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导入1、通过多媒体展示考纲2、考情回顾3、考向预测(二)教学过程1.识记层级在教学学案中展示必背答题术语(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法要求我们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理解层级(1)矛盾与联系、发展的关系(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两种表达方式:在理解时遵循教材结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方式;在表达原理与方法论时遵循第二种方式。

(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的相通问题。

(4)易混易错点判断(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2)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不可改变。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4)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联系。

(5)人们可以建立新联系,规律也是一种联系,所以人们也可以建立新规律。

(6)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所以部分统率着整体。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8)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9)只要着眼于整体性就一定会达到系统优化的理想效果。

3.应用层级(1)点明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一个高频考点,各地高考命题年年都有考查。

试题既有客观试题,也有主观试题,试题考查往往通过选择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doc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doc

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高中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目标(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列举生活实例,依据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三、德育目标1、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点,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和部分是辨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开场白】通过前两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目题(一) 联系的普遍性1.什么是联系?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有哪些表现?其方法论是什么?(1)表现: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山东高考)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辨析:事物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每一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因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必然要承认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

[典例应用]据《神经心理学》杂志介绍,德国萨尔不吕肯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科的科克霍夫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障碍的新方法。

这表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④思维能够决定存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 德国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障碍的新方法,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正确;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故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存在决定思维,故排除。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学习发展观、矛盾观打下基础,在整本教材中,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组: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说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例子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
第二组:
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组:
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要从理论上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不难,难在实际运用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开场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材料分析: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4、牵一发而动全身
5、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内容;3.理解联系观在实践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内容;2.联系观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演示;2.小组讨论;3.课堂练习。

四、教学内容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回顾在上一课中,我们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辩证法为核心,与唯心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包括辩证思维方法、阶级斗争观、实践性和历史观。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1 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观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这种环境和条件的联系作用,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

2.2 联系观的基本要点联系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的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辩证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3. 联系观的实践应用3.1 实践是联系的来源联系观认为实践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反映和实践的辩证过程。

3.2 实践是联系的展示通过实践,事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展示。

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得以暴露和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3.3 实践是联系的实现实践活动的进行,实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是连接认识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1 开展辩证思维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特别是联系观的重要性;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联系观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哲学问题,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等,激发学生的思考;2.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引出唯物辩证法的概念。

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三、联系观的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例,如“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学生代表组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联系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2.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更多联系观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可以组织辩论赛,探讨联系观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思维深度。

教学资源:1. PPT和多媒体设备;2. 相关案例分析材料。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指导教师: 布吉中学高二级 向海平 2007-8-20一、指导(一)知识网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的定义 系统的特征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系统优化的方法(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 及系统的含义、特征;理解和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树立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的意识,培养和锻炼综合的思维能力,最终使自己逐步树立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学法指导1.运用辩证的、全面的分析方法,去认识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克服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的片面的认识缺陷。

既看到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要看到二者是相互联 系、密不可分的;既看到整体在地位和作用方面的重要性,又不忽视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首先,运用所学的关于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道理,剖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搞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就需要搞好班级中卫生值日的安排、运动会上各个项目的组织和运动员的调配等,从而在知识的应用中真正体会到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立足于全局,同时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其次,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选取恰当的实例,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点拨: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本课第一框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了解了世界的联系全貌。

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了解和说明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所以,树立联系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同学们必须掌握好以下知识。

(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班级:学号:姓名:(1)知识目标:知道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识记联系的含义;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能力目标:演示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生活中的课程组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并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道理;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全局观念,重视部分作用;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学习重点:联系的特征;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学习难点:系统优化方法学习过程:第1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基本观点。

(一)个人自主学习预习教材P54-57,自主完成下列各题。

1.试列举我们身边的联系,并从中领会联系的含义,以及联系的普遍性。

2.世界上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吗?为什么?3.什么叫联系的客观性?它要求我们怎么做?4.什么是联系的多样性?它要求我们怎么做?(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下列问题,各小组组长认真组织交流讨论,并做好记录。

(1)等第:(2)评价人签字:组长签字:老师签字:2.有人认为,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这种观点对吗?请举生活中的事例说明。

