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学刊,6页)唐代_谒事诗_的内涵界定及其分类意义_韩立新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唐代干谒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皇帝或高官显贵的敬重和崇拜。
这种诗歌形式在唐代非常流行,与当时的官场文化和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干谒诗的起源、类型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唐代干谒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一、干谒诗的起源干谒诗起源于《周礼》中的“干戚之礼”,是一种古代的朝贺礼仪。
在唐代,干谒诗开始流行,成为了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皇帝非常重视礼仪,每年都会接受来自全国各地官员的朝贺,而干谒诗便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干谒诗的写作对象主要是皇帝和高官显贵,是一种表达崇敬和忠诚的方式。
二、干谒诗的类型干谒诗按照写作对象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皇帝干谒诗、宰辅干谒诗和尚书干谒诗。
1. 皇帝干谒诗皇帝干谒诗是写给皇帝的诗歌,通常是由朝贺的官员撰写。
这种诗歌形式要求用词恭敬、语言庄重,表达出对皇帝的崇敬和忠诚。
诗歌的内容通常包括对皇帝的赞美、祝福和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期望等。
2. 宰辅干谒诗宰辅干谒诗是写给宰辅的诗歌,通常是由下级官员或文人撰写。
这种诗歌形式也要求用词恭敬、语言庄重,表达出对宰辅的崇敬和忠诚。
诗歌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宰辅的赞美、祝福和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期望等。
3. 尚书干谒诗尚书干谒诗是写给尚书的诗歌,通常是由下级官员或文人撰写。
这种诗歌形式同样要求用词恭敬、语言庄重,表达出对尚书的崇敬和忠诚。
诗歌的内容通常包括对尚书的赞美、祝福和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的期望等。
三、干谒诗的意义干谒诗是一种表达崇敬和忠诚的方式,它反映了唐代的官场文化和礼仪。
这种诗歌形式不仅是官员们向皇帝和高官显贵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学才华和修养的机会。
而对于皇帝和高官显贵来说,干谒诗则是一种展示自己权威和威严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检验下级官员文学才华和忠诚度的手段。
干谒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唐代的官场文化和礼仪,更在于它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有很多文学巨匠,如杜甫、李白、白居易等。
唐诗研究--干谒诗
干谒作为一种地位低者请求地位高者给予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为方式,从汉代形成泛滥,至唐时已蔚然成风。
干谒需借助媒介,或以珍宝、或以金银、或以文章、或以诗歌。
渴求功名的文人墨客为向当权者显示其才华以期得到引荐,往往投诗献文于朝中显宦,干谒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
唐代干谒诗数量有数百首之众,尽管在数量上、艺术上没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题材引人关注,但依然有一些经典的干谒诗历久弥新,一些名句被累世传诵。
干谒诗最忌直言,其突出特点即是运用比兴,巧譬妙喻,委婉曲折地表达其难以坦陈的心迹。
其中最能体现干谒诗含蓄委婉特点的干谒诗当属朱庆馀的七绝《闺意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果不知道该诗的写作背景,大家也许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闺房乐趣的情诗。
该诗别题“近试上张水部”,考期将近,诗人对自己的前途有些担心,便将自己的诗文整理后呈现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并写作此诗,对前途作了委婉的询问。
诗人以新娘自比,以其梳妆打扮隐喻诗文写作练习,以画眉深浅隐喻文章风格,同时,将张籍比作夫婿,将主考官比作公婆,诗意是:最近即将参加进士科考试,考完后卷子就要由主考官评阅了。
我虽然有信心考好,但还得向您请教,不知我写的诗文是否适合主考官的口味。
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 大为赏识, 回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 一曲菱歌敌万金”。
诗歌仍以比喻作答, 把朱庆余比作“越女”, 把他的诗比作“菱歌”, 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含蓄地回答他, 不用为考试担心。
朱庆馀的这首诗构思巧妙,以闺意写干谒,与此诗相似的还有张籍的《节妇吟》:“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这是唐代诗人张籍自创的乐府诗。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韩元吉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宋代:韩元吉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标签抒情、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叙事、爱国译文注释注释译文赏析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爱国情思通贯全篇。
汴京原是宋朝故都,特别是上源驿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
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
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词的上片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
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歔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
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
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
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对心灵的震动更甚。
“凝碧池”虽是以古喻今,属于虚指,而着一“旧”字,则有深沉的含义。
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虏使迎饯之所”,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
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上源驿的一草一木,教坊乐中的一字一腔,无不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
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
词人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词的下片,构思尤为巧妙。
开头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干谒
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 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 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 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 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可以帮助读者 明白诗的作意,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 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 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馀此诗投赠 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张籍当时 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 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 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 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 求张籍的意见。
