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的翻译理念之“有所为,为人生”

合集下载

郑振铎

郑振铎

郑振铎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

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

1921年6月,他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我们的杂记》)。

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

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海燕郑振铎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

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郑振铎的翻译精神及其理论

郑振铎的翻译精神及其理论
综上郑振铎的翻译理论及其成就助推了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20年代中国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交流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2 0 1 5年 4月
渭 南师范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We i n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他逐 渐把 精力 投人新 文 学运 动 。 翻译 也 随之 集 中于 地共 计 6 8 6篇 翻译类 博士 论 文进 行 的计 量 分析 , 在 文学 作 品 。 [ 3 1 4 2 1 他倡 导 现实 主义 文学 观 , 主张“ 为人 6 2篇 涉及 中国翻译 家/ 者 的研 究 论 文 中 , 仅 有 一篇 生” 的文 学思 想 . 用他 的话说 : “ 文 学 必 须 具 有社 会 《 近现代 闽籍翻译家研究》 对其 翻译家身份略有提 问题 的 色 彩 和 革命 的精 神 ” [ 2 ] 2 4 5 。这 一 思 想 与 鲁 及. 但也未作详实 的介绍与分析。 I 1 ] 纵观国内翻译 迅、 周作人、 叶圣 陶等大 家不 谋 而合 , 正 如鲁 迅 晚年 研 究领 域 . 郑振 铎 的翻译 成 就与 思想 理 论并 未 引 起 也曾说过 : “ 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 , 以为必 重 视 。那 么 , 他 的 翻译实 践 以及 理论 是 否有 研 究 的 须是 ‘ 为人生 ’ , 而 且 要 改 良这 人 生 。 ” I 4 J 1 硒由 于 当 价值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时 国 内社 会 正处 于政 治文化 的巨大 转 型变 革 时期 . 在 郑振 铎 的眼 里 , “ 血 与 泪 的文 学 ” 比起 鸳 鸯 蝴 蝶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5 1 2 8 ( 2 0 1 5 ) 0 4 - 0 0 5 7 - 0 3

从译者身份认同看“五四”时期翻译论争

从译者身份认同看“五四”时期翻译论争

从译者身份认同看“五四”时期翻译论争作者:戚健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2期摘要:“五四”时期的译者身份认同表现出较强的歧异性与复杂性,导致了翻译规范的多元化以及各种翻译论争,其中最重要的有新文化派对林纾的讨伐、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交锋以及学衡派与新青年派的论争。

《新青年》双簧信及林纾的落败可以归因于新文化派的西方认同与林纾的身份认同危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的对垒源自新文化阵营内部身份定位的歧异,而学衡派与新青年派的抗衡则体现了两大阵营文化认同的冲突。

关键词:身份认同;“五四”时期翻译;翻译论争一、引言在“古今中外”激烈冲撞的“五四”文化场域中,译者不同的身份结构、身份认识与定位、文化立场与心态等身份认同问题,必然或隐或现地体现在他们的翻译思想与实践当中,决定了这一时期翻译规范的多样性。

本文选取这一时期三次重大论争即新文化运动初期《新青年》对林纾的讨伐,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交锋,以及新文化运动晚期学衡派与新青年派的论争,展示五四时期各种翻译规范的冲突及对中心地位的争夺,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分析和解释这些论争的根源、性质及意义。

二、《新青年》的双簧信——新文化派的西方认同与林纾的身份认同危机1915年9月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发起的《新青年》创刊,打出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但未激起多大反响,为了造势,1918年3月钱玄同、刘半农二人在《新青年》上自导自演了一场“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致信《新青年》颂扬林纾,赞林译小说具有唐代小说的神韵,译笔雅健、译名香艳。

刘半农发文逐条予以驳斥,对林译小说痛加贬抑:一是所译之书选材不精;二是谬误太多,随意删改;第三也是最大的病根是“以唐代小说之神韵,迻译外洋小说”,刘半农指出,“当知译书与著书不同,著书以本身为主体,译书应以原本为主体;所以译书的文笔,只能把本国文字去凑就外国文,决不能把外国文字的意义神韵硬改了来凑就本国文” ,鲜明地表达了新文化派的译介观。

从《新月集》译本看郑振铎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从《新月集》译本看郑振铎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翻译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梁书从《新月集》译本看郑振铎的儿童文学翻译观贺翠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100176)摘要:郑振铎是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也是新儿童文学观的开拓者和实践人。

