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典引》的创作时间考辨

合集下载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班固及其《汉书》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班固及其《汉书》

北京社区工作者/html/shequgongzuozhe
/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班固及其《汉
书》
社区工作者:2014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中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很多考生对此一筹莫展,接下来北京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有关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带来帮助,社区工作者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班固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

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

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二、《汉书》
《汉书》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汉书》(明朝刻本)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四库总目之史记疑问一卷

四库总目之史记疑问一卷

史记疑问一卷重点字词解释1、邵泰衢清浙江钱塘人,字鹤亭。

精研礼学、算学,雍正初以荐授钦天监左监副。

尝作《檀弓疑问》,又作《史记疑问》。

论者比之于吴缜之纠《新唐书》。

2、《檀弓疑问》一卷。

清邵泰衢(生卒年不详)撰。

泰衢字鹤亭,浙江钱塘人。

雍正初任钦天监左监副。

精研礼学,兼明算术。

著有《史记疑问》等。

是书因《礼记》出自汉儒,而《檀弓》一篇却多有附会之处,故摘其可疑者,逐条论证辨析。

如脱骖旧馆人为失礼之正,以夫子多尊之事为杳冥渺茫,皆非圣人所宜出。

又如,亲丧哭无常声,不应以孺子泣为难继;居仇者不反兵而斗为启乱端;曾点之独乃志大而有所不为,非狂肆之狂,如此等等,所辨都明白正大,深中理解。

然亦间有疏于考据者,如“师及齐师战于郎”一条,以“郎”读为“郊”字,是以《春秋战于郊》之文为据的,殊不知鲁实有二郎。

然偶有疏舛,仍不伤大旨。

有刊本,与其《史记疑问》会刊,两淮马裕家藏本。

3、《史记疑问》一卷。

清邵泰衢撰。

邵泰衢,字鹤亭。

钱塘(今杭州市)人。

雍正初年任钦天监左监制。

他精研礼学,兼算术。

著有《史记疑问》。

《檀弓疑问》。

《史记》成书后,班固议其宗旨,刘知几议其体例,而邵泰衢引异议一一论断。

如说《高祖本纪》里,解纵罪人,坦然回沛,与情理不合;李陵得里言杀匈奴万余人,太夸大了,等等。

《疑问》参审勘察,比较准确。

《史记疑问》原来本与《檀弓疑问》合编,而今《檀弓疑问》编入经部。

《史记疑问》属史,编入史部。

有钞本、康熙刊本。

著录书: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存目书:抄存卷目的6793种图书班固尝议其宗旨之乖:《汉书叙传》《汉书叙传》: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辍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

4、班固(32—92)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_1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_1

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与散体大赋的走向【内容提要】本文梳理相关资料,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东汉赋、颂二体相互渗透的过程及产生这种影响的儒学背景。

在此基础上,对于这两种文体的特征作了辨析。

【关键词】东汉赋颂文体作为一代之文的汉赋,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其它文体诸如诗、颂等都产生过相互影响与渗透。

如汉代出现了一些以颂名篇的作品,对这些作品属颂作还是赋体,就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颂”与“诵”通,而“不歌而诵谓之赋”,“诵”与“赋”在语义上有相近之处,因而这类作品也是赋。

又有人认为,汉代的“颂”,文体特征着重于颂扬,源于《诗经》的“颂”,虽然在写法上与《诗经》的“颂”不同,但与作为文体的赋是有区别的,因此将赋、颂作为二体,对一些颂名赋体的作品不视作赋的研究范围。

从语义上将二者视为一体或从文体上视二者为异体,这固然使我们在对辞赋范围界定时,减少许多困难;但在文体意识尚未明确的汉代,研究赋与颂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似更能帮助我们理解赋体的发展演变。

东汉前期在创作上出现两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即京都题材的赋作与巡狩题材的颂作的出现。

活跃在明帝、章帝两朝的班固、崔駰、傅毅都有同题创作。

对京都题材的“赋”作,由于有班固《两都赋》的完整保留,人们对此多有研究;而巡狩题材的“颂”作,由于作品多为残篇,我们很难对此有一客观的认识与正确的评价。

日本弘仁本《文馆词林》① 录有东汉“巡狩”题材的颂作六篇。

而六篇颂作在《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中均为节录,严可均《全汉文》据以收录的也非完篇。

因此《文馆词林》保存的汉人颂作,尤其是崔駰的《东巡颂》、《南巡颂》、《西巡颂》、《北巡颂》四篇,范晔《后汉书·崔駰传》简称为《四巡颂》,为我们研究东汉前期颂作颂名赋体的文体特征及颂与赋二体的互渗提供了完整的作品参照。

本文拟以东汉前期班固、崔駰、傅毅三人的同题作品作为观照,对东汉前期赋颂二体的互渗以及这一互渗对此后散体大赋创作走向的影响作一探讨。

文学常识(五)

文学常识(五)

古代文学常识检测(一)1、我国最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PS:《资治通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还有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2、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其代表作品分别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

杨雄:《河东赋》、《羽猎赋》、《甘泉赋》、《长杨赋》。

班固:有《两都赋》闻名天下。

著有《班兰台集》。

完成了《汉书》,不仅为后世同类史书奠定了规模,而且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中的独特地位。

张衡:散体大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最为有名。

3、贾长沙是贾谊,其政论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其赋有《吊屈原赋》、《鵩鸟赋》。

4、前四史: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5、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王士禛(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

