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案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教案15篇
《六国论》教案15篇
《六国论》教案1 作品定位
这是一篇史论,评议战国时期六国对付秦国策略的得失,阐述了六国____的原因在于赂秦,赂秦必然资敌而弱己。

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国“赂秦”而亡,提醒治国的人汲取这个历史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阅读这篇文章,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单纯评论史实,而是采用借古讽今之方法。

文脉梳理
六国论〔构造〕
第一节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论史〔第二节〕论证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韩魏楚三国赂秦而力亏
〔第三节〕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不赂而亡-讽今〔第四节〕总结历史教训,申明政见
议论抒情——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第五节〕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辙
借古讽今——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国之下
资料展板
1、字音词义
①率〔shuài〕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这里相当于“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霜露:暴露。

⑤燕〔yān〕赵之君:燕国。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灭殆〔dài〕尽:副词,将近。

⑧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词语积累
①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晒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饱,满足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使,表假设关系
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两点:
(1)通假字在文中运用假借意
如:厌不当“厌恶”讲,而应理解为“满足”,即餍为饱,引申为满足
(2)读音应读假借字音
如当通倘,音tǎng莫读暮音mù
②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
(1)其实:即实际情况,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今义为“实际上”
(2)祖父:古义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
颠覆:古义____,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翻倒,推翻。

③多义词理解:

〔1〕不定指代词,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表
〔2〕有时:一食尽粟一石
〔3〕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见恨晚
(2)观看:伯乐相马
(3)宰相,名词:况于将相乎
(4)互相:当与秦相较

〔1〕介词,依靠,凭借
如:秦以攻取之外
〔2〕因为,由于
如:不赂者以赂者表
〔2〕用,拿,把
如:以地事秦
连词,相当于而
表目的,来:举以于人
动词:认为:以为神
1作家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宋仁宗庆历七年,他27岁,因应试不中,归而尽焚前所为文,闭门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

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明白晓畅,议论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

苏洵与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属于“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佑集》。

2、写作背景
北以后,契丹和西夏两个国家,不断进犯北宋边境,杀人掠货,西、北边犯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契丹军西夏军大小60余战,败多胜少。

军事上的软弱____,导致
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王朝一直采用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了苏洵生活的时代,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和西夏交纳岁币、绢,以求苟安。

针对这种现实,苏洵深感忧虑,写下了这篇《六国论》,借此讽劝当朝皇帝要以历史上的六国____故事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3、体裁知识
论,是一种文体。

古人言:“论者,议也。

”古人就论文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史论主要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的善恶和历史事件的是非,而政论主要是针对当世的时政发表看法和主张。

4、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1)韩魏楚以地赂秦的史实:
公元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公元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公元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公元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5年灭魏。

公元前223年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赵、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整体感知
文章主旨
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阐述破亡的原因,说明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又联络现实政治,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文章在指出六国应抛弃错误政策的同时,又指出了正确的政策,即“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样的设想对当时北宋朝廷同样适用。

苏洵的忧国之心可见一斑。

文章构造
全文可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两个分论点:〔1〕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2〕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二局部〔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

其中,第二段阐述第一分论点,第三段阐述第二分论点。

第三局部〔第四、五段〕,结尾局部。

第四段,作者总结历史教训,提出自己的政见。

第五段,含蓄警告北宋王朝,引以为戒。

写作特色
一,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这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段〕。

然后就论点的两个方面进展分别阐述,层层深化,反复论证:先论直接割地赂秦〔指韩、魏、楚三国〕,那么“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第二段〕。

证明了分论点一:“赂秦而理亏,破灭之道”。

继论齐、燕、赵三国虽然没有割地赂秦,但是赂秦的国家既然相继____,那么他们失去强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不免于____,这就是所谓“不赂者以赂者丧”,仍是“弊在赂秦”〔第三段〕。

然后又从反面说,指出六国假如不赂秦,团结天下的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国人就不可能平安无事;指出六国之亡,是由于被秦国的积威所吓倒〔第四段〕。

最后说六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假如不赂秦而起来抗秦,还有获得成功的可能,那么当今宋朝堂堂的天下大国,那就更没有重蹈六国____覆辙的道理了〔第五段〕。

这篇文章脉络很清楚,构造极为完好。

二,语言生动,富于情感:
不仅具有一般议论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尤其是用语生动形象,富有情感。

1、在论证中穿插有生动的描绘,如:“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之安寝”与“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

2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来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3、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
者的感情。

