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方言中的唇齿音声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枣庄方言中的唇齿音声母
作者:魏会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5期
魏会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山东枣庄277500)
[摘要]枣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山东方言之西鲁片,有着一整套唇齿音声母pf、pfh、f、v。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由于合口呼u的强摩擦化所致,另一方面与历史上的移民活动也是分不开的。
没有演变成唇齿音声母的知、照组字至少在300多年前就已经演变成了舌尖前音�、�h、s了。
此外,枣庄方言内部存在着差异,台儿庄及峄城南部沿运河地区的唇齿塞擦音演变成舌叶音t�、t�h等,这应是历史上的语言接触促成的变化。
[关键词]枣庄方言;唇齿音;语音演变
[中图分类号]H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5-0011-03
一、现象描写
王琴教授在分析安徽阜阳方言古照组一部分字今读f声母的形成原因时指出:“在知、照组的读音方面,枣庄方言跟阜阳方言一样,也是只有合口呼的擦音变f而塞擦音没有变pf,pfh,也是没用卷舌声母,知、照组字不变f的跟精组合流为�,�h,s。
”[1]钱曾怡先生在绘制山东方言地图时指出整个枣庄市都是将知、照组声母读成唇齿音pf、pfh、f。
[2]124事实上,枣庄方言的唇齿音情况远比两位作者提到的复杂得多。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现辖市中、薛城、峄城、台儿庄、山亭、滕州等6个区(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
枣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山东方言之西鲁片。
就整体上来说,在今枣庄方言中共有二十二个辅音声母,且有一套完整的唇齿音声母pf、pfh、f、v,如:
表中pf、pf‘的主要来源是知、照组合口三等字。
v母的来源有二:v1主要是日母合口三等字;v2是由禅、余、匣母等不规则演变而来。
这三个声母在北京话中分别对应的是舌尖后音�、t�‘、�声母。
由于受“推普”运动的影响,现代的枣庄人已逐渐将pf、pf‘、v三个声母读成舌尖前音�、�‘、z三个声母,而读成舌尖后音�、�‘、�声母的不多。
f声母有两个来源:f1是由非、敷、奉演变而来的,这些字在北京话里声母读f;f2则是由照组演变而来的,这些字在北京话里声母读�。
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遵循上述规律,如“谁、摔、褥、阮”等字分别读作se、fe、zo、ya~,这主要是白读的方式导致的。
尽管有几个例外字,但毕竟是少数,影响不了大局。
知、照系声母在今枣庄方言中读作唇齿音pf、pfh、f、v四个声母的现象主要见于枣庄市
的市中、薛城、滕州、山亭、峄城北部等地,台儿庄及峄城南部沿运河地区则表现出了内部差异。
在这个地区,知、照系声母多读作t�、t�h、f、�等音,如:
t�u:猪珠注祝竹煮助诸t�hue:吹垂锤槌fe:水睡税
t�ua:抓爪t�hu�:揣踹f�:帅甩衰率蟀
t�u�:卓桌捉拙浊啄t�hua~:穿川钏传船喘串fa~:拴栓闩涮
t�ue:追锥缀坠惴赘t�hue~:春椿纯唇蠢鹑fe~:舜瞬顺
t�u�:拽跩t�hua�:疮窗床闯创fa�:双霜爽孀礵
t�ua~:专砖赚撰篆t�hu��:舂充虫重宠崇冲�u:入如擩乳儒辱孺
t�ue~:准谆�u:书抒输舒疏梳蔬叔术赎孰熟塾属暑蜀黍署鼠述薯墅漱束数树秫竖�u�:若弱
t�ua�:庄桩妆状壮撞幢�ue:蕊芮瑞
t�u��:中种忠钟终重众�ua~:软
t�hu:出初除楚储畜怵处fa:唰刷耍�u��:戎绒茸冗
t�hu�:戳龊辍绰f�:说搠硕朔烁
二、唇齿音演变的音理条件
相对于词汇、语法而言,语音的系统性更强,其内部的各成分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
也就是说这种结构系统中的某一个成分的演变是其他语音成分共同影响和制约的结果。
方音作
为语音的一种地域变体,其结构的系统性亦是如此。
中古知、照组声母的字在今之方音中演变
为唇齿音声母的读音应该是一种条件音变,具体地说这种现象应是声母受到韵母或者介音的强
烈摩擦运动而引起的音变。
石汝杰指出,很多的汉语方音中都有这种高元音的强烈摩擦现象。
[3]元音唇形的圆展、部位的前后等发音特征与声母的发音特征关系密切,这种在发音过程中的强烈摩擦力使得该元音发生辅音化进程,进而产生的发音阻力便会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与之
共担,这是语流中同化作用的结果。
韵母或者介音的发音特征会影响到声母,而声母的发音部
位则会在韵母的同化作用下顺势前移,演变为新的声母。
就元音u而言,u的后、高、圆唇等发音特征使舌根在发音的动程中微微上抬,而双唇则
会顺势合拢撮起。
