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的影响——通过苏轼诗词透视其人生观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关键词】:苏轼儒家道家佛〔释〕家思想出世入世外儒内道乐观旷达
【题要】: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那么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在诗、文、词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书法、绘画。

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清新活泼,富有情趣,开诗歌一代新风。

他的散文,生动自然,有创造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词,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风气,清新劲健,风格豪放,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然而,苏轼让后代文人普遍热爱,受到他们景仰的主要原因还有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苏轼那样,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主要用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

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那么,作为一代名家的苏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赋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

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实现经世济民思想的重要过程。

苏轼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

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II#/I/I8226;范滂传?,以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独生子砥励名节。

当苏轼21岁离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时候的苏轼,是怀着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壮志的。

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实现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过程。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士之志。

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

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书反对,结果被谪至密州。

密州之迁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苏轼是如何对待的呢?我们可以从他在当时写的?江城子II#/I/I8226;密州出猎?中略窥一斑。

〔一〕江城子II#/I/I8226;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密州是他被谪贬的第一站,对此意外的失落,苏轼并没有颓废不振,相反,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寻找情趣,但就连出猎这一件小事,苏轼也并没有忘记报效国家,还依然把着眼点落在“射
天狼〞上。

从百姓的“倾城随太守〞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在当地是卓有威望的。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为有所作为。

他在上任时勤于政事,尽力为地方上多做实事。

他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至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二座。

这正是儒家经世济民思想在他身上闪光的表现。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苏轼的思想充满着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自22岁进士以来,苏轼一直在宦海中沉浮。

神宗熙宁年间新法实施,苏轼虽然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反对,自请外任,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处地方官。

后因作诗被指为“谤讪〞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狱。

又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

哲宗元祐年间,保守派执政,又因反对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

绍圣初年,新党上台,被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后遇赦北归,病死在常州。

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

前后在贬所六年。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这虽然是其对政治事业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

这样木顾哪谛某渎酥刂孛堋?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比拟突出地表达出了苏轼当时的心情,充满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长期以来对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难以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选择,是继续汲汲于仕途还是激流勇退。

既向往“琼楼玉宇〞的纯洁又嫌其寒冷,既憎恶现实社会的肮脏又留恋人世的温暖,在词里我们可以感知这一层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琼楼玉宇〞般,但却是“高处不胜寒〞。

只能以月下起舞为胜境,千里婵娟为祝愿。

从少年时就饱受濡染的儒学入世思想站了上风,不可能放弃长久以来的政治理想,于是倾向了“人间〞,选择了仕途,只是在这当中又加强了自身的修养,即在个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为主,采取一种宠辱不惊,名利身外的态度。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对当前情状的无奈,也是一种劝慰。

至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是一笔荡开,又用状似浅淡无意的祝福对未来作了规划。

上阙中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下阙是理智与情感的交战,理智又战胜了情感。

这也正是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的在苏轼内心猛烈的交锋。

第三,浸染释、道的思想又令苏轼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
并非苏轼对苦难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他是在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载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根底,这跟他读书的过程有莫大关系。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佛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庄子祠堂记?〕。

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南华长老题名记?〕。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有矛盾,但在几次大起大落的仕宦经历中,苏轼却最终以“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起来。

宋代释智圆说:“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

〞“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

〞〔?闲居篇II#/I/I8226;中庸子传上?〕在宋代三教合一日益思想界一般潮流的情势下,对此濡染甚深的苏轼将其大大地具体化了:任职期间,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佛老思想为主。

他将这两件思想武器,随着生活遭遇的不同而交替使用。

“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孟子II#/I/I8226;尽心?〕变得旨趣相通。

“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
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

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II#/I/I8226;赤壁怀古?〕、“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II#/I/I8226;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认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伴随着仕途上的起起落落,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这一哲学就是“外儒内道〞,他的内心痛苦,只在幽深的自我反省之中,只在对佛老思想的日益追寻中,只在对人生的善意自嘲中,而他的外在,却是极为恭谨,极为符合儒家理念的。

这不仅影响着他在各种境遇中的状况,也从另一方面影响着他的创作风格。

“外儒内道〞,苏轼不是第一个。

如陶渊明,如王维,如白居易,几乎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有这一特点。

但是在这些人里,苏轼是做得最好的一个,因为他的这种思想已经到达三者溶而为一的境地,不管是在做人还是做官,或是做文上,都已经形成自己独一的风格,在文学作品中那么造成一种笔力纵横、挥洒自如的气象。

念奴娇II#/I/I8226;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此词作于黄州任上,外表上是谈古事,其实是借此抒发自己一腔感慨。

贬官黄州,是苏轼人生中又一次重大变故。

但这时的他,可以说对人生哲学已经有了一个比拟明确的规定,并且影响着他的人生态度了。

虽然心中一腔忧愤,却能够坦然面对,不再拘泥,于是才有了这气象豪迈、词气旷达的?念奴娇?。

既写出了三国古战场的雄奇壮丽,又生动勾画了周瑜的形象,令人感受到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里不再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心情,只是一种历尽沧桑后对现实的平静回忆,而这种沧桑豁达的美,就是儒道佛三家思想交融后的人生哲学的最正确表达。

第四,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其人生观的最终表现形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诗也中有充分的表达。

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

但苏轼更多的诗那么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那么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

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

韩愈贬至潮州,柳宗元贬至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

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
二首?之二〕及贬儋州,又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

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

作此诗示之?〕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衷疲颓唐之病。

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

又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首词中,比拟有代表性地表达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追求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决、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随意吐纳,自成高妙。

明快动乱,已超然世俗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