从以上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 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 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 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 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 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 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 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 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 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 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 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 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 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 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 急切心情。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 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 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 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 意自明,令人惊叹。
张籍在《酬朱庆馀》诗中答道:“越
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 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 歌敌万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镜湖
初盛唐文人干谒与诗文的研究
初盛唐文人干谒与诗文的研究初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文人云集于朝廷,他们的诗词、文章既流传于士人之间,也广泛传播于民间。
其中,干谒和诗文是初盛唐文人最为擅长的领域之一。
干谒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在初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干谒其实是古代的祭祀文,一种以俊杰事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而在初唐时期,干谒开始逐渐走向文学化,成为一种以文学艺术为核心的文学形式。
初唐时期的干谒,既有明确的礼仪性质,又融入了更多人情味,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英雄人物的形貌和精神,展现出初唐文人的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
例如《孔雀东南飞》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干谒,通过对文成公主的传奇故事的描绘,展现出了初唐时期文人对女性的关注和赞美。
而在初盛唐时期,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文学形式。
初唐时期的诗歌,有一种新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境,这种情感表达和思想意境被视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初唐时期的诗人非常注重诗歌的音韵和韵味,诗句语言简捷,极具表现力。
例如,孟郊的诗《登科后》就是一首表现初唐时期士人的人生追
求和理想的优秀作品,通过诗人对自己的身份和前途的表达,展现了士人追求卓越和成就的精神。
除此之外,初唐时期的诗歌还关注社会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探讨人生哲学和文化理念。
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一篇探讨人生哲学和文化理念的重要作品,通过对历史上的名人和政治家的评价,展现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文化追求。
总之,在初盛唐时期,干谒和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两大重要形式。
初唐时期的文人,不仅在干谒和诗歌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技艺和造诣,而且在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上,也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两唐书对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的建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最早是在李克强总理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
当时他还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
每到一地考察,他几乎都要与当地年轻的“创客”会面。
他希望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政府工作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说,“专业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场历练中培养成长的。
“双创”可以促使众人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涌现出更多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我国人力资源雄厚的优势。
另一方面,采取包括“双创”在内的各种方式,允许和鼓励全社会勇于创造,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助于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
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业界学界纷纷响应,各种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不过也有少数观点认为,创新创业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总的来说还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不宜在全社会广泛号召动员。
实际上,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经不起推敲的,在实践中也已被证明是错误的。
一方面,“双创”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要使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灵活高效的调节机制和竞争有序的市场格局。
无论是大众创业,还是万众创新,都少不了一个“众”字。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经济体而言,如果只有少数市场主体参与,显然难以满足全国统一市场的需要。
进学解知识点整理
进学解知识点整理《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古文,假托向学生训话,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愤懑之情。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文体《进学解》是一篇设论体的文章,借师生对话的形式,抒发作者的愤懑之情。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爬罗剔抉,刮垢磨光”中“爬”通“杷”,意思是“耙梳”。
(2)“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中“庸”通“用”,意思是“被任用”。
2、古今异义(1)“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中“文章”古义指“著述”,今义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2)“三年博士,冗不见治”中“博士”古义指“古代学官名”,今义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3、一词多义(1)“业”: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术业有专攻(职业);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功业)(2)“行”:行成于思毁于随(行为);余嘉其能行古道(推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3)“治”:三年博士,冗不见治(政绩);治世之能臣(太平);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4、词类活用(1)“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勤”“嬉”,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勤奋”“嬉戏”。
