遗传上 修 饰负链 R N NA开辟 了 道路, 该技术包括利用 T R A聚合酶对 C NA编码 的基因组 TN D R NA进行转录, 同时用共转染质粒进 行表达。 目前, 利用 反遗 传学产生 了多种感染性病毒, 而 为安生 有效 的活 R 从 NA病 毒 疫苗的开发奠定 了基础。
毒和伪牲犬病病 毒话载体疫苗等的构建。
2 4 非复制型栽体 疫苗
在2 0世纪 8 0年代首先研 制 了复 制载体 疫苗, 进人 2 0世 纪9 0年代以来, 使用的载体可 感染细胞, 但不经历整个复制
周期。禽痘病毒载体在哺乳动物细胞 中不产生 感染性病毒 为 此, 利用该载 体产生的重组病毒 可以抗 哺乳动物伪狂犬和犬瘟 热 J 目前麒病毒载 体 已经发 展到 了复 制缺 陷 型。例 如, 。 人
2株鹅细小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株鹅细小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摘要将鹅细小病毒PJ分离株和XJ分离株接种于13日龄非免疫鸭胚,收集接毒后24~72h死亡的鸭胚尿囊液。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鹅细小病毒B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对2株鹅细小病毒毒株主要结构蛋白VP2基因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并测序。
结果表明:PJ株和XJ株VP2的核苷酸序列全长分别为2 044bp和2 050bp,PJ株与B株、XJ株、台湾株的同源性均为93.5%~96.7%,与YG株、哈尔滨株、广东株的同源性为88.7%左右,与匈牙利株的同源性仅为80.7%,而与番鸭细小病毒的同源性为74.8%~80.7%。
XJ株与匈牙利株的同源性为83.5%,与番鸭细小病毒的同源性为76.8%~80.0%,与其他毒株的同源性为91.6%~98.3%。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VP2基因;克隆;序列分析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是感染禽类的主要自主性细小病毒,传播迅速,以4~20日龄雏鹅的消化道,尤其以小肠部位的纤维素性、栓塞性病变为主要特征[1,2]。
由于该病病程短促、传染性强、传播快、死亡率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4]。
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在扬州地区发现本病,并进行了首次报道[5]。
自1965年开始,匈牙利、法国、德国、苏联等欧洲一些国家相继报到了该病。
GPV除能致雏鹅发病外,还能引起雏番鸭发病。
自20世纪90年代起,亚洲一些番鸭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如泰国、日本等亦在番鸭群中发现了小鹅瘟[6]。
1995年Brown[7]等人克隆了GPV基因组的部分序列,后由Zadorid 等[8]研究发表了GPV全基因组序列,并与番鸭细小病毒(MDPV)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2种病毒的基因同源性为81.9%。
G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基因组为单链、线性DNA,大小约为5kb。
含有正投DNA的病毒粒子和含有负股DNA链的病毒粒子数目相等。
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 90XIANGCUN KEJI 2018年4月(上)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曹楠1,2杨舒展3黄冠雄1,2郭思璇1,2曾依翎1,2李冰心1,2田允波1,2许丹宁1,2(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广东广州510225;2.广东省水禽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25;3.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623)[摘要]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Virus ,GPV )是小鹅瘟疫病的病原体,基因全长组约5kb ,编码左右2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分别为LORF (Left ORF )和RORF (Right ORF )。
LORF 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 )NS1和NS2,RORF 编码3种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 )VP1、VP2和VP3。
本文从病原学、基因和蛋白分子结构方面对GPV 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GPV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进行展望,为我国防控GPV 提供参考。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病毒;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末端回文序列[中图分类号]S85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18)10-90-4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Virus ,GPV )可侵染3~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小鹅,造成出血性、纤维素性和渗出性肠炎,是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