3.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

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用联系观点看,该公司为什么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三)探究性学习我们知道,事物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但是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如彗星的出现与人间灾难之间就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考考纲】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3、系统优化的方法【核心考点梳理】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联系的含义1、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的两个总特征。

2、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的普遍性1、(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上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体现(与实践的关系来讲):人为事物的联系和自在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方法论:联系具有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但并不意味这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4、方法论:联系具有多样性,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例1】江苏省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全省各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秸秆还田—肥土兴粮—粮丰林茂”、“秸秆养畜—过腹增值—畜粪还田—土壤改良”及“秸秆粉碎沤沼—沼渣肥田—反哺作物”等不同的“田埂上的循环经济”链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BA.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人们对事物的固有联系是无能为力的B.联系是多样的,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C.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的联系D.联系是有条件的,人们无法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例2】生活在我国长江流域的中华鲟被誉为“活化石”。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观的内涵。

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联系观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联系观?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知识讲解:1.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联系观的内涵。

2. 解释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作用,强调联系观是辩证思维的核心。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方面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本矛盾。

3.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2. 总结联系观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联系观的核心要点。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联系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拓展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问题,并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更多关于联系观的应用实例。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分享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联系观的经验和成果。

教案评价:1. 通过引入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3. 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注意事项:1.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硕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踊跃主动学习精神,课前预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熟悉,并将思想熟悉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式论要求(3)整体与部份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大体特征(5)系统优化方式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份的关系(3)整体与部份、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大体观点的能力(2)培育同窗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育同窗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三、【重点、难点】: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份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式;四、【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窗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进程】:(一)、课堂导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份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第一小组: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式要求。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形成,
要从事物所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
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
第二框题
【本课小结】督促学生熟记本课所学内
容,加强检查。

【训练反馈】
1、在机械设计中有“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
件要使每一个部分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才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它完
“等强原则”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训练反馈】
课堂练习:我国政府提出实现我国经济方式转变,必须
优化产业结构,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

其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用综合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一一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理解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掌握并运用系统优化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阐释联系三个特征,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优化方法理解 < 【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联系观的知识点进行系行检查、强调,夯知识梳理(四)易错易混点统复习实基础知识1、任何事物之间都是自主思考、阐让学生对通过相互联系的。

2、联系是普述观点、说明理由易错易混点的思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5、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事物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考解析,进一步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情感升华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同学展示述。

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齐读幸福和美好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未来不会自己出学习了联系观,我们要现,成功属于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毅而笃行的人”来题,把今天的学习、生活共勉状态与高考目标、人生梦引领学生自觉地把联系的观点运用的生活中去学会学哲学,用哲学。

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因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10分钟)
通过提出问题或引发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提出
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2.概念解释与讨论(30分钟)
3.案例分析与实践(40分钟)
b)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分析过程
和解决方案;
c)学生发表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开始部分(10分钟)
展示一段关于辩证法的历史视频或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
学生表达自己对辩证法历史渊源的观点。

2.辩证法发展过程的介绍(30分钟)
a)教师给出辩证法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和重要人物,介绍其理论贡献;
b)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准备一份简短的展示PPT,分享辩证法的历史渊源;
c)学生进行展示,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40分钟)
b)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
c)学生发表报告,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1.开始部分(10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方法讲解与练习(40分钟)
b)教师给出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练习;
d)学生向全班展示分析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7.1联系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7.1联系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7.1联系及其特征◎最新考纲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通过学习联系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国家提出的大政方针是联系观点的具体体现,增强其认同感科学精神: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基础知识过关1.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点拨: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①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点拨: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世界上不存在孤立的事物,但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点拨:(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不能被“创造”“改造”或“消灭”的,我们可以说“建立新的联系、联系是可变的、联系是多样的”。

(2)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不能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不意味着联系是固定不变的。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3.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1.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辩证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性等。