他通过翻译泰戈尔的《新月集》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与中国封建礼教下完全不同的儿童观,提出了儿童文学理论中儿童应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应当以儿童为本位的观点。

为了准确地、原汁原味地翻译出泰戈尔《新月集》中纯真的儿童世界,郑振铎提出并实践了他独特的儿童文学翻译观,为读者呈现了一本绝美的《新月集》译本。

关键词:郑振铎;《新月集》;儿童文学翻译观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9)14-0032-02郑振铎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也是中国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

作为学者型的翻译家,郑振铎一生为俄国文学、希腊文学,尤其是印度文学的译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独到的、颇具生命力的见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和推进者。

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在印度被尊称为“诗圣”。

泰戈尔的诗歌以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和富有哲理而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被人们称作“精神生活的灯塔”,能够唤起人们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让人生充满欢乐与光明。

当郑振铎初次读到泰戈尔的作品时就被他灵动的精神、自由的遐想和纯真的童心深深地感动了。

而泰戈尔的《新月集》更是让他看到了一个与旧中国封建礼教下完全不同的儿童观,萌生了一定要将《新月集》介绍给中国读者的想法。

《新月集》是一部儿童诗集,语言空灵秀丽,给人一种无限的美感。

诗人仿佛是在用一支神奇的彩笔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儿童纯洁无瑕的内心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如天使般圣洁光明。

1923年,郑振铎翻译的《新月集》出版了。

他在译者自序中写道:我喜欢《新月集》,如我之喜欢安徒生的童话。

《新月集》具有安徒生童话中那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望的成人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

论温州精神在郑振铎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论温州精神在郑振铎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论温州精神在郑振铎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中的体现作者:邵星宇贺晓琴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5期摘要:郑振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从出生到成年这段时期一直在温州生活学习,因此温州精神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而他在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上取得的成就与温州精神对他的影响有紧密的联系。

本文将通过对郑振铎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的仔细分析,解读温州精神在其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温州精神郑振铎翻译理念翻译实践1.引言郑振铎(1898-1958)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编辑家,也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

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和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都将他收录到中国翻译家的名目之下。

胡愈之在《哭郑振铎》一文中写道:郑振铎“是一个多面手……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文学名著或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方面,……都做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做到的那么多的贡献”。

郑振铎于1921年与沈雁冰共同组织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并主编刊物《小说月报》。

他以文学研究会为依托,提倡文学翻译,他一生翻译成果丰硕,对我国文学和翻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翻译了大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有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希腊、罗马文学和美国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德国莱辛的寓言、丹麦的民歌,等等。

郑振铎出生和成长在温州,他的父亲在温州当过职员,因而可以说温州是郑振铎的故乡。

他自己也常向人们说:“我是喝瓯江的水长大的,我是瓯江的儿子。

”(郑尔康,2002:22)他从出生开始一直在温州生活学习。

直到19岁考上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他才离开温州到北京求学。

从出生到成人的这段经历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瓯越大地的耳闻目染也使温州精神在他身上根深蒂固,这为他以后在翻译、文学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温州精神简介温州从来都不乏特有的精神,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精神”被很多学者予以高度概括。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郑振铎是中国翻译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在《飞鸟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郑振铎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它要求翻译者把原文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
同时又要保持原文的美感。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特色,而不是把原文的文学特色改写成自己的文学特色。

他还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而不是把原文的文学风格改写成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飞鸟集》中,郑振铎采用了一种“把原文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保留下来,同时又使译文具有自己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的翻译技巧。

他采用了“把原文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保留下来,同时又使译文具有自己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的翻译技巧,使译文具有自己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原文的文学特色和文学风格。

郑振铎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在《飞鸟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翻译理论和
技巧对中国翻译史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不仅提高了翻译的质量,而且也为中国翻译史上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郑振铎与外国文学

郑振铎与外国文学

在未来的时间里,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我们可以预见到中国 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将继续向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将为中国的外国 文学翻译和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王安忆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广 泛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常常引起读 者和评论家的高度。而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王安忆对外国文学的深刻理 解和借鉴。
谢谢观看
外国文学对郑振铎的思想影响深远。通过研读外国文学作品,他深入了解了 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这使他的文学创作和评论更加丰富和多元。例如,他特别推 崇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文学,认为这些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描绘和思考方式对中 国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外国文学并非简单的模 仿或引进,而是需要与本国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
最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也体现出了对外国文学的反思和批判。她并不盲目 地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而是批判地反思这些文学现象,从中发掘出新的意义和 价值。这种反思和批判的精神,使她的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与外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这种既体现在她的作 品的文化视野和历史理解上,也体现在她的作品的小说技巧和叙事风格上,以及 对外国文学的反思和批判上。这种不仅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外国文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代以来,外国文学便在各 国之间互相传播,不同思潮的涌现更是推动了文学的繁荣发展。譬如,文艺复兴 时期的意大利,古典主义在法国的兴起,以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 然主义等。这些思潮特点各异,但都为世界文学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文化交流方面,外国文学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载 体,能够跨越国界,传播思想,加深相互理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外 国文学充当着桥梁的角色。通过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 地域的文化特色,从而丰富本国文学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