文章不时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

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不终”的可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文章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文章还运用对偶、比照、比喻,引用、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

纵横恣肆,起伏跌宕,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分的气势。

鉴赏要点
一、文章论证相当严密,脉络明晰,阅读时应首先理清文章思路。

二、语言生动,富于情感,需认真加以揣摩。

文本展示
课文第一段
内容讲析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论点的提出简洁明了,立场鲜明。

作者先否认作为战败理由的两点“兵不利”“战不善”,把锋芒直接指向当权者,没有丝毫妥协,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

赂秦导致的后果是“力亏”,“力亏”的结果自然是国家的破灭。

为了是文章更加无懈可击,作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提出第二个分
论点。

两个分论点提出的方式不同,第一个是前问的自然深化,第二个那么显得灵敏,生动。

最后,作者回应上文,再次重申论点,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重点指津
1、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又提出两个分论点,你认为有必要吗?
2、清代的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中说“老泉〔苏洵〕论六国之弊在赂秦,盖以规宋也。

故言激切而淋漓。

”试加以分析^p 。

3、“弊在赂秦”在一段中出现两次,我们却没有重复之感,为什么?
【①率〔shuài〕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这里相当于“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霜露:暴露。

⑤燕〔yān〕赵之君:燕国。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灭殆〔dài〕尽:副词,将近。

⑧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词语积累
①通假字
暴霜露,斩荆棘暴通曝,晒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饱,满足
当与秦相较当通倘,倘使,表假设关系
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两点:
(1)通假字在文中运用假借意
如:厌不当“厌恶”讲,而应理解为“满足”,即餍为饱,引申为满足
(2)读音应读假借字音
如当通倘,音tǎng莫读暮音mù
②注意词语的古今异义
(3)其实:即实际情况,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今义为“实际上”
(4)祖父:古义祖辈父辈如“思厥先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

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如可谓智力孤危
颠覆:古义____,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今义翻倒,推翻。

③多义词理解:

〔4〕不定指代词,有的人:或曰,不赂者以赂者表
〔5〕有时:一食尽粟一石
〔6〕或许: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见恨晚
(2)观看:伯乐相马
(3)宰相,名词:况于将相乎
(4)互相:当与秦相较

〔3〕介词,依靠,凭借
如:秦以攻取之外
〔2〕因为,由于
如:不赂者以赂者表
〔4〕用,拿,把
如:以地事秦
连词,相当于而
表目的,来:举以于人
动词:认为:以为神
分析^p :李桢这篇史论,提出了个人的独到的见解,他把宋二苏氏的《六国论》的观点概括为六国的____是因“不知坚守纵约”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六国的____是“以其暴”,在他看来,“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同专以罪秦也”。

而东方诸侯之国没有能“愈于秦”但是“其溺于攻伐,
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结果招致兵连祸结,曾无岁月。

又“终不克为秦所为”最后必然是“以卒自弱,而致秦灭”。

李桢的史论,分析^p 精当,论证严密,在质朴的语言中表达对暴政的强烈憎恶只之情。

【考虑与探究】
李桢的《六国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p 了六国____的原因,你同意谁的看法?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文本展示
文章第二、三段
内容讲析
第二段说明以地事秦,无异于自取____。

文章摆出事实,以秦受赂所得的土地与侵占所得和六国赂秦割地的事实进展比照,进一步说明,六国因赂秦而力亏。

触目惊心,无可反驳。

进而归纳,作者指出“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一个“固”,起强调作用,感情强烈。

接着,又从诸侯割地自安的心理入手,进展分析^p 。

首先,追溯历史,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乞秦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与“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相对照,竭力写祖先创业之困难和子孙割地之轻易,点出了赂秦的弊
病。

“今日:”“明日”点出割地之多,之快。

具有挖苦意义的是,即使这样频繁割地,却求一夕安稳而不可得。

其次是引用古人的话证明道理,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由此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____的原因进展分析^p 阐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观点。

第三段从第二个方面〔“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先指出了齐国____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后又阐释燕、赵两国____的详细原因是其本身的错误,这两个国家与齐国不同,没有“与嬴而不助五国”,而是“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终于“战败而亡”,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于是____也就“诚不得已”。

要点指津:
1、第二段主要阐述“赂秦而力亏”的,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展比照论证的?
2、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____?
明确:1、〔1〕数量上比拟,赂而得者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难易比拟。