扬州大学的方定一教授于1956年首次发现了GPV 并对其做了详细的研究[2]。
此后,日本[3]、英国[4]、匈牙利[5]、瑞典[6]、法国[7]和美国[8]等许多国家陆续报道了该病。
与此同时,该病在我国福建[9]、江苏[10]、四川[11]、山东[12]等主要的水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给水禽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鹅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培养同时接种病毒 ,这样才能达到使病毒增殖的 目
的 。G V对外 界 因素 具有很 强 的抵 抗力 ,6 P 5 ℃加 热 1 小 时仍 能 使 鹅 胚 死亡 , 毒 对 乙醚 、 仿 、 酶 有 抵 病 氯 胰
学者研究表明 ,所有 G V分离株在抗原性上 均相 P
基 酸序 列 同源 性 高 达 6 .%, P结 构 蛋 白氨 基酸 序 1 7 V
个氨基酸组成 , 两者具有共 同的羧基端。国外有人发 现 G V 的 Re l与 A V 2的 R p 8具 有 某 些 相 同 P p A 一 e7 的生物学活性 , 即具有与 D A复制起始最小 区域高 N
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理化性质等。近年来 , 由于分
子 生物 学 的迅 速发展 与应用 ,许 多 国 内外 学者 从 不
同角度对 G V进行了分子水平上 的研究 ,克隆了不 P
同 毒株 的部 分基 因片段 ,并对 部 分 基 因编 码 蛋 白进
即 R p 和 R p ;结构蛋白有 3 ,即 V 1V 2 el e2 种 P 、 P 和 V 3 是 G V 的 3种 衣 壳 蛋 白 , 中 V 2 V 3是 主 P, P 其 P 、P 要衣壳蛋白 , 也是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 , 以诱导 可 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似 。 94年 , 17 国际 禽病学 会 ( S 正式 将该 病命 名 WP A) 为 D rs’病 。过 去对 G V的研究 主要 是常 规诊 断 、 ezy s P
抗力 , 但对紫外线敏感。
2 GP V蛋 白的结构 、 特点及功 能
目前 已 知 鹅 细 小 病 毒 基 因 编 码 的 蛋 白质 有 2 类, 即非 结 构蛋 白和结构 蛋 白。非 结构 蛋 白有 2种 ,
感染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感染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感染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研究
摘要:鹅细小病毒是一种引起雏鹅高死亡率的病原体,其感染会导致雏鹅的呼吸道、消化道、中枢神经系统等器官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本研究旨在探
讨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
验基础。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选取一定数量的健康雏鹅和感染鹅细小病毒的雏鹅,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病理学变化。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采集标本:收集健康雏鹅和感染鹅细小病毒的雏鹅的组织标本,包括肝脏、脾脏、肺、肠、脑等。
2.病理学检查:对收集到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各器官在感染后是否有炎症、水肿、坏死等病理变化。
同时,应对比健康雏鹅和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
分析感染鹅细小病毒对雏鹅各器官的影响。
3.分子检测:通过PCR法检测感染鹅细小病毒的雏鹅组织标本中是否存在该病毒。
4.病理学变化机制研究:结合病理学检查和分子检测结果,分析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机制,探讨该病毒对雏鹅器官的损害机理。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明确鹅细小病毒对感染雏鹅各器官的具体损害情况;
2.探讨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鹅的病理学变化机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3.为鹅细小病毒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关键词:鹅细小病毒;雏鹅;病理学;感染;发生机制。
小鼠抗鹅细小病毒VP3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将 抗原 与弗 氏不 完 全 佐 剂进 行 乳 化 , 行 二 免 及 三 进 免 。在 取小 鼠脾脏 细胞 进行 细胞 融 合 的前 3d尾 静
1 2 3 融合 用骨 髓 瘤 细胞 的 制备 从 液 氮 中取 出 . . 液, 于3 置 7℃、 积分数 为 5 C 。 养箱 中培养 。 体 O 培
( 边 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 , 延 吉林 延 吉 1 30 ) 3 0 0
摘
要 : 用 杂交瘤技 术 , 纯化 的鹅 细 小病 毒 ( o ep ro i s G V) 3蛋 白免疫 B l/ 采 用 Go s av vr , P VP u a c小鼠制 b
备 单 克 隆抗体 ( mAb , 间接 E IA 方 法 筛选 和 有 限稀 释 法进 行 3次 亚 克 隆后 获得 一 株 抗 鹅 细 小病 毒 )经 LS
1 2 方 法 .