从《新月集》译本看郑振铎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从《新月集》译本看郑振铎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Part Four 郑振铎儿童文学翻译观
的影响和启示
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丰富了儿童文学的题材和风格
提高了儿童文学的翻译水平
激发了儿童对文学的兴趣和热 爱
对当前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重视儿童文学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以传达原著的精神和风格。
关注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心理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新月集》译本是郑振铎儿童文学翻译观的典型代表
郑振铎的译本在 儿童文学翻译领域 具有重要地位
郑振铎在《新月集 》译本中注重传达 原著的情感和艺术 价值
《新月集》译本对 后来的儿童文学翻 译产生了深远影响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郑振铎认为译本应该符合本 土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郑振铎注重译本的本土化,以 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著
的思想和内容
郑振铎认为译本应该与原著相 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
文学作品
Part Two 郑振铎《新月集》译本
的特点
语言优美
郑振铎在译本中采用 了流畅、自然的中文 表达,使得译文读起 来富有韵律和节奏感。
郑振铎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保留了原作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意象,使得译本仍然能够传达出泰戈尔的文学风格。
郑振铎在译本中注重保留原作的节奏感,通过押韵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让译本更具有音乐美感。
译本中体现了对儿童的理解和关爱
郑振铎在译本中注重保留原著中的童趣和儿童视角,使译文更符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兴趣。 郑振铎在译本中注重用简单、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让儿童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郑振铎在译本中注重对儿童心理和情感的把握,通过译文传达出对儿童的关爱和呵护。 郑振铎在译本中注重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关注,通过译文传达出对儿童未来和命运的思考。

郑振铎介绍1

郑振铎介绍1

主要贡献
郑振铎对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 杰出贡献。在文学理论方面,他是文学革命初期" 为人生"的文学的重要倡导者之一。1921年6月,他 进一步提出需要"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血和泪 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 色的作品"。从那时起,他一生坚持革命的现实主 义文学理论,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 文学为人民服务。在文学研究方面,20年代初即提 倡和从事中外古今文学综合的比较研究,特别是一 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 作了很多属于开拓性的工作。
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
郑振铎,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 1917年入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1919年参加 “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他主编中国 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 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 起了开山作用。主编《小说月报》。他在 《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 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 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 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 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与故乡人民心连心
五四的烈火,在八闽大地燃起,然而,日本帝 国主义者却先后派军舰到厦门、福州,实行武 装威胁,在福州甚至开枪逞凶。在北京的郑பைடு நூலகம் 铎闻讯,就积极参加组织旅京福建省学生抗日 联合会,成为该会领导人之一。他参加编印 《闽潮》,奔走呼号,声援故乡的反帝爱国运 动,始终和故乡的人民心连心。

郑振铎经典名言

郑振铎经典名言

郑振铎经典名言
1、海水是胶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翻翻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

2、我是少年!我有如炬的眼,我有思想召唤泉。

我有牺牲的精神,我有自由不可捐。

我过不惯偶像似的流年,我看不惯奴隶的苟安。

我起!我欲打破一切的威权。

3、我是少年!我有愤腾的热血和活泼进取的气象。

我欲进前!我有同胞的情感,我有博爱的心田,我看见前面的光明,我欲驶破浪的大船,满载可怜的同胞,进前!不管它浊浪排空,狂飙肆虐,我只向光明的所在,进前!进前!进前!
4、当春间二三月,轻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

5、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6、我没有见过那末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

7、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瘧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从翻译手法比较郑振铎和冯唐译《飞鸟集》

从翻译手法比较郑振铎和冯唐译《飞鸟集》

从翻译手法比较郑振铎和冯唐译《飞鸟集》一、引言(一)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也迅猛发展。

其中,对外国文学的引进与几十年前相比数量上有了大幅的增加,但质量上仍良莠不齐。

究其原因,翻译工作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国内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讨论研究也逐渐升温,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学者。

