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干化学结原理结果解读整理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尿液干化学分析原理
1、空白块:尿在测试块上分布的状态以及尿本身的颜色都会给测定带来误差,设置空白块就是为了排除这些产生误
差的因素.各个项目使用同一个空白块.
2、白细胞:0 Cell/μL。
根据酯酶法的原理,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这种酶个水解一种3-羟基吲哚酚酯类底物,释放出
酚从而与重氮剂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
3、酮体:0 mmol/L。
根据硝普酸钠法原理,硝普酸钠和酮体(乙酰乙酸)在碱性条件下相互作用,呈现紫色,特别是乙
酰乙酸对此特别灵敏.
4、亚硝酸盐:0μ mol/L.反应依赖于尿中革兰氏阴性菌把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砷酸反应生成
重氮化合物,重氮化合物再与萘基乙二胺二盐酸结合,呈现桃红色。
5、尿胆原:3.2~16μ mol/L。
根据偶氮结合法的原理,尿胆原在强酸条件下和重氮盐偶联成胭脂红色素。
6、胆红素:0μ mmol/L。
根据偶氮结合法的原理,2,4-二氯苯胺重氮盐与胆红素进行特异性反应,并与胆红素
浓度相对应产生不同的颜色。
7、蛋白质:<0.15g/L.根据燃料结合的蛋白质误差原理,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形成复合物产生色变,特别
是对白蛋白的反应比对球蛋白、血红蛋白、本-周蛋白和黏蛋白更为灵敏。
8、葡萄糖:<2。
8 mmol/L。
根据葡萄糖氧化酶法反应原理,葡萄糖氧化酶特异性氧化β—D葡萄糖,生
成葡萄糖醛酸盒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使指示剂氧化产生红色.
9、尿比重:1。
010~1。
025。
利用多聚电解质法,尿中电解质与聚电解质发生离子交换的原理。
阳离子存
在时,多聚物氢离子通过交换释出,使溴百里酚蓝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由蓝色经过蓝绿色最红变成黄色。
10、酸碱度:5。
5~7。
5。
通过PH指示剂测定5.0~9。
0范围内的PH值
11、隐血:根据血红蛋白接触活性法原理,通过血红蛋白的类过氧化物酶样作用催化分解过氧化氢,
使四甲基联苯胺氧化呈色.
12、维生素C:0 mmol/L。
根据Tillman‘s Reagent的原理,维生素C将染料由蓝色还原成红色。
本
项目的测定目的是为了给使用者提供样本中维生素C含量,以判断其可能存在的干扰.
13、肌酐:2.0~22。
0mmol/L.根据置换反应原理,肌酐将金属氯化物酸性染料复合物中的染料置换
出来,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色。
14、微白蛋白:〈20mg/L。
根据染料结合法,微量白蛋白与染料结合形成粉色复合物从而产生色变,
对白蛋白反应特别灵敏。
第二章尿干化学报告解读
第一节尿白细胞、红细胞测定临床意义
近年来,干化学尿液自动化分析逐步在国内普及,但不少操作者由于对干化学缺乏严格的过筛标准旬质量控制措施,往往造成实验误差,甚至延误疾病的诊断。
目前较为突出的是,只看干化学检查的白细抱、红细胞结果,而忽视显微镜检查的倾向。
由于干化学法检查与显微镜检查是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很雄找出完全对应的关系,本节着重讨论检验工作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
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
尿红细胞测定试剂带膜块中的主要特性见表3—24。
其测试原理是: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或其破坏释敦的游离血红蛋白均含有亚铁血红素,后者具有过氧化氢酶样活性,可使过氧化物分解释放出新生态氧能使无色的邻甲联苯胺(或四甲替联苯胺)变成蓝色的邻甲联苯胺(或四甲替联苯胺)物质。
尿白细胞试剂带测定膜块中的主要成分(表3—25)是吲哚酚酯、重氮盐两种,其测定原理基于粒细胞胞浆内含有酯酶,此酶可作用于膜块中的吲哚酚酯,使其产生吲哚酚,后者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图3—19),其颜色深浅与细胞的多少呈比例关系。
二、干化学法检查注意事项
(一)试剂带的批间差异