VP L , 32 分子 质量分 别 为 8 6 5 . u 其 中 VP ] 5、 1、 7 5k , 3
为 主 要 结 构 多 肽r 引。研 究 发 现 VP 3基 因是 鹅 细 小
1 2 1 抗 原制备 ..
鹅 细小 病毒 VP 3基 因原核 表 达
蛋 白经亲和 层析法 进行 蛋 白纯化 。取含 1 0mg的融
( o ep ro iu , V) Go s av vr sGP 引起 的主要 侵 害 4 1龄 ~ me im) HT 培 养 基 ( y o a t h mii d- 3 du 、 h p x ni ty dn me i n 2 o日龄雏 鹅 和 雏 番 鸭 的 一 种 烈 性 传 染 病 。 由于 该 u ) 辣 根过 氧化物 酶标 记 的 羊抗 鼠 IG、 克 隆 抗 n r 、 g 单 病 病 程 短 , 播 速度 快 , 死 率 高 [ , 传 病 1 严重 危 害养 鹅 体 亚类 鉴定 试剂盒 为 Sg 公 司产 品 。 ] ima 业 的 发 展 。G V 结 构 多 肽 有 3种 , VP 、 P 、 P 即 1 V 2
鹅细小病毒YBLJ株VP3基因的真核表达
鹅细小病毒YBLJ株VP3基因的真核表达张颖;鲁承;赵文婧;陈海迪;高旭【摘要】为了研究鹅细小病毒(GPV)YBLJ株VP3基因的生物学特性,根据已克隆的GPV YBH株VP3基因序列(GenBank:JN836326),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克隆、转化、酶切与亚克隆,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VP3,将鉴定正确的质粒转染至Vero细胞,经RT-PCR检测VP3基因转录水平,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观察VP3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克隆的VP3基因全长约1 605 bp;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VP3,经RT-PCR对转染细胞总RNA扩增得到特异性目的片段,IFA检测显示VP3基因在Vero细胞中获得了稳定表达.本研究为GPV核酸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年(卷),期】2012(033)012【总页数】3页(P23-25)【关键词】鹅细小病毒;VP3基因;真核表达【作者】张颖;鲁承;赵文婧;陈海迪;高旭【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吉林延吉1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9.2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主要侵害4日龄~20日龄雏鹅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病程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给养鹅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3]。
该病毒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江苏扬州首次发现。
研究发现VP3基因是GPV核衣壳的主要成分,约占总蛋白含量的80%,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能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是GPV的主要保护性抗原[4-5]。
本研究拟以本课题组前期分离的延边株(YBLJ)鹅细小病毒为毒株,克隆VP3基因和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研究GPV的VP3基因在Vero细胞中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制GPV的VP3基因核酸疫苗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病毒、菌种 GPV(YBLJ株)为本实验室从延边某养鹅场发生鹅细小病毒病的病死鹅脾脏中分离得到。
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
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研究进展作者:曹楠杨舒展黄冠雄郭思璇曾依翎李冰心田允波许丹宁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0期[摘要]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Virus,GPV)是小鹅瘟疫病的病原体,基因全长组约5 kb,编码左右2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分别为LORF(Left ORF)和RORF(Right ORF)。
LORF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NS1和NS2,RORF编码3种结构蛋白(Structural Protein)VP1、VP2和VP3。
本文从病原学、基因和蛋白分子结构方面对GPV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GPV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进行展望,为我国防控GPV提供参考。
[关键词] 鹅细小病毒病毒;非结构蛋白;结构蛋白;末端回文序列[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0-90-4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Virus,GPV)可侵染3~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小鹅,造成出血性、纤维素性和渗出性肠炎,是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严重传染病[1]。