在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对象方面,古代文学多于现当代文学,但现当代文学正在越来越受重视。

①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而有趣的文学翻译实践,译者的个人色彩在翻译过程中会对作品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是追求“无我”状态,还是应该把自己的感情和解读带入作品中?这点一直存在争议。

②前人对此有过多角度的各种研究,但是,目前从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手法研究泰戈尔诗作的翻译的项目很少。

在阅读《飞鸟集》原文和中文译文并接触到郑振铎与冯唐的不同译本时,感受到了不同译本的不同风格,如郑振铎译本清晰明了、忠于原文,最为读者所认可;③而冯唐译本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意境上甚至内容上与原文大相径庭,篡改了原文,对于部分内容使用了未必恰当的翻译手法。

④对于《飞鸟集》,怎样的翻译手法较为合适,如何选用不同的翻译手法?正是本文要探究的问题。

(二)作品简介《飞鸟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全作325首小诗,风格清新,语句优雅。

大多只有简短的一两行,其中有泰戈尔对于自然景观的瞬间把握,抑或常见景物片段的描写,一花一草、一树一流星等等,并通过优美的词句将作者的感受溢于纸面,且往往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泰戈尔的《哲思录》《飞鸟集》英文版大部分源自作者自己翻译的孟加拉文原诗,另一部分则是泰戈尔在日本游历时创作的英文诗,有研究者认为后一部分诗作比较明显地受到了日本俳句的影响。

⑤(三)译者简介冯唐,原名张海鹏,毕业于著名的协和医科大学。

其身份跨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妇科博士、MBA、作家、诗人、编剧等等。

他的《成长三部曲》用充满激情的文字讲述了年轻一代的青春故事,是当代非常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

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张娟【摘要】郑振铎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方面的建树对白话文和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保留了原文的散文体,并且在选词造句上满足译文读者的需求,从而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创作出让读者易于理解和喜爱的译作。

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互相促进,推动了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Zheng Zhenduo is one of the promoters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the May 4th period,and his aehievement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etiee exert a positive influenee on the development of vernaeular Chinese and new literature. When translating Stray Birds,Zheng Zhenduo followed its original prose style and met reade rs’ needs in the ehoiee of words and sentenees to reproduee the style and the eontent,whieh made his version eompre-hensible and popular among readers.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etiee promoted eaeh other and e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 China.【期刊名称】《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郑振铎;《飞鸟集》;翻译理论;翻译目的;直译【作者】张娟【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郑振铎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学者,他不仅在文学、美学、艺术、考古、编辑等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在翻译事业上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生如夏花郑振铎译

生如夏花郑振铎译

生如夏花郑振铎译篇一:标题:生如夏花——郑振铎译正文:生命就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绚烂,充满活力和色彩。

我们的存在就像这鲜花一样,在特定的时间绽放,然后凋零消逝。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喜怒哀乐,经历了繁华和失落,留下了我们的痕迹,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郑振铎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的翻译风格简洁明了,精准传达原文意境。

这首诗是他翻译的,它将生命比作夏花,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生命的绚烂和短暂。

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珍贵,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天。

拓展:夏花一词,源于《诗经》中的《七月》篇,其中写到:“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此处的“夏花”指的是夏季盛开的花儿。

在古代,夏季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时光。

在这个季节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如斗草、采莲、赏花等。

夏天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天气温暖宜人,万物生长繁荣,人们也充满活力和激情。

夏天也是一个快乐和自由的季节,人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生命的活力和自由。

篇二:正文:生如夏花,郑振铎译,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生命如同夏日的花朵一样绚烂夺目,短暂而珍贵。

这句话常常被用来鼓励人们珍惜生命,把握当下,因为它们只有一次,无法重来。

郑振铎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家,他的翻译风格简洁明了,注重准确性和传达原意。

在他的翻译中,生如夏花这句话被翻译成了“Life is like a summer flower”,这种翻译更加贴近原文的含义,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

除了这句经典的诗句,郑振铎还有许多著名的翻译作品,例如《飞鸟集》和《吉檀迦利》等。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也在国际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拓展:郑振铎 (1895 年 -1958 年),原名郑振铎,字西谛,浙江温州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收藏家。

他是 20 世纪中国翻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曾翻译过《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印度经典文学作品,以及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等。

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语体欧化观

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语体欧化观

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语体欧化观摘要在五四时期的“废文言、兴白话”运动中,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发现我国白话文存在严重缺陷,语言表达能力无法将外国作品中优秀的表达方式等真切地表达出来。

