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案教学设计_4

合集下载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1.1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例引出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讲解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举例说明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深入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如,给出两个加数的和,让学生求其中一个加数;给出被减数和差,让学生求减数等。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身高、计算物品价格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教材P27页的练习题。

2. 请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深入讲解”和“实践操作”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关系的核心步骤,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3篇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多**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

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小学数学教学是中小学阶段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之一,而加减法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小学数学中,加减法是学生们初步学习数学的起点,它的意义相当重要,深刻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掌握数学技能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本节课是针对二年级学生编写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运算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

(2)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知识点。

(3)理解加减法和它们的关系。

(4)灵活运用加减法进行算术运算。

2.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一位和两位数的加减法算术运算,以及一些小学数学例题。

二、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进行数学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愉快的掌握数学知识。

2.探究教学法: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行思考,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并运用到解题中。

3.对话教学法: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加具体、透彻的理解数学知识。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小学生喜爱的数学歌曲,带出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听《小星星》等歌曲,在歌曲节奏和旋律感染下,帮助学生明确加减法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感受加减法的真正意义。

老师可以通过如下做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加减法的实际含义。

(1)以班级补给为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操作,完成老师提供的加减法问题。

(2)以小小收银员为例,让学生模拟自己做小商贩收银员的情景,计算顾客买走了哪些物品,通过运用加减法,完成订单的计算。

3.探究让学生探究加减法的计算规则,发现其中的规律。

针对一些较难的例子,让学生联合思考,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练习老师针对加减法的各种类型,提供多元练习,让学生多角度认识加减法的运算特点。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涉及分解,组合等集合概念等题目,增加学生对于加减法运算的理解深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运用加、减法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你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觉得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猜想后简单回馈交流后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二、互动新授(1)教学加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一情境图师:认真读一读题目,你知道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吗?如果要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画出来吗?怎样列式计算呢?学生绘制并进行展示,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 师:结合加法算式,说说这道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义?你觉得加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算式,叫做加法。

师:你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吗?交流后明确: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小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师:观察并比较一下,第(2)(3)题与第(1)题有什么关系,第(2)(3)题都是分别已知了什么?求什么?怎样算?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

第(2)(3)题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什么样的运算?教师情调说明: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3)教学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师: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什么?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未知数叫做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去的已知加数叫做减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差。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含答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含答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加减法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但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知道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引导发现法,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黑板、粉笔。

2.实物、图片、卡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小组合作学习准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有3个苹果,朋友给你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回答,并解释答案的来源。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加减法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加数、和、减数、差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选取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给其他同学。

6.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人教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过于依赖同伴,自己的想法不够独立。针对这个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多提问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最后,今天的课堂总结环节,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普遍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加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使用计数器或小棒进行加法和减法的模拟操作,演示加减法的基本原理。
举例: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已知被减数和差,求减数等。
(3)加减法竖式计算:熟练掌握加减法竖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将加减法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进行讲解。
(2)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加数、被减数、减数和差之间的互换关系时遇到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示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五章《加减法》,详细内容包括:1. 加法的意义:介绍加法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加法是求几个数合并在一起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2. 减法的意义:介绍减法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计算方法。

3. 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的概念:讲解各个部分的名称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减法的概念,认识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加法、减法的概念,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减法的意义,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卡片等。

2. 学具:学生每人一份练习纸、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小动物们举行运动会的场景,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他们发现:有5只小猴子,又来了3只小猴子,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通过这个实际问题,引出加法的概念。

2. 例题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讲解加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3,并解释各部分的名称:加数、和。

接着,通过另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减法的意义,讲解算式83,解释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上的加减法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用加减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加法、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加法的意义:求几个数合并在一起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精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精选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的概念,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 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加减法运算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校园生活图片,描述学生上下学的情景。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天上学和放学时,我们班有多少人吗?”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加减法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如:5+3=8,其中5和3是加数,8是和;83=5,其中8是被减数,3是减数,5是差。

3.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10分钟)(1)加减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2)如何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六、板书设计1. 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

2.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实际问题中的加减法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① 7+4=?② 95=?(2)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① 7+4=11,其中7和4是加数,11是和。

② 95=4,其中9是被减数,5是减数,4是差。

(2)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如下:1. 是否有学生未能完全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3. 如何在下一节课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程度?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鼓励学生课后收集生活中的加减法例子,与同学分享。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1 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四则运算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进行概括。

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整数四则运算和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进行归纳总结。

教科书分3个层次设计教学内容:(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例1~例3)。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整数四则运算已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关系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对每种运算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学习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整理概括能力。

(2)四则混合运算(例4)。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过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初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认识中括号,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归纳总结,为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好基础,为进一步学习代数运算打好基础。

(3)解决问题(例5)。

这部分内容是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领悟优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四则运算的意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减法、除法的意义及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有关加、减、乘、除的意义的感性认识和运算经验。