当呼出的气流较强时,该部位往往会产生摩擦力,促使元音u的实际音色发
生微变,再加上受其唇音特征的约束,u此时会演变为一个唇形较展的唇齿半元音�。
当�再
跟舌尖后音声母�拼合时,由于受到摩擦的阻力影响,�的发音便附着上了摩擦性,演变为一
个由舌尖后音与唇齿塞擦音联合而成的复辅音�f。
又因为复辅音的复杂性,很难在语流中保存下来,故而�f很快地向单辅音演变,即�f先演变为tf,继续保留舌音特点,进而因u(�)的唇音色彩使得tf放弃了舌音性质,朝着唇(齿)音方向演变。
换言之这种声母的演变轨迹大致
是�u>��>�f�>tf�>pf�的一个过程。
以此类推pfh的形成过程应该是
�hu>�h�>�hf�>thf�>phf�的过程。
u的这种较强的摩擦性较为明显地作用于擦音后,因此f、v声母相对较容易演变,也就是
说�>f,�>v的过程比较容易完成。
并且这种演变一旦发生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pf、pfh
相比不容易发生改变。
这也便解释了中原官话中部分方言中为什么只有f、v声母存在的情况了。
三、唇齿音演变的社会条件
(一)移民是枣庄方言中存在唇齿音的直接原因
周振鹤、游汝杰等人认为:“移民史可以用来解释方言的部分的成因,反过来方言现象也
可以为移民史提供佐证,两者的关系极其密切。
”[4]15-16
据《峄县志》载,自洪武二年始,大量的山西百姓自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往本地。
今绝大多
数枣庄人的姓氏族谱里都有对这一事件的记载。
依《滕县县志资料》记载,现存425份族谱和
碑文中,有340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或平阳府迁滕的(乔全生,2008)。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可以说今枣庄人多数都是山西人的后裔。
民间的传说也是一个佐证。
今枣庄人的小脚指甲是一分为二的,这是山西人后裔的特征,与外地人有着明显的区别。
此说虽是无史可缉,但也深深烙上了600年前的移民印迹。
如此说来,枣庄方言与洪洞方言应
该具有同源性。
洪洞、枣庄两地有千里之遥,中间又有河南省和天然屏障太行山之隔,然今洪洞方言中仍
然保存唇齿音的声母,与枣庄方言相同。
上表中的例字,除了“水”既读fei又读fu,“弱”
的声母读�之外,其他一律相同。
再如声调方面枣庄方言的清入、次浊入今读阴平,全浊入读
阳平的演变规律与洪洞方言也是如出一辙。
如此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考虑移民因素在枣庄方言
特征语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在山东方言中,除了枣庄之外,枣庄两翼的微山、苍山,北部的平邑、泗水、宁阳、新泰
等地方言中也是存在大量的唇齿音声母,成为西鲁片山东方言的区别性特征,而以上这些地域
也都是历史上的洪洞移民所至之处。
结合洪洞大槐树移民史料,以上作为山东方言的“一组比
较特殊的声母”应该是随着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带过去的。
因为是集中移民到鲁西南一带,所
以这一组声母在这一地区保留得相对完整。
据王琴说,在皖西北阜阳地区也流传着祖上由枣庄移民至此的说法。
[1]再如皖西北地区的利辛、濉溪、寿县、霍州等县市也都有山东人移民至此的情况。
据葛剑雄等,安徽北部地区
在明初年间乃山东移民的主要活动区域,宿州、怀远等县市以西则是重要的移民点。
[5]333-334方音中带有知、照组合口呼的字今读作唇齿音声母特征的临泉、界首、阜阳、涡阳等诸县
市均属于这个移民范围。
也许这一地区知、照组合口呼字读唇齿音声母现象与山东移民有关。
若果真如此,应该说晋南、鲁南与皖西北三处方言应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运用移民史来解释这些语言现象必须建立在确凿证据的基础之上,否则再多的相同
或相似也只能算是巧合。
毕竟“有间隔地区方言间的某些相同的形式的存在,并非都是移民的
原因,其中有许多是平行发展的结果。
”[2]11
(二)除了移民的原因之外,语言的接触也应是促成语音演变的又一重要条件
枣庄的台儿庄及峄城南部沿运河地区知、照系声母多读作t�、t�h、f、�等音,只有一
个唇齿音f。
从语音的系统性和语音史的角度来看,在台儿庄及峄城南部沿运河地区早期应该
也是存在着一整套唇齿音声母的,然而后来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唇齿塞擦音pf、pfh声母又
演变成了舌尖声母。
这里提到的某些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应是语言的接触。
台儿庄古称“台庄”,位于鲁南苏北,毗邻徐州,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城。
据《峄县志》载,历史上“江浙湖广诸行省,漕粮数千艘,皆峄道北上,商旅岁时往返不绝”,台儿庄成为“商
贾辐辏,田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
明清时期的台(儿)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