因而,越来越多的翻译家提倡语体欧化,以提高白话文表达能力。

本文旨在从郑译本《飞鸟集》探讨其在语体欧化观影响下的译文对我国语言发展成熟的作用。

关键词郑振铎《飞鸟集》语体欧化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Analyse on Zheng zhenduo 's Language Style EuropeanizationBase on Translation of "Stary Birds"JIN Zhe(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AbstractThe advocator of new culture movement found it have a serious defect in our vernacular, the language expression can not reflects the excellent expression in foreign language, so more and more translators advocate stylistic Europeanization inorder to improve the presentation skill of writings in the vernacular.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function of Zheng zhenduo 's translation of "Stary Bir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language.Key wordsZheng zhenduo; "Stary Birds" ; Europeanization1 语体欧化观五四时期是我国文学的转型时期,外国翻译文本日益增多,语体欧化的翻译方法深受翻译界青睐,如郑译泰诗《飞鸟集》就采用语体欧化的翻译方法。

最新 郑振铎编译《飞鸟集》的内外部原因分析-精品

最新 郑振铎编译《飞鸟集》的内外部原因分析-精品

郑振铎编译《飞鸟集》的内外部原因分析一、引言郑振铎活跃在五四时期的文坛。

他倡导我国的新和新运动。

这一时期,他翻译了大量的泰戈尔的作品。

泰戈尔对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思想界的影响非凡。

而其中,郑振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向远曾指出,在泰戈尔的翻译者中,译介较早、翻译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郑振铎(西谛)。

选译泰戈尔的作品,除了出于自身对诗人以及作品的喜爱,更是符合当时新文化运动所推崇的“兴白话,废古文”之趋向。

“而最能体现‘五四’ 文学语言革命实质的便是白话诗的诞生”。

随着郑振铎译《飞鸟集》的出版,掀起了一股白话短诗风潮。

受之影响的就有郭沫若和冰心。

五四的大背景下,急于接受外国文化,以便为中国注入新的血液导致外国作品的流入。

可以说,译者自身、外部条件和内部需要造就了泰戈尔在中国的盛行,也成就了郑振铎。

二、译者自身首先,郑振铎是极其喜爱泰戈尔的作品的,也是非常推崇泰戈尔的。

根据他自己在《新月集》的译者自序的说法,他在 1918 年读到泰戈尔的诗歌并且很喜欢。

随后,他开始翻译泰戈尔的一些小诗并于 1922 年出版了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

书中他引用 S.Rad-hakrishnan 的话称泰戈尔的魅力来自其“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和“作品中的文学的庄严和美丽”。

谈及爱泰戈尔的原因,他也引用说,“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连他自己谈到诗歌“选译”的标准时也说要选译“我所最喜欢读的”(郑振铎《飞鸟集》例言)。

除了言语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喜爱,在行动上,郑振铎更是积极。

1924 年,泰戈尔访华。

4月 12 日上午,泰戈尔一行乘船抵达上海,郑振铎等人在汇山码头恭候。

而在此之前,郑振铎在由他和沈雁冰等人共同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刊物《小说月报》中专门开了一个“文学家研究栏”,其实就是专门介绍泰戈尔的。

泰戈尔来华之前,郑振铎在《欢迎泰戈尔》一文中说道:“他在荆棘丛生的地球上,为我们建筑了一座宏丽而静谧的诗的灵的乐园。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双语美绘版》(印)泰戈尔(Tagore,T.);郑振铎 译读后感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双语美绘版》(印)泰戈尔(Tagore,T.);郑振铎 译读后感

《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双语美绘版》(印)泰戈尔(Tagore,T.);郑振铎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双语美绘版》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部精选集,译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

阅读这部作品,仿佛漫步在繁花似锦的夏日,感受生命之美在心间绽放。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句诗句道出了泰戈尔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见解。

在这部诗选中,泰戈尔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他关注生命的本质,倡导人性的善良与真诚,作品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

”这句话恰好说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态度。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总能触动人心。

在《生如夏花》这部诗选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如他在《云使》中写道:“我将带着你的爱,穿过四季的轮回,去寻找那最遥远的星辰。

”郑振铎的翻译准确传神,既保留了泰戈尔的原有风格,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

例如,在《园丁集》中,有这样的诗句:“你是我最美丽的梦境,我是你最美丽的梦境。

”郑振铎将这句诗句翻译得恰到好处,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这部诗选不仅让人感受到泰戈尔诗歌的美,还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

