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核舟记第二课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补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进行说明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经过上节课的梳理,大家对本节课的说明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作者是采用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呢?我们还需要深入地阅读和分析。
二、问题导学。
1、第二至第五段的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2、读第二段,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
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3、第三段,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4、分析讨论第四段, 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5、分析第五自然段,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三、训练达标。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
(1)峨冠:(2)髯:(3)袒:(4)历历:(5)诎右臂支船(6)左手倚一衡木(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佛印绝类弥勒。
(2)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嘻!技亦灵怪矣哉!3.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4.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5.“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7.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8.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叶做成的船篷、、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四、拓展延伸:东坡画扇(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23.核舟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究准确翻译课文究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教学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
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
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进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知识链接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23《核舟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第2-3段二、学习课文第4-6段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楫左右舟子(撑船的人)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锥形发髻)仰面,左手倚一衡(通“横”)木,右手攀(扳着,拉着)右趾,若啸呼状(……的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那)人视端(直,正)容寂,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船的顶部)稍夷(平),则(就)题(书写)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楚明白),其色墨(黑)。
又用篆章(篆字图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红色)。
通计(总计)一舟,为(刻)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但是)计其长曾(竟然)不盈(满)寸。
盖简(挑选)桃核修狭(长而窄)者为之(代“核舟”)。
嘻,技亦灵怪矣哉!【译文】(划横线的为重点句子翻译)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
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是挑选狭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三、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高可.二黍许(大约)为.宫室(做,文中指雕刻)东坡右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可为端珠可.历历数也(可以)中轩敞者为.舱(是)其人视端.容寂(正)2、古今异义词(1)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今义:表示“许可”“可能”等)(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3)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古义:挑选;今义:简单)3、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2)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通“横”)(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4、词类活用(1)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活用为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3)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5、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相比”是中心词“膝”的后置定语,“者”做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②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2)判断句①盖大苏泛赤壁云(“盖”表判断)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表判断)(3)省略句①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句首省略主语“船舱”)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四、课堂十分钟练习1、结合课文注释整理翻译2、背诵4段五、课后作业巩固加强背诵第4段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二、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
“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
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
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
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
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
“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
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
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
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
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
“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
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
绝:极。
类:象。
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
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
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
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
“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是全文的重点。
初二语文第二课时核舟记教案
初二语文第二课时核舟记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微雕艺术品“核舟”有了整体的认识,不过,作为艺术品,它值得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它值得我们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明确:奇巧。
3.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初二语文第二课时核舟记教案(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1.试赏析“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一句。
明确:本句介绍“核舟”体积,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呈现空间立体感,“八分有奇”与“二黍许”更写出了核舟体积的准确性与形象性。
2.文章先介绍了核舟体积,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明确: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体积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从而也突出了说明中心。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抒发感悟。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1.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明确: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佛印的形象则是苏、黄二人的陪衬,他的表情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是苏东坡。
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明确: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核舟记》(第2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yòu)奇,高可二黍( ) 许s。h中ǔ 轩( )敞x者uā为n 舱,箬( )篷覆
之。ru旁ò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
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 )之。
sǎn
•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分左右。中 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 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 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 黄不属。
——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一派闲 散、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 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 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 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研读课文 1、这一段主要描写了核舟的哪个部分?
2、船头三人的位置和表情各是怎样 的?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 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 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共同切磋,忘怀得失, 陶醉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
课文研读
1、这一段主要描写的是核舟的哪个 部分?
船舱 2、这一部峨冠而多髯( rán)者为东坡,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
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
如有所语。东坡现xī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
人教版八年级23课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培养思维转识成智
一、智慧准备
(一)教材分析
《核舟记》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苏泛赤壁。
文章细致地描绘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于翻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方法,能够
结合课下注释大致地疏通文意,但是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翻译不到位,还需要老师的点拨。
同时,学生对于本课缺少学习激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内容较平淡,学生兴趣不浓,所以,我采取逐段翻译法,避免任务过重产生畏难和厌倦情绪。
留足时间给学生自行翻译,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我进行提醒和点拨。
《核舟记》第二课时最新优秀教案
三、欣赏微雕艺术,品析语言特色 (一)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 1.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 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教师指导学生 2.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 从内容入手, 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锻炼学生 析文段。 明确:奇巧。 概括,精读 3 .雕刻时“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 分析能力。 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王叔远的构思巧妙、技 艺精湛,也只有因势象形,才能保证艺术 品出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
三、作业 配练。 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教后反思:
重点: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难点: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教学设计:理思路、析文理。 教学环节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背诵导入 由复述,牵 1.复述课文 引记忆。 2.提名背诵,导入课文。 二、梳理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1.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 生可进行问题转换---文章的脉络,思路, 结构等。 )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 头第 1 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 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 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 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 6 段)总结全 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 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 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 作结。 2.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 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学生自读, 教师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点拨, 理清文章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脉络 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 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3. 作者不是按照 “船头→船舱→船尾” 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 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应由课文的内容交 代入手分析,亦或从人们的直观感受角度 考虑) 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 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 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 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 《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 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 环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第二课时》学案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疏通课文大意。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4、品味有关语句,赏析核舟雕刻之巧,了解我国古代微雕艺术的卓越成就。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解释加点词语并将句子翻译在横线上。
明有奇巧人
...()曰. ( )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 >不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主要写:
2、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
3、哪一句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
4、哪一句点明“核舟”的主题?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
二黍许.( )。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
..()覆之。
旁开小窗,左
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
..()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回答下列问题: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
舟尾横卧一楫
文曰.( )
)寸,盖简
技亦灵怪矣哉
..