6、“元白”是指元稹和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运动。

古代文学常识检测(二)7、“明初诗文三大家”是高启、刘基、宋濂。

8、“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王夫子、黄宗羲、和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是顾炎武。

9、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古书甚多,称《史记》《杜诗》《水浒》《庄子》《离骚》《西厢记》为“六才子书”。

10、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11、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的剧作家,他的《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唐四梦”。

(又称“临川四梦”)12、北宋后期,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黄庭坚。

13、明代唐宋派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14、明代“公安派”三袁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篇11.先秦作家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正诂摘要:分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语源本意。

在此基础上认为,前人对目录文化职能之思考主要聚焦于如何通过类例别白学术。

类例是工具,别白学术是目的。

章学诚提出“辨考”命题,强调书目在别白学术之外,还有揭示源流的用意。

而作为手段,解题、序言和类例同等重要。

并且,前人措意的类例尚不全面,尤其没有看到互著和别裁作为变通手段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以下简称辨考)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定论久孚的核心命题,但章学诚本人笃于自信,未遑定义。

后学沿波,每为章氏卓识而低徊、感佩,然亦无人对辨考概念作深度剖析。

事实上,后人之理解和辨考的真正内涵有一定区别,值得仔细辨明。

1 辨考的语源本意1.1 释“辨章”《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史记·五帝本纪》:“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后汉书·刘恺传》“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注云:“《尚书》曰‘九族既睦,辩章百姓’,郑玄注云‘辩,别也。

章,明也’。

”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三《平章百姓》认为平章、便章、辩章中的平、便、辩三字互为通假,义为辨别。

而首用辨章一词者,以班固《典引》“躬逢天经,惇睦辨章之化洽”为最早。

《典引》收入《文选》卷四十八,李善注云:“《尚书·尧典》曰‘惇叙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辨与便古字通也。

”今按:平、便、辩、辨四字在上古皆为并母元部字,既为双声,又是叠韵。

在反映中古声韵面貌的《广韵》中,平、便是并母仙韵,辩、辨是并母狝韵,四字双声。

而仙、狝二韵皆为山摄开口三等韵,区别只在仙韵为平声,狝韵为上声。

所以,平、便、辩、辨四字语音近同而互为通假。

总上,辨章一词可以上溯到《尚书》,意为“辨别之,使之彰明”,语法上有动补性质。

辨章用于文献整理,似亦以班固为最早。

班氏《答宾戏》云:“刘向司籍,辨章旧闻。

”《答宾戏》收入《文选》卷四十五,注曰:“项岱曰:司,主也;籍,书籍也。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

论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

在河洛文化的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

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

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河图洛书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符号和标志,思想元典的原创性是河洛文化根源性的最有力证明。

标签:河洛文化;根源性;思想原典;原创性河洛文化就是指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与东南西北四个文化圈相衔接的、上古至北宋时期的传统文化圈,其核心为夏商周文化。

关于河洛文化的特征问题,学术界和政界归纳已多,大致有综合性、根源性、厚重性、辐射性、开放性、正统性、连续性、包容性、基础性、悠久性、原创性等特征。

笔者以为,在这众多特征中,河洛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性文化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根源性。

所谓根源性,一是指在诸种文化中发端时间早,对文明发展方向有引领作用,二是指作为文化核心的思想富于原创性。

本文拟从史前考古文化、“河图”“洛书”文化、思想元典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史前考古文化足以说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特征史前文化主要是指夏朝建立之前文明成果的总称。

河洛地区史前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时间久远、内容丰富、领域广泛。

以郑州的新郑裴李岗村命名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在河南省中部、西部、南部已发现同类文化遗址120余处。

其中在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数百件磨制石器和陶器;在漯河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窑13座,以及灰坑、墓葬、公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特别是出土了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以三门峡渑池仰韶村命名的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在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磨光石器。

距今5000年左右的河南龙山文化,在河洛地区发现了相当丰富的陶器动物浮雕及鼎、罐、壶等文化遗存。

第9讲训诂体式(一)

第9讲训诂体式(一)

第9讲训诂体式(一)训诂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即以何种形式表现起来。

训诂家要根据作训的对象、角度、目的等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形式。

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节正文体一、什么是正文体?正文体训诂指典籍正文中出现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是作者行文时所加的注释。

一般不以训诂为主要的直接的目的,而是一种间接的附带性质的训诂。

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到春秋战国时期,正文体训诂遍及群书。

如:“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

”(《仪礼·聘礼》)“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周礼·春官·司常》)这种训诂体式在先秦典籍中占有较大比重,是一种普遍的形式。

据张新武《先秦文献正文中词义训诂辑录》一文的统计:《周易》、《孝经》、《左传》等31部古籍中有1562条。

如:“鄙者,陋也。

”“德者,得也。

”“矣字下半何从矢?用它出口直而疾。

篇中要说死煞话,每于是字作决辞。

”(清·邹丽中《虚字赋》)再如:唐仲冕《岱览》云:《传》云:“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

”《艺文系传》云:“《白虎通》:岳,确也,王者巡守,确功德也。

”岳各有七十二峰,实不尽称峰也。

巍然高且大者曰山,极天曰顶,蟠地曰盘,突兀上锐曰峰,肩领曰岭,屏幛曰嶂。

”尽管如此,两汉以后的人越来越不重视这种体裁及其研究,连“经典之充宗,训诂之渊薮”的《经籍篡诂》也未能搜集这种体裁的训诂。

二、正文体的类型(一)解释词语1、释实词。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北厶为之公,公厶相背也,乃苍颉固已知之矣。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孟子·梁惠王上》)传曰:“谓吾舅者,吾为之甥。