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写道:“我生活在与世界相遇的边缘,把我的存在献给了无限。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敢于追求梦想,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第二篇范文《生如夏花:泰戈尔经典诗选:双语美绘版》是一本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片刻宁静的书。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窥见泰戈尔那充满哲理与浪漫的世界。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探讨泰戈尔的诗歌如何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与功利所困,忽略了心灵的滋养。

泰戈尔的诗歌,如一股清泉,滋润着干涸的心灵。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泰戈尔诗选:练习题含有答案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泰戈尔诗选:练习题含有答案

泰戈尔诗选一、填空题1、《泰戈尔诗选》收入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四部诗集:《故事诗》、《吉檀迦利》、《新月集》以及《园丁集》。

2、被称为泰戈尔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他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的作品是《吉檀迦利》。

3、泰戈尔“以我观物”,以爱观物的生存态度使诗集《新月集》中的自然景观带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

4、《园丁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诗集,泰戈尔用简洁的语言,构造了一个真理的殿堂。

5、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

6、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7、作为泛神论代表作的《吉檀迦利》,描写了诗人对神的赞颂,对神到来的渴望,与神失之交臂的失望,以及与神合—的狂欢,寄予了诗人对无限世界的向往和沉思。

8、泰戈尔在《新月集》中采用了三重的叙述视角:孩子,母亲,诗人。

9、泰戈尔认为,爱创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爱;而母爱、孩童之爱则是人类最真诚最纯朴的情感。

10、在《吉檀迦利》中泰戈尔向神敬献的歌是“生命之歌”,他以轻快、欢畅的笔调歌唱生命的枯荣、现实生活的欢乐和悲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关怀。

11、泰戈尔用西方现代文明与印度古典哲学精神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的“诗人的宗教”,这种生命哲学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在《吉檀迦利》中。

12、为《吉檀迦利》全集定下情感基调的第一首对于“永恒”这—凝重的主题,泰戈尔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比喻,表现出对神的认知。

“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

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

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

”13、泰戈尔身上有两种文化特质,印度文化中的泛爱和西方文化中的博爱,西方文化所匮乏的品质在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中却存在着,而且是那么自然而然,毫不造作。

14、综观泰戈尔的诗歌,清新朴素是其最大的特色,《吉檀迦利》35首中,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夸饰的情感,句句犹如白话,却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简介 燕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作者简介 燕子

郑振铎郑振铎(1898/12/19—1958/10/18)祖籍福建长乐。

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

笔名西谛、郭源新等。

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

五四运动爆发时,作为学生代表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19年11月参与创办《新社会》周刊,提倡社会改造。

1921年与沈雁冰、叶绍钧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主编《文学旬刊》,主编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

1922年创刊并主编了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

1923年接替茅盾主编《小说月报》。

四一二政变后,被迫远走欧洲。

1928年底回国,在商务印书馆工作。

1931年赴北平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这期间参加主编了《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

1935年代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中国文艺家协会成立,被选为理事。

抗日战争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

上海“孤岛”时期,抢救和搜集民族的珍贵古籍,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抗战胜利后,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45年主编《民主》周刊。

后又与李健吾主编《民主》周刊》。

后又与李健吾主编《文艺复兴》月刊。

1949年后先后任文物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殉他是现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

五四时期,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上发表大量的文艺评论文章。

提倡“血的文学、泪的文学”,反对“‘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冷血的产品”。

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史家、文献学家。

他的《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中国俗文学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史料丰富、眼界开阔,富有开创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他的《中国版画史图录》、《玄览堂丛书》、《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为我国民间文学、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整理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

他在小说、散文的创作和翻译国外文学方面也有成就。

郑振铎的翻译观在翻译理论方面,郑振铎的贡献主要是他在二十年代的翻译理论建树和一生对翻译的提倡建议之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振铎的翻译理念之“有所为,为人生”作者:卢鑫一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1期摘 ;要:郑振铎先生作为先进知识分子,认为文学的作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他首先翻译出俄国那些具有反抗精神的文本,意在为中国读者带来新思想,摒弃腐朽的旧思想。

他提出文学可译性,把直译、意译以及哲学理念结合起来进行翻译,集中体现在泰戈尔的著作《飞鸟集》中,郑振铎先生具有一定的翻译目的性,这是他明显的翻译特色,他的译作大多数都是经过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

他认为翻译包含两种突出的作用:一个是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改变,另一个是能够将中国民众和现代的一些人生问题及思想相沟通。