(2)“补苴罅漏,张皇幽眇”中“苴”“罅”,名词作动词,“填补”“裂缝”。
三、重点句子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2、“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意思是: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它的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深奥的旨意。
3、“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意思是:堵塞众多河流使之向东流淌,挽回已经倾倒的狂澜。
韩翃《同题仙游观》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韩翃《同题仙游观》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十三载(754)进士。
宝应元年(762),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署为幕中从事、检校金部员外郎。
后归京闲居十年。
又入汴宋节度使幕任职。
建中元年(780),德宗以其有诗名,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韩翃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存诗较多,大都是送行赠别、流连光景之作。
高仲武评其诗曰:“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
”(《中兴间气集》)徐献忠曰:“君平意气清华,才情俱秀,故发调警拔,节奏琅然,每一篇出,辄相传布,亦雅道之中兴也。
”(《唐诗品》)有《韩君平集》行世。
【原文】同题仙游观仙台初见五城楼 [1] ,风物凄凄宿雨收 [2] 。
山色遥连秦树晚 [3] ,砧声近报汉宫秋 [4] 。
疏松影落空坛静 [5] ,细草香生小洞幽 [6] 。
何用别寻方外去 [7] ,人间亦自有丹丘 [8] 。
【注释】[1]仙台:指仙游山。
初:一作“下”。
五城楼:《史记•封禅书》:“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
’”此指仙游观。
[2]凄凄:萧瑟凄凉貌。
宿雨:夜雨。
[3]山色:终南山秋色。
秦:关中属秦地。
[4]砧声:捣衣声。
汉宫:指长安宫苑。
[5]坛:疑当作“潭”,指仙游潭。
[6]生:一作“闲”,一作“开”。
洞:指仙游洞。
[7]方外:犹世外。
《庄子•大宗师》:“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亦指神仙居住之处。
《楚辞•远游》:“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8]丹丘:犹仙境。
《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朱熹注:“羽人,飞仙也。
丹丘,昼夜长明之处也。
不死之乡,仙灵之所宅也。
”此指仙游观。
【译文】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
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
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
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投赠诗与干谒诗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就写到请求援引的题 旨上:“阳和”句是说:虽有和暖的太阳,毕竟 无法使自己的穷途落魄之恨消散。“霄汉”句说: 但我仰望天空,我还是时时刻刻倾向着太阳(指 当朝皇帝),意指自己有一颗为朝廷做事的衷心。 “献赋”句说:十年来,我不断向朝廷献上文赋 (指参加科举考试),可惜都没有得到知音者的 赏识。“羞将”句说:如今连头发都变白了,看 见插着华簪的贵官,我不能不感到惭愧。意思说 得很清楚,但言语含蓄,保持了一定的身份。
•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 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 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 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楫”,船 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 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 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 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 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 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 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 出来的。
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 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 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 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 张九龄的引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 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 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 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 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龙池:唐玄宗登位前王邸中的一个小湖,后王邸改为兴庆宫,玄宗常在此 听政,日常起居也多在此。 阳和:指二月仲春,与开头二月相应。霄汉:指高空。长怀:一作“长 悬”。
(河北学刊,6页)唐代_谒事诗_的内涵界定及其分类意义_韩立新
2013年3月河北学刊Mar.,2013第33卷第2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33No.2唐代“谒事诗”的内涵界定及其分类意义韩立新(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唐人干谒活动中创作的那些反映干谒活动,或成为干谒活动媒介的诗歌作品即谒事诗,它既指直接反映干谒主体干谒意愿的诗作和反映干谒行为的诗作,也指用于干谒活动的诗歌,可分为干谒诗、省谒诗、行谒诗、送谒诗、答谒诗等五类。
谒事诗概念的提出和分类,一是有利于厘清干谒诗的概念;二是对唐诗的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三是有利于对唐代干谒活动之于诗歌的影响作更深入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唐代;谒事诗;分类;意义[作者简介]韩立新(1966—),男,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新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3)02-0102-06[收稿日期]2012-10-28一、谒事诗概念的提出有唐一代,伴随士庶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取士制度的改革,封建文人的干谒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炽热现象。
[1](P2)文人干谒的手段多种多样,有执贽、行卷、献书、投献干谒诗、干谒文等。
唐初,进士、明经两科以试策为主的规定,使干谒文多采用书启的形式。
武则天时期,开始注重文词,“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因循遐人,浸以成风”,又“缙绅之德,因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至唐中宗神龙元年,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确立与干谒作为一种诗歌的主要社交功能得到统一以后,便出现了大量代替干谒书启的干谒诗[2]。
对此,在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1980年)、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2001年)、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2003年)等学术著作的推动下,唐代干谒诗研究在21世纪初出现了研究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
唐人在干谒诗中塑造了怎样的士人形象?
What Kind of Scholar Image Did Tang People Create in Self-recommended Poetry?