特别是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思维为辅的转折期,需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时,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不太容易理解减法和除法的意义,而合理、灵活、正确地计算与解决问题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1.注重让学生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在学生已经学会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环节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目标达成导入一、复习铺垫加减5分钟口算。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

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或1142+814=1956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2、理解减法的意义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或1956-1142=814(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意义2. 减法的意义3. 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加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加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减法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3)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 = 和,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被减数 - 减数 = 差,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差。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5.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定义,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定义:加法是指将两个以上的数或者式子相加得到一个结果的运算;减法是指用一个数或者式子减去另一个数或者式子得到一个结果的运算。

2.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加零律;减法的减零法,减法的相反数。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教师通过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3.讲解运算规则(15分钟):(1)教师讲解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加零律等基本运算规则;(2)教师讲解减法的减零法、减法的相反数等基本运算规则。

4.例题演练(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2)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算规则。

5.练习巩固(20分钟):(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2)学生相互交流,批改对方的练习,加强学习效果。

6.拓展应用(15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拓展应用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的规则解决实际问题;(2)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展示解题方法。

7.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及运算规则,鼓励学生继续加强练习。

四、教学资源:1.教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教学板书、投影仪等。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中的加减法计算;2.拓展应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规则解决实际问题;3.学习态度: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思考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范文

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加法算式的组成:加数、和。

2.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灵活运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谁能告诉我加法算式由哪些部分组成?(2)生:加法算式由加数和和组成。

(3)师:那你们知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探究新知(1)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写出几个加法算式,如5+7=12,8+4=12。

(2)师:谁能告诉我,在5+7=12这个算式中,哪个数是加数?哪个数是和?(3)生:5和7是加数,12是和。

(4)师:那在8+4=12这个算式中呢?(5)生:8和4是加数,12是和。

(6)师:同学们真棒!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加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7)生1:我发现,5+7=12,7+5也等于12。

(8)生2:我还发现,12-5=7,12-7=5。

(9)师:同学们真厉害!你们发现了加法算式中一个重要的关系: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3.巩固练习(1)师:现在我们来巩固一下这个关系。

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3)师: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答案,看看是否正确。

4.解决问题(1)师:现在我们用刚刚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屏幕显示:小明有10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一些苹果,现在小明有18个苹果。

请问小华给了小明多少个苹果?(3)师:请同学们运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4)生:18-10=8,所以小华给了小明8个苹果。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的意义,明确加法的定义。

2.了解减法的意义,明确减法的定义。

3.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4.能够灵活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加法的意义及定义。

2.减法的意义及定义。

3.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4.加法和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0分钟)1.通过展示物品的累加和累减,引导学生感受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如何用数学来描述这个现象?3.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加法的定义: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得到一个总数的运算。

4.提问:加法有哪些运算规则和性质?第二步: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20分钟)1.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提示学生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零元素的概念,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释。

3.师生互动,学生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第三步:减法的意义和定义(10分钟)1.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哪些减法的情境?2.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减法的定义:减法是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得到差的运算。

第四步: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20分钟)1.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引导学生归纳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提示学生减法的不交换性和非结合性,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解释。

3.师生互动,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六步:实际问题的应用(20分钟)1.通过实际问题的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将加法和减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提示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运算,如何利用加法和减法求解问题。

3.学生个别练习,巩固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第七步:讲评和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应用。

2.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其他与加减法相关的内容?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拓宽知识面。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
一、学习目标1.能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能够掌握在
实际计算中的基本技巧和应用。

二、学习内容1.加法的概念(1)加法的基
本概念加法是把两个数相加,计算结果称为和,它是算术的基本操作。


法可以从连加,笔算和异位加等多个方面进行定义,具体解释如下:连加:把一些数连续地加,最后得到一个最终的和;笔算:把加数拆分成相应位数,进行各位相加,最后和就是总和;异位加:把两个比较大的数展开后,再进行异位相加,就可以得到最终的和;(2)加法的特点1)加法是可结
合的,即若、a+b=c,则a+b+d=c+d。

2)加法是可逆的,即若a+b=c,则
b=c-a。

3)加法是可分配的,即若a+(b+c)=(a+b)+c。

2.减法的概念(1)
减法的基本概念减法是把两个数相减,计算结果称为差,它是算术的基本
操作。

减法的定义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减数从被减数中减去,得到的结果就是差;2)把被减数从更小的数中减去,得到的结果就是差;3)把被减数从减数中减去,得到的结果就是差;(2)减法的特点1)减法
是可结合律,即若a-b=c,则a-b-d=c-d。

2)减法是可逆律,即若a-b=c,则b=a-c。

《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反映出教学设计的问题,努力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设计意图】适当的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更可以唤醒学生对数学方法乃至数学思想的感悟意识。
导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导学难点
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
ppt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习惯培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板书:加法定义)
7.师:你知道加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加数+加数=和)
8.师:刚才同学们还提出了两个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请大家试一试,看看谁的速度快。
10.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快,没看到大家列竖式呀,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11.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12.师: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预设:生: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减法
4.小组讨论并组内交流
5.全班交流预设: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的开始,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导学案
学科
数学
课时
第一课时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教案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教案