扬州大学的方定一教授于1956年首次发现了GPV并对其做了详细的研究[2]。
此后,日本[3]、英国[4]、匈牙利[5]、瑞典[6]、法国[7]和美国[8]等许多国家陆续报道了该病。
与此同时,该病在我国福建[9]、江苏[10]、四川[11]、山东[12]等主要的水禽养殖地区广泛流行,给水禽养殖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其展开了研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GPV的分子结构及相应的生物学特点逐渐被研究透彻。
1 鹅细小病毒病原学G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圆形或六角形,外直径为20~25 nm,内直径约为15 nm,外壳厚约5 nm,可以形成二十面体对称的空间结构[13]。
一例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治
固袁形成带状的假膜袁脱落在肠腔中袁带状物随着肠 蠕动而向后移动袁 形成短而粗的节段性的纤维素性 栓子袁堵塞在小肠后段的狭窄处袁使肠腔完全堵塞袁 外表可见肠道明显膨大袁 剖开肠壁后可见栓子的外 层为灰黄色或灰白色袁中心为绿色或黑褐色遥有的剖 检的病死雏鹅肠道未形成典型的栓子袁 只是在小肠 处有卡他性炎症袁直肠有轻微的栓塞遥而有的剖检的 病死雏鹅仅表现出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袁 其他症 状不明显遥 4 实验室检验和诊断
将 2 只死鸡解剖袁发现输卵管发炎尧粘膜增厚尧 充血尧出血尧腹膜发炎袁输卵管和泄殖腔内发现大量 虫体袁镜检发现是鸡前殖吸虫遥
潘某家的鸡是放到山上自行采食袁且发现潘某 用蜻蜓喂食母鸡遥 同时蛋鸡到山上采食时袁他也发 现母鸡吃到了一些蜻蜓遥 由此怀疑是蜻蜓引起的寄 生虫病遥 3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尧临床症状尧病理变化尧镜检发现 虫体进行综合诊断袁潘某家的鸡患鸡前殖吸虫病遥
. All 20R1i5g年ht7s月R袁我es市e龙rv江e县d.七棵树某养鹅户袁6 月
24 日出雏 2000 只袁7 月 6 日出雏 2000 只袁出壳时注 射抗鹅细小病毒感染血清 0.5mL/ 只袁7 月 9 日出现 病雏死亡袁给青霉素 1 万 U/ 只袁连续 3d袁未见疗效遥 3d 死亡 100 多只袁于是到我所诊治遥 2 临床症状
养禽
一例鹅细小病毒感染的诊治
王志强
渊 黑龙江省兽医科学研究所袁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冤 DOI:10援3969/J.ISSN援1671-6027援2016援01.084
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
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袁 主要侵害 30 日龄以内的雏 鹅遥 根据雏鹅感染的日龄不同袁 本病可表现为急性 型尧亚急性型和慢性型遥 急性型可引起 10 日龄以内 的雏鹅全部死亡遥 本病有严格的年龄相关性袁1 周龄 以内雏鹅感染死亡率达到 100%袁2~3 周龄的雏鹅发 病率虽然很高袁但死亡率可能低于 10%袁而 4~5 周 龄雏鹅感染后袁造成的损失可能不大袁但如果饲养管 理不善袁继发其他细菌尧真菌或病毒感染袁可使最终 死亡率大幅上升遥 该病对雏鹅来说袁传染快袁病死率 高袁危害十分严重遥现将一例鹅细小病毒感染病例的 诊治报道如下遥 1 发病情况
短喙型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鸭的排毒规律研究
短喙型鹅细小病毒感染雏鸭的排毒规律研究俞博;林甦;陈仕龙;程晓霞;陈秀琴;陈少莺【摘要】本研究以短喙型鹅细小病毒(SBDS-GPV,M15株)口服感染2日龄健康易感半番鸭,采集感染后(PI)3、5、7、10、12、14、21 d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应用荧光定量PCR (qPCR)、病毒分离(VI)结合免疫荧光法(IFA)测定雏鸭感染后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qPCR法检测SBDS GPV感染雏鸭的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时间分别为PI 3~10 d和PI 3~14 d;病毒分离结合IFA检测SBDS-GPV感染雏鸭的泄殖腔排毒时间为PI5~10 d.研究结果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雏鸭感染SBDS-GPV后可经口咽和泄殖腔向外界排毒,且泄殖腔排毒水平高于口咽.%Two-day-old mule ducklings were orally inoculated with 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 goose parvovirus (SBDS-GPV,strain M15) for this study.Swab samples from oropharynx and cloaca of the infected birds were collected after3,5,7,10,12,14,and 21 days post infection (dPI) for the virus detection by 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 (qPCR),virus isolation (VI),and immunofluorescence (IFA).As determined by qPCR,the excretion of SBDS-GPV through oropharynx occurred in 3-10 dPI,and cloaca,in 3-14 dPI.On the other hand,the VI and IFA tests indicated that the cloacal excretion happened in 5-10 dPI.The results,for the first time,demonstrated that SBDS-GPV could pass through both oropharynx and cloaca of a diseased duckling,and that the greater extent of the excretion took place via cloaca.