”(礼仪·丧服)2、释虚词“三月,越有小旱。

越,于也。

记是时恒有小旱。

”(《大戴记·夏小正》)(二)串解句义“晏子饮景公酒,日暮,公呼具火,晏子辞曰:《诗》云‘侧弁之俄’,言失德也。

中国古今文史知识集锦

中国古今文史知识集锦

文史知识集锦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22. 三代:夏商周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26. 三教:儒释道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31. 岁寒三友:松竹梅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河南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国古典文学常识(二)

【河南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国古典文学常识(二)

【河南教师资格证国考】中国古典文学常识(二)欢迎来到河南中学教师资格网,中公河南教师资格证网是河南教师最权威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河南资格证备考、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河南教师资格证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资格考试信息,预祝广大河南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汉代作家作品】A·散文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一生不得志。

课本里有《论积贮疏》和《过秦论》二篇司马迁(约前145 —前90) 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其所作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分十二本纪(记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王)、七十列传(记各种人物)、十表(记史实年月)、八书(记经济、政治、天文、地理等),共130篇,52万多字。

《史记》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鲁迅曾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文《陈涉起义》节选自《陈涉世家》,《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班固(32—97)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B·诗歌汉代诗歌主要是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代的音乐机关,从事民间采风整理民歌的工作,后来人们把收集的民歌也叫乐府。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的名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作家作品】曹操(155—220)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名篇。

诸葛亮(181—234)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代表作是《燕歌行》。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与父兄并称“三曹”,极富文学才华,政治上遭到兄长的迫害,借诗以咏怀。

《白马篇》、《野田黄雀行》是其代表作。

陈寿(233—297) 字承祚,西晋史学家,著有《三国志》陶渊明(365—427) 一名潜,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易源

易源

第一节 河图洛书及传说系统
《易传·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 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 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 则之。 《易传·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 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 之情。
第一节 河图洛书及传说系统
《古微书》:“顾《汉志》,马、郑皆不道及, 惟梁《崇文》、《隋·经籍》有二十卷。今读其 文,渊且艳也。其录则曰《括地象》、曰《绛 象》、曰《始开图》,皆以钩山河之赜;曰 《帝览嬉》、曰《稽耀钩》,皆以抉星象之玄; 曰《挺佐辅》、曰《握矩记》,皆以阐运历之 要;而又有《帝通纪》、《真纪钩》、《著 命》、《秘徵》、《要元》、《考耀》,残篇 半牍,错海希珍,所遇之辄疏矣,殆视诸纬为 富云。”
第二节 占卜、卦画与学理系统
占卜种类: 一、占卜种类: 汉书·艺文志》 天文、历谱、五行、 《汉书·艺文志》:天文、历谱、五行、蓍 龟、杂占、形法。 杂占、形法。 象占:日食、月食、无云而雷、云色等。 象占:日食、月食、无云而雷、云色等。 物占:牝鸡无晨,牝鸡司晨, 物占:牝鸡无晨,牝鸡司晨,惟家是索 梦占:正梦、思梦、寤梦、恶梦、惧梦、 梦占:正梦、思梦、寤梦、恶梦、惧梦、 喜梦 《诗经·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 诗经 小雅· 》 下莞上簟, 小雅 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 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吉梦维何?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 维熊维罴,维虺维蛇。大人占之,维熊维 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
第一节 河图洛书及传说系统
地理知识 《广志绎》卷一引《河图象纬》曰:“河导昆仑山, 名地首,上为权势星,一曲也;东流千里至规其山, 名地契,上为距楼星,二曲也;却南千里至积石山, 名地肩,上为别符星,三曲也;却南千里入陇首间, 抵龙门首,名地根,上为营室星,四曲也;南流千 里抵龙首,至卷重山,名地咽,上为卷舌星,五曲 也;东流贯砥柱,触阏流山,名地喉,上为枢星, 以运七政,六曲也;西距卷重山千里,东至洛、会, 名地神,上为纪星,七曲也;东流至大伾山,名地 肱,上为辅星,八曲也;东流过洚水千里至大陆, 名地腹,上为虚星,九曲也。”

昭明文选研究

昭明文选研究

第一节汉魏六朝著书、编集动因考在中国古典文献中,著书与编集是两种不同类别。

即使著书,也并不同于现代的概念。

先秦时期,能称著作者,指的是圣人经书。

《礼记·乐记》说:“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颜师古《汉书·礼乐志》注此句说:“作谓有所兴造也”。

“兴造”是指作者无所依傍,创造,当然这创造是有限制的,即《礼记》所说:“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这自然非普通常人而可为,必得圣人始能制作,所以《礼记正义》说:“圣者通达物理,故作者之谓圣,则尧、舜、禹、汤是也。

”由此可知著作者本指圣王的经书,张华《博物志》称:“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与“作”相对的是“述”,《礼记正义》说:“明者辨说是非,故修述者之谓明,则子游、子夏是也。

”可见“述”在于明辨是非,述圣人之意,也即《汉书·礼乐志》所说:“述谓明辨其义而循行也。

”这也就是张华所说的经和传的区别。

这一观念至汉犹然,王充《论衡·对作》说:“或曰:‘圣人作,贤者述,以贤而作者非也。

《论衡》、《政务》,可谓作者。

’非曰作也,亦非述也,论也。

论者述之次也。

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刘子政序、班叔皮传,可谓述矣。

桓君山《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矣。

今观《论衡》、《政务》,桓、邹之二论也,非所谓作也。

”王充这里否认有人将《论衡》称为著作,指出他的《论衡》既不是作,也不是述,而是论。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虚浮之事,辄立证验”,《论衡》即“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