作者: 白贵;韩立新
作者机构: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出版物刊名: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2期
主题词: 唐代;干谒诗;士人形象;内容分析
摘要:选择了一百首唐代干谒诗作样本进行研究。
研究发现,唐朝时期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
突出地表现为一种追求自我、传播自我的特点,其中审美趣味与功利追求在诗歌中交织为一个矛
盾统一体。
随着唐朝由盛转衰,士人形象逐渐向复杂性和消极方面演化,在求仕过程中的天真烂漫逐渐被庸俗市侩所稀释,初盛时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与统治阶级心神一致的气象,在中晚唐的干谒传播中演变成了一种技巧的追逐,演变成了私恩结聚的攀附的士人形象。
至此,干谒诗似乎有了革命性的一面,它以日益庸俗化的面孔和方式,成了动员和号召"游离统治中心"的社会情绪的传播工具,使更多的士人通过向统治阶级权力中心的靠拢而渐渐走向了它的反面。
一个可
爱的童话故事渐渐演变成一种小丑剧而落下了帷幕。
唐代——韩愈《进学解》
• 主张:“文以载道” (写文章要为宣传儒家正统思想服务); • 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把文学视为抒发不平,反映现实的工具) • 提倡创新,要求“唯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 反对抄袭前人做“剽贼”
写作意图
• 《进学解》是韩愈仕途不畅时发泄的牢骚。
• 马其昶云:“《进学解》出于东方朔《客难》、扬雄 《解嘲》,而公过之。孙樵所谓韩文公以《进学解》穷 者此也。孙樵又与王霖书曰:“玉川子《月蚀》诗,韩 吏部《进学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 手捕长蛇,不施鞚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 • 这篇文章虽然是仕途坎坷、发泄愤懑不平,但在写法上 却很讲究。采用传统大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伸主而抑 客。正面立论,反面驳论,与伸张立论相结合,一波三 折,层层深入,确实耐人寻味。
我 评
• 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 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 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 • 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 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 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 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 • 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 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 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 君相(见《答崔立之书》)。 • 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 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
冬暖而儿号寒,
年丰而妻啼饥。 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已为缺 衣少穿而哭着喊冷; 年成丰收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啼说饥饿。
唐代干谒诗趣谈
唐代干谒诗趣谈唐代干谒诗趣谈--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唐代诗人朱庆余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闺意献张水部》。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妇在闺房中打趣逗乐的爱情诗;可是,一看诗的题目便会产生疑惑:描写闺房情趣的诗为什么要献给张水部?张水部是何许人也?一查有关史料才知道,原来这是一首具有表里双层意蕴的干谒诗。
所谓干谒诗,是指诗人因对某一显达人物有所企图或要求而写的诗。
唐穆宗长庆年间,青年诗人朱庆余从他老家浙江绍兴来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在“以诗取士”的唐代,凡是诗写得好又有名人推荐的考生,“登科入仕”就大有希望。
朱庆余虽然觉得自己的诗写得不错,却不知道能否受到主考官的赏识,因而很想得到当时担任水部员外郎的著名诗人张籍的指教和推荐。
为此,他一到长安便将自己写的几十首诗稿全部献给张籍。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却不见回音。
于是,他便写了题为《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献给张籍。
因为这首诗是临近考试的时候写的,所以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在《闺意献张水部》这首诗中,没有把自己对张籍的企求直接端出来,而是采取隐喻的手法,将所企求的事项巧妙地隐于形象描绘之中。
即把“舅姑”(公公婆婆)比作主考官,把自己比作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娘子,把张籍比作“夫婿”(新郎官)。
全诗以新郎官审视新娘子的装束打扮,比喻诗坛名家对青年诗人写的诗歌进行鉴赏。