【期刊名称】《福建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5页(P225-229)【关键词】半番鸭;短喙矮小综合征(SBDS-GPV);排毒规律;荧光定量PCR;病毒分离【作者】俞博;林甦;陈仕龙;程晓霞;陈秀琴;陈少莺【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25000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13;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建福州 350013;福建省畜禽疫病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 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31.72015年以来,福建、安徽、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的半番鸭和樱桃谷鸭暴发流行一种以软脚、短喙、舌头外露(长舌)、易骨折、生长障碍(僵鸭)为临床特征的新疫病(暂名“鸭短嘴矮小综合症”、“短喙矮小综合征”、“鸭短喙侏儒综合症”,Short beak and dwarfism syndrome,SBDS),发病鸭也称之为“短嘴鸭”、“长舌鸭”、“玻璃鸭”、“大舌鸭”等,该病发病率10%~100%,死亡率2%~10%,残鸭或僵鸭淘汰率20%~80%,对养鸭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2,5-7]。
动物细小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物细小病毒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杨一鸣;姜萌;鄢雨晴;何天琦;董浩【摘要】因动物细小病毒的高危害性、高传染性,使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研究.为了给诊断技术、疫苗预防的研究提供借鉴,对猪细小病毒、犬细小病毒、猫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从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特征方面进行介绍,并对4种动物细小病毒致病机制进行综述.【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47)008【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细小病毒;致病机制;猪;犬;猫;鹅【作者】杨一鸣;姜萌;鄢雨晴;何天琦;董浩【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65细小病毒是一类目前发现存在于自然界中形态最小的动物病毒,该病毒表面无囊膜,由正二十面体的衣壳包裹[1]。
该病毒现已呈世界性感染,自然感染宿主范围广泛。
目前感染较为广泛的几种细小病毒包括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猫细小病毒(Feline parvovirus,FPV)和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
猪细小病毒是由Mary和Mahnel在1966年首次发现,主要感染动物是猪,可引起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病,其在猪群中检出率甚高,是目前导致胚胎和胎儿死亡的主要病毒。
当前研究发现,感染PPV后可导致仔猪腹泻、发生皮炎及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与多种疾病有关,如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非化脓性心肌炎和猪消瘦综合症。
PPV在猪群中的血清抗体阳性率高达50%~80%,因此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养猪业的发展。
犬细小病毒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国学者Eugster和Nairnl发现,该病毒自发现以来就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禽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禽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何长生;魏建忠
【期刊名称】《动物医学进展》
【年(卷),期】2003(024)003
【摘要】鹅细小病毒(GPV)和鸭细小病毒(MDPV)是两种感染禽类的自主性细小病毒,由它们引起的鹅细小病毒病和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目前严重危害养鹅业和养鸭业的主要疫病.GPV和MDPV在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免疫学特性甚至基因组结构等方面十分接近,但是二者在致病性上却有较大差异.对于这种差异,国内外学者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文章主要从这两类病毒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非结构蛋白基因、核衣壳蛋白基因、非结构蛋白和核衣壳蛋白的分子生物学上的同源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综述,同时,对于禽细小病毒有待研究的方面也进行了探讨.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何长生;魏建忠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畜牧水产学院,安徽,合肥,230036;安徽农业大学畜牧水产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65