步骤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联系观的本质、用户认识事物的关联等。

步骤三: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介绍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特殊性、由量到质、对立统一规律等;2.解释联系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步骤四: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导论》第七章;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2.课后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联系观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问题,并形成个人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包括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一、案例背景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高二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联系观的核心概念和应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联系观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展示我国科技成就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联系观的实际运用。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后续的小组讨论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联系观的核心概念,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从而深化对联系观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
1.通过讲解联系观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联系观的内涵和特征。
2.举例说明联系观的普遍性,如自然界、社会领域和人类思维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联系。
3.引导学生认识联系观的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讲解联系观的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联系观原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和分析中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联系观的应用。
1.通过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思想认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三、【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四、【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出示小组自主学习目标任务要求:第一小组: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直接联系。

第二小组: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说说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第三小组: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要求。

举例:请说出生活中能反映联系的观点的成语或俗语。

第四小组:归纳: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和方法要求。

分析: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互依存(整体离不开部分)、相互影响(部分对整体的影响)。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部分离不开整体)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部分离不开整体)4.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5.牵一发而动全身。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6.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部分对整体的影响)(三)、进行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老师进行点评和归纳。

(四)、合作探究怎样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设置活动:为三个和尚设计管理组织方案,使他们协调统一始终有水喝。

比比谁的方案最有创意!教师总结: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很有创意,无论哪种方案,同学们都考虑了从整体着眼,优化组合,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设计了一些方案,我们看他是怎么设计的:第一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后把路分成三段,三个人接力挑水,水缸就满了。

第二座庙:老和尚立了新庙规,三个小和尚,谁水挑得多,晚上吃饭加道菜;谁水挑得少,没菜,吃干饭。

这一来,小和尚们争着挑水,一会儿庙里的水缸就满了。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商量,山上的竹子很多,咱们干嘛挑水呢!砍一些竹子,打通它,连成一个输水管,河边装一个轱辘。

第一个和尚摇轱辘,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站在高处,把水桶里的水灌入水槽;第三个和尚在庙里接水,把水缸装满。

三个小和尚分工不同,三天一轮换。

教师归纳总结:第一座庙的和尚发明了接力挑水法,靠的是协作、团结的精神,搞了“机制创新”。

第二座庙的和尚订了新的庙规,这就是“管理创新”。

第三座庙的和尚用竹子做成输水管道,三个和尚靠技术创新解决了吃水问题。

(五)、归纳小结我们今天主要内容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可以选一位或几位同学)把今天所学的内容归纳一下。

教师归纳总结、升华。

(六)、课堂练习《步步高课时规范训练》297页——298页[课件展示]一般自然降水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比如,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没有这些条件,天气形势再好,也不会下雨的。

此时,如果人工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使云中产生凝结或凝华的冰水转化过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过程,就能使降雨产生或使雨量加大。

讨论:(1)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分,自然降雨与人工降雨分别属于什么联系?(2)自然降雨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就产生了的,这种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工降雨浸透了人的目的性与创造性,这种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吗?(3)我们肯定联系是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又认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那么这两种说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自然降雨是属于自在事物的联系,而人工降雨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即使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浸透了人的目的性、能动性,但是,第一,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的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使联系形式多样化。

第二,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为内容才能办得到,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课堂探究:(每一探究题先独立学习3分钟,理出答题思路;之后小组交流3分钟,写出集中小组意见的答案。

预备展示。

)探究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切实做好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工作,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观目标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前进。

请用有关哲理说明为什么必须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的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

(2)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济发展要依靠人的劳动和聪明才智,而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会使资源的人均量减少,而人类为了生存,就要不断的索取资源。

资源的滥用会导致环境的恶化。

反过来,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因此,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3)正确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使之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不仅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殃及后代,祸及子孙。

探究二: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1)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关系。

(2)从联系的客观性看,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

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从事物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

(3)从联系的多样性看,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巩固练习:(10分钟)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普遍联系是指A、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B、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C、任何事物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想怎么联系就怎么联系2.《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这说明A、事物内部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C、人们不能否认事物时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4.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源。

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

从辩证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②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创造出来的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5.外来生物入侵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启示我们A.必须杜绝外来生物的引进,保护本地原有生物 B.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不可改变的C.必须承认物质世界的本原D.要注意事物联系的条件性,提高实践运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6.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这段话告诉我们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性②要正确对待联系的客观性③在把握事物时不能仅看到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④做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7.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法,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广东)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

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9.请判断分析: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