试剂带不同而引起同1份标本测定结果的差异。
(二)标本对结果的影响
尿液标本必须新鲜,留尿后尽量立即测定,以免红、白细胞破坏,导致干化学法与镜检法的人为实验误差.干化学法既可测定完整的细胞成分,又能测定因细胞破坏胞浆内涵物来辨别细胞的有无(通过特异或非特异性酯酶检测白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反应检测红细胞),因此报告时要了解临床诊断,综合分析,排除相互结果的干扰。
某些肾病患者的终尿,由于各种原因使细胞裂解,可导致仪器壬与目测法的差异。
笔者认为,此类标本最好不使用干化学法。
(三)干扰物对红、白细胞测定的影响
1.对白细胞试验的干扰
干化学法检查尿内白细胞的原理,是基于粒细胞浆内含有酯酶,可作用于试剂带膜块中的吲哚酚酯,操作时应注意:①应了解此法只能测定粒细胞,不与淋巴细胞反应,在肾移植病人发生排异反应尿中二淋巴细胞为主时,会出现阴性结果,此类病人不应用干化学法检验,应该以显微镜检查法为准。
②尿液污染甲醛,或高浓度胆红素,或使用某些药物(如呋喃咀啶)时,可产生假阳性;尿蛋白>5g/L,或尿液含有大剂量先锋IV、庆大霉素等药物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③低比重尿、碱性尿的白细胞容易溶解,造成干化学结果高于镜检结果。
④室温低于20℃时可造成白细胞测定结果偏低或者假阴性。
⑤头孢氨苄、先锋霉素、四环素均可抑制反应造成假阴性。
2.对红细胞试验的干扰
尿液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干化学法测定尿红细胞的假阳性;易使检测红纽胞出现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是热不稳定过氧化物酶的干扰。
笔者对690例尿液进行了分析,其中113例化学阳性,镜检阴性,进一步用金标法抗Hb单克隆抗体检查也为阴性;但将尿液加热煮沸后再进行一化学检查,结果为阴性,说明假阳性是由于存在不耐热的过氧化物酶所致。
尿液中大量维生素C的存苎,可竞争性抑制反应致使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应予警惕.为了探讨何种方式用药可对试验有干扰,笔舌使用了前述的方法(见第四节),发现静脉滴注维生素C5h后才能达到不影响尿红细胞测定的水平。
百此静脉滴注后,原则上在5h内不要留尿液标本进行检测;不同厂家的仪器和试剂带对维生素C的影碉程度也不同(表3—26)。
仪器—1的试剂带中含有破坏维生素C的酶,尿内维生素C浓度高达1 000mg时,也不干扰红细胞的检测;仪器-2、仪器—3及配套试剂带则较差,维生素C浓度分别在200mg/L 和omg/L时即有干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目前国外有多种抵抗维生素C干扰的试剂带,或使用可同时检测维生素C的试剂带,在检测尿液病理成分的同时监测尿维生素C的浓度.
(四)细胞破坏造成的“假阴性”现象
所述“假阳性"、“假阴性”现象,是以显微镜检查为基础的。
由于干化学法是检测细胞胞浆内涵物来Q别细胞的有无(通过特异或非特异性酯酶检测白细胞,通过血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反应检测红细墅,,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
在下列问题:①由于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标本放置时间延长,导致白细眶破坏,酯酶释放到尿液中,造成干化学法阳性、镜检阴性的所谓“假阳性"现象。
②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在肾蛀或泌尿道破坏,或尿比重过低、尿pH偏高,均易造成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放出并出现尿中,造成‘谓红细胞干化学检查的“假阳性"现象。
因此在干化学法结果与显微镜下所见出现矛盾时,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甚至要动态观察,切不可一概否定干化学法结果。
(三)镜检法与干化学法的相应关系
有作者报道了干化学与镜检两种方法检查尿红细胞实验结果的对应关系,发现这两种方法虽然结Q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每一等级尿分析仪结果对应镜检红细胞计数有较好的百分比范围,特别是干《学“neg"档,〈3/HP占100%,红细胞≤10///1,镜检正常占99.82%,3~5/HP占0.18%。