【相关文献】
1.猪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及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J], 李天芝;于新友;谢金文;沈志强
2.犬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张玉香;李改茹;纪森林;檀济敏;王茹怡;粟硕
3.猪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郭浩;张建楼
4.猪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J], 余同江;陈坚
5.禽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J], 章金刚;向华;杜华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的构建的开题报告
标题: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的构建
背景:
细小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病毒,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如鸟类、猪、牛等,导致经济损失和社会卫生问题。
其中,鹅细小病毒 (goose parvovirus, GPV) 是一种特异性感染鹅类的病毒,引起了鹅类养殖业的重大威胁。
IL-2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具有促进T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在抗病毒免疫中,IL-2能够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CTL) 的活性,从而发挥对病毒的清除作用。
因此,将IL-2与VP2基因融合可能会增强VP2的保护效果。
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
法进行表达和鉴定。
方法:
1. 根据已有序列,设计VP2和IL-2基因的引物和合成探针。
2. 提取鹅细小病毒的总RNA,通过RT-PCR扩增VP2基因和IL-2基因并进行克
隆和测序。
3. 将VP2基因和IL-2基因互补连接,构建融合基因。
4. 将融合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扩增和提纯。
5. 利用Western blot等技术对融合蛋白进行检测和鉴定。
预期结果:
成功构建鹅细小病毒VP2基因与鹅IL-2融合基因,并获得其表达产物。
通过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鉴定,证明融合蛋白具有保护效果。
意义:
本研究的成果有望为鹅类养殖业中的细小病毒防控提供新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同时为免疫学研究和免疫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3月(上)收稿日期:2011-05-09;修回日期:2012-01-29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发展计划项目(20040206-2-2)作者简介:蒋运博(1985-),女,硕士研究生,bobo_jyb@163.com.通信作者:胡桂学(1963-),男,教授,博士,huguixue901103@163.com.鹅细小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蒋运博,董浩,马磊,徐楠楠,段小波,胡桂学(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长春130118)中图分类号:S852.6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34(2012)03-0031-03关键词:鹅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小鹅瘟摘要:鹅细小病毒(GPV )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文章根据国内外对鹅细小病毒的分类地位、分子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的结构特点、非结构蛋白与结构蛋白的功能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与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鹅细小病毒及小鹅瘟的防控提供参考。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 ,GPV )引起的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3 20日龄的雏鹅和雏番鸭,以渗出性肠炎、小肠黏膜表层大面积坏死脱落、肠道栓塞为特征性病变,是一种主要侵害肠、肝脏、肾脏、心脏等实质脏器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1956年,小鹅瘟病毒首次由中国学者方定一在江苏扬州市发现并分离,是一类无囊膜的DNA 病毒。
1974年,国际禽病学会(WPSA )将其命名为Derzsys 氏病。
