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人教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添加标题
内容:故事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君退兵,充分表现了他的智勇之略和口才。此故 事也被誉为中国古代口才的典范。
添加标题
内容:此外,烛之武退秦师还涉及了很多历史大事和人物,如晋文公、秦穆公等等,这些历史人 物在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为我们供给了更宽阔的历史视野。
爱国情怀:烛之武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们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01 导 入 新 课 03 深 入 研 读 05 课 堂 小 结
02 整 体 感 知 04 拓 展 延 长
导入新课
秦晋围郑,兵临城 下
秦晋历史恩怨
秦晋联军攻打郑国 的缘由和背景
了解《左传》及古代叙事散文的 根本特点。
体会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和技 巧。
感受烛之武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性 格。
结合时代背景,生疏烛之武退秦 师的历史价值。
整体感知
烛之武临危受命,出访秦师。
秦晋冲突重重,勾心斗角。
秦晋围郑,形势紧迫。
晋师撤退,秦国转而攻打郑 国。
烛之武:有勇有谋,大义凛然 秦穆公:贪欲狡诈,目光短浅 晋文公:明辨是非,从善如流 郑文公:擅长听取,知错能改
秦晋围郑,危在 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 出城退秦师
思考探究:通过思 考和探究来深入理 解所学内容,提高 自己的思维力气和 解决问题的力气。
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伯 退军的?
秦晋为何攻打郑国?
秦晋联盟为何会瓦解?
郑国是如何利用秦晋之间的 冲突解除危机的?
汇报人:
士气和才智:烛之武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士气,成功地解决了国家危机,呈现了聪明才智和应对危 机的力气。
责任和担当: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表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责任感。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词汇、句式的掌握:《烛之武退秦师》中包含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特殊句式,如“夜缒而出”、“辞曰”等,这些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需要重点讲解和练习。
举例:讲解“缒”字的含义和用法,联系现代汉语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
(2)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中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古代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分享成果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亮点。例如,学生们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到位,能够准确把握烛之武、晋文公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这说明学生们在文学鉴赏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挥学生的这一优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一、教学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文本解读:《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知识点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如“退”、“师”、“夜缒而出”等词语的含义,以及“之”、“其”、“以”等虚词的用法。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生活中的智慧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而,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不够扎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学生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深度。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以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实录
烛之武是郑国的大夫,由于郑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未能支持晋国, 导致晋国对郑国产生不满。此时,秦穆公派兵驻扎在函陵,对郑 国构成威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左传》的文学风格和历史价值,掌 握《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烛之武的言辞,培养其逻辑思考 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其合作学习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PT展示
教师使用PPT展示文章背景、人 物关系和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
立直观印象。
视频资料
教师播放与《烛之武退秦师》相 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视片段,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
景和社会环境。
音频资料
教师提供《左传》中其他篇章的 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读方式 加深对古代汉语语言特点的理解
。
教师引导与学生参与
讲解方式
逐句讲解
教师对文章进行逐句讲解,重点 解释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帮助学
生理解文章内容。
对比讲解
教师将《左传》中其他相关篇章与 《烛之武退秦师》进行对比讲解, 加深学生对该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学 风格的理解。
互动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针对问 题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参与感和理 解能力。
多媒体应用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良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 考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式,帮助学生理解 文章深层含义和作者意图。