鉴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在排除上述病理或其他干扰因素存在下,仪器结果为“红细胞≤10/Pl”时,可以省略显微镜喧查,而其他档次(25~l、50/P1、150~1和250/P1)均有较大的交叉,必须镜检。
由于尿液分析仪白细胞检测与显微镜下计数实验原理截然不同,报告方式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很难找出两者的对应关系,迄今还没有一种直接的换算方式.屡有文献报道了计算板计数与仪器结果的内在联系,Alwall报道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大约是仪器法报告(白细胞数/FAl)数的11%;Loosyt等指出,白细胞/Pl是白细胞/高倍视野的10.8倍,笔者的实验结果是8,7倍,因此仪器法白细胞检查只是一个筛选实验,决不可代替显微镜检查。
三、干化学过筛的标准
所谓过筛,就是在仪器、试剂带质量合格,检验人员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制定一个标准,达到此标准可视为尿沉渣成分在正常范围内,免除进一步显微镜检查.一般认为,镜检结果白细胞数在o~5/HP、红细胞数在0~3/HP和透明管型在0~1/LP的范围内,为尿沉渣参考范围。
如果一个标本经过两种方法
检查,干化学结果符合过筛标准,镜检结果在正常范围,说明过筛是正确的。
干化学结果不符合过筛标准,镜检结果也异常,说明过筛是正确的。
干化学结果异常,镜检结果正常,视为假阳性;反之干化学结果正常,镜检结果异常,视为假阴性。
由于过筛的目的是筛出正常、镜检病理性标本,因此过筛的原则是不能出现假阴性,否则就耍漏诊。
干化学结果假阳性的标本经过镜检后即可得到纠正。
虽假阳性不如假阴性那么重要,但假阳性结果过多,镜检量过多,达不到过筛的目的.
为了探讨过筛标准,笔者利用双盲法同时对6349例尿液标本采用干化学法(宝灵曼公司生产的MiditronR型尿液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带)和显微镜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如果以干化学检查结果白细胞阴性、红细胞≤10//11、亚硝酸盐阴性及尿蛋白阴性四项指标联合作为过筛镜检的标准,白细胞检查假阴性率仅为0,80%,红细胞检查假阴性率仅为0.13%,在360份有各类管型的尿液中,只有29例含有透明管型为。
一1/LP(在参考范围内)的尿液标本漏检,证明以此作为过筛标准是可行的。
为了证实其他尿液分析仪筛选时也可应用这个标准,笔者使用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的MiditronR型,美国Ames公司生产的ClinitekR 200型,德国BehringwerkeAG公司生产的Urimac 三种尿液分析型及相应配套的试剂带,同时进行了1 000例干化学法与显微镜镜检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此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上述两种尿液分析仪(Clinitek“200型、Urimac型)。
(四)、千化学过筛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1)肾科及泌尿系科病人的尿液不适合于干化学过筛显微镜检查.
(2)以镜检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如结石、结晶和肿瘤细胞)或观察疗效时,不宜使用干化学方法作为过筛。
- (3)由于干化学分析干扰因素较多且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因此要结合临床表现判断结果,决不可只看干化学分析,忽视镜检。
(4)尿液的外观(特别是颜色、浊度)与尿沉渣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当尿液外观异常时,应注意显微镜检查。
.
(5)干化学试剂带的质量、稳定性及质量控制与过筛的准确性密切相关。
仪器及干化学试剂带一定要符合要求。
仪器的正常运转和质量合格试剂带是实验结果的基本保证。
笔者制定上述标准使用的是宝灵曼公司的Miditronu型尿液分析仪及Combur~‘Test'M配套试剂带。
每个实验室使用过筛标准时,首先必须做对照观察(所用干化学试剂带与显微镜对比),确认仪器试剂带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是否符合过筛标准的要求,如不符合,应制定相应的标准或更换试剂带,以达到过筛的要求,切不可不顾具体情况硬行引用过筛标准.