王充对著述的看法仍然同于《礼记》。

这里他又引进了“论”体,其源亦出孔子。

王充引孔子说:“诗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是以论也。

”这是将疾虚订伪的批评看作论,而与李充“研核名理”(《翰林论》)的说法不合。

从王充叙述的作、述、论三种图书看,分别所指的是经、史、子。

史书称述不称作,也来自史学家自己的意见。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回答壶遂时说:“余所谓述故事,整齐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读书心得——《后汉书》文章著录方式与东汉别集编纂理念

读书心得——《后汉书》文章著录方式与东汉别集编纂理念

读书心得——《后汉书》文章著录方式与东汉别集编纂理念《后汉书》不立艺文志,但在《文苑传》和其他传记中却将不少作家的文学作品“一一列名,编诸传末”(刘知几530),并统计篇章数量,如《蔡邕传》云蔡邕“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范晔2007)等等,形成了一种极为固定统一的著录模式。

对于这种“以篇计,不以集名”(刘师培114)的类列式著录方式,①后世一些论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或以范晔是以后世之人写前代之史,而疑其受南朝文体观念的影响而难以反映秦汉时代的文体观念;②或以著录“繁琐”病之,并以此作为东汉时代尚未产生别集的一个直接证据;③或认为《后汉书》“文体分类+篇章统计”的书写体例直接承袭或抄录自西晋史文材料。

④事实上,这些看法并不符合实际。

深入考察这一著录方式,并结合现存的一些史料对它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后汉书》的文体著录是对东汉时代文体观念的一个客观反映,蕴藏了关于东汉别集编撰的丰富的历史信息,集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观念。

重新考察《后汉书》这一著录方式,将会使我们对东汉别集形成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学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后汉书》文章著录模式的历史考察《后汉书》著录的文人撰作到底是对东汉文体构成与文学观念的如实反映,还是范晔借助晋宋以来的文体观念与文章著录方式所构建起来的认识?要明确这个问题,就必须弄清楚《后汉书》所著录的文人撰作的材料来源,并对这一著录方式作出历史的考察。

首先要注意的是,《后汉书》取材于东汉国史《东观汉记》,并博采多家《后汉书》而成。

据袁宏序,其所撰集《后汉纪》,“缀会《汉纪》《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袁宏1)。

而据王鸣盛考证,宏书所采虽博,“乃竟少有出《范书》外者。

《世说新语》书名考论

《世说新语》书名考论

《世说新语》书名考论关于《世说新语》的原名,向来有《世说》《世说新书》《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等多种异称,故究竟何者系原始书名便成一大悬案。

最早将刘义庆《世说》与刘向联系起来的是北宋末年的黄伯思(1079-1118),其所撰《跋世说新语后》云:《世说》之名肇刘向,《六十七篇》中已有此目。

其书今亡。

宋临川孝王因录汉末至江左名士佳语,亦谓之《世说》,梁豫州刑狱参军刘峻注为十卷,采摭舛午处,大抵多就证之。

与裴启《语林》近,出入皆清言林囿也。

本题为《世说新书》,段成式引王敦澡豆事以证陆畼事为虚,亦云近览《世说新书》。

而此本谓之《新语》,不知孰更名之。

盖近世所传。

(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黄氏显以《世说新书》为原书之名。

而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不惟有称《世说新书》者,亦有作《世说》者。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子部小说家类《世说新语提要》云: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义庆事迹具《宋书》。

孝标名峻,以字行,事迹具《梁书》。

黄伯思《东观馀论》谓《世说》之名肇于刘向,其书已亡。

故义庆所集名《世说新书》。

段成式《酉阳杂俎》引“王敦澡豆”事,尚作《世说新书》可证。

不知何人改为《新语》,盖近世所传,然相沿已久,不能复正矣。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下册,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P1182)又同书卷一四三《汉世说提要》云:“案刘向先有《世说》,故义庆所撰,别名《世说新书》,后人乃改为《新语》。

黄伯思《东观余论》考之最详。

”《四库》馆臣显亦认同黄说。

沈涛(约1792—1855)《铜熨斗斋随笔》卷七则云:黄伯思《东观余论·跋世说新语后》曰:“本题为《世说新书》,段成式引王敦澡豆事以证陆畅事为虚;亦云今览《世说新书》,而此本谓之《新语》,不知孰更名也。

”涛案《太平广记》引王导、桓温、谢鲲诸条,皆云出《世说新书》,则宋初本尚作《新书》,不作《新语》。

然刘义庆书,本但作《世说》,见《隋书·经籍志》《艺文类聚》《北堂书钞》诸类书所引,亦但作《世说》。

5条经典文学文化常识

5条经典文学文化常识
郭沫假设《女神》中国第一部新诗集。
3.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
俄国--克里姆林宫中国--故宫
4.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5.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是古代儒家经典,成为中国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概括史学、文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字典。
藏族叙事诗《格萨尔王传》我国最长的史诗.
鲁迅《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代表作有《阿Q正传》,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5条经典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修编。共收入诗歌305首,古称“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
《楚辞》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第二部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搜集而成。主要有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离骚》、《天征询》、《九歌》、《九章》等。端午节吃粽子,确实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源头。
2.《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汉书》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史书。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编辑而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司马迁《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史界誉为“实录、信史”巨著。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经典常谈中辞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经典常谈中辞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经典常谈中辞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