祖先得土地之难,子孙送土地之
易。

〔3〕赂秦的心理与秦的欲望,为求一夕安寝奉之弥繁,可侵之愈急。

2、齐,与赢而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用武不终也。

【阅读延伸】
名二子说
苏洵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假设无所为者。

虽然,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

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

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辙乎,吾知免矣。

【赏析】本文非常有兴趣,是论说苏洵给两个儿子取名的原因的。

文章先说,车上的各个部位各司其职,都是车子不可或缺的局部,好似只有“轼”没有什么作用。

但“轼”并非真的没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横木,可扶以远瞻,因此苏轼字“子瞻”。

车轼的突出特点是露在外面,苏洵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确实,苏轼一生豪放不羁,锋芒毕露,确实“不外饰”,结果屡遭贬斥,“乌台诗案”险些丧命。

“辙”是车轮碾过的轨道,自然也属于车外之物,既无车之功,也无翻车之祸,所以“善处乎祸福之间”。

苏辙一生平和淡泊,在当时剧烈的政治斗争中,虽然也曾遭贬,但终能免祸,得以安度晚年。

这篇文章简析了车各部位的作用,进而分析^p 了苏轼兄弟的性格,有希望,也有担忧。

【考虑与探究】用现代汉语,概括一下苏轼兄弟的性格。

答:苏轼,锋芒毕露,不擅长掩饰。

苏辙,处事平稳,明哲保身。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答题:
〔20xx年高考题〕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约客
赵师秀
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分析^p 】此题重点是考察考生鉴赏诗歌作品的主旨、表现形式及意境,才能层级为E级。

本诗作者赵师秀〔?-1219年〕,南宋诗人。

字紫芝,号灵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著有《赵师秀集》,是南宋后期“永嘉四灵”之一。

这首诗中的“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诗人在这样的雨夜约客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现,他只得静静等候,可见选项中A项是对的。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夜深不寐足见诗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可见B项也是对的。

全诗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的情景,又描绘了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心情,真是形神兼备。

这样看来,D 项也是对的。

同时我们也可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描写,结合诗中所写的黄梅雨夜、蛙声鼎沸、夜半灯下、一人孤坐的诗歌意象,来体味诗歌内在的艺术意境:约客久候不到,诗人百无聊赖之际,还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震
落灯花,这种貌似闲逸的“闲敲”哪有什么闲呢?更是入木三分地衬出诗人的烦躁、绝望、焦灼的心情。

]
而C项成心反说,答案即为C。

由此可见,分析^p 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要结合整首诗歌的主旨和意境来体味。

全脑过关训练
1、文学常识题: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这首诗中的“一门三父子”指的是:
A.班彪、班固、班昭
B.苏洵、苏轼、苏辙
C.曹操、曹丕、曹植
D.杜甫、杜牧、杜荀鹤
2、以下句子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诸侯之所亡
D.失其所与,不知
3、解释以下词语的古义:
A.弊在赂秦
B.非兵不利
C.率赂秦耶
D.其实百倍
E.与嬴不助五国也
F.始速祸焉
G.可谓智力孤危H.六国破亡之故事
L.思厥其先祖父M.是又在六国下
4、默写课文句子:
〔1〕。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2〕思厥先祖父,。

〔3〕古人云:。

〔4〕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5辨析以下各组句中加线词的词义:
非①觉今是而昨非
②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③非抗于九国之师
④非兵不利,战不善
或①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③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同步阅读
《六国论》〔节选〕
苏辙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之诸侯,藕之以弊其西,故莫于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
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假设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可不悲哉!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着急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6、比拟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答:
7、苏辙文中“因得以自完其间”的“完”字的含义与以下哪一句的“完”字一样:
A.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B.余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8、苏辙的文中一句“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中的“得”字的含义与下面哪一句中的“得”字一样:
A.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
B.诚不得已
C.此言得之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9、苏辙文中“故莫厚韩亲魏以摈秦”中的“以”与下面哪一句中的“以”字意义用法一样:
A.秦以攻取之外,小那么获邑,大那么获城
B.尝以十倍之敌,百万之师
C.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D.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下四句中不同的一句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D.五国既丧,齐国亦不免矣
课外拓展
阅读〈赵广汉传〔节选〕〉做文后练习
〔赵〕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

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

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

钩距者,设欲知马贾,那么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推,那么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别人效者莫能及也。

郡中盗贼,闾里轻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恳求铢两之奸,皆知之。

长安少年数人会穷里空舍谋共劫人,坐语未
讫,广汉使吏捕治具报。

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

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堂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

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

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第 21 页共 2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