学生参与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效果。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4篇)【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学生观看视频2、切入: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3、解题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4、提问(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并翻译..教师补充背景..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泛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万里学生回答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最后预测未来;假如晋国灭郑;下一步必然侵害秦国;贻害无穷..B.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以“利”巧攻心理以“害”巧析形势以“史”巧施离间讲究语言艺术善于分析利弊善于揣摩心理善于利用矛盾展现出一的位机智善辩的外交家光辉形象(3)烛之武的游说结果如何学生回答:秦伯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效果不仅如此;晋国也不敢轻取妄动;只能乖乖撤兵..烛之武一番言论禁不住让人赞叹;真可谓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胜过百万雄师”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除了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辩士;他还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同桌之间讨论三分钟;然后抢答a.追问:烛之武先辞后许;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烛之武;是晋国三朝的老臣;不得升官;被召见时已经年逾七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不避艰险;临危受命;尽显出一位以国家利益晨媛b.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的形象..b.追问:“夜缒而出”;体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学生回答勇入秦营;知难而上..烛之武还是无所畏惧、知难而上的勇士..6、课堂小结;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并且分析了烛之武的形象;请同学们学以致用;用话剧的表现形式;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呈现出来吧..。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俗话说得好,一句话可以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是笑是跳,关键在你说得妙不妙。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那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春秋时最杰出的外交家,此人是生:烛之武。
师:姓烛名之武?生:(有人小声)是烛武!师:看来名字也有学问,这个“之”是为了合乎音韵美而加上去的,比如还有介之推。
师:哪位同学来翻译下课文标题?生:烛之武说退秦国军队。
师:正确吗?为师告诉你,这里的师是使动用法,使……退去。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对《左传》了解多少呢?生:略师:左丘失明……生:(少数人)厥有国语。
师:相传《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它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课文注释一没有指明是第一部,请大家加上。
凡是第一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包括倒数第一。
生:(笑)师:《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生:记录“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师: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介绍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让学生对郑伯有个基本的了解)虽然我们已经走进了新时代,然而战争依然不可避免。
解决战争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外交师:看来大家都同意解决战争比较好的手段是谈判,下面请同学来谈谈你心目中烛之武的形象和性格。
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
师:以事实为依据,有证据吗?生:今老矣。
师:不错。
确实年龄比较大了。
不管是七十也好五十也好,总之已经步入老年。
那么性格特点呢,谁来说说。
生:能干,老练。
会说话。
师:从何得知?生:在最危急的时刻佚之狐举荐了他。
说明他有才干。
下面的话语也表明了他是个能干的人。
师:你能读一下吗?生读师:既然烛之武很能干,那么为什么在举荐之后要推辞呢?生:因为他谦虚。
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左传》中的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
(板书课题)一提起《左传》来,你会想起初中学过的哪篇文章?生:(齐)《曹刿论战》师:那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非常著名,“夫战……”生:(齐接背诵)“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师:背诵得很流利。
那谁能给大家来介绍一下《左传》?生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叙事为主的编年体著作,记叙了春秋时期240年间的史实,包括政治、外交等方面。
作者是春秋的鲁国史官左丘明。
师:“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好,请坐!师:请同学们记下这些重要的文学常识。
《左传》当中记载了很多战争事件和外交事件。
和平时期杰出的外交可以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战争时期出色的外交辞令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奇效。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师:我们先来一起看题目。
烛之武是谁呀?生(齐):郑国的大夫。
师:看来同学们是注意到了注解中对人物身份的介绍。
我们再来看“秦师”中的“师”是什么意思?生(齐):军队师:好!谁来给大家解一下题目?生2: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撤退师:解释得很准确。
那么一个人怎么能使强大的军队撤退呢?我们现在就来读课文。
二、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师: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什么好办法呀?生(多数学生):多读。
师:多读,这的确是个好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现在我们放声地来读课文。
在读书时,拿起笔来,把你认为读得不准的或者需要特别注意的字圈出来,把要注意断句的句子划下来。
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生3:“秦军氾南”的“氾”,还有“佚之狐”的“佚”,“夜缒而出”的“缒”,还有“越国以鄙远”的“鄙”,“焉用亡郑以陪邻”的“陪”,“君之薄也”的“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舍”,“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朝”,“杞子、逄孙”的“逄”,“微夫人之力”的“夫”,“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烛之武退秦师》,这是一篇非常著名的中国古代故事。
请大家仔细听讲,同时用心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深意。
教师开始讲述故事:教师: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烛之武的将军。
他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不少战功,被赞誉为威震敌国的猛将。
然而,他并不快乐。
在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深埋已久的梦想,一个他一直期待着实现的愿望。
教师:一天,烛之武向秦始皇提出了请求,希望能够退休,去追寻他内心深处的那个梦想。
这个梦想就是,到巴蜀之地修建一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以便更好地发展交通运输。
然而,秦始皇并不同意,他认为烛之武是他手下最得力的将军,不愿意让他离开。
学生1:老师,为什么秦始皇不同意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很好的问题。