《经典常谈》中辞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如下:
辞赋是古代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代,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辞赋盛于汉,故世称汉赋。

《经典常谈》中提到,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

屈原的《离骚》和《九章》各篇也是他被流放时所作,《离骚》更是千古流传的杰构。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言情之作、近于纵横家言、叙物明理之作。

其中,屈原的作品被归为言情之作。

到了东汉,班固作《两都赋》,张衡仿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作《三都赋》,这种赋是陆贾、荀卿的混合,也是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整炼起来,务求精巧,不再用来讽谏。

总之,《经典常谈》中的辞赋介绍了辞赋的起源、发展和分类,以及一些重要的辞赋作品和辞赋作家。

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262第二辑‘文选“析读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一‘典引“的著录及写作年代‘典引“最早见于‘后汉书㊃班固传“记载,是班固刻意模仿司马相如‘封禅文“㊁扬雄‘剧秦美新“,以追求不朽之言㊂史传是这样记载的 固又作‘典引“,述叙汉德㊂以为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扬雄‘美新“,典而不实,盖自谓得其致焉㊂其辞曰 云云㊂①这是约略‘典引序“大意而成㊂‘典引序“见‘文选“卷四十八:臣固言: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㊁傅毅㊁杜矩㊁展隆㊁郗萌等召诣云龙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 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 臣对: 此赞贾谊‘过秦“云,向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㊂秦之社稷,未宜绝也㊂此言非是㊂ 即召臣入问: 本闻此论非耶?将见问意开寤耶? 臣具对素闻知状㊂诏因曰: 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㊂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㊂司马相如污行无节,但有浮华之词,不周于用㊂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㊂至是贤迁远矣㊂ 臣固常伏刻诵圣论,昭明好恶,不遗微细,缘事断谊,动有规矩,虽仲尼之因史见意,亦无以加㊂臣固被学最旧,受恩浸深㊂诚思毕力竭情,昊天罔极㊂臣固顿首顿首,伏惟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杨雄‘美新“,典而亡实㊂然游扬后世,垂为旧①‘后汉书㊃班彪列传“附班固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75页㊂式㊂臣固才朽,不及前人㊂盖咏‘云门“者,难为音;观隋和者,难为珍㊂不胜区区,窃作‘典引“一篇㊂虽不足雍容明盛万分之一,犹启发愤满,觉悟童蒙,光扬大汉,轶声前代,然后退入沟壑,死而不朽㊂①据此,我最初以为本文作于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七年(74)㊂这一年,班固43岁㊂但是,正文有 然后宣二祖之重光,袭四宗之缉熙 ㊂根据蔡邕注: 高祖㊁光武为二祖,孝文曰太宗,孝武曰世宗,孝宣曰中宗,孝明曰显宗㊂ 既然已经称汉明帝庙号,则本文必作于明帝之后㊂汉明帝卒于永平十八年㊂同年八月,章帝即位㊂十二月,作登歌正予乐㊂②翌年改元建初元年㊂该年三月,诏举贤良方正,对者百余人,同时倡导儒术㊂如贾逵作‘条奏左氏长义“就极力为‘春秋左氏传“张目㊂③同时,班固与傅毅㊁贾逵共典校书㊂傅毅作‘显宗颂“等㊂这些,并见‘后汉书㊃文苑㊃傅毅传“: 建初中,肃宗博召文学之士,以毅为兰台令史,拜郎中,与班固㊁贾逵共典校书㊂毅追美孝明皇帝功德最盛,而庙颂未立,乃依‘清庙“作‘显宗颂“十篇奏之,由是文雅显于朝廷㊂ ‘典论㊃论文“: 班固与弟书曰:武仲以能文迁兰台令史㊂ 由这些材料推断,‘典引“当作于汉章帝初年㊂这篇文章的内容最值得注意的是对 两司马 的抑扬:对于司马相如的评价是先抑而后扬,先说司马相如 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 ㊂但是,司马相如死后,朝廷从其家中得‘封禅书“, 忠臣效也 ㊂而对于司马迁的评价则是先扬而后抑,承认 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 ,但362班固‘典引“及其旧注平议 ①②③‘文选“卷四十八,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682页㊂见‘玉海“卷一〇四 音乐 : 汉大予乐㊂‘纪“: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乐为大予乐㊂十八年十二月癸巳,有司奏明帝作登歌正予乐㊂ 同书卷一〇六 音乐 载: ‘章纪“:永平十八年十二月癸巳,有司奏孝明作登歌正予乐㊂‘祭祀志“注:登歌,八佾舞名㊂‘隋㊃乐志“:汉明帝时乐有四品㊂又采百官诗颂以为登歌㊂十月吉辰始用烝祭㊂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4㊁1940页㊂‘后汉书㊃郑范陈贾张传“: 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㊂建初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㊁南宫云台㊂帝善逵说,使发出‘左氏传“大义长处于二传者㊂逵于是具条奏之曰: 臣谨摘出‘左氏“三十事尤著明者,斯皆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㊂其余同‘公羊“者什有七八,或文简小异,无害大体㊂ 书奏,帝嘉之,赐布五百匹,衣一袭,令逵自选‘公羊“严㊁颜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㊂ 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36 1238页㊂462第二辑‘文选“析读是由于遭受宫刑, 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 ㊂两相比较,司马相如 贤迁远矣 ㊂这种观点完全继承了班彪的观点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班彪随窦融回到京城洛阳,为司隶茂才,拜徐令㊂以病辞职,潜心于续补‘史记“的工作㊂其所以续补‘史记“有两点考虑:一是‘史记“仅仅记录到汉武帝朝,是不完全的史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史记“的不满㊂‘后汉书㊃班彪传“记载: 及融征还京师,光武问曰: 所上章奏,谁与参之? 融曰: 皆从事班彪所为㊂ 帝雅闻彪才,因召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徐令,以病免㊂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㊂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㊂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㊂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议正得失㊂其略论曰:唐㊁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暨于诸侯,国自有史,故‘孟子“曰:楚之‘梼杌“,晋之‘乘“,鲁之‘春秋“,其事一也㊂定㊁哀之间,鲁君子左丘明论集其文,作‘左氏传“三十篇,又撰异同,号曰‘国语“,二十一篇,由是‘乘“‘梼杌“之事遂暗,而‘左氏“‘国语“独章㊂又有记录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㊂春秋之后,七国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㊂汉兴定天下,太中大夫陆贾记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㊂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㊁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㊁世家㊁列传㊁书㊁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㊂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㊂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㊂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㊂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㊂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㊂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㊂若‘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㊂司马迁序帝王则曰本纪,公侯传国则曰世家,卿士特起则曰列传㊂又进项羽㊁陈涉而黜淮南㊁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㊂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