富于县数倍”,“俗称天下第一庄”。
由此可见,南来北往的商贾,汇聚在这里,他们操持不
同的口音,与当地的百姓交易,几百年如一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的语言。
虽然这种影响
是相互的,但是铁打的台儿庄,流水的商贾,台儿庄受到的影响应该更深一些。
突出的表现便
是“台庄”名字中渗透进了强势方言的“儿”。
这里的“儿”无实际意义,是“台”的儿化,
读�,带有明显的卷舌特征。
然而枣庄其他的方言中的儿化在读音上却清一色表现为平舌,如:小事儿�i�24se42、小猪儿�i�24pfe213、大门儿ta42me55等,与台儿庄方言有着明显的区别。
“台庄”变成“台儿庄”的例子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几百年的繁华贸易史,台儿庄方
言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在与南腔北调的频繁接触中率先实现了自身的语音演变,体现出与枣
庄其他内部方言的差异。
唇齿塞擦音pf、pfh回归的具体过程我们现在已无史可考,但是其回
归应该也是在这种语言接触的背景下完成的,只不过结果没有演变成舌尖后音�、�‘、�,
而是变成了舌叶音t�、t�h、f、�而已,与精组字演变成的舌尖前音相区别。
四、结语
相对于较为开放的台儿庄方言,枣庄其余地区的方言则显得更为封闭。
合口呼的知、照组
字朝向唇齿音演变,其余的知、照组字没有像北京话一样演变成舌尖后音,而是整齐划一地演
变成舌尖前音声母:�、�h、s、z。
也就是说,枣庄人(不含台儿庄及峄城南部沿运河地区的人)的口里不会区分平翘舌音,如:
�:兹滋资姿咨淄子籽紫姊字自渍;支知之只职直值指纸止志至治质智制置
h�:疵词祠辞雌磁慈瓷鹚此赐伺刺次;吃尺痴赤池弛驰持迟齿耻侈豉翅
s�:思斯丝撕鸶司饲私死似寺四泗;
诗虱室识释师湿失适施示饰尸时十拾实食石蚀使史驶屎始是事市式氏视世试士势誓逝匙柿
z�:日
再如:
闸=砸、找=早、州=邹、蘸=暂、枕=怎、张=脏;
差=擦、炒=草、臭=凑、搀=参、陈=岑、昌=仓;
杀=靸、少=扫、收=搜、山=三、身=森、尚=丧
这种平翘舌不分的例子不胜枚举。
清末山东人张祥晋在《七音谱》中也曾提到这种现象:兖、邹、峄之人言“州为邹”、“身为森”、“收为搜”。
其所谓的“兖”、“邹”、“峄”
正是广大的鲁南地域,“峄”乃枣庄古称“峄县”的简称。
其实早在300多年前用鲁南方言写
成的《醒世姻缘传》书中,就已经有了“重新”写成“从新”(69回)、“屎”写成“死”(47回)、“捉弄”写成“做弄”(70回)、“蠢”写成“村”(84回)的例子。
依麦耘来
看,没有翘舌(卷舌)声母的方言不是从来没有的,而是后来消失了。
[6]由此看来,枣庄方言乃至整个鲁南方言的舌尖后音向舌尖前音演变完成的底线时间应该在300多年前。
至于唇齿音是何时演变而来的,从目前关于枣庄的语言资料中尚未能找寻到依据,不过它
至少与向舌尖前音的演变同步,甚至是更早。
我们此处可以移民为分界点来讨论,这又存在两
种可能性:
一是在移民运动进行之前,当时山西南部地区的方音中知、照组合口呼的字业已演变为今
天的唇齿音声母,进而随着移民运动的开展随即把这种方音特征带到了枣庄,枣庄的移民进而
又带到了皖西北地区。
至于山西南部方音中pf组声母产生的时间,王临惠指出了一个时间区间:上限为元代,下限是清乾隆己酉年(1789年)。
[7]71理由是元时江阳韵的照二组尚未完成
开口向合口的演变,然而清乾隆朝的《虞乡县志》(1789年)中已有“船读作樊”的文献记载。
由是观之,pf组声母产生的时间当在600多年前。
但是这种例证毕竟太少,所谓例不十,法不立,结论尚需要更多的语音史料予以支撑。
第二种可能是在移民时这种演变尚未开始或者尚未完成,晋南的百姓将这种尚未演变成形
的语音带到了枣庄,进而又带到了皖西北。
之后枣庄、晋南、皖西北等地的知、照组声母各自
按照自己的方式平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相似的局面。
这正如法国语言学家梅耶所言:“出
于一种‘共同语’的各种语言,甚至在分离和开始分化之后还可以有许多同样或相似的变化。
”[8]40但是这个过程完成的底线时间应该是在300多年前。
对于以上两种可能性我们不置可否,毕竟都这都是推测,尚需更为深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琴.安徽阜阳方言来自古照组的f声母[J].方言,2009(4).
[2]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2001.
[3]石汝杰.汉语方言中高元音的强摩擦化倾向[J].语言研究,1998(1).
[4]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6]麦耘.关于章组声母翘舌化的动因问题[J].古汉语研究,1994(22).
[7]王临惠.汾河流域方言的语音特点及其流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A·梅耶.历史语言学[M].科学出版社,1962.
[9]张世方.中原官话知系字读唇齿音声母的形成与分布[J].语言科学,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