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40 + 20 = 30 + 53 = 15 + 72 =60 – 40 = 83 – 30 = 87- 15 =60 – 20 = 83 – 53 = 87 – 72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2、导入新课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新课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老师板书: 30 + 20 =50 (千克)加数加数和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 + 加数 = 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 = 加数 + 加数(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20 =30 (千克)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30 =20 (千克)(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1地方?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 = 和-第二个加数第二个加数 = 和-第二个家数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 = 和-另一个加数让学生齐读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

现在学习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篇1学习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课本第二页至第四页内容及相关习题。

学习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与问题中,经历概括总结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观察、比较概括,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过程中,培养抽、概况、比较的能力。

学习重点:加、减法意义及各部分名称与关系的认知理解。

学习难点:加、减法意义理解,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学习活动过程:一、情景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人盼了一百年的铁路,是一条行走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青藏铁路。

号称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

他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探究新知1.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仔细观察地图,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并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请尝试列式。

814+1142=1956(2)概括加法的意义。

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回忆:在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2.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1)出示例1第二小题和第三小题题,进行解答试着解决这两道题,看看谁的速度快?(2)对比概括减法的意义。

这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再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联系?想一想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减法呢?(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_教学设计及教案第一章:加法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加法的定义和例子。

加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加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1.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加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减法的意义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意义。

使学生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减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2.2 教学内容减法的定义和例子。

减法的实际应用场景。

减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减法的意义。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减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减法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互相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的兴趣和积极性。

3.2 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及其例子。

加法和减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转化。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符号和读法。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加法和减法。

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加法和减法关系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数学游戏和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加法和减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让学生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从而打下数学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情景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1. 引入通过道具引入,如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题目、水果模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的意义。

2. 讲授分别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加法表示“总共有多少”,而减法表示“剩下有多少”,通过实际操作道具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如:张三手中有3个苹果,李四手中有2个苹果,那么他们手中一共有几个苹果?即3+2=5;然后他们吃掉了2个苹果,手中剩下了几个苹果?即5-2=3。

3. 探究让学生分小组探究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如:3+2=5, 5-3=2,5-2=3, 3+2=5,让学生发现加法和减法的结果反过来,通过实际操作道具或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如:小明拥有5张纸牌,他先拿掉了3张,再加上2张,问他手中还剩几张牌?4. 操练通过练习题目锻炼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方法。

5. 归纳让学生总结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如加法法则:加数的顺序可以调换不改变结果,加数的个数可以增加不改变结果;减法法则:被减数减去减数等于差,差加上减数等于被减数。

6.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理解和运算方法。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包括对学生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讨论、作业完成等方式进行。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掌握情况,适当放开难度,加深学生增减法的应用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口算解决问题;通过搭积木让学生算出积木数目等。

七、教学亮点本次教学设计体现了情景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学习内容易于理解,易于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应用加减法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求未知数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填空()+20=50300+()=360 50+()=86()+200=700 二、学习新课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板书课题)1.教学例1(演示课件“”)(1)出示第一幅图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2)教师板书:(3)出示第二幅图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4)教师板书:60-25=35(本)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③怎样求第一个数?教师板书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5)出示第三幅图: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②怎样列式?(6)教师板书:60-35=25(本)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③怎样求第二个数?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7)归纳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
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8)根据,验算加法算式.验算:375+89=454 454-89=365(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正确答案:练习:根据,验算加法算式.6274+52016=58290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求+15=40中的未知数)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提问:(1)在等式+15=40中,表示什么数?(2)怎样求出是多少?(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教师板书:强调:等号要对齐检验:把25代入原式中的中,看等式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练一练:求+48=62中的.3.教学例3 例3270加上什么数得700?提问:(1)所求问题是什么?(2)要求的数用什么字母表示?(3)怎样列式?教师板书:270+=700 =700-270 =430 练一练:(1)18加上什么数得60?(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三、巩固练习1.用减法检验下面加法的得数对不对.1265+7426=85913758+298=4056 2.填空.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加数8 270 36 31 加数57 440 90 和
24 62 100 820 62 3.先把下面各式中的“()”换成,然后说出是多少.()+18=3780+()=530 4.求未知数.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一个加数?利用加法各部分间关系可以干什么?求未知数要注意什么?五、课后作业1.(1)18加上什么数得60?(2)一个数加上180得420,这个数是多少?2.求未知数x.x +527=1002625+x=1500 198+x=225x+37=101 3.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12米,宽8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本节课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利用课件演示三幅图,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把第2题、第3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别总结出关系式,再归纳出一个求加数的关系式。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第二层次,利用来验算加法,使学生掌握两种验算加法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三层次,利用,求加法中的未知数。

教学中注意利用已有知识推导新知识,着重介绍了书写格式,为以后正式学习解方程打下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