与此同时,他运用白话文为主要翻译用语,这也对我国翻译界的走向有一定的指導及引领作用。

关键词:郑振铎;现实主义;翻译理念;《飞鸟集》;启蒙作者简介:卢鑫一,女,吉林省长春市人,本科,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1--021、引言郑振铎先生是我国20世纪优秀翻译家的其中一位。

他为中国民众了解世界文学的进行过程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著作。

他所翻译的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直至今日,仍被称作“最好的译本”。

2、翻译的动力2.1接触外国文学及翻译家郑振铎先生的家乡位于浙江省的永嘉县(现处于温州)。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早在1843年《南京条约》中作为其中一项条款时就被提及,在条约中,列强命令中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从而开展自由贸易,其中就包含浙江的宁波。

由于这里曾是帝国列强开辟的贸易口岸,因此为他早早地接触外国的一些传教士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接受新思想有一定的铺垫。

这之后,在北京求学期间,郑振铎认识了许多当时国内的进步人士,并且和他们讨论了关于文学、政治和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这段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翻译目标文本的选择。

在1919年,郑振铎积极加入到“五四运动”当中去,同时准备发展文学,他的翻译事业也基本起步这个时期。

那个时候,他经常去基督教青年会图书馆,在那里认识了一些当时出名的俄国文学翻译家,例如许地山、瞿秋白、耿济之等人。

根据他后来回忆:“在图书馆里,含有丰富的书籍:有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和戏剧集,有托尔斯泰的大量小说,安特列夫的戏曲集等。

我对它很感兴趣。

”还有“我特别喜欢俄罗斯文学”。

但是由于当时国内时局动荡,他最初的翻译目标大部分集中于社会与政治方面的文章,对于文学方面涉及不深。

1921年开始,他逐渐把精力放在新文学运动,翻译也开始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

进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当中,郑振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先进知识分子,例如茅盾等人创立了文学研究会,后来开设了《文学周刊》和《小说月报》两种报刊,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这一时期,他不仅致力于新文学的创作,而且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学产生、创作的理论,有大量作品问世。

2.2坚持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他始终保持坚定地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对于革命的积极作用,认为文学是要为人民服务的,并重点突出文学对于人生、社会革新的重要性。

现实主义是一种注重真实生活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具有较强的客观性。

它主张理智地发现、查看真实生活,根据原有的生活方式准确、细致地描述环境中的经典人物。

现实主义是一种符合文学本质的特点一种文学类型。

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去除掉作品中的政治、道德谎言、商业、维护阶级权力和高贵的假象、愚人和愚人的妄论等等。

但实际上,现实主义也是可以虚构的。

相反,为了摆脱谎言的同时客观地表达谎言,必须运用小说等不损害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

用他的话说:“文学需要同时具备可以折射出革命的精神和社会问题的功能。

”正如鲁迅晚年也曾说过:“我依旧怀抱那种存在于十多年前的开导智力的主义,我认为这是‘为人生’,同时要对人生进行改革。

”3、翻译的理念3.1“有所为”的翻译特色郑振铎先生具有一定的翻译目的性,这是他明显的翻译特色,他的译作大多数都是经过挑选后才进行翻译的,是为了体现或者改变真实的人生,使之更好的发展。

在原载于1922年8月11日《文学旬刊》第46期的文章《无题》中,郑振铎表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需要有两种目的,一个是带领中国人到现代的真实问题,与现代的思想相碰撞。

另一个是改变传统腐朽的文学思维,”不管在文学方面的改革或者推动文化不断向前发展,都需要通过思想方面的接触,进而迸发出新的火花。

对于文学的理解方面,郑振铎认为文学不单纯是一种用来摆弄的文字,更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强大力量。

在《血与泪的文学》中他指出,当今的社会真正需要的是“血和泪的文学”,需要的是一篇能够真正批判现状、反映民生艰辛、能触及社会最深痛苦的文章。

作家李建武曾说过,郑振铎“永远是出生入死的先锋官,为追求理想而在多方面战斗的一位带头人”3.2 引入俄国文学自从1923年开始,郑先生在翻译《俄国文学史略》出现在大众视野后,第一次为中国民众带来了俄国文学的进化史。

那个时期的俄国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由于翻译的俄罗斯文学带来了新活力和新思想也开始进入了中国的文学舞台,进入了当时处于黑暗、迷茫混沌中的中国。

“五四运动”期间,这些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俄国作家、革命家路卜洵的作品《灰色马》,不仅因为文章自身的情节内容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且由于这本译作深刻体现了那个时期俄国的革命思想与人民的抗争精神,因此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同时,他还在杂志里为大家介绍其他优秀俄国作家的卓越作品,例如契诃夫、高尔基、果戈里的小说、诗歌等等,在民众中得到了很强的认同感。