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鹅细小病毒进行了分子水平上的研究,更好地认识了鹅细小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促进了对该病的有效防制,文章仅对鹅细小病毒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分类地位及一般特性鹅细小病毒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成员,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细小病毒科分为2个亚科,即细小病毒亚科和浓核病毒亚科,细小病毒亚科又分为细小病毒属、红病毒属和依赖病毒属。
小鹅瘟病毒即鹅细小病毒属于单链线状DNA 病毒,外观呈圆形或六角形,是一种无囊膜的20面体对称病毒,直径为20 25nm 。
该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与本属其他成员无交叉免疫反应,但区别于本属其他成员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迄今尚未发现其有凝集红细胞的性能。
研究表明,该病毒能凝集黄牛的精子[1-2]。
鹅细小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对乙醚、氯仿、胰酶的处理有抵抗力,对紫外线敏感,56ħ加热1h ,病毒仍能使鹅胚死亡,在50ħ条件下经3h或37ħ条件下经7d 对感染效价无影响。
鹅细小病毒初代分离,只能应用鹅胚和番鸭胚,是自主性细小病毒,无需辅助病毒便可自行复制,复制过程在细胞核内完成,并形成大型包涵体[3]。
鹅细小病毒体外培养具有很强的专一性,除可在鹅胚组织细胞内增殖外,在猪肾上皮、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兔肾上皮细胞、PK -15细胞、鸭胚的成纤维细胞、肝细胞及睾丸细胞中均未见增殖。
2分子生物学特性2.1基因组结构特征小鹅瘟病毒基因组全长5106nt ,病毒粒子为正链DNA 或负链DNA ,两者的数目基本相等[4]。
基因组包括左右2个开放阅读框[5],间隔18个碱基,两端含有末端倒置重复序列(ITR );左侧的ORF 编码非结构蛋白,即NS1和NS2,产生于病毒复制的早期,也称ReP 蛋白;右侧的ORF 编码3种结构蛋白,即VP1、VP2、VP3,编码3种结构蛋白的核苷酸数目分别为2199nt 、1764nt 和1605nt ,其中VP2和VP3为主要的结构蛋白,VP3是主要的衣壳蛋白,约占总蛋白的80%。
VP1和VP3的起始密码子为2个比较常见的AUG ,VP2基因是以不典型的起始密码子ACG 起始的,而鹅细小病毒的所有毒株都是以ACG 起始的,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2.2复制机理鹅细小病毒的基因组含有发夹结构,其复制是以3'端发夹结构的3'-OH 为引物合成基因组的互补链,形成复制型(RF )分子,切断亲代链以切口处的3'-OH 为引物,延伸被中断的亲代链,此时3'端发生了倒置重排;在拓扑异构酶的作用下,线性双链分子发生重分异构化,使每条链的两端均形成发夹结构;以一条链的3'端发夹结构为引物,另一条链为模板合成一个新的RF 分子;同时形成基因组DNA ,RF 分子进入新一轮的DNA 复制。
新合成的基因组即可以作为模板复制新的子代基因组,也可被包装进入衣壳13《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形成子代病毒粒子。
2.3蛋白及功能VP1基因全长为2199nt,起始密码子位于2439nt处。
VP1蛋白多肽由732个氨基酸组成,含有VP2、VP3的全部氨基酸序列,VP1、VP2、VP3具有相同的羧基端。
VP1可协助病毒或DNA通过核孔转运至细胞核内,还可与宿主细胞的特殊受体结合,使病毒粒子进行有效感染[6]。
VP2和VP3蛋白是主要的结构蛋白,起始密码子分别位于2874nt和3303nt处。
VP2是主要免疫功能区,具有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其起始密码是ACG,终止密码是TAA,基因大小为1764nt。
VP3基因全长1605nt,编码534个氨基酸,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有学者对鹅细小病毒氨基酸序列进行配对分析,结果表明VP3内含有鹅细小病毒主要抗原决定簇成分,是决定病毒毒力的基因。
在病毒的致病性中,基因起重要作用,由188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627个氨基酸,起始密码子为GTG,在病毒复制早期产生NS1基因,NS1蛋白参与病毒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基因表达及病毒的复制。
NS2基因由135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451个氨基酸,NS2蛋白能够促进NS1蛋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NS2蛋白还可能与蛋白和病毒DNA的有效合成以及病毒的增殖有关[7]。
2.4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目前,鹅细小病毒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包括琼脂扩散实验、免疫荧光技术、电镜技术、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酶扩散试验等,但是近几年,用来检测鹅细小病毒的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研究表明,应用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试验,检测细胞培养物和雏鹅组织中的鹅细小病毒,具有特异、快速、敏感等优点,并可进行抗原定位。
潘玉民等建立了用于诊断小鹅瘟感染的免疫荧光技术,对各脏器检出率依次为肾脏>肝脏>胰脏>脾脏>心脏>肺脏>脑,具有特异、快速、敏感、简便等优点,也可进行抗原定位。
2006年,布日额等首次应用鹅细小病毒的VP3基因重组原核表达产物建立了检测鹅细小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及Dot-ELISA方法,为准确、快速地检测鹅细小病毒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8]。