、、综观全文,理清文章脉络,①首段中“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困惑是:。
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第二课时-课件
六一居记
居尾四座,惟三座有人,一座空,为华隆(已求学美国) 留。居中者为鑫文,浅发仰面,闭目养神,若冬眠然。居右 者为毅东,长苦思,作无辜状。居左者为林敏,每与夫子对 答,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开心果也。
鑫文前有锐坚,右手执笔,左手抚纸,纸上有字,文曰: “《背影》 朱自清 惜别 背影 凝望背影”,大若象足,钩 画了了,其色墨。又画小像一,文曰“我最帅”,其色丹。
桨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
梳着椎形发髻
同“横”
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
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
那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好像……的样子
译文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 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 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撑船的 人。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 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喊的 样子。左边的撑船者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抚 着火炉,炉上有个水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 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4段:介绍 船尾 部分舟子的 表情动作 。一个悠闲自在, 一个 从容专注 ,渲染出 轻松愉悦 的气氛。
文章特色三:富于想象
作者同王叔远一样富有想象力。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张潮《幽梦影》
文章是纸间之生命,生命是路上之文章。
生命文章:用文字记录生活
仿写《核舟记》:六一居记
六一居记
2018届 李骆莎
今有奇巧人曰童夫子,能假“笑面杀手”之名,养学 渣、学困、学痴、以至学霸、学神,罔不因材受教,各具 情态。所教班级,盖东环六一居云。
四川渠县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核舟记(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二、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如有所悟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第3节写船头苏、黄、佛的姿态和活动。
“船头坐三人……鲁直居左”。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
而:连词,连接“峨冠”和“多髯”,表示并列关系。
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的“的”,指人。
这里先总记人数,后分记三人姓名。
在分记中,对于东坡,着力展示其富有特征的肖像描写,鲜明地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照应“大苏泛赤壁”一句,紧扣核舟主题;对黄、佛,却只点明他们的位置,行文有详有略,有主有次。
下面分两组描述三个雕象。
先写苏、黄。
“苏、黄共阅一手卷……各隐卷底衣褶中”,如有所语:“所”和它后面的助词“语”组成名词性词组,直译成现代汉语是:好象在说话似的。
这里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以“手卷”为界,先写苏、黄上半身。
具体写法是先总后分:先总写苏、黄的动态,后分写时,则先苏后黄。
写苏、黄共阅手卷的状态时,极其传神,把两人共同欣赏书画的兴味,情投意合的情态,刻画得活灵活现,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雕刻艺人把人物刻活了,作者也把人物写活了。
从“东坡现右足”起,转为写两人的下半身,写法正好与上面相反,是先分后合。
“现”与“隐”正好相对,“微侧”补述“坐”的姿态。
两人的衣褶都看得很分明,可见刻工技艺之高,作者描绘之细。
次写佛印,“佛印绝类弥勒……珠可历历数也”。
绝:极。
类:象。
作者先写外形,次写神态,后写次势。
写佛印的“矫首昂视”与前面苏、黄的共阅手卷,一俯一仰,互相对照,足见艺人的匠心独运;写神情不属是由于僧俗不同,各具特色。
这种区别,又是由他们各自的教养与身分决定的。
这说明雕刻艺人和作者对当时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观察很细致,很深刻。
“珠可历历数”,细致至极,写尽刻工的奇巧。
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是全文的重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核舟记(2课时)教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核舟记(
、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语言的准确、简明。
):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
——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
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
然后写核舟的
舱内“相望”的雕栏,
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
、神态各是什么?