郑振铎先生所认为的文学是永久存在的。

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帝王将相留下的只是残酷的战争,唯有文学能给人带来温暖,留下永恒的记忆,是真善美。

这是郑先生对文学的崇高评价,同样地,历史也多次证明这个评价是一个最平凡却伟大的真理。

因此,在泰戈尔所著的《飞鸟集》当中,郑振铎使用的翻译文字轻快、明亮,同时给人温暖的感觉。

4、翻译的方法4.1 翻译的两种功能郑振铎先生坚持翻译具有两种突出的作用:一个是可以将中国民众和现代的一些人生问题及思想相沟通,另一个是对中国文化传统进行革新。

因此,他的翻译方法遵守以下三点原则。

4.2直译为主遵守以直译为主,需要体现出来作者所著原文的含义。

郑振铎所译用的是白话文,因为当时在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成为通用的书面用语,改变了过去那种与口语脱节的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郑振铎非常忠实地将诗的内容以及含义翻译出来。

比如说下面几首出自于《飞鸟集》的诗:原文1: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翻译: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原文2:We, the rustling leaves, have a voice that answers the storms, but who are you so silent?“ ;I am a mere flower. 翻译:“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风和雨。

你是谁呢,那样的沉默着?”“我不过是一朵花。

” 从这两篇译作当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翻译方法通过直译进行,他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介绍”。

将“birds”译为“飞鸟”,“Storm”译成“风和雨”,虽然没有改变原诗的含义,但是他通过增加对意象的描写,以及把一个长句拆分为三个小短句,这就使得译作多了几分生动、活泼之意。

4.3意译为辅将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对原文进行稍作加工,而不失真。

他反对“硬邦邦、直愣愣的翻译”,而是在遵守“忠实”翻译的同时,他认为译文需包含原文的顺畅感,通过意译的手法将原作传神地再现出来。

例如:原文1:The stars are not afraid to appear like fireflies. 翻译: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那样。

原文2:My day is done, and I am like a boat drawn on the beach,listening to the dance-music of the tide in the evening. 翻译:我的白昼已经完了,我像一只泊在海滩上的小船,諦听着晚潮跳舞的乐声。

在这两首诗当中,郑振铎将原文的“stars” “listening to” “the tide in the evening.”译为“群星”“谛听”“晚潮”,而不是逐字逐句的生硬翻译,他赋予了译文更加优美的流利感,同时没有失去原文中的美感。

4.4运用哲理运用包含哲理以及意境传神的表达手法。

郑振铎对泰戈尔的了解很深,他曾写道,“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是现代印度的一个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位优秀诗人”“他同时又是一个哲学家。

”因此,他译出了泰诗其中蕴含的哲理意味以及诗文意境。

原文:We come nearest to the great when we are great in humility. 翻译: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在这里,郑振铎接连使用两个比较级“最大为谦卑”“最接近伟大”,构成一个递进句式,更加突出了原文的哲理含义。

我国著名文学家冰心女士曾经这样评价泰戈尔的诗作:“觉得那小诗非常自由,就学了那种自由的写法,随时把自己的感想和回忆,三言两语写下来。

”他所创作的诗歌虽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的影响,但并没有局限在浪漫主义抒情方面,而是将众多理念在一起,用巧妙的象征手法把物体之中所蕴含的哲理更加生动化,让人易于理解。

5、结语郑振铎所翻译的文本都是经过仔细挑选的,带有启蒙中国人的目的,他把翻译作为一种沟通世界的桥梁,带领中国的读者去了解更多的新思想,摒弃过去传统腐朽的老一套思想,真正做到“有所为,为人生”,进一步让人生绽放光彩。

这也对我国翻译界的走向有一定的指导及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1]部铁军. 郑振铎与外国文学[D].吉林大学,2013.[2]靳哲. 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念[D].河北大学,2011.[3]李冰燕. 郑振铎文献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4]林银焕. 现代性视野中的郑振铎文学思想初探[D].厦门大学,2009.[5]吴飞灵.郑振铎的翻译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5):63-64.[6]张娟.从《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技巧[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03):52-54.[7]郑振铎. 郑振铎选集[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8]郑振铎.译文学书的三个问题.郑振铎全集(第 15 卷).花山出版社,1998:61.[9]周心怡.郑振铎的翻译精神及其理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8):57-59+69.[10]邹德刚.浅谈郑振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成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5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