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疑失考辨

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疑失考辨

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疑失考辨孙振田【摘要】在钱大昭等五家补《后汉书》艺文志中,以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最为人所称道.该著拾补书籍数量最全,体例最为谨严,辑引材料精当,考证繁复而多有己见,实现了学术考辨功能与工具利用功能的最大化.然其个别地方也存在着疑问甚至是失误,如有些书籍的拾补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些书籍的著录还可改进、有些考证尚可商榷等.文章对此做了考辨.【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姚振宗;《后汉艺文志》;疑失;考辨【作者】孙振田【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在钱大昭、侯康、顾櫰三、姚振宗及曾朴五家补《后汉书》艺文志中,以姚振宗《后汉艺文志》最为人所称道。

该著拾补书籍数量最全,体例最为谨严,辑引材料精当,考证繁复而多有己见,实现了学术考辨功能与工具利用功能的最大化,确为难得的佳作。

然笔者在研读《后汉艺文志》的过程中,发现也有个别地方存在着疑问甚至是错误,诸如有些书籍的拾补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些书籍的著录还可改进、有些考证尚可商榷等。

兹不揣谫陋,略为考辨如下,以期能于《后汉艺文志》有所完善,并于相关之研究有所裨益云。

1 拾补之不确定者1.1 经部之礼类拾补、著录的曹充《庆氏礼章句》四十九篇、曹充《庆氏礼辨难》二种。

拾补、著录的依据主要为范晔《后汉书·曹褒传》:(1)“父充,持《庆氏礼》,建武中为博士……拜充侍中。

作章句辨难,于是遂有庆氏学”;(2)“(曹褒)作《通义》十二篇,演经杂论百二十篇,又传《礼记》四十九篇,教授诸生千余人,庆氏学遂行于世”。

姚振宗按云:“此云‘充作章句辨难’,‘章句’者即为庆氏记而作,自为一书,‘辨难’者,所以辨问者之难,又别为一书,史文简略,类此者颇多,下同此例。

曹褒所传《礼记》四十九篇,即传其父庆氏记‘章句’也。

”[1]15[注]所引《后汉书·曹褒传》为据姚振宗《后汉艺文志》而迻录。

典引注

典引注

班固典引注蔡邕曰:《典引》者,篇名也。

典者,常也,法也。

引者,伸也长也。

李周翰曰:典者尧典也,汉为尧后,故班生将引尧事以述汉德,是命曰典引。

笔者:此篇当是汉章帝复兴礼制,以合“赤九会昌,十世以光,十一以兴。

”之谶言,班固受命为所成之礼所颁之文作的一个总序,典为所成的礼乐制度,引者所以为序,以彰汉德。

文中有建议封禅之意,故文选置于《符命》之章,与《剧秦美新》和《封禅书》并列伏惟相如《封禅》,靡而不典;扬雄《美新》,典而亡实,然皆游扬后世,垂为旧式。

(刘勰论乐府云:“《桂花》杂曲,丽而不经;《赤雁》群篇,靡而非典。

”《桂花》本房中楚声,礼不忘本,犹有不经之意,《赤雁》即《象载瑜》,东海获赤雁之阿谀,用于郊祀,虽然靡丽华美,却失以典正。

司马相如《封禅书》阿谀之靡丽华美,犹有过之。

不言非典,而言不典者,以其鬻文取荣机心之太重,而非阿谀一笑以避祸者。

《美新》即《剧秦美新》。

杨雄仿《封禅》之颂赞,所谓指责秦之无道而赞美新莽之政,却是“竭肝胆,写腹心。

”然新莽十五年遽然而亡,后人以为篡逆,而以此为杨雄之白圭之玷,故有典而无实之叹。

然时京师有云:“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

”世人能见其不得已乎?评之以典,便显其正,无实不过是方读以为多拾先人牙秽,联系当时时局,细品方知所呈真真的天下人腹心之言。

度三壤。

经井田,免人役,方甫刑,匡马法,自然是安民之道,民之有惠无非看其用之得法不得法,施之得人不得人罢了。

赞而有腹心之微,焉言无实。

白圭之玷之叹也过苛了。

此段在六臣注文选在“臣固顿首顿首”后)臣固言:永平十七年,臣与贾逵、傅毅、杜矩、展隆、郗萌等召诣云龙门(汉宫南门),小黄门赵宣持《秦始皇帝本纪》问臣等曰:“太史迁下赞语中,宁有非耶?”(此指《史记》叙汉非的问题。