秦始皇当时认为,烛之武在战场上的表现出色,他离开可能会影响秦朝的稳定。
此外,秦始皇还觉得修建运河不是烛之武应该去做的事情。
教师:然而,烛之武对他的梦想充满了执着和坚持。
不管秦始皇如何劝阻,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心。
最终,秦始皇答应了他的请求,并给予了他足够的财力和劳力支持他修建运河。
学生2:老师,为什么秦始皇最终同意了烛之武的请求呢?教师:好问题!其实,在烛之武坚持不懈的坚持下,秦始皇逐渐认识到了烛之武的梦想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他明白烛之武有着非凡的眼光和远见,他可以通过修建运河来提升国家的经济和交通运输水平。
因此,秦始皇最终决定支持他的梦想。
教师:烛之武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八年辛勤努力,终于修建完成了这条连接长江和咸阳的运河。
这条运河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教师: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就是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思考一下,你们内心深处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对你们和社会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去努力实现它呢?学生1:老师,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人民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今天上午我们听了同课异构,讲《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
这两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听课的感受和想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古文观止》里也选了这一篇。
我拿到篇目后仔细看了看,读了之后深有感触。
经典就是经典,无论过多长的岁月,只要我们重新拿起书来再读上一遍,内心仍然充满感动与温暖,对我国语言文字的温情,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只要读上几句都会油然而生。
就这篇文章,我先谈一谈理解问题。
这篇文章,我们一般把它作为说话的艺术来看待,从文章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从大局入手,因为它是“传”——《春秋左氏传》,要讲讲“经”与“传”的关系。
高一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但对中国的古代典籍,也是高中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四书五经”。
就这篇文章而言,下面我从“纪”“传”的关系入手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讲呢?目的是为了揭示出左丘明文学功底的深厚和他的文学想象力的丰富。
在《春秋》里,对“烛之武退秦师”只有六个字——“晋人秦人围郑”。
左丘明根据当时的史料以及他了解的故事演绎成了这样一篇文字,当然,我们文章选的这一部分前后也有删节。
实际上,这篇文章就是对“晋人秦人围郑”这六个字的诠释,这也是《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
《春秋》有三传,《春秋左氏传》的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故事,善于用人物原型来演绎历史,所以《左传》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讲这一点,是为了让学生将来再读到《左传》时对它有起码的认知,对它的写作风格有了解,便于理解文本。
这是从一个大的角度看“经”与“传”的关系。
就这篇文章,是中国古代强调论辩艺术,说话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易经》里说过“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是什么让一个世界生动运转起来,充满矛盾斗争,生机勃勃的发展?是语言的推动。
在春秋战国时代,谋士、外交家主要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诸侯,推动历史的发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9 烛之武退秦师从容说课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积累文言知识、鉴赏人物形象、借鉴叙事手法和训练提要钩玄技能”,而本课正是积累与鉴赏的很好的范本。
本文所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
文章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分条陈述,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在记叙事件的方法处理上做到详略得当,详说劝说过程,而略说战争的场面、行军布阵等,突出重点,并且文章中多次运用伏笔和呼应,使本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再有本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赞扬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法、合作学习法、启发教学法、朗读法等教学方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要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又由于本文的字词并不难,在教师示范之后,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进行积累与归纳。
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
文言文由于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多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且本文要求背诵,故采用朗读的教学方法。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作者,朗读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疏通课文内容,归纳课文字词,理清写作思路。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知课文内容,分析劝谏艺术,把握人物形象,鉴赏本文跌宕多姿的叙事艺术,体会构思的巧妙。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掌握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并初步掌握其基本技能,学习跌宕多姿的叙事方法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结构,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完美版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刚刚开始上文言文,第一课要了解一下学生在初中的文言文基础。
教法上还是要沿袭初中的为妙。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课文。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贰er(贰er这个字学生很容易写错)顺便让学生写出“12345678910”的大写字,检查结果,能完整写出的很少。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áng)(人名逢孙)阙,jue 动词。
名词读que(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情况,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
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
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又要稍长些。
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
关于重音。
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