第二节:尿酮体的测定
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
二、干化学法测定尿酮体的注意事项
(1)由于尿酮体中的丙酮和乙酰乙酸都具有挥发性,乙酰乙酸更易受热分解成丙酮,尿液被细菌污诞亏,酮体消失。
因此,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以免因酮体的挥发或分解,出现假阴性结果或偏低筹吴:(2)干化学法对乙酰乙酸的敏感性为50~100mg/L,对丙酮的敏感性为400-700mg/L,不与p—羟三鬟发生作用。
但各大厂家生产的试剂带存在差异,对酮体测定成分不同,应加以注意。
注意干化学法与酮体粉法的敏感度差异,同一病理标本,两种方法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分析结果时应特别注意。
(3)不同病程酮体成分的变化会给检测结果带来差异。
不同病因引起的酮症其酮体的成分可不同,即使同一病人在不同病程也可有差异。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酮体的主要成分是伊羟丁酸,乙酰乙酸很少或缺乏,此时测量可导致对总酮体量估计不足;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症状缓解之后,乙酰乙酸含量反而比急性期初始含量高。
因此检验人员必须注意病程发展,与临床医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这就是分析后质控的重要内容。
三、尿酮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由肝脏产生的酮体经血液运送到其他组织,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产生能量。
当糖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的分解代谢增多,这时肝内酮体产生的速度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速度,血中酮体增加,称酮血症;过多的酮体从尿排出,称酮尿,可大概分为以下4种情况.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由于糖利用减少,分解脂肪产生酮体增加而引起酮症.未控制或治疗不当的糖尿病出现笋中毒或昏迷时,尿酮体检查极有价值。
应与低血糖、心脑疾病酸中毒或高血糖渗透性糖尿病昏迷相区别。
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而后者尿酮体一般不增高。
但应注意糖尿病酮症者肾功能严重损伤而肾阈值增高时,尿酮体亦可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二)非糖尿病性酮症
如感染性疾病(肺决、伤寒、败血症、结核等发热期),严重呕吐、腹泻,长期饥饿、禁食,全身麻醉后等,均可出现酮症,这些情况相当常见。
妇女孕期因妊娠反应呕吐、进食少,体脂降解代谢明显增多,发生酮症而致酮尿。
(三)中毒
如氯仿、乙醚麻醉后、磷中毒等
(四)服用双胍类降糖药
服用降糖灵时,由于药物有抑制细胞呼吸的作用,可出现血糖正常、尿酮体阳性的现象
三、干化学测尿酮体的局限性
试纸块不与β—羟丁酸反应,假阳性见于含大量左旋多巴代谢物的尿液。
尿亚硝酸盐测定
干化学试剂带法检验尿液亚硝酸盐是尿液自动化分析仪设置的多项检测之一,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过筛试验,方法简便易行,得到广泛应用。
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
干化学试剂带法测定尿亚硝酸盐试剂带膜块中,主要含有氨基磺胺(或氨基苯砷酸)和1,2,3,4—四氢并喹啉-3酚(或N—萘基乙二胺)物质(表3—22),而大多数尿路感染是由大肠埃希氏菌引起,正常人尿液中含有来自食物或蛋白质正常代谢产物的硝酸盐。
当尿液中有大肠埃希氏菌增加时,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其可将膜块中的氨基磺胺(或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后者与1,2,3,4-四氢并喹啉-‘3酚(或N—萘基乙二胺)偶联,使膜块产生图3—16、图3—17),借以诊断患者是否被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其检出敏感度为0.3~0.6mg/L。
二、实验注意事项
(一)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
尿亚硝酸盐检查先决条件是尿液中的致病菌必须含有硝酸盐还原酶。
从尿路感染患者尿液分离出巧病原微生物有:大肠假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克雷伯氏杆菌、粪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厌氧菌(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韦荣氏球菌、拟杆菌)、酵母菌(如白色念珠菌、圆球拟酵母菌)、支原体刃人型支原体、酵母支原体)等.急性尿路感染单纯由大肠杆菌引起者占85%,而慢性肾炎由大肠杆菌引起者占52%,有些则是大肠杆菌与其他细菌(如葡萄球菌、肠球菌)的混合感染。
肠菌科的大肠杆菌、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绿脓杆菌及部分厌氧菌皆含硝酸盐还原酶,可使尿亚硝酸盐测定呈阳兰反应。
而粪链球菌因缺乏此酶可出现阴性反应。
用妇女阴道及宫颈部分离出的多种真菌进行了还原适酸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短密青霉菌还原硝酸盐阳性率很高,约为72.73%,五峰霉菌为67,65%,酵母及假丝酵母属真菌还原阳性率低。
白曲霉、土曲霉、黄柄曲霉、屡地青霉、产紫青霉及砖红酵母还原阳吃率很高。
尿路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见表3—23。
(二)体内适量硝酸盐的存在
尿液中需有适量硝酸盐,一是来源于食物中的硝酸盐,如加工肉制品及某些地区饮水也是硝酸盐的来源,二是来源于体内蛋白质正常代谢产物的硝酸盐;三是体内可由氨内源性合成硝酸盐。
尿硝酸盐排泄增加不是因体内硝酸盐分解代谢降低,而是加速硝酸盐的生物合成所致。
体内缺乏硝酸盐,尽管有细菌也将出现假阴性结果。
(三)尿液标本留取的时间
尿液应在膀胱停留间隔4h以上,使细菌有充分的作用时间,故以早晨留取第一次尿液为宜。
间隔时间过短,试验易呈假阴性反应。
留取尿液样杯应清洁,并应尽快检测,否则易出现假阳性。
(四)药物的影响
使用利尿剂可使尿中硝酸盐含量不高,本试验呈假阴性;硝基呋喃可能降低亚硝酸盐反应的灵敏性;非那吡啶可引起假阳性;使用抗生素细菌被抑制时,可出现假阴性;使用大量维生素C(250mg/L或以上)时,可出现假阴性结果等。
高比重尿可使本试验敏感性降低;若尿液中含亚硝酸盐离子≤lmg儿,可出现假阴性.