东汉初卫宏《汉书旧仪注》言:“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

”曹魏王肃言“汉武帝闻其(司马迁)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悟 童 蒙 ,光 扬 大汉 ,轶 声前代 ,然后 退入
沟壑 ,死 而不朽 。
《 典引》 是班 固的代表作品,在汉代文学史 中 向被 视 作 是 与 司 马 相 如 《 禅 文 》、扬 雄 《 封 剧 秦美 新 》 同~类 的作 品 。这 些文 章 都 以颂 扬 汉 家 德业 为 主 旨 ,辞 尚端雅 、义 归道 德 。关 于 《 引》 典 的创 作 时 间 ,学 界 有 永 平 十 七 年 、建 初 元 年 、章 和二年 等说 。本 文认 为 ,《 引》 当创 作 于汉 章帝 典 元和三年 ,其内容与章帝 “ 制作礼乐”之举相关。 而确定 了 《 引 》 的创 作 时 间 和创 作 缘 起 ,对 于 典 我 们理 解 这 篇 文 章 的性 质 ,进 而 理 解 汉 代 文 学 的 讽喻传统 ,都会有所帮助。 《 选 》 卷 四十八 载有 《 引序 》,其文 日 : 文 典 臣目言 :永平 十七年 , 臣与 贾逵 、傅 毅 、杜 矩 、展 隆 、郗 萌等 召诣 云龙 门,小 黄 门赵 宣持 《 始皇 帝本 纪 》 问 臣等 日 : 秦 “ 史 迁 下 赞 语 中 ,宁 有 非 耶 ? 臣对 : 太 ” “ 赞 贾谊 《 此 过秦 篇 》 云 : ‘ 向使 子 婴 有 庸 主之 才 ,仅 得 中佐 ,秦之 社稷 ,未 宜绝
班 固《 引》 典 的创作 时 间考辨
王 珏
( 宁大 学文学院 辽 宁 沈 阳 辽
10 3 ) 10 6
摘 要: 关于班 固《 典引》 的创作 时间, 学界众说纷纭, 本文认为应在 汉章帝元和三年。此 时正值章帝改制之时, 因此班 固在《 引》 典 一文 中既表达 了对于改制之举的赞 同, 同时也对一
些 具 体 的措 施 提 出批 评 。
关 键词 : 固 《 引》 创 作 时 间 班 典
中 图分类 号 : 2 6 2 文献标 识 码 : 文章编 号 :6 3— 5 0 2 1 ) 1 0 8 I0. A 1 7 4 8 ( 0 2 O — 0 5一( 4 0)


《 引》 作于汉 章 帝之世 典
遗微 细 ,缘 事 断谊 ,动有规 矩 ,虽仲 尼之 因史见 意 , 亦无 以加 。 臣固被 学最 旧 ,受 恩 浸深 ,诚 思毕 力竭 情 。昊天 罔极 , 臣固 顿 首 顿 首。 伏 惟 相 如 《 禅 》,靡 而 不 封 典 ;扬雄 《 美新》 ,典 而亡实,然皆游扬 后 世 ,垂 为 旧 式。 臣 固才 朽 ,不 及 前人 。 盖 咏 《 门》 者 难 为 音 ,观 隋 和 者 难 为 云 珍 。不胜 区 区 ,窃 作 《 引》 一 篇 ,虽 典 不足 雍容 明盛 万分之 一 ,犹启 发愤 满 ,觉