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关于语气、语调。
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1、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
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2、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要读出伤感的基调。
而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3、第三自然段: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领读,齐读第三段)4、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
“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三、分析点评题目:烛之武退秦师。
“师”作何解释?凭一人之力能退秦师?难道烛之武武功盖世?或者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生答:略师曰:凭三寸不烂之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一.导语:同学们,《孙子兵法·谋攻》曾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
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停止战争,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
那么,古稀之年的烛之武是如何在力量悬殊下智退秦师达到这一最高境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过程:师:首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要点:(ppt展示)一,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师:我们一起回顾下当前的战争形势——(ppt展示春秋时期形势图)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师:可谓大军压境、大战一触即发,那么,在如此危机的情势下英雄人物烛之武——出场师:齐读第三段。
生:(齐读第三段)师:有哪位同学想给大家范读?你可以充分的把自己想象成烛之武嘛!生1:(第三段文本)师:声音非常洪亮,声调的抑扬顿挫注意下就更好了。
谁在试试?生2:(第三段文本)师:大家的掌声足以说明一切。
看来如果我们是秦伯也会被你说服的。
生:(笑)师:如果有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烛之武仅仅用了125个字就成功地劝退秦伯平息了一场战争,那么大家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劝退秦师的?(ppt展示问题)师:以划分小层的形式给同学们几分时间讨论,分几层合适,为什么?生:(讨论中)生1:四层。
前两句一层,先说现在形式;从“若亡郑到君之薄也”是二层,说的是灭亡郑国不好;“若舍郑到君亦无所害”是第三层,秦国可以把郑国当成友好邻国;第四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是晋国的侵略之心。
生2:五层。
前三层和前面同学一样,第四层我认为是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何厌之有”是晋惠公曾经答应给秦焦、瑕两座池城却失信,剩下的是最后一层烛之武认为晋一定会“削秦”的。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1、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观看一段的视频,当被西方媒体傲慢无端的指责我们中国政府不保护人权时,看看我们的外交部长王毅先生是怎样回应的。
【学生观看视频】2、切入:自古以来,对外交往对于一个国家十分重要,当一个国家的形象遭到诋毁,威严遭到侵犯,甚至安全遭到威胁时,一个好的外交家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甚至不惜殒命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来进一步认识这一位机智善变的外交家——烛之武。
3、解题看到文章的题目,我们要思考几个问题:(1)烛之武为何要退秦师?(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3)烛之武退秦师结果如何?(4)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几个问题,齐读课文。
)4、提问(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凤珠)【学生回答】晋侯秦伯围郑教师追问:晋侯秦伯要围郑的理由是什么呢?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并翻译。
教师补充背景。
追问:那么秦国为什么也来围攻郑国呢?【学生回答】思考,一、秦国和晋国在当时国力较强,都有争夺霸权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
第二,秦国和晋国是军事同盟,关系很好。
【老师】补充秦晋之好的典故,(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文中的晋文公。
)出师终于有了名号,晋候和秦伯就率领着他们所谓的正义之师,一个驻扎在郑国北边的函陵,一个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展示地图),面对大军来犯,郑国上下岌岌可危,就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佚之狐向郑国的国君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这就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起因。
(2)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a.认真思考,分小组用五分钟讨论该问题。
(万里)【学生回答】先坦言知亡,以退为进,避其锋芒再晓以利害,灭郑对晋有利,于秦有害,唯有存郑,才于秦有利接着援引历史,指出晋侯乃是忘恩负义之人,不可轻信,更不可结交。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2.doc
《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姜海荣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
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果。
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情境描述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
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
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
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
原来呀,《左传》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1:谈判。
师:也就是外交手段。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课堂实录人教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在网上读过著名的中语特级教师韩军的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强调中学生一定要多学一些文言文。
对此我深信不疑。
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最主要的不是因为我们具有中国籍,更重要的是我们肩负着中国的文化,这包括继承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开拓我们崭新的未来文化。
有些留学生到了国外,外国学生很好奇,都会问一些《诗经》《周易》《庄子》《老子》之类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功底,甚至仅仅依靠书本上学来的一点知识,都是要被人家问倒而耻笑的。