三、尿亚硝酸盐测定的临床意义
(1)参考范围,尿亚硝酸盐定性试验,一般为阴性.
(2)尿亚硝酸盐阳性常见于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泌尿系感染,其检出敏感度为0.3~0.6mg/L。
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条件:①感染的细菌含有硝酸盐还原酶;②食物中含有适量的硝酸盐;⑧尿液标本在膀胱停留间隔4h以上,并除外药物等干扰因素。
此实验诊断大肠埃希氏菌感染的符合率为80%,反之呈阴性结果。
且本实验只与含有亚硝酸盐还原酶的细菌反应,且人体内也会有硝酸盐的存在,因此,本实验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同样,亚硝酸盐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呈假阳性,应结合其他尿液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
(3)文献报告,单一测定亚硝酸盐诊断尿路感染的敏感性比干化学检查白细胞≥25/Pl低,而比白细胞≥100/Pl高;按白细胞≥100/P1诊断尿路感染的特异性,比亚硝酸盐阳性及白细胞≥25/P1要高;同时用干化学法测
定亚硝酸盐及白细胞时,亚硝酸盐阳性+白细胞≥25~1组合方式诊断尿路感染,比亚硝酸盐阳性+白细胞≥100/山诊断尿路感染可靠性大.用亚硝酸盐+白细胞组合,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8%和92.o%,阴性预测值98.6%,说明阳性不能肯定为菌尿,但阴性基本可除外菌尿.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尿优于革兰氏阳性菌尿。
当白细胞≤25/弘1时,亚硝酸盐反应阴性,灵敏度83.5%,阴性预测值97.0%。
当白细胞≥500/P1时,亚硝酸盐反应阳性,灵敏度40%,阳性预测值为100%.在联合应用亚硝酸盐+白细胞测定5218份尿液,对10‘/m1的菌尿敏感性为79.2%,特异性为81,0%。
(4)亚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的组合,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100%,此时的亚硝酸盐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100%。
(5)亚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尿培养用于诊断产科病人的尿路感染,尿培养阳性证实亚硝酸盐和白细胞的敏感性分别为43%和77%,特异性为99%和96%,两个试验组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2%和95%。
(6)亚硝酸盐+干化学白细胞检查+蛋白质试剂带检测新生儿和婴儿尿路感染,阳性预测值很低,阴性预测值为99.4%,男、女性别之间无差异。
由此认为,试剂带有助于婴儿尿路感染的诊断;可避免进行昂贵的培养。
综上所述,亚硝酸盐可作为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但由于亚硝酸盐单一试验影响因素较多,如将亚硝酸盐十干化学白细胞检查组合观察,必要时用未离心尿标本直接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油镜检查,可大大提高尿路感染诊断的可靠性。
第六节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是胆汁中的主要成分,其代谢产物有尿(粪)胆原等.当各种原因造成胆红素产生过多,或肝细胞摄取、结合及排泄等过程发生障碍时,均可导致血、尿、粪便中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尿胆原等)的改变.对这些物质进行检验,可协助临床诊断。
一、干化学法测定的原理
尿胆红素试剂带的主要组成见表3—19。
其测定原理,是在强酸介质中直接胆红素与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生成红色的复合物(图3—12);其反应过程,是重氮盐作用胆红素中央使其裂开,再结合形2分子的偶氮胆红素而呈现颜色变化。
尿胆原测定原理:根据干化学试剂带组成的不同,其测定方法有所差异.试剂带的组成及其特性见.美国Ames公司采用,在强酸条件下尿胆原和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发生醛化反应,生成樱红色缩靶图3-13);德国宝灵曼公司采用,在强酸条件下尿胆原和对—甲氧基苯重氮四氟化硼发生重氮盐偶生成胭脂红色化合物。
二、干化学法测定的注意事项
(1)标本必须新鲜,以免胆红素在阳光照射下成为胆绿素,尿胆原氧化成尿胆素。
(2)尿液中含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时,抑制偶氮反应,使尿胆红素呈假阴性;当患者接受大剂量氯丙嗪治疗或尿中含有盐酸苯偶氮吡啶的代谢产物时,可呈假阴性.