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
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身,井然有序
又表现出()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介绍舟的背面
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
表达了作者对他及
不愧是
、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
核舟记
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3 核舟记(2)
23* 核舟记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4.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过程和方法1.朗读法、讨论法。
通过朗读、讨论,读懂句子、理解文意。
2.发现法、探究法。
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第1课时学习目标1. 疏通字词,读通课文。
(重点)2. 咬文嚼字,理解文意。
(重难点)3.归纳总结,识记重点。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1:(情境导入)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
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设计2:(故事导入)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疏通字词,通读课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
魏学洢扶柩还乡,悲愤而死。
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人教版作者是按观察顺序依次来写。
以写船仓为主。
其次序是先写仓,次写篛篷、小窗,再写栏杆,后写对联,其中又以写窗和对联为主。
同学们按上述顺序加以理解记忆,有助于背诵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核舟记》教案人教版,欢迎大家阅读。
《核舟记》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
计划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举世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是微雕艺术。
微雕是把书法、绘画、雕刻融为一体的微观艺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扫除文字障碍,初步理解课文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2.范读课文/[演示文稿:字、词]请同学们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速读课文。
并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演示文稿:结构]三、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
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刻工。
2.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雕刻技艺的奇巧、灵怪]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这样一个核心。
4.怎样表现奇巧、灵怪?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刀法精细;气韵生动。
5.核舟大小如何?(一尺10寸,一寸10分)比较二黍许即二市分多点,约合0.9厘米光景;八分即八市分,约折合长度2.667厘米,奇即有零,八分有奇长度约合3厘米。
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2新人教版
核舟记第二课时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
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
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
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学生齐读四句话。
教师示X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
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
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3核舟记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核舟记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一)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
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
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
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明确:1、奇巧。
2、“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1、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盖大苏泛赤壁云。
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以至鸟兽、木石。 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研读第2-----5段,思考讨论:
说明对象: 核舟
说明对象的特征:
体积上:小
奇巧 构思上:巧
雕刻的人、物、字数量上:多
统计核舟雕的内容:容量大:为人五、窗八;箬 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为字共三 十有四
空 中间主 中轩敞者
间 顺 序
——
船头坐三人
两边 次舟尾横卧一楫
船背 其船背稍夷
逻 辑 顺 序
局部
整体感知
1、“核舟”的雕刻者是谁? 王叔远
2、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 吗?
大苏泛赤壁 不是,是作者
3、说明对象: 核舟
4、说明对象的特征: 奇巧
研读第一段:
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如何具体说明奇巧:
体积:长、高 船舱:轩敞;箬篷;八扇小窗开关;
雕栏相对;对联;字的颜色
核 舟 船头:游览者的外貌;姿态;神情; 衣
褶 ;念珠 船尾:舟子的神情和姿态
船背:题字.篆文的笔画细,清楚
雕刻者在核舟上刻了多少 人?他是如何精当巧妙地 安置这些人物的?
五个人: 船头三人,船尾两人
。
1、船头三人的位置是:
文章描述舟尾“舟子 ”神情动作时渲染了一 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 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 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 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 “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 “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 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 自乐。船楫的“横卧”,更加暗 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
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由的境界。
介绍船的背面(略写)
1、形状: 稍夷
2、题字内容、大小、颜色
3、篆章的内容、颜色
4、体现核舟作者雕刻技艺 高超(细节描写)的语句有: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第五段关于船背的说 明十分简略,可不可 以删去?
不可删去。这是为了突出“核 舟”的主题,也体现了作者主次分 明的说明技巧。这是对前文说明的 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 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 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介绍人物由主次依次描述。
请你细读课文、掌握结构
总 (1段) 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
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核 分(2—5段)详 的人写核物舟和题的大名小。、结构、舟上 舟 用事实说明雕
记
刻者技艺精湛
总 (6段)小 数结目,总赞计全叹雕核刻舟的家的人技、物艺。、文字的
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整体
先写船中间的船舱部分,叙述它的窗 子数量、位置,特别点明右窗扇上刻的 是苏轼的《后赤壁赋》中的“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两句,左窗扇刻的是《前 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 句,和第一段末句的“大苏泛赤壁”相 照应,突出了雕刻品的主题。
问题探究 :
1.诵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六
自然段,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分析 (第二课时)
课文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作者是按照怎样 的结构顺序来写的?
第1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 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2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 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 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姿态: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神情: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的姿态、神情是:
姿态: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 神情: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写佛印,文中用“袒、露、矫、 视、卧、诎、支、挂、倚”动词 ,表现出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的 和尚形象。
三人的表情、服装、道具不同,
不难看出雕刻家惊人的想象力。
(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 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 么不同?
问题探究
:
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技艺非常精湛以及核 舟的由来和内容。
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从第一段中哪个 词可以看出来?
奇巧。
第一段最能反映王叔远构思精巧的是哪句 话?(作者评论的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问题探究 : 第六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人的动作、表 情。
第5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他物品的数 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
按“总——分——总”结构,空间顺序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方式 ,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 逻辑顺序)
按照核舟各部分的位置(介绍核舟采用 空间顺序);
文字细若蚊足钩画了了也可看 出雕刻家技艺精湛。
介绍船的正面(详写)
总说:体积 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分说:船舱:方位和大体轮廓
及对联内容
(空间)船头:三人的位置、动作
、衣着、体貌、神情
船尾:布局、两舟子的 姿态神情
质疑:课文分说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 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 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 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苏黄二人的神情是:
如有所语
佛印的神情是:
矫首昂视
佛印与苏黄不属的神情是: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表明雕刻精细(细节描写)的句子是: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 褶中; 珠可历历数也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 “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 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 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 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 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 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 印居右,鲁直居左
2、三人的动作是: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东坡现右足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 有所语,鲁直现左足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 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左膝
3、找出描述船头三人的 神情态度的语句。
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 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 样的心态?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 ,着墨较多的是谁?为 什么?
苏东坡 三人中,苏轼居中,:
“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 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 细腻。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 此;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 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 与其主题相合。
舟尾的布局是: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 子各一人。
居右者的姿态、神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