也 ’ 此言 非是 。 即召 臣入 ,问 : “ 闻 。 ” 本
此论 非邪 ? 将 见 问 意开 寤邪 ? 臣具 对 素 ” 闻知 状 。诏 因 日: “ 司马 迁著 书 ,成 一 家 之 言 ,扬 名后世 。至 以身 陷刑之 故 ,反 微
文刺讥 ,贬损 当世 ,非谊 士 也 。 司马相 如
作者简介 :王珏 ( 9 8一) 17 ,女 ,辽宁 大连人 ,文学博士 ,现为辽 宁大 学文 学院讲师 ,研 院学报
21 02年第 1期
关 系密切 ,陆 侃 如 《 系年 》 也 因此 将 两 者 同系 于
永平十七年。但是 , 《 秦纪论》 既然称谥号 “ 孝 明” ,则显 然不会 是永 平年 问之 作 。清 代学 者梁 玉 绳 《 史记志疑》 卷五称: 孝 明 以 下 乃 班 固 因有 召 问迁 书及 作 《 引》 一节 ,遂 别著 此篇 ,并 所得 《 典 秦 纪》 录之 … … 《 引 序 》 称 永平 ,而 典 此云孝明皇帝,是追述前事 ,非永平时所 撰 甚 审。 [ 梁玉绳此论是要证 明 《 秦纪论》 与 《 典引》 并非 同时 之 作 ,查 其 辞 意 ,似 乎 仍 以 为 《 引 》 典 作于永 平 年 间 。其 实 这 个 问题 有 更 简 单 的 解 释 , 即 《 引》 以及 《 典 秦纪 论》 都是 “ 述 前事 ” 之 追 作 ,皆作 明帝 朝 之 后 。在 班 固 的观 念 中 ,云龙 门 对策可 称 是一 生 中至 为 荣 宠 之 事 ,他 在 事后 多次 回忆并 记 述 当 日的策 问 以及 应 对 ,也 是 很 自然 的 事情 。 又 ,《 引》 云 :“ 典 宣二 祖 之重 光 ,袭 四宗 之 缉熙” 文选》李善注引蔡邕 《 ,《 典引注》称 “ 高 祖 、光 武为二 祖 ,孝 文 日太 宗 ,孝 武 日世 宗 ,孝 宣日中宗,孝 明日显宗。 【刘跃 进 《 ”3 秦汉文学 编 年史》 据 此认 为 《 引 》 必作 于 明帝 朝 之后 ,当 典 在汉章 帝 即位 之初 ,即 建初 元 年 前 后 。刘 跃 进 以 “ 二祖 、四宗 ” 一句 为 根据 判 断 《 引》 的创 典 作时 间 ,这 是 正确 的 ,但 他对 这 一 句 话 的 阐 释 尚 不充分 。特别 是 “ 祖 、 四宗 ” 之 说 ,因 为涉 及 二 东汉宗 庙制 度 ,其 中颇 有 曲折 。据 司马 彪 《 汉 续 志》 ,光武建武十九年上宣帝尊号 日中宗 ,于洛阳 高庙四时加祭孝宣、孝元 ,凡五帝 。光武既崩 , “ 明帝 即位 ,以光武 帝拨 乱 中兴 ,更 为起 庙 ,尊 号 日世族 庙 。 以元 帝 于 光 武 为 穆 ,固虽 非 宗 ,不 毁 也 。后 遂为 常 。 可 知 在 明帝 朝 ,孝 元 虽 亲尽 宜 ” 毁 ,实 际上 却 仍 受 祭 于 洛 阳宗 庙 之 中 ,而且 直 至 东汉末 年 未 有 改 变 。尽 管 如 此 ,孝 元 始终 未 加 宗 号,故 《 典引》所称之 “ 四宗 ”必不包括孝元帝 在内。《 续汉志 ・ 祭祀志》注引章帝即位初年赐东 平王刘 苍 书称 : “ 夙 夜 伏 思 ,念先 帝 躬 履 九德 , 朕 对于八政劳谦克己终始之度,比放三宗诚有其美 。 今迫遗诏 ,诫不起寝庙 ,臣子悲结 ,佥以为虽于 更衣 ,犹宜 有所 宗 之 号 ,以克 配 功 德 。 可 见 在 ” 上明帝宗号之前 ,汉家只有二祖三宗 ,而 《 引》 典 中 “ 四宗 ” 之 四只能是 指 明帝显 宗 。在 这一 点 上 , 经学 明达且 曾在 献帝 初平 元 年参 与 宗 庙 制 度 改 革 的蔡 邕的说 法应 当可信 。 因此 ,《 引》 之作 必 在 典 章 帝为 明帝 立 显 宗庙 号 之 后 。据 《 汉 书 ・ 帝 后 章 纪》 ,明帝 崩 于永平 十八 年八 月 ,同年 十二 月上 庙 号显 宗 ,袷 祭 于光 武 之 堂 。这 应 该 就 是 《 引 》 典
21 0 2年第 1 期
N , ,0 2 o 12 1
九江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in nvrt S c l cec dt n orl f i agU i sy( oi i eE io ) n Jj ei aS n i
( 总第 14期 ) 6
( u O1 ) S m N 6 4
污行 无节 ,但 有浮 华之辞 ,不周 于 用。 至
于疾病 而遗 忠 ,主 上 求取 其 书 ,竞得 颂 述
功德 ,言封禅事,忠 臣 效也。至是 贤迁远 矣 。 臣 固常 伏 刻 诵 圣论 , 昭 明好 恶 ,不 ”
收 稿 日期 :2 1 0 1—1 2—1 4
这篇序文对于 《 引》创作缘起介绍得非常 典 详细 ,其中记 录了班 固永平 十七年对策之事 ,陆 侃如 《 中古 文学 系 年》 遂 以此篇 作 于永平 十七 年 。但是 ,从 “ 臣固常 伏刻诵 圣论 ” 一句 可知 , 前文 “ 永平十七年” 云云当为事后追述之辞。关 于这一问题 , 《 史记》 当中有一旁证。今本 《 史 记・ 秦始皇本纪》篇末有一篇文字 ,前半部分陈 述秦 自襄 公 至 二 世 的 君 主 名 号 、立 年 以及 葬所 ; 后半部 分一般被称 为 《 秦纪论》 ,议 论始 皇、胡 亥、子婴三君之事 ,当为班 固所作 ,因为 内容与 《 始皇本纪》相关 ,为后人 附于此处。 《 秦纪论》 篇首 称 “ 明 皇 帝 十 七 年 十 月 十 五 1 丑 , 日” 孝 3乙 云云 ,文 中反 驳 了贾 谊 、司 马 迁 “ 向使 婴有 庸 主 之才 ,仅 得 中 辅 ,山 东 虽 乱 ,秦 之 地 可 全 而 有 , 宗庙 之 祀 未 当 绝 也 ” 的 观 点 ,这 些 都 与 《 引 典 序》 中关 于云 龙 门对 策 的记 载 相 呼应 ,两 文 显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