(3)尿液中一些内源性物质如胆色素原、吲哚、胆红素等,可使尿胆原检查结果出现假阳性,一些药物(如吩噻嗪)也可产生颜色,干扰实验。
(4)正常人尿胆原排出量每天波动很大,夜间和上午量少,午后则迅速增加,在午后2~4时达最高峰;同时尿胆原清除率与尿pH,相关,pH5.0时,清除率为2ml/min,pH8.0时,增加至25m1/min。
因此有学者提倡预先给患者服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收集午后2—4时(2h排出量)进行测定,以提高检出率。
(5)对于阻塞性黄疸尿胆原减少的病人,不能使用干化学法进行测定,因为大多数尿液试剂带都没有设制检测尿胆原阴性这一项。
三、尿胆红素、尿胆原检查的临床意义
胆色素(bilepigments)是指血红素的一系列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族和胆素族化合物。
胆素原族和胆素族化合物种类较多,命名交叉重复,临床上常简化为:凡是粪便中的胆素原族化合物统称为粪胆原;其氧化产物胆素族化合物统称为粪胆素;存在于尿液中的同类化合物,则相应地称为尿胆原和尿胆素。
胆红素是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经分解产生的胆红素约占胆红素总量的80%,其余20%来自其他血红素蛋白,包括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及大多数细胞色素等的分解代谢.正常成人每天形成250~300mg的胆红素。
胆红素在肝;脾及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中产生。
这些细胞将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出血红蛋白,血素与其结合的珠蛋白分开.在微粒体血红素加氧酶系催化下,血红素原卟啉Ⅸ环上的。
次甲基桥从碳膈子的两侧断裂,从而产生相等克分子的CO、铁及胆绿素Ⅸ。
这一步骤是需氧反应,并需有NADPH的参刃。
胆绿素进一步在可溶性的胆绿素还原酶(其辅酶亦为NADPH)的催化下,迅速被还原为胆绿素,老者很快被还原为胆红素。
在生理pH条件下,胆红素是难溶于水的脂溶性物质。
在网状内皮细胞内生成的胆红素进入血液乏。
即与血浆清蛋白或。
球蛋白(以清蛋白为主)结合成复合体.这种结合又限制了胆红素自由透过各种主物膜,使其对组织细胞不致发生毒性作用。
正常人每100ml血浆中的血浆蛋白能与20—25mg胆红蓑豸合,而正常人血浆胆红素浓度只不过1~10mg儿,所以正常情况下不致有大量游离胆红素进入组豢而产生毒性作用.
咀红素在血中以胆红素一清蛋白的形式运输,但因其尚未经过肝细胞转化结合,故称为未结合胆红嚣或游离胆红素.此种胆红素随血液循环至肝脏,很快就被肝细胞摄取。
一旦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就与缰胞中的胆红素结合蛋白质结合,于是不再返回越出细胞膜,从而促使胆红素不断向肝细胞内透入。
进歼细胞内的胆红素主要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生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酯(在肝内主要是1分子胆红素结兰:分子葡萄糖醛酸,形成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也有少部分与硫酸根、甲基、乙酰基、甘氨酸或葡萄糖磺萋等相结合。
此种胆红素也称为结合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自肝细胞释放至毛细胆管,成为胆汁的一种特殊组成成分。
胆红素随胆汁排出肠道,自画插末端起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和还原反应,脱去了葡萄糖醛酸和加氢成无色的胆素原族化合橱.包括中胆素原、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