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3、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4、联系的多样性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综合分析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进 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系统思考
联系观使我们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关联思维
联系观培养了我们的关联思维能力,使我们能 够看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
追求真理
联系观帮助我们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并努力实现对世界真理的认识。
1 综合研究
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综合研究,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2 横向关联
从不同事物或领域中寻找相似之处,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3 纵向观察
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转化关系。
联系观的现实意义和启示
提升团队合作
联系观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 联系,提高合作效率和团队凝聚 力。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 界是普遍联系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存在着辩证法联系,联系观是 指认识事物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世界的普遍联系
自然界的联系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生态系统和 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与相互作用。
社会经济的联系
全球经济的高度互联互通,各国 之间的贸易、投资、合作丝毫不 受地理距离的限制。
联系观对世界认识的意义
提高认知水平 促进创新发展 深化思想洞察
联系观让我们更多维度来认识世界,提高我们 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通过联系观,我们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创新发展。
联系观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依存 关系,提升我们的思想洞察力。
实践中应用联系观的方法
信息时代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一、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典例列举:猪肉价格上涨引起连锁反应,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五个统筹、循环经济等.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典例列举:A有些人将命运同生肖属相联在一起;涸泽而渔、破坏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 B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循环经济;嫦娥一号卫星实现绕月飞行.3、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又是具体的,每一个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主观、客观、内部、外部、有利、不利的条件〕.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也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联系的条件性.典例列举: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某人在社会上可扮演学生、教师、消费者等不同角色.4、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理和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当部分以合理、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赖、二者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与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整体功能状态与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与其变化.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典例列举: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达小康,建设新##"、"五个统筹"等.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与方法论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典例列举: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二、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和静止的观点,克服因循守旧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典例列举: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新提法、新表述,建设创新型国家等.2、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典例列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3、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是不断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做任何事情都要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要坚持适度原则.急于求成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当我们要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就要控制量变,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典例列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4、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补充〕〔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典例列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等.三、矛盾观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体现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的统一体现在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A、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注重统一;C、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典例列举:人与自然、经济与环保、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纪律、生产与消费、城市形象与民生问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变废为宝等.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A、这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B、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典例列举:对形势的分析、对事物的评价、对人的看法、构建和谐社会并不是要消除一切矛盾等.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与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主要有三种情形:〔1〕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2〕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也有不同的矛盾;〔3〕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典例列举: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国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政策等.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他们相互联结,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典例列举:将中央政策、外地的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在中央政策指导下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5、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虽然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也会影响到主要矛盾的解决.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典例列举: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等.关键词:中心、重点、关键、首要、核心、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等.6、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址,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1〕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和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重点论〕〔2〕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和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支流〕.〔两点论〕典例列举: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网络利弊、党的反腐败问题、一国两制没有改变我国性质等.7、辩证否定观原理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8、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原理内容: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是对现存事物的暂时性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固封经验;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典例列举: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或西方外来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敢于创新;20##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鼓励自主创新等.矛盾的分析方法社会历史观〔3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典例列举: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调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二、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方法论:〔1〕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典例列举: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演变;改革.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典例列举: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党的十七大将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反映执政党把工作立足点定位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四、价值观、人生观〔4个〕〔历史唯物主义〕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典例列举: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生态文明,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公民道德建设,"八荣八耻"荣辱观;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等.2、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原理原理内容: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法论: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典例列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价值取向;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等.3、人生价值与其实现方式的原理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后两句还可以表述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等.〕方法论:要在为社会的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典例列举:当前先进人物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结合先进人物的事迹,谈谈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人生有限,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发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或许可以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院士对众多评价的回答.4、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典例列举:搞科研的人往往强调兴趣,因为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才容易出成果.而闵恩泽院士则不同,他更强调社会需求.面对赞誉,闵恩泽真诚地说:"能把自己的一生与人民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的建设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幸福.。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引言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探讨联系观的概念、内涵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指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观点。
联系观是一种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方式,它认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发展变化的。
联系观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联系观的内涵联系观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依赖其他事物的条件和因素。