2009年,贺云霞等应用鹅细小病毒的VP3基因以外的基因片段原核表达多肽作为检测抗原,建立了VP3亚单位抗体的Dot-ELISA 方法及鉴别鹅细小病毒全病毒抗体,该方法检测鹅细小病毒血清抗体的阳性率为100%,为鹅细小病毒VP3基因工程疫苗的成功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鲜思美等[9]建立了鉴别番鸭细小病毒(MDPV)与鹅细小病毒的PCR诊断方法,对鹅细小病毒、番鸭细小病毒培养物及其核酸进行了扩增。
结果发现,该方法可以有效区分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从而为鹅细小病毒和番鸭细小病毒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简捷而快速的方法。
2008年,付薇等采用SYBR GreenⅠ荧光染料建立了小鹅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和精确定量的优点。
还有学者利用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建立了检测病料中番鸭细小病毒核酸的斑点杂交法,该法较常规的血清学方法快速、敏感,其灵敏度可达3pg,从而又为小鹅瘟的诊断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技术手段。
此外,动物保护试验、对流免疫电泳法和透射电镜法也可用于小鹅瘟的检测和诊断。
2.5基因工程预防技术小鹅瘟传统疫苗在该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关键的效果,但还存在很多缺点,开展基因工程预防技术研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2.5.1原核表达研究在各种表达系统中,原核表达系统是最早被采用和目前掌握最为成熟的表达系统。
原核表达技术的主要方法是指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外源目的基因,以构建表达载体并导入表达菌株的方法,使其在特定原核生物或细胞内表达,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基因表达产物,而且所需的成本相对比较低廉。
2002年,李雪梅等[10]将主要结构蛋白VP2-VP3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gvp1,转化到宿主菌BL21,经IPTG诱导检测到表达的蛋白,利用Western-blo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达蛋白具有很好的特异性。
2006年,王静等将鹅细小病毒的衣壳蛋白基因分出2个基因片段,分别为从VP1的5'端到662位核苷酸和从VP3的3'端到864位核苷酸,并将其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PROEXtxuHTb和PET30(a),再将重组质粒分别转入大肠杆菌DH5α和BL21中进行表达,用表达产物免疫新西兰兔,制备兔抗血清,利用Western-blot进行检测。
结果表明,重组质粒表达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但原核表达系统还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如通常使用的表达系统无法对表达水平进行调控,有些基因的持续表达可能会对宿主细胞产生毒害作用,过量表达可能导致非生理反应,目的蛋白常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导致产物纯化困难,而且原核表达系统翻译后加工修饰体系不完善,表达产物的活性较低,为了克服原核表达系统的不足,许多学者将原核基因调控系统引入了真核基因调控领域。
2.5.2核酸免疫研究核酸疫苗被看作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第3代疫苗。
核酸免疫已成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一种有希望的基因治疗方法,将带有病原体抗原基因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宿主细胞,可激发出针对编码抗原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在短短的几年中核酸免疫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8年,许洪洁等[11]将鹅细小病毒的VP3基因克隆23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and Veterinary Medicineɴ320122012年3月(上)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I上,成功构建了含VP3基因的鹅细小病毒真核表达载体pVAXI-VP3,将此真核表达载体和空载体pVAXI分2组肌肉注射免疫小鼠。
间接ELISA检测结果表明,该真核表达载体质粒免疫组小鼠血清中鹅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显著高于空载体组,并可以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体液免疫,为小鹅瘟核酸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卢菲等[12]将小鹅瘟VP3基因制成了小鹅瘟VP3基因疫苗(pcDNA-GPV-VP3),将其按6μg/只基因枪轰击和100μg/只肌肉注射免疫Balb/c小鼠,然后用流氏细胞仪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小鼠外周血液中T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小鼠特异性IgG抗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