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一、教学常规的检查实行分级、分科检查落实。

校长每学期检查一次,教导处每月检查一次,学科组长每两周检查一次。

二、检查要有日期、有盖章、有记录,并且要及时反馈情况。

不反馈,在上级检查中出了问题追究检查人员责任;反馈了,问题仍然没有纠正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教师个人责任。

三、每学期,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进行两次(期中和期末)综合性教学常规检查,以分数量化成绩。

及时将问题反馈给教研组或教师个人。

两次成绩的平均分,作为个人教学常规成绩,纳入综合量化中。

校本课程管理办法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我校依据教育方针及国家课程实施计划,充分利用学校及教师的资源,认真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验。

一、课程开发与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动,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适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差异性、主体性。

二、主要措施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动员全体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工作,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教师业务考核。

3、以教研组为单位确定本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

4、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5、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开设校本课程。

6、充分发挥校本教研的作用,整合各科组教师的特长和优势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三、选课方法
学生选课分以下几步走: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____人,低于____人不开班。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校本课程。

四、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比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导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教师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自评分、年级考核组评分(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学生评价分(每班抽取优生、中生、后进生进行评价,取平均)、教导处学期教学常规工作评价、教学成果评价等。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采用测试、考查、考勤等方式评价学生。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

(3)学习的成果。

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

五、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实行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等,以便于规划实施校本课程。

2、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3、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4、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5、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自已组织学生,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6、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7、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8、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六、运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校本课程研究组:各教研组
1、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选定课程实施教师。

(3)将课程选题分解,各组选择模块,分头编写校本课程教材或课程方案。

(4)将各组编写的课程材料交教导处汇总,统一编排打印,再返回到教师手中。

2、实施阶段
准备: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1)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2)评估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3)教导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4)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将课程开发计划交教导处;
(5)教导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6)教师挖掘课程资源,编写校本课程教材或课程方案。

(7)校本课程方案、计划交教导处。

实施:
(1)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2)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3)教导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4)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导处;
(5)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6)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7)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8)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评价:
(1)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2)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3)学校组织校本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小组,根据各门课程特点,制定详细成果评价办法,并对课程实施评估,结合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综合材料检查、效果评估以及问卷结果、日常检查反馈等几项成绩,对课程实施全面评价。

七、评选结果的运用:
1、评价结果纳入任课教师综合量化成绩。

2、校本科程分六大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身心素养类、艺术修养类、学科拓展类,每学年每个大类评选两名在评估中表现突出、师生反响较好的教师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先进个人,待遇同校级优秀教师。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2)
是指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学校制定的对教学常规进行检查的一套规章制度。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的内容:
1. 检查目的:确保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检查内容:
- 教学准备:检查教师是否按照要求备课,包括准备教案、教学用具和辅助材料等。

- 课堂管理:检查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保持课堂秩序,确保学生专注学习。

- 教学方法:检查教师是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 师生互动:检查教师是否与学生保持有效的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提问。

- 学生学习效果: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

3. 检查方式:
- 日常巡查:学校管理人员不定期进行课堂巡查,观察教师教学情况,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 交流研讨: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 学生评价:定期进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4. 检查结果:
- 表扬: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并鼓励其经验分享。

- 教学指导:对于存在问题的教师,提供个别指导和教学辅导,帮助其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

- 教研活动:对于多次未能达到要求的教师,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策略。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旨在帮助教师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提供了教学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制度(3)
第一章引言
一、背景
教育部门对于小学教学工作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教学常规检查制度。

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教学工作能够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小学教学常规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章教学常规检查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教学常规检查的目标是确保教学工作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二、原则
1. 全面性原则: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后反思等环节。

2. 公正性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评价。

3. 可操作性原则:检查内容要具有操作性,能够指导教师的实际操作。

4. 及时性原则: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5. 提高性原则: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第三章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和方式
一、内容
教学常规检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计划:检查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和操作性。

2. 教学准备:检查教师是否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包括教材的准备、教具的准备等。

3. 教学过程:检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互动方式等,以及学生的参与情况。

4. 教学效果:检查教师所教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等。

5. 教学反思:检查教师是否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及时修正其中存在的问题。

二、方式
教学常规检查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老师自查: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查,发现并解决问题。

2. 同行互查:由学校安排教研组或教研组的成员相互检查,促进教学交流和互相学习。

3. 上级督查:学校领导或教育部门的督查人员对教学进行检查,确保教学工作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

第四章教学常规检查的程序和要求
一、程序
教学常规检查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准备阶段:确定检查的时间、地点和人员,通知被检查的教师并要求其做好准备。

2. 检查过程:按照事先确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检查,记录检查结果和意见。

3. 反馈与整改:根据检查结果给予教师反馈和建议,要求教师进行整改。

4. 后续跟踪:对教师进行跟踪与督导,确保其整改措施得到了有效执行。

二、要求
1. 检查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对教学工作进行准确评价和指导。

2. 检查结果要真实可靠,要以教育教学实际为依据,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3. 教师要积极配合检查工作,做好准备,并对自己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4. 学校要重视教学常规检查工作,为检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第五章教学常规检查的效果评价
一、评价方式
教学常规检查的效果评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 教师评价:让教师对检查工作进行评价,了解其对检查内容、方式和程序的反馈意见。

2. 学生评价: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感受。

3. 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由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进行评价和检查。

二、评价指标
教学常规检查的效果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1. 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和教学质量。

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3.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4. 教学效果的达成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教学常规检查的改进措施
教学常规检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了改进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不定期组织教师交流会议,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

2. 组织定期的教学巡视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跟踪和督导。

3.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4. 建立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宣传机制,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检查工作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第七章结束语
教学常规检查是保证小学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检查工作,确保检查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相信教学常规检查工作将会更加有效和有力地推动小学教学工作的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