没有其他事物的存在和作用,事物自身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3.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彼此的发展变化。
相互作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事物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内在的联系和变化。
4.联系的多元性:联系观认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元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联系的多元性体现了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联系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联系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以下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联系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自然科学领域: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联系观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比如在生态学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整体的影响。
2.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联系观强调了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比如在经济学研究中,研究者关注经济领域内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它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哲学思维方式:联系观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6、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优化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7、把握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利用规律,8、联系具有条件下。
正确认识联系条件性的前题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我们要注重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5、发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6、任何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7、发展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所以说,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发展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备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看它是多。
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主题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及方法论资料讲解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这就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联系观原理: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食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条件性: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对应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Ⅰ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⑴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从于整体⑵整体是部分构成的,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整体的状态和功能又影响着部分Ⅱ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优化趋向对应方法论:用综合的思维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对应方法论: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Ⅱ要懂得做好量变的准备工作、在适当的时机促成事物的质变、推进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和考验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多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对应方法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要果断抓住十几,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发展,善于抓住基于,才能赢得主动。
坚持适度原则,做事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注重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排列次序变化出现)【注】量变到质变的两种形式:①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②排列次序的变化引起质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规律or对立统一规律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时间诶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1.矛盾: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中,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事物的内部联系与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联系观原理的内涵、联系观原理的重要性以及联系观原理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联系观原理的内涵联系观原理指的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事物内部的各种矛盾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实现的,即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的矛盾运动推动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而实现的。
联系观原理不仅强调了事物内部因果联系的普遍性,还关注了事物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联系观原理的重要性联系观原理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它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联系观原理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全面性和复杂性。
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作用影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只有通过联系观原理,才能全面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其次,联系观原理可以帮助人们把握事物的辩证统一性。
事物的各个方面既存在着相互矛盾,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从辩证统一的角度看待事物,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最后,联系观原理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深入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与作用,才能找出改革和发展的路径,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三、联系观原理的运用联系观原理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知识学习和科学研究中,需要通过联系观原理去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其次,在实践中,要站在联系观的基础上,积极掌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系统思考和综合分析。
同时,在指导社会工作和实际操作中,要通过联系观原理去寻找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共66张PPT)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的表现
事物的联系是在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中起作用的,它按照本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
在科学实验中,研究者需要考虑 到各种因素之间的联系,如变量 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以
得出准确的结论。
理论构建中的联系
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构建需要基于对 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从而建立具有内在逻辑和相互支持 的理论体系。
跨学科研究的联系
现代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合作, 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叉为科学 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 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动力。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存在 着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 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
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发 展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
实践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观
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认为事物之间是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联系观对于人 们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课程目标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 系观的基本原理和观 点;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 界、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中的应用;
06
CHAPTER
第7课_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
[考点 ( 理解 )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 客 考点2](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 观性、多样性, 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 (1)原理: )原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观上贯彻 了唯物论思想。 了唯物论思想。
[考点 ( 理解 )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 客 考点2]( 理解) 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 考点 观性、多样性, 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联系的含义: 、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 间的相互影响、 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一些人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惜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掠夺式地开采资 这种错误的做法, 源。这种错误的做法,破坏了宝贵的自然资 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 源和人们的生存环境。从辩证角度看,上述 事实说明 ①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②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人创造的 ④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 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 . (D) ) C.①②④ D.②④ . .
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 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 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 , 偶尔扇动几下 翅膀会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翅膀会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 , 引起 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 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 , 可能两周后在美 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 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 “ 蝴蝶效应 ” 表明 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 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 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 ) 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是事物 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 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前提。
THANKS
谢谢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 规律、具有强大生命 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 灭亡,即事物的前进 和上升。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 在的必然性、日趋灭 亡的事物。
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表现为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事物 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相互影响
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仅相互 依存,而且相互影响,一 个事物的变化往往会引起 其他事物的连锁反应。
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 以是间接的,直接联系的事物之间相 互作用更加直接和明显。