所以我说学文言,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更像一个中国人。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必修三目录,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编者意图。
(顺便向学生介绍一下将古文专题提上来上的教学设计)齐读专题学习提示,提醒学生学习本专题要思考“如何学好文言文”,也就是书上所讲的“寻觅文言津梁”这个核心问题,专题学完之后,我们要专门要一节课来归纳总结。
二、走近课文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自译、自测。
师介绍本篇学习方法切入口“因声求气”,要求学生在自读时放声来读。
(给大家10分钟时间)2.《春秋左传注》简介。
三、赏读入境1.析题:(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2)“退”加修饰语,肯定是智取,而非力搏也;(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4)此乃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有言曰“不战而屈人之兵”“上战伐谋”,此文是也。
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首节赏析:“九月”,此乃作战时间,按常理此时天气十分炎热,但我怀疑书上将其译为“九月”的准确性;“晋侯、秦伯围郑”,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晋之好”,关系远胜于美英;出兵的理由很充分,但孟子有言在先“春秋无义战”;“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占尽天时、地利,郑国“危矣”,唯一可图之处在于人和也。
言短意长,可见《左传》之特色。
3.次节赏析:佚之狐言于郑伯,是智荐烛之武,讲得可谓轰轰烈烈。
郑公从其言,但遭到了烛之武的推辞。
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
《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此之谓也。
其一是“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郑伯之去,肯定要封烛之武一个官,人情之冷暖,烛之武不太快活;其二“无事不登三宝殿”,烛之武知道郑伯之用意,亦明白“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是何等不易,自己就一点不怕么?就一定有成算的把握么?所以先推辞一下,也是为自己留条后路。
不要夸海口,最终落人笑柄。
退一步讲,即使有把握,也要卖个关子的,否则人家认为这是轻而易取的事情,不会对你心存感激的。
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烛之武就答应了。
但这种答应跟荆轲答应燕太子丹去刺杀秦王是一样的悲壮的,你想想啊,一个大约六七十岁的“老”头子,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所以生死完全是置之度外的。
再则,烛之武的爱国是在经历了感情的阵痛之后仍然愈加澄明的坚定执着,如同闻一多在《发现》中所表达出来的复杂的爱国之情一样,是非常感人的,“我虽然恨你,但我爱你的心永远不会变”,这是一种高尚的,历经烈火金刚打磨而格外鲜亮的爱国之情。
这种情感使我想起了安徒生笔下的《海的女儿》,深刻而圣洁。
微言大意,可见《左传》之意韵。
4.三节赏析:“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这三处简写实包含了诸多智慧。
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
“缒而出”,对方只见一人下来,城门未开,没有大股部队冲出来,所以心理上不会那么紧张。
“见秦伯曰”,为什么不是见“晋侯”,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烛之武退秦师”,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下面讲得再精彩也无济于事。
这一步走对了,下面的一步才谈得上,但也很重要,这是战术思维了。
请同学们,精读此段,然后进行即兴演讲。
以下为即兴演讲训练。
我适时提醒学生一些书上省略的细节问题,也是演讲中的重要技巧。
书上所录的只是烛之武的发言提纲,并非全部。
如烛之武讲话的语气,讲话的时机,如何察颜观色,为什么是即兴演讲呢,总不能带着稿子啊,更不能拿着话筒啊,我想肯定是不紧不慢,不枝不蔓,不瘟不火,不卑不亢的。
一句话,是充满了一种“贵族”气息的。
“秦伯说”及以下,留三个大夫护郑,这是反衬烛的演说效果的。
5.末节,晋文公退兵也是明“智”之举,更是无奈之举也。
此皆可见《左传》之智慧。
四、朗读品味结合“因声求气”,结合文章发展线索,读出人物性格特点,读出精气神。
同时给学生列出“诵读、美读、赏读”三个层次,让他们懂得诵读的重要性,总之,“因声”要能求到“气”,要能读出文章的妙处和美。
其实读透了,就不必再讲了。
五、课后练习,《学习与评价》。
1.归纳本文并以本文为典范窥测《左传》的写作艺术,成一短文,要抓住具体细节进行说明。
2.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3.预习《谏太宗十思疏》,体会两种不同的文“气”,并揣摩不同的“声”读之法。
仔细体会“诵读法”这一学习文言的津梁,并思考总结其他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教案人教版【教学目的】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点拨引导法。
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
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
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方案一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
“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
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
然而,100年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
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
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
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
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
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
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
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
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
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
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
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
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
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
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四、课堂训练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
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小结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
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
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
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布置作业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2)覆水难收:(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
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