因而本诗的最后两句,其表层意蕴是新娘子梳妆打扮完毕悄声问身边的丈夫:“你看我画的眉毛是深啦还是浅啦?我这样的装束打扮合不合时髦?”其里层意蕴则是:“张水部大人,您看我写的诗到底行不行?我的诗歌创作水平究竟怎么样?我的诗合不合主考官的口味?”言外之意是:“我有没有可能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全诗构思奇特,比喻新鲜贴切,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含意丰富,耐人寻味,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也写过一首题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干谒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唐代干谒诗例说
唐代干谒诗例说
刘新明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高中版》
【年(卷),期】2007(000)013
【摘要】"干谒"是"求拜"的意思,干谒诗就是求人之诗,又称为"温卷"、"行卷"。
它是指应考的举子在考试前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送给主考官或社会名流,以期在主考官心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或得到社会名
【总页数】1页(P)
【作者】刘新明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六沟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浅谈唐代干谒诗对自荐求职的启示 [J], 戈冬莹
2.唐代干谒诗与干谒文比较论 [J], 王佺
3.唐代干谒诗的类型 [J], 张荣靖
4.谈唐代文人的人格与其干谒诗的关系--以高适为例 [J], 申玲玲
5.浅议唐代干谒诗的美学价值 [J], 韩延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愈《答张彻》诗词鉴赏
韩愈《答张彻》诗词鉴赏年代:唐作者: 韩愈《答张彻》辱赠不知报,我歌尔其聆。
首叙始识面,次言后分形。
道途绵万里,日月垂十龄。
浚郊避兵乱,睢岸连门停。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渍墨窜旧史,磨丹注前经。
义苑手秘宝,文堂耳惊霆。
暄晨躡露舄,暑夕眠风棂。
结友子让抗,请师我惭丁。
初味犹啖蔗,遂通斯建瓴。
搜奇日有富,嗜善心无宁。
石梁平侹侹,沙水光泠泠。
乘枯摘野艳,沈细抽潜腥。
游寺去陟巘,寻径返穿汀。
缘云竹竦竦,失路麻冥冥。
淫潦忽翻野,平芜眇开溟。
防泄堑夜塞,惧冲城昼扃。
及去事戎辔,相逢宴军伶。
觥秋纵兀兀,猎旦驰駉駉。
从赋始分手,朝京忽同舲。
急时促暗棹,恋月留虚亭。
毕事驱传马,安居守窗萤。
梅花灞水别,宫烛骊山醒。
省选逮投足,乡宾尚摧翎。
尘祛又一掺,泪眦还双荧。
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
倚岩睨海浪,引袖拂天星。
日驾此回辖,金神所司刑。
泉绅拖修白,石剑攒高青。
磴藓澾拳跼,梯飚飐伶俜。
悔狂已咋指,垂诫仍镌铭。
峨豸忝备列,伏蒲愧分泾。
微诚慕横草,琐力摧撞筳。
叠雪走商岭,飞波航洞庭。
下险疑堕井,守官类拘囹。
荒餐茹獠蛊,幽梦感湘灵。
刺史肃蓍蔡,吏人沸蝗螟。
点缀簿上字,趋跄閤前铃。
赖其饱山水,得以娱瞻听。
紫树雕斐亹,碧流滴珑玲。
映波铺远锦,插地列长屏。
愁狖酸骨死,怪花醉魂馨。
潜苞绛实坼,幽乳翠毛零。
赦行五百里,月变三十冥。
渐阶群振鹭,入学诲螟蛉。
苹甘谢鸣鹿,罍满惭罄瓶。
冏冏抱瑚琏,飞飞联鶺鴒。
鱼鬣欲脱背,虬光先照硎。
岂独出丑类,方当动朝廷。
勤来得晤语,勿惮宿寒厅。
著名的干谒诗
著名的干谒诗介绍著名的干谒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一类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特指在古代中国皇帝举行祭祀仪式时,由文人官员选派的代表,以诗歌形式表达对祭祀对象的崇敬和祈祷。
干谒诗一般以五言、七言或其他定型诗体写成,且往往要遵循特定的格式要求。
干谒诗的来源与意义干谒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先秦时期的祭祀文化。
在古代中国,祭祀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活动,人们通过祭祀以表达对神明或祖先的敬意和虔诚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谒诗成为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崇敬和祈祷,不仅能够增加仪式的庄严感和隆重感,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
干谒诗的创作与表达要求非常严格,往往需要符合特定的格式和风格。
一般来说,干谒诗要求诗人运用优美流畅的文辞和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同时要贯彻主题,表达对祭祀对象的关怀与祈福之情。
这些要求使得干谒诗成为了一种高雅、庄重且含蓄深沉的艺术形式。
干谒诗的代表作品《诗经》中的干谒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干谒诗。
这些干谒诗一方面记录了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祭祀仪式和礼仪活动,另一方面也述说了当时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诗经》中的干谒诗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简练而又富有意境,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宋代文人的干谒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是干谒诗的鼎盛时期。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参与皇帝的干谒仪式时,不仅表达对祭祀对象的崇敬和祈福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自己才情和文学造诣。
他们的干谒诗往往以七言绝句的形式呈现,字句精练,意境深远。
这些作品不仅代表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干谒诗的影响与价值文化传承干谒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也给后来的文人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和模板。