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的是本质的,有的 是非本质的,本质联系的事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更加深刻和根本。
系统论的方法论意义
1 2 3
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事物
系统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有助于我 们从整体上全面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有助于我们动态地分析事物
系统论强调事物的动态性和演化过程,有助于我 们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事物,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 和变化规律。
有助于我们目标导向地解决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目录
CONTENTS
• 联系的普遍性 • 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 • 联系与系统论 • 联系与发展
01
CHAPTER
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01
02Biblioteka 03联系无处不在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其 他事物相互联系,不存在 孤立存在的事物。
联系观
P229-10
4.整体和部分的原理 4.整体和部分的原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 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 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 的观念。 的观念。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关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功能, 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功能起 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 要求我们搞好局部, 决定作用要求我们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 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联系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3.联系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 系也是多种多样要求我们注意分析 系也是多种多样要求我们注意分析 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有5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共有5个原理 1.联系普遍性原理 1.联系普遍性原理 2.联系客观性原理 2.联系客观性原理 3.联系多样性原理 3.联系多样性原理 4.整体和部分的作用原理 4.整体和部分的作用原理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统和要素的原理 5.系统和要素的原理
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1.普遍联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 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 点看问题
P229-1、2、5、8、9、12 、 、 、 、 、
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 5.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 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 性和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要求我们 性和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要求我们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原理1. 理论概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孤立的、单一的,仿佛是“一个小岛”,但其实它们都是和周围的世界紧密相连的。
这就好比你在公园散步时,发现一只小鸟在树上唱歌,接着又看到一只狗在旁边追着一只蝴蝶。
小鸟、狗和蝴蝶,彼此之间看似没啥关系,但其实,它们都是在同一个生态圈里生活、互动着。
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
1.1 联系的多样性生活中,联系可真是五花八门。
比如说,你的一次成功,背后可能有无数个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支持。
有时候,成功就像一块拼图,少了一块就不完整。
就像打游戏一样,过关斩将的同时,你得感谢那些在你身后默默付出的朋友。
有时候,一句话、一条信息,可能就会改变你的一天,甚至一生。
1.2 联系的变化性联系不仅多样,还会随时间而变。
就拿朋友关系来说吧,小时候你可能和邻居的小伙伴打得火热,长大后却可能因为各自的生活而渐行渐远。
生活的变化就像天气,时而阴云密布,时而阳光灿烂。
我们常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说得虽然有点无情,但也提醒我们,事情是不断变化的,联系也在不断调整。
2. 联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说到联系,不得不提“发展”。
万事万物都在发展,联系也不例外。
就像我们的身体,小时候的我们跟现在比,变化可大了。
想当年,你可能只会吃妈妈做的饭,但现在你可能已经能自己下厨了,甚至还会做几道拿手好菜。
发展是个过程,而联系就是那条看不见的线,把一切串联起来。
2.1 发展的动力联系为发展提供动力,就像电源为机器供电。
你和朋友一起讨论一个项目,意见碰撞中,灵感迸发,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没有联系,发展就像无源之水,难以生存。
所以,善于利用和创造联系,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2.2 发展的方向当然,联系的性质和方向也会影响发展。
你周围的朋友、环境,甚至是你看到的每一个小事,都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就拿我自己来说,曾经因为一个喜欢的书籍,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互相鼓励,最终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一些小成就。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课件共66张PPT
观性,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 ①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的多 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②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
样性
为转移。
P.57.的探究题:
(1)吴道子的画是一个整体,黄筌之所以无法改动此 画就是因为画中食指挟鬼眼是整幅画的一部分,它 的存在处于画的被支配地位,只能服从和服务于整 幅画。一旦改动,则失去了其整体的功能。
第三座庙:三个小和尚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引水上山,说明改造世界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尊 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 结合起来。
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普遍性:没有孤立存在
唯 物
联系的特性
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 多样性:把握各种条件
辩
树立全局观念
证
坚持整体和
法 用联 部分的统一 重视局部的作用
①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
整体 主导地位 统率部分 具有部分 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 被支配地位 受整体的制约 服从于整体
地位 作用 功能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②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A.整体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功能不存 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B.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 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①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 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②正确把握各种联系的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 又要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 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即认识有利条件,又重视 不利条件等。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1.联系的特征/特点(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每一个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联系也不同。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握联系的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强调整体的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离不开整体,。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强调整体的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高中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每年各省份在此均有 命题,既可能出选择题,也可能出主观题。
盘点基础知识
突破核心考点
热点面对面
训练活页限时
命题角度 联系的客观性 [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1】► (2019·课标,19,4分)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 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
盘点基础知识
突破核心考点
热点面对面
训练活页限时
【知识梳理】
1.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 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解析 “纯粹的光明”和“纯粹的黑暗”都是不存在的,唯物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
个方面,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答案 A
盘点基础知识
突破核心考点
热点面对面
训练活页限时
对应训练
【训练1】► (2019·试题调研)漫画反映的 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是 ( )。 A.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B.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 C.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 解析 漫画强调的是四个方面的有 机配合。 答案 C
盘点基础知识
突破核心考点
热点面对面
训练活页限时
3.关于联系特点的比较 联系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 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 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
系。
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其中没有一个事物
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①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
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强调整体的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
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
效果。
(2)【强调部分的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
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
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坚持适度原则。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
1、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
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
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两者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1)【强调主要矛盾的原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
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强调次要矛盾的原理】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但次要矛盾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
【方法论】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1)【强调主要方面的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看问题要抓住主流。
(2)【强调辩证关系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事物
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
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
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视支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
主次,混淆事物的性质。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
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和离
开重点谈两点、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
(2)辩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
○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
(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
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比较
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
唯物辩证法是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两个总特征:联系、发展
实质与核心:矛盾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