干谒诗的优美文辞和深沉意境,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宗教与哲学干谒诗中所涉及的祭祀仪式和礼仪活动,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宗教和哲学的思考。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出自唐代的《酬郭给事》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译文及注释】译文高高的宫门和楼阁冰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
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乌鸣。
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沼书拜别宫门。
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
注释1.郭给事:郭承嘏,字复卿。
“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
2.洞门:指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
3.霭余辉:遮蔽住落日的光辉。
4.阴阴:枝叶茂密的样子。
5.禁里:禁里:禁中,即皇宫中。
6.省:指唐门下省。
7.玉佩:官员身上佩带的玉石饰物。
8.趋:小步而行。
9.奉:“捧”的本字。
10.天书:皇帝的诏书。
11.拜琐闱:指毕恭毕敬地离开宫门。
琐闱,宫门。
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
12.强:勉强。
13.从君:喻在朝做官。
14.无那:无奈。
15.卧病:生病卧床。
16.解朝农:喻不再做官。
【赏析】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
”(《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
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
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
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
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
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
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
喜韩少府见访古诗翻译
喜韩少府见访古诗翻译作品原文喜韩少府见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着荷衣出草堂。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入芦花深处藏。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少府:原为秦官,九卿之一。
唐代为县尉的别称。
2.忽闻:指突然听到。
梅福:西汉人,字子真,官南昌尉,后弃官归家,读书养性。
时王莽专权,他屡次上书请削其势。
及王莽专政,福乃弃妻子去九江。
有人遇福于会稽,已变名姓为吴市门卒。
诗以梅福比韩少府。
来相访:来拜访。
3.着:文中用动词,指穿。
荷衣:用荷叶编成的衣服,指隐士之服。
草堂:旧时文人避世隐居,多名其所居为草堂。
北齐周颟隐居于钟山时,仿蜀草堂寺筑室,名为草堂。
后如唐杜甫的浣花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皆是。
4.儿童:指诗人家中的小孩。
不惯:不习惯的意思。
白话译文忽然听到韩少府前来拜访的消息,我笑着穿上衣服走出了草堂。
村里的小孩没有见过官员华贵的马车,都慌忙地跑到芦苇荡里,把自己藏了起来。
创作背景该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
胡令能隐居圃田,圃田是列子之乡,胡令能对列子推崇备至,时常祭祀列子,他深受列子的影响,成就了一副道家风骨,他宁可曳尾于涂,逍遥于世,也不愿意劳心劳力,为仕途功名去奔走。
韩少府早闻胡令能的才名,特意来访,胡令能作《喜韩少府见访》叙述此事。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迎接友人时的喜悦心情。
诗中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题目中的“喜”字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心情,“喜”字也是全诗的诗眼,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诗从“忽闻”写起,一个“忽”字表示了事情的突然,也写出了出乎意料的惊喜之感;第二句从动作写起,“笑”字紧扣了题目中的“喜”字,穿衣迎接动作,透露着一股欣喜的情感。
这两句诗从正面描写了“见访”的情景。
后两句就写了孩子们藏起来时的景象,一方面描写了普通家庭的孩子们都没见过世面,胆小;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官员们在孩子心里的影响。
诗人虽然地位低下,但也掩饰不了官员来访时他高兴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影响和声望。
“儿童不惯见车马,走人芦花深处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3月河北学刊Mar.,2013第33卷第2期Hebei Academic Journal Vol.33No.2唐代“谒事诗”的内涵界定及其分类意义韩立新(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摘要]唐人干谒活动中创作的那些反映干谒活动,或成为干谒活动媒介的诗歌作品即谒事诗,它既指直接反映干谒主体干谒意愿的诗作和反映干谒行为的诗作,也指用于干谒活动的诗歌,可分为干谒诗、省谒诗、行谒诗、送谒诗、答谒诗等五类。
谒事诗概念的提出和分类,一是有利于厘清干谒诗的概念;二是对唐诗的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维度;三是有利于对唐代干谒活动之于诗歌的影响作更深入全面的探究。
[关键词]唐代;谒事诗;分类;意义[作者简介]韩立新(1966—),男,河北省唐山市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新闻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71(2013)02-0102-06[收稿日期]2012-10-28一、谒事诗概念的提出有唐一代,伴随士庶社会地位的变化和取士制度的改革,封建文人的干谒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炽热现象。
[1](P2)文人干谒的手段多种多样,有执贽、行卷、献书、投献干谒诗、干谒文等。
唐初,进士、明经两科以试策为主的规定,使干谒文多采用书启的形式。
武则天时期,开始注重文词,“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因循遐人,浸以成风”,又“缙绅之德,因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至唐中宗神龙元年,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确立与干谒作为一种诗歌的主要社交功能得到统一以后,便出现了大量代替干谒书启的干谒诗[2]。
对此,在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1980年)、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2001年)、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2003年)等学术著作的推动下,唐代干谒诗研究在21世纪初出现了研究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学术成果。
在有关研究中,关于干谒诗概念的界定,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凡制举、荐举、铨选等唐代选仕制度造成的干谒行为中,投献的所业是诗歌的,这些诗歌就是干谒诗,笔者称之为献诗论。
据此,有的学者认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绅《悯农》、李贺《雁门太守行》等都属于干谒诗。
另一种观点认为,直接传达干谒意图的诗歌作品才属于干谒诗。
王佺区分了执贽、行卷与干谒诗、干谒文的区别后提出,干谒诗、干谒文与执贽、行卷、献书等通过投献文学作品、间接传达干谒的意图不同,干谒诗与干谒文都是以诗文形式直接表达干谒意图的作品,作者的干谒目的和愿望直接通过作品来传达,而作品形式也是直接服务于干谒内容的[1](P100)。
根据这种所谓“本体论”的观点,上述三首诗不属于干谒诗。
由于概念界定所造成的对干谒诗不同的认定标准,造成了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严谨性。
笔者通过考察干谒过程的诸要素,重新提出谒事诗的概念,以解决这一疑难问题。
唐人以诗干谒的过程是干谒主体通过不同的干谒手段,向不同干谒对象表达干谒意愿,并引起反馈的过程。
其一,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干谒主体的诗人,常常将不同内容和性质的干谒意愿进行编码创作,使之转化为适合干谒活动需要的诗歌作品。
也就是说,干谒主体的文学创作活动,不仅有反映自身干谒意愿和行为的诗作,也有反映他人干谒行为和意愿的诗作;不仅有直接表达干谒意愿的诗作,也有对干谒行为进行反思的诗作,干谒主体这些复杂的多层面活动可以称之为行谒事宜。
其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干谒手段的诗歌作品,既有咏物之作,也有咏事之篇;既有咏史之诗,也有言志之什,也就是说,反映行谒事宜的诗歌内容是丰富多样的。
其三,在这个过程中,干谒主体创作的不同性质和内容的诗歌,其特定的传播对象也是不同的,既有对闻人、前达的干谒,也有对友朋的劝勉安慰,更有对芸芸众生的诉说及自我的反省。
因此,唐人的行谒事宜不仅仅是一个向权贵投献诗歌的过程,而且通过一种主题性行为已演变成一种社会风尚,渗透到干谒主体更广泛的社会行为中,并201形成了多样化的谒事诗作。
由此我们认为,唐人干谒活动中创作的反映干谒意愿、干谒活动或成为干谒活动手段的诗歌作品便是谒事诗,它既指直接反映干谒主体干谒意愿的诗作和反映干谒行为的诗作,也包括用于干谒活动的诗歌。
二、谒事诗的分类按照传播对象的不同,谒事诗可分成五类,一是写给干谒对象,表达诗人干谒意愿的干谒诗;二是诗人反省自己干谒活动的成败得失,不是写给干谒对象,而是写给自己或世人的省谒诗;三是写给出游去行谒的友朋的送谒诗;四是平时创作的、写给干谒对象以外的人或物的诗,诗人择优编订为册,献给干谒对象的行卷诗,也称行谒诗;五是干谒对象回应干谒者的干谒行为或和答干谒者的答谒诗。
1.以干谒对象为传播对象的干谒诗干谒作为一种地位较低者请求地位较高者给予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为方式,自汉代滥觞,至唐已蔚然成风。
干谒需假以媒介,或以珍宝和金银,或以文章和诗歌。
干谒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这说明,干谒诗的兴起和繁荣都与它明确的传播对象、强烈的传播意识及功利的传播目的密不可分。
它是干谒主体向干谒对象表达意愿、请托的媒介和工具,蕴藏着唐代诗人、唐代社会丰富的信息,是世俗喧嚣与文学空灵的有机统一体,是盛开在世俗土壤中的文学之花。
干谒诗作为干谒主体写给干谒对象,表达干谒意愿的诗作,在诗题上几乎都有明确的显示。
如骆宾王《咏怀古意上裴侍郎》、李白《走笔赠独孤驸马》、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上张令公》、白居易《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翟中丞》、韩愈《喜雪献裴尚书》、皮日休《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温庭筠《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等。
唐人热衷于干谒的心曲,一是出于不愿辜负圣明时代的历史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正是初盛唐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3]。
如骆宾王的慷慨激昂:“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
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
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如杜甫的才高志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二是不愿意走循序渐进的常科取士之路,从而选择了制举、荐举乃至投匦献赋等与干谒密切相关的求仕捷径。
王之涣“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李白才高自负,“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更是不屑于走常科入仕的道路,而他一生“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正是由于深受初盛唐自信不羁时代精神的影响[3]。
三是出于“荐贤为公”的时代共识。
王维的干谒诗《献始兴公》最能说明初盛唐荐贤为公的社会观念对于当时干谒之风的影响:“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四是对于“权贵私情”在仕途上的影响的认知,这主要表现在晚唐,这种认知严重挫伤了盛唐气象的生发和精神的传承,是唐诗由昂扬诗风转向低靡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杜牧《寄李起居四韵》中的“自怜穷律穷途客”;杜荀鹤在《郊居即事投李给事》中将自己说成是“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在《春日行次钱塘却寄台州姚中承》中说自己“曾是朱门寄食身”;张蜻在《投翰林张侍郎》和《投翰林萧侍郎》中将自己比作“细条”、“纤草”与“微尘”。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初盛唐时强烈的自信和高涨的热情在中晚唐时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哀怨、失望、悲苦、谦卑的心态[4]。
2.以干谒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省谒诗”据《唐摭言》卷八《及第后归隐》载,唐代举子费冠卿历时十余年于唐元和二年(807年)终得一第,本应举家欢庆,不想母亲却溘然辞世。
经历大喜大悲的费冠卿自念“以禄不及亲,永怀罔极之念”,遂隐于九华,终生不仕。
费冠卿有感于仕途艰难曾作诗感怀“: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
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
”(《久居京师感怀诗》)可谓道出了千万士子的辛酸仕途[5]。
费冠卿的这首《久居京师感怀诗》就是省谒诗。
在以诗取士与荐举之风的影响下,唐代士子不仅热衷于写干谒诗,以谋求仕进,而且对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切身体感也常常挥毫成篇,抒发感慨。
这样产生的诗作大多是对干谒活动的一种反思、反省,可以称之为“省谒诗”。
省谒诗的传播对象多为时人和后人,是诗人对干谒行为复杂心理的反映。
干谒是一种纯功利行为,干谒对象是一定权力的持有者,干谒者处在下风,不得不向权力低头。
文人的风度气节和性格遭到了扭曲。
为了达到功利目的,人被自觉贬值。
这时,他们的内心处于深刻的矛盾与痛苦之中。
为了解脱这种矛盾痛苦,求得心理的苟且平衡,干谒者往往需要自饰[6]。
如何“自饰”呢?省谒诗(文)便成为一种主要的手段。
正是诗人既写干谒诗又写省谒诗的这种“两面性”行为,才使后人在研究唐代诗人和诗作时,常常出现一些对立的观点。
如关于杜甫的干谒行为和干谒诗问题,学术界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是以萧涤非为代表,承袭清人仇兆鳌的“公深耻而不屑干”的观点,认为杜甫与干谒是沾不上边的。
他在《杜甫研究·再版前言》中,专列“关于‘干谒’的问题”一节,重301◆文学评论◆申杜甫与干谒无涉。
一是以郭沫若为代表,不但肯定杜甫干谒,而且就此对诗人的人格加以诘难:“杜甫是以‘独耻事干渴’自行标榜的人,而实际情况却是这样,未免有点言行不一致了吧?”[7]实际上,杜甫既事干谒,又通过省谒诗进行“自我修饰”,故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有的省谒诗是对自己干谒活动的反思,这类省谒诗表达的多是干谒挫折失败后的无奈、失落和悲愤之情。
例如,杜甫《赠郑十八贲(云安令)》:“心虽在朝谒,力与愿矛盾。
”李频《旅怀》:“奉亲无别业,谒帝有何门。
”刘赞《赠罗隐》:“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
”罗隐《东归》:“难将白发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
双阙往来惭请谒,五湖归后耻交亲。
”皮日休《夏景冲澹偶然作二首》:“无限世机吟处息,几多身计钓前休。
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作醉侯。
”王昌龄《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云龙未相感,干谒亦已屡。
”温庭筠《寄裴生乞钓钩》:“一随菱棹谒王侯,深愧移文负钓舟”。
等等。
有的省谒诗是对干谒对象的批责和讽刺,这类干谒诗多是遭遇不公和了解社会黑暗现实后对愤懑的抒发。
例如,杜荀鹤《将过湖南经马当山庙因书三绝》:“贪残官吏虔诚谒,毒害商人沥胆过。
”李贞白《谒贵公子,不礼,书格子屏风》:“道格何曾格,言糊又不糊。
浑身总是眼,还解识人无。
”刘鲁风《江西投谒所知为典客所阻因赋》:“万卷书生刘鲁风,烟波万里谒文翁。
无钱乞与韩知客,名纸毛生不肯通。
”平曾《谒李相不遇》:“老夫三日门前立,珠箔银屏昼不开。
诗卷却抛书袋里,正如闲看华山来。
”等等。
有的省谒诗则表达了对干谒对象的感激之情,这大多发生在诗人干谒成功之后。
如李群玉尝自述其不得志之状是“愁穷重如山,终日压人头”,“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朱门待媒势,短褐谁渝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